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丁峰塔

丁峰塔,又名停凤塔。位于休宁县下汶溪村的玉几山西,与巽峰塔遥遥相对。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为楼阁式砖塔,六角五层,全高约30米。塔为实心体,辽代风格。现为休宁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丁峰塔

雷峰塔门票怎么买 雷峰塔门票可以网上买吗


可以直接前往雷峰塔现场购票,也可以在网上购买西湖的套票,雷峰塔门票40元/人,学生、儿童票、军残凭借相关证件还有优惠政策享受。

很多人知道雷峰塔都是源于白娘子传说,这也给这座塔蒙上了一层深神话色彩,尽管旧塔在1924年就倒掉了,如今这座是在原塔基上新修的,里面有电梯和空调,但并不妨碍你来此寻访白娘子的踪迹。雷峰塔本身是整个景区最大的看点,新修的雷峰塔更像一个博物馆,塔里每层楼都展示着一些诗文、壁画,但大多数人登塔是为了看景。

购买门票的话可以直接去现场购票,可以单独购买雷峰塔的门票。在网上购买的话,就只能购买雷峰塔加西溪湿地或者西湖的套票,差不多门票105元/人,现场单独购票的话是门票40元/人,学生、儿童、军残凭借证件还有相关优惠,购买门票包含了上塔的门票,进入景区之后,上塔不需要单独收钱。

此塔,堪称许昌文峰塔的姊妹塔! ‖燕超

此塔,堪称许昌文峰塔的姊妹塔!‖老家许昌

文图‖燕超

“到‘白沙山’赶庙会,三月初八有羊娃儿。”

“乱石堆‘白沙山’的塔下,压有妖精。”

一句乡间俗话,一个瞎话传说——这是小时候我对禹州那座塔模糊的记忆。

现在想来,的确让人在好笑中又有些疑惑:好端端的“柏山”,咋就成了“白沙”了?一言以蔽之:普通话和地方方言的不同,造成了一个地名,两种读法。“柏山”读音念转了,成了“白沙”。原本书香文雅的“柏山塔”成了带着乡土味道的“白沙塔”。

至于塔下究竟有没有镇压妖魔鬼怪以及相关故事传奇,感觉现在无需深究细考。也许它存在的最大意义和价值,只是极大地满足了一个孩子的好奇心和懵懂的童年罢了。

——以上这些文字,是我在收到许昌一位好朋友所寄的《颂塔雅集》一书时,触物生情的感慨。

通过这本书,我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了“塔”这一富含中国特色的建筑和文化。更重要的是,作为土生土长的禹州人,我不由想起了一座塔,家乡的柏山塔——禹州城区南约10多里处的柏山文峰塔。

当指尖翻阅《颂塔雅集》,一颗心在这些带有浓烈宗教色彩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古建筑中游弋时,一幅亘古的画卷铺展而来——“三峰竞揽清风月,柏山塔影远斜阳”。

三峰山,又名笔架山,而柏山是禹州境内西南部箕山山系最东端三峰山的余脉。在此山山顶修塔,那矗立的高塔,形似破空凌云的毛笔,与笔架山遥相呼应。自古至今,可谓禹州文脉地气的象征,寄寓了多少文脉隆盛的美好愿景。许昌文峰塔,有启振文风之寓意,而禹州柏山文峰塔与其外形、结构相近,渊源相同,堪称姊妹塔。

修史和文运,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一个地方的文化传承和兴盛程度,是其文明的重要标志。郦道元《水经注》曰“河南阳翟县有夏亭城,夏禹始封于此,为夏国。”想我大禹之州自有史以来,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黄帝、大禹的遗迹和故事流传甚广,更是孕育和涌现出吕不韦、李斯、张良、晁错、郭嘉、徐庶、司马徽、吴道子、禇遂良、孙思邈、马文升等众多历史风云人物,留下千古佳话。

禹州,华夏第一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据史料载:禹州,汉唐以前,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心;宋元后,又近京畿之地。至明清两代,禹州共出进士40余人,而明代则有30多人,清代则所占无几。

在传统文化中,依据风水学的观念,是否出人才,和“地文峰”有关——古人认为:居住者所处地域的周边环境的山水关系对其有重大影响。“地文峰”天成,乃砂(山或高地)山天然形成(如无砂或砂过低),则要造人工塔以求利文化兴文运;与人造文峰塔相对应。

这就解释了原本“始建无考”的柏山塔为何在清乾隆年间重修的真正原因。

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修的柏山文峰塔,塔高16米,呈平面八角形攒顶式五层砖构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

塔基周长数十米,为石质墩土式圆台,高丈许。塔身五层,下大上小,依次渐收,底层八面,唯北面朝城方向开一券门,门顶横楣上题“凌云耸翠”四字,落款为清乾隆十四年重修,由此可直通塔顶。其余四层也为八面,分开四门、四窗,每层门洞高出地面与常人胸齐,门外无廊,实则亦为窗,便于采光和远眺。

第二层门洞为券拱弧顶横楣,窗为圆形花格四方框,与一层正门相对的门楣上题“云汉昭回”四字。第三层门洞为券拱弧顶无楣,窗为圆形花格八角框,与一层正门相对处的门楣上题“光照钧台”四字。

第四层门洞和第三层相同,窗与第二层相同,与一层正门相对处的门楣上题“秀耸钧天”四字。第五层门洞和第二层相同,窗与第三层相同,四个门洞横楣上分别题“文峰蔚起”、“钧台毓秀”、“汉霄腾辉”、“天阁文运”等字。

塔顶为八坡挑脊,刹如葫芦,直插云霄,旁生古木数枝,春发绿叶,与刹顶黄色交相辉映。塔层之间分八面八坡挑脊,由青砖斗拱支撑,拱下嵌砖雕小篆体易经卦象文字,内容为“震、雷、奋、长、巽、风、敕、文”等。

拱上青砖犬牙交错,渐次外放,形成檐坡。塔内有64层青石台阶盘旋而上,中有天穹式佛龛数处,最上层穹室四通,结构严谨,布局巧妙。

在一个夏日的黄昏,终于又走近了柏山文峰塔。

田间小路,蜿蜒于幽香野花、蒿草和灌木刺枣丛;一块块高低起伏的红薯地、玉米地,连缀成一片碧绿的海洋。

儿时记忆深处,这里曾有过的高坡深沟和犬牙交错的白色砂石块,不见了影子。早些年,附近的村民建房修院,早把坚硬耐用的石块采运尽了,沟壑填平,成了一片片岗地,被绿色的植被和作物覆盖。

柏山高处文峰塔周围,也不知何时起,建起了现代民居样式的寺庙群,建成了组寺庙群,有观音殿、少姨庙、托天老母殿、老祖母殿、大奶奶殿、关公殿、玉皇阁、三清殿、王母宝殿、三皇老祖殿等。彩旗飘摇,香火萦绕,香客不断。

费了一番周折,终于登临高处,早已大汗淋漓。塔内光线昏暗,混浊潮湿的气味弥漫。砖石上的斑驳锈迹,是流年无声的絮语;而上面不重样的“到此一游”、“山盟海誓”刻字语句,似蠕动的丑陋怪异的虫子,让人身上的每根毛孔都感到隐隐作痛。

窗外,原野村庄隐没于葱郁之间,一抹斜阳的余晖倾泻,仿佛披上淡淡的金缕衣。塔南面,是宝塔陵园;北面,正对城区那一条无法看见的柏山路。

置身于明暗虚幻的夕阳光影中,想起余秋雨的一句话:文脉,是一种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

是啊,风水文化之学,人才文脉之思,也许只是种美好的心理慰藉和思想愿景。远眺三峰,吴带当风,随大唐帝国的烟云远矣;具茨周定王陵,惟有石门倾斜盗洞冰冷;柏村后汉皇帝刘知远墓,一方荒草土堆,现碑刻为“刘智远墓”谬误……

江山代有,各领风骚。每一个杰出人物的横空出世,是外部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相融的结果,到底哪一个更为重要呢?他们,与脚下这冷山长河有关联,最终走出,走向外面,竞相风流,各寻归宿。只留给后人凭吊怀古的遗踪、去处和理由。

沈佺期《北莽山》诗云“城中日夕歌钟起,山上惟闻松柏声”。这里,没有暮鼓晨钟,唯有柏山文峰塔屹立,随着太阳金色马车从东到西狂奔的方向,在时空中不断消长身影、变幻风情。

【作者简介】燕超,笔名关山月明,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禹州市作协副秘书长,曾在省市级报刊杂志发表各类诗文200余篇,在全国性各类征文大赛中获奖10余次,著有小说集《落花人独立》,诗歌选集10余种。

2、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版权归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3、本文启用赞赏打赏功能,请根据作品质量和自身情况进行打赏,量力而行,赏金的100%为作者稿酬,打赏日期计算为本文发布之日起七天内,无打赏无稿酬,谢谢您的支持!

4、欢迎转发微信公众号“老家许昌”作品,如其他微信公众号或单位或个人需使用“老家许昌”微信公众号相关作品,使用之前请务必联系后台。

扬州文峰寺的文峰塔还有腊八粥

扬州文峰寺,始建于万历十年(1582),毗邻千年古运河。为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中华文化的启航地。康熙、乾隆二帝南巡时曾先后登塔游幸。现为扬州仅存的一座楼阁式风水宝塔,建于明代。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文峰寺以文峰塔而出名,塔高47米,名曰“文峰塔”。 根据风水家的说法,“文峰”的内涵,是有益于“一方科甲”之意。因此,文峰塔也就成了扬州科举昌盛的重要象征,是当地文人为祭祀文曲星,凸显科举昌盛而建。

文峰塔下为文峰寺,寺庙山门朝西,面临古运河。千年大运河水流淌到这里后,原本由南向北的流向,却原地转了一个大湾儿,然后再转向正南,呈现出一个大大的“S型”,流向滚滚长江。 因此,该地唤做“三湾子”。文峰寺建成后,改称宝塔湾。

关于文峰寺的始建者是谁?一直存在着不同争议。 官家说:是当时的扬州知府虞德烨修建的寺庙。对此,官家有书籍为证——明万历《扬州府志》载:“文峰寺,在城二里官河南岸。万历十年(1582)知府虞公德烨建浮屠于此,因并建寺。” 而民间却认为:是僧人镇存募捐建寺。当地流传:一个名叫镇存的少林僧人,通过卖武艺募捐,修建的宝塔。

这两种说法,从明朝起便有争论,已然成为疑案。据考,扬州知府虞德烨风雅好文,主持刻印了许多流传于世的好书,修建文峰寺或许与他有关。而僧人镇存也是个奇男子,他出家少林寺,有感于阿育王建塔的壮举,立志为家乡修建一座宝塔。他四处募捐,广得资助,不到三年而寺院与宝塔建成。 因此,文峰寺的建造,应该是扬州知府虞德烨的倡议和主持;由僧人镇存负责募捐和操办而成。他们都是想用佛家慈悲造福百姓,出发点是善良的。

史载:清康熙七年(1668)元月,山东郯城大地震,波及扬州,塔尖倾倒坠地。次年,当地百姓捐资修葺,将塔尖增高一丈五尺。咸丰三年(1853)扬州遭遇“太平天国”兵火,塔寺均遭火焚,木质结构全部毁坏。 近年来,当地政府拔出巨资数次重修文峰寺。广植花草,修竹千株,打造成扬州城内惟一集塔、寺、园三者合一的特色公园。

为使文峰寺恢复往日盛景,当地政府将位于市区内的明代建筑大雄宝殿、藏经楼和戒台等古物搬迁至文峰寺修复。 今日的文峰寺,拥有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以及僧寮等建筑。最有特色的是建成了宽敞的地下建筑设施,可用于讲经说法、文化展示。

值得一提的是,文峰寺做为扬州城内的一座古刹,与百姓民居仅一墙之隔。墙内寺院里的晨钟暮鼓,墙外人世间的滚滚红尘,交错而存,极富亲民特色。终日里,文峰寺内的香客不断,闻名前来的参拜者和做法事者络绎不绝。这是居士们在进行晨读。

近年来,文峰寺开展了多项宗教普及活动,开办居士培训班启蒙开示,开设讲经说法等等。广种富田,普渡众生。

距文峰寺山门不足30米的古运河畔,有一座飞檐斗拱的小亭,亭内立有一块用隶书写着“古运河”三个溜金大字的石碑。左侧两行小字:“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鉴真大和尚命弟子抵东河造船准备首次东渡。”

历史上,唐朝高僧鉴真大和尚,为传播佛教和中华文化,先后六次扬帆横渡东海至日本,终获成功。其中,第二次、第四次和第六次均由此处登船启航。亭子内,古朴高大的石碑,上书“古运河”三个溜金大字。

距碑亭不远处的运河堤上,嵌有一块黑色大理石牌匾,上书“鉴真东渡码头”六个溜金大字。这里便是鉴真和尚六渡重洋远赴日本,传播佛教和中华文化壮举的出发地。

鉴真(688-763)俗姓淳于,扬州人。唐代著名僧人,律宗(佛教的一个流派)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 鉴真十四岁出家为僧,四十五岁时,亲自传戒的门徒达到四万多人,成为中国江淮大地上的一代佛门领袖。

鉴真在日本留居10年,为传播佛教与中华文化发挥巨大作用,成为日本佛学界一代宗师。此外,他还用所带药材为百姓治病,日本国政府授予他“大僧都”封号。在日本奈良,鉴真主持修建了庞大的仿唐建筑——唐招提寺,保存至今。鉴真死后,日本弟子为他制作的坐像,至今仍做为“国宝”供奉在唐招提寺。

文峰寺山门外,弯弯古运河水千年流不息,悠悠行舟千帆竞发;寺庙内,巍巍宝塔耸立,幽幽古寺静谧。站在古运河对岸,隔着宽阔水面眺望文峰寺,但见高大的宝塔矗立在黄墙红瓦的文峰寺内,十分醒目。

过去,每当夜幕降临时分,文峰塔顶的灯龛便会被僧人点亮,为南来北往的船队导航,成为扬州的一座极其重要的水上通道航标。 如今,古运河历经千载,至今流淌依旧;文峰寺晨钟暮鼓,百年钟灵毓秀,已然成为古城扬州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俗称腊月,十二月初八既是腊八节,习惯上称作腊八;腊八节在我国有着很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在这一天吃腊八粥是百姓最传统的习俗。

位于古运河畔的文峰寺迎来众多市民排起长队领粥。现场可见一群系着围裙的人们在大锅前忙碌的身影,他们是志愿者,他们在寺院工作人员一道忙乎煮粥、分粥,清洗粥碗。志愿者一行60多人来到这里做义工,为市民熬粥,已煮了98锅腊八粥,用掉大米近千斤。今年要熬118锅腊八粥。这些原材料共18种,有红枣、莲子、桂圆、芋头、茨菇、蚕豆、山芋等。

在分发现场,志愿者们将一碗碗热气腾腾香饽饽的腊八粥送到市民手中,上万余碗腊八粥里凝聚着志愿者的辛勤劳动,他们感到欣慰与自豪!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5008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