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豫中抗日根据地旧址

豫中抗日根据地旧址位于遂平县槐树乡李兴楼村。年代为1944年。 豫中抗日根据地旧址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豫中抗日根据地纪念馆,位于遂平县槐树乡李兴楼村,距县城30公里。遂平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是一片洒满革命先烈鲜血的热土。抗日战争时期,刘少奇、李先念、王震等五十多位我党我军高级干部及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留下了光辉的战斗足迹。

豫中抗日根据地旧址

一、 交通十分便利

遂平南临驻马店市,距华中重镇——武汉市300公里,北靠漯河市,距中原枢纽——郑州市200公里。107国道、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京广高铁纵贯遂平县境.现已开通了郑州至景区、驻马店至景区的旅游专线,开通了遂平至槐树乡的公交车专线,交通优势十分明显。

二、旅游优势优越

豫中抗日根据地纪念馆紧临槐树乡龙天沟景区,南临风景秀丽的中原盆景、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中央电视台《西游记》续集的主要外景拍摄基地嵖岈山景区、丹霞地貌景观红石崖景区、我国建立的第一个人民公社——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博物馆,西靠平顶山舞阳市的九头崖风景区,这里还是老一辈革命家活动的地方,龙天沟景区当年为新四军的被服厂,军政训练场、李先念居住过的茅草屋等遗址至今仍存,在李先念故居建成了豫中革命旧址纪念馆。红色旅游优势非常优越。

三、布展情况

豫中抗日根据地纪念馆于2010年4月正式开馆。纪念馆馆区面积500多平方米,分为前后两个院落,前院为纪念馆展览区,后院为李先念豫中革命旧址。展区的展厅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受命国家危亡关头,肩负抗战伟大使命;第二部分:驰骋大江南北,活跃襄河两岸;第三部分:实施“绾毂中原”战略,开辟河南敌后战场;第四部分:挺进嵖岈山,开辟豫中根据地;第五部分:李先念在遂平的革命活动;第六部分:丰功伟绩犹牢记,缅怀伟人李先念;第七部分:嵖岈山职业学校;第八部分:载入史册的辉煌,遂平光荣的斗争历史。展区共展出板面38个,大量历史照片和资料系统反映了革命先辈和遂平人民在嵖岈山这片热土上建立的丰功伟绩。

2005年12月该馆被共青团河南省委少先队河南省工作委员会命为“河南省红领巾体验教育基地”。同年12月被中共驻马店市委宣传部命为“驻马店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被市旅游局批准为市级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精品景点。

四、故事简介

1944年春,日寇发动河南战役,国民党40万大军一触即溃,月余连失38城。饱受“水、旱、蝗、汤”之苦的河南人民,沦陷后又受到敌伪的残暴蹂躏,他们渴望共产党、八路军和新四军早日挺进河南敌后,打击敌人。

为此,中共中央向五师发出了进军河南、绾毂中原的电令:“河南战役暂告一段落,......。因此,使我五师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益形增高,五师今后发展方向应该向河南发展,完成绾毂中原的战略任务。这一任务完成,使我华中、华北、陕北‘呵成一气’,便解决了我党我军颠扑不破的战略地位。在目前河南党组织与中央断绝联系的情况下,豫南地区的工作由豫鄂边区党委负责。”

接到中央指示后,新四军五师师长兼政委李先念同志立即调兵遣将,以淮南支队两个连,信应独立二十五团三个连和十三旅三十八团三营等部共千余人,组成豫南游击兵团,任命黄霖为兵团指挥长,命令迅速向河南敌后开进,并向进军河南的干部作了动员部署。

7月,豫南游击兵团先遣队进至正(阳)确(山)边后,李先念���示该部以胡冲店地区为中心,开展地方工作。采取分散游击战术,建立立足点,并命令黄霖主力迅速挺进淮南地区与先遣队会合。8月中旬,黄霖兵团渡过淮河后,以远距离奔袭的战术,一举歼灭了投敌-的正阳县保安团金玉栋部,解放了胡冲店,接受了赞同共产党抗日主张的乔玉林、许玉林、张明斋、邓立钊等部参加豫南游击兵团,组建了挺进二团、挺进三团,成立了汝(南)正(阳)确(山)、汝(南)(上)蔡遂(平)县委和抗日民主政府;初步开创了汝正确边的局面,创立了进军河南的前进阵地。

李先念对黄霖率部挺进河南后在汝正确边开创的局面非常兴奋,随即一面命令第十三旅三十八团政委周庆鸣率一部兵力火速赶往河南与黄霖会合,一面命令以淮南、汝正确、汝蔡遂为基础成立路东指挥部,领导坚持淮河南北地区的抗日斗争和根据地建设;豫南游击兵团主力则继续向平汉路西挺进,沿途打跨顽军张嵩山部一千五百余人的阻击,为豫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扫除了障碍。

周庆鸣顺利到达豫南与黄霖会合,又建立了以孤山冲为中心的豫南抗日根据地。此消息接二连三地传到白果树湾,使李先念,任质斌更加兴奋。随着河南形势的发展,兵力不足问题越来越突出,李先念又命令靠近豫南的第十五旅四十五团二营迅速开赴河南。

7月下旬,第三支队在司令员陈先瑞率领下,由禹县神垕镇出发,向嵖岈山地区挺进,进入西平县的出山镇,与前往迎接的新四军挺进二团胜利会师。次日,河南军区抗日人民军第三支队主力达到遂平县槐树镇和西平仪封镇与豫中游击兵团主力会合。八路军河南军区抗日人民军第三支队与新四军豫中游击兵团胜利会师,使嵖岈山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战斗力大大加强。初步实现了党中央的绾毂中原的战略目的。为巩固扩大豫中抗日根据地,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8月上旬,根据上级指示,新四军五师豫中游击兵团与八路军河南军区抗日人民军第三支队人与人合并,成立豫中军分区,司令员陈先瑞,政委栗在山,副司令员黄霖。同时,成立了中共豫中地委和专署,书记栗在山,专员欧阳景荣,副书记仝中玉,副专员孙石。豫中地委、专署下辖遂平、西平、叶县、确山、泌阳、舞阳六个县委、县民主政府,机关设在李兴楼。其间,李先念又亲自进入嵖岈山区,近距离观察日伪动向,策划对敌斗争方略。他住在槐树李兴楼村民的土坯房里,同根据地广大军民生活战斗在一起,亲自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动员广大群众参加抗日斗争;亲临嵖岈山红石崖新四军战地医院看望慰问伤病员。

1945年10月中旬,新四军五师在李先念的带领下,与王定烈率领的八路军冀鲁豫军区东八团和王树声率领八路军河南军区在嵖岈山乡土山村胜利会师,并召开了三军会师大会。标志着新四军五师打通了同八路军的联系,达到了“绾毂中原”的战略目的,使华中、华北、陕北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奠定了我党我军颠扑不破的战略地位。红石崖村是当时的战地医院所在地,有300多名伤员在此治疗养伤,有60多名将士壮烈牺牲,其中有40多名惨遭伪政府活埋,为夺取民族解放战争胜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龙天沟景区当年为新四军的被服厂,军政训练场、李先念居住过的茅草屋等遗址至今仍存。为缅怀忠烈、激励后人,社会各界捐款修建了革命烈士纪念碑,并在李先念故居建成了豫中革命旧址纪念馆。

㉒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22

赣水那边红一角

建筑名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年代:清末

建筑面积:1023㎡

风格:中式

地址: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仙源乡

2006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仙源乡仙源街桥头王家屋,始建于清末,原为民居“笃庆堂”。建筑坐东朝西,由南北两幢并列组成,相互连接贯通,共4厅12房,建筑面积为1023平方米。旧址内部为抬梁式木架结构,小青瓦屋面,木质门窗。外墙为砖砌风火墙,内墙为土墙、木板隔墙。中厅两侧走道上方,保留有当时书写的“列宁之路”、“马克思路”、“军乐”、“音乐”字样。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形势示意图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又称“湘鄂赣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边界地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区域。1928年7月,彭德怀、滕代远和黄公略成功领导平江起义之后始建。

1931年9月,湘鄂赣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湖南平江召开。中共湘鄂赣省委和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在这一年的7月与9月先后成立,并于随后不久迁驻修水上杉。1932年4月12日,湘鄂赣省苏政府又随省委从上杉迁往万载县小源乡(今仙源乡),在此停驻至1934年1月,近2年时间。期间,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和劳动部、土地部、工农检察部、文化部、卫生部、内务部、国民经济部等七部机关在此办公。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赣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银质印章

湘鄂赣革命纪念馆藏

湘鄂赣省委、省政府在仙源执政期间,召开了数次重要的会议。1932年8月,全省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会上作了有关红军问题、土地问题等的11个决议案,选举王显德为省苏主席,彭德怀、刘建中为副主席。1933年10月,全省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作出苏维埃建设、经济建设及肃反工作等项决议,选举何振吾为省苏主席,张金楼、孔荷宠为副主席,同时选出了30名出席全苏第二次代表大会的代表。

1932年至1934年,在湘鄂赣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三省边区数百万民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湘鄂赣省党组织、苏维埃政权与主力红军都得以发展壮大,土地问题得到解决,人民群众从各方面支持苏区政府的工作,经济、文化显示出一片繁荣景象。这一时期,是湘鄂赣革命斗争史上的兴盛阶段,较稳定的苏区人口约有300万,包括湘、鄂、赣共40余县。

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苏维埃在小源,最重要、最迫切的工作就是解决土地问题。为了正确整理与分配土地,土地部认真贯彻中央所颁布的土地法令,发出了《省苏通令土字第一号指示》。文件第四项在土地分配的问题上明确指出:分析社会成分,特别是在确定富农时,应以剥削关系为主要标准,反对少数人的随意攻击和感情观念,防止把中农当作富农。

1932年6月,土地部制定了有关土地问题的三个月工作计划,强调了“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农业生产统计”的重要性,以促进土地整理分配工作的展开。为了解决好土地问题,土地部以省苏名义连续颁布了5个相关通令,足见湘鄂赣省苏政府的高度重视。也正是因此,湘鄂赣省才会成为土地革命的重要实践地。

红三军团司令员和三个政治委员(左起李富春、彭德怀、杨尚昆、滕代远)

湘鄂贛省的军事革命历史同样值得铭记。在这里,苏维埃政府颁布了多条有关军事的政策法令,明确政治军事发展方向,开展武装斗争。1932年4月,湘鄂赣省军区总指挥部成立。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多次“围剿”、发展工农红军做出了有力贡献。次年,湘鄂赣省红军主力达到2.5万余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发生了多场战役。在这些战役之中,发生于第四次反“围剿”期间的小源保卫战,是规模较大,且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场战役。

1933年3月,红十八军奉中央军委命令向南昌进发,牵制进犯中央革命根据地之敌。4月7日,敌人乘小源兵力空虚之机,兵分三路向小源——也就是如今的仙源合围。小源危急,省红军总指挥部急令各路红军星夜回援。4月8日至9日凌晨,红十六军、红十八军和红三师在近万名群众的支援下,与敌激战一昼夜,摧毁了敌军指挥部。歼敌600余名,击毙团长1名,营长2名,连长8名,缴获大量重机枪、步枪,取得了小源保卫战的胜利。

1932年出版《湘鄂赣省红旗半月刊》

在苏区教育文化建设方面,湘鄂赣省苏也并不松懈。1932年5月,省苏政府发出文字第一号训令,在全国苏维埃区域率先提出了“以教育为阶级斗争的武器”的教育思想。训令指出,教育的目的,是造就无产阶级所需的政治经济等技术专门人材。因此,要“培养儿童有健康的体魄、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集团的思想、劳动的身手、革命的热情”,与今天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当时,是非常具有远见卓识的科学教育方针。

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的干部,在工作中作风优秀、一心为民,因此获得了苏区群众的大力支持。1933年2月7日,苏区红军医院缺少伤病员使用的棉衣、棉絮,省苏维埃政府内务部发出了紧急命令。各地群众纷纷响应,捐出家中的旧棉衣。在小源界岭村,甚至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把自己准备用来百年后“睡棺”的新棉衣送往了红军医院。老人的真情不仅感动了红军医院的伤病员,更感动了其他当地群众。事迹传出后,人们纷纷将更多棉衣、棉被送往红军医院,解决了伤病员缺衣少被的燃眉之急。

从1933年9月开始,在国民党军的反复围攻下,湘鄂赣苏区红军和地方武装遭到严重损失。1934年1月,湘鄂赣省苏机关迁至铜鼓,此后不断在多地间迁驻;1934年8月,湘鄂赣苏区成为游击区;1937年12月,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机关撤销。

仙源是湘鄂赣省级机关连续驻扎时间最长的地方。在这里,湘鄂赣省苏区领导边区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和残酷的反“围剿”斗争。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傅秋涛、江渭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边区军民一道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仙源作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被称为“小莫斯科”。2006年,旧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旧址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旧址群主要由中共湘鄂赣省委旧址、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中华苏维埃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五分校旧址、中共湘鄂赣省委《红旗》报社旧址等在内的一整套完整的组织机构旧址组成。

中国共产党湘鄂赣省委员会旧址

中国共产党湘鄂赣省委员会旧址,位于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仙源乡仙源街月山下王家屋,始建于清咸丰年间,由仙源当地财主王发润建造。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光绪末年,王氏后裔曾把该屋卖给外国传教士(英国、意大利人)做天主教堂。旧址平面呈“凹”形布局,包括正屋和南北两端向东伸出的侧楼两部分,正屋有3厅8室,侧楼下层1厅1室、上层1室,整体占地面积1175平方米。

旧址内设省委办公厅、省委书记办公室兼卧室、宣传部、组织部、妇女部和少共省委办公室、技术科办公室、列宁室、接待室。旧址中厅墙壁上保留有当时书写的“办公厅”3个黑色繁体美术字。2006年,旧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湘鄂赣省军区旧址

湘鄂赣省军区(总指挥部)旧址,原为清末民初民居。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坐东朝西,土木结构,呈“7”字形布局,建筑面积239平方米,内设军区司令部、政治部、总务部。

湘鄂赣省军区于1932年春在小源成立,驻扎近两年时间。湘鄂赣省军区成立后,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先后对全省红军和地方武装进行了整编,增强了全省主力红军的力量。此外,军区还组建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五分校,培养了近千名军政干部;取得了港口战役、株木桥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对湘鄂赣苏区的“围剿”;牵制国民党60多个团的兵力,有力地配合了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2006年,旧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共产党湘鄂赣省委员会《红旗》报社旧址

中国共产党湘鄂赣省委员会《红旗》报社旧址原为王家祠堂,建筑面积110平方米,是清朝同治年间由仙源王家会众集资建造。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1932年4月15日,中共湘鄂赣临时省委的省委机关报——《红旗》在小源创刊。该报的主要目的是宣传党的政治方针和各项具体政策,指导各地党的工作;揭露国民党的造谣与欺骗,动员全省苏区人民参军参战,巩固和发展新的苏区。该报每期4开2版,发行约1500份,共编辑出版了近70期,辟有“国内外消息”“省区要闻”和“红军简讯”等栏目。《红旗》报社在编印《红旗》报的同时,还负责编印临时性的《红旗小报》、《政治消息报》和理论性的《转变月刊》,在湘鄂赣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理论宣传作用。2006年,旧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五分校旧址

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五分校旧址位于新市村,始建于民国8年,原为村民袁爱家中的祠堂。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坐北朝南,土木结构,分上下两进,进间有一口约9.5平方米的天井,有房屋4间,建筑面积462平方米,上进中墙上保存有当时书写的红五分校“校歌”,。

中华苏维埃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五分校是1932年湘鄂赣省委第三次执委扩大会议以后,以原省苏维埃领导的军事学校基础建立起来的。1932年4月12日,随湘鄂赣省委一道迁至小源,下设军事教育处、政治处和管理处。共培养军政干部近900人,加强了湘鄂赣省红军和各县警卫团、游击队的领导力量,为革命战争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旧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江西省博物馆

编辑:胡代江

【热点】【美丽中国乡约江西】快来婺源耍,这个古村进入颜值巅峰,错过再等一年!

寻红色记忆之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

今天是一个特殊且沉重的日子,今天是七七事变82周年纪念日,为了缅怀先烈从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我们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探寻扶贫之法,重温红色记忆”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了位于河南省濮阳市单拐革命旧址的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进行社会实践。

一踏入纪念馆大门,迎面而来的是六尊栩栩如生的铜人像,分别是苏振华、杨得志、黄敬、邓小平、宋任穷、杨勇、王宏坤,他们都是冀鲁豫边区的主要领导人。在大厅的右边是入党誓词和入团誓词,左边是从抗日战争时期一直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空隧道展览馆,里面展览着从日寇那里收缴的枪支弹药以及日军军服和军刀,还展览着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历史材料,当年八路军作战的大刀和枪支,将展览馆里面八路军的武器装备和日寇的武器装备一对比,才知道当年抗日战争中,八路军的装备特别落后,但即使是这样,八路军最终带领着中国走向胜利,将入侵的敌人给赶出去。在大厅参观时,每个参观者都很严肃认真,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一件八路军衣服领子上的血污,我们不禁低头看了看自己身上穿的衣服,都觉得心里难受,在展览馆内那一张张黑白照片,都是历史的真实写照。正是由于先烈们的牺牲和付出,才有我们现在美好的明天。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我们理应将这红色的火种传递下 去,缅怀历史,展望未来!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5655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