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天梯山石窟

AA级旅游景区

天梯山石窟,也称凉州石窟,别名凉州大佛窟,位于武威城南50公里的张义镇灯山村,由凉州著名高僧昙曜开凿。创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北朝、隋唐、西夏到明清相继营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历代延续修建,文物层叠分布是天梯山石窟壁画和雕塑的重要特征。

天梯山石窟

中文名:天梯山石窟

地理位置:武威市凉州区张义镇灯山村

开放时间:全年 8:30-17:30

景点级别:国家AA级旅游景区

门票价格:30元

著名景点:天梯大佛、天梯山石窟、天梯山石窟陈列馆、天梯湖、围堰坝等

文保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时间:东晋十六国北凉(412年-439年)

中文别名:凉州石窟

麦积山石窟研究院所调查天水市七处中小石窟

天天天水网讯 【记者洪波】近日,由麦积山石窟研究院所孙晓峰教授带队组成的十人调查组,在我市秦州、麦积两区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就七处中小石窟开展实地调查。

调查组首先对麦积区利桥乡佛洞沟、街子镇千佛洞两处石窟点进行调查。利桥乡佛洞沟佛洞位于半山崖壁处,道路艰险,其洞口为青砖砌拱形门洞,洞室天然形成,有人工修凿痕迹,后室有彩塑佛像残块。通过调查发现,由洞室顺崖壁小径下至地面,有两块石碑记载了该洞名称、出资人姓名、钱数、时间等情况,以此获得重要资料。

街子镇杨家沟千佛洞石窟,三个窟龛中两个为空窟,另一窟较大为方形平顶窟。正壁彩塑三佛坐于仰莲佛座上后有泥塑背光,头部均残,胸部残缺部有木骨骨架,上有墨书题字,为明代所塑。该洞窟造像艺术价值极高,调查组对其开展了一系列记录、测绘等工作。

其后,调查组又对秦州区太京镇佛崆寺石窟、白马洞石窟等相继开展调查,并在对五龙乡碧莲洞石窟进行调查时发现清代石碑一块。此外,还在张家川县闫家河乡“水帘洞”、马鹿乡佛爷寺两处调查中发现铁钟、铁磬铸造铭文,以及明代彩绘“太极”壁画一处。

通过此次测量、绘图、文字辨识记录、整理、拍照、航拍等工作,调查组圆满完成了两区一县七处石窟二十个洞窟的调查,掌握了洞窟开凿的范围、造像题材、艺术风格等资料。

天龙山后山还藏有一处神奇的唐代石窟

天龙山后山还有石窟?是的。不仅有,而且是天龙山石窟中最隐秘、神奇的一处唐代石窟。

退休后,我与老伴喜欢去晋源西山爬山锻炼及观景访古,我曾三次探访过天龙山后山的这处唐代石窟。今天重新提起,是缘于今年“春晚”。

牛年(2021)央视春晚“国宝回家”特别节目播出:天龙山第8窟主佛首回归祖国,让天龙山石窟一夜“火”遍全国,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这第8窟是天龙山主峰东西山崖石窟其中之一,此处有历代开凿的石窟25个,为天龙山石窟的主要部分,人所共知。其实,天龙山石窟还有两处,一处在天龙山北山与南山之间的柳子峪河滩山崖上,有4个石窟,人称千佛洞,知道的人不多,见过的人也少;另一处在天龙山主峰后山人迹罕至的密林中,在一块巨石上凿有3个石窟,知道的人也少,见过的人就更少了。

天龙山后山石窟,我是十多年前在一本《晋阳文史资料》中看到的,说天龙山后山的程家峪村西南、密林悬崖处的福惠寺东、一块巨石上凿有3个石窟,当地还有“先有福惠寺,后有天龙寺”的说法。那时我还未退休,看后就被它吸引,并待机会去探访。

第一次探访,在退休四年后初夏的一天,我与老伴骑车前去的。我们走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太原二中上学时去天龙山春游曾走过的路。我们从晋源南街(太原古县城内)出发,进西山风峪再到程家峪村放下自行车。村舍依然分布在陡峭山坡上,但村内空无一人,已搬迁到山外,想找个村民问路也不成,我俩只好背包拄杖前去探访。我们顺山路,先后走到两个岔沟的尽头,都是废弃的窑口及煤场,无路再可走,也不见什么寺庙石窟,还费了许多时间。最后探行到程家峪沟最南端山崖下,出现西南、东南两个岔沟。岔沟内沟窄崖险,草木茂密,溪水流淌,加之对石窟位置心中无底,就我老俩口,不敢孤单冒险前行,且时间已近中午,就打了“退堂鼓”,返回到村里。正好来了一个护林防火员,问后才知:从最后东南方向的岔沟一直上去,就可找到寺庙与石窟,但很少有人去,沟里路也不好行走。我们就骑车返回,第一次没探访到天龙山后山石窟,但摸清了前去的道路。

第二探访,是2017年3月15日,我俩又约了五个登山好友,我们是从晋源新城骑车进风峪,又到南岔的程家峪。这次因心中有底,把车子放在村口,直接步行来到山路南端山崖下,从东南岔沟循着其它探访者踩出的路迹而行。沟内两边山势陡峭,乱石满沟,草木丛生,溪水长流,不好行走。一会儿,沟中约3米高的绝壁挡住去路,我们就互相扶持、手脚并用,从临时挷的木梯攀爬上去,再上行一会儿就进入高山密林之中。在一处还结冰的溪流处右拐,我们惊喜地发现山崖下有一座残破寺庙,没问题!这就是书上说的“福惠寺”,但看到一木牌上已改写成“佛回寺”。

我们眼前看到的佛回寺,紧靠山崖有石窑洞三孔,其中一孔内还堆放着几尊残缺的泥质佛像,洞墙上还有或清晰或模糊的壁画。石窑洞旁还残留着几根方形石柱,在荒草中还散落着石磨石盤……这一切好像在诉说着寺庙从前的模样与昔日僧侣的生活。

我们又顺小路找见佛回寺东约300米丛林中的石窟。只见一块长十余米,高约四米的巨石斜躺在山坡上,上面开凿三窟,每窟中雕有观音菩萨等坐像,两侧还站有待像,总体大小有二十多个佛像。但整体风化严重,残缺不全,佛头多数被盗,一派惨状。

《晋阳文史资料》第七辑(2003年版)中载:程家峪村西南3公里许,有深山悬崖古洞“福惠寺”上下两院遗址。下洞洞中壁画栩栩如生,洞前一盤大石磨可窥见其当时之辉煌;上洞也称后洞,为唐代风格,其石窟凿造在高4米,长10余米巨石上,与天龙山石窟中唐代造像均为一时凿造,惜部分佛头已被窃毁……我们看到这处唐代开凿的石窟现状,与近20年前书中描出的基本相同,但石窟内佛头已没有一个完好的,更加风化严重或有被窃新痕。此处石窟处于人迹罕至的天龙山后山密林中,至今任其风化和人为破坏,感到痛心与无奈。

这次探访,终于找到天龙山后山唐代石窟,并在返回途中,又发现了另一条山中小路,可通往从晋祠到天龙山的公路上,而且离天龙山主峰不远。

第三次探访,是在三个多月后的6月29日,我与老同学李海清、张庭会及文史爱好者张继青等十四人,是坐汽车从晋祠到天龙山的旅游公路去的。快到天龙山主峰时,汽车停在公路边较宽敞处,我们从第二次探访时发现的小路前行,经过一处杏园与已退耕还林还草的高山坪地,再下行一段曲曲折折遮天蔽日的松林小路,就到了佛回寺遗址,真可谓是“深山密林藏古寺”。这条路比从风峪到程家峪村、再从沟岔而攀行的路捷近好走的多。我们看过佛回寺,又来到寺东的石窟处。大家坐在林中草地上休息,张继青指着石窟说:“咱们见过的石窟,都是方方正正的,佛像也是坐立端正的,唯有这个巨石上的石窟,却是斜躺着的。这是为什么呢?对此流传着这么一个神奇的传说故事。”

他接着说:“据说,这处石窟同天龙山前山的有些石窟一样,也是开凿于唐代。那时程家峪村有个姓侯的后生在石窟旁种地,累了他就到石窟处息的。他发现一个佛像耳朵里住着一窝野蜂飞进飞出的,就用衣服蒙住头用树枝把蜂窝捅掉,然后靠在佛像上睡着了。迷迷糊糊中他好像听到石佛说:“谢谢您勤劳善良的后生,您帮我赶走了困扰我多年的野蜂。我给您个回报,您想要什么呢?”后生想了想说:“我是个种地的受苦人,最想要的是干活的力气。”石佛就对他吹了一口气,后生就睡醒了,觉得刚才做了个梦。他要起身再干活去,但衣服被巨石压住,起不了身。他就伸手把巨石一掀,沒想到几万斤重的巨石竟然被他掀起,衣服拉出来了,但巨石却斜了……从此,天龙山后山巨石上的这处石窟,就一直斜躺在山坡上,窟内的佛像不论坐立都是斜着身姿。

我们都听着入迷了,佛像真能显灵吗?今天结伴而行的老同学李海清近日左脚后跟疼,他今天就是拄着拐杖来的。他走到中间佛像前,摸了摸石佛的左脚,并默默祈祷。返程途中他说左脚后跟基本上不疼了。你说神奇不神奇,信不信由你!

以上就是我三次探访天龙山后山唐代佛回寺石窟的经历简述。

隐秘于深山老林、神奇的天龙山后山唐代佛回寺石窟,也是天龙山石窟的一部分,期盼加强保护与开发,早日成为天龙山景区的又一处旅游景观。

探访天龙山千佛洞石窟

牛年(2021年)央视春晚“国宝回家”特别节目播出:流失海外近百年的天龙山石窟第8窟主佛首回归祖国。这一消息可谓“牛气冲天”,一夜之间,天龙山石窟“火爆”全国,成为万众瞩目的关注点。

天龙山石窟,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柳子峪西端天龙山的北山东西两峰山崖上,是始于东魏,历经北齐、隋、唐、五代等不同时期开凿的。现存石窟25个,造像500余尊,为中国十大石窟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20年代,日本文物商贩勾结天龙寺庙僧人,对天龙山石窟进行大规模盗凿,使绝大部分精品文物流失海外。

这次回归祖国的这尊佛首,就是天龙山第8窟北壁主佛被盗走的佛首原物,是天龙山石窟中唯一的隋代作品,其上承北齐端庄慈祥特征与下启唐代丰腴秀美之风格,是佛教文化逐渐本土化的重要实例,十分珍贵。这尊佛首回归祖国后,现还在北京保存,我们盼望它早日物归原处,让惨遭劫难的这一尊天龙山千年佛像以完美之身笑迎八方来客。

其实,天龙山北山东西峰山崖上的这25个石窟,并非天龙山石窟的全部,而是其主要部分,人称之为上洞;在天龙山北山与南山之间峡谷河滩山崖上还有几个石窟,为天龙山石窟的下洞,人称“千佛洞”,因其地处沟深林密的断崖险境,知道的人不多,见过的人就更少了。也不知何因,我对这些被人遗忘的角落情有独钟,常记在心,并寻机探访。

今天又是一个风和日暖的好天气,我与老伴骑车专程去探访天龙山千佛洞石窟。

天亮就出发,我俩骑车由晋源新城出发,上晋阳大道南行,经晋祠、王郭村,从牛家口村进入柳子峪,经下石村、天龙山隧道西口(还未通车)、窑头村,把自行车放在村西新建的天龙山游客中心大厅(还未营业)外,就顺柳子峪峡谷步行前往。

关于天龙山千佛洞石窟,在清末民国时的晋阳名士刘大鹏的《晋祠誌?柳子峪誌》中是这样记载的:“千佛洞一名下洞,在圣寿寺南,临涧之西崖腰间。深可二丈,高可五丈,面向于东。中凿佛像甚多,且就所凿之石为碾为磨,资以避兵也。入洞之道,在崖由东而南之折处,缘崖巅而下五六步许,攀石踏磴,再行四五步始能入洞。其处甚为险绝,祇容一人,上下不得两人并行,攀援偶疎,即陨坠崖下,毙于深涧矣。惟探险家敢入,常人不敢冒险而入者多。明代嘉靖二十五年高僧古潭(姓王法名净深)之徒都钢僧道冏创凿。清季光绪二十九年,危崖大崩,洞遂斯灭。”

从刘老先生近百年前的记载可知,天龙山千佛洞石窟,在圣寿寺南面的峡谷河边西崖绝壁之上,从天龙山寺庙南下可达(我们因专程去探访千佛洞,并熟悉路径,就走了从窑头村经峡谷直达此处的捷近路)。洞窟内开凿佛像很多,所以就叫成千佛洞吧。因进出石窟道窄路险,加之沟深林密,极其隐蔽,可避兵乱之患,并用所凿之石做成石碾石磨。此处石窟的开凿是在晚于上洞石窟的明代,可惜在清代已崩塌。刘老先生在此处对石窟的数量及窟内造像等未作具体叙述。近百年之后的天龙山千佛洞石窟现状如何呢?这就是我们这次探访之目的。

(柳子峪内的冰河与冰瀑)

(柳子峪天坑石门木栈道)

我们踏着新修的木板铺筑的通道,穿行在冰河、冰瀑已开始消融的柳子峪峡谷中曲折前行。从峡谷较宽处抬头北望,可见天龙山北山东西峰石窟一线排列,漫山阁雄伟壮观;转头南望,天龙山南山的瞭望塔(防火用)与插旗石耸立于松柏簇拥的山巅。我们在峡谷美景的伴随下,经过柳子峪大冰瀑及旁的天坑石门栈道,顺峡谷冰河再上行不远,就看到上下松柏密布的悬崖绝壁上有四个人工开凿的长方形洞窟,就是天龙山千佛洞石窟!

此处石窟正如《晋祠誌》所载“临涧之西崖腰间……面向于东”,书中描述的“甚为险绝的入洞之道”,由于“危崖大崩”,已无踪迹。但洞窟还在绝壁腰间,并未全部“澌灭”,前部崩塌,洞窟后部尚存。我们隔着冰河观望,依稀可见残窟口处有石佛,就用手机拉近焦距拍下照片。

(千佛洞残窟口可见佛像)

崩塌前的天龙山千佛洞石窟是什么情形呢?对此《晋源寺庙》一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千佛洞石窟,为明代石窟。分布面积103平方米,共有洞窟4窟,东西向排列,由东至西为1~4窟。洞窟坐北朝南,平面呈纵长方形,平顶,造像题材有佛教、道教人物。1窟文殊、普贤、观音菩萨及十六罗汉像,2窟雕佛像7尊,3窟雕道教元始天尊及侍者像……”

看来从清光绪二十九年千佛洞石窟前部随山崖崩塌后,就再没有修缮,剩下的石窟后部悬置在半山崖而无人问津。现存的残窟内部究竟情形如何呢?我有些不死心就这样远观一下,就与老伴相扶持趟过冰河,发现并循着探访者踩出的小路,攀爬到山崖底下,近距离抬头仰视有好几层楼高的悬崖峭壁,但反而更看不到山崖中部的石窟了。

我发现山崖东边陡坡处有人攀爬过的痕迹,就循迹而上,终于攀爬到一个残窟口下一人高的地方,再上就上不去了,残窟口下是近2米的绝壁。我又发现有几截木头竖在残窟下,如踩上它年轻人可以爬上去进入石窟,但我老胳膊老腿,不敢上也上不去。如举起手机就可拍到石窟内部,但人站在木头上不稳怕摔下去。

这时老伴也攀登到我身旁,我双脚踩在木头上,她用全力推住我的身体,我这才能空出双手,高高举起手机,终于拍了几张残窟内部的照片。

(残窟左壁现状)

(残窟右壁后壁顶部现状)

(残窟内部左右上下现状)

我俩相扶持着下到山崖底下,我急忙打开手机看拍下的残窟内部现状照片,一下就辨别出这是天龙山千佛洞的第1窟。因照片上的情形与《晋源寺庙》中描述的基本吻合:“第1窟窟内设高坛,后壁佛坛上雕三身菩萨,中为观音菩萨,头戴冠,舒坐,下有坐骑犼。左为文殊菩萨,头戴冠,身着双领下垂袈裟,坐在狮子上。右为普贤菩萨,坐在象身上。洞窟两侧坛上雕刻有十六罗汉像。”再细看现状点数一下,十六罗汉像因石窟前部崩塌缺少了3个外,其它坛台、佛像、坐骑还都存在,除一尊罗汉较完整外,其它都残缺不全,头部或被盗凿或已风化,惨不忍睹。

其它2、3、4窟的现状呢?因我们无法爬上去未看到,只是在远处看到残窟口处还有佛像,估计与第1窟情形也差不多,石窟前部已崩塌,后部还存在,但也残缺不全了。对此只能再看《晋源寺庙》中的描述了:“第2窟窟内后方起高坛,雕有三身佛像,左右壁后部坛上各雕二身佛像,合为七佛。东西壁前部雕有千佛。第3窟窟内后方起高坛,坛上雕有道教元始天尊像及侍者。左右壁各雕五身倚坐天尊像,天尊头戴冠,身披道袍,足穿方头履。左右壁前侧还有二身立姿天尊像。”书中没写第4窟,可能是第四窟没有雕佛像?还是怎样?不得而知。

从上可知,“第二窟东西壁前部雕有千佛”,故把此处的石窟称为千佛洞,名副其实。

我们踏过冰河,站在木栈道上,回望这天龙山北山与南山之间、柳子峪峡谷河滩西山崖上的、早已崩塌的千佛洞石窟,心中百感交集。感到今天探访目的达到,基本了解了天龙山千佛洞石窟的现状;对此处石窟的崩塌、风化感到可惜,对此处石窟佛像的盗凿的行为深恶痛绝;期盼此处石窟在保护的同时进行开发,让隐藏于沟深林密处的国宝重现异彩,成为天龙山景区的又一处旅游景观。

天龙山千佛洞石窟,再见!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4991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