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长沙博物馆

长沙市博物馆位于市中心八一路538号,占地4.26公顷,面积达40000平方米。这里原为清水塘22号,其间的毛泽东、杨开慧同志故居是中共早期湖南党组织所在地和中共湘区委员会的活动基地,是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长沙市博物馆在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纪念馆的基础上正式成立。现所辖清水塘主馆区、湖南自修大学旧址、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中共湖南省工作委员会旧址。

长沙市博物馆馆舍大都建于上个世纪的6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建筑面积有12000余平方米。其中陈列大楼3800平方米,文物库房2000平方米,毛杨故居旧址200平方米,办公楼1800平方米,仿古碑廊800平方米,门楼及副楼2000平方米,茶艺博物馆2000平方米。

长沙博物馆

长沙市博物馆作为一座中型综合性的地方志博物馆,它承担着收藏、保管和展示长沙市以及周边地区各类文物、照片、图书、文献资料的重任。为国家征集收藏了各级各类文物、照片、图书、文献资料共85000余件。其0土文物10500余件,流散文物28000余件,字画和近现代文物6500余件;各种历史图书文献资料20000余件,各类照片20000余张。经专家鉴定,共有一级文物87件套,二级文物101件套,三级文物2750件套。

近年来,市博物馆充分发挥了教育基地和文化名城窗口的作用。近10年共举办各类陈列展览100余个,其中基本陈列2个(《长沙历史文物陈列》、《长沙三国吴简暨历年出土文物精品展览》),接待观众200余万人次;承担国家社科重点科研课题2个,出版专著10余本,发表论文报告300余篇;1997年举办的《长沙三国吴简暨历年出土文物精品展》获当年全国十大文物精品展奖;专著、论文获省“五个一”工程奖等成果奖30余项;利用本市出土的特色文物——商代大铙,开发了长沙大铙古乐表演项目,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项目正逐步走向市场。

作为长沙历史文化的展示中心,长沙市博物馆是青少年活动的基地;是对市民进行爱国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多年来,市博物馆一直是长沙市文明单位、省文明博物馆。1994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优秀社会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受到国家文物局表彰。2001年6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优秀社会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被评为长沙市“花园式”单位和省级文明单位。

景区地址:长沙市开福区八一路538号

乘车线路:在长沙市内乘1、142、501路公交车前往

长沙市博物馆和湖南省博物馆的区别,是否为同一个?哪个好看

说到博物馆,一般来说就是为人民提供知识、教育和历史文化的机构,属于非盈利机构,在湖南长沙的两处博物馆:长沙市博物馆和湖南省博物馆,很多人都弄混淆,认为是一个,有的认为没有什么来去,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长沙市博物馆和湖南省博物馆的区别可以按照下面五点来分:1、位置不同:长博在滨江文化园,省博位于东风路50号;2、类别不同,长博是综合性地志馆,省博则是历史艺术类馆;3、完工时间不同,长博2015年竣工,省博2017年建成;4、藏品不同,长博拥有五万多件,省博18万多件;5、展厅文化不同,旧石器时代至近现代的历史文化为主的是长博,省博主要展现三湘历史文化。

下面来跟我一起仔细看下两个展馆的区别吧!

一、长沙市博物馆

长沙市博物馆,于1986年在原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纪念馆的基础之上成立的,2015年新馆正式对外开放,展馆整体分为四层,下面两层主要依托两千多件文物,以时间顺序展现了长沙古代和近代历史;上面两层则是以文物库房和现代科技保护为主,顶层还有天中花园,甚是好看。地理位置:长沙市开福区新河三角洲滨江文化园内;

开馆时间:每周二至周日,周一闭馆(如遇法定节假日顺延);

游览时间:长沙市博物馆建议游览1至两个小时;

主要藏品:象纹大铜铙、乳钉云雷纹编铙、兽面纹提梁铜卣、云雷纹尖足越式铜鼎、冬青釉瓶、羊脂玉翠盖鼻烟壶等。

二、湖南省博物馆

湖南省博物馆是我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地方上的八个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现在的馆址是2017年启用的,主要以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为代表,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为基调,包括青铜、陶瓷、书画和工艺等四个专题展馆。

展馆地址:长沙市开福区东风路五十号;

主要藏品:御龙帛画、商代豕形铜尊、曲裾素纱褝衣、千年女尸、大禾人面纹方鼎以及唐代《兰亭序》的临摹本等。

参观时间:湖南省博物馆建议参观3个小时左右,不建议周末寒暑假去,这些时间段人多,会影响游览体验。

总结

无论是长沙市博物馆还是湖南省博物馆都是值得游览参观的,两个展馆的历史文化,地理位置,展馆类别,建馆时间以及参观游览线路均有所不同,所以不要再混淆了。无论是从规模还是名字上来说,湖南省博物馆都比长沙市博物馆大,馆藏品也多,也可以这么理解,湖南省博物馆讲的是湖南人的历史故事;而长沙市博物馆讲述了长沙人自己的故事。

对于长沙市博物馆与湖南省博物馆的区别你搞清楚了以后,你更喜欢哪一个博物馆呢?还是两个都要去看看呢?可以在下方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博物馆照明之长沙博物馆:AKZU埃克苏演绎楚汉名城千年历史(二)

“湘江北去中流击水——长沙历史文化陈列”共4个展厅,以长沙重大历史事件、著名历史人物、城市的发展变迁为主线,以长沙出土和征集的精美文物为主要载体讲述长沙故事。展览共展出文物1250余件(套),其中珍贵文物60%以上,使用各种资料图片2400余张,综合运用了场景复原、雕塑、多媒体、动画视频、虚拟现实装置、动手体验装置等多种展示手段。

古代篇“湘江北去——长沙古代历史文化陈列”,寓意长沙数千年历史文化如湘江奔流向北,入洞庭,汇长江,融入中华文明的海洋。展陈分为湘江晨曦、青铜之乡、楚南重镇、大汉王国、湖湘首邑、明清府城六个展区,讲述长沙自20万年前出现人类足迹,历经商周南征、楚人经略、汉廷分封、唐宋繁华至清初定为湖南中枢的发展过程,彰显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水是人类文明之源。在湘江流域的哺育下,长沙地区诞生了文明,发展为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灿烂辉煌的文化。长沙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犹如湘江北去,入洞庭,汇长江,融入中华文明的海洋。

项目名称|长沙博物馆

项目地址|长沙市开福区新河三角洲滨江文化园

项目摄影|埃克苏博物馆照明

馆藏 |湖南长沙博物馆藏玉(上)

娇娇马 中国古玉

新石器时代 穿孔石斧

1978年长沙县金井涧山出土

扁体长方形,器形规整,中间厚,四周收薄。上端顶线平直,中间有一穿孔,对接处留有两面管钻台痕。下端刃部为双面刃,呈圆弧形,具有实用性。穿孔石斧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器物,早期作为人们的生产工具出现。它的产生、发展、演变对于认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战国 透雕龙纹青玉佩

1982年长沙市黄泥坑统战指挥部二号墓出土

透闪石软玉,青色,呈扁平半圆状。下部边沿为同身双首龙,弧形龙身遍饰谷纹,两端雕有龙首,龙身中间有一圆形穿孔,用以吊系佩挂。龙身之上另雕琢两条盘区的夔龙,作回首顾盼状。双龙以减地手法雕琢,显得尤为立体生动,周身以阴线刻画“S”形纹和方格纹,具有典型的战国玉器风格。整器以孔为中轴,对称构图,琢磨精细,充分反映了战国时期楚国高超的玉雕工艺。

战国 青玉玦

2004年汨罗市高泉山司法局宿舍工地一号墓出土

透闪石软玉,青色,微透明。采用片切割工艺,通身打磨光洁,玉质缜密。玦身为薄片状,整体呈环形,一侧有一开口。从红山文化时期到西周晚期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中玉玦多有发现,它们经常成双成对地出土于死者耳部,作为死者的耳饰使用,普遍饰有纹饰,素面的很少。到了汉代,玉玦主要作佩玉使用。

战国 透雕双龙纹玉剑璏

1988年长沙市韶山路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出土

因受地下矿物质沁蚀,玉呈鸡骨白色。剑璏采用立体镂雕工艺,雕琢两条方向相背、同身异首的祥龙,匍匐蹬踏于云纹之上,其形象生动,如矢在弦,饱含紧张的气度。在我国古代,玉剑璏是镶嵌于剑鞘中央,供穿带佩系使用的。它是地位和权利的象征,是贵族特有的配饰。

战国 三十眼琉璃珠

1990年长沙市浏城桥二号墓出土

圆管状,琉璃珠,通体呈绿色。中间有圆孔可供佩带,器表突出30个半球形颗粒,颗粒底部饰白色圆圈纹,状似蜻蜓眼。“蜻蜓眼”是特指战国时期用火烧制并用镶嵌工艺制作的铅钡玻璃装饰珠,因其珠子上叠加的圆圈很像是蜻蜓的复眼而得名。该珠形体硕大,为同时期的琉璃珠所罕见。经激光检测分析,琉璃珠成分中含有钠、钙,钡僅微量,不含铅,说明此类琉璃珠非当时出国产品,应是通过贸易由西亚传入。

战国 深绿色云纹琉璃壁

1983年长沙市砚瓦池运输公司八号墓出土

外形圆整,琢磨精工,质朴古拙。近外沿和中孔好部各刻一周阳线形成边廓,其间琢繁密勾云纹,布局匀称,饱满整齐。在中国古代,璧常用于祭祀等宗教活动中,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器物。湖南玻璃璧始见于战国早期,盛行于战国中晚期,衰落于汉代,前后六百余年时间。

战国 蓝色琉璃珠一串

1990年长沙市浏城桥二号墓出土

该珠串共148颗琉璃珠(出土时内部穿绳已糟朽)。珠子为扁圆形体,呈蔚蓝色,色泽晶莹透明。每颗中间有圆孔,可供贯穿佩带。琉璃珠是目前所见我国古代琉璃器物中最常见的一类器型,从西周开始就已存在,至战国时期大为流行。目前发掘的战国时期墓葬其随葬琉璃器中几乎均有琉璃珠。作为一种组合式的装饰品,它们或是直接佩戴于身的饰物,或者是某种器物柄部的饰件。

战国 鸡血红玛瑙环

1982年长沙市黄泥坑统战指挥部四号墓出土

该环鸡血红色,色彩斑斓、光泽柔亮。肉部中间厚、四周薄,器形规矩,打磨光洁。应为战国时期玉组佩的构件之一。古人以玛瑙制作的环、玦、璜等配饰,最早出现于史前文化时期,流行于东周时期各国诸侯与贵族之间,春秋战国玛瑙配饰在历史的长河中虽属昙花一现,但毕竟丰富了我国古代玉组佩的材质种类。

战国 勾云纹玉剑珌

1983年长沙市赤岗冲出土

剑珌为剑鞘尾部的装饰。该剑珌呈鸡骨白色,梯形,中间厚、边缘薄,四角线条硬朗。一端侧面正中有一圆形孔,以供剑鞘尾部之榫头插入。两面纹饰相同,均饰几何勾云纹,纹饰左右相对,阴刻单线弦纹饰边,线条舒展流畅,纹饰清晰规整。

战国 谷纹琉璃剑首

1980年长沙市燕山街出土

剑首为玉具剑的组成部分,是镶嵌在剑柄顶端的装饰品,通常以玉或金属制成。剑首除作装饰外,也是区分等级的标志。此琉璃剑首 呈圆形,青白色,正面中部微凹,以小乳钉为中心依次饰有两层弦纹、柿蒂纹、弦纹和谷纹,背面中心琢一圆柱可插嵌入剑柄。由于琉璃制作工艺较为复杂,数量相对较少,因此战国时期它比玉石器更为珍贵,只有身份高贵的阶层才能享有。

战国 龙凤纹青玉佩

1987年长沙市五里牌八一路小学出土

透闪石软玉,青色。玉佩呈圆弧造型, 两面透雕连体龙凤。一端作回首龙形,龙身弧曲,通身遍饰涡纹,背穿一孔;另一端为凤形,喙部连胸,颈羽丰满,作振翅欲飞状。两件玉佩的玉料、造型、纹饰一致,结构对称,应是在组玉佩中对称使用。两件玉佩布局和谐,雕琢精致,反映了当时的楚国具有非常浓厚的崇龙尚凤的文化风习与传统。

战国 谷纹琉璃璧

1987年长沙市左家塘烟草公司二号墓出土

我国古代称玻璃为“琉琳”、“流离”、“琉璃”。色彩多为乳白色、浅绿、深绿、蓝色等。在中国古代,琉璃器非常珍贵,属于权贵和财富的象征,一般平民是难以看到的。这件战国谷纹琉璃璧正面光滑,地纹满饰棱形方格纹,每一方格内均饰一谷纹,背面亦饰隐约可见的凸出谷纹。该琉璃璧纹饰排列有序,谷纹均匀饱满,色泽白中泛青,整体呈半透明状。

西汉 龟钮“长沙都尉”滑石印

1988年长沙市五一路邮电局一号墓出土

殉葬官印,印近方形,上有龟纽,铸造极为精细。印面阴刻篆书"长沙都尉"四字。都尉,西汉景帝时由秦郡尉演化而来,执掌军事的一种武职。该印印面较小,印文字体宽厚,笔画刚劲有力,布局疏密有致,体现出汉代较高的治印工艺水平。

西汉 “曹(女巽)”白玛瑙印

1975长沙咸家湖陡壁山一号墓出土

“曹(女巽)”为西汉吴氏长沙国王后,这两枚印章为王后私印。印章均为白玛瑙材质,印面呈正方形,二台式覆斗钮,上有鼻穿,其中一枚印鼻穿系以绳索状黄金丝环。印面阴刻鸟虫篆体白文“曹巽”二字,字体华丽婉转,圆润秀雅。鸟虫篆又称之为鸟虫书,最早出现于先秦青铜器之上,多为贵族王室用来标示器物主身份之用。最为著名的越王勾践剑铭文“越王鸠浅,自作用剑”便采用了这种书体。

西汉 “妾巽”玛瑙印

1975长沙咸家湖陡壁山一号墓出土

玛瑙质地,二台式覆斗钮,上有鼻穿。阴刻篆体白文“妾巽”二字。字体端庄整饬、刚劲有力;笔画浑厚凝练,上下均有收刀,形成两头略粗,中间略细的格局。该印布局匀称妥帖,极具稳定感,是汉印的经典之作。

西汉 “桓驾”玛瑙印

1990年长沙市橡胶厂1号墓出土

白玛瑙印,呈正方形,覆斗形钮,上有鼻穿。此印出土于”桓“姓贵族墓葬,係墓主私人印信。印面阴刻篆体白文“桓驾”两字,字体离合有伦、错落有致,线条排列方圆杂陈、疏密得当,巧妙的字体变化冲破拘谨、板滞的布局,增添了此印的情趣与生动,展示了汉代高超的工艺技术和美学追求。

西汉 “桓驾”玛瑙印

1975年长沙市陡壁山咸嘉湖1号墓出土

透闪石软玉,白色。受土层环境影响,局部有黑褐色沁。上端出尖,中有一圆孔,下端呈椭圆状。正反两面均以“游丝毛雕”手法刻划勾连云纹,两侧出廓透雕舒展流畅的凤鸟纹及卷云纹。此器形如鸡心,俗称“鸡心佩”,是汉代特有并常见的一种佩饰。器物线条精细,刀法纯熟,极具汉代玉雕风格。

西汉 鸟首云纹心形玉佩

1975年长沙市陡壁山咸嘉湖1号墓出土

透闪石软玉,白色,微透明。主体长圆形,上端尖状,下端圆形,中间有一圆孔。圆孔周围以细阴刻线勾勒卷云纹,器身一侧用简练的手法雕琢一只凤鸟,尖喙、圆眼、颈部翎羽微翘。其体态修长、羽翼舒展,线条婉转优美,别具匠心。

西汉 双面四龙纹白玉璧

1985年长沙市桐荫里五金工具厂3号墓出土

透闪石软玉,体大器薄,因受埋藏环境影响已呈鸡骨白色。玉璧两面纹饰相同,皆分为内外两区。内区浅刻涡纹,外区为四组双身合首的龙纹,内外两区之间以一周绹纹和一圈宽带纹相隔。构图层次分明,雕琢技法娴熟。

西汉 玉贝

1975年长沙市陡壁山咸嘉湖1号墓出土

透闪石软玉,色泽润白。这组玉贝共12件,正面微鼓,反面平整。每件中部雕出一条窄长的深磨槽,槽的两侧有线磨痕。玉贝在我国古代曾作为货贝使用,商周时期,为了弥补自然货贝流通的不足,而仿制玉贝,贝上的深槽和线磨痕也是计量的标志。西汉时期玉贝已经失去了它的货贝功能,从而成为了一般饰品,有的也做殉葬品。

西汉 蓝色玻璃环

1975年长沙市陡壁山咸嘉湖1号墓出土

玻璃质地,透光,素面无纹,表面有黑褐色自然斑块,与自身的深蓝色相映衬,更显高贵神秘、色彩斑斓。器物打磨光洁平整,中间厚,两边渐薄,剖面为六边形。玻璃古时有“琉琳”、“陆离”、“琉璃”之称,到了汉代玻璃器已经具有鲜明的特色,制作水平虽已相当成熟。但是冶炼技术却掌握在皇室贵族们的手中,一直秘不外传。

西汉 透雕龙凤纹青玉环

1975年长沙市河西陡壁山1号墓出土

透闪石软玉,青白色,局部有黑、褐色土沁。双面透雕盘缠相绕的龙凤,环周饰以流动飞卷的云纹,给人以龙飞凤舞、云卷云舒之动感。龙凤身躯上琢出的阴刻线条与云气纹相呼应,更增添了器物的整体感与美感。玉环材质莹润、刀法精准、造型生动,是西汉玉雕工艺的杰出之作。

西汉 透雕兽纹玉珩

1975年长沙市陡壁山出土

白玉质,扁平长方形,近外缘0.3cm处有一周阴刻线边框。框内单面透雕一只祥云环绕的瑞兽,兽首微昂,嘴微张,双眼圆睁,两耳竖立,头顶鬃毛经颈部捲于前胸,似与盘绕蜷曲的尾部纹饰遥相呼应。瑞兽前肢匍匐,后肢蹲坐,四肢强健结实,或伸或蹬,如有一触即发之势。白玉质地润泽,雕琢技法娴熟,刻画极为生动,不失为西汉玉雕的佳作。

西汉 玉贝带饰

1975年长沙市河西陡壁山1号墓出土

该组带饰由透雕兽纹玉珩和12枚玉贝组合而成,均为透闪石软玉,色泽润白,制作精美。两件玉珩材质细润、微受土沁,扁体长方形边框内单面镂雕一只瑞兽,瑞兽四周饰以流云纹,形象刻画生动。12枚玉贝,正面微鼓,反面平整,每件中部雕出一条窄长的深磨槽,槽的两侧均有穿孔及线磨痕,它们是仿照商代贝币制作而成的。在我国商代,金属货币还没有出现之前,天然贝类曾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被广泛使用,成为我国最早的货币。西汉时期玉贝,已经失去了原有的货币功能,从而成为装饰的物品。该组带饰出土时位于棺的中部,左右对称放置,有明显使用痕迹,为墓主生前腰间革带上的装饰玉。

西汉 玉组佩

1975年长沙市河西陡壁山1号墓出土

玉组佩出土于墓主腰部间,系由30件形制各异的玉环、玉韘形佩、玉璜形饰以及水晶珠、玛瑙珠组成。上部以一件透雕龙凤纹玉环挈领组佩,线条流畅奔放,构思巧妙生动。中部串连两件白玉韘形佩,玉质光滑,温润洁白,透雕翩跹灵动的凤鸟纹和舒展流畅的卷云纹,线条细若秋毫。下端黑白纹饰的玛瑙天珠上有清晰规整的白色浸染痕,系蚀花工艺制作而成,应为海外输入之物。整套组佩红、黄、紫、白、黑色珠饰以及莹润玉石的巧妙缀合,色泽绚丽多彩,雍容华贵,彰显了汉代贵族生活的奢华。

西汉 蒲纹玉璧

1985年长沙市桐荫里五金工具厂一号墓出土

蒲纹,即由三组不同方向的平行线交叉组织,用浅而宽的横线或斜线把玉器表面分割成近乎蜂房排列的六角形,近似蒲席的纹样。蒲纹是在谷纹造型的基础上发展出的新型纹饰,是战国和汉代玉石器纹饰的始兴风尚。该青白色玉璧,双面纹饰相同,近外缘和好部0.7厘米处,各勾勒一周阴线,内外阴线之间满饰均匀的蒲纹。玉璧体量较大,选料极精,工艺上乘,可谓汉代玉器的精品,实属罕见,令人称奇。

晋 滑石男俑一组

1978年长沙市赤岗冲2号墓出土

滑石,硅酸盐矿物。此组滑石人物俑,每件均由整块滑石雕刻而成,石质细腻,呈淡黄至米白色。石俑刀工粗犷豪放,头面着刀不多,但刀刀精准,清晰地雕刻出人物的五官轮廓,显示古代工匠对人物面部结构的深刻理解和娴熟的雕刻工艺。滑石俑表现的服饰种类较为丰富,主要有深衣、短襦、裙、裤、方头履等多种,既有端庄典雅的气质,又折射出外来文化“胡服骑射”的豪迈简洁的风尚,是那个枭雄割据、文化杂糅时代的真实写照。

南朝 宋元嘉十年徐副石买地劵

1977年长沙县麻林桥砖石墓出土

长方形平板青石,文字锥刻直书,全文17行,每行25~36字不等,共493字。字体稍带隶意,无一损漏。卷尾附刻星符一道,为众星拱照之北斗,表现主人徐副希望诸星护佑,祈求安三魂、解殃咎的寓意。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买卖和土地私有制在湖南地区已有相当大的发展,徐副买地券就是最早和最完整的记录。

唐 镶银边椭圆形玛瑙杯

1987年长沙市河西中南工业大学桃花仓1号墓出土

海棠式,玛瑙杯体。口沿镶嵌银边,唇稍外撇,光素无纹。下有椭圆圈足,亦镶银边,其上采用锤揲技法做成折枝花图案。整体造型简繁适度,不仅注重优美的形式,而且在海棠形玛瑙杯体镶嵌银饰以显示富贵,丰富了人们的视觉感受,充分展示了唐代工匠们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非凡的创造力。

采编:中国玉文化研究会 马娇

END

参考资料:

来源:湖南长沙博物馆官网,版权归原作者/单位所有,若涉及到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5596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