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升庵祠

升庵祠坐落在昆明西山山麓、滇池之滨的高峣村。是明万历年间人们为纪念杨升庵,将其旧居“碧峣精舍”改建为祠,供奉其塑像。这是一座三院三殿的中式庭院,背靠西山,面临滇池,旁有清泉,花木繁盛,幽雅秀丽。祠内古木参天,楼台亭阁巍然肃立,祠堂静谧。1987年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升庵祠原为乡绅毛玉的庭园,当时毛玉任吏部给事中,与杨慎友情笃深,在“议大礼”的政治斗争中,被逮下狱,廷杖创发至死;“碧峣精舍”是毛玉之子毛沂专为杨升庵准备的。该祠在1986年重修,占地2000平方米,辟为杨升庵纪念馆。祠东原有明初修建的普贤寺,明末,徐霞客游滇登太华山时曾在此驻足,便将普贤寺维修后辟为徐霞客纪念馆。

升庵祠位于西山山麓高峣村,背靠西山,面临滇池。明万历年间(1573-1619)布政使刘之龙首将其寓所"碧峣精舍"改建为“太史祠”,是明代著名文人杨慎的纪念馆,供奉杨升庵的塑像。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云南总督范承勋重修。咸丰七年(1857),重建,改名升庵祠。在众多遗迹中,昆明的杨升庵祠,保存时间长,瞻仰的人多,景响也较大。

升庵祠

升庵祠为砖木结构,由门楼、大殿、配殿构成四合院。大殿为单檐歇山共五间,长19.8米,宽10米,占地200平方米。梁架为六架式斗式结构,檐下为斗拱,六抹隔扇门,腰串板上雕有如意花草和暗八仙图案,彩画一新,富丽堂皇。天井有相传杨升庵所植的一对香椽树,春夏之季,香气飘溢。祠内尚存《规复太史祠原置波罗村田亩租石碑记》和《海庄碑》各1块。升庵祠于1988年1月公布为省级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辟为"杨升庵纪念馆"。

状元诗词传天下 清白丹心名俱扬——升庵桂湖暨杨氏宗祠打造侧记

今天是教师节,咱们要祝福老师们节日快乐!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以智慧与心血教书育人,你们辛苦啦!

教师这一职业在蜀地可谓源远流长。西汉时期蜀郡太守文翁创建“石室精舍”开创官学,自此蜀地文教昌盛,赢得“比于齐鲁”的美誉。在历史上,有一位生于新都,留名青史的明朝状元,他在谪戍云南期间搜集地方史实,调查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常与学子研究学问,谈诗论文,促进了文化的发展,留下了教化当地的美名,今天咱们就来听听他的身世传奇。

杨升庵的第十四代孙杨德力诵读“四重”“四足”家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开篇中,这首《临江仙》大家耳熟能详,它的填词者正是明代鸿儒杨升庵。

民谚有云:“相如赋、太白诗、东坡词、升庵科第”。杨升庵在蜀中百姓心目中的分量可见一斑。杨升庵是明朝蜀中唯一的状元,四川新都也因“状元故里”而闻名。以杨升庵为代表的杨氏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滋养着一代代香城儿女。

去年11月,四川省纪委监委为全省24个省级廉洁文化基地授牌,新都区的升庵桂湖暨杨氏宗祠位列其中。翻开杨氏家谱,一个个孝廉故事接踵而来。

杨升庵是明朝蜀中唯一的状元。

一门七进士 状元宰相家

“杨升庵家族以良好的家训,世代相传,形成了优良的家风,对广大党员干部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加强家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2016年2月24日,四川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王雁飞对杨氏宗祠进行现场调研后,做出高度评价。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其家学渊源、家风淳正。杨氏家族是蜀中有名的书香门第、官宦之家,从杨升庵的祖父杨春到他的子侄辈杨宗吾,一门四代共有六个进士和一个状元,被誉为“一门七进士,状元宰相家”。2016年初,杨氏家族的“四知”“四重”“四足”家训被评为“全国优秀家风家训”。2017年3月,杨升庵家规作为全国50个家规之一收录进入《中国家规》一书。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赫赫有名的杨氏家族正是因恪守“四知”“四重”“四足”家规才经久不衰。

新都区马家镇的杨氏宗祠里有一副对联“汉代关西夫子后,明代蜀中宰相家”,上联讲的就是杨升庵的祖先东汉太尉杨震。杨震曾路经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恰好是他曾举荐过的秀才,王密夜里怀揣着十斤黄金相送,还说晚上无人知晓,杨震当场拒绝,并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四知”家风由此传承。

元末战乱时期,杨震后代杨世贤举家迁往湖北麻城,后又移居新都。其孙杨玫是杨氏书香门第的开创者,他精研《春秋》,擅长欧书。妻子熊氏素有贤能之名,在杨玫逝世之后,她亲自操持家计,甚至卖掉玉簪耳环,供子读书。其子杨春在成化年间考中进士,开启了“一门七进士”的传奇。

熊氏的治家箴言“四重”家规便成为传家继世的珍宝。“家人重执业;家产重量出;家礼重敦伦;家法重教育。”意在教导子孙后代要守业尚勤,崇尚节俭,相亲相爱,重视教育。

“四重”家规重在齐家立业,“四足”家规则教人如何修身处世。

杨春之子、杨升庵之父杨廷和是有定策之功的政治家,官至华盖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历任两朝首辅,被誉为“救时宰相”。杨升庵在优良家风的润泽下,也继承了清白传家的基因,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即使在流放云南前夕,他还亲笔书写《四足歌》,从居住、饮食、娶妻、育儿四个方面谆谆教诲子孙淡泊名利、节俭持家、知足常乐,告诫后人做人做事都要有底线。

如今,“四知、四重、四足”的家风家训在岁月的洗礼中沉淀,历久弥新。四川省纪委副书记、省监察委员会副主任郑东风实地调研后指出,要加大杨升庵文化内涵提升,推进升庵桂湖廉洁文化基地的教育影响力。杨氏家族清白坚韧、俭朴知足的追求必将激起大家的共鸣,绵绵不绝、相印于心。

临利不敢先人 见义不敢后身

“杨升庵是个重义之人,他说的这句‘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让人振聋发聩!”面对投影在墙上讲述自己一生的“杨升庵”,参观者李俊辉驻足观赏几分钟后,发出感慨。53岁的李俊辉在凉山州会理县工作,这次休假专程来到升庵桂湖,看看这位他敬仰已久的名人。

升庵生平馆分为上下两层,依托升庵桂湖的仿古建筑“平远楼”设计建成,展馆内容是由新都区纪委监委和《廉政瞭望》杂志社共同打造,讲述了杨升庵始终保持清白丹心的一生。

正德五年(1510),杨升庵步入仕途,供职翰林。他目睹了明武宗朱厚照荒嬉无度、不理朝政的荒诞行径,遂再三上疏直谏,但武宗依旧胡来。杨升庵称病辞官归里,时年三十岁。

明世宗朱厚熜继位后,杨升庵受召重返朝堂,任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在朝廷“大礼议”事件中,杨升庵坚决捍卫皇统,仗节死义,最终惹怒了世宗皇帝。杨升庵遭受两次廷杖,后被终生流放云南永昌,永世不得召回。

刚开始打造升庵生平馆时,新都区纪委监委也犯了难,怎么和已有的升庵祠与杨氏宗祠区分开来?怎么把廉洁文化做得寓教于乐?几番头脑风暴之后,新都区纪委监委确定了基调:不再贪大求全讲述整个杨氏家族,而是集中讲述杨升庵个人的生平事迹,以“清白丹心”为主线,对照升庵祠和杨氏宗祠已有的亮点,做好“补足”与“增色”。

说干就干。制作方开始拟定升庵生平馆内容大纲方案,并邀请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的王晓红老师、著有《杨升庵年谱》一书的倪宗新、新都杨升庵研究会秘书长张德全等人担任评审专家。几经修订,终于敲定从修身、齐家、治国等几方面进行打造。

展馆亮点纷呈,除了图文结合,还设置了互动场景,吸引参观者。参观者可以现场拓印杨升庵传世的诗句,把玩复刻的杨升庵生前常用的八枚印章等。展馆还利用虚拟成像技术,让“杨升庵”活过来,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变化,穿越时空与今人对话,以警醒后人。从今年2月以来,基地参观人数已有4100人次。

“杨升庵的为官经历也给党员干部很多启迪,不能有‘和稀泥’或得过且过的工作态度,要在其位谋其职,守住底线、守住原则。”升庵桂湖的讲解员熊莉告诉记者,杨升庵的故事她讲解了十几年,来参观学习的游客了解杨升庵的生平后,都对他肃然起敬。

“我讲得越久,就越崇敬杨升庵,希望能把他的故事讲得更好,传播得更远!”熊莉说。杨升庵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2017年7月,杨升庵入选“四川省首批十大历史名人”,杨氏家族清白传家的故事还在继续。

半生谪戍三千里 一领风骚五百年

“廷杖益坚贞,任他瘴雨蛮烟,半生谪戍三千里;功名垂竹帛,况此鸿篇巨著,一领风骚五百年。”

这副题写于升庵祠上的对联概括了杨升庵的后半生。因朝廷“大礼议”事件,杨升庵贬谪云南时三十七岁,此后三十五年均在流放中度过,虽然漂泊南荒,但他不坠青云之志,厄逆崛起,在困境中求取新生。

虽是贬戍身份,但杨升庵仍不忘守护百姓。嘉靖六年底,云南当地土司叛乱,围攻昆明。杨升庵振臂高呼:“此吾效国之日也!”遂率领一百多人大败叛军。事后,他写下《恶氛行》记述这场事变,揭露了太平官吏在事变时畏畏缩缩的丑态。

在民间,杨升庵更能理解黎民苍生疾苦,他虽痛心疾首、义愤填膺,却也无力改变,只能以诗文针砭时弊。他曾多次作诗讽谏世宗不任贤求治、整日沉迷女色之道。世宗中年以后,迷信长生之法,朝廷派遣宦官坐镇永昌,横征暴敛永昌特产宝石、玛瑙,致使西南边陲民不聊生,史称“石祸”。杨升庵目睹“石祸”之害,写了《宝井篇》,鞭挞痛斥了“宝石文化”祸国殃民。

兴学重教是杨升庵的家学传统。在戍边岁月中,杨升庵发现了云南教育落后的情况,于是设馆讲学,以推广中原文化,教化边民。云南第一个少数民族学派“杨门七子”在他的推动下逐步形成,云南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边地文学被推向全国,震撼文坛。时称“七子文藻,皆在滇云,一时盛事”。

革命家李一氓曾评价杨升庵:“升庵功业,当以在云南推行中原文化,使汉族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与融合,对中华民族的成长有贡献。”

“老祖宗传下来的精神财富,我们一定要传扬下去。”作为杨升庵的第十四代孙,杨德力从2012年开始充当杨氏宗祠的义务讲解员,此前,是他退休的父亲杨崇逸在做。杨家的清白家风也一直影响着杨德力。他记得,某次接待一个单位参观,对方隐晦地提出要给些讲解费,杨德力婉拒了。后来,对方送来两盆绿植摆在宗祠门口。至今,杨氏宗祠已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团600多个,人数逾3万人次。

为了更好地传播杨氏的家风家训,杨德力走了出去。去年,杨德力以全国最美家庭代表的身份历时6个月,几乎走遍四川所有市州,宣传杨氏文化状元家风家训,受众接近1万人次。已经53岁的杨德力并没有退休的打算,他还为多个社区和学校做了数场分享活动。但一人毕竟势单力薄,接下来,新都区社区教育学院将成立“杨德力名师工作室”,培养更多优秀的讲师。这些讲师将走进社区、走进校园,弘扬杨氏家族清白传家、心系苍生的故事。

新都区的升庵桂湖,其中一草一木,一墙一亭都与杨升庵生平息息相关。

撰文 / 刘兰

编辑 / 康琴

视觉 / 内也

审核 / 李天锐

廉政瞭望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后台

▼下滑到留言区发表你的看法

寺庙祠观庵有什么区别

寺、庙、祠、观、庵都是我们经常在影视剧和小说中看到的名词,大多跟宗教建筑有关联,其中最多的就是寺庙和道观以及祭祀祖先的宗祠,那么这些名字有什么区别,意义分别是什么呢?

旅游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寺、庙、祠、观、庵等建筑。有些人把这些建筑物统称为宗教建筑,这是错误的。又比如俗话讲“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其实这也是错的,和尚并不住在庙里。那么,寺、庙、祠、观、庵有什么区别呢?

1、寺《说文》云“廷也”,即指宫廷的侍卫人员,以后寺人的官署亦即称之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太常寺则为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西汉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之“寺”,即所谓的“三府九寺”。汉代,九卿中有鸿胪卿,职掌布达皇命,应对宾客,其官署即“鸿胪寺”,大致相当于后来的礼宾司。相传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最初住在洛阳“鸿胪寺”。后来鸿胪寺改建,取名“白马寺”。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梵语中,“寺”叫僧伽蓝摩,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越来越少,而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2、庙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那时,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人死曰鬼”,庙作为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羽庙。

3、祠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这点与庙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据《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及时(指诞辰和忌日)祭礼不绝。”东汉末,社会上兴起建祠抬高家族门第之风,甚至活人也为自己修建“生祠”。由此,祀堂日渐增多。

4、观《释名》云:“观者,于上观望也”。观就是古代天文学家观察星象的“天文观察台”。史载汉武帝在甘泉造“延寿观”,以后,建“观”迎仙蔚然成风。据传,最早住进皇家“观”中的道士是汉朝的汪仲都。他因治好汉元帝顽疾而被引进皇宫内的“昆明观”。从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筑称之为“观”。

5、庵古时是一种小草屋,即所谓“结草为庵”。旧时文人的书斋亦称“庵”,如“老学庵”、“影梅庵”。汉以后建了一些专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于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了。

寺、庙、祠、观、庵各有区别,不能混淆。

大理秘境 | 让杨升庵魂牵梦绕的地方

大理秘境 | 大理寺庙系列

感通寺:让杨升庵魂牵梦绕的地方

图文 | 老黑 / 出品

大理素有“妙香佛国”之称,苍洱大地上,庙宇、道观众多;元代郭松年曾说“沿山寺宇极多,不可殚记。”。然而,除了崇圣寺三塔,很多大理的寺庙并不为人知,比如,感通寺,这个让杨慎魂牵梦绕的地方。

当年杨升庵被贬云南,在大理期间,与白族第一文人李元阳相识相知。某日,二人同游感通寺,面对古朴恢宏的感通寺,杨升庵写了一首诗:

感通寺

岳麓苍山半,波涛黑水分。

传灯留圣制,演梵听华云。

壁古仙苔见,泉得瑞草闻。

花宫三十六,一一远人群。

感通寺旧称荡山寺,位于点苍山圣应峰南麓,背后的苍山之巅,终年积雪;面对的洱海,曾经烟波浩淼、白帆点点。据《荡山志略》载,“点苍山荡山寺始建于汉,重建于唐”。

李元阳在《重建感通寺记》中说,“大理城南十里,西入山谷有寺曰感通,唐初李成眉贤者所建。”据传,南诏高僧李成眉云游至此,发现乃风水宝地,就把樟木禅杖插在地上,说若此地能建寺,就让禅杖成活。果然,禅杖就地生根;李成眉筑台保护成活的樟树,名之“樟木台”,并着手修建寺庙。

元朝期间,曾扩建寺院;到明代,开始兴盛。原因是这样的:

感通寺住持无极禅师前往南京觐见太祖皇帝朱元璋,敬献“山茶一株,龙马一匹,《征南赋》一通,进观诗二章。”面帝时,马嘶花放,祥光笼罩。朱元璋大喜,“馆之上刹,赐馔、赐衣、赐号,并敕游诸名刹”,让无极主持大理佛教。无极回到大理后,拓地建寺,成为大理寺僧门之首,感通寺也显赫一时。

后来,担当和尚撰写了一副对联:寺古松深,西南览胜无双地;马嘶花放,苍洱驰名第一山。

顺着林间的石阶而上,感通寺就在苍松古柏之间。资料显示,原来的感通寺规模较大,殿阁层叠,寺僧众多;如今只剩大殿一座及侧房二所。走进寺庙,最显眼的是两棵大树,不过没有树冠,已经枯死;院内花草植物众多,柏树、丁香、桂花、海棠、大丽花随处可见;右侧花园还有翠竹、腊梅、罗汉松,以及有600多年历史的古茶树。

寺庙里,各种殿、堂很多,供奉的神像也不少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等等,不再赘述。

杨升庵初到感通寺,写了《感通寺》一诗;后来寄居感通寺,住在班仙楼,整日校注六书转注,写千字音韵;在著完《转注古音修》一书后,班山楼改名为“写韵楼”。担旦和尚晚年常住感通寺,因仰慕杨升庵的品学,曾重修“写韵楼”,于是,感通寺留下了“龙女奇花传千古,名士高僧共一楼”的千古佳话。

杨升庵从1528年寄居大理到1532年期间,一直住在感通寺写韵楼;沉醉于名胜山水之间;与良朋好友相聚,和当地人民学语;其间又作《感通》四首:

其一

飞瀑悬泉百丈,禅枝意树千年。

桥板遥通绝涧,藤萝上合诸天。

其二

宝地三千色界,苍山十九云峯。

樽酒此时相聚,烟霞何日重逢。

其三

璈响云中孔雀,钟鸣霜里华鲸。

龙树七人共坐,虎溪一咲相迎。

其四

流水高山唱咏,明月清风主宾。

尘土不惊幽梦,乹坤自有间人。

在他离开大理后,数次重返,这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他在《梦游感通寺简诸友》如此写道:

李白题诗寺,文箫雁韵楼。

海光浮树杪,山翠滴床头。

热想寒泉濯,春曾暖谷游。

暝钟萝月下,清梦一相求。

屡过感通寺,但我对此知之甚少。从庙宇的建筑、古树、碑文、牌匾,难以看出什么。回来查阅资料,才知道了上面这些事。而很多东西,我看了、查了,就忘了,你感兴趣的话,可以亲自去走走,看看。

不过担当和尚题写的“一笑皆春”,让我印象深刻。当有人说“那个人好像一条狗耶”的时候,不妨一笑皆春。

图文原创,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关于老黑:

云南大理人氏,老黑影像志创始人,今日头条、搜狐、企鹅(原腾讯)、一点资讯、凤凰、网易、微信等媒体公众平台达人。中国国家地理资深会员,独立摄影师,#大理老黑影像机构# 创始人、负责人。喜欢饮酒、作乐,游走、拍照,读书、写字、吃茶、吼歌。自由撰稿和照相之人,现居大理。微博:老黑影像志 微信:laoheikezhan 公众号:老黑影像志(laohei-kezhan)

【 老黑影像志】

一个人的传媒机构 | 关于美好生活

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相关阅读>>>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5365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