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杨升庵

明代四川新都状元杨慎(号升庵),因“议大礼”,触犯了明世宗而受廷杖,遍体创伤,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被谪戍云南永昌(今保山),直至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去世,终未被赦免。在这漫长的37年流放生活中,他得到云南各方面人士的存护、尊敬,常来往于博南兰津、苍洱金碧、临安阿迷、澄江嵩明之间,足迹几遍云南。其行踪所至,常与云南学子研究学问,谈诗论文,奖掖后进,对云南文化,多有促进。他的故事,在云南流传很广:“妇人孺子,多识其姓名;野老村夫,言及升庵辄相咨嗟惋惜慨叹不置。”他的遗迹也很多;在保山,曾有他与张含等咏诗作赋的“明诗台”,其后,著名诗人宋湘做保山郡守时又建过杨升庵祠;在大理,杨慎与李元阳等同游点苍山,住荡山寺与董难共著《转注古音略》,李元阳题为“写韵楼”,后来,爱国诗僧担当卓锡于此,“御史名僧共一楼”,千古传为美淡;在建水,杨慎与叶瑞之、王廷表等以诗酒流连于“小桂湖”,3人还请匠人留下生动传神的泥塑,使人400年之后犹能重睹先生风采;此外,在澄江关索庙,有杨慎诗碑;在嵩明,有杨慎咏诗处……然而,时移代易,世事沧桑,这些遗迹,多已无存。

杨升庵

在众多的遗迹中,昆明的杨升庵祠,保存时间长,瞻仰的人多,影响也较大。最近,昆明市人民政府,已交给西山公园重修后作为杨升庵和徐霞客的纪念馆。昆明杨升庵祠,在碧鸡山麓,高

村东南,与现高

供销社隔公路相对。祠旁有普贤寺,寺据山脉结穴处,形如奔马顿辔兀立。相传,寺建于汉,内供普贤菩萨,因以名。明初,有僧玉琳重建,清康熙年间继修。寺内有殿二院,前院供普贤菩萨,后院供观音;左厢房名“曙霞”,右厢房名“幽月”。天井中绛桃、杜鹃、梅花、山茶繁盛,罗汉松、银杏树大可合抱,高撑云天,远观林木蔚然,是西山古刹名胜之一。前殿匾曰:“山海供养”,门联为:“自东汉以来,二千年变幻沧桑,重开古刹;位西山之麓,五百里苍茫云水,一荡尘襟。”可想见其历史及景致。

升庵祠就在普贤寺南,仅一墙之隔。这里原是乡绅毛玉的庭园。毛玉,字国珍,又字用成。世宗时,在京任吏部给事中,与杨慎相友善。在议大礼这场政治斗争中,毛与群臣一起“伏阙争大礼”,被逮下狱,廷杖创发致死(见《明史》本传)。毛玉殁后,杨慎在《毛给谏遗像赞》中称其“抗疏清节,直节劲气。奋弗顾身,独立不惧。仁成一朝,名香百祀”。又有《吊毛用成》诗二首。其一云:“阙下苍茫别,泉台汗漫游。丹心事君毕,白发我生浮。四海英雄泪,三年魑魅愁。临风谁与问,天道信悠悠。”足见他们生前友谊非同一般。杨慎谪滇,毛玉之子邀请杨慎在家中住下,嘉靖十六年,又为他建别墅,名曰“碧

亦吾庐,安宁亦吾宅。屏居三十年,宛如故乡陌。”(《晨发高

柬邱月渚杨墨池》)升庵死后,当地人士于万历中以“碧

精舍”作为祠堂纪念他,清康熙二十八年重修。辛亥革命后,绅耆增毛玉柱共祀一堂,更名杨毛二贤祠。

 

杨慎在高时,村中李圣谟(字近楼)对他十分钦仰,时与杨慎往还。圣谟长于绘画,曾为杨升庵画像一幅,藏于家中,后又复制了一幅给大理斑山海光寺雪老和尚悬挂在“写韵楼”上。康熙年间重修升庵祠进,总督范承勋征集升庵像,普贤寺僧献出。据说,他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带着这张画像逃匿他方,才得以保存。范承勋十分珍视,命画工将它摹在素绢上,装璜后送祠悬挂,原本仍交寺僧收藏。(见《杨庄介公遗像赞序》)后人瞻仰遗像,睹其风采,多有诗记:“图绘须眉端复庄,满腔国事忧方长”;“祠中古柏两三秀且僵,仿佛傲骨撑冰霜。”(刘大绅《访太史祠》)祠中原有升庵竹杖,高五尺许,四川大节竹,自镌铭:“中空外直,劲节虚心。”曾有人“借”去不还。辛亥革命后,僧镜如向昆明令言及此事,下令索回,制匣送省立博物馆。时人曾有诗云:“新都公子老滇中,一杖优游士类从。化作邓林犹自可,莫教飞去化为龙。”这枝镌铭竹杖,不仅反映了升庵的思想人格,也使人

联想起杨状元当年风尘仆仆,漫行云南高原,探考三迤胜迹的行状。

 

升庵祠前有腊梅十余株,每当冬末初春,香迎远近,芬芳暗袭。游人每上《高见梅忆升庵》:“更上高

紫翠台,台西犹见老梅开。可怜疏影横斜月,不见先生一再来。”(贾惟孝)从遗迹考查,升庵祠格局不大,仅一殿、两庑,加门楼,但小巧,似较宽敞的中式院落。天井内旧有古柏二三株,翠竹几蓬,且有寒泉入内,凿有小池,旁植花,环境清幽。祠宇所在地,地势高朗,背山面湖,景致颇佳。升庵祠自明嘉靖中建立以来400年间,不论达官贵人,名人学士,本地庶民,或过往客商,都纷纷慕名前往观瞻,留下了无数珍贵的诗篇。有赞颂升庵的思想品格,有的表彰他对云南文化的贡献,有的抒发对先哲的怀念。“先生旧栖此,遗迹空莓苔,滇池一片月,犹为前贤来。”(罗恩觐《半月山怀升庵太史》)透过这些感情深厚的诗句,足见杨升庵一直活在云南人民心中。

大理秘境 | 让杨升庵魂牵梦绕的地方

大理秘境 | 大理寺庙系列

感通寺:让杨升庵魂牵梦绕的地方

图文 | 老黑 / 出品

大理素有“妙香佛国”之称,苍洱大地上,庙宇、道观众多;元代郭松年曾说“沿山寺宇极多,不可殚记。”。然而,除了崇圣寺三塔,很多大理的寺庙并不为人知,比如,感通寺,这个让杨慎魂牵梦绕的地方。

当年杨升庵被贬云南,在大理期间,与白族第一文人李元阳相识相知。某日,二人同游感通寺,面对古朴恢宏的感通寺,杨升庵写了一首诗:

感通寺

岳麓苍山半,波涛黑水分。

传灯留圣制,演梵听华云。

壁古仙苔见,泉得瑞草闻。

花宫三十六,一一远人群。

感通寺旧称荡山寺,位于点苍山圣应峰南麓,背后的苍山之巅,终年积雪;面对的洱海,曾经烟波浩淼、白帆点点。据《荡山志略》载,“点苍山荡山寺始建于汉,重建于唐”。

李元阳在《重建感通寺记》中说,“大理城南十里,西入山谷有寺曰感通,唐初李成眉贤者所建。”据传,南诏高僧李成眉云游至此,发现乃风水宝地,就把樟木禅杖插在地上,说若此地能建寺,就让禅杖成活。果然,禅杖就地生根;李成眉筑台保护成活的樟树,名之“樟木台”,并着手修建寺庙。

元朝期间,曾扩建寺院;到明代,开始兴盛。原因是这样的:

感通寺住持无极禅师前往南京觐见太祖皇帝朱元璋,敬献“山茶一株,龙马一匹,《征南赋》一通,进观诗二章。”面帝时,马嘶花放,祥光笼罩。朱元璋大喜,“馆之上刹,赐馔、赐衣、赐号,并敕游诸名刹”,让无极主持大理佛教。无极回到大理后,拓地建寺,成为大理寺僧门之首,感通寺也显赫一时。

后来,担当和尚撰写了一副对联:寺古松深,西南览胜无双地;马嘶花放,苍洱驰名第一山。

顺着林间的石阶而上,感通寺就在苍松古柏之间。资料显示,原来的感通寺规模较大,殿阁层叠,寺僧众多;如今只剩大殿一座及侧房二所。走进寺庙,最显眼的是两棵大树,不过没有树冠,已经枯死;院内花草植物众多,柏树、丁香、桂花、海棠、大丽花随处可见;右侧花园还有翠竹、腊梅、罗汉松,以及有600多年历史的古茶树。

寺庙里,各种殿、堂很多,供奉的神像也不少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等等,不再赘述。

杨升庵初到感通寺,写了《感通寺》一诗;后来寄居感通寺,住在班仙楼,整日校注六书转注,写千字音韵;在著完《转注古音修》一书后,班山楼改名为“写韵楼”。担旦和尚晚年常住感通寺,因仰慕杨升庵的品学,曾重修“写韵楼”,于是,感通寺留下了“龙女奇花传千古,名士高僧共一楼”的千古佳话。

杨升庵从1528年寄居大理到1532年期间,一直住在感通寺写韵楼;沉醉于名胜山水之间;与良朋好友相聚,和当地人民学语;其间又作《感通》四首:

其一

飞瀑悬泉百丈,禅枝意树千年。

桥板遥通绝涧,藤萝上合诸天。

其二

宝地三千色界,苍山十九云峯。

樽酒此时相聚,烟霞何日重逢。

其三

璈响云中孔雀,钟鸣霜里华鲸。

龙树七人共坐,虎溪一咲相迎。

其四

流水高山唱咏,明月清风主宾。

尘土不惊幽梦,乹坤自有间人。

在他离开大理后,数次重返,这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他在《梦游感通寺简诸友》如此写道:

李白题诗寺,文箫雁韵楼。

海光浮树杪,山翠滴床头。

热想寒泉濯,春曾暖谷游。

暝钟萝月下,清梦一相求。

屡过感通寺,但我对此知之甚少。从庙宇的建筑、古树、碑文、牌匾,难以看出什么。回来查阅资料,才知道了上面这些事。而很多东西,我看了、查了,就忘了,你感兴趣的话,可以亲自去走走,看看。

不过担当和尚题写的“一笑皆春”,让我印象深刻。当有人说“那个人好像一条狗耶”的时候,不妨一笑皆春。

图文原创,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关于老黑:

云南大理人氏,老黑影像志创始人,今日头条、搜狐、企鹅(原腾讯)、一点资讯、凤凰、网易、微信等媒体公众平台达人。中国国家地理资深会员,独立摄影师,#大理老黑影像机构# 创始人、负责人。喜欢饮酒、作乐,游走、拍照,读书、写字、吃茶、吼歌。自由撰稿和照相之人,现居大理。微博:老黑影像志 微信:laoheikezhan 公众号:老黑影像志(laohei-kezhan)

【 老黑影像志】

一个人的传媒机构 | 关于美好生活

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相关阅读>>>

书香 | 纪念杨升庵诞辰530周年遗迹遗作摄影作品展

杨升庵(1488—1559),名慎,字用修,号升庵,明新都(今四川成都市新都区)人。正德六年(1511)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仕至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因“议大礼”两受廷杖,死而复苏,永远充军云南永昌卫(今保山市隆阳区),终身未赦,直至客死昆明高饶。升庵先生以学博才雄著称于世,平生著述400余种。其刚正立朝、气节高尚,发配边疆不甘沉沦,在云南为传播中原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2017年7月,杨升庵获评“四川首批十大历史名人”。其夫人黄娥为蜀中著名才女、诗人。

时值杨升庵诞辰530周年之际,我们以举行升庵遗作遗迹摄影作品展的形式来纪念升庵先生,就是要颂扬他的博学多才,颂扬他为传播先进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所做出的杰出贡献,颂扬他身陷逆境却不忘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充分展示四川、云南人民对升庵先生的敬仰之情。

为搞好本次摄影展,今年4月,受新都区文联委派,新都区摄影艺术协会安排专人前往云南十个地市,沿升庵当年途经路线,一路寻踪拍摄,历时14天,行程6000余公里,共拍摄上万幅图片资料,现粼选其中有代表的作品呈现给大家。

展出的图片,有升庵手迹、石碑及拓片、升庵遗物、当年升庵生活居住的古屋和后人纪念升庵修建的馆所。除此之外,还有协会前往遂宁升庵夫人故居—黄娥镇拍摄的图片,及从我区摄影爱好者手中征集到的升庵及夫人黄娥的资料图片共318幅图片。

本次拍摄活动,得到四川省杨慎研究会和云南省博物馆及保山、巍山等十市县博物馆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本次前往云南寻迹拍摄人员:

刘献清 罗亮 黄孝良 邹灿均

前往遂宁黄娥镇拍摄人员:

刘祥松 邹灿均

主办单位

中共成都市新都区委宣传部

成都市新都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单位

成都市新都区摄影艺术协会

听说下雪天跟搭乘2018路巴士更配哦!

穿越时空的对话 纪念杨升庵诞辰530周年学术论坛今天举行

今年是杨升庵诞辰530周年,作为纪念杨升庵诞辰530周年系列活动的重头戏,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指导,中共成都市新都区委、成都市新都区人民政府、四川省杨慎研究会、四川省杨慎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纪念杨升庵诞辰530周年学术论坛”今天在成都市新都区举行。

活动现场,四川省杨慎研究会、四川省杨慎研究中心代表,杨升庵文化研究传承馆际合作(联盟)成员单位代表、特邀专家、全国各相关高校的共120余位专家学者将齐聚美丽香城,进行一场穿越五百年的时空对话。

杨慎(1488年-1559年),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明代著名文学家,2017年入选“四川首批十大历史名人”,其引领的升庵文化不仅是天府文化的构成元素,更是四川省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杨慎也是明代文士中文化造诣最高之人,他著有两千多首诗词,精通儒、释、道三家之学,在天文、地理、历史、医学等学术方面均有涉及。同时,他也是明代唯一的四川籍状元,也是《四库全书》收录个人作品数量最多的人,被誉为“明代第一大才子”。

活动现场还展示了《清白与丹心——四川新都杨升庵故事中国画长卷》,画卷长12米、高1米,是目前国内外反映升庵文化最长最大的美术作品,画卷将在新都杨升庵博物馆面向公众公开展示。此外,特邀嘉宾陈力、张志烈、朱中原、雷磊、谭平、舒大刚等专家学者先后进行了论坛主题发言。最后,《杨升庵文化研究传承馆际合作(联盟)》也在今天进行了正式签约。

据介绍,为纪念杨升庵诞辰530周年,成都市新都区还组织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包括“升庵诗意——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升庵诗画——全国中国画作展”“纪念杨升庵诞辰530周年全国书法作品展”等活动,以展出升庵与夫人黄峨的诗词曲文和创作书画作品的方式,扩大了升庵文化的影响力。

去年7月,四川确定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人,包括杨慎、大禹、李冰、落下闳、扬雄、诸葛亮、武则天、李白、杜甫、苏轼等10人,涵盖政治、文化、科学等领域。随后,关于杨升庵的研究、创作等好消息不绝于耳。四川大学成立研究中心、歌剧《杨升庵》赴美国演出、四川省杨慎研究会……让杨升庵这座历史烟尘中的人文宝库重现光彩。活动现场,四川省杨慎研究会会长倪宗新说:“杨升庵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精通和涉猎的行业包罗万象,一生形成的著作有400多种,目前传下来的有280种,留给后人的研究空间还很大。”

2018年,为深入实施升庵文化研究传承工程,成都市新都区启动了杨升庵文献中心建设,建立了杨慎专题文献数字资源库,目前收录80000余条文献信息;完成了杨升庵文化研究中心和杨慎研究会网站建设,为专家学者开展升庵文化研究搭建了学术交流平台;杨升庵博物对馆藏的3000余册(件)古籍文献进行了整理上架,对馆藏105部升庵古籍文献进行了整理和部分数字化建设;加强了升庵文化研究合作,与云南昆明、保山、安宁、大理等博物馆建立了杨升庵文化研究传承馆际合作(联盟)。

据了解,本次论坛自2018年2月7日向海内外发出征稿启事后,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响应。本次论坛还收到各类论文111篇,经过初评、复评、终评,共评出荣誉奖4篇,二等奖3篇,三等奖5篇,优秀奖19篇,入围奖38篇。其中,雷磊、李文泽、霞绍辉、秦际明、谭平、陈代星、范华银、胡鹏、郭懿仪等人分别获得了二等奖和三等奖。

四川台记者 王星 报道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5365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