1. 首页 > 娱乐生活

明朝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吸取历代亡国教训,大封朱姓藩王,以期拱卫皇室。但没想到的是,在明朝末年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真的威胁到大明统治之时,朱氏藩王却纷纷未战先怯。

楚王、桂王、襄王等一听说起义军到来,顿时慌忙出逃。洛阳的福王朱常洵坐拥巨额财富,却一毛不拔,直至城破被杀,数十年积累的财富均成为了李自成的军资。

明朝

与这些藩王的狼狈相比,开封的周王朱恭枵却是难得的“另类”。

崇祯十四年(1641)二月,李自成兵围开封,面对外无援兵、内无军饷的危局,周王慷慨陈词:“城垣既陷,身且不有,而况于金乎?”将自己王府财富尽数用来奖励守城军民。

受此激励,开封军民士气大增,李自成连番围攻均未能破城,其本人甚至还被守军射瞎左眼,被迫退兵。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李自成二围开封,同样无功而返。

不甘于失败的李自成于崇祯十五年(1642)五月初,发动了对开封的第三次围攻,这一次李自成一改前两次攻城策略,在拔除开封外围据点后,采取了长期围困的方式。

没想到,这一围足足围了116天。开封城虽然已经到了人皆相食的境地,但闯军还是没能攻入开封城内。

正当第三次开封保卫战以平局收场时,九月十七日,黄河溃决,全城沉没。据明朝事后统计,黄河灌城后,开封37万军民幸存者不足3万。

对于此次决堤破城,《明史》记载的很明确:“九月壬午,贼决河灌开封。”也就是说,围攻开封的李自成为了攻破这座坚城,采取了掘开黄河堤坝的方式,导致生灵涂炭。

那么《明史》的说法正确吗?

我们还得从李自成为什么要三打开封说起。李自成于崇祯十三年(1640)先后攻克河南大部州县,中州大地富商大姓皆躲入开封。可以说,此时的开封不仅积累有巨额的财富,而且还是李自成理想的建都之所。

所以,无论是出于抢掠金银以资军饷的需要,还是如《鹿樵纪闻》所言“自成欲据汴州自王”,李自成都要攻克开封这座堡垒。

但这就产生一个矛盾点,李自成既已围攻开封百日之久,城内饥疲困顿,这个时候突然将全城付之洪流,不仅得不到城池,更得不到城内金银财帛,而从事后“贼亦沉卒万人”来看,如果是李自成掘河灌城,有违常理。

水淹开封的幕后黑手究竟是谁呢?

值得一提的是,李自成的确在当年六月的劝降书中提到:“如各延抗,不日决黄河之水”。但这不过是恐吓之词。

因为当时的开封城城墙高大坚固,周王在听闻李自成来攻后,又募民修筑坚厚如高岸的羊马墙,而彼时李自成大军驻扎地却在堤坝南岸的阎家寨,黄河决堤对李自成的威胁远大于对开封城的威胁。

所以,虽然开封战事紧张,但城内军民却从未担忧过李自成会采取决堤灌城的方式。2019年对河南开封周藩永宁王府的考古发掘也证实了这一点。

永宁王府遗址中先后出土了多达1600件金银玉器以及象棋子、簪等生活用品。此外,在前厅以及王府门前还先后发现了15具人骨遗骸,这些人骨姿态各异,均为泥沙倾灌掩埋导致的非正常死亡。

显然,永宁王府是在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被洪水吞噬的,财富、人员均未提前转移至高处。而另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九月,河决开封,贼先营高处,然移营不及,亦沉其卒万人”,可见李自成一方也是在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突然遭遇决堤,匆忙移营。

这些证据都充分证实《明史》所言“贼决河灌开封”是错误的。

事实上,在崇祯十六年(1643),明朝兵科给事中李永茂就曾怀疑开封灌城背后另有黑手,他在奏疏中提出:“严云京实为祸首……汴民惨死,皆云京一决为之。”

严云京是谁呢?开封围城时,严云京正是明军河北援军首领。明制,陷藩者斩。严云京统率河北援军驰援开封时,开封已被围百日,一旦失守,驰援不力的严云京有被问罪杀头的风险。

但面对彪悍的农民军,严云京又不敢贸然出击。所以,河南巡抚高名衡和推官黄澍提议掘开黄河提拔,水淹贼军。但没想到的是,迅猛的黄河水将开封城也一并吞没。

事后为推卸责任,明朝官员将责任全归于“贼所为”,黄澍甚至因坚守有功还升被为御史。

但就连身在北京的外国人汤若望都知道:“一位朝廷的将官想要把李自成的军队一举而悉行歼灭,所以他竟把河漕高出开封地势之上的黄河南岸土堤掘开,用河水向城之四郊淹灌贼军。他本来以为开封城墙可以能挡得住奔来的水波,城内不致受害的,但是结果怎样呢?李自成军队大部分俱得自行救出,但是城内居民俱死于洪涛中”。

真正被蒙在鼓里的,只有那位一心中兴大明的崇祯皇帝。身边聚拢着的都是这样一些文臣武将,明朝亡的实在不算冤。也难怪崇祯自缢前会发出“文臣个个可杀”的感叹了。

内容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明朝年间,有一座琉璃塔,地位堪比清朝的圆明园 明朝

似乎每个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喜欢在自己统治的时候建造一个伟大的奇迹,这个奇迹往往要不是辉煌无比,就是尊贵无比,总之,这座建筑之最绝对是当朝统治者想让它出现在这个朝代的。

1408年(明永乐六年),南京城外的天禧寺被一场大火所毁。四年之后(1412年,永乐十年)明成祖朱棣决定重建此寺。他要依照大内样式,扩建殿宇,建造一座皇家规模的寺院及一座九层琉璃宝塔(“依大内图式,造九级五色琉璃塔,曰第一塔,寺曰大报恩寺。”)。因为此寺是朱棣为了报“皇考妣”之恩而修建,故曰大报恩寺。修建寺、塔共征集天下夫役工匠十万余人,费用计钱粮银二百五十万两、金钱百万,历时十九年始完工(竣工于宣德年间)。

琉璃塔构想图

琉璃塔共有八面,塔身由白色瓷砖和五色琉璃瓦组成,晶莹剔透。每块外砖上都镌刻有用金箔裹身的佛像,塔身上下共镶嵌有上万个,在阳光下金光闪烁灿烂无比。黄绿相间的拱门上有飞天、金翅鸟、龙、白象等图案,造型生动,相当精美。塔顶和每层飞檐下都垂悬风铃,共计有152支,数十里外就能听见风铃清脆的声音。

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是中国当时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物,被称为“天下第一塔”,更有“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之誉。

清咸丰年间,大报恩寺塔毁于战火。关于此塔的被毁有两种说法:

一说是清军攻占雨花台后,太平军为防清军占据大报恩寺塔居高临下炮轰南京城,太平军先下手为强,遂“用火药轰之,复挖空塔座下基地,数日塔倒,寺遭焚毁”。

另一说则是毁于1856年天京之变中,北王韦昌辉因为担心翼王石达开占领城外的琉璃塔炮轰城内,遂炮轰、炸毁此塔。

关于这两种说法,它们其实并无什么区别,都是在说琉璃塔毁于太平军的炮火中。

我感到很奇怪的地方在于,几乎每个封建王朝建造的那座当时的建筑之最都被后来的统治者或是谁给毁灭了,而不是天灾,这究竟是一种心理作用,还是一种什么原因,我下篇文章在告诉大家。

现在重建后的琉璃塔

《大明权力场》明朝历史上最好的皇帝宣德 明朝

本文摘自《大明权力场》 作者:阮景东 出版机构:台海出版社

洪熙皇帝死去,“好圣孙”朱瞻基提前登上历史舞台。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需要告诉读者的是,宣德皇帝朱瞻基是明朝历史上最好的皇帝。宣德皇帝在任的10年是明王朝最好的时期。

宣德皇帝不似他的先祖们专制、冷酷,也不似他的后世子孙们懦弱、消极。这是一个既对文官推崇,又对文官压制的君主。仁德之君并不是好皇帝标准。因为我们的帝国是一个形势复杂的帝国,既要面对来自北方部落民族的攻击,又要面对水患、流民问题。一个既行王道,又行霸道的君主无疑可以称为标准。在这方面宣德皇帝无疑是出色的。

我们可以发现宣德皇帝从小就身体健壮。他很少生病。他生的虎头虎脑,颇有英气。他的性格沉稳、自信。他有自己的想法,但从不轻易表露出来。朱棣很欣赏他,经常带他狩猎,北征蒙古也把他带在身边,并且选用帝国最优秀的文人来给他授课。

朱瞻基从小就在北方长大。相对于南方那个陌生城市,朱瞻基更喜欢北平的空旷,那种习武的战场。他善骑马,能拉开大码弓。有一张著名的图片就是描绘明宣宗骑射的。宣宗骑在马上自由洒脱、神韵异常。

朱瞻基无疑是崇尚武力的。在朱棣死后他仍然保持着经常狩猎的传统。他甚至带着几个侍卫深入北京附近的山中打猎,充分展示了狩猎这一项活动的私密性。他也曾经亲自率领3000精骑从喜峰口出关进攻兀良哈所部可怜的牧民。

除了对军事活动发生兴趣外,我们这位皇帝还工于绘画。跟历史上其他皇帝一样,我们的这位皇帝也对动物画感兴趣。大凡帝王都似乎对山水画兴趣不大。他们更专注于精致、近视觉的静物描绘。宣德皇帝的画作明亮、生动,善于表现动物的情感。

我们的这位皇帝不仅工于绘画,而且还精于其他乐艺。他甚至喜爱蟋蟀。他是明代第一位开始享受宫廷生活的皇帝。的确,经过明初几位皇帝的励精图治,此时的大明朝已经政通人和、民生宽松。我们的宣德皇帝已经有条件享受这种宫廷生活。而宫廷画家的笔触也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这一宫廷生活的情趣。宣德皇帝乐而不嬉、欲而不淫、威而不苛。从他的那种自信而自乐的气质来看,他更有魏晋名士风范。我们还要提到的是宣德朝的青花瓷也达到了顶峰。

宣宗对于宫廷生活的眷念并没有妨碍他关注民生。在出游途中,他遇见耕地的农夫。宣宗拿过犁推了几下,便已感到很吃力。宣宗问道:“你们平日有空闲时间吗?”

农夫答:“春天耕种,夏天除草培土,秋季收获。”

“那冬天呢?冬天有闲吗?”宣宗继续问道。

“冬天还要服力役。”农夫答道。

听了农夫的话宣宗感慨万分,回去作了《耕夫记》,记载了这次谈话的内容。宣宗还作了反映农妇劳动的《织妇词》。无论是《耕夫记》还是《织妇词》都反映了宣宗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关切。

宣德八年正月,皇帝下令全国延长假日,从初一放到正月二十五。皇帝命令将皇宫内的灯笼全都点亮。他还下令百姓也可进宫观看灯展。消息传出,京城百姓扶老携幼,熙熙攘攘进入皇宫看灯展。百姓们看着一辈子也看不到的无与伦比的宫灯惊叹到了极点。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748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