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范增墓

范增墓在徐州市彭城路乾隆行宫后的土山上,范增(前277-前204),居剿(今安徽桐城南人),参加了倒秦的项梁起义,后为项羽谋士,被尊为"亚父",项羽听谗言,多疑忌,中了刘邦的离间计,他不得不告退回故乡,在路中病死。据传西楚军人非常敬重范增,将他葬此,范增墓现在是国家级风景区。

范增的死,令人感慨。刘邦手下,文有萧何、张良,武有韩信,项羽那里,却实实在在只有一个范增是王佐之才。项梁在定陶战死的时候,项羽刚满25岁,范增却已经70多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高官厚禄,珍宝美女,对于范增来说,已经没有太多意义,所以他辅佐项羽,完全是出于与故人(项梁)的近乎兄弟之义,与项羽的近乎父子之情。所以范增的身份,与一般谋士不一样,既是项羽的师长,又是项羽的参谋。项羽管范增叫亚父,正是对这一层非同寻常关系的肯定。

范增墓

但也正是这种关系,使得范增在项羽面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对项羽说话的口气、姿态,往往是居高临下的、不留情面的。当项羽拒绝他的建议时,范增往往据理力争、大声呵斥,令项羽的感觉,如同一个小孩子被父亲严厉地斥骂一般。由此而产生的逆反心理,给陈平以离间之机会。所以,陈平的离间,只是催化剂而已。真正决定项范0的因素,早已经在鸿门种下,范增的死,宣告西楚霸王终于成了孤家寡人,这是致命的一击。从此项羽如同失去指引的蛮牛,虽然力大无穷,却只落得个被刘邦、韩信、彭越等戏弄玩耍,直至筋疲力尽的结局。

繁峙县古墓葬:范氏家族墓地

范氏家族墓地石碑

忻州网讯 范氏家族墓地,位于繁峙县东山乡天岩村西200米处。南北长150米,东西宽30米,分布面积4500平方米。地表现存封土堆43座,底径0.5~1.4米,残高0.5~0.9米。存明嘉靖十三年(1534)按察司副使范伯谦至清嘉庆十二年(1807)明远将军范芸等人墓碑22通。依据墓碑判断,是一处明代至清代延续使用的家族墓地。(《忻州文物荟萃》)

考古发掘“范蠡”墓,揭开西施间谍之谜,范蠡或许一直在利用西施

2004年,江苏无锡的鸿山镇在修公路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一座春秋时秋的墓葬群。这其中出土的国宝级文物就多达上万件,青铜国宝更是数不胜数,是目前已知的仅次于绍兴越王墓的越国第二大墓。

专家们经过初步鉴定,只能猜测是春秋时期越国的贵族墓地。但是因为没能找到墓主的墓志铭,所以这处墓的主人到底是谁并不能完全确认,只能通过陪葬品的规模来猜测,这有可能是春秋时期越国著名的谋略家范蠡的墓地。

但是山东肥城、安徽涡阳、湖南岳阳等地都盛传有范蠡的墓地,且从未被证实,所以这一处是否证实范蠡之墓难以下定论。不过,专家们之所以会怀疑江西这处为范蠡墓还有一个原因。

此墓中出土一份的竹简中就记载了这么21个字:“蠡与施潜通,三年始达吴,以语儿亭为质,施不得不勉。”正是这句话让人不得不怀疑关于范蠡和西施的传说的真相。要知道在中国人自小看到的书籍里,范蠡和西施就是才子佳人,最美好的一对人儿。

范蠡和西施相爱,但是为了救国,他忍痛将自己的妻子送了出去。而西施作为一介女流,却也大义凛然忍辱负重地完成了间谍的任务。两人还有一个美好的约定,等功成身就,两人相见,永不分别。

果然,吴王夫差沉溺于西施的美貌不可自拔,而范蠡则全心全意地辅佐越王勾践强国。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兵败自刎,范蠡也没有违弃誓言接西施一起同游五胡之上。但这只是中国人童话式的幻想,范蠡是否对西施一往情深还是有不少疑点的。

单看江苏该墓地中出土这份竹简中就说了,范蠡和西施并不是夫妻关系,俩人只是私通。范蠡送西施前往吴国的时候,西施怀孕,在途中生下了语儿亭这个儿子。西施不想去吴国,范蠡却以语儿亭要挟,西施爱子心切不得已才就范。

若是仅仅一份竹简不可为证的话,那么《吴地记》、《汉唐地理书钞》等史书就都记载了西施产子的事实,因为两人刚好路过嘉兴县语儿亭,所以孩子也就起名叫语儿亭。

所以,若是范蠡真的是以孩子逼迫西施就范,也就说明其实西施的觉悟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高。而范蠡也一直都只是在利用西施罢了。西施在吴王宫中十年,全都是心里惦念着自己的孩子才活了下来。

而和她同去的郑旦却没有像她这么强的执念,不幸离世了。十年的时间,物是人非,范蠡和西施的感情可能早已生变,但是唯一不变的却是母子之情。此外,史书的记载中,范蠡却是有一位夫人,还生了三个男孩,但却不是西施。

此外,在更多典籍记载中的西施的结局是被人沉江而死,范蠡已经与他毫无关联。如此看来,大概是民间百姓和撰史者同情西施的遭遇,而给她安排了一个美好的结局。

如今,戏剧和影视剧中范蠡和西施的美好爱情仍然在上演,人们也更是真心祝愿两人终成眷侣,将这一份美好和大爱一直流传下去。

中原文化之人文景观——范仲淹墓园

范仲淹墓,北依万安山,南面曲河水,东临九龙山,西望龙门山,嵩山少林位其左,伊河之水出其右,山重水复,气聚风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1

范文正公

范仲淹,北宋中叶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官到参知政事(副宰相)。

范仲淹青少年时期,在日食两餐冷粥的困境中坚持刻苦攻读,甚至五年未尝解衣就枕,这番艰苦生活的磨炼,使他后来始终能以清廉律已,关心人民疾苦,不忘“忧天下”的初志。

中年做官后,接连上书议论国事,讥切时弊。后得罪宰相吕夷简,贬饶州。康定元年(1040),边事紧急,曾提出十条建议以革新朝政,重在整顿吏治,限制公卿大臣的子侄荫官,引起腐朽官僚势力的不满,攻击他引用朋党,迫使离朝,“庆历新政”即此结束。后于赴颖州途中病死。

范仲淹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他意识到宋初数十年来文章柔靡、风俗巧伪的危害,强调继承历史上进步的文学传统,并推荐当代能坚持风雅比兴传统的好作品,自己的诗文也代表着文学创作中的进步方向。

他的论说文旨在阐明民为邦本的重要性,议论风发,具有夺人的气势。诗歌方面,坚持风雅传统,诗风古朴,有散文化及多议论的倾向,以《四民歌》为代表。

词存五首,《渔家傲》为其名作,写戌边生涯,以身许国的英雄气概及忧国思乡的悲凉情怀表达得协和统一,开拓了宋词的表现领域,著有《范文正公集》 。

02

墓地两域

范仲淹墓墓地分前后两域,总面积约35亩。

前域有一间青砖青瓦铺成的山门,前域飨堂内悬蓝底红字匾"以道自任",为1901年光绪皇帝由西安返京路过洛阳时所题。祠堂前有几通高大石碑,护有青砖碑楼。

范仲淹及其母秦国太夫人、长子监溥公范纯佑墓均在前域,并有中央祭庙一所,内有殿房。殿中悬光绪皇帝御笔“以道自任”匾额;宋仁宗篆额的“褒贤之碑”,高4.08米,宽1.41米,厚0.48米,碑文字迹大体清晰,另有翁仲、石羊、石狮等。

范氏祠堂也在前域,一旁的飨堂内悬蓝底红字匾“以道自任”,为清代光绪帝所题。

祠堂前有几通高大石碑,护有青砖碑楼,其中两侧范文正公神道碑的碑额为宋仁宗亲书的“褒贤之碑”四字,碑文为隶书,由宋代名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撰写,范氏好友王洙书丹。

祠堂后有范仲淹墓、仲淹母秦国太夫人墓及仲淹长子纯佑墓。后域前部为仲淹次子纯仁墓,其后有三子纯礼、四子纯粹墓及孙辈墓。再后十余米,另有唐代尚书裴遵庆墓。一般墓葬排列顺序,多为父后子前孙更前。范墓则为仲淹墓最前,长子紧随,次子、孙辈远远在后,故俗称为“扯儿背孙”,较为独特。

后域为次子范纯仁、三子范纯礼、四子范纯粹及后代之墓。占地60余亩,植有古柏千余株,规模之宏大为历史所罕见。

03

神道碑

墓园的七八通石碑是保存较为完整的艺术珍品,其中尤以“神道碑”最为珍贵。

“神道碑”位于范仲淹墓冢前面20米处的祠堂西侧,全称“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碑文记载了范仲淹一生的事迹。碑高4米有余,宽近1.5米,比我们平常看到的石碑高大许多。

碑额正中是宋仁宗皇帝亲撰的“褒贤之碑”四个字,据史书记载,当年宋仁宗听说范仲淹病逝的消息后,非常难过,命令辍朝一日,以示哀悼,并追封范仲淹为兵部尚书,为“神道碑”题额。

“神道碑”的碑文由欧阳修撰写,据后人评价,文章“叙事精简,词语精练,过渡自然,详略得当。描写之生动、评论之中肯、说明之详尽、抒情之热烈,莫不浑然天成”。碑文刻字为隶书,纤细中透着浑厚,飘逸中兼容凝重,文精字美,相得益彰。

收藏

市场

| | | | | | | |

鉴赏

| | | | | |

文趣

the end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5653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