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宝顶山摩崖造像

宝顶山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城东北约15公里处。

宝顶山石刻造像始建于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止于淳祐九年(1249年),前后历时70多年,是南宋的著名僧人赵智凤所主持营建的“密宗”佛教的道场,共有石刻13处,造像数以万计,以大佛湾和小佛湾的规模最大。

宝顶山摩崖造像

大佛湾呈马蹄形,长500多米,岩高15~30米。雕刻造像分布在东、南、北三面,先以小佛湾为蓝图,后在此雕造石窟。有三十多幅巨型的雕刻,著名的有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像、千手观音像、释迦涅槃圣迹图、九龙浴太子、孔雀明王经变等,其中以宋代的雕刻最有特色,保存完整,极富趣味性和故事性。

千手观音龛镌刻于大佛湾南崖东头的岩壁上,刻手1007只,纵横交错,富于变化,画面如同孔雀开屏一般,金碧辉煌、富丽多姿,是国内仅有的一尊。华严三圣像高7米,菩萨手托千斤石塔,历经多年而不坠毁,可见其建造时力-用之高妙。宝顶圆觉洞,在大佛湾的南岩,以设计周密及雕刻精美而著称于世。洞顶的上方开天窗用以采光,洞口开有两道。洞顶的泉水引入洞中后经壁间的小沟流入龙口吐出,再注入暗沟流出洞外。洞的正壁刻有三尊佛像,主佛前有一尊跪菩萨,俯首合十,显得十分的恭敬虔诚。左右壁为十二圆觉菩萨,趺坐莲台,美丽庄严,姿态不一。壁间雕刻楼台亭阁、人物鸟兽、花草树木、幽泉怪石,与写实作品十分相近,是大佛湾雕刻的精华之作。

宝顶山上的圣寿寺与宝顶石刻有密切的关系。寺始建于宋朝,后来废弃。保存到今天的是明清时期的建筑,有天王殿、玉皇殿、大雄殿、经殿、燃灯殿、维摩殿等殿宇,雄壮巍峨,重檐飞阁,雕刻精细,造型精巧,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

石门山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市大足县石马镇石门山上,为佛、道、儒三教兼容的摩崖造像。

石门山摩崖造像开凿于北宋绍圣元年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间(1094-1151年),共有龛窟12个,造像千余躯,宋、明、清碑刻4通,造像记十余则。其中“观音变相龛”刻有无量寿佛、夹持观音、如意轮菩萨及五身观音像。“三皇窟”道家造像,着北宋冠冕。其他龛窟有孔子、老君、圣母等造像。造像别致的五通大帝为巴蜀石窟少见。

刻像崖面全长71.8米,崖高3.4~5米,通编为16号,其中有造像12龛窟。此外,尚存造像记20件,碑碣、题刻8件,培修记8件及文惟一、文居道、蹇忠进等工匠师镌名。石门山摩崖造像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区,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第2号玉皇大帝龛外的千里眼像,眼如铜铃,似能目及千里;顺风耳面貌丑怪,张耳作细听状;二像肌肉丰健,筋脉显露,手法夸张。第7号独脚五通大帝,左脚独立于一风火轮上,广额深目,口阔唇厚,袍带飞扬,有来去如风之势。第10号三皇洞现存造像35身,儒雅清秀,衣纹折叠舒展,手法写实“人味”多于“神味”。第12号东岳大帝宝忏变相龛刻像98身,以东岳大帝、淑明皇后居中,反映出公元10至13世纪(宋代)东岳世家在道教神系中的突出地位。佛教题材主要有药师佛龛、水月观音龛、释迦佛龛、十圣观音窟、孔雀明王经变窟、诃利帝母龛等。其中尤以第6号十圣观音窟最为精美。

1961年宝顶山摩崖造像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石门山摩崖造像并入宝顶山摩崖造像,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2月1日在摩洛哥历史文化名城马拉喀什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上表决通过,将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神圣殿堂。

邛崃艺术瑰宝:石笋山摩崖造像

艺术瑰宝:石笋山摩崖造像

文/杨辉祥

我慢慢地一龛龛地欣赏那些造像,对古代艺术家的崇敬油然而生,而且越来越浓。我似乎产生了一种重回大唐,与那些先辈们对话的幻觉。我仿佛听到了一千多年前在这深山里,匠人们的叮叮当当的开凿声。他们把当时人们的喜怒哀乐,对人生的感悟,对神的敬畏,通过凿尖,拼命地,一笔一划地雕刻在这些石头上,也凝固在这些石头里。现在我看到的不是渺渺神佛,而是唐朝大历年间有血有肉的芸芸众生。我似乎看到了在我面前,他们的市井生活,他们的哭泣,他们的笑颜,他们的捶胸顿足,他们的洋洋自得……

在大同镇的深山老林中,有一处唐代佛教摩崖造像,它是第六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邛崃石窟的一部分,也是邛崃石窟中规模最大,最为精华的部分。它是一块艺术瑰宝,蜚声国内外。

今年5月28日,我与大飞哥第三次造访石笋山。汽车在狭窄的山路上爬行。两边翠绿茂密的树木将山路严严实实地掩盖。我们有两次差点分错了路。我们到了一块山间的小平地,里面有几条石砌堡坎。这里可能是过去大佛寺的遗址的一部分,有十多亩地大,现在很多已经开垦成为田地了。崖边那块乌龟石横卧在我的面前,站在乌龟石上,川西平原上的城郭、村庄、田畴历历在目。乌龟石长约10米,宽约四米,高约两米。上面十分平坦。我上次看到它,老百姓用它做晒场,上面正晒着玉米。

这块地方,还有一棵苍翠的古柏,当地人称为皇柏,与我十几年前见到的一样,依然保持一种直冲云霄的架势。旁边,一位整理秧田的大姐向我讲述关于皇柏、皇坟、乌龟石的传说故事。所谓皇坟、皇柏,都与南唐后主李煜有关。据当地传说,那个曾经写下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绝唱的被称为“词帝”的李煜在宋王朝的追杀下,就逃到这里,死在这里,葬在这里。皇柏就是他所种植。前些年,人们还发现了一座大墓,人们坚信里面埋葬的就是李煜。

我们进入了大佛寺,与我十多年前看到的差不多,还是那十余间平房。离石窟不远,大佛寺旁边,有一农户,不知何时,新修了一栋两层的建筑,我以往没有见过。其房屋建筑明显按照农家乐要求设计的。有几个标准间,十分整洁。房主人告诉我,现在他们并没有接待游客。我问参观大佛的游客多不多,他们说还是很多。果不其然,我停留在那里的一段时间内,就看到三批,十多个游客到这里参观。有两个成都的小伙子,还向我打听这个石窟造像的基本情况和邛崃石窟造像的分布。

这家农户平时还受文管部门的委托,代为管理石窟,打扫游道的卫生。男主人摆了一个管理中遇到的的趣事,他说,山下有一个居士婆婆,有一天急匆匆提了一桶油漆到了山上,说是大佛给她托梦,大佛说它没有衣服穿,冷,要她给他穿衣。居士婆婆于是买了漆,来给大佛涂漆穿衣。男主人对她进行了阻拦。说,这是国家级的保护文物,是不容许涂漆的。那个居士婆婆才放弃。 我问到了古人为什么要在这个山头开凿石窟,是不是这里的石材比其它地方的好。他说,石材也不是很坚硬,在这里开凿佛像,可能这里过去是交通要道。不过,有人认为,石笋山摩崖造像,是武则天下令修建的。

我到了石窟前,只见草木争荣,周边的树木比三十年前更茂盛,有些地方,我只能透过树叶的间隙才能领略慈悲的大佛对人心的洗涤与震撼。周边非常安静,我似乎听到了我的心跳,大佛凝视着我,我仿佛领悟了佛家“无我”的境界。现在的石笋山,在我面前,呈现着一种佛国的宁静和幽远。

这个地方为什么叫石笋山呢?有一种说法,因山崖环抱之中,一峰卓立,高耸入云,状似春笋,所以称石笋山。不过后来人们在离这里不远的地方,发现一座寺庙遗址,里面有一块巨石,似塔如笋,拔地而起,这座状如春笋的岩石大概高约10米,宽4米。人们或者就以其命名此山的,所以叫石笋山。我认为,这可能才是石笋山地名的真正来历。据《邛崃县志》记载,邛崃其他地方,也有石笋之地名,例如现在高何的石笋寺。但大同的这个石笋山,却在志书中未见记载,默默无闻地深藏在深山中一千多年。人们对大同石笋山知之不多。

不过,最近人们发现了一篇手抄的《灵山大佛碑记》的碑文,增加了对石笋山的了解。碑文作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三月,也就是公元1009年。据说这块碑就立于石笋山大佛旁边。碑文记载,石笋山这个地方,又叫灵山。灵山,是佛主讲经说法和居住的地方。在文中,提到了石笋之名,说明石笋的地名,在那时候就已经存在了。我猜想,自古以来,这个地方,因为有那块状如笋子的岩石作为地标物,这个地方就叫石笋山。后来因为供奉了大佛,人们又叫它灵山。但随着时光的流逝,灵山的名字被逐渐淡忘,而石笋山的名字却仍然顽强流传下来了。

《灵山大佛碑记》主要讲的是唐皇子李上金与石笋山的传说故事。但是它对于研究石笋山摩崖造像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过去,人们在大佛下32号龛观音像右侧发现一段不太清楚的题记,题记有“石笋山菩提释迦二像龛并铭……大历二年二月十五日”等字样。根据这一题记,人们推断出石笋山最早一龛的窟像开凿于大历二年,即公元767年。

在这篇《灵山大佛碑记》中,还详细描述了石笋山的山川形势,这与现在大同的风光差不多,有些地名现在还找得到。例如南堂、石笋等。碑文说,大兴,即现在的大同,灵山这个地方,聚洛阳长安紫云的“皇气”,临邛灵山是继生“龙脉”之地。 碑文还讲到灵山大佛,记载了大佛庙宇的修建历史,其间有些文字意思不是很清晰,尚需考证。大意是,唐高宗永隆二年(公元682年),灵山开始规划供奉佛主,十年后,到了永昌三年(公元692年),筑禅定印,启典正,就已经是很正规的佛院了。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反复提到了”大历三年”。唐大历三年是公元768年,与现在公认的大同石笋山摩崖造像大规模开凿时间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接近。按照《灵山大佛碑记》,可以推断,唐高宗永隆二年(公元682年)石笋山就有寺庙存在了。这些石窟中的一部分,应该从那时候甚至更早时间就已经开凿了。所以,大同石笋山摩崖造像大规模开凿时间应该提前到唐高宗永隆二年(682年),比原来的认定开始开凿于公元767年,提前了近百年。所以说石笋山摩崖造像,其实从唐代早期到晚期,延续到宋,时间较长。

石笋山摩崖造像坐东面西,山崖上刻有唐代佛教摩岩造像33龛。分布在高约30-50米,长约130米的悬岩峭壁上,大小造像1000余龛。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多为净土变,佛传故事。佛像有释迦牟尼、无量诸佛、天王、文殊、普贤,力士、如意轮观音、千手观音,飞天、舞乐,供养人。建筑有殿宇、塔幢、楼阁、桥池、船舫、另外还有与佛教题材有关的彩云、绿树、鲜花、飞鸟、白象、青狮等。这里最大的造像是阿弥陀佛,高逾8.3米,需仰视,小者如诸天,长不过数厘米。

千年前的艺术家们,在石笋山借用佛的语言,让坚硬的石头活了起来,为后人留下了一个个叹为观止的艺术精品。我拾级而上,徜徉在这些古代艺术珍品前。

有一龛中表现的是《阿弥陀经》的观经变故事。刻有三层平台,最上面的平台上是趺坐于莲台上的西方三圣,头上各有七宝轮台,在其上有重檐歇山式大殿,为汉唐风格。三圣两边各有一艘双龙头的船缓缓划出,船上有两层楼阁,每条船有三名船夫执桨划船。阿弥陀佛端坐正中莲座,左右是协侍观音势至两大菩萨,围绕这三位的是无数眷属圣众,罗汉、护法的天王神将、夜叉力士和许许多多供养菩萨。佛的座前是一部盛大歌舞会。舞者在中间,乐队在两侧。在前面是宝池莲花,奇妙的杂色鸟。佛的身后是菩提双树,天宫楼阁,虚栏相连。彩云缭绕,飞天飘舞,构成以阿弥陀佛为中心,花团锦簇,富丽庄严、气象万千的极乐天国。整个石刻描绘的是信徒们心目中向往的美妙佛国,但我觉得也是唐代世俗生活的反映。在其中,可以感觉到阿弥陀佛和菩萨及其众部的身体比例大小和地位高低区别非常明显,这是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观念的显现。那些佛主、菩萨、罗汉、天王、神将、夜叉、力士、舞伎、船夫,都可以在当时社会中,找到他们的相同的角色。

唐代的飞天是很有名的。敦煌就有关于飞天的壁画。石笋山有个飞天的浮雕,在一龛的岩壁外面,好像是不经意地利用那个空白石壁刻上去的。但细细品味,却令人拍手叫绝。飞天手捧莲花,从天上飞来,她的腰下部分折曲向上,近乎九十度直角。上半身水平,曲臂捧花。这在现实中,人的身体不可能向后曲折成这个姿态的。真是佩服古人的想象力。其实,就这个姿态,就已经有从天上飞降而下的感觉了。但艺术家又在飞天身上添上随风飘动的彩带,飞天更显飘逸,动感更强,更具美感。

在石窟中,有很多天王、金刚力士的造像,他们的职责是用强力来护卫佛法,他们的面像凶狠,他们应该是有力量的象征。这里的天王、金刚力士的造像,胸臂腹的一块块肌肉棱角分明,如岩石般坚硬突出硕大,视觉冲击力极强。而且与人体的肌肉解剖一致。我不知道,当时的艺术家是哪里找到的这种阳刚模特。我甚至怀疑在唐代,会不会有训练肌肉男的健美运动。

该威猛强硬就威猛强硬,该恬静柔美就恬静柔美,石笋山造像,把人的喜怒哀乐的各种表情和千姿百态,用那些神像表现出来了。与天王、金刚力士形成强烈对比的是那些菩萨舞伎。菩萨舞伎像都体态婀娜、面相妩媚温柔。有一窟,刻有一伎,双脚立于两朵盛开的莲花之上,头微后仰,大发髻,挺胸,扭腰,突臀,曲膝,呈现了女性的典型“s“曲线的柔美。其他所刻的乐伎多有此特点。这种大胆表现女性性感的雕像,可能与唐王朝社会比较开放有关。

三十年前,

我第一次看到的石笋山佛像就是这个样子,

三十年后,我已经垂垂老矣!

但庄严佛像仍然庄严,

威猛力士还是那么威猛,

曼妙飞天还是那么曼妙,

脚踏莲花的舞伎仍然那么性感。

我不禁浮想联翩,其实,一千多年来,何尝不是如此!从开凿石笋山石窟的唐王朝的强盛繁荣,到五代十国的动乱;从宋太祖赵匡胤的陈桥兵变,大宋王朝建立,到南宋在成吉思汗铁蹄下的偏安一隅;从明太祖朱元璋的“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的霸道诗句,到崇祯皇帝惶惶然吊死煤山,正如被传说逃到大同的南唐皇帝李煜面对王朝灭亡政权更迭,发出的悲鸣,“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腥风血雨,改朝换代,历史轮回,其兴也勃,其亡也忽。但是,面对人世间纷纷扰扰,一千多年来,石笋山摩崖,仍然在那里,石窟里的庄严佛像仍然庄严,威猛力士还是那么威猛,曼妙飞天还是那么曼妙,脚踏莲花的菩萨仍然那么性感……

我爱蒲江•每周一宝——鸡公树山摩崖造像

长秋乡石马村鸡公树山摩崖造像

鸡公树山摩崖造像,位于蒲江县长秋乡石马村。造像开凿于隋唐,有摩崖造像20龛209尊,其中隋代造像2龛34尊,唐代造像18龛175尊,系巴蜀地区早期佛教造像。1988年,蒲江县人民政府公布鸡公树山摩崖造像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造像分布在寿安镇通往眉山古道旁,开凿于长秋山北坡白色砂岩上。长秋山,古称“岢幕山”,北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有载。鸡公树山属长秋山山脉,古代鸡公树一带为蒲人聚居的村落,清乾隆《蒲江县志村落》:“鸡公树县东四十三里。”

鸡公树山摩崖造像1、2号龛造像在山坡石板小道西向的大石堡,3至18号龛造像在鸡公山山腰漏米石。

1号龛双层平顶,高100厘米,宽86厘米,深150厘米,内壁弧形,壁上造像两排。上下各7尊。下排主佛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左立一菩萨,右立一弟子,菩萨和弟子像旁各塑坐佛2尊。上排造坐佛五尊,左立普贤骑像,右立文殊骑狮。龛口有“大业十四年” 题记。

2号龛双层方口,高170厘米,宽146厘米,深52厘米。龛内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系西方三圣,浮雕八身天龙八部造像,一尊天王残像。

3号龛方口,高80厘米,宽119厘米,深52厘米。龛内雕五排33尊小佛像结跏趺坐于莲台上,龛中开一圆拱形小龛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龛外右壁题记多漫灭,尚可见唐代“显庆”年号题记。

1号龛造像

2号龛造像

3号龛造像

4号龛双层方龛,高91厘米,宽81厘米,深30厘米。龛中造像三尊,为一佛二菩萨。

5号龛双层方龛,高57厘米,宽27厘米,深14厘米。仅存半龛,龛中雕一方塔,已残。

6号龛双层方口浅龛,高67厘米,宽64厘米,深13厘米。龛内造三尊立像,为一佛一菩萨一弟子。

7号龛方形双口,高70厘米,宽62厘米,深15厘米。龛中造像为一佛二菩萨。

8号龛,残高36厘米,宽16厘米,深4厘米,存坐佛像一尊,二菩萨立像残躯。

9号龛双层方口,高164厘米,宽150厘米,深50厘米。龛中分三排雕十二光佛分坐于莲台上。自下而上,第一排3尊、第二排4尊,第三排5尊,十二光佛均有桃形头光、身光,周饰火焰纹,坐于仰覆莲圆座上,莲座下有莲茎。各尊佛像袈裟、手式各异,多有题名,可识读者有:“南方……天王……光佛”“如意光佛”“无边光佛”。龛口左右侧,下方各立二尊力士像,下方各立二尊天王像。外龛右壁上部有题刻,隐约可见:“十二光佛……为亡……造,大中九年十月十日……”。

唐大中九年十二光佛造像

十二光佛造像示意图

10号龛双层方龛,高93厘米,宽105厘米,深30厘米。龛中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龛外二力士立于外侧,龛外右壁立一尊男供养人像。

11号龛双层已残,高87厘米,宽66厘米,深26厘米。龛内造坐像一尊,风化严重。

12号龛双层方龛,高70厘米,宽78厘米,深31厘米。龛内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浮雕八身天龙八部像,龛口外侧立二尊力士像,力士身后各雕一尊天龙八部像。

13号龛龛形残破,高190厘米,宽123厘米,深38厘米。系大形净土龛,主尊施转发轮印,头已不存,残高60厘米,莲座高34厘米。主尊右侧雕菩萨像一尊。立于莲座上,残高83厘米,莲座高26厘米。周壁分层雕听法菩萨像,现存5层,有菩萨、乐伎、舞者、鸟登,风化严重。

14号龛龛形残破,残高109厘米,宽102厘米,深38厘米。龛中雕刻弥勒坐像一尊,坐于方座上,左手置膝上,右手上举,脚踏二莲,残高94厘米,肩宽31厘米,脚踏小莲座高9厘米。左右侧立二尊弟子像,立于仰覆莲圆座上,风化严重。

15号龛双层方龛,高147厘米,宽113厘米,深57厘米。龛内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龛基前高浮雕五尊俗装人像,龛基左右侧雕二力士像立于山石上。主尊头后左右侧各浮雕飞天一身相对飞舞于祥云香花中。该龛主尊有圆形头光,头光中心饰太阳纹,结跏趺坐于须弥方座上。方座束腰处呈方形,被分为三格,中间一格雕小佛像一尊。方座束腰处两侧雕地鬼承座,座上后面有靠背,靠背两侧左右从上而下分别刻鱼头吐兽,鱼背上立有一鸟、兽王及童子,童子骑兽背上,最下面为力士像。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像,头部已残。龛基前五尊人物立像,均着广袖长袍,穿云头鞋,第五尊肩披帛带系长裙裸上身,其余四尊或握兵器欲击,或抱持兵器者,或作劝解状,或欲作制止状。该造像取佛经中,阿阇世王拔剑杀母,被大臣拦阻的故事。外龛右壁题刻风化不清,依稀可辨:“……弥勒……平安……大中五年五月癸酉□日……为供养□此□□。”

15号龛造像

15号龛造像示意图

唐“大中五年”题记

16号龛方形小龛,高35厘米,宽13厘米,龛中立像一尊,未完工。

17号龛方形小龛,高40厘米,宽26厘米,深7厘米,龛中立像一尊,残破。

18号龛龛形残破,龛内大立佛一尊,原开凿于龛内,现成为露天立佛,穿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衹衣,胸下系带,袈裟右摆搭左肘上,衣纹斜向一边,像高402厘米。

19-20号龛为两龛残像。

高达4米的大立佛

蒲江鸡公树山摩崖造像留存隋炀帝杨广“大业十四年” 、唐高宗李治“显庆”(656-661)、唐宣宗李忱“大中五年”(851)“大中九年”(855)年号题记,为巴蜀地区佛教造像的编年历史演进提供了珍贵的原始素材。尤其是隋炀帝“大业十四年”题记,系迄今四川地区唯一发现的有确切纪年的隋代佛教造像。2013年,扬州曹庄隋炀帝墓被发现,有学者就墓志中‘隋大业十四年“提出置疑,否定历史上存在“大业十四年”年号。鸡公树山摩崖造像“大业十四年”的题记,不可辩驳地证明这一年号在历史上的客观存在。

隋炀帝

(特别鸣谢:龙腾夏晖卢丁雷玉华肥田路美)

人文黑山之历史遗存篇|蛇盘山、天龙寺、多宝塔 及摩崖造像

蛇盘山,又称芳山、荒山、它山,当地人也称其为东大山,海拔302米,位于芳山镇境内,山门“蛇盘山旅游区”六个大字,是我国著名国画大师张仃老先生为家乡所题。蛇盘山属医巫闾山的余脉,奇峰高耸,层峦叠嶂,陡峭险峻,是一处十分难得的自然景观。

蛇盘山佛教寺庙天龙寺建于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清道光年间重新修缮时更名为“双泉寺”,解放初期被毁,本世纪初重建,沿用“天龙寺”。复建后的天龙寺有正殿5间,东西配殿6间,硬木式小木架结构,寺门有匾额书“大雄宝殿”四个金字,门柱上有对联:“有缘可达三宝地,无缘难入大乘门”。大殿之东西两侧有钟鼓二楼,画栋雕墚,金碧辉煌,尤其大殿中的壁画,山水人物,尽显其妙。

在蛇盘山的顶峰上有一处四角亭的遗址。长10米,宽6米,现在这里还能看到有四个柱洞及一些残断的砖瓦,早年还发现了一块刻有“遏云亭”三个字的匾石。

多宝塔及摩崖造像都集中在蛇盘山中部的阳坡上,多宝塔在南山腰一处明显位置,东北西三面环山,南面开阔;摩崖造像在塔的东侧山坡上。

多宝塔为白色花岗岩建造,为典型的藏传佛教覆钵式宝塔,由塔座、覆钵、塔刹组成。塔基为六面束腰须弥座,每边长1.86米,高2米。座上用四级条石逐渐收拢,上接高约3米的覆钵。龛上阳刻“多宝塔”三个字,覆钵上为十三层相轮逐收砌至塔顶。塔顶上安装有三叉戟形状的铁质塔刹。塔体通高12米,现保存完好。

在多宝塔西北约20米处有一组摩崖造像及石刻,均刊造于陡直的峭壁上,刻于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分别雕的是“菩提达摩”和“观世音菩萨”,两尊造像中间的石崖上有一竖联刻有“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为隶书阴刻,书法颇有功底,刻工也较为认真,所刻笔画深平有力,笔锋不阿,题款为“大清同治丁卯年六月邑庠生李标九董沐敦书、石工张自发刻”。

在多宝塔稍南坡下20米一处崖壁上,人工开凿了一个高1.55米,东西宽3米的壁面,其上阳刻有“灵兮泰岱”四个楷书大字,每字高0.8米,宽0.4米。提款为“大清道光二十二年贾兆和施工刊造”。

多宝塔及摩崖造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为发展黑山旅游产业提供了一处不可多得的历史人文景观。2008年6月,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史济坤 朗读|乔 玲

编辑|王大志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5776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