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鸠摩罗什寺

AA级旅游景区

鸠摩罗什寺

武威鸠摩罗什寺位于甘肃省武威市中心,是四大翻译家之首鸠摩罗什祖师初入内地译经-演教之所,姚秦时高僧云集,慕罗什而驻足于此者,络绎不绝。罗什寺历经沧桑,多劫多难。殿宇僧舍无一幸存,现仅存的罗什塔,即罗什祖师圆寂荼毗后“薪灭形碎,唯舌不坏”之舌舍利塔。虽风尘满面,仍挺立如初。

据史料记载,武威鸠摩罗什寺,距今已有1600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西域高僧、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初入内地-演教之处。寺内雄立的宝塔是为纪念鸠摩罗什而修建的,塔内供奉鸠摩罗什的舌舍利。

罗什祖师一生翻译经典七十余部,三百八十四卷,其贡献在玄奘之上,被称为译经泰斗。他所译的经、律、论既能做到不失原意,又保存有原本语趣,诵读中使人感觉到文辞优美,朗朗上口。因而一直为人们所乐诵,至今不衰。公元413年鸠摩罗什在长安逍遥园圆寂,荼毗后奉罗什祖师生前遗愿,舌舍利奉归武威罗什寺修塔供养,即现存寺内鸠摩罗什祖师舌舍利塔。据唐朝碑记记载“罗什地基,四址临街,敬德记”。

地址:武威市凉州区北大街66号

乘车线路:乘1、3、6、9、11、16路公交到达

甘肃武威鸠摩罗什寺,有佛教中唯一的一座舌舍利塔

甘肃武威鸠摩罗什寺,有佛教中唯一的一座舌舍利塔

草堂寺鸠摩罗什大师以火焚尸,唯舌不化,舍利塔前竟生出一朵莲花

草堂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个国立译场,罗什在草堂寺译经13年,弟子3000人,翻译经典94部、425卷,其中《妙法莲花经》被后世誉为佛经之王。隋唐高僧吉藏以鸠摩罗什译出的《中论》、《百论》、《十二门》三部论典为依据,创立了“三论宗”,尊鸠摩罗什为始祖。草堂寺作为鸠摩罗什的译经道场,因而成为三论宗祖庭。

鸠摩罗什还在草堂寺译出《成实论》,后逐渐形成为成实宗,故草堂寺同时又是成实宗祖庭。

日本莲宗经常派代表团前来草堂寺参拜祖庭,还送来了鸠摩罗什的楠木雕像并捐资建起了罗什纪念堂。

据《高僧传》载,鸠摩罗什每次讲经前,先比喻自己是污泥中所生的莲花,译出经论三百余卷,临终时“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罗什卒于草堂寺中,“以火焚尸,薪灭形碎,唯舌不化”,葬于舍利塔。

鸠摩罗什舍利塔用大理石建造,为西域所贡。舍利塔雕刻精绝,色泽玉润,其形制独特,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用玉白、砖青、墨墨、乳黄、淡红、浅蓝、赭紫、灰色八种不同颜色的玉石、大理石雕刻镶拼而成,故又称“八宝玉石塔”,至今保存完好。

塔上下共十二层,高2.47米。塔底为正方形基座,玉色浅蓝,高26厘米,长宽各169厘米,基座下有空室,推测为地宫,应为安放鸠摩罗什大师舍利或法物之处。座上为圆台,玉色乳黄,高15厘米,直径135厘米,象征土、风、水、火四轮。台周竖面平整,上下各有边棱,棱间平面雕刻祥龙腾云图案14组,非常精美。

台上外沿圆雕铁围山,玉色砖青,参差突起16峰,峰势峻美,峰峦间有坐佛4尊,狮虎像5组,栩栩如生。铁围山内侧为香水海,水纹有致,波涛汹涌,正中间涌起水柱,可惜水柱缺层,柱上托三层云台。

在罗什法师舍利塔南5米处的通道中央,有一口小井,井上沿为一个五角形的花岗岩井圈,上凿有“二柏一眼井”五个大字,已有1600余年历史。

传说罗什法师骨灰安葬后,当年塔前即生出一朵莲花。姚兴派人挖掘,发现根连法师舌尖,后来就保留了这口未见过水的浅井,起名“莲花井”。又因井的东西各长一株高大挺拔的柏树,故命名为“二柏一眼井”。

绽放于龟兹古国的“优钵罗”—— 苏巴什佛寺

历史遗迹

苏巴什佛寺被称为龟兹古国的“优钵罗”花,意即梵语中的雪莲花。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县城西北20公里处确尔达格山南麓,阿格乡欧勒加斯村与兰干村之间的库车河两岸的冲击平台上,北依却勒塔格山,南临沙砾戈壁,是古龟兹国的辖境。

苏巴什佛寺的建造技法基本上涵盖了土遗址的不同建造形式,是我国西北干旱区乃至中亚地区土遗址的典型代表。佛寺遗址分东、西二寺,总面积约18万平方米,是新疆地区迄今发现的最大的佛寺遗址。东寺有佛殿、佛塔、佛像;西寺的佛殿规模宏大,方形土塔保存完好。北部有17个禅窟,造型奇特,禅窟内残存部分壁画和石刻古龟兹文字题记。

时至今日,苏巴什佛寺遗址考古成果颇丰,二十 世纪初,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曾在西寺挖掘一舍利盒,现藏于日本东京博物馆。1907 年法国伯希和也曾发现圆形舍利盒一个。

1958 年,北京大学黄文弼先生在西寺殿堂内发现了唐代钱币、波斯银币及绘有乐舞形象的舍利盒等珍贵文物。

1978年,在西寺中塔基地发掘出一座墓葬,有女尸及随葬品出土,现藏于库车博物馆,究竟女尸为何葬在佛寺塔底,迄今仍是不解之谜。

如今夯土筑就的、历经千余年的苏巴什佛寺的残垣断墙依旧屹立在荒凉的戈壁滩上,无声地见证着西域的沧桑变迁、辉煌兴衰以及人类文明前进的脚步。

发展历程

作为新疆现存的最大的佛教文化遗址,苏巴什佛寺在历史上曾经沿用近千年。汉唐时期它就在丝绸之路上著名的龟兹国享有盛誉,魏晋至唐宋时期,一直是西域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苏巴什佛寺的始建年代,在历史文献中没有明确的记载,但从《出三藏记集》的描述可知,早在三四世纪时,龟兹当地的佛教就已经非常昌盛,俨然已经成为西域最重要的一个佛教文化中心。王国之内,从上至下各个阶层的信徒们都虔心向佛,不惜财力地供养僧人,广建佛寺。

在此时,不少大德高僧开始远赴中原讲经说法、翻译佛典,为汉地佛教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正是这一时期,苏巴什佛寺的旧称之一即 “雀梨大寺”见诸于《高僧传——鸠摩罗什》。

后经过南北朝,苏巴什佛寺在隋唐时代又有了较大发展,唐代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亦有记载,在此期间名为“昭怙厘”。李唐王朝衰落后,该地区受华夏文明的辐射愈来愈弱。随着伊斯兰文明踏入这片区域,佛教势力逐渐向中原移动,根据现代考古发掘综合文献记载,其衰落于十二世纪左右。

拍摄风采

大型数字全息展演纪录片《丝路大遗址》拍摄团队此次来到新疆拍摄取景,将通过镜头再现当年丝绸之路上苏巴什佛寺的辉煌。千里戈壁,风烟滚滚,世人皆以为春风不度玉门关,而在丝绸之路的春风中,这朵“优钵罗”花在风尘中依旧傲然绽放。穿过千年光景,世人依旧惊艳于当年的遗迹,悠悠岁月,没有尘封苏巴什佛寺!

纪录片《丝路大遗址》

更多资讯,敬请期待!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4991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