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塘汇厚生丝厂的艰辛变革史

塘汇厚生丝厂的艰辛变革史

就像天空中有不断闪亮的明星一样,在塘汇这块土地上,也不断涌现出一些光芒四射的明星企业。早在上世纪上半叶,这里就出现过一家令人瞩目的民族资本丝绸企业,它的名字就叫“厚生丝厂”(俗称“湖丝厂”,厂址在原塘汇老街西市174号,即原“塘汇中学”校址内)。许多年轻人可能对它没有一点印象,但在一些老的塘汇人心目中对它仍有一点依稀印记。今天,我就来说说这家“厚生丝厂”的历史。

一、“厚生丝厂”产生的时代背景

中国丝绸业是中国的国粹文化与产业,至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但由于过去中国人比较守旧、缺少变革,所以几千年过去直到清朝末期,我国蚕丝制造业仍停留在“土蚕土丝”(指土法饲养蚕种和土法制丝的统称)水平上。而经过西汉、唐代以及明朝“郑和下西洋”三次“丝绸之路”交流,中国蚕丝业传输到欧洲以及日本后,他们却在不断地改良品种、改进生产工艺。到了清末,日欧的蚕丝业水平已经超越了中国。“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后,外国的先进技术以及产品涌入中国市场,一时在势头上压倒了中国传统产业。这种状况出现,引起了我国业内人士的恐慌,也引起当时官方的重视。为此,晚清政府开始推行“洋务运动”,在“西为中用”、“以夷制夷”方针指引下,中国开始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工艺,其中也包括丝绸工业。当时以上海为中心,1861年前后就已经出现较有规模的机械缫丝厂。浙江起步虽比上海稍晚一些,但在光绪末年(1895年)时,嘉兴也有了五家“官商合办”的机械缫丝厂。到了民国初期,这种机械缫丝厂更像“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起来。

据《嘉兴市商会志》上记载,民国以后,嘉兴市本级范围绢丝厂已有十家之多。其中规模比较大的只有纬成裕嘉绢丝厂(即后来“嘉兴绢纺厂”之前身)、福兴丝厂(即后来“嘉兴中丝一厂”之前身)、塘汇厚生丝厂以及南门秀伦丝厂这四家。

二、“厚生丝厂”的艰辛创业之路

从历史看,“厚生丝厂”的创业,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据《浙江丝绸志》记载:1926年(民国十五年)六月,湖州南浔富商周庆云在嘉兴北门外塘汇镇开办了厚生丝厂。资本10万元,购置了当时较为先进的意大利立式缫丝机120台、木头脚踩式缫丝机80台。次年又追加资本2万元,将木机全部更换为意大利立式缫丝机。目的达到“其机械设备取意、日两国之长而冶之一炉,其后出口堪与日丝相仲伯”(此语引自《周庆云墓表》)。

周庆云(1864-1933),字景星,号“湘舲”,别号“梦坡先生”,浙江湖州南浔人。他早年从事盐务数十年,积累了20多万产业。后半生致力于丝绸工业,在杭州、湖州以及嘉兴三地共投资或参股六家丝绸企业,厚生丝厂是其中的一家。

厚生丝厂刚开办之时,影响力较大。曾一度给塘汇小镇带来繁荣景象:“ 1927、1928年,厚生丝厂早上‘呜…呜’地放出了上工号,几百女工提着饭篮匆匆进厂,有一股生气。”这是台湾台北“嘉兴同乡会”1984年发表在《嘉兴今昔》创刊号上一篇文章中所提到的景象(摘自《嘉兴文史资料通讯》第三十四期)。塘汇镇上居民本来不是很多,这厚生丝厂一开,招来了这么多女工上班,不要说当时,就是放到现在,也是一幕很壮观的场面。

根据1937年(抗战前)嘉兴县茧丝厂同业公会发表的《嘉兴茧丝事业概况》,里面较为详细地记述了厚生丝厂当年的经营状况:“厚生丝厂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六月开工剥茧,(生产能力)每年出丝四百五十担,当年即赚万余元,民国十六年亦赚五千元。”这是“厚生丝厂”创业中的第一阶段,也是最好的阶段。

可是好景并不长。一方面,由于当时整个世界经济不景气,影响到了中国的国内市场;同时又遭受日本丝低价倾销的冲击,导致中国丝绸价格一落千丈;另一方面估计此时周庆云本人身体状况已出现了问题,使他无力再顾及生意。所以厚生丝厂出现了亏损:“(民国)十七、十八每年亏耗三万元,(民国)十九年亏六万元”(引自同上的《嘉兴茧丝事业概况》)。

1929年,周庆云曾作过最后的努力,聘请禾商徐步云来经营丝厂。徐步云民国初期曾在嘉兴市内开设过“禾新钱庄”,有深厚的资本实力和人脉资源。但恶劣的营商坏境,徐步云也没有扭转丝厂亏损的命运。

1933年12月7日,周庆云先生在上海病逝,享年70岁。

周庆云死后,由其子周裢初继承了这副烂摊子。但没多久,终因亏损巨大无力支撑下去,周裢初只得将厚生丝厂抵押给兴业银行,由兴业银行出租给其他商人经营。因此在后来的一个阶段中,厚生丝厂迎来了多个经营老板。“他们大多资本在二万元左右,每年开工大概在四个月左右,机器也没有全部开足,而且时开时停”(引自《嘉兴茧丝事业概况》)。

其中:1936年商人王叔仁在丝厂里租机120台,另设厂取名为“源鑫”;同年,商人陈警先也租机80台,另设厂取名为“天宝”;到了该下半年或1937年上半年,商人顾利生和陈孟恢等人整合王叔仁和陈警先两厂之资源,先恢复其“厚生”之名,然后准备合资改组成立“骏利制丝公司”。此时厚生丝厂也曾一度向好,有复苏迹象。据说就在这段时间里,丝厂老板用厂里锅炉房每日烧下来的煤渣,铺筑长纤塘从冷水湾到塘汇牛桥头的煤渣路,全长约620米,宽4米,从而解决了长纤塘下雨天泥泞路滑问题,为塘汇人办了一件实事。这是“厚生丝厂”创业中第二个阶段。

与其他民族工业一样,其发展过程中总遇到多灾多难。没隔多久抗日战争爆发了,这给刚刚复苏的厚生丝厂又带来毁灭性打击。

“1937年农历10月初七或初八,一架日军轰炸机盘旋到‘厚生’丝厂上空,向厂区车间仍了一颗炸弹,毁房屋大半,立缫车全部被炸毁,使远近驰名的‘厚生’丝厂从此难以恢复重建,幸未伤人。”(摘自《嘉兴文史资料通讯》第十六期孙佐良回忆录《塘汇抗日难忘事》)

日军侵占中国期间,日方为了控制中国经济,对蚕种、蚕茧、蚕丝全部实行统制。他们一方面大量砍伐桑林,另一方面控制蚕种和丝价,企图将中国民族丝绸业扼杀在摇篮中。在嘉兴,他们霸占了伟成裕嘉绢丝厂和福兴丝厂。塘汇厚生丝厂因交通不便,他们暂不侵占。此时的厚生丝厂也和其他丝绸企业一样,基本关门停业。

抗战结束后,中国社会与经济恢复正常并逐步向好,许多厂家都恢复了生产。1946年,塘汇人虞辑君(时任“嘉兴县丝茧业同业公会的常务监事)肩负振兴厚生丝厂的重任,以集资十万元之巨,在丝厂旧址上重新开业登记恢复生产,名字仍延用“厚生”(摘自1946年《嘉兴县商会各业公会会员录》)。

重新开业时,塘汇人一度为之振奋,他们希望人丁兴旺的繁荣景象再次出现在塘汇镇。可是好景还是不长,由于当时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小的丝厂和茧厂,每年茧汛上市各路人马纷纷抢夺茧源,竞争相当激烈。使嘉兴茧丝行情大起大落很难把握。为了保证蚕茧的自给供应,股东王叔仁在本埠开办茧厂助其一臂之力,目的是要渡过难关。这是“厚生丝厂”创业中的第三阶段,也是最后阶段。

这时内战又开始了,国民党政府经济直线滑坡。他们本想通过发行“金圆券”来振兴经济,却不料很快贬值,导致物价飞涨,加速了经济的崩溃。此时厚生丝厂又出现了经营困难,只能生产停顿,以买卖蚕茧维持生计,直至后来解放。

三、“厚生丝厂”之后来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对蚕茧交易实行了统购统销,规定了私人不能经营蚕茧生意。因此“厚生丝厂”只能歇业。当时厂房和场地已封存起来,由人民政府接收管理,曾经一度被粮食部门用作临时粮食仓库。

开办于1960年的“塘汇中学”,校址最早在塘汇鸣羊村,由几间破旧的房屋组成,办学条件十分简陋。1964年初,经嘉兴县人民政府批准,塘汇中学搬入到“厚生丝厂”去办学。据“塘汇中学”第一任校长赵贞良先生回忆:当他们打开大门首次走进丝厂时,只见里面杂草丛生、破烂不堪,满目凄凉。当时为了节约资金,同时也必须赶在春节后开学之前完成修复工作,所以除了用作教室的房子经过翻建改造外,其他附属用房则全部利用旧厂房修补后直接使用。

本人曾于1968至1970年期间在该校读书,那时候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属于“厚生丝厂”的旧建筑,如门口的楼房、食堂、大礼堂(原丝厂的车间改建)、操场边上还耸立着当年混凝土的水塔架,以及锅炉房和燃料间的遗址,最西边还有一个当年丝厂用来浸泡蚕茧的大水池等等。

随着岁月的推移,历史在不断发展。塘汇中学在改革开放中也是不断发展和提高,于是这“厚生丝厂”的痕迹也就慢慢地消失了。1985年4月,塘汇中学扩编成为“嘉兴市城乡建筑工业学校”,是目前浙江省唯一的一所建筑类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每年为社会培养建筑工程上的实用人才服务。目前学校校址虽然仍在原处,但是面积已经大大超出了原来丝厂的范围,而且已经过重新规划和建设,里面的建筑也全部更新建造过了。有一天我刚好从这里路过,惊喜地发现在该校最南面,也就是临近长纤塘南大门的西侧角上,仍保留着一个历史建筑群,大约有五、六幢房子,自成一个院落。虽说也都是现代建筑,但从式样和风格上看,似乎有点像当年“厚生丝厂”的模样,似乎在告诉人们这里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从这一细节上看出,这里的建设者们是相当尊重历史、尊重人文的,这也是“厚生丝厂”最好的归宿。

如果当年这些曾经为民族经济努力拼搏过的先贤们地下有灵的话,当看到如今这里的变化与发展,估计也会含笑九泉的。

感谢嘉兴文史学者周咬脐老师为作者提供珍贵的史料,使作者三易其稿,不断完善。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Hash:9524cfbb6aaacc4abec366f8e656876bed6003e0

声明:此文由 虎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5266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