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文化

温州平阳西湾风景名胜区是国家2A级景区,位于平阳县的东南部,从南至北可分为杨屿山、二沙、西谷仓、西湾、跳头五大景区,是一个以海蚀、礁岩、滩涂风光为主体的海滨、海岩型风景区。西湾景区最为突出的是海蚀海岸风光和溪水溪瀑。在16.5公里的海岸线上布满了礁石及滩涂沙滩,礁石经海水冲刷和自然风化,其层次纹理清晰、色彩丰富,并形成了造型奇特、富有变化的礁岩海蚀地貌。在靠近海边的山上有两组溪流瀑布,水流四季不断,还伴生有众多的深潭幽谷,这种海滨溪流瀑布在其他地方也是极为罕见的。西湾不仅有迷人的海蚀、海岸风光,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深厚的历史积淀。景区内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十二座烽火台,是温州地区保留至今最多之地。“海上桃源”洞头,体验不一样的海岛洞头县是全省唯一以县冠名的风景旅游名胜区,冬暖夏凉,风光旖旎,有石奇、滩佳、礁美、洞幽、岛多、鱼丰之特色,富有“海外桃源别有天”之意境,全县共有7大景区300多个景点,先后建成3个旅游度假区和仙叠岩娱乐活动中心、半屏山探险猎奇区、大瞿岛渔乡风情基地、竹屿岛野外生存旅游区以及具有军事旅游特色的国防教育基地。北面的大门岛(洞头列岛中最大的岛屿),东北方向的鹿西岛,西南方向的大翟岛,南面的南策岛等。由于不同地域移民的共住,洞头成了闽南文化和东瓯文化的交汇地,长期的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如船上敬妈祖,出海迎“头鬃”,祈佑放水灯,节庆赛灯会等,独具浓郁的渔乡风味。岛上文艺工作者搜集的海洋鱼类故事,创作的反映渔村民情风俗的歌舞,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游客们身临其境,定会有深切的感受。近些年,以弘扬海洋特色文化,促进百岛旅游发展为主旨,创办了“渔家乐”民俗风情旅游节,已举办四届。节庆期间进行的活动丰富多彩;民俗踩街展示、文艺演出、绝技绝活表演、风光摄影展览、文化名人采风活动、渔乡美食菜肴评选等,吸引了无数的游客。

晋文化的晋文化八大旅游文化品牌 文化

晋文化八大文化品牌是指:华夏之根、佛教文化、黄河之魂、晋商家园、边塞风情、关公故里、古建瑰保、太行神韵八大旅游文化品牌 三晋大地,表里山河,人杰地灵。山西作为中华文明历史最长最完整的地区之一,从史前文明的旧石器时代发端,联系贯通了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其历史文化脉络清晰,框架完整,文明进程从未间断,影响深远,留存有35000处文物古迹,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19处,位居全国第一。山西历史文化的完整性、先进性以及艺术性,对中华民族的精神、风俗、习惯的形成发生了重要作用,对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产生了巨大的辐射力、渗透力和影响力,并以“华夏文明主题公园”、“古代东方艺术博物馆”、“中国社会变更和进步的思想库”三大特征组成了“华夏文明看山西”的深厚内涵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迅速成为实力雄厚的三个方国,在那个诸侯连绵征战、百家争鸣不停的特殊历史时期,韩、赵、魏的活动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发展进程,在三晋大地上演了李悝变法、魏文侯改革,西门豹治邺、张仪纵横天下、胡服骑射、围魏救赵、长平之战等一幕幕精彩纷呈、声势浩大的历史正剧。秦汉以来的山西谱写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光辉篇章。从某种角度看,山西的历史就是一部民族融合史。自古以来,山西就是中原与北方各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天然通道,是中原农耕经济与北方游牧经济冲撞对接的前沿地带。山西始终发挥着民族大融炉的作用,谱写了民族大融合的辉煌篇章。上古时中原各国因经济文化方面的优势而称华夏,与其毗邻或是错杂居住的其他民族被视为戎狄蛮夷。随着华夏各国的日益强大,西戎为秦所灭,赤狄、白狄为晋所灭,齐灭莱夷,大部分的淮夷小国被楚、鲁所灭,戎狄蛮夷逐渐接受了较为先进的华夏文化,逐渐融合于华夏族。西汉一朝,通过武力打击、和亲通商等政策,促进了与匈奴的民族融合。东汉时,北方草原大旱,匈奴分为两支,南匈奴依附汉朝,南移入山西汾河流域。建安初,曹操分匈奴为五部,分居山西,合计约20万人。两晋时民族融合的规模再次升级,匈奴四次大规模内附,移民部落多达19种,特别是太原地区成为移民的集中地。与此同时,杂居于山西的还有羯人、鲜卑人、羌人、氐人等。十六国时期,山西是当时矛盾集中的地区,各族迭相称雄,战乱相因不断,但民族融合、文化融合亦加剧。三晋文化因民族融合充实了新鲜血液,各族人民在汉化过程中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宋明时期的大槐移民是中华民族艰苦创业、爱国念祖的精神象征。据学者考证,南宋时即有从山西移民事,但明初洪武、永乐两朝移民规模大、次数多,达20余次,长达50年之久。明廷在洪洞大槐树下设局驻员,为移民登记造册,发放川资凭证,住户部循入里籍后,由后军都督府派兵押解赴各省州县定居。移民不仅来自洪洞,还遍及山西全省。去向则尤为广远,遍布国内30个省市,2217个县市。大槐树成为移民聚散地的标志,各地后代移民共认大槐树为其祖先故地所在。元末明初,中原江淮间战乱不已,极大的破坏了生产力,人民死伤无数,城郭为墟,农村残破,兼以水旱蝗灾,两淮、山东、河北、河南、湖北之民,十亡七八,“生民百遗一,千里无鸡鸣”“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而山西由于地形险要,邻省的战事很少波及山西,省内大部分地区,又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丁兴旺。明廷为了巩固政权,恢复生产,采取了以移民垦荒为中心的振兴农业的举措,将洪洞县广济寺定为移民之地。大槐树移民在各地力披荆棘,除草莱,立街市,渐至人烟繁多,百货骈阗,野有余粮,民无菜色,在各地经济发展、民生振兴中贡献颇巨。后世移民子孙,又外出奔走,近代颇多赴海外谋生者,故海内外华人后代均有以大槐树为祖籍,追念先人辛勤创辟,寄托爱国爱乡之情。广济寺门前汉植大槐树便同移民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移民之根,成为根祖的代名词,也成为激发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渊源。 山西东以太行为天然屏障,西和南以黄河为自然疆界,北边横亘长城天堑,境内太行、恒山、五台、太岳、中条、吕梁六大山脉纵横起伏,丘陵、盆地遍布期间,山地、高原回互相连,地势险峻,关隘众多,形势天成,表里山河,据之则居高临下,东出可取冀豫平原,南下可逐鹿中原,西进可窥视关中,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民族交融之所,文化激荡之处,呈现着独特的边塞风情。5000多年前,河东解州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黄帝族先后战胜了炎帝族、九黎族,形成了华夏民族。古代战争遗址,有战国后期规模最大的战役“长平之战”古遗址,有闻名遐迩富有历史传奇色彩的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有曾经杀声震天、尸横遍野的金沙滩古战场,有荒冢累累葬有万千汉代戍边将士遗骨的山阴汉墓群以及至今仍然较好保存的代县杨家将祠堂、宁武宋建宁化古城、新广武城与旧广武城等。古代众多名将如战国的廉颇、李牧;汉代的卫青、霍去病、李广;三国时的关羽、张辽;唐代的尉迟恭、薛仁贵;宋代的杨业及杨家将、狄青等,皆出自山西,他们与长城一道演绎着民族的历史,铸造着民族的精魂,是山西乃至长城文化的不尽源泉。 古色太行――古老的人类文明。太行山是一座不朽的人类历史丰碑。早在远古时代就有人类在这片沃土繁衍生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就在这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游牧到定居,从渔猎到农耕的伟大变革。太行山亦曰王母山,又名女娲山,“神农尝百谷”、“粒王填海”、“参卢农耕”、“羿射九曰”“、女娲补天”等神话传说都发生在这里。相传九黎部落首领蚩尤及尧、舜、禹都在此活动过。女娲的主要活动舞台就在山西太行山,有不少女娲遗迹留存,如长治天台山有女娲“炼石补天”的“望天台”;晋城浮山北谷,有女娲“炼石补天”的“娲皇窟”;长子发鸠山,有女娲“精卫填海”的遗迹;黎城广志山,有女娲所至的“娲皇庙”等。太行山历史悠久,不仅有古老的人类文明,而且有丰富的文化宝藏。太行山两侧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散发出古色古香的魅力,留下了历代帝王将相、达官贤士、文豪武杰、宗教名流、神医巧匠的足迹。“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唐代诗人李白曾吟出《行路难》的诗句;三国魏相曹操在北征途中也写下了“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的凄凉与哀叹。先人的感悟使太行山更增添了几分神秘与苍茫,从山西解州的涿鹿大战到中国历史上的夏商,从晋国诸侯到开创东周,从春秋晋国到三晋分家,从长平之战到秦朝一统,兴衰起伏的历史剧在山西轮番上演。历史的凝固使山西的地面古建筑占到全国的72%,这72%中在太行山地区就占到80%以上。

文化

凉州文化 | 凉州文化的源头——马家窑文化 文化

编者按

凉州文化,从起步阶段,就处在早期文化的繁荣地带。文化的源头刚刚形成,就已经赢得满堂喝彩。

武威地处黄土、青藏、蒙新三大高原交汇地带,这里绿洲平坦,水草丰美,在5000多年前就有人们在此繁衍生息,从那时起,就拉开了凉州文化的序幕。

我们先看几则考古方面的报告。

旋涡纹双耳彩陶罐

报告一:1972年在武威市凉州区东河乡(今金河镇)王景寨村发现一件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时期旋涡纹双耳彩陶罐,其构思巧妙,是马家窑文化彩陶高度发达的代表作,1996年被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专家组定为一级文物。这件旋涡纹双耳彩陶罐绘制的图案,是马家窑人对自然充满诗意的哲学思考和强烈追求美的审美愿望。

报告二:1991年春,甘肃武威市磨嘴子马家窑类型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件残破、然能合成的舞蹈纹彩陶盆,高约14厘米,口径29.5厘米,腹径28.5厘米,底径11厘米。

报告三:2005年7月,考古人员在武威磨嘴子发现了一处距今约4000年的甘肃仰韶文化马厂期新石器时代遗址。这次遗址发掘是武威市历史上较大的一次,共发掘甘肃仰韶文化马厂期墓葬76座、灰坑43座、居住遗址8座、窑址6座,出土的器物有彩陶罐、陶球、纺轮、石斧、石棒、石刀、骨珠等,另外还有一件珍贵的彩陶壶。

这几则考古报告透露出怎样的文化信息呢?

专家指出,根据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也就是距今约5000年,武威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那些彩陶上最原始的图案和线条,默默闪耀着文化的光芒。

这种早期文化,就是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是1924年在甘肃临洮马家窑发现的一种文化遗址,是中原仰韶文化晚期在甘肃的继承和发展,故又名甘肃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和青海的东北部,一般把它分为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个类型,分别代表早中晚三个发展阶段。地处河西走廊东端的武威,是马家窑文化分布的重要地区之一。从考古发掘来看,马家窑文化的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个类型在武威均有发现,如属于以马家窑类型的遗址有凉州区下双镇蓄水村东的瓦罐滩遗址、丰乐镇郭家山遗址、韩佐镇五坝山遗址等;属于半山类型的遗址有凉州区四坝镇半截墩滩遗址、丰乐镇郭家山遗址等;属于马厂类型的遗址有凉州区金河镇王景寨遗址、古城镇塔儿湾遗址、新华镇磨嘴子遗址、古浪县裴家营镇老城遗址、高家滩遗址等。在已发现的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陶器等器物,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各类型精美的彩陶则是武威境内马家窑文化陶器中的典型代表,反映了独特的地方风格和地域特色。

马家窑文化遗址

那么,考古发掘出土的那几件彩陶,又能说明什么?

从出土的各种彩陶的烧制、纹饰和装饰技巧及风格来看,充分反映了早在5000年左右,居住在武威这块土地上的先民们成熟的制陶工艺和高超的技术水平,体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根据《甘肃省马家窑文化遗址统计表》,马家窑彩陶的中心区域包括武威市的部分市、区、县。换句话说,凉州,正处于马家窑文化的中心。

凉州文化,从起步阶段,就处在早期文化的繁荣地带。文化的源头刚刚形成,就已经赢得满堂喝彩。

作者简介: 李元辉,甘肃武威人,先后在《甘肃日报》《民主协商报》《贵阳晚报》《未来导报》等报刊杂志发表历史文化类文章三百余篇。近百篇文章被《凤凰网》《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新媒体平台转发。2014年由线装书局出版诗文集《诗文话天马故里》(与西木合著),2015年,由团结出版社出版长篇历史小说《汗血宝马》,参与编撰《村口有棵大槐树》《凉州宝卷之方四姐》《凉州会谈》等影视剧、舞台剧剧本。现供职于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来源: 凉州文化研究

点击“阅读原文”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614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