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伍子胥

在沙市区岑河镇东湖村,住着百来户伍姓人家,他们的族谱《伍乾氏家史明辅堂》表明,他们是伍子胥的后代。

岑河东湖村寻访伍子胥后人

伍子胥

⊙楚望 伍美菱

1

《伍乾氏家史》:辩三大公案

伍女士从小就记得一个“传说”:在东湖“伍阁老”亲戚家的横梁上藏着一套伍氏家谱,族谱前面提到了伍子胥,有的家长曾看过。近日,我们来到东湖村,去查访伍氏族谱的下落。在村民伍启义家中,我们见到了用密码箱保存的全套家谱,不过已不是传说中的泛黄的旧版,而是1988年重修的。

《伍乾氏家史明辅堂》全套有十多卷,伍子胥后人有不少分支,其都有罗列。打开纂修名录,可见荆楚各地伍氏后裔的分布,省内宣恩大岩、咸丰乾宋湾、孝感、潜江西大垸伍家湾、洪湖黄蓬山、监利周老嘴、老太平桥、红庙、网市、伍家台、伍家岭。江陵田家坊、岑河东湖村,还有湖南澧县、汉寿等地。

伍乾氏为何合编族谱呢,其谱序说,伍乾二氏自周敬王三十六年员公因谏夫差伐齐不听而遇难后,分二姓。原来乾姓一支就是伍姓,也是伍子胥后人。

伍乾氏各立宗祠,分叙谱牒,不尽相同。伍氏族谱记载自员公传八十四代(到1988年),乾氏族谱记载传一百一十世。

他们废掉老派,统一新派为:勋超东周宝胜群雄,安邦伟才美英永存继本思源敬义厚仁同敦和睦长守贵恒。

《伍乾氏家史明辅堂》还载录了对伍子胥的赞议,伍子胥庙祠、里居的诗文、楹联等。

《刘蜕驳伍子胥庙论》驳贬求褒,文章说,“刘蜕有谕江陵耆老书,谓楚人不宜为子胥立庙。子胥庙当是申包胥庙。”——典故“破天荒”的唐才子刘蜕说,楚人不应为伍子胥立庙。且子胥曾封于申(今上海),此庙是申包胥庙之误。

光绪年间,游克钦说,伍子胥之仇平王,非仇楚人,楚王失德楚人不应跟着不善。千年后,楚人已不存,为何还要为一失德之主念仇呢?再说伍子胥去国也情有可原,非其罪过,其非私利。伍子胥复仇本是忠孝谏诤……

屈原在《涉江》中喟叹“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又说“子胥死而见忧”,是楚之人已不计其仇矣。唐时立庙有何不可?

朱昆在《伍子胥里居论》大致说,襄阳志说伍子胥故里在宜城。主要是各地都喜欢攀附争抢名人,以增光桑梓,久之造成后世混淆。荆郡志载,伍氏祖父列之藩封地监利。和屈原一样,都有人抢,屈原和伍子胥早已迁出祖居地,来到国都。后世在监利为伍子胥建坊立庙。龚学典在修茶庵庙序言说,庙前是伍子胥故址。

《监利崇贤社序》说,伍子胥与申包胥从小同里闾,后来一同享有祠,但伍子胥庙还存,申包胥祠却不见踪迹了。

载文就伍子胥的毁誉褒贬、故里何在、是否鞭尸等三大争议分歧作了导澄。《伍乾氏家史明辅堂》节录了《史记伍子胥列传》的最后一段。

从司马迁在《史记伍子胥列传》对伍子胥的肯定,到乾隆皇帝为杭州伍子胥庙亲撰长联,为伍子胥洗白。

2

文史伍子胥:秉笔写春秋

《史记伍子胥列传》着重记述了伍子胥为报杀父子之仇,弃小义而灭大恨的事迹。昭关受窘,中途乞讨,未曾片刻忘掉郢都仇恨的心志,忍辱负重、艰苦卓绝,终于复仇雪耻,名留后世。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员父曰伍奢。员兄曰伍尚。其先曰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有显,故其后世有名于楚。”

最后,太史公说:怨毒对于人类来说实在是太厉害了!国君尚且不能和臣子结下怨毒,何况地位相同的人呢!假使伍子胥追随他的父亲伍奢一起死去,和蝼蚁又有什么区别。放弃小义,洗雪重大的耻辱,让名声流传后世。可悲啊!当伍子胥在江边困窘危急的时候,在路上沿途乞讨的时候,他的心志难道曾经有片刻忘掉郢都的仇恨吗?所以,克制忍耐,成就功名,不是血性男子,谁能达到这种地步呢!白公如果不自立为王,他的功业和谋略恐怕是说也说不完啊!——敢情司马迁心中也压抑着一股家仇。

清乾隆皇帝南巡到杭州吴山(后更名胥山),为山上汉伍子胥庙撰联:生全孝死全忠拼此身报答君亲忍辱含冤志士仁人今感泣;朝随潮夕随汐凭浩气流行江海御灾捍患吴山越水古英灵。

3

范仲淹题伍相庙

公也应无敌,贤哉忠孝门。生能酹楚怨,死可报吴恩。直气海涛在,片心江月存。悠悠当日者,千古只惭愧。

游学祺伍公祠怀古

一线银涛涌碧空,千年故里泣英雄。孤臣已抱东门愤,盟主犹争北伐功。落日芦华飞楚泽,秋风荆棘满吴宫。章华南望姑苏路,惟有长江恨不穷。

匿名监利子胥台怀古

当街谁建子胥台,无院无亭空自哀。垂手如同知有过,皱眉恰似悔不该。兴吴灭楚家仇报,掘墓鞭尸国恨来。丝镂断魂归故里,若潮非议怎头抬?

谱牒中还附录了临皋举人王如琰撰的《子胥公新像碑记》,此外,还有明人李纯朴《题员公宅》,明人杨述钧《题员公宅》。也有吟唱倒插槐、跑马堤、建宇坊古迹的古诗,均称是与伍子胥有关。“事既可倒行,槐亦可倒插。吁嗟千年枝,犹自批金甲。”《伍氏族谱》载,楚庄王问鼎中原,伍子胥的曾祖父伍参“以功封伍地,遂为伍氏。”公元前547年,伍子胥的祖父伍举为岳父之事受牵连逃到晋国,后楚康王安排接他回国复封于伍地,即现监利县黄歇口镇伍场村。

据柳如梅先生《伍子胥故里考》、《乾氏历代世系》载:伍子胥看清了吴王夫差昏庸和太宰嚭谗谄,为防其加害子嗣,在出使齐国时将长子承祚和次子开祚暗中带往齐国,分别寄居在鲍牧和维明二位亲家之家。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赐死后,为保伍氏后代,劝二位公子改姓乾,密送到洞庭湖君山伍子胥师伯湘君处隐居,才幸免于难。十三世孙伍宪公,由君山迁至容城古井口,即今监利伍家场,还乡归根。黄歇口,战国时属古华容,相传为“战国四君子”之一春申君黄歇的封地而得名。黄歇口距楚王离宫章华台约40里。

伍员(音yun郧),字子胥(公元前559—484年)。封于申地,故又称申胥。太史公司马迁于《史记》中为其立传。

伍子胥故事最早见于《国语》、《左传》零星记载,《韩非子》、《吕氏春秋》、《越绝书》中伍子胥形象开始丰满,东汉《吴越春秋》基本定型。

西晋杜预注《左传》、南朝盛弘之《荆州记》:昭王十年(平王死去十年后,昭王未成年),吴伐楚,通漳水灌纪南城……

楚平王荒淫无道,逐子夺媳,听信谗言,残杀忠良。伍员父亲伍奢和哥哥伍尚因谏忠言,被楚平王处以极刑。

伍子胥九死一生逃到吴国,帮助吴王阖闾夺取王位,鞠躬尽瘁三四年时间把吴国建成一方强国。后他与孙武率兵攻破楚国京城,掘平王之墓,鞭尸三百,以雪家恨。吴越争战,吴王阖闾战死,伍子胥又扶持夫差即位。夫椒一战,俘虏越王勾践。勾践听从范蠡、文种的复国之计,伪装恭顺,卧薪尝胆。却暗中贿赂,离间吴国。伍子胥洞察其奸,屡屡谏阻吴王。最终父亲和哥哥的悲剧再一次在他身上上演。夫差逼迫伍子胥自裁。伍子胥死前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

4

子胥留遗痕:故里在容城

东湖伍氏有数百人,监利黄歇伍家场村有千余人。

监利伍氏后人两千年不曾远离。

监利有子胥传说,监利七旬老人柳如梅,半辈子研究伍子胥,著成《伍子胥民间故事集》,被评为湖北省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突出个人,曾接受中央电视台《孙子兵法》栏目组采访。

苏州伍子胥研究会副会长、监利作家协会主席李光荣,十多年潜心研读,又行8省2万多公里,寻访伍子胥印迹,将史籍、方志、家谱和传说、实物相结合,出版50万字《万里寻访伍子胥》。

伍子胥后裔、世界华侨协会总会理事长、台湾前“国防部长”、海军上将伍世文题写书名。《万里寻访伍子胥》没有门户之见,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谈古论今,探颐索隐,对伍子胥曲折多难的一生全面、客观地分析论述,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其特立独行,潜精研思,万里寻访,八方求教,十年磨剑,笔耕不辍,尤其填补了伍子胥前半生和其后裔繁衍的研究空白。

监利有大量伍子胥遗迹,监利人视监利为“伍子胥故里”,申报“伍子胥故里”认定,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监利人在互联网上也成功注册了10年期的中文域名“伍子胥故里”。

数年前,苏州吴文化研究所所长吴恩培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伍颖博士,荆楚伍氏宗族理事会伍峰、伍红冰等人组成伍子胥故里考察组,寻访了伍子胥帅府、后悔池、跑马界、打鼓台、斩龙渊、跑马路、伍家祠堂、伍子胥衣冠冢等遗址,查阅《监利县志》和《伍氏族谱》、《伍乾氏家史》,并进行学术交流后,专家和伍氏宗亲一致认为,监利县黄歇口镇伍场村确为伍子胥故里。

监利籍湖北京剧院彭鲁先生回忆:黄歇口镇邹家场(古地名杨家道凤山)有伍子胥衣冠冢及后人伍楚禄墓,详细记载了伍楚禄下葬始末,其先祖伍子胥衣冠冢方位,及20代远祖伍乔的相关内容。附近立有三块石碑,一块雕龙石碑上的文字大多被磨平,依稀残存有“伍子胥”字样,碑前大石烛台,两侧是大理石香台。

监利县城早年建有伍公祠,旧址在今监利供销社农资公司仓库院内,竖立一高大古碑:伍子胥故里(北洋军阀杨森手书,后移至伍子胥帅府前)。清代县志县城图记有:“白水池”(池边有伍公祠,近人称为伍公池)。池中有一小洲,传说伍子胥尸体就埋在小洲下。伍场小学的前身就是伍子胥祠堂。

明代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称,“伍员字子胥,监利人,生得身长一丈,腰大一围……”

李光荣说,监利黄歇口镇伍家场是许多伍子胥后裔公认的祭祖之地,经常有一些江浙客商到监利寻根问祖。

伍子身后事:褒贬任评说

荆州文化人士陈光明等筹划拍摄《春秋英雄伍子胥》,伍子胥与多位历史名人有涉,越王勾践、孙武、范蠡、西施等。这些名人大多活在历代典籍和小说、戏曲、传说和影视节目中,《卧薪尝胆》、《越王勾践》、《断肠剑》、《战国红颜》、《西施》、《争霸传奇》、《孙子大传》等等,但伍子胥都是一晃而过。

伍子胥的故事脍炙人口,广为传诵,伍子胥渡千寻津,渔夫不受其百金之剑,更不屑楚王万石悬赏,助其渡江并自沉;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他早就应有一部大戏。

伍子胥遗迹遍及南北东西。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浙江、江苏、江西、湖南等地广为纪念。湖北监利、老河口、谷城、钟祥、应城,安徽宿迁、阜阳,江苏新沂,湖南永州等多个地方都声称为伍子胥故里。

悠悠两千五百余年,他的事迹世代相传,民间祭祀不绝,苏州人民始终没有忘记他,建有多处庙祠。相传在苏浙地区,端午节最早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楚地后来才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

与伍子胥对着来的还有街坊申包胥,包青天的祖先,他对昔日好友伍子胥说,你灭楚,我必救楚!

精神与物质互为触动是文化进步的原动力。

苏州胥江、胥湖(太湖)、胥山、胥口镇都因伍子胥而得名。

当年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赐死后马革裹尸抛入江中,沿江漂至今胥口,当地民众捞起予以厚葬,自发建造了胥王庙(公元前484年)。其胥王庙后扩建为胥王园。

世界伍氏宗亲总会理事长伍锐贤先生从美国纽约前来参加开园活动并捐资。伍锐贤介绍,伍氏一族在美国居第4、5位。伍氏“集体家书”《胥山月刊》于1922年在广东台山创办,1986年复刊,是中国侨刊中创办较早的刊物。

伍子胥举荐了孙子,精通兵法的孙子。伍子胥建造了苏州城的前身(规划设计督造了阖闾大城-姑苏城,完全模仿纪南城)。是开发上海第一人,他以功勋卓著受封于申,开凿了最早的人工河胥江。

伍子胥或被祭祀或被唾骂。骂他则是因他出逃楚国,被逼为敌,引吴破故,以报家仇,掘楚王墓,鞭尸三百,以泄私愤,实在过分。变为楚奸,屠杀楚胞,自己也及时报。

拜他者认为他性情豪迈、恩怨分明,武功盖世、骁勇善战,精通音律、善吟楚辞,谙练天文地理,旷世文武全才。你不仁,休怪伍不义。

也有人认为伍子胥在异邦的吴国为忠臣,而在故土的楚国则为叛逆,实在是悲哀!

伍美菱|| “鲜肉”到底有多鲜?

罗田掌故 | 这是伍子胥“一宿白了头”的地方 伍子胥

湖北罗田的凤凰关,不仅是岳飞抗金的重镇,更是春秋时期伍子胥过昭关时期的昭关。

▲凤凰关水库大坝,原为凤凰关关隘所在地

“伍子胥过昭关——一宿白了头”的歇后语妇孺皆知,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楚平王七年(前522年),名将伍奢受到费无忌的陷害以致杀身,其子伍员(字子胥)逃亡时,受到楚军的追捕,在昭关由于遇到楚军的盘查而在一夜之间急出满头白发,从而在昭关逃脱。多数资料记载,昭关在今安徽省含山县,笔者却有不同的见解,认为昭关在今湖北省罗田县,今名凤凰关。

罗田县凤凰关历史悠久,根据《罗田县志》记载,修筑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是岳飞抗金的古战场,至今凤凰关附近尚有兀术湾、铁门槛、岳庙、古井等遗迹,岳飞抗金的故事在当地也广为流传。而当地老者传言的“有个叫伍子胥的人曾经在此一夜之间白了头”的故事切鲜为人知,部分道听途说者也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笔者以《左传》为主,结合相关资料,分析得出:凤凰关是古昭关,伍子胥过昭关的故事发生在凤凰关。

罗田县位于鄂东大别山西麓,是鄂皖交界地,而凤凰关又处于罗田县和英山县交界处(1936年前英山县隶属安徽,今属湖北)。在1958年修筑凤凰关水库之前,凤凰关所处位置是三面高山夹击,中间形成T字行的河流,称为铺兵河(《光绪罗田县志卷之一水》载“铺兵河,县东三十里” ),凤凰关正凌驾于T字河流的交汇处,因此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直到清朝尚设有碉楼和防兵(《光绪罗田县志卷之二塘汛》载:国朝康熙二十一年定兵例……拨兵十名,分防凤凰关、松子关二处塘汛,每塘兵五名,实存城兵十三名……以上各防兵五名、塘房三间、烟墩三、瞭望楼一)。今考证,春秋时伍子胥正是从这个重兵把守的凤凰关逃脱楚军的盘查。

▲伍子胥像

根据《史记》记载,伍子胥去楚奔吴并非直接从湖北(楚)直接到江苏(吴)的,而是经历一些波折。早在伍子胥父兄被害前,费无忌向楚平王谗言太子建谋反,太子建逃亡到了宋国(河南商丘)。伍家蒙难后,伍子胥遂奔宋,遇到宋国内乱而同太子建一同奔郑(河南郑州)。郑国以礼相待,结果太子建和晋国联合反郑,被发现后被郑定公所杀,伍子胥只好带着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一同奔吴。也就是伍子胥奔吴路线是从郑州到苏州,他“过昭关”的故事也就是发生在这段路途中,时在楚平王七年,吴王僚五年,鲁昭公二十年(司马迁《史记卷六十六 伍子胥列传第六》:郑定公与子产诛杀太子建。建有子名胜。伍胥惧,乃与胜俱奔吴。到昭关,昭关欲执之。伍胥遂与胜独身步走,几不得脱。追者在后。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以与父。”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珪,岂徒百金剑邪!”不受。《左传昭公二十年》:员于吴)。

伍子胥从郑州到苏州,从今天的地图来看,郑州——含山——苏州三处连接仿佛是一条直线,而郑州——罗田——苏州则转了近90度的弯,似乎于逻辑不合,也与众多历史记载不符,但在逃命的环境下,绕道而行也未必不通。

至于伍子胥自楚至吴,《左传》只有简单的三个字“员于吴”,历史学家杨伯峻所注中提到,《伍子胥传》《吕氏春秋》《吴越春秋》《越绝书》多言伍员经历宋、郑、许诸国,最后到达吴国(伍子胥传当是《史记》中伍子胥传)。

楚国发源于今丹江口一带,随着几代楚王的惨淡经营,逐渐向四周扩张吞并其他方国,大别山麓鄂豫皖地区众多方国就是先后被楚国所灭,同样,处在东方的吴国也向西方扩张,因此,湖北东部和安徽各个方国成了吴头楚尾的战场,现罗列伍子胥之前楚国和吴国相关事件,以便分析:

此表中,首先当注意的是“舒”字多次出现,杨伯峻认为有六个名带“舒”的同宗方国(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僖公三年》:“据文十二年传孔疏引世本,有舒庸、舒蓼、舒鸠,舒龙、舒鲍、舒龚六名,恐皆同宗异国,统称之曰群舒,大致宗国在今安徽省舒城县。”),这一说法,多种史料皆已证实。

其次,楚国最早灭的是弦子国,弦子国的位置,自古以来就有不同的说法:河南潢川县,河南光山县、湖北黄冈一带等等,但随着近几年的考古挖掘和众多史料的佐证,已经基本确定弦子国在今湖北浠水县巴河两岸,黄州师范学院梁敢雄老师已作相关论文说明(梁敢雄《春秋弦子国不在光山在黄州巴河两岸考》)。

再次,《左传》中提到楚国攻打“鸠兹”,而且到达了“衡山”,这两个地名在历史上也有不同说法,杨伯峻认为鸠兹在芜湖市东南二十五里,衡山显然不是今天湖南之衡山,根据清朝高士奇所言在当涂县东北横山,杜预认为衡山在江苏吴兴(杜预《春秋左传集解》注曰:鸠兹,吴邑,在丹阳芜湖县东……衡山,在吴兴乌程县南)。罗田籍近代方志学家王葆心先生考证认为鸠兹即今罗田县东北九资河镇一带,衡山即天柱山,余尊王氏所言。首先根据上表,楚国东扩的时候,灭弦、英、六诸国的,一路东进,如果“克鸠兹,至于衡山”一下子跳过了巢国,越过了长江跑到了安徽东部,几乎接近吴国了,显然不太可能,但并非确凿。

▲湖北国学馆馆长,罗田籍方志学家王葆心

《左传》中提到,子重伐吴前“为简之师”,杜预认为“简”字为“简练”之意,也就是出征前,先演习而挑选军吏和士卒。为了选士卒,子重先攻克了一个小国鸠兹,显然,鸠兹国离楚国比较近,如若在安徽东部,万一“简之师”不顺,则难以调遣兵将了。“克鸠兹,至于衡山”,衡山也应该在鸠兹的东部,而且如果是在芜湖一带简练,芜湖到吴国都城苏州只有仅仅三百余公里,芜湖到湖北的武汉就有五百多公里,更不说郢都,因此,如果在芜湖简练,那几乎是站在吴国门口挑衅,不合逻辑。

那么,衡山究竟在何处?《春秋左传正义》和《康熙字典》(《康熙字典》:“尔雅释山”江南衡。注:衡山,南岳。又霍山为南岳。注:即天柱山。疏:衡之与霍,一山而有二名也。本衡山,一名霍山。汉武帝移岳神于天柱,又名天柱,亦为霍,故汉已来衡霍别矣。注:即天柱山。此据作注时霍山为言也。其经之霍山,即江南衡是也。按据此注,霍山有二,南岳衡山及天柱山,皆名霍山。白虎通:南方为霍,霍之为言护也。言太阳用事,护养万物也。风俗通义,衡山,一名霍山者,万物盛长,垂枝布叶,霍然而大。汉应劭《风俗通义》:衡山,一名霍山,言万物霍然大也。)都在解释古五岳时引用了《尔雅》,衡山就是霍山,也就是今天柱山,在大别山东,群舒西南,直到隋朝,才将南岳定为湖南衡山。

将“衡山”确定为今安徽天柱山,“鸠兹”为今天柱山西北,湖北罗田县九资河镇则顺理而成了,王葆心已考证此事,且亲自在九资河作“古鸠兹邑”摩崖石刻,以示后人。

▲王葆心在罗田县九资河镇留下的“古鸠兹邑”刻石

伍子胥奔吴的时间是在前522年,罗田凤凰关一带,在春秋各国里面,基本处于鸠兹国、英国和弦子国之间,无论属于哪个国家,在前522年都已经被灭国而并入楚境了。而表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巢国也多次出现:前615年,楚国攻打巢国;前584年,吴国攻打楚国和巢国;前518年,吴国灭亡巢国。也就是伍子胥在巢国灭亡前4年过昭关的,而含山县在今巢湖正东方,且不说含山是否属于巢国或是吴国,但应该不会成为楚国的飞地。因此,基本判断伍子胥所过的昭关应该不会在含山县,或者说,伍子胥即使路过含山县但应该不会像《史记》所言“几不得脱”,因为含山县不属于楚国境内。

既然伍子胥所过昭关,不在含山县,那故事的发生地当有别地。现今伍子胥过昭关的故事多采自于《东周列国志》和《周朝秘史》,言伍子胥路过昭关时,关吏把守严格,并且画伍子胥像于关口盘查。伍子胥在东皋公和皇甫纳的的协助下,混蒙过关。今罗田县凤凰关西约5里,铺兵河下段深水河畔有山名割须坳,传言伍子胥过昭关之前在此乔装打扮,因此得名,中国地名一向有所来源,“割须坳”三字恐怕不是后人随便附会了。按凤凰关为昭关说,凤凰关外有三条路可以选择,直走越过蒙蒙山入英山,或左走沿铺兵河同样入英山界,时英山已经属于楚国。但如果右走今梅家冲入白莲河转过浠水县兰溪,而进入长江走水路,看似更转折,实则避开了大路,不仅水路一向比陆路更容易逃亡,且长江以南在春秋时代基本都是蛮夷之地,完全可以避开楚军追查。各种史料对于伍子胥过昭关后都有“渡江”的记载。

▲古铺兵河,今凤凰关水库远景,关隘在通讯塔右下边,水库向左顺河可抵达英山县,向右可抵达白莲河,从而到浠水县过长江

▲割须坳——右侧高速路与山腰交界处

关于伍子胥渡江的地点,历代史地学家有不同看法。相较大部分史学家认为安徽含山昭关附近为渡江点,清初沿革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却认为伍子胥渡江的地点为今浠水县兰溪镇之伍洲,曾任黄州团练副史的北宋文学家苏轼也在诗中特意提到伍洲为伍子胥渡江之地。尽管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提到“五洲”之名来历时并没有特别提到伍子胥,相信“问关津,以及商旅之子、征戍之夫,或与从容谈论,考核异同”(自序)的南方人顾祖禹应该不会信口开河,且深居北方的郦道元对南方的考证远远不及顾祖禹(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伍洲在县西四十里大江中。相传伍员适吴时过此,因名,即五洲也。苏轼有诗《王齐万秀才寓居武昌县刘郎洑,正与伍洲相对,伍子胥奔吴所从渡江也》。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五》:江中有五洲相接,故以五洲为名)。

既然称为昭关,何以后来更名凤凰关?源自于当地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传说当年昭关附近有一员外,有一段时间他发现家中水缸里每天晚上挑满水,到了第二天早晨又干了。一直不知道原因的员外请堪舆师勘察,堪舆师来他家看了后说:“你家堂屋有100窝燕子,水是被正中间最大的那一窝给喝了”,并让员外把燕子窝给捅了。员外在晚上燕子归巢后破坏了燕子窝,只见里面飞出三只羽翼未丰的燕子,一只掉在昭关,一只在天亮时候掉在蒙蒙山,一只掉在石桥铺。第二天人们一看,原来是三只未长大的凤凰,昭关由此更名为凤凰关,原本人才辈出的家族也因此而没落了。亦有说法因地形远眺似凤凰而更名,此处不表。

至此,基本可证得罗田县凤凰关为春秋“伍子胥过昭关”故事之发生地。

名人故事地名之争历来有之,对于其真实发生地和阙疑地都应该以详实的史料来求证核实。罗田凤凰关因岳飞抗金的故事而出名,“伍子胥过昭关”的遗迹却湮没于历史,鲜为人知。修缮维护现存凤凰关历史遗迹,还原历史真相,不仅仅能让后人了解凤凰关的历史变迁,更是对当地历史地理文化的一种认可和尊重。希望更多专家结合详实的历史地理资料,对凤凰关及其周边地理,作出更加细致的考证,共同为地名文化保护作出贡献。

本文原标题《罗田县凤凰关即古昭关考辨》

张君瑜,男,90后,湖北罗田凤凰关人,现求职于北京,喜欢传统文化和写作,曾有诗词发表于《武汉诗词》《中华诗词》等刊物。

点击查看热文榜单

藏在太湖的半岛景区,因伍子胥而得名,还是欣赏太湖美景绝佳地点 伍子胥

藏在太湖的半岛景区,因伍子胥而得名,还是欣赏太湖美景绝佳地点温暖的春天来临时,总让人产生一种想要出门旅行的冲动,在万物复苏的春天里,有着太多美丽的景点,期待着游客的打卡,只有真正去了旅行地,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同时也将感受到春风拂面的快乐瞬间,如果喜欢登山的游客,此时一定要抓住契机,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在苏州太湖就有一处打卡地,三面临湖,风景优美可惜少有人知,这里就是地处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渔洋山。

实际上渔洋山是一座绵延至湖心的半岛,绵延曲折的大山犹如鳌首似的,在这里可以饱览多种生态资源,期间包括珍稀动物、清泉、森林、岛屿、湖荡、奇石、古井、溪水、山坞等等。可谓看点十足,不论先从哪里开始游玩,都能让你感受到来自渔洋山上的曼妙风景。通过了解得知,渔洋山是由清华坞、昙花坞、马公山、姚家岭、钵盂、渔洋、法华、黄茅诸山、谢家岭、野猫涧、法华坞等等共同组合而成的,占地总规模约11平方公里。

从古至今渔洋山就被誉为太湖美景观赏最佳地点,相传早在大禹治水期间,就有相关记载,那时的渔洋山是一片荒无人烟的地点,其命名是根据赠山报恩中伍子胥的故事延伸而来。伍子胥当年跟楚国矛盾很深,待战胜对方,报完血海深仇以后,就去寻找当年对他施救的老渔翁的后人,并将他们一起带回吴国,还找了一块距离王宫最近的地点,让他们在那里定居下来,将且以渔洋山来命名,其意思是指老渔翁当年的救命之恩犹如广阔的海洋一般,永生难忘。

原来渔洋山所处位置曾是吴国王城所在地,现今的渔洋北坞在古时曾是吴国水师驻扎地,那时的阖闾王在这里成立了一支当时相当厉害的水师部队,其中由战船、骑船跟楼船共同组合而成,分别勇于担当重任。

昙花坞则位于渔洋山北麓竹林丛中,这里有吴王妃郑旦的墓穴,根据相前记载中得知,郑旦是吴王的妃子,还有的则说中她是吴王的爱姬,原本跟西施是邻村,后来无意间被范蠡相中,便把她跟西施一起献给了吴王,只可惜她小小年纪就辞世了。渔洋山除了拥有美丽的风景以外,这里的传说更是动人心弦,对于渔洋山之行,你是否心动了呢?

曾经是吴国王城所在地,如今的知名风景区,苏州这一景区,超美!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5663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