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玉垒阁

玉垒阁位于都江堰景区内的玉垒山顶,地上六层,登顶可俯看都江堰水利工程和城区的全景。运气好的话,远处的雪山显露,天开地阔的景象又与近距离观赏时的秀美不同。

地址: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公园路都江堰风景名胜区内

类型:观景台

玉垒阁

开放时间:

9:00-17:00

门票信息:

无需门票。包含在都江堰景点门票内。

玉皇阁、鼓楼,银川城市发展与变迁的见证者—玉皇阁、鼓楼文化线路探究

玉皇阁 、 鼓楼

银川城市发展变迁的见证者

看两头

一个警察

两个楼

一条街

玉皇阁

久居银川的老辈人可能都听说过这句话:“一条街两个楼,一个警察看两头。”其中的两个楼说的就是位于银川老城区市中心的地标性建筑—玉皇阁和鼓楼。

玉皇阁原是古代建在高台上的场所,鼓楼则是建在城市中心用来做报时服务的功能性建筑,他们是中国古代县级以上城市中必有的两类建筑。而银川玉皇阁和鼓楼这两座本是功能不同、建于不同时期的古建筑却因银川城市的发展与变迁而发生了紧密的联系,成为历史文化名城银川城市发展与变迁的见证者。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参观和探究一下这两座古建筑的文化魅力吧!

首先,大家看到的这座巍峨挺拔的古建筑就是玉皇阁。它位于解放东街与玉皇阁北街交汇处,是一座建在长方形台基上的大屋顶木构架建筑群体,由台基、大殿、西配殿及钟鼓楼组成,通高22米。台基夯土筑成,外包青砖,台基下面有南北向拱形券洞,门额上方有石刻题字,南曰“帝鉴”,北曰“天”。踩着台基西北侧青石条铺筑的台阶,我们拾阶而上,去探究玉皇阁所蕴含的文化魅力。

推开台阶顶部的朱色大门,便进入到层楼叠阁的古建筑群中,一股浓郁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大殿、钟鼓楼、西配殿、东厢房错落有致,巧妙而紧凑地分布在1039平方米的台面上,四面青石护栏围砌。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台基中央高耸挺立的大殿。这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两层重檐歇山顶大殿,通高14.1米。大殿一层朝南接出卷棚顶抱厦五间,抱厦明间向南又接出一玲珑剔透的小抱厦,突出在台基外,向北又接出一殿一卷抱厦各三间。顺着殿内西墙边的木梯可登上二楼。殿内现已辟为展厅,当年所供奉的玉帝神像早已消失不见,只存留下龛顶部的雕花龛檐,见证着玉皇阁曾经的历史。沿二楼外朱漆回廊环绕一周,但见四周飞檐翘起,直向蓝天,满城风光尽收眼底,凭栏远眺,悠悠思古之情定会油然而生吧!大殿楼檐上高悬着的“河山一览”四字,似乎在以君临天下的气势雄视着脚下的这片大地。

大殿东西两侧建有对称的重檐十字脊亭式钟、鼓楼。昔日的晨钟暮鼓从这里传向全城每个角落。东侧建有卷棚顶厢房3间,西侧建有一殿一卷配殿三间。纵观玉皇阁,青砖灰瓦,雕梁画栋,飞檐叠起。在建造上,主体结构采用了北方建筑常用的抬梁式结构,翼角又采用南方建筑常用的老戗和嫩戗结构,使檐角高高翘起,因而整个建筑结构严谨紧凑,布局精巧美观,既具有北方建筑的凝重,又兼具南方建筑的灵动和精巧,具有浓郁地方特色。

那么,玉皇阁建于何时?它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又是怎样与鼓楼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呢?

关于玉皇阁的始建年代,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但翻阅明清以来的几种志书,却为我们勾勒出玉皇阁和鼓楼之间曲折的变迁线路。它们的每一次变迁都与银川城市的变迁息息相关。从目前资料证明,玉皇阁在明前期已存在,是报时的谯楼。

事还得从明太祖朱元璋分封同姓王说起。明代建立以后,为达到“同姓制异姓”的目的,朱元璋将自己的儿子分封各地,其中将其十六子朱栴分封宁夏。朱栴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就藩宁夏,先暂居韦州,建文三年(1401年)奉圣命正式迁王府于宁夏(今银川老城区),并于永乐五年(1407年),开始大建庆王府(今玉皇阁南侧)。在修筑庆王府时,在现玉皇阁的位置上已存在一个高台。高台何时出现作何用途不得而知,但了解银川历史的人都知道,在元末,因寇乱难守而放弃了城市的西半部,将西城门移建于今进宁街与解放街的交汇处。明洪武前期设宁夏卫时也曾对东半城进行修建。姑且假设一下,这个恰巧位于东半城中心的高台是否会是元末或明初时城市鸣警报时的谯楼呢?

这样的推论已无法得到证实。于是修建者利用高台修建了警卫部队的一处指挥所和巡夜报警的更楼,遂逐步演变为整个城市的谯楼。正统九年(1444年),社会发展,生齿繁重,宁夏镇城扩建,恢复了元末废弃的西半城,将西城墙西移至元朝中期以前的旧城墙位置,西城门随之西移至今民族团结碑西侧。而原有的西城门城楼保存下来,成为当时宁夏城的“新谯楼”,玉皇阁所在地的“谯楼”也变成了“旧谯楼”和“旧鼓楼”。成书于1488-1505年的弘治《宁夏新志》记载,“旧谯楼在庆府后”、“(新)谯楼即旧城西城门也”;嘉靖《宁夏新志》在卷首所绘的“宁夏城图”上第一次把“旧谯楼”标为“旧鼓楼”;明后期的万历《朔方新志》有了更为详细的记载:“谯楼,旧者在庆府后;新者在城之中央,高大雄丽,可以暇览”。

那么,玉皇阁所在地作为旧鼓楼的历史就这样了吗?正所谓世事难料。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宁夏城发生震惊朝野的“哱刘兵变”,在激烈的交战中,位于城中央高大雄丽的新谯楼毁于战火。自此以后,到清前期,钟鼓楼又曾一度迁回到前明的“旧谯楼”上。清乾隆《宁夏府志》卷首《府城图》上,仍将前明的“旧鼓楼”标为“鼓楼”。乾隆三年(公元1739年1月)整个宁夏城毁于8级大震,玉皇阁也未能幸免。

据成书于乾隆二十年的《银川小志》载,“鼓楼,在府城中,極崇。焕轩廠上供真武帝,砖洞门刻“帝鉴”二字。楼颜曰“河山一览”。乾隆五年重建”。而在民国《朔方道志》宁夏城图中,却已将原“鼓楼”处标为“玉皇楼”了。这三处志书的记载不但说明现存玉皇阁重修于乾隆五年,而且也说明至迟在乾隆时期,“鼓楼”已悄然转换了身份,变为即供奉真武大帝神像,同时又兼具报时的双重功能的建筑了。到民国时期,已逐步演变为“玉皇楼”和“玉皇阁”了。它作为宁夏城鼓楼的身份到这时就真的结束了。

1926年,中国共产党与冯玉祥领导的国民军积极合作。国民军政治部领导的《中山日报》成为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宣传的重要阵地,其办公地点就设在玉皇阁北侧,玉皇阁为民主革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1935年到1988年期间,玉皇阁先后为省立宁夏图书馆和银川市图书馆所在地。1963年被公布为第一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至此,我们已知道,银川古城第一座鼓楼(谯楼)转换身份成为玉皇阁,第二座鼓楼(新谯楼)毁于战火。

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在时任宁夏知府赵宜喧的主持下将在当时宁夏城通衢四达、商业繁华的城中心的四牌楼重新修建为鼓楼,它是明清时期银川古城的第三座鼓楼,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鼓楼。

因多种原因,这座鼓楼的修筑不是一蹴而就,赵宜喧在任时间短,只主持修建了钟鼓楼台基,并手书了洞额石刻题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宁夏地方绅商捐资在台基上建了梁架,后因"款绌停辍"。直到民国6年(1917年),才由宁夏县知事余鼎铭接续重建,并在四角增建了券棚顶角坊。因此,鼓楼的修建前后延续了将近100年的时间。

现在我们看到的鼓楼又称“十字鼓楼”、“四鼓楼”,它与玉皇阁相距不到二百米,总高 26.4米,占地595平方米,由台基、楼阁、角坊组成。台基呈正方形,边长24.4米,高8.4米,夯土筑成,外包青砖。台基中部辟有十字形门洞。四面洞额有石刻题字,东曰“迎恩”,南曰“来薰”,西曰“挹爽”,北曰“拱极”。东面门洞两侧各辟一券门,南券门额上题“坤阖”,内为一耳室,北券门额上题“乾辟”,内砌暗道可登至基顶。

门额题字是中国传统文化一大特色,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大家不妨一起来探讨一下鼓楼门额题字的含义!“迎恩”,屈原《九歌》 中有一篇“东君”,称太阳为日神,给予大地光明和温暖,此谓“天恩”;百姓承受恩泽,要感恩戴德,故曰“迎恩”。此意又引申指称皇帝的“天恩”、“皇恩”。

封建时代,地方官吏享受皇恩俸禄,往往在城楼东门题写“迎恩”,以表示一种忠君思想。“来薰”,中国古代有“风有八方之风,简称八风,以东南风曰薰风”之说。这种风温暖和熙。所谓来薰就是招来南方和熙之风的意思。“挹爽”,挹,本意从水中舀取,酌取之意,这里指风而言。秋风从西方吹来,轻快凉爽,百姓不再受炎暑之苦,故曰“挹爽”。“拱极”,意及环卫北极星。《论语 为政》中说“为政以德,比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后人以此喻“拱卫君王”之意。小门额上的“乾辟”、“坤阖”则取意于《易经》中的天、地和阴、阳,简言之,乾辟就是上楼而开的门户,坤阖就是为下楼而备的门。实际上,鼓楼台基内只修了一道上下楼台阶。

现在,让我们登楼参观吧!

台基中心建有三重檐十字歇山顶二层楼阁,四面各接出一歇山卷棚顶抱厦,二层楼面带平座围廊,楼阁顶以二龙戏珠为脊饰,台基四角建有歇山卷棚顶角坊。

鼓楼展示给我们的依然是中国古代建筑挺拔、优雅、古朴的美。但现在还想告诉大家鼓楼的另外一种美,一种为中国民主革命添砖加瓦的红色的美。

1926年9月,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为配合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军中的工作,以李临铭为负责人的宁夏第一个共产党的组织—“中共宁夏特别支部”成立,办公地址就设在鼓楼的东北角坊,也就是我们面前的这间角坊。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共宁夏特别支部在这个角坊里组织和领导了宁夏城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

1949年宁夏解放,9月26日,时任十九兵团司令员及政委的杨得志、李志民与地方人士一同在鼓楼上检阅了人民解放军的入城式。鼓楼见证了这一庄严神圣的历史时刻,也见证了古城银川的解放和新生。1988年被公布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1996 年,鼓楼被公布为银川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玉皇阁和鼓楼,作为明清时期重要的文化遗存,构成了历史文化名城鼓楼—玉皇阁特色商业街区的核心内容。过去,这条街区商业店铺、民居鳞次栉比,与玉皇阁台基连成一片,形成繁华的商业中心。

车辆、行人均从玉皇阁、鼓楼的门洞中穿行而过。为了更好保护两处古建筑,1988年对其周围环境进行了整治,拆除周围房屋,开辟道路,形成了现在的环形交通。在玉皇阁和鼓楼作为城市景观和标志性建筑利用的过程中,由于人为意识上的偏差,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玉皇阁台基外层被抹上红色水泥面;1984年,鼓楼台基青砖上又被包了一层水泥面,两建筑被人为地改变了原有的历史原貌。

2006年和2013年玉皇阁和鼓楼分别进行了落架维修和加固维修,脱去水泥外衣,还原了两建筑原有的青砖本色。

玉皇阁和鼓楼,见证了银川古城五百多年的发展变迁。如今,它们依然以雄伟挺拔的英姿矗立于繁华的市中心,将继续见证进入新时代银川城市的新发展。

悠悠岁月历史有痕 探访玉门古建筑群之玉皇阁

原标题:悠悠岁月历史有痕

探访玉门古建筑群之玉皇阁

修复后

欢迎关注

"陇原史话"微信公众号

ID:gscnlysh

历史中的玉皇阁

沿着二中校舍一直走,绕过几棵有上百年历史的大榆树,就来到了玉皇阁主阁。曾经的建筑群,为何如今只残存主阁?张建平说,其实在史料的考证中,玉皇阁古建筑群的规模很宏大。在主阁以南10多米处,东西相对有两个砖土柳木结构建筑,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坍塌。2009年挖自来水管道时,在主阁以南约50米处挖出约40公分宽的石条墙基,系用白石灰浇筑,呈南北走向,因为东西向与玉皇阁对齐,不似南院墙,更像房基。同时挖出不少明清风格的大青砖,以此推理,该处应该还有建筑。玉皇阁以北20多米处有一殿堂,于“文革”中拆除。据重修者的后人讲,还有其他厅阁。

如今的玉皇阁是主阁,为重檐二层阁楼。阁基座南北宽14.5米,东西长14.9米,占地面积216.05平方米;阁体(以立柱算)南北宽9.8米,东西长12.6米,占地面积123.48平方米;阁南北墙宽5.1米,东西墙长9.97米,占地面积50.8平方米;阁高(不含基座)10米。主阁分上下两层,一楼南墙开门,二楼有回廊,阁内一二楼之间有木梯可登。顶楼北面中间有一木门,后被封堵,2009年修缮时,复开此门。阁四面有18根红色立柱,顶部为斗拱式飞檐,向四面延伸,翘角挂有铜铃四只,轻风拂过,叮当作响。

玉皇阁主阁2009年复修时,为了最大限度地保存原貌,修建者只根据史料记载,把窗户做成镂空雕花,将墙面进行粉刷并且勾勒出方砖的痕迹,所有的立柱、房梁只是进行刷漆和彩绘,没有做较大改动。

来到二楼,站在空旷的阁楼上,抬头便可以看到正中大梁上的“大清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十二日辰时上梁立柱大吉”及“经理人郇某某会首段某某王某某马某某重修”的字样。黑色清晰地写着经理人和会首的姓氏,中间的名字则用红色写成,也许是被包裹在上面的红色绸布涂抹,已经不可辨认。但是张建平等人几经周折,最终在玉门镇河西村的郇振铎老先生口中得知,负责重修玉皇阁的是他的太爷爷郇中元。郇中元官至大清三边总督,与吴忠岳(郇振铎老先生的外祖父)、周贡(贡生,名不详)、陈贡(贡生,名不详)等人发起,组织重修了玉皇阁,时间约为光绪年间。

玉皇阁与玉门教育的不解之缘

最初的玉皇阁建筑群作为供奉玉皇大帝的庙宇,是当时主要的祭祀中心。后来,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清朝玉门知县姬恺臣在玉皇阁创办了第一所高等小学堂,设正副教习各一名,招收学生36人。这标志着玉门教育由私塾到学堂,由封建教育到近代教育的演变。至此,玉皇阁和教育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1946年,国民政府在此地设立玉门县立中学。从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玉门二中将玉皇阁作为藏书楼使用。

在玉门市博物馆工作的张维萍是土生土长的玉门人,现年37岁的她对玉皇阁很有感情。

1990年,12岁的张维萍在玉门市第二中学上初一,那时候玉皇阁基本上是封闭起来的,但每个班的孩子都有打扫玉皇阁的任务,所以张维萍经常踩在玉皇阁门前的那个“八卦石”上面扫落叶。张维萍还记得,当时校内传言玉皇阁里放着试卷,所以每次到了考试的时候,就会有孩子想方设法地溜进去,想看看考试题。

张维萍口中的“八卦石”由粗砂岩雕凿而成,直径约1.2米,正面为太极八卦图,侧立面有莲花图案,现在已经被收藏在玉门市博物馆。

张建平说,今年5月份,一名女子从香港辗转来到玉门,只为了却她父亲的一桩心愿。原来,她的父亲年轻时在二中任教,离开后一直对玉皇阁念念不忘,就想再看一眼……

绕过环廊,静静伫立在大殿中,还能在房檐下看到燕子筑的巢。关上门,玉皇阁又恢复了安静,那一张张陈列的昔日照片凝固了沧桑岁月,细数着历史年轮,诉说着遥远的故事……

王荣 李雪芬

(玉皇阁照片均为张建平摄)

宁夏银川:玉皇阁

玉皇阁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

因其气势雄伟,犹如大鹏展翅,凌空欲飞,给人以向上、拼搏之启迪,因内铸玉帝像,因而称之为玉皇阁。

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具有民族风格的古代建筑,也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重点历史文物。

玉皇阁主阁为重檐二层阁楼,阁高约有22.1米,台基呈长方形,高19米,东南长37.6米,南北宽25米。

玉皇阁造型甚为美观别致,是研究明初建筑艺术和工艺技巧的原始资料。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5293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