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扬雄墓

扬雄,汉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也是国内学者公认的与孔孟齐名的大儒,与司马相如均以辞赋名贯巴蜀,至今在东南亚地区还有广泛影响。扬雄生长于郫县,在今郫县友爱乡子云村有扬雄墓遗迹,供后人凭吊。扬雄墓为一圆形封土堆,封土堆上植柏树数百株,现已列为成都市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扬雄墓附近,还有唐代文学家刘禹锡《陋室铭》中盛赞的“西蜀子云亭”遗迹。

扬雄墓

保护范围:墓冢占地面积并从墓冢脚缘起,北至200米处郫花公路边,南至100米处,东至100米处,西至100米处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墓冢保护范围四周边限起,北至60米处郫花公路边,南至50米处,东至50米处,西至50米为界。

《杨雄墓志》与潼关税村隋代壁画墓

《杨雄墓志》与潼关税村隋代壁画墓

张应桥

2005年,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在潼关县税村发掘了一座隋代大型壁画墓,按墓葬规模,墓主人应是隋亲王级贵族。由于墓志被盗,墓主人是谁遂成悬案。新近面世的隋观德王杨雄及其两个夫人的墓志明确其葬地为 “华阴淳乡弘仁里”。联系相关史料和墓志记载,“弘仁里”位于“华阴东原”之内。“华阴东原”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地理名称,大体位于今潼关县境内。再据清毕沅《关中胜迹图志》中“观德王雄墓在潼关县城西十里”之记载,可以把杨雄墓锁定在今潼关县高桥乡境内。这与税村大墓的位置正好相契合,税村大墓主人应该是隋观德王杨雄。

一、杨雄葬地

隋观德王杨雄墓志出土时地不详,志石亦下落不明。赵文成、赵君平两位先生所编《秦晋豫新出土墓志搜佚续编》中载有其拓本,同时刊载有杨雄前夫人长孙淑信的墓志 (大业九年)、后夫人王媛华的墓志(大业九年)、父杨绍的墓志 (建德元年)、杨绍夫人兰胜蛮的墓志(开皇十七年)、子杨续的墓志(永徽三年)、杨续妻乙弗氏的墓志(贞观十七年)[1]。杨氏父子三人分别生活在北魏、北周、隋、唐四朝,且皆身居要职。三个人的墓志时代连续,叙事上起北魏下至唐永徽年间,记载了中国由分裂到统一这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依拓本,杨雄墓志为正方形,边长约102厘米,厚约12厘米。志面有界格,志文正书,共46行,满行46字,计 1917字,首题“隋京兆尹司空公光禄大夫故观德王之墓志铭”。四侧面线刻十二生肖图案,做奔跑状。志盖盝形,顶部边长85厘米,底部边长102厘米。顶部正中浅减地雕刻隶书 “大隋京兆尹司空公光禄大夫故观德王之墓志铭”,5行20字,其外围两周连珠纹,中间填以四神图案,四刹及四周侧面为忍冬纹,整合墓志显得富丽堂皇。杨雄墓志是迄今发现的形制最大、志文最多、规格最高的隋代墓志。

《杨绍墓志》载:建德元年(公元572年)十月十五日,窆于咸阳郡石安县洪渎乡孝义里山。《兰胜蛮墓志》载: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十一月十一日,迁窆于泾阳县龙栖乡。石安县,后赵“石勒置”[2]。出土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渭城乡坡刘村的《拓跋虎妻尉迟将男墓志》称,大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葬于夫开府之墓石安县北原之山”[3];出土于咸阳市底张湾的《若干云墓志》称,大周宣正元年(公元578年)“窆于泾阳县洪渎川赵村东北”[4]72-75;20世纪80年代出土于咸阳底张湾的《尉迟运墓志》则称,大成元年(公元579年)“返葬于泾阳县洪渎乡永贵里”[4]101-104。可证石安县于北周建德元年后至宣政元年前改为泾阳县,今咸阳市底张湾一带属石安县洪渎乡永贵里。那么“洪渎乡孝义里”当距此不远,杨绍墓应在咸阳市底张湾附近。其三世孙杨思讷志载“与夫人郑氏合葬咸阳洪度旧茔”[5],四世孙杨执一志载“与故夫人独孤氏同祔京兆咸阳县洪渎原”[6],可见这里自北周至唐是杨氏观王房一直在使用的一处茔地。

《杨雄墓志》载:“大业八年三月十日遘疾薨于辽西郡,春秋七十有三……九年太岁癸酉九月壬申朔还窆于弘仁里山。”《长孙淑信墓志》载:“大业九年九月十三日合葬于京兆华阴县还淳乡之墓。”《王媛华墓志》载:“大业九年九月十三日合葬于华阴县之还淳乡弘仁里。”故知杨雄二夫人早卒,大业九年九月三人合葬于华阴县还淳乡弘仁里,三合墓志同时刊刻。

《杨续墓志》载:“以永徽三年六月廿五日,寝疾薨于安定里之第,春秋八十有三。遗旨薄葬,敛以时服,即以其年十一月十九日迁葬于华州华阴县定城乡之原所。”《杨续妻乙弗氏墓志》载:贞观十七年(公元633年)十月十五日,归葬于华州华阴县之旧茔。

据《杨谟墓志》“(大业二年)改葬于华阴东原丰原乡弘仁里”[7],弘仁里在“华阴东原”。因此,杨雄、杨续父子之墓也应该在 “华阴东原”,这是杨氏“观王房”新辟茔地。

二、华阴东原

“华阴东原”之称屡见北魏至隋唐杨氏墓志。在已发现的北魏至隋唐杨氏墓志中,明确记载葬地“华阴东原”杨氏“越公房”者共12方,其他墓志3方(杨叉、杨孝偡、杨文愻),按葬年顺序列表如表一。

表一中《杨谟墓志》“华阴东原丰原乡弘仁里”和《杨孝偡墓志》“华阴东原留名乡归政里”,表明在县、乡、里俱全的情况下,其间不可能再插入任何一级行政区划名称。开皇九年的《杨景墓志》和《杨叉墓志》分别载“华阴东原乡通灵里”与“华阴县潼乡通灵里”,但“通灵里”是不可能同时既隶属于东原乡又隶属于潼乡的。再结合“潼乡”在杨氏墓志中常见,而“东原乡”仅见此一例,推测“华阴东原乡通灵里”当为“华阴东原潼乡通灵里”之误。故“东原”不是一级行政区划,应指华阴县东部区域。

表一 “华阴东原”出土杨氏墓志统计表

表二 “华阴东原”出土杨氏墓志统计表

注:表一和表二中书目及简称:

①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简称《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

②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简称《专辑》,三秦出版社,2006年。

③赵君平、赵文成《秦晋豫新出墓志搜佚》简称《搜佚》,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

④赵文成、赵君平《秦晋豫新出墓志搜佚续编》简称《搜续》,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年。

⑤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简称《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

关于“弘仁里”,大业二年《杨谟墓志》载为“华阴东原丰原乡弘仁里”,大业九年《杨雄墓志》载“华阴县还淳乡弘仁里山”,永徽三年《杨续墓志》载“华阴县定城乡之原所”。杨雄父子应葬一地,则表明:“弘仁里”所在的“还淳乡”,从大业二年到永徽三年,名称经历了“丰原乡”到“还淳乡”再到“定城乡”的变更。

在族葬制度下,同房祖成员一般应该葬一地。通过对照墓志所载世系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杨氏世系,分析墓志所载乡、里、村等具体地点的联系,尚有已发现杨氏“越公房”墓志15方,其他葬华阴潼乡墓志4方 (杨阿难、杨颖、杨雄、杨续),按葬年顺序列表如表二。

根据对表一的分析,表二中人物都应葬在华阴东原。可见,华阴东原不是一级行政区划,而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地理名称,当指北魏至隋唐时期华阴县东部一片较大区域。它至少涵盖当时华阴县的潼(关)乡、丰原(还淳、定城)乡和留名乡。其中,潼(关)乡下辖习仙里、通零里、招远里、神原里等,留名乡下辖归政里等,丰原(还淳、定城)乡下辖弘仁里等。之所以称华阴东原,大概因这片区域位于“中岳华山”之东,当时华阴县之东部。而出土于今华阴市五方村的另一支弘农杨氏杨播家族墓志,大都不见有葬华阴东原之记载,是因其祖茔位于华山之西、华阴县西部之故。

葬于华阴东原的这些墓志大都没有具体的出土地点,只有“越公房”代表人物杨素及其妻郑祁耶、继母萧妙瑜三人的墓志出土地点明确,即今潼关县吴村乡亢家寨。还有《杨胤季女墓志》出土于潼关县管南村[8],东临亢家寨。故杨氏“越公房”墓志应该大都出土于潼关县吴村乡亢家寨及其附近。由此可见,北魏至隋唐时期的“华阴东原”至少和今潼关县存在重叠区域。那么,杨雄父子墓志很可能出土于今潼关县境内。

清毕沅的《关中胜迹图志》中载:“观德王雄墓在潼关城西十里。”并引 《县志》:“雄,隋宗室。有唐中书侍郎岑文本碑。今碑不存。”[9]按清代一里合今576米计算,10里即5760米。明清潼关县城就是今天港口镇潼关城遗址,其西10里处就已进入今潼关县高桥乡境内。《金石录》载《隋观德王杨雄碑》[10],大概毕沅所引《县志》载岑文本撰杨雄碑。

毕沅是清代知名学者和乾隆朝重臣,曾任翰林院修撰,并两次出任陕西巡抚。在陕期间,“询求旧迹,订伪厘舛”,撰成《关中胜迹图志》,被列入《四库全书》。该书“考据本末,荟萃旧书”,是研究关中历史、地理及文物古迹的重要文献。其对杨雄墓位置的记载,未明何据。《杨雄墓志》的面世,可证毕沅所载是正确的。

三、税村隋墓主人

税村隋墓,是2005年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在高桥乡税村抢救发掘的一座大型隋代壁画墓[11]。该墓位于陕西省潼关县高桥乡税村北约300米的农田里,东南距县城约10公里,向北约3000米的渭河岸边即为东汉杨震家族墓地,向东另一原上有隋楚国公杨素家族茔园。墓上原有神道、望柱和石刻等设施。这是一座由长斜坡墓道、7个过洞、6个天井、4个壁龛、砖券甬道和墓室等构成的单室砖墓,平面呈“甲”字形,坐北朝南。水平长度为63.8米,墓底距地表深16.6米。以前曾遭多次盗扰,墓室内除石棺外,墓志及石门被盗一空,仅壁龛中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及珍贵的壁画,特别是用浅减地手法雕刻的线刻石棺和壁画具有重要的艺术和研究价值。

“潼关县税村隋代壁画墓是我国隋唐考古史和美术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是迄今为止发掘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隋代墓葬,为探索杨氏隋皇族墓地和隋代高等级墓葬制度提供了线索。”其长度、深度和天井的配置与唐代太子和亲王的墓葬类似,故发掘者推测,墓主人可能为隋文帝长子、废太子杨勇。杨勇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被废为庶人,杨广继位,矫文帝诏赐死,后追封为房陵王。所以,杨勇墓葬不可能有税村隋墓那样大的规模和奢华;即使如发掘者所言杨广为收买人心厚葬杨勇,也不可能用精美绝伦的画像石棺。故税村大墓主人绝不可能是杨勇。同理,和杨勇一样不得善终的三个弟弟也不可能有这样的待遇。故潼关县高桥乡税村隋墓之主当另有其人。

从墓葬规格看,潼关税村隋代壁画墓为王级规模,与观德王杨雄的身份地位恰相匹配,与杨雄墓志是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隋代墓志最为相称。从地理位置看,潼关税村隋代壁画墓位于明清潼关城遗址西约 6300米处,与清毕沅在《关中胜迹图志》中所载的 “隋观德王雄墓在潼关城西十里(5760米)”十分接近(如右图)。

税村隋墓与潼关城遗址位置示意图

税村隋墓 “墓上原有神道、望柱和石刻等设施”,与杨雄墓上原有唐初岑文本撰写的《隋观德王杨雄碑》可以互证。

而且,杨雄夫妇三合墓志装饰纹饰和税村墓中出土石棺上的装饰纹饰,均采用“浅减地细线雕刻”技法。而连珠纹和忍冬纹又是二者最常见的基本装饰图案。这种从技法到内容的高度一致,使我们有理由认为,二者为同批工匠、同时制作的产品,又为同人拥有和使用。

综上判断,潼关县税村隋墓之主人乃隋观德王杨雄,其子杨续墓也应该在附近。隋华阴县还淳乡大体相当于今潼关县高桥乡,而税村就在隋弘仁里内。

参考文献:

[1]赵文成,赵君平.秦晋豫新出墓志搜佚续编[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

[2]魏收.魏书:地形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4:2608.

[3]咸阳市渭城区文管会.咸阳市渭城区北周拓跋虎夫妇墓葬清理记[J].文物,1993(11):35-39.

[4]员安志.中国北周珍贵文物[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5]吴钢.全唐文补遗:第七辑[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268.

[6]贺知章.杨执一墓志[M]//吴钢.全唐文补遗:第一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114.

[7]吴纲.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8]杜葆仁,夏振英.华阴潼关出土的北魏杨氏墓志考证[J].考古与文物,1984(5).

[9]毕沅.关中胜迹图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10]赵明诚.金石录[M].济南:齐鲁书社,2009.

[11]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潼关税村隋代壁画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8(5):4-31.

(作者单位 洛阳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载 《黄河黄土黄种人(华夏文明)》 2018年第2期

弘扬革命英雄精神 传承革命英雄事迹 喜迎建国七十周年

绥德有这样一个英雄的村庄 女客们因你而光荣

原创: 马爱平 绥德在线昨天​

“页面左下角点击阅读原文,观看全集视频!”

绥德有这样一个英雄的村庄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光荣的村史,英雄的村庄》

踊跃村地处绥德城南七华里处,地势呈东西长,南北窄,面积约九平方公里,可耕地三千多亩,现有人口1200多人。

踊跃村虽是一个纯山区,但他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先后涌现出不少英雄人物和动人故事:有在抗日前线英勇杀敌光荣负伤的民族英雄胡振兴,有抗日和解放战争踊跃参军上前线的张氏三兄弟(张敬德 张立德 张纯德)还有马应福、王广仁、王锡信、李生信、李维明、李怀银等解放战争踊跃参军的前辈。

马应福(踊跃村黄家砭)是全军战斗英雄,荣立特等功和一等功,解放兰州中荣获全军最高荣誉“战斗英雄”称号,是踊跃村和绥德人民的骄傲。

马应福1947年入伍,解放后西北野战军三纵25团调归北京空军,他从军22年一直提拔为副团职军官,文革中受到其父“漏划地主”牵连,69年复员回村里当农民,1976平反。

马应福与妻子白素清,长女国萍、次女彩萍、长子爱平,1969年离开部队回村里前在天津合影。

踊跃村张氏三兄弟:张敬德(老大)四野部队参加“辽沈战役”“解放天津”“解放海南岛”战役。张立德(老三)解放战争中参加“洛川战役”“扶眉战役”“兰州战役”,老五张纯德东北野战军参加“辽沈战役”,都是出生入死屡立战功。

张氏三兄弟的后人合影:(前右四为三兄弟的老六弟弟张忠德)

马应福遗孀白素清老人与张立德的女儿合影

抗日英雄胡振兴:

踊跃村还有王光仁、王锡信、李生信、李维明、李怀银等人解放战争参加革命。最早的英雄当属胡振兴1935年参加红军,随后被改编为八路军,在山东抗日前线与日寇作战时不幸中弹…… 是“抗日英雄”也是民族英雄,是绥德人民的骄傲。

解放后踊跃村在“老英雄”王宗录书记的带领和培养下,一批优秀村干部脱颖而出,如王建功、安培金,还有一班坚强的党支部成员:马锡仁、黑玉华、王建云、李尚枝、白素清、王良仁、李怀枝、李培枝等人。他们坚持以粮为纲,积极引进良种,科学种田,村里各个小组统一浸种,统一指导……甩掉了饥饿,解决了温饱,并且每年向国家上缴十万斤爱国粮。

他们治理水土流失,打坝修梯田,劈山填沟造平原,让村里层层梯田绕山转,座座水库清幽幽。他们大搞副业创收,先后办起了羊绒加工厂,采石场,猪场,兔场,林业队,科研队,920厂,奶牛场,粉条厂,米面加工厂,草辫编织厂,砖厂。

他们还办起了缝纫组,放映队,赤脚医生医疗队,拖拉机运输队,秧歌队……他们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同时组建民兵连,连长王润德(前任李培枝)生产训练两不误。

村里紧抓教育,杨根成老师是踊跃村当之无愧的大教育家,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和老师。改革开放后全村陆续有近百人考取了全国大专院校。

七十年代各小队种植10多亩西小瓜上市交易,发展一两群羊既提高了经济收入又解放了劳动力。

七十年代的踊跃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电影放映队,秧歌队是全村人的欢乐所在。过年过节社员(村民)还会得到鱼肉,水果之类的供给品,成了全县有名的供及制生产队。城里有工作的人也羡慕我们村的生话。村里连续多年被评榆林地区十大模范村之一。支书黑玉华曾有一句赞美的话“山上是银行,沟里是粮仓”。就是最生动的写照。

本次摄影展就是为了让村民更多了解踊跃村的历史,不忘初心,牢记前辈,弘扬正气,砥砺前行!在村两委会带领下团结一心奔小康。

——马爱平

马爱平接受绥德县电视台采访:

江苏发现扬州八怪郑板桥之墓,墓内遗物,令学者出乎意外

一字一笔,兼众妙之长,胸襟坦白寒骨萧寥,说的正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郑板桥以诗、书、画扬名,尤为擅画磐石、青竹,甚少为人所知的是卖画为生诗酒唱和,并非郑板桥的初衷。《清史列传》《扬州府志》记载,郑板桥生于康熙三十二年,彼时郑家家境寒微,3岁时又不幸丧母,只有其父郑立庵陪伴左右。

郑立庵对儿子寄予厚望,不论酷暑寒冬,皆点灯熬蜡教子读书习文,郑板桥不负期望,在康熙五十二年考中秀才,然而秀才离金榜题名的进士相距甚远,这一程整整熬过23年。在此期间郑立庵病逝,郑板桥以私塾先生、卖画贴补家用,一面继续熬读深造。雍正十年,已经40岁的郑板桥中举人,再过3年,郑板桥入京城参加太和殿殿试,终得进士。

然而中进士后,郑板桥并未立即步入仕途,而是一直等到乾隆七年,才被封为“范县知县”。乾隆十一年,潍县连年大旱田埂颗粒无收,这块烫手的山芋落到了郑板桥手中,自调为“潍县知县”起,郑板桥开仓施粮,在城中各处设粥场轮番熬粥舍于流人,救活上万余口。此后8年间,郑板桥主持兴修水利堤坝、城墙,始终秉承“得志则泽加于民”。

乾隆十八年,再次为民说话的郑板桥却因忤逆上差而遭罢免,郑板桥拂袖返乡,潍县乡人莫不遮道挽留,不舍板桥离去。彼时的郑板桥已是61岁的老翁,他苦读几十载居令十年,洞察世事不觉失落,正所谓“吃亏是福”,郑板桥归田卖画,将余生尽付诸书画之间,他不喜繁盛百花不喜灵鸟鱼虫,唯独执着描画坚强的磐石、劲挺的直竹,这正是他心智的写照。

余生十几年的颠沛,却也落得自在。乾隆三十年,穷困潦倒的郑板桥病故,家人及弟子将其收敛,埋于故土兴化,具体位置就在江苏泰州兴化的大垛镇。当地县志记载,郑板桥墓所在地正是其家族墓园,墓冢前除却森森柏木,只有一块石碑为标识。200余年间,郑板桥墓一直保存完好,一直到60年代。

江苏考古学者介绍,1962年,大垛镇乡人平坟,郑板桥墓也未能避免,而且人们都晓得他大名鼎鼎,以为墓中一定会有珍贵的字画或珠宝,于是径直开挖。墓冢下的墓室修葺的非常简单,仅又些许砖石,但墓室内整个灌满了淤泥,寻找椁木非常困难。人们耗费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刨出了朽烂的椁木,内中情形却出人意料。

原来,里面除了几块散碎的骨殖,竟然没有一丁点金银,连个铜钱也没有。后来人们又在墓室的一角发现了一个瓦罐,以为有宝物,不料打开一看亦是空空如也,甚为失望。等考古学者获悉赶到时,整个墓地一片狼藉,学者一面慨叹郑板桥的清廉,一面将墓地填平。到了1964年,郑板桥墓才得到重修。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5338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