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五里牌406号墓

五里牌406号墓

战国墓葬。位于长沙市芙蓉区五里牌。195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工作队发掘,在当时是科学发掘的第一座较大的战国楚墓。墓室长4.80米,宽3.75米,深7.50米,为长方形带墓道的土坑竖穴。棺椁共五层,保存完好,有一个由内外壁和头、足、左、右四个边箱和中间棺室组成的椁室,内外两层棺。椁盖板上铺竹席,内外棺均为素面,髹黑漆。内棺的外部以葛布横缄三周,纵缄二周。葛布外面髹漆,应为棺束。棺内残存骨架,盖一床丝绵被,头发上及额前附有残纱片、细篾竹片。该墓曾被盗。发掘出土物仅有木俑30个,有字竹简38枚、木剑64柄、木矛5支、戈筴10套,另有漆弓、竹笥、竹席、漆盾残片等。木俑均着朱墨彩画的服饰,部分俑胸前有墨书文字,但意义不能考释。竹简均已残断,属于“遣策”,即记载随葬物品的清单。推定该墓年代可以早到战国早期或稍晚。

五里牌406号墓

中国五大帝王墓之一,齐桓公墓到底在哪里?

中国五大帝王墓之一,齐桓公墓到底在哪里?

五千年中华文明发展,历经了83个朝代,500多个帝王。这其中有许多称得上是名垂青史的著名帝王,他们的墓也是被考古界不断的挖掘和考察,一些著名的王陵,比如秦始皇陵等,更是被人所关注。

然而,从古至今,也有许多帝王都找不到陵墓。很多帝王死后都不知道埋在了哪里,这其中,最被人关注的五大帝王墓,到目前仍然是一座都找不到,成为考古界的迷。

临淄齐桓公墓冢

目前,中国历史上最受人关注的仍未确认帝王墓分别是明朝的建文帝墓、元朝始祖成吉思汗墓、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墓、春秋五霸之一楚武王墓以及西楚霸王项羽墓。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在位期间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和兵民合一的制度,使齐国逐渐强盛。齐桓公于前681年在北杏同宋、陈、蔡、邾四国诸侯会见,是为平定宋国的动乱。后宋国违背盟约,齐桓公便以周天子的名义率几国诸侯伐宋,迫使宋国求和,此即为“九合诸侯”的第一次。

管仲、鲍叔牙之后,齐桓公重用奸臣竖刁和易牙,晚年病重时,几个儿子都想夺位,相互厮杀根本不管他。竖刁和易牙假意保护小白,把他关进一间小黑屋里。时间一长,把他给忘了,也没有人给他送吃的喝的,结果被活活饿死了。

死后的齐桓公埋在了哪里?至今还是个迷,有人说在现在的山东淄博临淄东边,大大小小分布着几十个幕冢,被称为“齐王陵”,其中的“二王冢”就是齐桓公墓和齐景公墓。那么,二王冢究竟是不是有齐桓公的墓呢?

临淄二王冢

淄博被称为齐文化发祥地,是齐国故都。在现今淄博临淄的东边,有大大小小几十座幕冢。其中以四王冢、二王冢为主要幕冢群为核心的,被称为“齐陵”。

四王冢在临淄城东南、牛山之东,位于淄博市和潍坊市的交界处,东西排列着4座高大的墓冢。经过专家的考证,四王冢即田齐威王、齐宣王、齐愍王、齐襄王四个国君的陵墓。其墓方基圆顶,均匀排列,耸立在山坡上,显得异常醒目。

二王冢位于临淄城东南、齐陵镇郑家沟村西南的鼎足山上。鼎足山因紫金山、牛首岗、菟头山呈三足鼎立而得名,二王冢坐落在三山中间,东西并列,方基圆顶,气势雄伟。其中西冢墓长约190米,似有三层,逐层收缩,圆坟顶高约12米,东冢圆坟较西冢矮。

有人称,二王冢里面埋的是齐桓公和齐景公。《史记%uB7齐太公世家》引《皇览》曰:“景公冢与桓公冢同处。”唐《元和郡县志》载:“桓公冢东旧有祠,魏武帝(曹操)所立。宋《太平寰宇记》谓“桓公冢在鼎足山上”。

此外,《水经注》、《礼记》、《齐记补遗》、《山东通制》、顾炎武的《四王冢记》都对此有明确记载,这两座高大的陵墓为齐桓公与齐景公之墓。

1984年,山东省考古研究所依据二王冢与四王冢的规模、形制和所在地理位置,联系田齐王族世系与古代帝王葬制进行了详细的稽考,认为史籍的记载可能有误,二王冢墓主应是田齐侯剡、田齐桓公午。虽有相同的称谓,可姜氏“齐桓公”登基时间比田氏“齐桓公”整整早了300年。或许正是这相同的称谓,加上许多具体的原因,使后人将事迹不可同日而语、生活年代相差300余年的两位齐桓公混作一谈。

另外,齐景公已被专家认定为东周殉马坑拱卫的陵墓主人,位于齐故城临淄东北角河崖头村一带,墓中600匹战马的殉马坑,相当震撼。而此地距鼎足山有20里之遥。此外,临淄南部边界地区至今没有发现姜齐国君墓地的迹象。而从二王冢“上圆下方”的封土形制,也可以推断出它形成于战国,而不是春秋的姜齐桓公、景公。

1988年1月,二王冢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齐桓公墓究竟在哪

虽然二王冢不是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墓,但二王冢在齐国的故土上已经矗立二千余年。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对古人的伟绩寄予了深厚的感情。毕竟这块土地上的纷踏马蹄曾威震八方,毕竟在几千年前这里是最具盛名的东方之珠。

临淄当地曾有传说,齐桓公的墓极有可能是在二王冢向南望去的那些无名的墓冢里。这个传说并不是空穴来风,因为历代帝王将相都有很多虚设的坟墓,称为“虚冢”,用来乱人耳目,以防被盗。曹操的“七十二疑冢”就是以这种方式来防盗的。

如果此等传说是真的,那么向南望去的这一带有文物出土的无名古墓到底哪一座才是齐桓公的墓呢?

收藏

举报

蜀汉五虎上将的陵墓都在哪里?

在三国正史中,对于蜀汉五虎上将的说法,其实并无记载。然而,这五位名将死后的陵墓却真实存在。

关羽墓——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故里

关羽是三国著名将领,位列蜀汉“五虎上将”之首,逝世于公元220年。

关羽死后头葬在河南洛阳,身子葬在湖北当阳。现在洛阳、当阳和山西,各有一处关羽墓,民间盛传,关羽“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故里。”

故里为山西解州衣冠冢;河南洛阳厚葬关羽首级处,称为关林;当阳关陵,唯此处按皇帝陵寝定制,有乾隆赐《威震华夏》匾额。

关陵,原称“大王冢”,墓建于东汉末年。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襄阳太守王铢在墓前修筑祭亭。明代成化三年(1467年)始建庙宇。群体建筑则落成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

张飞墓——身葬阆中,头葬云阳

据《三国志》载,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以张飞为巴西太守,镇守阆中。关羽被害之后,张飞在阆中准备挂孝伐吴,他命部将范疆、张达在三日内赶制白盔白甲。

(上图为河北涿郡张飞庙,并非墓)

范、张二人心怀不满,密谋杀害了张飞。张飞遗体葬于阆中,墓坐北向南,全用黄沙土垒成,隆然高起,宛若一座椭圆形的山丘,墓周全用长方形石条垒成花墙。

根据史料记载,张飞在阆中呆了7年,被杀后,头颅被部下带至云阳,被云阳人所葬,但身体没有理由被带走。民间一直流传“张飞身葬阆中,头葬云阳”之说。

黄忠墓——成都西郊营门口乡黄忠村

史料记载黄忠死后安葬何处,《三国志》没有说明,但他卒于吴蜀夷陵之战发生以前,故乡南阳当时又被曹魏占据,自然应该葬于成都。至于墓茔的具体地点,由于一千余年来史志失载,后人难以确知而已。

清道光五年﹙1825年﹚,当时地名叫“鸡矢树”的农民耕地时发现一块书有“黄刚侯讳汉升之墓”的墓碑,几根人骨、一把剑和一块玉。

当即告知地主刘沅﹙字止唐,双流人,清代著名学者,为现代著名学者刘咸荣的祖父,曾选授湖北天门县知县,不就﹚。墓碑上“讳汉升”三字误,应为“讳忠”。这说明此碑肯定不是三国时期的旧物,大概是唐宋以后人们为黄忠修葺坟墓时所立。但是,这也表明此处应该就是当年黄忠安葬之地。

于是,学识渊博、名重乡曲的刘沅便邀集乡绅父老,共同捐资修复黄忠墓,墓旁新建黄忠祠。

赵云墓——大邑县城东1公里银屏山下

史料记载,赵云曾在大邑锦屏山御羌多年。因蜀汉有“赐葬大臣于生地或主要活动”的葬制,所以赵云去世后,后主刘禅“敕葬赵云于成都锦屏山之东(今大邑县锦屏山麓),建立庙堂,四时享祭”。

子龙祠墓毁于明末兵火,后经多次兴废,一直规模不大。《蜀中名胜记》、清《四川通志寺观》、《邛州志祠寺》、《大邑县志祠庙》等均有相关记载。

当地还有传说称,在拆除赵云祠墓的建筑时(什么时候拆除,我不能说),曾经从锦屏山里钻出很多的蛇,阻止破坏。这也给子龙祠墓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马超墓——陕西勉县定军山附近

马超墓在清代经过战火的洗礼,只剩下荒冢孤坟,1935年马超墓的甬道被打开,修葺人员发现铁刀一把,估摸墓内设有暗器,随后封闭甬道,再无人进入。如今的马超墓经过政府的修建,苍松翠柏,绿草成茵,雄伟壮观。

马超墓家为汉制覆斗型,周长90米,冢高8米,蔚为壮观。

有墓碑二通,一在墓前,一在祠前108道旁,内容皆同,上刻隶书“汉征西将军马公超墓”,为清乾隆(公元1776)年兵部侍郎兼副都御史、陕西巡抚毕沅所书。

15座古墓葬,25件陶瓷器......灌云这里惊现一批晚唐五代古墓葬

“经过对出土文物和墓葬形制的分析,我们初步断定罗祖庙古墓葬是晚唐五代时期的古墓葬,距今约1100年的历史。”日前,参与现场发掘的连云港市文物专家说,这也为研究连云港地区晚唐五代时期的历史文化面貌和社会发展水平以及丧葬习俗提供了有力物证。

今年6-8月,为配合连云港新机场项目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市博物馆对花果山国际机场建设范围内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现场共发现晚唐五代时期墓葬15座,出土了25件典型的晚唐五代陶瓷器。“这对研究灌云乃至连云港地区唐宋时期历史文化、墓葬形制及丧葬礼俗增添了新材料。”发掘现场专家说。

此次发现的古墓葬位于我县小伊乡罗祖庙庄东南,盐河东5公里,古泊善后河西1.5公里,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441′25.68″、东经11918′37.08″,海拔7米。据相关资料显示,此处墓葬距跨越两汉、唐、五代、宋、清等多个朝代的海州张庄古墓葬群20公里。据了解,建国后,连云港市境内曾发掘多处古墓葬,第三具马王堆类型湿尸——西汉女尸“凌惠平”古墓就在张庄古墓葬群内。

罗祖庙古墓葬共发现15座古墓葬,其中土坑墓6座,砖室墓9座,墓葬分布比较集中,开口层位相同、墓向基本一致,相互之间无打破关系。部分墓葬被扰动,保存较差,其中3座砖室墓墓室结构保存完整。发现的墓葬皆为平民墓,墓葬规模小,墓室砌法粗糙且狭窄,采用贴棺起砌砖法,随木棺弧度逐渐叠涩内收,在棺上使用立砖交叉成“V”字形券顶,构筑成长梯形砖室墓,这种墓葬形制在周边海州、淮安地区晚唐至北宋时期墓葬中多有发现。这批墓葬随葬品较少,只有少量陶瓷器,多放在墓室外头部,以罐+碗或者壶+碗为器物组合,二者常组合在一起放置,罐或壶在下,碗在上倒扣覆盖。

作者:夏兴俭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5637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