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古驿道

据先秦文献记载,早在公元前7000年前魏域已有了人行路。5000年前形成了驮远路。大禹治水,陆行乘车,由回隆入魏域,形成了境内贯穿南北的车马大道。商朝七迁其都,河禀甲时迁相(今内黄县),境内形成了殷都至曲周太平仓、沙丘行宫之间的官路,这条古道南起殷都(今内黄县),自宋村入魏境,经今泊口、马头、双井、德政、罗庄等16个村出境,长约70里,俗名“殷路”。早在商代我国即有邮驿制度,每隔30里,按规模大小设“邮”、“亭”、“驿”、“传”四等驿站,魏县设有蒋村、双井、西寺堡、方里集、北皋、罗庄、集村等10个驿站,境内交通四通八达,为“晋齐燕赵吴楚通衢”。这条古驿道,对研究我国古代交通、军事、政治、邮驿有重要价值,沿这条古驿道形成的一系列古地名,形成一条地名文化长廊。

纵横古驿道挖掘古驿道文化,传承古驿道文化

古驿道

2018年即将接近尾声!回顾今年的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中,我们除了可以看到赛事越办越好外,也可以看到传统文化正在通过不同的方式被盘活。

在南粤古驿道湛江徐闻站和广州从化站,文体广播记者谢亮和夏文嘉分别采访了南粤古驿道音乐总监方小聪、南粤古驿道视觉总监张强以及潮州音乐的代表人物王培瑜,谈谈南粤古驿道传播传统文化的见解。

下面,古道君转载了12月6日播出的《纵横古驿道——2018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系列访谈》中的内容,带大家来了解下采访内容:

三年以来,广东将南粤古驿道作为广东绿道的升级,开展南粤古驿道和绿道互联互通,围绕乡村振兴和文化自信,创新利用古驿道文化元素,打造多元文化主题线路,打响南粤古驿道文化之旅的品牌。

南粤古驿道以文化先行的概念,挖掘古驿道文化,传承古驿道文化。三年以来,南粤古驿道成功举办了以古驿道为主题的大学生微纪录片大赛、摄影大赛、文化创意大赛、“驿道游学”少儿绘画大赛等活动;组织创作古驿道主题曲,并活化了一批古谱、古乐、民歌,编制出版了古驿道保护利用系列丛书;在省博物馆举办了《南北通融——南粤古驿道展览》,将南粤古驿道纳入了中小学研学产品,提升了当地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挖掘传统文化和传承传统文化成为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的鲜明标签。

在南粤古驿道湛江徐闻站和广州从化站,文体广播记者谢亮和夏文嘉分别采访了南粤古驿道音乐总监方小聪、南粤古驿道视觉总监张强以及潮州音乐的代表人物王培瑜,谈谈南粤古驿道传播传统文化的见解。

本期嘉宾

方小聪 南粤古驿道音乐总监

张 强 南粤古驿道视觉总监

王培瑜 潮州音乐代表人物

记者

谢亮、夏文嘉

文体广播记者谢亮(右)采访南粤古驿道音乐总监方小聪(左)

谢亮:

在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湛江徐闻站,南粤古驿道网撰稿人阿瑞捐赠了画作《守护希望的田野》。这幅画作还是挺有故事的,我们现在就跟随南粤古驿道网的总编,也是南粤古驿道的音乐总监方小聪先生谈一谈这个小细节。

方小聪:

大家好!阿瑞先生长期致力于古驿道的活化工作,他同时也是我们南粤古驿道网的创始人之一。他从建网到现在前后为南粤古驿道供稿75篇,总计有21万多字。同时他也是我们广东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的倡导者,他是最先提出要活化南粤古驿道的,南粤古驿道的概念就是由阿瑞先生提出来的。那么,他在2018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徐闻站开赛的首天把这幅油画《守护希望的田野》这幅画作捐赠给徐闻县博物馆是很有深意的,既表示他对徐闻古港的珍视,也饱含他对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深切向往,代表着很多热爱古驿道的人共同的心愿。这就是我认为阿瑞先生捐赠这幅画作给徐闻县博物馆的含义。

《守护希望的田野》捐赠仪式

谢亮:

阿瑞的画作《守护希望的田野》包含有哪些寓意呢?

方小聪:

众所周知,徐闻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有着一个无比辉煌的历史印记。而矗立在港口周边的徐闻石狗,正是那一段辉煌时代的见证者。千百年来,徐闻的石狗守山守海守林守村,它是一种守护者的形象,同时也寓意着对人的祝福,对吉祥的期盼。石狗在过去千百年来,在雷州、徐闻已经变成了当地人的图腾,一种被人敬仰的吉祥物。现在一带一路的建设方兴未艾,徐闻的石狗又成为我们新时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守护者,所以阿瑞先生把这幅画作命名为“守护希望的田野”,可谓用心良苦,纸艺非凡。

文体广播记者谢亮(左)采访南粤古驿道视觉总监张强(右)

谢亮:

南粤古驿道网撰稿人阿瑞在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首站湛江徐闻站的比赛上捐赠了画作《守护希望的田野》。据我们了解《守护希望的田野》同时也制作成了明信片。这当中有些什么故事呢?我们也跟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的视觉总监张强先生聊一聊这张明信片背后的一些细节和故事。张强你好!

张强:

大家好!谢亮好!阿瑞先生的艺术作品赠送给了徐闻博物馆,其实作品放在博物馆进行保存和传播是一种渠道,在现代社会我们有更多渠道可以去让更多的人欣赏和感受到作者对徐闻的期望、对社会的期望。明信片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大家都知道明信片最早是在1865年开始产生的,他是由一位艺术家与邮政的职员共同创造了明信片这种媒介形式。因为当时他是想把自己所绘的一幅作品寄给他远方的一个朋友,表示对朋友新婚的祝福。由于当时的信封比较小,他的作品装不进去,这时候他就发愁了。邮递员给他出了一招,就是可以把祝福语以及朋友的地址、姓名写在画作的背面,再贴上邮票,这样他就可以收到你的祝福和你的礼物了。明信片的原型其实就来自于这个故事。全世界最早的明信片是1869年澳大利亚政府发行,在中国的第一套明信片是在1896年清政府发行的。明信片发展到现在一百多年,已经非常受大众喜爱。

张强展示《守护希望的田野》明信片

这次,我们把《守护希望的田野》明信片做了一个系列,总共是一套12枚,参与这个系列的人员主要是参与和关心、支持、爱护南粤古驿道保护和活化利用的人员。因为他们深入到乡村去调研,去发掘乡村的传统文化,把他们的感受通过联合创作或者独立创作的形式呈现出来。这里面有专业的艺术家、摄影师和设计师,也有普通的文物工作者,新闻媒体的朋友,以及教师跟学生。他们通过明信片这种人们日常传递信息的习惯方式,把他们所感受到的地方特色,感受到的地方好山好水,以及感受到的乡村振兴的现状传播出去。这张明信片不单体现了徐闻地域文化的特色,更传递着我们对广大民众身体健康的祝愿,以及对乡村振兴发展的信心。谢谢大家!

文体广播记者夏文嘉(左)采访潮州音乐代表人物王培瑜(右)

夏文嘉:

随着我省南粤古驿道修复活化利用工作的不断开展,陈列在南粤古驿道沿线的古驿道、瑰宝也“活”了起来。在今年南粤古驿道从化站的活动中,大赛组委会特别邀请了古曲大师王培瑜、谢声驿、谢庭峰、蔡一熊、陈浚辉等人,在钱岗村广裕祠进行了南粤古驿道古曲大师的演示,用音乐解读古驿道上的传统文化。文体广播记者夏文嘉专门采访了潮州音乐代表人物王培瑜,请王老师谈谈古驿道传统文化的传承。

王培瑜:

我们都知道中国有一首器乐曲叫大八板。大八板就是中国的版图里面,东西南北都有这个曲子。这个曲子为什么会流传在整个江南大地呢?中国的大片河山东西南北到处都有这首曲子。山东的碰八板,河南的老六板,还有我们广东的大八板、上海江南丝竹的老六板,其实都是同一个曲子。这个曲子为什么会流传得那么广,绝对就是古驿道起的作用。流传在潮汕的、现在变成潮州音乐非常著名的八板头、八板曲。《崖山哀》也是这种八板变体的一个古曲。《崖山哀》跟古驿道,跟我们这个祠堂是非常吻合的。刚好《崖山哀》是将陆秀夫这个事件的,文天祥、益王一路到了这边,陆秀夫背着宋帝昺跳海自尽,就跟这个祠堂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有陆秀夫南宋时候的一个丞相。所以古驿道文化,音乐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今天我们解读古曲、古乐的流传、传播,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乐种,包括南方的古曲为什么会流传得这么广,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这些古曲,是因为到现在为止,潮州音乐是保存的中华传统文化里面,乐制、古代的音乐理论、乐谱保存得比较完整的。

我们中国的传统音乐,特别是汉民族的传统音乐,岭南这边有三大乐种,都跟南粤古驿道有很大的关联。因为广东人很多都是从北方、外疆慢慢移民过来的,所以跟古驿道有密切的关联,特别是我们的传统音乐,包括潮州音乐,潮州弦诗到了清代的时候,还有我们叫外疆音乐,就是跟古驿道有很大的关联性。

古音古曲里大部分都是非常优秀的,当然我们不是说传统的就全都是优秀的,但是确实,在古音古曲里,能够流传下来,几百年上千年,能够流传到现在至今还在存活的曲子肯定是很优秀的。所以我们今天解读古音古曲,包括用我们现在的乐器,我们现在的演奏家演奏出来,重新来解读,重新把这些古典的东西呈现给当代的人来认识,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么多年来我在中国的音乐学院,包括中央音乐学院和国内的一些音乐学院开课,都是开传统乐种的课。所以这个我们是一直都在做的。我们认为这对下一代的传承和发展有很大的意义。

广东广播电视台文体广播与广东省体育局联合制作的《纵横古驿道——2018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系列访谈》,从古驿道出发,将体育竞技、休闲旅游、精准扶贫、文物和古建筑活化利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着手,充分展示广东人在南粤古驿道上的独到见解。访谈节目通过邀请各个层面的嘉宾,以思想的碰撞激发智慧的火花,畅论新时期“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的先锋引领作用。

编辑: 墨鱼

声明:本文转自【广东广播电视台文体广播】,内容、图片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梅州两条古驿道入选2018广东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 串联自然人文资源 让古驿道“活”起来

从平远县差干镇沿着松溪河北上,行船至莽莽崇山中,一条逾1600年历史的古道蜿蜒盘踞于此。这条曾上通江西,横接福建,下达广东潮汕地区的松溪古驿道,是新中国成立前三省“盐上米下”之路,孕育了大批客家巨贾,促进了周边地区繁荣,也见证了一段苏区红色历史。

事实上,梅州有大量古驿道资源,却长期被遗忘在崇山峻岭之中。今年2月底,省政府相关领导率有关部门人员和专家到梅州开展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深调研时说,梅州要结合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运动等工作,打造独具特色的南粤古驿道“寻乌调查”红色之旅。

近日,广东省住建厅公布今年将打造11段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其中梅州有两条,分别是梅州大埔三河坝—潮州饶平麒麟岭古道和梅州兴宁—平远古道。南粤古驿道“寻乌调查”红色之旅线路的建设被提上日程,梅州古驿道资源沉寂多年后将迎新生机。

现状

资源丰富 20条古驿道保存状况较好

群峰叠嶂,山道蜿蜒,放眼望去,连绵的山坡及菜田映入眼帘,这里是大埔县三河镇余里村水口山尾陲的余里古窑址群。曾在海外出土的青瓷标本,便是来自这个隐匿在大山之中的小村落。上百年前,一批批青花瓷通过余里村边的古驿道,再转其他运输方式,源源不断地输往世界各地。

4年前,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广东省境内已知最早的仿龙泉青瓷窑遗存。这个700多年前的古窑址群,成为广东省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大埔三河坝—饶平麒麟岭古驿道上的一个重要历史古迹资源,得到了政府重点保护。

驿道是中国古代陆地主通道,人马流动,千百年来,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和许多可以叙说的往事。位于省界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崇山峻岭的生态环境催生了梅州古驿道,它们或为两省通衢,或为通商往来之道,或为兵家要道,曾是山区对外联系的重要通道。这一段段历史不应被埋没,这一段段记忆不应被封存。

为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古驿道线路,促进古驿道的保护利用以及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梅州去年就开展了古驿道全面摸查和实地踏勘调查工作���为打造“寻乌调查”红色之旅综合路线做好准备。

梅州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梅州现存状况较好的古驿道有20条,总长度约75公里。其中梅县区4条,为松口镇火船码头的水路、松源镇松洪古驿道、茶山古道和桥溪古驿道;平远县4条,分别是中行镇盐米古驿道、差干镇松溪桥古驿道、仁居镇梯云岭古驿道和泗水镇梅畲古驿道;大埔县2条,分别是三河镇锦山古驿道和西河镇茶米古道。而梅江区、蕉岭县和五华县分别有2条,丰顺县有3条,兴宁市有1条。

“梅州市古驿道保存现状相对较好,仅次于韶关,总体上平原地带破损严重,偏远地方保存较好,古驿道沿线及周围村落多为中国传统村落,古驿道整体处于原生态,后期开发利用空间较大。”上述负责人说。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古驿道资源被挖掘出来,梅州各县(市、区)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区域内的古驿道进行活化利用。目前,松口古街、码头、中国移民纪念广场成为梅州市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利用的示范;大埔的茶米古道成为传统村落保护、美丽乡村建设的亮点;平远的松溪古驿道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载体。

问题

废弃多年 亟须保护与修复

平远县八尺镇位于粤赣交界之处,千百年来,在两省交通贸易、邮政转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八尺境内,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古驿道有两条,它们曾是通往江西“盐上米下”的经济交换之路,也是红色政权传播要道。

平远第二高山角山嶂里横卧着的是梅州岃古驿道。在八尺镇宣传委员张文让的带领下,记者一行从角坑村出发,穿过历经百年仍在使用的石条古桥,走过记录着红色革命,留下众多红色标语的茶亭,往山上攀爬。张文让找来一根竹竿,拨动着两旁近2米高的杂草,扫出了一条铺满石条的上山之路。穿过这段在八尺境内2公里长的古驿道,可以到达八尺镇和江西寻乌县留车镇。石条路保存较为完好,特别是在88碫那一段,望着眼前沿山势而上的88级阶梯,仿佛看到了曾经肩挑物资来往的繁华。

“初步了解,梅州岃盐米古道在宋元时期就已存在。它不仅见证了八尺镇商贸曾经的繁华,还见证了红色革命历史。”张文让介绍,1929年,朱德曾率领红四军第一纵队经过此处,进入平远开展革命斗争。此外,在抗战时期,这条古道为驻在江西留车的红军运送了许多被控制禁止的物资。

梅州岃盐米古道是此次广东省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兴宁—平远古道的其中一段,目前八尺镇正在积极进行古驿道周边杂草清理工作。“因为现代交通方式多样化,这条古驿道也渐渐被人遗忘,它被废弃在此处已有好几十年了。”望着眼前已存在几百年但仍完好的石条路,张文让不禁叹了口气。

上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公路的开通、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许多古驿道渐失其用,曾经人声鼎沸的古驿道成为人迹罕至之地,杂草覆盖,静静躺卧在深山之中。

“挖掘古驿道的价值,活化利用古驿道有重要意义,可以让古驿道在新时代有新的使命,承担新的任务,将那一段段发生在古道上的故事讲述给当代人,并在古道上创造出更多新的故事。”梅州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

但目前而言,有些县(市、区)对古驿道的历史存在价值和今后开发利用的潜力空间认识仍较浅薄,认为已失去运输功能的古驿道没有活化利用的价值。“这是保护古驿道,首先亟须解决的问题。”上述相关负责人说,保护意识不加强,保护开发工作便难以进一步开展。也有部分地区已意识到古驿道价值,但由于尚未编制相关规划,致使古驿道的活化利用缺乏指导依据,周边资源的统筹安排较难开展。

现存古驿道大多地处偏僻,不少古驿道年久失修,破损严重,亟须保护与修复,但当地人一般以外出务工和务农为主,整体经济较落后,古驿道保护修复资金缺口较大,相关工作难以开展。且由于古驿道多数处于偏远地区,道路、驿站驿亭、休息点、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也缺乏厕所、餐饮服务店等公共服务场所,阻碍古驿道发展。

“我们将对症下药,解决古驿道活化利用中所面临的问题。为下一步古驿道的发展打下基础。”梅州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

活化

“古驿道+”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2015年底,位于平远县差干镇的松溪古道被列入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平远县依照冻结保存为主、整旧如故为辅的思路,最大限度保留古道原貌,并结合相思河景区和五指石景区,对古道进行旅游开发。一度湮灭在岁月尘土中的客家千年“盐米之路”现已重现世人面前,成为梅州市最早被开发利用的古驿道之一。

“松溪古道的开发,是古驿道活化利用很好的探索。”梅州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梅州市将进一步研究梳理南粤古驿道历史文脉,抓住毛泽东《寻乌调查》中生动描述的方方面面,把埋藏在地下、记载在书上、陈列在地上的历史场景活化展现出来,将南粤古驿道与乡村振兴、休闲旅游、历史文化保护等工作结合起来,把古驿道打造成为集文脉传承、红色教育、旅游休闲的“寻乌调查红色之旅”综合路线。

今年,梅州市将邀请规划专家编制古驿道保护利用规划,进一步确定古驿道保护利用的目标与原则、总体思路、线路布局、建设标准、设施配套等,加强对各县(市、区)古驿道保护活化利用工作的引导。通过“古驿道+文化”“古驿道+旅游”等交叉融合,用“古驿道+”整合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绿色富民产业,将民宿、手工艺品、土特产品、山货等推向市场,带动当地农业增收、农民脱贫致富。

历史文化和历史人物故事,是古驿道上的重要资源,梅州将进一步发掘梳理古驿道沿线历史文化资源、相关历史人物故事,特别是毛泽东主席寻乌调查历史故事、仁居红四军三次来平故事、三河坝战役革命故事、百侯历史文人故事等,收集整理沿线村落历史变迁沿革、村规民约、姓氏族谱、民风民俗等,策划多样的古驿道文化展示,在乡村振兴与发展中留住村落文明印记、记住乡愁。

在古驿道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上,梅州将以保持古驿道本体及驿站古亭等重要标志物的原真性为首要原则,对古驿道重点线路本体进行修复,并迅速开展历史遗存抢救性保护工作,加大对古亭、古桥、茶亭、驿站、路碑、古码头等历史遗存的保护修复,为游客打造出安全、富有历史感、有故事又健康的古驿道旅游线路。“同时,结合体育、休闲、旅游等现代需求,以不破坏古驿道整体环境风貌为前提,建设驿站驿亭、交通转换点、休息点、停车场等旅游基础设施,设置农副产品销售点、餐饮服务点等公共服务设施,并结合‘厕所革命’,在合适的节点统筹设置卫生、节能又符合地域地形条件的旅游卫生间。”上述负责人说。

对于大埔三河坝—潮州饶平麒麟岭古道和梅州兴宁—平远古道这两条2018省级重点线路,梅州市将以古驿道历史文化为主体,整合古驿道沿线人文、自然等特色资源,探索沿线及周边的村镇文化、旅游、体育、特色农业等发展新路径,积极引入社会资金,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带动乡村旅游和经济发展。

今年,广东将举办中国南粤古驿道第二届文化创意大赛、艺道游学中国南粤古驿道第二届少儿绘画大赛、2018年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这三大赛事,均选择了平远古驿道作为站点之一。“我们将利用举办这些赛事的机遇,将古驿道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同时进一步推广八尺的古驿道。”八尺镇党委书记林松说。

■链接

平远差干镇松溪古道:曾是苏区物资运输重要通道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因地处要冲,平远差干镇松溪古道成“兵家必争之地”,为粤闽赣革命根据地和中央苏区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据《平远党史》记载,1929年11月13日,红四军第一二三纵队在朱德军长的率领下从寻乌留车出发,到达仁居。15日,经差干进入武平的下坝蕉头坝。松溪古道是当时差干往下坝的唯一通道,红军所走之路便是这条古道。

中央苏区成立后,平远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松溪古道又成为江西革命根据地运输物资的重要通道。现存于平远县档案馆的民国档案记载,国民党对共产党一切需用物品实行禁令,一旦发现私运食盐、火油、药品、硝磺等,将全部没收。差干一带经常会有不畏法的乡民在夜间偷运物资,接济苏区。

红军主力部队长征后,包括松溪在内的闽粤赣边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时任共青团赣南省委书记陈丕显同志,在《赣南三年游击战争》中回忆说,1935年2月,中央分局根据党中央指示,决定将部队分九路向外突围,开展游击战争,其中“红二十四师的四个连,到寻乌南部和蕉岭、平远、武平一带进行游击战争”。

古驿道沧桑话大埔,探访余里古驿道

梅州域内的古驿道自古是客家先民的迁徙之路,亦有着往来经商,兵家要道等重要作用。时光流转,见证了客家发展历史的古驿道,成为了发展文化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

走进三河余里古驿道

这条南粤古驿道

三河余里古驿道

余里古驿道,位于大埔县三河镇余里村,起点是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前广场,终点是余里上村战地医院,全长5.01公里,其中古道本体长1.88公里,古道连接线长3.13公里。

余里古驿道是村道,是底蕴深厚宜观光的文化路。以余丰亭为起点攀爬这条古道,但见四周重峦叠嶂,山道崎岖,古藤、茂林、翠竹随处可见,目之所及是片片绿树,连绵山坡及碧翠菜田镶嵌其间,摩崖石刻偶有出现。

沿途仙人泉、禄锋亭、仙人脚印、余里塔、快英桥、水口宫、伯公龛、红军战地医院等自然人文景观与历史遗址星罗棋布,植被疏密有致,景色宜人,众多村夫野老口口相传的神话传说流传于民间,不啻为脍炙人口的好典故。

来源:寻秘余里

那这条古驿道有什么景点呢

现在小编带你去了解一下吧

三河古镇

三河古镇隶属于梅州市大埔县,位于大埔县西部,因梅江、汀江、梅潭河两江一河汇流成韩江而得名。三河镇于2014年由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晋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三河古镇里,各式各样的土楼和围屋是它的一大特色,让人感受到它的古朴。一座古城,经过岁月的洗刷,往事不再,旧梦依然。三河古镇正是如此,喧嚣不再,默默恪守着它本身的古韵。

三河坝战役纪念园

三河镇旧称三河坝,是大埔县境内的汀江、梅江、海潭河三水汇合成韩江的起点,因往来的商船众多,沿途多设有停靠水坝,故称为三河坝。自古以来三河坝是粤东水路交通要冲,向为兵家必争之地。1927年10月1日,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军三河坝战役就在这里打响。2019年,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入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内有"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战役纪念馆、瞻仰平台、石雕门牌坊、朱德铜像、军魂主题雕塑、纪念浮雕文化墙、瞭望塔、将军书画碑林、三河坝战役多媒体展馆、八一广场将帅雕塑、体验式战壕等。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碑高15米,碑座宽4.4米,碑身用35种规格365块优质密纹花岗石砌成,碑正面镌刻着朱德元帅亲笔提字“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

三河坝战役纪念馆占地3000平方米,为五开间单层狮子口典型客家堂式建筑,白墙黑瓦,显得十分肃穆庄重。纪念馆展厅内设“举义南昌城”、“浴血三河坝”、“会师井冈山”三个展厅,展出了108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和100多件历史文物,设在正门大厅的三河坝战役沙盘,让观众对三河坝战役一下子了然于心,真实地向观众再现了红军建军史上那一段峥嵘岁月和值得永远纪念的历史。

新梅互联 摄

泰安楼客家文化旅游产业园

泰安楼客家文化旅游产业园是大埔县发展文化旅游健康产业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位于大埔县城西部,规划面积2680亩,以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客家特色民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泰安楼为核心区,以“泰安楼—西湖公园—文化中心”为景观轴,融入客家文化元素,按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打造成“一园三城”,即文化旅游产业园、水城、绿城、花城,形成集观光旅游、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4A级旅游景区。

新梅互联 摄

西湖公园位于县城西北方向,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泰安楼融为一体,与田家炳实验中学相邻。是一个集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康体运动、游乐休闲为一体的城市山水公园。

新梅互联 摄

大埔除了这些景点

还有很多美食呢

小编带你尝尝大埔美食

百侯薄饼

新梅互联 摄

百侯薄饼看上去其貌不扬,闻之却浓香扑鼻,大埔当地人结合本地盛产的原料不断完善口味,演变成今天风靡大街小巷的街头小吃。百侯薄饼以瘦肉丝、豆腐干,虾仁等为原料,饼皮韧馅香,口感丰富柔软滑润,味美而不腻,风味独特。

老鼠粄

新梅互联 摄

老鼠粄呈圆柱形、两头尖尖,大米做成呈白色,光滑鲜亮,其形美味佳,赢得了大众的喜爱。老鼠粄做法简单,焯过水的老鼠粄淋上猪油和酱料,撒上胡椒粉和葱花,再加几勺肉酱,一份极简美味就做好啦。

笋粄

wonder 弯弯 摄

笋粄形似饺子,粄皮以薯粉为原料,肉馅则以半肥瘦猪肉及竹笋为主,再配上虾米、鱿鱼丝、香菇、胡椒粉、盐等,将肉馅酿入粄皮,咬上一口,唇齿夹杂着鲜笋的清香,粄皮柔韧有嚼劲,馅料丰富,吃完笋粄甚是满足。

算盘子

wonder 弯弯 摄

算盘子,是大埔颇负盛名的客家小吃,用煮熟的芋头与粉搓匀做成一粒粒的算盘样,算盘子珠圆玉润,口感滑爽,加之肉末与香菇炒熟,其味香滑,鲜美可口。

编辑:sh'

审稿:lhl

转载请注明来源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5007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