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府埕

府埕、文庙片历史街区是漳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的核心,街区内的始兴北路俗称“府埕”,北面的中山公园是古代漳州府的府衙。“府埕”两边建筑原为1919年陈炯明主政时建成的“迎宾旅馆”,历史上为漳州传统小吃的荟萃之地,手抓面、干拌面、豆花粉丝、锅边糊、五香、果条、卤面、粽子和三角饼等小吃花样齐全。街区内的始兴南路是市区唯一现存的石板路。

府埕

恭王府是谁的府邸 恭王府是哪个王侯的府邸


恭王府是和珅的府邸,位于北京什刹海地区,距离故宫非常近,风景媲美也故宫,很多人游完故宫接着就会去恭王府游玩,去看看和珅他家长什么样子。

恭王府的门票是40元/人,6周岁以下(含)儿童免费(请在检票口出示户口本或身份证);离休人员、残疾者凭有效证件到游客中心免费进入参观。6周岁以上至18周岁(含)儿童学生、60周岁以上(含)老人购买电子、19周岁以上(含19周岁)的大学生、现役军人持本人相关证件可以购买半价票。

恭王府门的相关信息想必大家都清楚了,这里是最有权势的王府,曾经是文武百官最想进入的地方,里面的景观堪比皇宫,有着浓厚的历史底蕴,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考虑来看看哦。

清代王府丨神秘的“潜龙邸”——醇亲王府南府

王府是封建社会等级最高的贵族府邸。北京市西城区现存的王府均为清代所遗,分亲王府、郡王府、贝勒府、贝子府共4个等级。清代北京内城有满洲八旗分住,王府大多建在北京东西两城。清顺治帝进关定都北京后,所封诸王和以后各朝所封的亲王、郡王在西城建立的王府达30座,其中有亲王府18座,郡王府9座,蒙古王府3座。此外还有贝勒府、贝子府若干。今天,小福给您介绍一下除了恭王府外,另一座保存比较完好的清代王府——醇亲王府南府。

在明清时期,北京西便门角楼下是一个湖泊,名叫太平湖,湖畔景色秀丽。就在这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坐落着一座金碧辉煌的王府,这就是清朝光绪皇帝的出生地——醇亲王府南府。现在旁边紧挨着的就是中国最高音乐学府——中央音乐学院的高大教学楼。

醇亲王府南府的府门(旧照)

历史上的醇亲王府南府,东起今鲍家街及太平湖东里,西至原太平湖西岸及西城墙,南起今太平湖东里,北至宗帽胡同头条。王府坐北朝南,建筑分中东西三路和西部花园。东西两路各有六进院落。中路现存府门3间,两侧有八字影壁,内有东、西二门分别至东院和西院。中路新建礼堂一座,尚存两进四合院。东路院落保存较为完好,西路的古建筑大都已被拆除。

南府后罩楼

礼苑

槐荫斋

这里在顺治年间曾是努尔哈赤次子礼亲王代善之孙喀尔楚浑贝勒的府邸。清乾隆年间改为乾隆第五子荣亲王永琪府第。道光三十年(1850年)封宣宗第七子奕譞为醇郡王,咸丰九年(1859年)分府出宫,将荣亲王府赐给奕譞。同治十一年(1872年)晋醇亲王,此府称醇亲王府。因奕譞是道光帝第七子,此府又俗称七爷府。

荣亲王永琪

醇亲王奕譞

奕譞(1840年—1891年)是清末政坛上的风云人物。他1861年参与“祺祥政变”,协助慈禧太后窃取了最高统治权力,深得慈禧信任,先后授都统、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等。1885年任总理海军事务大臣时,为讨慈禧欢心,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他与慈禧还有另一层关系,他的福晋是慈禧的胞妹,因而被认为是娘家人,更为得宠。同治十年,即公元1871年8月14日,他的次子载湉出生在此府中。1875年同治帝病故,无嗣,载湉入继为帝,即光绪皇帝。

光绪皇帝

光绪并非同治的直系后代,在其出生的时候没人会料到他后来会成为皇帝。由于醇王府成了一代皇帝的“发祥地”,所以,他原先的住所被称为“潜龙邸”,意思是这里住过一条“潜藏着的龙”。按照清朝成例,在皇帝入宫以后,这住宅必须“升格”为特殊的宫殿或者索性闲置,而不能再由家人居住。所以,在光绪“继承大统”以后,慈禧便把什刹海北岸的一座贝子府赏给光绪的父亲老醇亲王,并拨出16万两银子予以修葺。人们习惯称城南太平湖的老醇王府为“南府”,什刹海的新醇王府为“北府”。

醇王府似乎“龙脉过盛”,三十多年里居然接连出了两个皇帝,第二个皇帝就是光绪的侄子溥仪。这下,“北府”也成了“潜龙邸”,小醇亲王一家又得另外去找地方住了。不料辛亥革命成功,满清王朝垮台,小醇亲王也就失去了改迁新府的机会。说来醇王府实在荣耀:两度“潜龙”、一朝摄政、三修府邸,在历史上也算是一件很特殊的事情了。

南府的“潜龙邸”腾出后,曾作为“醇王祠”。民国时期王府宅院办过中华大学,后来还做过中国大学附中。一百多年来,这里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太平湖彻底消失,王府西侧的花园代之以一大片高楼大厦。老醇王府的建筑群现在属中央音乐学院所有,前部的建筑是办公用房及礼堂,中部的殿堂是职工宿舍,北面的后罩楼被其他一些单位借用。不久前,最南面的王府大门已经修葺一新,神秘的“潜龙邸”以全新的容颜面对世人。

千年府城 |第一章 福地府城之时序演变•府城演变史

琼山

第一章

福地府城

时序演变府城演变史

在海南岛的北部,矗立着一座古老的城镇,它就是素有“琼台福地”美称的府城。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人文底蕴深厚,曾被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府城现隶属于海口市琼山区,是海南首屈一指的名镇,也是海口南部中心城区的一部分。

府城东隔南渡江与美兰区灵山镇相望,南接龙塘镇和龙华区龙桥镇,西通龙华区城西镇,北邻国兴街道办事处辖区,城区面积约12平方公里。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开始在此地建琼山县城。宋开宝五年(972年),琼州州治从旧州迁于此,时称琼州城。元朝为琼州路安抚司、乾宁军民安抚司、乾宁安抚司衙门所在地。明洪武三年(1370年),乾宁安抚司改设为琼州府,置府治于琼州城之中,统辖整个海南岛,始称为“府城”。从此府城再次开拓城围,扩建城池。八年之后,府城大体形成颇具规模而巷陌纵横的城域。扩建后的城墙长4100多米,高9米多,宽6米多,设东、西、南三座城门及四座角楼,有子城、月城、护城河。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琼山大地震,府城大部分城墙和建筑物倒塌,后再度重建。此时城中心地带建有雷琼兵备道署、琼州府署、提督学院行署、琼州镇总兵署、琼山县署等衙门,还建有玉皇庙、天宁寺、三公祠、县学宫等建筑物。

府城有闻名遐迩的七井八巷十三街,密布着众多的进士坊、举人坊、贞节牌坊。城里的金花村出了丘濬、海瑞、许子伟三个名人,他们被后世喻为“一里三贤”;达士巷里名门望族众多,这里曾居住过名士吴典、郑存礼、王国宪;攀丹村的唐舟和唐亮、唐胄和唐穆两对父子进士,声名在外,成为海南古代七对“父子进士”中的两对;府城还居住过贬谪海南的李德裕、李纲、赵鼎、李光、胡铨等五位名臣。

府城得风气之先,先贤尊师重教,对文化尊崇备至。自宋开宝五年州治迁府城始,社学、义学、书院星罗棋布,县学、州学、府学人才辈出。学风之盛,岛内其他地方无法相比,造就了明清时期,琼山中举人、中进士者均居全省之冠。

自宋代成为州治直到民国时期,府城一直是海南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中心,显赫的地位延续了一千多年。除了其有特殊的地理优势之外,还有赖于人文勃发带来的市井繁荣。

受时代大环境的影响,近一百年里府城频繁改名,并不断变换归属。民国期间府城改称琼城镇,属琼山县第一区;1950年4月23日海南岛解放,1951年4月划归海口市第四区;1955年1月归属琼山县,改称府城镇;1958年12月1日又并入海口市,此时府城镇分设两个行政机构,分别为街道居民区(设海口市府城办事处)和农业区(称市效区红旗人民公社);1959年10月复归琼山县;1994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琼山撤县设市,府城镇归属琼山市,为市政府所在地;2002年10月,琼山、海口行政区划调整,琼山市改为琼山区,区政府所在地仍设在府城镇。

2013年6月18日,府城镇“一分为三”设府城街道办、滨江街道办和凤翔街道办,管辖8个社区:文庄社区、忠介社区、府城社区、云露社区、北官社区、甘蔗园社区、北胜社区、龙昆南社区。

现在的府城交通非常发达,琼山区的主干道龙昆南路、红城湖路、琼州大道、凤翔路、新大洲大道、滨江路都贯穿而过,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城内高楼林立、百业兴旺、市声喧闹。

府城的风土民俗非常有特色。元宵换花节历史悠久,它由“换香”转化而来。每逢换花节的夜晚,府城万人空巷,人们互换手中的鲜花以传达爱意和对美好生活的祝愿。闹军坡是海南民间的传统习俗,在府城属于隆重的节日,相传源于唐代,是为了祭祀南北朝时期南方女英雄——冼夫人。作为日常生活中的大事,流传经年的婚嫁寿诞在府城也特别讲究。

千年府城,于艰难曲折中嬗变图强。海南岛解放以后,府城由一座半封建的军阀割治城府变成社会主义国家的城镇,人民当家作主的创造力使这座古城焕然一新;1978年的改革开放,如春雷惊蛰,使府城焕发生机;1988年海南建省,府城的发展搭上了时代的快车。如今,在海南建设自贸区、自贸港的大潮中,府城更是蓄势待发,前景可期。

《海南历史文化名镇——千年府城》出版以来,备受读者欢迎,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琼山,读懂府城,为了方便阅读,琼山区委宣传部与出版方商定,通过琼台福地微信公众号连载刊发,以飨读者,敬请关注!

【注:为宣传琼山区历史文化名城,已通过档案画册《千年府城》主办方海南省档案馆及承办方海南威思营销传播有限公司授权转载。本图文仅用于琼台福地微信公众号发布,如有转载须注明出处】

本期编辑:林 颖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5756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