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舜耕山

舜耕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位于安徽长丰县境内,总面积2100多公顷,1992年9月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公园内主要景观有秀峰、归石、涌泉、古寺、古寨、古战场遗址、古墓群和侵华日军修建的碉堡群等,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舜耕山森林公园内林木繁茂,林相整齐,林间林荫夹道,曲径通幽,一年四季游人不断,是城区人们野营、避暑胜地。舜耕山主峰海拔297米,舜耕山因上古贤君大舜在此耕耘而得名。这里山势绵延起伏,泉涌林茂,雄奇险峻,拥有原始森林植被5000余亩,树木荫荫,遮天蔽日,风光宜人。

舜耕山

舜耕山脉横亘在淮南老城区与山南新区交界处,东西走势,206国道穿山而过,自206国道进入景区仅百米之遥。山上随处可以看到刺槐、黑松、侧柏、黄连、板栗、山枣、野蔷薇、满天星等灌木见缝插针,各种野花野草择地而生。舜耕山多为奇岩怪石,大自然的斧凿把岩石雕刻成人间成物,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如仙女出浴、神龟听琴、野猪酣卧、龙眼含珠、背痕坐印、蟾跃鹤翔等等。

更为难得的是,每一处奇石景观,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把景观与历史人物或古代传奇中的人物紧密联系起来。如果说奇岩怪石是舜耕山的外在之美,那么众多的溶洞则展现它的内秀一面,舜耕山的南坡、西坡多为洞穴、石窟,皆为自然溶洞,以老佛洞最为出名。洞口为半圆形,高约2米,洞壁刻一硕大的佛字,笔力遒劲,洞内如漆如墨,深不可测,舜耕山到处可见泉水叮咚,溪流欢畅。

舜耕山的佛教文化源远流长,相传过去40多座山头,山山有庙,老佛洞前的舜王庙更是香火鼎盛,可惜的是大殿早已毁于兵火和-。在山脚下的山朱村,有一群古建筑群,雕梁画柱,粉墙青瓦,飞檐拱脚,前后四进,这就是晚清四川提督钱鑫的住宅-钱府。

舜耕山下老佛洞

舜耕山中部最知名的山名曰洞山,以至于淮南市的行政中心所在地即名洞山,淮南市最长的一条通衢大道也被命名为洞山路,全长达28公里。洞山有两座,分别为东洞山、西洞山,两山连体,由一幽静的山谷相连,山之得名皆因山腰有洞——老佛洞。

老佛洞位于舜耕山之阳,洞山南麓半山腰间。登临老佛洞,可俯看山南阡陌纵横,炊烟袅袅。当地方言中,原本并无汉语普通话“f”这个发音,所有以“f”为声母的字一律发音为“h”。于是,“佛”与“虎”在方言中发音是完全相同的,“老佛洞”在口语中也就成了“老虎洞”。由于洞山寺庙不存,这老虎洞之名遂远大于原名,特别是经过对“四旧”的横扫之后,人们心目中便不再有佛的存在,老虎洞的称谓几乎成为唯一。

近年来,附近笃信佛教的民众渐次集会,在洞中安奉观世音造像,古洞香火日盛,大有重开庙坛的势头。为避免信众不慎引发山火,市政府在进行舜耕山生态公园建设的同时,辟出山道,洞前辟出宽敞的平台,并修建凉亭,既可小憩,也可观景,这老佛洞遂于山顶清风亭景点连成一体。无论是信众还是游人,时时造访,这老佛洞也便日渐热闹起来。

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不仅名山如此,佛教经过一千多年的传播,但凡有山的地方多半有寺,这洞山自不例外。有文献记载,明朝洪武之初,这佛洞前便建有寺庙,寺与洞一体,宗教色彩浓厚。相传这老佛洞是高僧入据之所,深不可测。当年有僧人把一群鸭子赶入洞中,这群鸭子最终从上窑山的洞山寺山洞中走出,安然无恙。宗教有宗教的仪规,对于普通信众来说,由于心存礼敬,便把相关的仪规视为神圣,进而神秘。这老佛洞的相关传说在民间流传甚广,更加渲染了它的神秘。

直到清代末期,这老佛洞前的洞山寺依然是香火鼎盛,寺庙隐现于青山之间,僧众拾级即可登山,遥望淮水东去,悠然槛外人生。清代地方名士,寄情山水田园的著名诗人陈翰,写下多首诗篇,其中《洞山别业》见载于《光绪寿州志》:

柴门俯视大淮湾,槛外青峰统石关。

浪浴柳梢渔棹稳,云封松顶鹤巢闲。

静中摊卷消长日,倦后扶筇步小山。

莫讶桃花迷洞口,武陵原自在人间。

《光绪寿州志》的编纂者曾道唯在选载这首诗时,即定位在洞山寺,并指出“有石洞深邃,峭壁崚嶒,梵宇称胜”。

老佛洞的深邃,也让一些爱好探险者跃跃欲试。由于人迹罕至,荆棘悬于上方崖壁,遮去洞窟的上缘,榛莽之属横亘于前,脚下危机四伏。由于崖下不时有人开山采石,万一慎为飞石所击,后果不堪设想。洞窟高约丈许,外阔内狭,向侧下方歧入。

老佛洞洞前亭下一尊巨大的香炉,“有求必应”四字格外醒目。洞内佛龛俨然,香烟缭绕,信众出入,络绎不绝。这老佛洞前的寺庙早已不存,佛洞也是近年环境整治后才露出本来的面目,没有寺庙却有香火,这说明了什么呢?人的信仰一定是为了解决现实的困惑,有困惑就会有冀求,人性原本如此吧!

站在老佛洞前,梵音轻诵,桂蕊飘香,清风徐来,绿意满目,近处的山坳,远处的烟村,织就了一幅动静相生的画图,一时真有仙境在此的感觉。

来源:《淮南记忆》

作者:姚尚书

山西旅游景点简介:曾是舜躬耕之地的历山

山西旅游景点简介:曾是舜躬耕之地的历山

历山

历山的魅力不仅在于这里曾是舜躬耕之地,更在于它有着清凉秀丽的山峡和“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万亩高山草甸。历山的旅游线路可分为普通线路和探险线路两种,想观赏山色的游人,可选择从沁水县下川乡进入,还可顺道游览原汁原味的柳氏民居和如梦如幻的溶洞群。

柳氏民居

柳氏民居位于沁水县城西南25公里处的土沃乡西文兴村,独立于其他几处景点之外,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柳宗元同宗的后裔的宅第。柳氏民居为典型的明清建筑及唐末至清代以来的古建筑群,内有木雕石刻、名人碑文、书画工艺、壁画、皇赐金匾、石器雕物等。当地居民友善好客,常常能看到石阶上嬉笑玩闹的儿童。

柳氏民居作为明清时城堡式庄园建筑的典范,整个建筑大体分为部分,其中包括外府区柳氏祠堂、关帝庙、文庙、圣殿、小学堂、纸帛楼,中部区文昌阁、校场、石牌楼,全封闭内府区的小戏台、观河亭、府门楼等数十处景观。此外,还有保存完整的18条明清古街道、小巷,长约1.5公里。

白云洞

白云洞位于下川村北清涛绿海之间的溶洞群内。溶洞群内有七星潭洞、牛鼻子洞、黄道土洞等,其中最壮观的是白云洞,探明洞深约2000米,最高处27米,最宽处30米,且洞中有洞,时开时合,时隐时现,洞内还有许多栩栩如生的钟乳石,洞外有松鸦、红嘴蓝雀自在飞翔。

东峡

到东峡的人,以考察和写生的游客居多。距东峡口2公里处便是东川村,峡谷全长65公里,终点在东哄哄村。峡谷内碧水相连,还有很多老雀鷹、山椒鸟、柏树、栎树、榉树、桦树等珍贵动植物,是真正的野生动植物王国。

西峡

西峡位于下川村南1公里,北至野猪沟,南到西哄哄村。历山有句话“几家临水便成村,白云深处有人家”。西哄哄村就是一个只有3户人家的小村,更有意思的是这3户人家分属沁水、翼城和垣曲3个县。西峡以险著称,两边陡崖不断,脚底是幽幽深潭,最窄的地方宽250米。冬天的西峡犹如神话般的冰雪世界,雪后的冰山、冰帘像玉雕一样美丽。

舜王坪

历山是中条山的主峰,海拔2358米,极顶处是开阔的舜王坪,坪上遍生百种绿草,草兔、豹鼠在草丛间欢跳。这里的南天门、斩龙台龙翻讪都是难得的地质奇观。其中,龙翻讪是一个危崖累卵、寸草不生的乱石滩,只形成一条有规则的长带区。

历山原始森林探险

历山不仅有冷杉、辽东栎、五角枫等亚寒带、温带树木,还生长着连香树、檀香树、南蛇藤、红豆杉等在长江流域都不多见的亚热带树种。由垣曲县一侧进入历山原始森林,登上制高点,可以俯视到波涛澎湃般的重峦叠嶂和被专家称为“植物基因库”的森林腹地。

历山乡风景管理区的工作人员,历经数年探索,将登山线路分为若干等探险级别。历山探险可不是一条简单的旅行线路,如果在没有导游的情况下贸然入山,会相当危险。具体行程需由有经验的导游根据气候和人员等因素制定。

尧庙

作为“三皇五帝”中的一位,尧曾经开创了中国最早的太平盛世。尧庙便是后人为祭祀他而建造的。

尧庙始建于晋代,后历经多次重修,现存建筑中一小部分为清代遗物,多数为近年重建。五凤楼是庙中的主要建筑之一。古时,尧王及4位大臣被喻为“五凤”,即所谓“一凤升天,四凤共鸣”。相传尧井为尧所掘后人筑亭以示纪念。庙中的古树距今已1600余年,如汉代柏抱槐、柏抱楸鸣鹿柏、夜笑柏等,为尧庙平添古韵。

清代前,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都会在尧庙举行祭祀仪式。清康熙帝巡幸尧庙时,将尧庙定为皇会。每年都会有众多百姓纷纷前来谒祭,庙会之盛为华北之冠。如今,每到祭祀日,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也会前往尧庙谒祭。

华门

2002年,“华门”在尧庙景区内建成,意为“华夏文明之门”。华门坐西向东,象征中华民族屹立东方,如日东升。华门由基座、主门及门楼3部分构成,宽40米,高50米。华门为世界上最高的门,比法国凯旋门高出0.4米。华门集历史纪念和游览观光于体,以“源远流长、门开国盛、尧天舜日、东方巨龙、连环九鼎、天下巨联、民族之魂、文明之光、登高望远、光门耀祖、华门钟声、华门之夜”等景点著称,是我国第一个门文化旅游景观,也是世界上第一座门文化博物馆。

洪洞大槐树

洪洞大槐树,又称“古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2公里的贾村大槐树公园内。“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广为流传。

明朝时,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了世界移民史上人数空前的8次大移民,大槐树就成了移民集聚地。

民国时,宦游山东的贾村人告老还乡,集资修建了碑亭、茶室等。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树处”5个隶体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侧,建有茶室3间,以备寻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题字为“饮水思源”。碑南20余米处建有牌坊一座,横额雕刻着“誉延嘉树”,另一面刻有“荫庇群生”。20世纪80年代初,洪洞县政府重修并扩建了大槐树公园,园内的大槐树已是第3代槐树。

菏泽历山古遗址:上古舜帝诞生之地和躬耕之所

关注

历山古遗址

是上古舜帝诞生之地和躬耕之所

位于菏泽市鄄城县闫什镇历山庙村西

南临东西村街

西为新建舜庙建筑群

东、北两面为民居

历山古遗址西北距鄄城县城区22公里

南距临濮沙河1.5公里

历山古遗址及出土的汉代至龙山文化的陶片(资料片)

1980年文物普查中发现并确定该遗址,当时遗址地表可采集遗物的范围东西45米,南北77米,总面积3465平方米。地表采集遗物主要有陶片、人骨、木炭、蚌片、烧土块和金属冶炼渣。陶片以夹砂红陶和夹砂灰陶为主,泥质灰陶次之,纹饰以绳纹为最多,方格纹、篮纹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此外还有少量的磨光黑陶。

从部分可以看出器形的陶片分析,主要有鬲、罐、盆、杯、瓦等,可以看出器型的有:细泥黑陶筒形杯、夹细砂灰陶鬲、泥质灰陶敞口罐等陶片,分属于山东龙山文化、商周文化和汉文化遗物。

历山舜庙建于何时,已无法考证。自汉以后,历代官吏为其修庙朝拜。南朝宋颜延之有《祭虞帝文》,北魏温子升有《虞帝庙碑铭》。元张须著《舜祠记》并刻碑立于舜庙,该碑现仍立在历山古遗址之上,碑文曰:“须来游于鄄,知帝庙在雷泽之北,瓠河所经是为姚墟,亟往拜焉。”《帝王世纪》《竹书纪年》等史籍均记载舜生于姚墟,故姓姚。综合文献记载和文物资料考证,以今历山古遗址为坐标,姚墟在雷泽西南,西邻瓠子河,历山脚下。

历代所修舜庙,因黄河河患或人为破坏,庙堂建筑损失殆尽。如今,历山舜庙得以重修,著名学者季羡林题“历山虞帝庙”匾额悬于山门,国家图书馆馆长、哲学大师任继愈题“舜耕历山古遗址”已刻巨石于庙中。今舜耕历山遗址位置与历代史籍的记载完全相符,鄄城不仅有历山古遗址,更是帝舜之故里。

历山为鄄城县古代四座土山之一,该遗址距地表较浅,文化层较厚,遗物丰富,延续时代较长。历山古遗址发现于1980年9月全省文物普查中。1982年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历山古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树立了保护标志。

2014年4月,为编制历山古遗址保护方案,菏泽市曹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历山古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遗址平面呈椭圆形,本次勘探所能探及遗址面积南北最长约106米,东西最长约69米。

通过这次较为系统的考古勘探,基本了解历山古遗址所在区域的地层堆积状况。该区域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层属淤积而成。同时,对堌堆遗址内涵有了大致了解。鲁西南地区在上古时期,地势低洼,野草丛生,林木茂密。良好的自然环境,成为先民采集渔猎农耕的天然王国。但在这一时期,人们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有限,为避水患,先民常择高而居,或通过人为活动抬高居住环境。先民聚落遗址在黄河决口多次冲刷、淤积后,历经沧海桑田的巨变,形成如今之现状。

目前,在鄄城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尊重历史事实,忠于历山虞帝庙原貌的基础上,借助乡村振兴鲁西样板工程,规划了大型旅游项目“甄氏家祠”“聚龙园”“游乐设施”等内容,真正成为国内外游人,特别是甄氏族人观光、游览、祭祖的活动场所。根据游览路线的便捷性,旅游区拟划为三个功能区:雷泽湖景区、历山舜王纪念区、聚龙园,将舜耕历山遗址、雷泽湖、伏羲文化进行复合型开发,再现“舜渔于雷泽、耕于历山”的远古文化意境。通过再现舜耕历山遗址,恢复元代建筑,筹划建设成集祭祖、游览观光、休闲购物等于一体的大型旅游区。

来源:菏泽日报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5870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