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荀子

素有三晋“小江南”、临汾“后花园”美称的安泽县位于山西省境西南部,临汾地区东北、太岳山东南麓。因其居霍山太岳山之阳,故又称之“岳阳”。山西第二大河、唯一的一条无污染河流——沁河,纵贯境内109公里。

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论家、教育家荀子(公元前313-前238年)就诞生在这里,这里也是战国名将蔺相如一门“五夫三卿”的栖身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有1300多名荀乡英雄儿女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太岳行署、太岳军区司令部、太岳军区政治部、太岳兵工厂、太岳新华日报印刷厂都曾驻扎安泽;刘少奇、邓小平、朱德、陈赓、薄一波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尤其是1942年4月26日,决定了转变岳南局势的大政方针。2007年,安泽在全省首家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认证为中华“千年古县”。

荀子

安泽县文化底蕴深厚,集古色人文、绿色生态、红色革命教育等文化于一体,该县的民俗文化唐城花灯秧歌、府城飞岭高跷以其独特魅力分别跻身第二、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蛇年元宵热闹非凡的民俗文化活动,是安泽新年文化的一大特色。

唐尧城故址

在今县城北36公里唐城镇,世传尧筑城于此。

合阳故城

在北魏建义元年(528)置合阳县,建有合阳城。北齐并入冀氏县。故址在今安泽县东南27.5公里河阳村。

冀氏故城

北魏建义元年(528)割禽昌、襄陵两县地置冀氏县,建有冀氏城。《旧唐书地理志》载本为汉猗氏县地,后在古猗氏城南置冀氏县。元时并入岳阳县。民国为冀氏里,今为冀氏镇。故址在今安泽县南15公里冀氏镇。

安泽故城

在北魏建义元年(528)置安泽县,属义宁郡,隋大业二年(606)改名岳阳县,民国三年(1914)复名安泽县。故址在今古县岳阳镇。

郎寨塔

位于安泽县马壁乡郎寨村东。八角九级密檐式砖塔,通高约8米,现存八级。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宋代建筑。塔基石砌须弥座式,高0.85米,宽195米,一层中空,正面辟拱门,东、北面隐起板门,西面嵌清嘉庆八年(1803)诗碣1块,其余四面皆隐起破子棂窗、八角倚柱,上施额枋、斗拱、檐椽,檐椽下方叠置仰莲两层,二层以上四面均辟壶门,每层塔檐叠涩出檐。塔身五层以下收分甚小,五层以上逐渐收缩。塔顶残,塔刹不存。

麻衣寺砖塔

位于安泽县和川镇岭南村西约2公里南山岭。八角九级密檐式砖塔,通高约21米。创建年代不详,据形制观察为金代建筑。塔基石砌,塔身底层及三至七级四面均嵌有石碣,除第四级各面仅嵌石碣外,其余各面及石碣上下均开龛雕麻衣寺塔有佛像,第级四面各嵌佛像1尊(上五下六),共计嵌佛44尊,第八级每面嵌佛2尊,塔身共嵌佛像336尊、毁坏21尊、尚存315尊。此塔是目前保存最完整、富有辽金砖塔华丽风格的古建筑,对研究金代宗教文化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玄观

位于安泽县府城镇高壁村。据观内碑文记载,原名颐真庵,金兴定元年(1217)改称通玄观,元、明、清历代均有重修,现存主体建筑结构为清代,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中轴线存山门、戏台、正殿,两侧为厢房。正殿面宽三间,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建,供奉道祖,进深七椽,单檐悬山顶。嘉庆年间维修,增东西角殿走廊,一体土木结构,正殿顶塌,有柱梁支撑。存金代石碣2方,元大德三年、清乾隆五年、嘉庆三年石碑3通,合成一组道教历史资料。

荀子文化园

位于安泽县城东部。亭台楼阁典雅别致,园内建筑全部仿战国风格。山门依山而建,蔚为壮观。荀子大殿,重檐庑殿顶,气势宏伟,风格古朴,殿内汉白玉荀子雕像依案膝地而坐,重现其当年讲学风采。书院广场,32根直径1米、高4.2米的石柱呈竹简圆形,寓意荀子32篇著作,待名人名家游览时留下荀子名言题词后镌刻其上。

安泰山

位于安泽县城东南部35公里处,东北西南走向。东至长子,西至安乐沟,南至水泉沟,北至当中庄,主峰海拔1592米。安泰山山大沟深、峰峦起伏,山峰林立,站在山顶能清楚地看到长子、沁水县城,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气慨。在春、夏两季能看到红色的玫瑰、雪白的照山白等其它地方不易看到的植物,特别是秋季,满山的枫叶在霜后的一夜之间全部变红,给人一种如到北京香山的感觉,宛如一座天然大植物园。 

马必河瀑布群

位于县城南马必乡荆村沟,距县城60 公里,瀑布群长达15公里,大小瀑布30余处。马必河瀑布群四周群山滴翠,满山青葱,大小不同的瀑布随地势或轻盈缓慢,或急流直泻,千姿百态。瀑布两侧长满野芹菜、野薄荷等可食用野菜,水中有河蟹、河虾、鱼类等多种水生物。

黄花岭

位于安泽县城东17公里处。主峰海拔1355米,这里不但是黄花的海洋,同时,还有油松、山桃、山杏、刺槐、杜梨、沙棘、刺玫、胡枝子点缀其中,林分层次结构分明,是典型的自然生态经济林树种展示区。春季,连翘花开之时,满山遍野一片金黄,流光溢彩,景色十分壮观。

安泽连翘

安泽连翘古称“岳阳连翘”,以个大、饱满、药用价值高而闻名全国,素有“全国连翘生产第一县”之称。安泽连翘获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国连翘在山西,山西连翘在安泽”,安泽连翘是正宗产品,以颗粒大、质量好、产量高享誉全国。

安泽火腿

已有300多年的生产历史。这里的火腿,色泽红白分明,气味浓香,味道鲜美,享誉省内外。据《安泽县志》载:“金华火腿而外,以安泽火腿为最,亦土产中之绝佳者。”“宦游他处者,每购以馈亲友焉。”到了清代时,岳阳火腿已远销到北京等地,被当作火腿中的上品。

安泽县历史悠久,古称岳阳。民性质而朴,财用节俭而不侈,文武鲜尚,商贾不通。民多俭质而为农,士尚气节务学"。可见安泽人具有勤俭、诚实的朴素品格和好施礼让、互助解难、见义勇为的美德风,但受条件限制,囿于积习,安泽人较保守。

安泽婚俗

古代社会婚姻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提亲到结婚大体经历问名、纳彩、请期、迎娶几个过程。旧志云:婚礼行定,古制也。俗有"羊鼠一旦休、白马怕青牛、龙虎泪常流、虎蛇如刀断、金鸡怕玉狗、猪猴不到头"。依照这些,男方先托人到女家问女子的生辰八字,看是否合缘,称"问名";说合成后,男方正式托媒提亲,女方家长若同意,就为女儿商量要彩礼(有衣料、首饰、现金等) ,男方交予媒人转交女方接受,称"纳彩",男方还要给女方父母、祖父母、兄嫂等人馈赠衣服、衣料、鞋袜、毛巾等礼物并用红包袱裹一空梳妆盒,来接受女方给的面 (子) ,姑娘在面上按全掌印:意为手印为印,永不更变。女方设宴待媒,并抽出少部分钱退还给男方,称"还礼"。

姑娘用红纸包些盐送给对方,俗称"有缘"。纳彩后,男方把面盒带回,用面烙饼,切成块送给邻里报喜;男方若想迎娶,就要托媒人到女方家去商量结婚日期,女方若同意就将姑娘的生辰八字写在红贴上转交给男方,这就是"请期";结婚日俗称小登科,新郎要装扮一番,请乐班吹打。尊长烧香、设宴请客,新郎拜喜神和祖先,吃完鸡蛋和烙饼,坐上花轿启程迎亲。民间有白虎食子的传说,迎亲时经过路旁的石磨、石碾都要贴写上写有"白虎大吉"的红纸条压邪;结婚当天,新娘在绞脸(也称开面,是少女出嫁前的整容方式,由一位有经验的年长妇女用两段上了劲的有弹拉力的线绳,用手指挽成圈,把其中一根两端放在两手的大拇指上,另一段绳子一头拴在绞绳的一头,另一头用牙衔紧,使绞绳呈<>缝隙,贴紧少女的脸,借绞绳的绞尽把少女脸上的茸毛绞下来。反复操作六七分钟,茸毛绞尽,脸上就很光洁)、抹粉、画眉、梳头、换嫁衣时都要乐班吹打,俗称"拜喜"。

起身要等大天黑,"黑窟窿洞,改换门庭"。上轿前要在祖先桌前"回菜",伴娘讲桌上摆的几样菜逐一夹一点送到新娘嘴里,新娘依次吐掉,表示不再吃娘家饭菜,随后由伴娘搀扶下踩绢上轿。女家兄长送亲,陪送嫁妆。迎亲回到男方家门口时,男方要请两位全女(父母子女齐全者)充喜娘,引进招呼新娘。新娘进门前,新郎把新娘背回家,红灯高照来引路,进门后先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拜亲朋,夫妻对拜。新娘在双喜娘的搀扶下抱着秤、筘、铜镜入洞房。观礼的人散五谷彩纸花来娱乐。结婚第二天亲友登门贺喜,向新人所要带的果饼,叫"讨干粮";下午夫妻由长辈领路上坟拜土,三六九日,女家请新人到娘家回门。

生辰

妇女有身子了,先告诉娘家,娘家在产前做好衣服、被褥悄悄地送给女儿收藏。婴儿降生,男家要即日请岳母来侍奉其女儿;三六九日娘家要先带鸡蛋、挂面、红糖来探望;月内门帘上挂红布条,非至亲的妇女不能人内。孩子满月,主家备酒菜款待亲朋;周岁,亲朋来贺,老娘家(孩子的外婆家)要带银质锁,以蓝色带系在婴儿脖子上,称"栏门锁",一般亲朋用红绳拴铜钱带锁。还有生日糕俗称 "谷恋",用空面蒸,呈圆形,直径有一尺大小,孩子满十二岁时请客,叫"开锁"。

祝寿

老人60花甲子,称"上寿",也是大寿,亲朋好友都来庆寿,送给老人寿桃馍、寿点、蛋糕等。儿子要大摆宴席招待亲朋。 60岁以后每逢10年为整寿岁,必大庆,为"闹寿"。为老人闹寿被视为孝的标志之一。

建房乔迁

以前,建房、奠地基时都要敬神。建房上梁打顶,梁上要包红布,现在是插红旗、贴对联、放鞭炮,并设酒席犒赏工匠。众亲友都来帮忙,主家设宴酬谢;乔迁新居,要择吉日,贴对联、放鞭炮,亲朋好友都来庆贺,称"暖房",民间也有称"温锅"。主家邀请相帮的亲友吃酒同庆。近年来在乡下的一些地方,乔迁喜庆的方式在悄悄地改变,喜庆不再是在乔迁之后才庆贺,而是在建房之前或建房之中来赞助,不是客人向主家庆喜,而是主家请客人"赏喜"主家建房前或建房中间,亲朋好友即出资相助,或者是现金、用料、米面或者是献工助建。因为此时主家亟需赞助,待到新房建成迁居后,由主家设宴招待赞助过自己的亲朋好友,此时主家是心情舒畅、喜气洋洋,以充足的酒菜款待赞助过自家的人,皆大欢喜。

丧葬

老人年岁大了,要提前给老人做好寿衣、寿木,俗称"老衣"、"老虎"。寿衣一般八至九件,单、夹、棉三全套,内衣及外罩(男袍女裙)禁用毛皮料;安泽民贫制俭,寿木往往是有棺无椁,大小两殓,多不能全,棺木质地以柏松为上,槐榆为中档,柳木为更次。

人亡后着寿衣,往死者嘴里放含"饭钱",脸上盖张麻纸。把死者放入棺木为 "入殓"。入殓后,主家一面托人向亲戚厚友通报死者死时,此为"报丧"。一面在家内搭棚遮天,设灵堂祭奠,一般停放三至七日埋葬,日夜由儿女轮流着守灵。儿子要戴孝帽,媳妇、姑娘戴长头布。儿子、侄子、外甥要穿白裤、长衫,俗称裰罗;儿媳、姑娘均要穿白孝衫、孝裤、系草绳。儿子、姑娘、媳妇都要用白布糊鞋,但不能全糊,俗称"留根儿"。待最后一位长辈去世,才能糊全鞋,不用留了;埋葬前由女子给死者净面,称为"展富"。三或五日中午12时,请木匠钉棺,俗称"封口",在场亲朋再最后看一下死者,焚香集体哭悼,起灵时由亲长子摔盆嚎哭,然后各孝男打幡挽棂前行,孝女棺后哭送出村。到坟地后,孝男们把挑幡棍(用柳木做成)工工整整地插在坟头正前部位。下葬要看时辰"葬尸不掩魂"即埋前一人抱鸡在墓穴下面围绕棺材半圈,拍鸡叫魂,然后放鸡飞上墓穴,并问一声"上去没有? "上面应"上来了。 "才能坯土。送葬归来要跨火堆;当日焚烧死者的衣物,清扫死者以前的住所。死亡之日为"忌日"以此七天为一七,共七七称"七终"。三日守孝男女要圆坟,"五七"、"百日"儿孙要烧纸祭奠,以祭奠的方式往柳木棍根倒水(米茶)。如果是春天插的柳棍,自然容易成活,长成大树,如果不是春天插的,孝子们在来年春天也会补上柳木棍,浇上水保证其成活,长成大树,来“荫护后人”。一、三、九周年都要大祭。墓前多栽柏柳树,意为"护荫志青" 。在安泽的中部,尤其是山东籍的人集居的村庄里,死了岳父、舅父、姑父或姨夫,在祭奠的时候要哭"爹",不能称岳舅父或姑姨夫,如果不这样,就是失礼。

饮食

60、70年代前,食粮以玉米面为主,以瓜类、薯类、野菜蔬菜伴食。早餐是窝窝头就小菜,午餐多吃米饭、干面,晚上米汤窝头。只有过节吃油饼、水饺等改膳。80年代以后生活改善了,以小麦面粉为主。肉、蛋、奶和不新鲜蔬菜多可选择。风味小吃有:莜面烧烙、酸菜擦圪豆、羊汤、煎饼等。安泽人喜喝白酒,不少人常年不断,酒量消费居高不下。他们也爱喝大叶茶,以茶待客,客人尽兴饮。随喝随添,不容半盏,主人执壶,忌讳客人执壶。

住宿

以前,农户无钱盖房,大多掏土窑洞住,也有少数家户盖土坯房, 间口窄,多以茅草苫顶,编黄草苫来盖顶。窑洞前部盘有土坑,供休息。旧式房窑窗小,光线较暗,新式房窑窗大,装有玻璃,室内光明,山窑依山势而建,高低参差,一般一家一院。改革以来,农村建房多系土木结构,有建两层楼的,上层贮物,下层住人,讲究门窗雕花彩绘,窗明几净,给人明快、舒适的感觉。

衣服

安泽人衣着朴素,讲实用。一般人家男女均穿家织土布,颜色多白、黑、蓝,青年妇女着红、绿色。夏天浅色,冬季深黑色,贫穷小户人家只能以补丁衣服为装,只有逢年过节、走亲赴宴,才穿新衣服或浆洗旧衣服,民间有"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乡间穿老羊皮袄的人也很多,白天为衣,夜晚当被,经久耐用。现在青年人着衣方式大变,款式新颖,色彩斑斓。而老年人大多依然如故。

旅行

解放前,只有少数有钱人旅行时乘轿车、骑骡马,中等以上人家骑毛驴、赶牛车成亲赴会,普通老百姓均独步远足。60、70年代开始有少数自行车, 80年代普及,后来又有摩托车等,还有长短途公共汽车,出门方便。

岁时节日

正月初一

俗称过大年,五更时设香烛、肉醴祀神祭祖;天微明时就放鞭炮、穿新衣,向尊长拜年,与邻里互相恭喜新春,全家吃饺子,给小孩发压岁钱; 初五黎明时,把家中从初一至初五积存的尘土送至十字路口,称"送穷";十五"元宵节",张灯结彩,燃火塔、放火炮,火树银花,全村人都观灯尽兴,从十四日一直到十六日为止;十六日,男女都在城头及巷子里游玩,意为"游百病";正月二十日,用谷、黍、麦、豆等面蒸丸子,来祭祀仓、箱、井、臼之神,称为"添仓"。二十五日 "老添仓"。

二月二日"龙抬头"

在墙壁上贴画葫芦,来避毒虫;早晨不担水,怕打水太早把"龙头"、"龙子"担回来;二月戊日祭社祈谷。

三月 "清明节"

也称寒食节,在"清明"前数日或当日,携带香酒、纸吊到祖宗墓前祭扫,给坟头加土,叫"上坟",并栽种松柏树,当天妇女、儿童荡秋千玩乐。

四月 初一,在家门上插皂角叶,或者贴印牛的画。

五月 "端午节"

吃棕子,饮雄黄酒,小儿带五色长命"百丝儿”,传说能避邪;安泽端午节有采艾(艾是一种有清香味的草卉,与爱谐音)的传统。清晨,不少青年男女、老人、儿童上山采艾,回来后先在大门上插一族,再在所有屋门上各插三两枝,有的还在邻家、孤寡老人门上插,给人以家家门上都有艾(爱)的感觉。上年纪的妇女还将艾配其他香料并加上少量雄黄,用绸布缝成布"香包",再缀上彩色丝线,佩在身上既好看又清香,据说还有避"瘟"的作用。这一天不到河中洗衣,来表示对屈原的敬意。弟子们要在当天拜礼师长。

六月六日是"牛羊节"

这一天传统要杀羊祭祀社神,养有牛羊的家户要请放牧工吃好饭,此后,牛羊即可上市。

七月 "七夕"不乞巧

也不祭祀神;在麦收后,用新麦面蒸馍,做成莲花、如意、蜗牛等形状,亲友之间互相过去馈送,称为"看夏"。取尝新之意;"中元节"时,摆设瓜果、酒馔来祭祀先祖,并在田间禾苗上挂上五彩旗,叫"挂彩谷"。并蒸面羊与谷穗等花样送给孩子和放牧人。

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夜设瓜果月饼于月下敬老天,拜献结束,全家聚餐赏月。

九月初九"重阳节"

登高会饮。新嫁女家用面做成花糕,带到女婿家送给已出嫁的女儿,叫"住节"。

十月一日

用香楮、羹饭祭先人,用五色纸糊冥衣,焚化,叫"送寒衣"。

十一月 "冬至",拜礼师长。

十二月 初一,炒麦、豆、玉、粱早上来吃,称为"咬炒";初五将各种豆与米煮着吃,叫"五豆";初八,用黍米、红枣、豇豆做粥,就是"腊八粥";腊月二十三是灶君上天日,供给饴糖(用饴糖粘住灶君爷的牙齿,以防他不能上天说坏话)果,灶旁墙壁上贴一方红纸,中间写"供奉灶君老爷之灵位",两边分别写"上天言好事"、"回宅保平安",此后至除夕可进行打扫除,阴阳家认为这段时间"新旧交乘,百无禁忌"。所以穷人家多这几日内婚娶,来"赶乱岁";除夕,清扫庭院,换桃符, 贴春联、门神,点红烛香炉,请家堂(祖宗) ,给缸里挑满水(初一忌担水) ,包隔年饺子来庆有余,守岁一整夜来迎新年。

禁忌

春节第一天日出前禁忌开箱子和柜子、扫屋子里的地面、往外面泼水,禁忌说死、伤、破、撒、坏之类的不吉利的话;

禁忌两个孕妇同炕过夜(怕换胎) ;

禁忌孕妇人产房;

禁忌午后探视病人;

借出去的药锅宜取不宜送;

人死在外禁忌尸体进村;

空棺材禁忌放在活着的人住的屋子;

禁忌穿着重孝服到别人家中去;

守丧的人在一年内不能走亲戚、贴春联。

陋习

守节

民国前提倡和褒扬妇女守节,并为守节的妇女立牌坊,许多妇女在这种封建礼制的束缚下,有的郁闷而死,有的苦苦守节一辈子。新中国成立后,妇女得到了解放,她们的再婚得到了《婚姻法》等社会的保护。

缠脚

封建社会的丑恶风习,以脚的大小作为女子美丑的重要标志,女孩子在六、七岁时就开始缠足,标准为"三寸金莲",辛亥**以后提倡放脚,抗日战争开始以后禁绝缠脚。

童养妻

穷苦人家将幼女卖给他人收养为妻,到十五岁左右完婚,童养妻在婆家多受虐待,过着做牛做马的日子,屡遭毒打,苦不堪言,新中国成立后根绝。

冥婚

又俗称为"阴婚",就是将夭折的子女连婚成婚,合葬在一起,男方须向女方送有一定数量的彩礼。建国以后逐渐减少,近年又有所回升。

赌博

赌博的形式很多,有打麻将、丢骰子、玩纸牌等,许多人常常因此而倾家荡产、卖儿卖女,家破人亡。新中国成立后,较长时间禁绝,但近年来又有出现。

溺婴弃婴

在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特别严重,又没有节育措施,有的人因为子女较多,养活不起,女婴刚生下,即被溺毙而死或弃之路边,现在己很少有这种现象发生。

迷信

安泽由于文化相对落后,客民杂聚在一起,还时常发生自然灾害,便常常求巫拜神,大多在暗中进行,虽然多次禁止,但屡禁不绝。

民风民情

勤俭

安泽山高沟深,村庄零落,地块小散,耕作艰难。旧社会租赋沉重,收成薄,百姓必须付出比别人更艰辛的劳动。精耕细作、开荒扩种,才有望免受饥寒。山里春来的迟,霜降又早,四至十月农忙时,男女老幼起早搭黑忙碌力田,每天劳动十二、三个小时习以为常。妇女们既要忙家,又要下地,兼推磨转碾,比男人更忙;儿童干重活的为数也不少。

安泽人每天都在辛勤的劳作,苦撑着糊口,加上山地人稀,成家很不容易,所以为男子娶妻往往要耗费一两代人终生的心血,全家人节衣缩食,将就度日,节俭成风。一般人家吃饭是糠菜半年粮半年,家里只有来客时才炒菜。衣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居住多掘土打窑,或筑土墙披茅草御寒。建国后,尤其是近来,农民收入大增,衣食住用改善极大,但农民粗食淡饭、住土坯房的为数不少。非财力不行,习惯使然。

诚实

庄户人憨厚实在,守信重誉,已诚为本。旧社会农民租种土地,借粮贷款,都得找保人、立字据,是否诚信,靠得住、靠不住常常是对一个人品德的首要评价。农民租种东家的土地,每年在秋收净场后,家家都主动交租颗粒不少。交租后无粮,再向东家加利借时,东家也乐意;战争年代推行合理负担,农民打多少交多少,不瞒报,主动按累进率交公粮;"大跃进"时不少干部因不会浮夸,被拔了"红旗","农业学大寨"时更是因为不会搞形式被当老保守挨批; 1984年春,县里往下下放1.4万吨化肥,事先没通,报县委打了一个电话,按秋田作物面积分配。农民到村口自动取化肥,主动交付现金,全县化肥没差一斤,也没欠一分钱的化肥运费,这足以证明全县农民的厚诚。

好施互助

安泽乡下有这样不成文的规矩:娘丧大事、上梁吉日,左邻右舍都要主动帮忙;早年民间有这样的乡俗:地里庄家不能收的太干净,要给看秋拾秋的人留点 "剩余",如有拾秋人帮忙装车,主家要留两三捆庄稼给他们;往地里送饭,要多拿一两个人的,预备给"赶饭场"的人吃些;早年加工米是妇女的活,她们每晚都自觉聚于磨碾道,今天给东家碾,明天给西家磨;砍柴时人们习惯结伙摸黑上山,老手帮新手割、捆、插担。一伙人挑柴又说又笑,欢快地迎着初升的太阳下山。无力打柴的光寡老人,也有人自动送柴上门; 1993年八月四日,安泽遭特大洪灾,仅县城就有565户被洗涮一空,衣食无着,干部职工1671人主动捐资42095元。

耿直侠义

1933年杜村乡窑上村出过这样一件事:富农王二则兄弟二人栽赃陷害,逼死十五岁的小长工牛小福。牛小福是孤儿,邻村十二户穷人为他伸张正义,合伙集资了一笔钱,选人上平阳府打官司,告倒了王家兄弟,替小福伸了冤;抗战前,府城、和川、冀氏、郎寨均有一义家,收埋无名尸骨。有人毙倒,更夫便端着托盘,挨门义捐,有捐二、三角的,最少也捐几枚铜钱,更夫为其买衣服棺材,雇人送往义家安葬;全县几十个孤儿有人收养;几百个孤寡有人照护;修路、架桥、兴学校、办公事,一呼百应,积极赞助,好义之举,遍及城乡;

客民习性

安泽县豫、鲁、冀三省客民居多。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山东人的嘴、河南人的腿、河北人如常爱亏对。是说山东人豪爽,舍得吃,劳动收入大多用于吃肉喝酒交朋友。桃曲村马振山老汉是个庄户里手,抗战前租种府城街义泰盛字号的土地,收入可观,但他不买房、不置地,入冬后呆了余粮,沽一大罐酒,买大叶茶一篓,宰肥猪一头,存入地窑内,天天吃肉饮酒喝大叶茶,有时邀人共事,有时独食自得其乐,自诩吕洞宾也没他活得自在;河南人游心不定,来去无常,老家遭灾一 挑子家当进山来,稍有办法又回老家。还有的在河南安家、安泽种田,每年二三月来耕作,冬腊月祟粮携款回家。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仍有这样两头奔波的人。 "不建房、不买缸、支个炉灶编副筐,临走一脚蹬个光"。反映了河南客民的不定居思想;河北,尤其是沙河武安人的口头语"亏对"。河北人多不大讲究,衣、食、住得过且过,温饱既足。耕地粗放草率,怎样省事怎样做,待人接物也不认真。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西行,特此致谢!

柳直荀英年早逝,毛主席写下《游仙》,纪念好友和妻子杨开慧 荀子

以前我们从很多的回忆录和影视作品当中都看到了许多革命英烈的形象,视死如归,铁骨铮铮等等。我们不仅在内心里要问一句,这些英烈们他们没有儿女柔情吗?如果有,他们的爱情是怎样?

鲁迅说:“无情未必真豪杰。”在上个世纪的战争年代,就有许许多多的伉俪情深令人感动,毛主席和杨开慧,柳直荀和李淑一就是最好的代表。

《蝶恋花答李淑一》

毛主席一生创作了一百多首诗词,其中《蝶恋花答李淑一》一词当中就有名句:“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这首词是毛泽东为纪念对好友柳直荀和妻子杨开慧的怀念之情写下的。几十年后的今天,在长沙县高桥镇不仅有柳直荀的故居,还有以他名字命名的直荀学校。

这首脍炙人口的《蝶恋花答李淑一》是毛泽东写给当时的湖南长沙中学语文教员李淑一的。“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中的柳指的就是柳直荀。柳直荀是我国的革命先烈,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

今天在长沙县高桥镇高桥村深处,大山环抱间坐落着一座民居。一九一二年,柳直荀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开始了他的革命道路。一八九八年的十一月三日,柳直荀在此出生,并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他的父亲为他取名直荀,就是取自荀子的“蓬身麻中,不服而直”,希望儿子做一名正直的人。

一九一二年,柳直荀外出求学,先后就读于长沙广义中学、雅礼大学,深受杨淮中毛泽东的影响,积极投身学生运动。在革命初期,柳直荀甚至将家中的稻谷进行变卖,去支持革命运动。

柳直荀故居

在柳直荀的故居有一间毛主席居住过的房间。在一九一六年夏天,毛泽东曾徒步到柳家拜访,柳氏父子对他热情接待。后来毛泽东进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以及革命活动的时候,也多次在此居住。

一九二四年二月,柳直荀经过何叔衡、姜梦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全身心投入农会工作,柳直荀辞掉了月薪五十银元的谐军中学校长职务,积极致力于农民运动的宣传、组织和发动工作。

在一九二六年十二月的时候,湖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在长沙召开,柳直荀当选为省农民协会常委兼秘书长。在一九二七年马日事变之后,柳直荀与郭亮等一起组织了十万工农武装,准备进攻长沙。随后他又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

一九二七年的长沙,一片白色恐怖,街上到处张贴着捉拿柳直荀的通缉令,上面写着“活捉者赏洋五千,取首级者赏洋三千。”

柳直荀

他与父亲的一段对话体现出了柳直荀坚定的革命信仰。

他的父亲试探他,问道:“家里亲戚有人劝你自首,他们说以你的才干,不愁找不到安稳的工作,舒舒服服的过日子。”

柳直荀正义直言道:“活在这世上不仅仅是为了一口饭吃,我要为人民百姓谋福利,坚决不屈服于那些无耻小人。”

在积极参加革命运动的同时,柳直荀也获得了爱情。一九二四年十月,经过杨开慧的介绍,柳直荀与李淑一结婚。在柳直荀的影响下,李淑一接受了革命思想,积极支持和协助柳直荀开展革命工作。

柳直荀与妻子李淑一

他们结婚三年之后,一九二七年的时候,柳直荀就离开参加革命,然后夫妻二人就再也没有见过面了。李淑一一直在家教书,养育和柳直荀的两个孩子,终身没有改嫁。

一九二七年,柳直荀在天津、上海等地从事秘密活动。一九三零年到湘鄂西工作,直到一九三二年九月,在柳直荀三十四岁的时候,不幸遇害离世。

李淑一得知了柳直荀去世的消息,有一天晚上她做了一个梦,梦见柳直荀衣衫蓝缕,全身血迹斑斑。她从梦中惊醒过来之后就写了一首词,叫做《菩萨蛮惊梦》。

故居附近的老邻居,年近九旬的董毅老人对极少谋面的柳直荀记忆深刻:“年纪不大就出去革命去了,当时地方有人抓他,他回来的很少。他很好,就是去世的太早了。”

在离柳直荀故居不远的地方,还有一所以柳枝荀名字命名的学校,校内还有柳直荀纪念馆,激励学生立志成才,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再说到后来,一九五七年,《诗刊》创刊,《诗刊》的主编请求主席将主席的一些词发表一下,因此主席就发表了十八首词。《诗刊》发刊出来以后,全国人民都能看到,其中就有杨开慧当年的好朋友李淑一看到了。

李淑一看了以后非常激动,她就马上给主席写了一封信说:“我的丈夫柳直荀也是您年轻时候的战友,三十年代的时候就牺牲了,我非常思念他,就写了一首词,寄给主席您看看。”这首词就是李淑一半夜惊醒创作的《菩萨蛮惊梦》。

毛泽东与李淑一

信中还说到:“您当初给开慧写过一首词《虞美人》,新发的《诗刊》中并没有,我希望您能抄给我。”李淑一的信是二月份寄出去的,五月份主席给她回了一封很长的信。

毛主席在信中首先说道:“你说的那首词写得不好,就不抄了吧。我这里倒是有一首《游仙》的词,我把这首词呢抄给你。”这首词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词。

在信的结尾,他说:“夏天的时候,你有时间去板仓代我扫一扫开慧的墓,你去给柳直荀扫墓的时候,也替我代为悼念。柳直荀的父亲柳午亭还在世,你要见到他,也向他表达我对他的敬意。你本人包括柳老先生生活上有什么困难,你要随时告诉我。”

毛主席将这封信寄给了李淑一,李淑一没有想到主席不仅给他回了一封长信,而且还写了一首词。李淑一看到以后很高兴,她当时在长沙第十中学任教,就把这个大信封和信给同学们看。

同学们知道了以后也很兴奋,就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说:“能不能将您的这篇词发表在湖南师范学院的院刊上?”

主席很快回信说:“没有问题,可以公开发表。题目改一下,就叫《蝶恋花答李淑一》,把游仙去掉。”

这首词在一九五八年元旦第一次发表了。这首词里谈及到了四个人,毛主席、杨开慧、柳直荀、李淑一;其中杨开慧和柳直荀两个人都牺牲了,毛主席用诗词来表达对他们的一种追忆。

杨开慧

这首词中除了对柳直荀的怀念,还有对杨开慧的思念。当我们说到杨开慧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说他是毛泽东的夫人。其实我们观察杨开慧,首先有个立足点,就是她是在当时五四运动思潮影响下的一代新女性。在当时她是在女性当中思想具有先驱的一位。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后来毛泽东走上革命道路之后,杨开慧不仅仅只是他的夫人,同时也是他开展一系列革命工作的亲密的战友和有力的帮手,我们来一起看看毛泽东与杨开慧感人的故事。

当年毛泽东积极组织动员湖南青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他多方奔走,为大家筹措经费。那么毛泽东他本人为什么没有去呢?

新民学会要留下中坚人物,毛泽东众望所归。在他和李大钊、陈独秀的接触中,和蔡和森的交流中,他对如何改造中国的思路日渐清晰。毛泽东从来都是行动者,他更想留在国内,切实地采取行动。

要说出国,毛泽东更倾向于俄国,他想去考察布尔什维克的胜利,而且毛泽东制定了学习俄文的计划。当时母亲病重,虽有弟弟的照管,然而作为长子,毛泽东心中焉能不牵挂。

当然他还感受到有一双美丽的眼睛追随着他的身影,生怕她离去、消失。后来他也确切地感受到,只要他吆喝一声:“开慧跟我走。”女孩儿便会跟他到天涯海角,哪怕山崩地裂。

“润之,我要跟你在一起。”女孩会坚定地说。然而毛泽东也知道,在女孩的身后有恩师瞩望的眼神,当时恩师身体还不好,多种原因毛泽东选择留在祖国。

杨开慧、字云锦,号霞,名与字是父辈所赐,号则多为自名。一个霞字体现着杨开慧对美好的追求,也有人说这名是父亲所赐,则体现着父亲对女儿最美好的祝愿。她是一九零一年生人,小毛泽东八岁,是毛泽东恩师杨昌济的女儿,她七岁入长沙第四初级小学,聪颖而活泼的她是父母眼中的霞,带给他们无限欢愉。

青年毛泽东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的时候,是杨昌济的得意门生。杨昌济经常把毛泽东的日记、作文、文章拿回家里来读。每到这个时候,他一边品茶,一边细细地品毛泽东的文稿。毛泽东也经常去杨家看望老师,聆听教诲。而在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个大眼睛的小姑娘在一旁似懂非懂地听。

父亲对学生的褒奖,深刻着她对毛泽东的印象。父亲不在的时候,他会偷看毛泽东的日记、作文、文章,能不能读懂是一回事儿,但是她能看出写得很好。毛泽东来杨家时,杨开慧给父亲和毛泽东各倒一杯茶,然后坐一旁,看他们兴高采烈。在小开慧的眼里,毛泽东是挺拔的大哥。

一九一八年四月,毛泽东和蔡和森等人在湖南长沙成立以改变中国和世界为宗旨的新民学会。欲栽大树柱长天的杨昌济是新民学会的精神导师。该会在五四运动中组织和领导湖南人民进行反帝爱国运动,后又组织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新民学会会员在长沙合照

在一张一九一九年十一月的新民学会的照片中,有当时十七岁的杨开慧的身影,她不是新民学会会员,也一定是新民学会运动的积极参与者。街头游行的队伍中,当有她呼号的身影,大师兄在前,小师妹紧随而就。

在这情朦胧之际,她发现有一位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师姐陶斯咏的身影出现在大师兄的身旁。

小师妹睁大眼睛:“大师兄原是我爱。”于是勇敢示爱。而在大师兄心里,毛泽东一直将杨开慧仅仅当做小师妹,这份爱来得太突然,他猝不及防。但是毛泽东听从于内心的召唤,勇敢地拉起了小师妹的手。前路漫漫,从此相伴。

杨昌济到北大任教,他介绍毛泽东去北大图书馆工作,他定然对女儿和毛泽东的感情不能不有所察。有所察而作此举,一是惜才,二是尊重二人的选择。

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

病重之际的杨昌济至信好友章士钊力荐毛泽东、蔡和森。他说:“君不言救国而已,救国必先重二子。”毛泽东在恩师心目中的份量由此可见,女儿以身相许,八岁的年龄差距岂能为沟壑。

杨昌济临终前对前来探望的好友道:“吾意,正畅。”这其中当有他对毛泽东和女儿婚姻的欣慰。

恩师病逝,正帮助杨家料理丧事的毛泽东又听闻父亲在韶山病逝。一周的时间,两位父辈离世,而他竟然没能叫杨昌济一声岳父。而于此时之际,毛泽东又接到了两个通知,一个是学联要到上海开会,邀请毛泽东参加;另一个是驱逐张敬尧需要在上海开展行动,也要求毛泽东参加。毛泽东嘱咐二弟毛泽民去料理父亲的丧事,他亲自为恩师扶柩南归至武汉,方去往上海。

最需要毛泽东在身边的时候,杨开慧鼓励毛泽东离去,她说“革命事业重于私情。”在杨开慧心里毛泽东的事业就是她的。

奔上海的毛泽东步履踉跄、悲怆、铿锵。杨开慧本在福湘女中读书,但由于违反校规,在校外组织活动,被开除后进入岳云男子中学读书。女生进入男子中学读书,这一行为当即引起轩然大波。在湖南教育界、学界引发了就妇女教育问题的热烈讨论,男女同校问题成为讨论的热点。“勇敢者开风气之先”毛泽东坚定地说:“支持”。

关于婚礼,杨开慧采取很坚决的态度:“我不做俗人之举。”有新思想的影响,也有对毛泽东处境的理解。当时毛泽东已失双亲,为革命事业奔走呼号,何谈经济实力。一句“我不作俗人之举”将毛泽东从万难中解脱出来。

毛泽东与妻子杨开慧

一九二零年冬日的一天,十九岁的杨开慧和二十七岁的毛泽东结婚了。杨开慧和母亲、哥哥、嫂子、堂弟、堂妹由板仓来到了第一师范。毛泽东和他的弟弟、妹妹以及在长沙的挚友,早早等在了门口。洞房是简洁的教员宿舍,虽然是冬日,这一日的天气中弥漫着温暖的气息,直到一九二一年,他们才从教员宿舍中搬出,来到了长沙市郊清水塘的房子。

一九二零年七月,毛泽东等在长沙邀集教育界、新闻界进步人士,发起成立长沙文化书社。杨开慧不仅投身书社的工作,他还把父亲去世时的奠仪金拿出了一部分支持。从此,杨开慧不仅是毛泽东的妻子,也是助手。他们的家中往来都是热血精英。

此时,毛泽东与陈独秀、李大钊以及赴法勤工俭学的蔡和森联系密切,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已经由酝酿转为筹建,毛泽东的身后爱妻杨开慧在鼎立的支持。

一九二一年的七月末,毛泽东等人去往上海参加共产党的第一次会议,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毛泽东等行开天辟地之举。

后来毛泽东建立了中共湘区委会,地点就是在毛泽东和杨开慧的家。

我们纪念杨开慧,绝不仅仅因为他是毛泽东的妻子,更因为她是毛泽东的助手、同志,更是伟大的革命者,伟人因为他而更加步履坚定。那时的风、那时的雨、那时的夜,她是伟人身旁的温暖、光亮,伟人的征程有她的光照,她的美丽更在于此。

杨开慧与儿子毛岸英、毛岸青

毛泽东和杨开慧有三个孩子。作为父亲,毛泽东和他们聚少离多,开慧和母亲一同拉扯陪伴三个孩子。杨开慧与毛岸英、毛岸青的合影中没有毛泽东,从杨开慧的眼神中,我们可感受到他与毛泽东聚少离多的哀伤,感受到她的艰辛,和对爱人毛泽东的无限牵挂。她懂毛泽东为大家而战,把小家托付给她。

她的身影,也曾随毛泽东辗转。一九二三年四月,毛泽东到上海党中央工作,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一九二四年,开慧带着岸英、岸青也来到了上海,后又去了韶山、广州,最后回到了湖南,毛泽东的身后,总有杨开慧的身影,直到秋收起义。

八月底,毛泽东去指挥秋收起义,杨开慧与毛泽东不得不分离,这一别便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的永别。

后来,杨开慧和孩子不幸被国民党抓去,国民党当时对杨开慧提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要求:“只要你愿意与毛泽东离婚,我们立刻放你走。”

杨开慧拒绝道:“我宁死都不会离婚。”杨开慧的坚守令人感动。

杨开慧烈士牺牲的时候年仅二十九岁,一个非常青春韶华的年岁。杨开慧烈士是湖南长沙板仓人,直到今天,那个小镇还被人们称作叫开慧乡,所以可见这位革命先烈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板仓杨开慧烈士纪念馆

而今天的湖南长沙市的板仓,也建立了杨开慧烈士纪念馆,这里收藏了关于杨开慧的很多记忆。烈士纪念馆中毛主席与杨开慧的房间,一个世纪以前,这屋子里边一定特别热闹,当年这小小的屋子里挤满了学生,回荡着激情澎湃的声音,充满了先进思想的交锋…

我们试想一下,二十多岁的毛泽东、蔡和森等人,也曾在湖南一师的旧居里与老师杨昌济先生讨论着各种问题,畅谈理想,描绘着未来社会美好的蓝图。

也许在这间小小的屋子里,杨开慧正安静地望着高谈阔论,充满壮志豪情的青年毛泽东心生崇拜,在美好又伴着风雨交加的浪漫岁月里,彼此陪伴、并肩作战。

纪念馆里还有一间杨开慧烈士的房间,杨开慧就是在这儿度过了生命当中最后的三年,也是在这里被白色恐怖包围,直到不幸被捕。

在这三年当中,她与转战革命前线的毛泽东失去联系,独自在这里一边抚养孩子,一边牵挂着毛泽东的安危,一边坚持开展革命活动。她夜夜挑灯,将心中血泪诉之笔墨,向杳无音信的爱人诉说。为了不被敌人发现,这些书信从未寄出。直到一九八二年的三月,在修葺杨开慧板仓故居的时候,才在卧室后墙离地大概两米的泥砖缝中被发现,而那时杨开慧已牺牲五十二年,而毛泽东也已经离世六年。

毛泽东与妻子杨开慧

毛泽东生前从未收到过这些家书,但他在杨开慧牺牲二十七年的时候,写下:“我失骄杨君失柳。”穿越时空、超越生死的对话,让我们感受到在革命征途中他们彼此的守候与默契,饱含了伟大革命者对国家、对民族最深沉的爱。

信中饱含了对毛主席深切的思念,试想如果主席在有生之年看到这些信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杨开慧对毛主席的这种爱是就是刻骨铭心的,是痛彻心扉的。所以杨开慧在家里时每一分、每一刻都在思念着毛泽东,在报纸上,在一切的可能的方面都去搜寻毛泽东的消息。在那个年代,他们没有办法有任何的交流和沟通,所有的渠道都断了,甚至在杨开慧写这些信的时候,她都不知道对方是生还是死。

后来主席见到了杨开慧的堂妹,跟她说起杨开慧的临终的时候,主席说:“你霞姐是在孩子在身边的时候牺牲的,是很难的嘞。”对于一个母亲来讲,要跟孩子诀别永生不能再见,这是非常痛苦的。

当时杨开慧本来是想把孩子托付给她的一个弟弟叫杨开明,她给杨开明也写了一封托付信,写这封信的时候,杨开慧烈士已经一年多没有得到关于毛主席的任何音讯。但在这封托孤信还没发出去的时候,弟弟就已经牺牲了。

杨开慧托孤信

我们再看杨开慧当时的处境和她的信,我们很难理解在那么长的一段岁月里头,她深爱着毛泽东,还要抚养着这几个孩子,她是怎么样一天一天一天度过那些艰难的岁月。

作为一位女子,在那个年代面对那样的一个艰苦的条件,她内心承受的痛苦该有多少;同样她又是一位母亲,面对三位嗷嗷待哺的孩子,她要承受的巨大的压力;最重要的他是一位革命战士,要为革命理想而去不断地奋斗。这样的女性值得我们去敬佩。

老一辈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是为什么?他们的期待就是今天的孩子们能够真正的去享受自己的生命年华、青春岁月。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用我们所有的努力和所有我们能够做出的成就去告慰这些革命先烈,去告慰这些真正的英雄。

宽窄巷子一直以为只有宽巷子和窄巷子,原来还有一个巷子 荀子

国内最热门的城市,成都要排在前几个,我觉得和重庆不相上下在国内排在前面的热门城市,说到重庆都会想到成都,说到成都也会想到重庆,每次有机会路过重庆或成都,还是愿意停一停的,因为比较喜欢这样的城市。而在成都代表的景点,可能非宽窄巷子莫属。

这次我第一次看见宽窄巷子砖文化墙的内容,最让我震惊的是有一封信是写给齐齐哈尔市克山县,这个地方应该好多人不知道,但这里正是我儿时家乡的邻县,现在看着特别有感觉。

每次来成都,可能都会来宽窄巷子。就像许多到成都旅游的人也是,宽窄巷子是必打卡。我也不止一次来过宽窄巷子,之前心里想着来过几次,再来也就那样,可这次却给了我看法的改观。

墙上展示了岁月斑驳,也体验了更多文化,更多典故,每一面墙都不仅用来拍照,都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段岁月,都值得细细口味。

街上除了各个档次的餐馆、咖啡馆、酒吧、小吃摊和创意文化产品店,巷子里还有极具特色的茶铺、看变脸、挖耳朵、假铜人等,在这里可以铭刻你对成都的印象。

这里除了琳琅满目的商店,更有各种各样的小吃,不论是大小店面,都会体现了成都慢生活的文艺情怀。不管是上班族还是上学族,来到这里都可以轻易的放下戒备,放下紧张,以最自然的生活状态融入这里,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满足,也是心灵的慰藉。

在这里还可以看见最为著名的挖耳朵,成都的人可能司空见惯,但作为一个北方人,这个项目绝对是新奇的。上次来就很忐忑地体验了一次。

我一直以为宽窄巷子只有宽巷子和窄巷子,原来还有一条井巷子,三条都是平行的,可以从一巷子从头走到尾再转另一条巷子继续逛。

成都的兔头也是另一大特色,一直不知道,还是一位成都的朋友,每次见面都说着要带兔头,才了解到成都的这一大特色美食。

在飘着火锅味的成都,更少不了辣椒的味道,在巷子里还有主打着四川味道的辣椒,我觉得辣椒在这里不仅是味道,更是一个赋予生命力的城市组成部分。

真不知闻名的成都有多少闻名的事,有闻名的景点,也有闻名的小吃,似乎一个经典又一个经典,比如我在橱窗看到的老成都春卷,看着就好吃。

这里是典型的成都民俗缩影,随处可见的市井气息,汇聚了成都特色小吃、民俗玩意儿,成都文化的绚烂,在这里不动声色地展现着。

这里是成都现存较成规模的清朝古街道。这里有完整的老建筑,可以品碗茶,吃正宗川菜,体验老成都的风土人情。既有清末民初的建筑,也有早期西式洋楼,是以西式饮食文化、艺术休闲为主的休闲生活品味区。难怪成为了成都的一张名片。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5547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