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礼村高氏宗祠

礼村高氏宗祠位于番禺区大石街礼村渤海路2号,年代为明清,类别为古建筑。

礼村高氏宗祠为第九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高氏宗祠“碰撞”文化礼堂焕发新活力

礼村高氏宗祠

图为高氏宗祠全景图(此图为高建成摄)

萧山网讯 历史悠久的龙虎文化与古色古香的岩门高氏宗祠照相辉映,相得益彰,呈现出一种和谐之美、宁静之美。丰富的文化底蕴,有效的管理制度,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让这里逐渐成为龙虎村民的"精神乐园"。

2015年,龙虎村文化礼堂的成功验收,赋予了宗祠全新的意义,重新焕发新活力。

借巢引凤

古祠堂拓展新功能

沿着蜿蜒小道盘旋而上,映入眼帘的正是高氏宗祠,这座宗祠掩映于青松翠柏的环抱之中,庄严明净。而这,也正是龙虎村文化礼堂的所在地。

龙虎村文化礼堂,由高氏宗祠改造提升而成。2010年12月18日,高家祠堂举行了三修宗祠竣工落成典礼,一座崭新的原式原貌、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展现在世人眼前。完工后的宗祠便一直作为高氏家族谒拜祖先和族人聚会的地方。2015年,高氏宗祠与文化礼堂的契合,让世人在感受古韵之美的同时,更感受到龙虎村浓厚的文化底蕴。

走进龙虎村文化礼堂内,"文化礼堂 精神家园"这8个大字赫然醒目,与旁边代表着传统道德精神的"厚德、崇善、报国、守信、崇俭、尽孝"的壁画,交相辉映。礼堂内,除了依然保留着具有祠堂元素外,还融入了农家书屋、道德讲堂、美德档案室、农工匠展陈室、文化作品展示区等功能性元素。

独特的祠堂文化与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特色文化之间的"碰撞交融"犹如"新旧"的巧妙结合,既传承了历史文化,又为宗祠添新颖。

享"文化大餐"

村民家门口的"精神乐园"

现在的高氏宗祠已不局限于高氏子孙祭祀祖先的地方,而是开放成了村民们茶余饭后的新乐园。

自文化礼堂建成后,村里的文艺者就有了自己的文化阵地。早晨,他们或许会到农家书屋,挑选几本有意义的书籍细细阅读。或许会去高帆先生的摄影作品室,欣赏他在硝烟弥漫的战场所拍摄的珍贵照片,感叹历史的沉重。或许约上好友在老年活动室内切磋棋艺。这里俨然成了他们聚会的休闲之地。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近日,在龙虎村道德讲堂内,"七岁开蒙礼"的举行让11位即将步入学堂的孩童们在仪式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传统文化。而这也仅仅只是龙虎村文化礼堂开展传统礼仪活动的一个缩影。与此同时,龙虎村还将通过举办包粽子比赛、缝伞比赛、"重阳节"开展"钻石婚"纪念活动等富有传统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积极弘扬传承传统文化。

昔日的宗祠华丽转身,在不断增加文化新元素的基础上,高氏宗祠成为了弘扬龙虎村特色文化,巩固红色文化的阵地,成为村民的精神乐园。

制定"理事会负责制"

"汇智聚力、共建共享"

不管是在道德讲堂内还是在农家书屋,一眼望去,桌椅都被井然有序地摆放,连外面的小道上也是洁净无垃圾,周围的环境让人心旷神怡。当然,这得益于健全有效地管理制度,确保文化礼堂的有序运行。

如何把文化礼堂"建设好、管理好、运转好"?为此,龙虎村建立农村文化礼堂理事会负责制。理事会经过村三委会研究讨论,最终确定6名理事,管理日常工作。除了有专职管理队伍外,还建立并完善了文化礼堂管理、农家书屋、文体活动场所管理等制度,启动实施"星期日"活动,使文化活动变得常态化。专业的知识学习、排舞比赛、露天电影、趣味运动比赛等多姿多彩的活动项目,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需求,丰富和充实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一村一特色,一堂一品味。龙虎村以高氏宗祠为依托,将龙虎文化用以"扮靓"祠堂文化,传承文化遗产,弘扬凝聚力。岩门高氏宗祠也将成为龙虎村文化礼堂的"新坐标"。

作者:记者 孔纳慧  

编辑:孔纳慧

来源:萧山网

今天是冬至,镇江新区葛村解氏宗祠 举行盛大的祭祖典礼!

今天是冬至

对于我们大港人来说

今天是需要祭祖宗的

回老屋,准备香案

想必大家都有印象,小时候家里或者爷爷奶奶家,堂屋里总有一张长桌子,这就是香案:用来供奉神位,摆放香烛贡品来供奉神灵、牌位等的长方形桌子,常放置于于寺庙,家庭供奉神灵,牌位前!(来源:360百科)

点蜡烛,烧纸钱,磕头

雷打不动的做这几样菜

鱼、肉、青菜豆腐、还有炒粉之类

米饭弄成倒抠的样子

然后子孙挨个儿磕头

然而在葛村

祭祖却不是一户人家的事

而是整个村落同一个姓氏的大事

葛村解氏宗祠始建于明朝景泰年间(公元约1450年)距今已有560年以上的历史,解氏子孙遍布全球各地,五洲四海。

为弘扬中华传统历史文化,彰显葛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秉承解氏先祖史迹,为葛村的持续发展共谋良策,经解氏宗祠管理委员会研究决定于2018年12月22日(戊戌年冬至)在解氏宗祠内举行盛大的祭祖典礼。

海内外解氏宗亲这今天归乡祭祖

解(ha四声),是葛村的本姓。葛村后世子孙会在冬至这一天,打开葛村祠堂进行祭祖活动,祭祖是活着的人对祖先的一种缅怀。

当下很多年轻人不解,有必要搞这些吗?一开始自己也不懂,可自从爷爷奶奶辈相继离世之后,原来齐聚一堂的亲人,都散了,有拆迁的、有去市区买房的,天南地北,一年到头也聚不到几次,才有点懵懵懂懂的感觉到,好像有什么散了。

有人说,我心里有祖先不就可以吗,为什么要去祭拜?那么,我们心里有父母,吃饭可以不喊父母先吃,而是自己先吃,让父母自己管自己吗?知道有父母,可以当看不见他们吗?

因为拆迁,新区很多村子都拆的差不多了,目前保留的也不多留村、华山村、葛村...每个村子里都有很多人都是一个姓,因为都是一个祖宗,老人们会给孩子们讲述自己姓氏的来源,说一说老祖宗的来历,如果人都散开了,谁来传述这些故事?最后后辈就如浮萍,不知自己的根在哪儿!

中国人都讲究一个落叶归根,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追寻最初的那个姓氏来源,回到初始的那个地方。祭祖是中国的姓氏文化的延续,祭祖是老辈带领后辈一代代的传承,使子孙后代了解祖根,认同祖德,可以增强宗亲的凝聚力。让后辈知道自己姓氏的来源,老祖宗都是谁,家风、家德就从这些地方点点滴滴而来

信息来源: 镇江新区在线APP

编辑 | 爪子,审核 | Mr.zhang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暖心!重阳将至,人和镇大巷村曹氏宗祠为2500多名老人送礼物

10月9日一大早,人和镇大巷村的老人们就三五成群地往村里的曹氏宗祠赶去,今年的重阳节他们第一次可以领到由曹氏宗祠发放的节日礼物。据了解,今年曹氏宗祠将为2500多名60岁以上的曹氏宗亲送上重阳节礼物,领取礼物的宗亲分布在全区多个镇街。

祠堂重修敬老助学传统将延续

据介绍,曹氏宗祠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曾经是禺北地区一处显赫的祠堂,经历了“文革”的动荡,这座曾经四进的大祠堂,最后只剩下一进,且都是断壁残垣。修复祠堂是大巷村曹氏族人和从祠堂走出去的曹氏宗亲多年来最大的心愿。

去年12月,经过一年多修整,曹氏宗祠恢复了三进,且基本上重现了100多年前的面貌,现在每天都有人在这里休闲。曹氏宗祠专门成立了管委会,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措施,每天都有人打理宗祠。笔者了解到,管委会成员一共有几十人,所有从祠堂走出去的曹氏宗亲均派出了专人参与管理。管委会负责人介绍,通过管委会将曹氏宗亲团结起来,大家互相促进,互相扶持,共同进步。

曹氏宗祠。(资料图片)

据介绍,敬老助学是曹氏宗祠500多年以来一直承担的责任,即使在最困难的抗战时期也没有间断过,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基本上都在祠堂上过学,民国时期,村里的女子就享受了与男子同等的上学机会。祠堂重修后,这一传统将继续保持下去。

2500多名老人共度重阳节

上述负责人表示,今年是祠堂修缮后的第一年,今年元宵节举办了第一届灯会,通过投灯获得80多万元经费,将全部用于这一年的敬老助学。重阳节期间,曹氏宗祠将所有曹氏宗亲60岁以上的老人均列为敬老对象,经过统计共有2500多人,祠堂管委会统一购买了油和米作为重阳节礼物,分送给这些老人。

“领取礼物的宗亲分布在多个镇街,太和、钟落潭都有,只要是我们这个祠堂走出去的曹氏宗亲都有份。”该负责人介绍,曹氏宗祠附近的老人均自己或者托付家人代领,其他较远区域的则由祠堂管委会将礼品运至他们家附近进行发放。

10月9日早上8点开始,陆续就有老人来祠堂领取礼品,这一份节日礼物也让所有曹氏家族的老人感受到了节日的喜悦。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开着代步车来领取礼物,他告诉笔者,祠堂重新修缮后,他们感到曹氏族人又有了一个共同的家,生活更有盼头,像他们这种行动不便的老人有了更多亲人的关爱。

老人们来祠堂领取礼品。

据介绍,目前曹氏宗祠已经确定每年农历九月为敬老月,除了给老人发放节日礼品,日常也会通过管委会关爱困难老人。而每年的农历正月则被定位为助学月,会对学业上表现优秀的孩子给予奖励,鼓励年轻一代努力学习。

文|杨黛清

图|杨黛清

通讯员|朱文

(本文由“白云时事”原创发布,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公众号不得转载改编。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5014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