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张大千故居

张大千故居

张大千故居

年代:民国

张大千故居建于民国时期,为张大千往来成都时的寓所,由主体建筑及配房等附属设施构成。屋顶为悬山式,屋面覆以小青瓦,砖砌墙体,木门窗。张大千故居展示了民国时期川西地区的建筑风貌。

2019年,张大千故居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大千故居纪念活动在都江堰举行

□青轩 本报记者 石薅夫 文/图

10月23日至10月28日,由都江堰市委宣传部主办,市文广新局、民政局等单位承办的张大千故居纪念活动在都江堰青城山隆重举行。1938年,张大千曾率家人弟子在青城山上清宫连续居住三年,敦煌归来后又断续返居,前后历时八年之久,在青城山创作了《青城山全图》,《青城全景墨笔山水》《长江万里图》等大量名画,留下了动人的故事和传说。

10月24日上午,绵绵细雨中,张大千的女儿张心瑞携一双儿女兴致勃勃地雨中登青城,细细的雨丝犹如长长的思念,穿过七十余年的时空,勾起后人们无限的情愫。特别是一到上清宫,年近九十的张心瑞难以按捺心中的激动,她深情地说: “我十岁来到青城山时,这两棵银杏树就在这里,高大挺拔,我仿佛又见到了故人。”一进上清宫山门,张心瑞加快了脚步,在众人的陪同下,她快步走进大千先生故居,然后在七十年前和父亲居住的小院子里久久地伫立,看着当年父亲亲手植下的梅花还在,张心瑞心潮起伏,她挨个参观每个房间,然后告诉女儿和儿子:“这是一个简单的堂屋,平时接待客人使用。”又指着一个房间说道:“这里以前是家公的画室,他的很多作品都在这里完成,我们有时候逮了很稀有的蝴蝶,也会送给父亲,让他拿去照着画。”张心瑞还告诉大家:“父亲在画室还安了一张床,画得太晚,就在画室里睡觉。为了画好动物,父亲养了一头熊和一只小豹子。豹子只有几个月大,还没有桌子高,天天跟着父亲,连睡觉都在一起,早晨,豹子起得早,就用爪子轻轻地把父亲挠醒。有一天,父亲买回一快板油(猪油),挂在墙壁上,不料被豹子跃起吃了大半,结果豹子拉起了肚子,最后一病不起,因此而亡。那只熊当时用铁链拴着,我们几人经常一边喝茅梨儿酒,一边也给熊喝。父亲有次看见后,提醒我们,谨防熊喝醉了,挣脱铁链跑了。哪里想到,竟然成了事实,有一天,这只熊真的挣脱了铁链,爬到了上清宫门口的一棵大银杏树上,无论怎样呼唤,它都不肯下来。为了防止熊伤到游客,在征得父亲同意后,道士们无奈之下,用猎枪击毙了这头熊”。张心瑞陷在深深的回忆中。同行的大千先生门人,道教负责人等纷纷表示,将要尽快恢复大千故居,让大千艺术在青城山上再放光芒。

10月27日下午,主办方举办了“梦回青城—张大千与青城山”座谈会。会上青城山道教协会会长张明心介绍先生故居保护情况及期待愿景。张心瑞女士讲述当年随同父亲在青城山的创作及生活等珍贵回忆,张大千家属向都江堰市人民政府捐赠张大千巨幅特制山水作品《青城山》,大幅榜书作品《青城山》,张大千先生外孙女萧柔嘉女士介绍捐赠作品背景情况,知名画家、艺术家谈大千与青城山缘。四川省文化厅原副厅长李兆权,四川省道教协会会长唐诚青,成都市民宗局副局长吴德华,绵阳市军分区原司令员张学东,都江堰市市长何维楷,都江堰市副市长唐小峰;张大千弟子雷良玉(90岁),知名画家学者邱笑秋、叶瑞琨、施云翔、李晟、王家葵、屈波等,大风堂门生及再传弟子蔡寅坤、罗伦建、赵弥、赵夜白等以及张大千亲属、生前友人参加了此次座谈会。

此次活动的举行有力地提高了国际名人与都江堰、青城山的互动效应,极大地丰富了青城山的人文历史资源,促成了都江堰市文旅交融发展。张大千故居的完整保存及有效利用,不但有利于大千文化的传承及发扬,也为都江堰市建设国际旅游名城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传承国画大师美学 基因府河源头 张大千故居变身“时尚聚集地”

5月29日,国家一级美术师、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邱笑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著名艺术家韩云朗等众多艺术大家和大千再传弟子高峰、刘林宝、周玥岐等齐聚成都市郫都区,开展“丹青忆大师妙笔绘郫都”采风活动,由此拉开“大千精彩•情系郫都”张大千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的序幕。据悉,在此次纪念活动中,郫都区还将举行张大千120周年纪念展,届时众多美术爱好者将有幸欣赏到张大千大量精品真迹。

张大千先生是从四川走出去的国画大师,在抗战期间,举家搬迁至郫县太和场蔡家碾(现郫都区团结街道永定村)钟家大院居住,在这里不仅成就了他的一段美好姻缘,也为他在战争年代的艺术创作找到一处零时安静场所。虽然离开此地后没有再回来过,但是,他曾经居住的钟家大院,从半个多世纪以前一直保留至今。近年,随着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这座位于府河源头的名人旧居,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市民前往瞻仰。

田园生活为大师创作创造良好环境

钟家大院由前后两个四合院构成,有房数十间。房屋全是小青瓦盖顶,粉白墙壁;房架及门窗都是用上等柏木构造。前后两院的坝子上,都筑有花坛,种植着各种花草。大院左右两侧及后边,都有一片幽深的林子。林中除了慈竹还有柏家竹、斑竹及一些高大树木。整个院子四周,是由就地取材的竹子枝桠,编织成比土墙更结实耐久的生态篱笆墙。这种典型川西竹林院落,为大千先生的居住和艺术创作创造了绝佳环境。

国家一级美术师、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邱笑秋表示,“现在的团结镇,是心驰神往的地方。抗日战争期间,大千先生住在此处,于艰难的环境之下创造出大量优秀作品。”

四川西蜀张大千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杨诗云著有《张大千轶闻趣事》一书,此前曾来团结进行资料收集,调查。 “张大千前前后后在这里居住了七八年,当时的他时而在青城山,时而在成都,时而在此处。在艰苦的环境之下,创作出了很多大尺幅作品。艺术创作之外,他还与和邻里乡亲相处的非常融洽。在古场镇上,这位大画家被乡人尊称为‘八老师’。”

他还手书“古太和镇”四个大字,刻匾置于场口。在这竹林相依的乡间院落中,大千先生创作了大量佳作,其中款署“沱水村居”“寂笑斋”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在此期间,四川各界名流,如杨孝慈、余中英、严谷声、罗文谟、林思进、谢无量等名家都曾至此与大千先生谈艺,品赏大师用郫县豆瓣烹制的鲢鱼等佳肴,钟家大院一时之间成为文人雅集之地。

两位大师在郫都的穿越对话

郫都区是3000年古蜀故都,人杰地灵,大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扬雄就诞生于此,并在此创造了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

或许艺术都是相通,或许郫都本来就是滋养艺术的沃土,激发创造艺术灵感的钟灵毓秀之地。谁能想到,1899年出生的书画大师张大千,和公元前53年出生的艺术大家扬雄,在1942年有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这就是大千先生所作《扬雄读书图》,该图墨笔画杨雄伏案读书,后一小童侍立,案旁一梧桐。左上题七绝一首:“杨雄投阁动微尘,庚信江南白发新。何必文章惊海内,稍怜林壑念闲身。”,款署:“壬午秋日写并题,张大千爰”。下钤白文“张爰之印”、朱文“大千”印。壬午—1942年。

该图无论画作还是诗歌意境,均能体会出大千先生对扬雄田园闲适生活向往,表达了他在当时郫县乡间生活的喜爱。这不仅是两位艺术大师穿越时空对话,触景生情的描绘与感情抒发,更是凸显出郫都最具川西田园生活景象的赞美。

张大千女儿张心玉在她的《先父和他的庭院》还能清晰地回忆起:“先父把家安置在成都附近的郫县太和乡,租农家院一角,房屋虽然简朴,但有一庭院。院内种有花木,还有一个小鱼池。房后面是一片竹林,周围皆为农田,颇有古朴淡雅的田园风味。先父甚喜,又按自己的构思,在房后竹林的空地中引水渠、设花坛。”

两位大家与郫都有着深厚的渊源,曾经都将这里作为躲避乱世纷扰寄居地。一位是千年前的大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一位是近代国画大师。张大千与扬雄跨时空对话,留下大千先生《扬雄读书图》的墨宝,为今天郫都乡村振兴、文化发展犹如锦上添花。

大师旧居变“时尚聚集地”

时过境迁,张大千在郫都区团结街道居住过的故居已没有当年的欢声笑语,但这座建筑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无不勾起广大艺术爱好者和市民对大师的怀念。近年,随着人文郫都、书香郫都加快建设,也让它成为了成都一个新的文化地标。

府河悠悠,郫都区新农村美丽如画,大学城年轻时尚,活力迸发。今天的郫都区团结街道生态休闲旅游产业不断发展,拥有多所高校近10万大学生,活动时尚成为这座小城镇鲜明特质。2017年,成都科技影视文创产业功能区在团结街道规划13平方公里启动建设,依托凤凰卫视、戴德梁行和四川传媒学院技术资源优势,建设国家级影视文创公共技术平台、国家级产学研创新产业园和国家级超高清视听研制基地,打造世界级影视时尚艺术生态圈和时尚艺术旅游度假目的地。未来,这里将建设全球最大的摄影棚群落,每年可以完成10部院线电影、20部网络大电影、100部VR电影、1000集电视剧制作;数千部数字微电影和新媒体微视频、上万部短视频的创作、拍摄、后期制作、出品发行,将成为全国最时尚、最潮流的地区之一。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为纪念张大千诞辰120周年,郫都区将以张大千文化艺术IP为核心,打造大千世界艺术高地,即:大风堂艺术馆&艺界121坊。

大风堂艺术馆:在张大千旧居原有建筑基础上,融合当代建筑艺术设计元素及手法,成为区域内文化地标建筑。艺术馆内计划设立张大千旧居展示、张大千生平事迹介绍、大风堂艺术展示交流空间、千墨艺术研学教育基地等公共活动空间,用于举办文化展览、会议、培训、文化艺术体验活动等,具有艺术教育、文化交流、文创产品制作等功能。

艺界121坊(大师工坊区):打造郫都艺术文化产业聚集区,聚集创新艺术工作室、民族艺术匠人、传统工艺大师、当代手工技艺者、现代文化艺术大家等,成为艺术家创作、研教、交流聚集区。

走看四川11:侃侃张大千在国内那些故居,最后为何选择成都定居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5393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