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北广济街清真寺拜克楼

北广济街清真寺拜克楼位于今西安市莲湖区北院门街道办事处北广济街居委会北广济街清真寺内西侧、南北中轴线上。为一六角高台楼阁建筑,其高台为四方形,台基高2.17米,长6.35米,宽4.8米,东侧南北各有台阶通向一层,台阶宽0.88米。一层为六边形,边长1.45米。廊深0.45米。六根六棱柱,径0.25米,柱间距2.16米,,北广济街清真寺拜克楼,北广济街清真寺拜克楼简介,北广济街清真寺拜克楼-西安市莲湖区北广济街清真寺拜克楼旅游指南

北广济街清真寺拜克楼

“牛街”的由来与北京最大的清真寺

邦克楼

牛街礼拜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内牛街,占地6000平方米,是北京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清真寺,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清真寺之一。

牛街是北京城内最大的回民聚集区,在清代,牛街一带的回民数以万计。牛街古称柳河村,或柳湖村,因为这一带临近永定河故道,低处经常积水,水域沿岸植柳成行,犹如一派水乡景色。有句古诗道出这里的风景:“柳湖古寺市南头,芳草间房处处幽。”从前,在柳湖村东北处有一狭长土丘,似城基,又似堤岸,因有这一狭长的高岗,也被叫作“岗儿上村”。据考古专家说,此处可能是古蓟城之遗址。后来这里逐渐形成了街道,住上了稠密的居民,经元、明、清历代发展,逐渐成为北京地区最著名的回民聚集区。

“牛街”称呼始于清代。明朝嘉靖年间,这里还是一片枣林,尚未成街,只是人们踩踏出的土路两侧有一些稀疏的房屋。到了清代,人口逐渐密集,形成了街巷,这条街道逐渐繁荣起来。由于这一地区的人们喜种枣树和石榴树,便逐渐把东西走向的一条街称为“枣树林”,把南北走向的街叫“榴街”。又因回民多经营牛羊肉业,“榴”与“牛”谐音,所以便用“牛街”称呼此街。现在,牛街是南北大街,东西向有枣林前街、枣林后街等。

据记载,牛街礼拜寺始建于辽统和十四年,即北宋至道二年(996年),明成化十年(1474年)奉敕赐名“礼拜寺”,故有“明寺”(意为“明朝所赐之寺”)之称。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皇帝亲题“敕赐礼拜寺”。早年,北京有4座皇家敕赐建造的清真寺:一在牛街,称牛街礼拜寺;一在东四牌楼,称东四清真寺;一在阜成门内锦什坊街,称普寿寺;一在安定门内二条胡同,称法明寺。其中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当属牛街礼拜寺。

牛街礼拜寺最显著的特点是其样式为中国宫殿式建筑,从外面看上去与中国的佛道教寺观没有什么区别,与其他伊斯兰清真寺的风格完全不同。该寺坐东朝西,其格局以中国宫殿式的木结构形式为主,其细部带有浓厚的阿拉伯建筑装饰风格。由大影壁、礼拜殿、望月楼、宣礼楼、碑亭等组成。

据记载,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始于隋文帝时期,大约150年后的唐玄宗时期,清真寺开始在长安和沿海兴建。公元960年,有一位阿拉伯“筛海”(意为“老者”“长老”,伊斯兰教对有名望的宗教学者的尊称)名叫革洼默定,携子来京传教,他也是牛街礼拜寺第一任掌教(即清真寺的宗教领袖)。他的儿子那速鲁定对皇帝赐予的官爵坚辞不受,一心继承父亲,在牛街礼拜寺当上第二任掌教,并向朝廷奏请颁建牛街礼拜寺。公元996年,辽圣宗统和十四年,牛街礼拜寺建成。辽代最初建的礼拜殿现仍在,成为牛街礼拜寺中最早的建筑。

牛街礼拜寺的建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1988年,这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最主要的古建筑当属礼拜大厅。

礼拜大厅由三个不同年代的建筑连接而成。最早的建筑始建于辽代,即建于996年的窑殿。这是一座六角攒尖亭式建筑,全部为木结构,俗称窑殿。窑殿正面壁龛上,满雕精巧的阿拉伯文和花朵。窑殿内南北两侧各有一扇镂空木雕棂窗,木窗棂十分巧妙地由阿拉伯文组成,这是一种古阿拉伯文,也称“库法体”,极为罕见,既起到窗棂作用又是艺术装饰,这是建寺时的文物珍品。建筑大师梁思诚曾于20世纪初考察过窑殿,考察完喜出望外,说“这里还保存着宋制建筑,可贵!可贵!”他指出:“窑殿内的藻井、彩画及龛橱均为宋代技法及宋代艺术特点,因为宋、辽是同一时期的两个政权,在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法上有很多相同之处。”梁启超提到的彩画在窑殿进门的回首梁上,共6幅,现仍保持原貎,从未重绘过。宋代《营造法式》中明确规定了宋代建筑彩绘制度,只有皇宫、宗庙等级高的建筑才施彩绘,一般建筑不施彩绘,或以素造、或涂丹朱、或用黑漆。牛街礼拜寺窑殿内除保存有大量宋式彩绘外,还采用了博古、花卉图案,成为中国清真寺建筑绘画的一大特点。

明弘治九年(1496年)在辽代的窑殿外建一大厅,并与窑殿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勾连搭建筑形式:明代的建筑与辽代的建筑由一道半弧形影壁衔接,成为礼拜大厅顶部的一个特殊装饰,使两个建筑浑然一体,构成一个大厅。

到了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在明代大礼拜厅外又建一大厅,也用勾连搭建筑形式,与明代建筑连在一起,中间一道半弧形影壁。这样,辽代、明代、清代三个朝代的建筑连为一体,形成今天的大礼拜厅。三个朝代建筑相连,浑然一体,这是建筑史上的奇观。

现在礼拜大厅有五楹三进,厅内进深39米,面积约760平方米,可容纳千人礼拜。礼拜大厅有18根主柱,组成了21个拱门,拱门仿阿拉伯式上尖弧形落地。柱子上饰有蕃莲图案,皆为红地,沥粉贴金、精巧细致。大厅内天花板和梁枋上施以“博古”“花齐”等彩绘,悬挂着用玻璃串珠、彩色玻璃灯罩组成的各式大吊灯。大厅内金光灿灿、光彩夺目、庄严隆重,给人以圣洁肃穆之感。

大影壁、望月楼、碑亭、宣礼楼等古建筑也别具特色。

大影壁位于牛街礼拜寺正门对面隔一个马路,是一座照壁(俗称大影壁),影壁长32米、高4.4米,青砖筒瓦,大脊长伸,汉白玉底座,灰色大方砖镶面。大影壁束腰处浮雕生动、图案精美,其中部右方有一幅“四无图”石雕,甚为驰名。图案是树上悬钟,钟下摆棋,棋旁立炉,但浮雕上均无人物,故曰“四无”:“有棋无人下,有钟无人敲,如意无人佩,炉在无香烧。”究其缘由,是因伊斯兰教在清真寺装饰时常用植物纹、几何纹和阿拉伯文字,但禁用动物、人物纹样。

望月楼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为牛街礼拜寺正门,也是牛街礼拜寺标志性建筑。望月楼为二层楼,阁楼有10米高,六角形亭式,双层飞檐,亭顶覆以上黄下绿的琉璃瓦,孔雀绿色的斜脊六角攒尖,上有金黄色琉璃陶宝顶。楼上悬挂着“牛街礼拜寺”蓝底金字匾额。每年伊历九月进入斋月时,阿訇、乡老要登楼寻望新月,以定斋月始末,故名望月楼。望月楼前有木牌坊和汉白玉石桥。

礼拜大厅外,有南北两座碑亭。亭内碑刻均刻于明弘治九年(1496年),一碑为“敕赐礼拜寺碑”,另一碑为“敕赐礼拜增修碑”。

礼拜大厅正东是宣礼楼(又称邦克楼或唤礼楼),是用于呼唤人们前来礼拜的。宣礼楼始建宋熙宗年间(1068年—1077年),明弘治九年(1496年)重建。

在寺院内有一个跨院,院内古柏青青,古柏下有两座黑色大理石坟冢,即宋元时期两位远道来中国讲学的“筛海”墓。两座墓保存完好,碑文字迹清晰,是珍贵文物。

以上是牛街礼拜寺古建筑的精华所在。

除古建筑外,牛街礼拜寺还有珍贵的可移动文物,这里仅举两件:一是“康熙圣旨竖额”,是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颁发的圣旨。据载,在伊斯兰教斋月,牛街礼拜寺夜夜灯火通明,来寺礼拜的穆斯林络绎不绝。南城御史为此向康熙帝密奏说:回民夜聚明散,图谋造反。康熙帝为了了解真情,亲自微服入寺私访,查明了原委,并颁布这一圣谕,一方面驳斥了不实之词,一方面强调“天下回民各守清真,不可违命”。二是敕赐大铜锅。这一大铜锅大口、折沿、深腹,腹下部微鼓,高63厘米、口径150厘米,口沿上铸楷书铭文:“敕赐礼拜寺记大清康熙壬午岁(1702年)壬寅斋月造”“敕赐礼拜寺记大清乾隆巳岁(1739年)丙子斋月重造”。

除建筑特色外,牛街礼拜寺在历史上还成就了一件有广泛影响的事情,即兴办回民新式教育。以往,穆斯林的文化教育主要以寺院教育为主,社会文化教育几近空白。清末民国初年,牛街礼拜寺穆斯林知识分子和阿訇深感传统专习阿文和伊斯兰教义、教法的寺院教育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他们开始创办具有伊斯兰教文化特色的新式教育形式——学校。著名的阿訇王浩然,多次担任过牛街礼拜寺的掌教,积极支持孙中山的反对封建军阀的斗争。同样著名的阿訇、教育家达浦生,曾积极投入抗日战争,解放后担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他们两人同曾任过牛街礼拜掌教的王友三等人一起,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北京创立了回教师范学堂,校址就在牛街礼拜寺内。学校除教授经文外,还特设自然和社会学科等课程。第二年,即1908年,王浩然在牛街礼拜寺后院创建了清真第一两等小学。这是回民近代教育事业的开端。在其影响下,各地也相继兴起了筹办回民学校的热潮,上海出现伊斯兰教师范,宁夏有中阿中学,北京有成达师范学校,昆明有明德中小学校,有力推动了中国穆斯林的近代教育。1912年10月,清真第一两等小学堂改为公立,教育内容一改旧式经堂教育的传统,提倡汉、阿文兼授,并于经学之外增加各科文化课程,还设有体操、手工、音乐课等。后小学堂几经更名,1949年后,更名为北京市牛街第一小学,现为牛街民族小学。

作者:刚星莎

原题:《牛街礼拜寺观览记》

编辑:王新兵

聊城大小礼拜寺街历史文化街区——“阅六百年沧桑,最终涅槃重生”的清真西寺

简介

在东昌三宝之一的早期宋代铁塔西侧十余米处,有一通竖立的石碑,上书“聊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大小礼拜寺街街区”,背面刻有街区图,显示范围包括运河以西、东昌湖以东、东关大街以北的礼拜寺街、药王庙街、小礼拜寺街、清孝街四条小街。来到礼拜寺街,发现较之米市街,礼拜寺街的路况好了不少,一路穿行,很是平坦。而对于这条街区能入选山东历史文化街区,不少老居民都说这是实至名归。

(早期石碑图)

(早期石碑图)

(大礼拜寺街区南口现状图)

(大礼拜寺街区南口现状图)

(大礼拜寺街区南口现状图)

01

礼拜寺正门

其中大礼拜寺 在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形式上带有浓厚的阿拉伯装饰风格,形成了中国式伊斯兰教的独特形式。聊城清真西寺,也叫大礼拜寺,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楼东大街路北礼拜寺街,现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有影壁墙、大门、二门、南讲堂、北讲堂、沐浴室、库房等建筑。据介绍,清真西寺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5年),整个建筑占地近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17平方米。因为礼拜原因,清真寺以西为上,整个建筑群坐西朝东,背靠东昌湖,全寺建筑布局对称严谨,构思精巧,砖木结构,凝重肃穆,泥金彩画富丽堂皇。

聊城清真西寺与礼拜寺相邻,清真西寺亦称大礼拜寺。门前的石碑上,雕刻着“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碑文,此外,聊城清真西寺管理委员会也驻于此地。

02

寺院二门

穿过清真寺古铜色的大门,进入大门,迎面是飞檐斗拱的二门,单檐歇山顶上,鸱吻蹲兽庄严肃穆,下悬一块巨匾“利泽均沾”。大门两侧,各有精美砖雕,是一些吉祥花卉图案,另有几通石碑记录了几百年来的风雨变迁。

其中,聊城清真西寺礼拜殿落成记、重建清真西寺礼拜殿捐献贴、重修清真西寺记、重新清真寺捐资留念等的石碑矗立于此,不仅记载着聊城清真西寺的历史变化,而且一笔一划地记录了捐献单位及个人的名字及钱数。

据了解,清真西寺建成后,曾于明嘉靖年间、清康熙年间两次重修。据记载,该寺原有建筑八十一间,礼拜殿为砖木结构,梁檩皆为金丝楠木所造,古朴典雅,气势恢宏。

六百多年风雨过去,大殿几经重修,而大门、二门、南北讲堂皆为旧时遗物。伊斯兰教在清真寺装饰时常用植物纹、几何纹和阿拉伯文字,但禁用动物、人物纹样。这种浓厚的伊斯兰文化风格,也在清真西寺的装饰风格中得以展现。大殿雕梁画栋、廊柱流丹,全部用植物纹、几何纹和阿拉伯文字装饰。

03

礼拜殿

进入二门,是清真西寺的第二进院落。南北讲堂分列,迎面是重檐歇山顶的大殿。据悉,大殿之前为礼堂式大殿,后在2010年翻建一新,布局精巧、古朴典雅,既有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风格,又有浓郁的伊斯兰文化风格,成为东昌湖畔的又一风景。

04

南北讲堂

在二门东侧,绿色的匾额上写着“守清真而归天道,笃忠孝以尽人伦”,遒劲有力,展现伊斯兰教文化的内涵,旁边陈光先生捐资纪念碑伫立于此。东侧屋内,则放置了“和谐宗教活动场所”、“模范清真寺”等证书。

在大殿后面的墙壁上,清真寺三个大字赫然于眼前,紧靠东昌湖,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05

历史回溯

由于大礼拜寺街离城较近,常受战事干扰。1946年解放聊城战役中,解放军曾将寺内的邦克楼作为瞭望据点,向城内国民党守军射击。清真西寺也成为解放军杨勇将军攻克聊城的指挥部。随后,国民党驻城部队出城报复,将寺内建筑焚毁,以阻挡解放军攻城。

这场战争中,清真西寺的正殿被毁。5月11日,东昌府区铁塔社区姜主任和区伊协副秘书长金昌杰及清真西寺管理委员会武少军,向小编展示了一张老照片。模糊的画面上,当时的穆斯林站在被国民党守军焚毁的清真寺大殿前留影。大殿仅剩断壁残垣,一片萧瑟。

新中国成立后,杨勇将军践其所诺,拨洋万元重建,于1965年竣工。在十年“文革”中,宗教活动被取缔,清真西寺一度被辟为皮毛加工厂,面目全非,濒临颓废。改革开放后又集资重修,1992年竣工。

另有资料显示,1953年,回民小学创办于礼拜寺街清真西寺北,坐西朝东,占地4.5亩。初建时,曾以清真西寺为校园,讲堂为教室,仅两个班。1956年,发展到初、高小共6个班。后校舍独立,至1985年,有一至五年级5个班,学生134名,教职工17名,教室、办公室、职工宿舍38间。“文革”期间,曾更名为“革命小学”,“文革”后,又恢复原名。21世纪初,该校并入东关街路北的东关小学,原校舍拆除。

(东关民族小学现状图)

聊城清真西寺,现已成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部分历史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央广记者走进北大清真寺 称赞其是多民族和谐的一个见证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民族中心副主任张克清说,从事民族宣传工作多年,对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并不陌生,但不知道这里有一个古老的清真寺。听取了讲解员的相关介绍后,感到北大清真寺在民族团结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

据介绍,北大清真寺位于管城回族区北大街,占地10余亩,始建于明代,解放后,政府三次拨款对北大清真寺进行了翻修,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大清真寺由南、北院组成,寺内至今尚存有明宣德年间两个紫铜香炉,上有明代铭文印章。有清代大小碑刻15通,古槐2株,这都为该寺悠久的历史提供了见证。

记者:杨阳 马一鸣 卢跃

编辑:弓雪 小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5512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