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秦邦宪故居

秦邦宪故居是秦邦宪少年时代的居住地,位于无锡城中崇宁路112号。

秦邦宪故居

中文名:秦邦宪故居

地理位置:无锡城中崇宁路112号

占地面积:2300 m

建于:清光绪末年

先访文家市,再探耀邦故居

说起井冈山,知道的人十有八九,那文家市呢?恐怕寥寥无几。文家市(镇)属湖南省浏阳市,地处湘赣两省交界处,历史遗迹众多,红色资源丰富,尤以秋收起义最负盛名。先有文家市,后有井冈山。这里是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光辉起点。

2019年11月27日,我们从宜春温汤镇去胡耀邦故里,恰巧路过文家市。喜欢党史、军史、革命史的我,原中国革命博物馆曾经的一员,能亲自来这里走一走,看一看,真是三生有幸!

80余公里,主要走宜慈公路,需要翻山越岭。车开出不远,小雨点轻轻地打在前档玻璃上,偶尔又变幻为洁白的小雪花。这里群山环抱,人烟稀少,山路崎岖,道路湿滑。我们吃饱喝足,开着车子还觉得路难行,不由得感叹:“战争年代,行军、打仗、闹革命,该是何等的艰辛,多么的不易啊!”

山路弯弯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7月15日,汪精卫控制下的武汉国民政府又公开宣布“分共”,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

8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在群众基础较好的湘鄂粤赣四省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这就是著名的“八七会议”。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毛泽东:《西江月秋收暴动》)

接近文家市时,见一路牌:“文家市大捷遗址”,这次大捷应该是井冈山时期的事。继续向前开,一座小庙似的建筑引起了我们的好奇。靠边停车,上去看了看。的确是个庙,也许是为那些逝去的红军战士超脱亡灵所建吧!

路边小庙

又开了一会儿,来到一新建的院落。高高的斜坡,灰白的建筑,新施划的停车位。远处的二层小楼前,一群高中模样的学生在操练。大门两侧写着:“秋收彰大义”“热血铸军魂”。向门卫打听,原来这里是“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研学旅行基地”,主要是定期对学生开展革命传统和国防教育的。

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文家市,繁华、热闹,出乎意料,这里毕竟是大山深处。当年的革命者,如果能够看到今天的景象,该是何等的欣慰!

导航将我们带到一大院门前,门楣上“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一行字,秀气、醒目,为郭沫若所题,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左边有两块提示牌:“秋收起义纪念馆由此去”、“此处参观通道已封闭,请参观游客、车辆从新进口入馆。”箭头指向左前方。

右边有一镶在墙里的永久性说明:“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里仁学校,原名文华书院,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1927年9月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后,各路起义部队于19日在文家市会师。毛泽东在此主持召开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会议,讨论起义部队的进军方向,决定放弃攻占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的计划,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转移……”

会师旧址

秋收起义纪念园就在不远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园内有秋收广场、辉煌起点雕塑、红枫谷、秋收起义纪念馆、杨勇故居等,当然,也包括会师旧址。纪念馆新馆于2017年9月19日正式对外开放。

车一直开到了展馆大门台阶处。免费参观,不需要登记、换票,刷身份证即可。陈列主题为:“光辉起点”,通过“一场危机、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支军队、一部史诗”的展示线索布局,分序厅、高举新旗帜、开辟新道路、创建新军队、苦难辉煌等五个部分。运用声光电、场景复原、电子沙盘等技术和形式,融思想性、观赏性、艺术性于一体,尽显秋收起义红色文化的底蕴,生动再现了秋收起义前后的那段历史。展出革命文物70多件,包括武器、文件、旗帜等。

展馆外观

参观踊跃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受中共中央委派,以中央特派员身份前往长沙,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参加起义的主力包括两部分:一是没有赶上参加南昌起义的原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二是湖南平江和浏阳的农军、鄂南崇阳和通城的部分农民武装、安源煤矿的工人武装等。

由各军事负责人组成党的前敌委员会,毛泽东任书记,作为武装起义的军事指挥机关。另有一个党的行动委员会,负责地方工作。起义部队统一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卢德铭任总指挥,余洒度任师长(注:后叛变),下辖三个团。1927年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按预定计划爆发。

起义不久部队受挫,毛泽东当机立断,改变了攻打长沙的计划,通知各部队到浏阳县文家市集结。1927年9月19日,各路起义部队到达文家市。当晚,前敌委员会在里仁学校召开了会议。

会议主要讨论了部队的行动方向。经过激烈争论,采纳了毛泽东放弃攻打长沙、向南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的主张。9月20日清晨,毛泽东在里仁学校操场发表了 “小石子砸烂大水缸” 的著名讲话。文家市转兵揭开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道路。

1927年9月20日上午,起义部队离开文家市向南进发。23日,在江西萍乡芦溪镇遭反动军队伏击,损失数百人,总指挥卢德铭牺牲。9月25日,起义部队冒雨攻克莲花县城,29日到达永新县三湾村时已不足千人。在此整编(即“三湾改编”)后,向井冈山进军。1927年10月27日,起义部队到达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的茨坪,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里仁学校

前委会议

秋收起义诞生了我党的第一支工农武装,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第一面军旗。陈列对毛泽东、卢德铭等起义领导人,第一面军旗的设计、制作,卢德铭牺牲经过、殉难处,毛泽东张坊脱险以及后来在延安接受斯诺采访,秋收起义部分人员1937年在陕北合影,从秋收起义走出来的开国元勋、军队将领等都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斯诺在《毛泽东的故乡》一书中写道:“1927年,毛泽东主义在浏阳县一所学校问世。”时势造英雄,实践出真知。原本不会带兵打仗的毛泽东从此走向战场,最终成为人民解放军的统帅,成为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

开国元勋

军队将领

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离开文家市,前往胡耀邦故里,很近,不到10公里。也是,文家市、耀邦故里,毛泽东、胡耀邦,秋收起义、井冈山斗争,伟大领袖和“红小鬼”,彼此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胡耀邦,1915年11月20日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市中和镇苍坊村。5岁起入胡氏私塾,10岁时去文家市里仁学校读高小。

1927年9月20日清晨,胡耀邦和表哥杨勇等同学看到操场上聚集了许多当兵的,就趴在围墙豁口上看热闹。他看到一个穿着白色土布褂子的高个子走到队伍前高声讲话,打听后得知此人就是毛泽东,所目睹的正是秋收起义。这是胡耀邦第一次见到毛泽东,那年胡耀邦12岁,从此心中便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胡耀邦故里

胡耀邦故居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坐北朝南,土木结构,呈凹字形布局,占地面积450平方米。胡耀邦在此出生,并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

胡耀邦故里是一个旅游区,景点主要有故居、纪念馆、耀邦广场、廉政箴言书法碑林、文物馆、艺术馆、胡氏家庙、敏溪湖等,国家AAAA旅游景区,全年免费开放。园区很大,故居较远,要坐电瓶车往返,票价每人20元。

1930年,年仅15岁的胡耀邦告别家乡,走上革命道路,直至1963年元月回浏阳农村调查期间,才在故居客房住了一晚。据说,胡耀邦生前对破旧不堪、濒于倒塌的祖居坚决反对修缮。他说,年代久了,倒就让它倒吧!外边倒掉了,人就搬到里面去住。

胡耀邦去世5年之后,1995年,正值其诞辰80周年,政府拨专款对故居进行了全面修复并对外开放。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上高高的台阶,来到故居大门处,上书“胡耀邦故居”,为张爱萍题。两边分别写着:“支分西岭”和“业绍南塘”。三位值守者见我拍照,自觉地躲到了门后。我表示感谢,他们更加热情,其中一位带我们进去参观并讲解。

故居大门

凹字格局

父母住房(胡耀邦出生地)

从故居出来,向远处眺望,不见有其它民居,坐电瓶车进来时同样如此。原来,为了修建景区,这里的村民都已迁出了,好在大多为胡姓。这样做究竟好不好,可以再议。我觉得,名人故居还是要尽量保持原貌。

胡耀邦同志纪念馆近在咫尺,原为胡耀邦故居陈列馆,是全国唯一一处系统展示胡耀邦生平事迹、思想和人格风范的纪念性专题展馆。2005年11月建成并对外开放,2015年进行了陈列改版升级。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展陈面积2,800平方米。《心在人民——胡耀邦生平事迹陈列》展出照片352张、资料226份、文物45套、绘画作品14幅、雕塑4件、场景6个、视频7个、投影4处。用大量详实的文物、史料、图片以及声光电、场景复原等手法再现了胡耀邦同志光辉而伟大的一生。

胡耀邦纪念馆

陈列对胡耀邦生平作了详细介绍:1927年9月,在里仁学校操场上第一次见到毛泽东;1929年夏,入浏阳县立初级中学,秘密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下半年,回乡任少年先锋队队长兼儿童团团长,参与创办少共列宁学校,11月选调到中共湘东特委儿童局工作,离开家乡;1931年2月,调任少共湘东南特委技术书记,10月调到湘赣省委所在地永新任省委儿童局书记;1933年9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后任少共中央局儿童局秘书长;1934年9月,编入中央红军第二纵队中央工作团第二团,任共青团中央局书记,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任少共中央局秘书长,此时才19岁。“红小鬼”的名号由此而来。

胡耀邦在校时间不长,但一生酷爱学习,勤于思考,深入基层,体恤民情。因此,也成就了他一生的辉煌。

展出中有两个细节印象很深,一是他少年时代创作的歌曲《我们向前走》:“……工农兵联合起来呀,我们向前走。……打倒帝国主义,消灭封建制度!” 胡耀邦多才多艺,可见一斑。

另一处,长征途中,胡耀邦等四人席地而坐,分享“美食”,仰望天空一轮明月,诗兴大发。张爱萍:“牛羊肉干邀明月”,胡耀邦:“水乡泽国没有酒(一说 ‘无酒喝’)”,彭雪枫:“该请老乡杜康来”,冯文斌:“打倒老蒋醉弥陀”。吟罢,四人拍手大笑。

歌曲《我们向前走》

离开胡耀邦故里,已将近下午4点,还要赶到长沙会战友。浏阳加油,离开高速,一出一进,误了不少时间。战友伍大生,40多年不见,约好家人,在宾馆等候了很久。

推杯换盏,异常亲切。我们作为当年的海军战士,曾为祖国守边防、战海岛,吃苦流汗,倍感自豪,的确不负韶华,做出了我们的贡献。但是,与革命前辈相比,那点成绩又算得了什么呢!

与伍大生(右)合影留念

再见,战友!再见,长沙!保重身体,来日再相会!下一站——彭德怀故居。

探访南京吴敬梓故居——秦淮水亭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中国伟大的讽刺文学家,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雍正十一年(1733),三十三岁的吴敬梓离开故乡全椒,移家南京,寓居于秦淮水亭。随着接触面的广泛,进一步拓宽了吴敬梓的视野,吴敬梓看到:“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依仗功名富贵而骄人代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在历经世态炎凉、看透八股取士的腐朽性之后,吴敬梓以庄谐兼擅的妙笔,在南京创作了中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积十年之余,终于成书。

吴敬梓故居位于南京清溪河与秦淮河交界处,毗邻古桃叶渡,名为秦淮水亭。因让位于桃叶渡建设,吴敬梓原故居迁居到秦淮河南岸东关头上。

吴敬梓开始创作《儒林外史》时,已经穷困潦倒,全靠典当衣物、卖文和周遭的朋友接济为生。冬日天寒地冻,吴敬梓居住的屋中无火取暖,夜间写书寒气逼人,忍无可忍之时,他便邀约一些穷朋友,乘着月光 绕城跑步取嗳,称之为 '暖足”。他的好友程晋芳在《文木先生传》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出城南门,绕城堞行数十里,歌吟啸呼,相与应和,逮明,入水西门,各大笑散去,夜夜如是,谓之暖足。”

1701年农历5月,作为长房长孙的吴敬梓出生在全椒县河湾街的遗园中。他自小聪明睿智,记忆力超凡,生性不善与同齡儿童嬉戏玩耍,他最喜爱的一事就是钻到后院的“赐书楼”中,徜徉在书海之中。这不但奠定保他丰富的常识涵养,还造就了他极其深厚的文学功底,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他13岁时,长年有病的母亲早早过世。少年失慈母,对于幼小的吴敬梓来说,是带给他人生的生效苦难。第二年,父亲出仕任江苏赣榆县八品教谕。失去母亲的吴敬梓随父亲北上赣榆任所,并往复天赣榆和全椒两地。

1723年,吴敬梓父亲在赣榆回来的第二年就在心情郁闷中撒手人寰。这使吴敬梓又遭受了人生的第二次重大苦难。这个襄水之畔的大宅第中,因他父亲的离去而把他过早地推上了“身独担”的境地。同年,他考取了秀才,在科举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也是最后一步。1728年,在乡试预试的滁州考场上,他因讲了一些不合时宜的独到见解而遭受到主考官的“严加训斥”,这就更加深了他对科举弊端的反感和厌恶。这一事件,在性格高傲的吴敬梓一生中,被认为是永远抹不平的奇耻大辱,也中对他理想信念的一次重大伤害。

1729年,29岁的吴敬梓爱妻陶氏病逝,使他再度遭遇到人生第三次重在苦难。几年后,他从失妻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迎娶了“高义”的儒医叶草窗之女为妻。但是面对无休无止的家族纷争和无情的遗产争夺,他感到不堪忍受。终于,他横下心来,在1733年早春的一个凌晨,带领叶氏和长子吴烺,从门前乘船移家到南京秦淮河畔居住,开始了他三十而立后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

雍正十一年(1733),三十三岁的吴敬梓离开故乡全椒,移家南京,寓居于秦淮水亭。随着接触面的广泛,进一步拓宽了吴敬梓的视野,吴敬梓看到:“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依仗功名富贵而骄人代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在历经世态炎凉、看透八股取士的腐朽性之后,吴敬梓以庄谐兼擅的妙笔,在南京创作了中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积十年之余,终于成书。

吴敬梓立像身穿长袍,体瘦面朗,仪态轩昂,右手按在平展于石面的书页之上,深邃的双目凝视着前方,表现出狷介豪放,不慕荣利的刚正气质。

中年奋笔老益贫。移家南京后,出于对既往生活的反思,他写下了著名篇章《移家赋》,这是他充满深情的人生自传。从而,才能使我们后代对他和他的家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在南京,他的名声和才学很快在文坛中得到了确认,他被推为“文坛祭酒”。约在四十岁左右,他参与了南京文人修建《秦伯祠》活动,为此,他最后将全椒的故居变卖以资修建。从此,他便很快落入到贫困境地。常常要靠亲友的接济才能度日。就在其贫病境遇中,他以约十年的时间创作了《儒林外史》。

1754年,他携幼子去扬州。就在扬州,他的在京供职内阁中书的大儿子吴烺,有个同事新科进士王又曾,南下回乡路过扬州慕名前来拜访他。他们相会于王又曾的舟船中,相见恨晚,酒喝到半夜。当吴敬梓回到后土祠的寓所,当晚就因糖尿病并发脑溢血,救治不及而溘然去世。

国军宪兵司令孟述美中将和其故居

提示:点击↑""

孟述美将军和夫人遗像

孟述美将军与蒋介石留影(图片翻拍)

规模庞大的十所村孟述美将军五进故居

2017年7月29日,天涯社区海南在线海南一家走读乐东团队和罗英莲老人在一起

有关孟述美,十所村民对其认识几乎仅仅是传说。笔者去过四次十所村,也都是冲着孟儒定拔贡五进故居而来。关于孟儒定拔贡,笔者曾有文发表于2016年10月17日海南周刊。崖州知名乡贤孟儒定,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在他死后二十八年,自己的曾孙辈竟然出了个国民党陆军中将孟述美,而且还是响当当的国民党大员,官至国民党宪兵司令。

这个曾孙,他既不在家好好务农,也不去教书、更不经商。虽经辛勤耕读,但他并没有承接乡绅文化的香火而是跑进了军营。1932年,孟述美先考入广东军官政治学校,后转赴南京继读。在艰苦的岁月里,孟述美受到各种类似军校的学习和训练。在职期间,战功卓著,传奇官运一路攀升,初任排长,积功晋升中队长、连长、营长、副团长、团长,师长、军长、军团副司令直至军团司令、宪兵司令,军衔累至陆军中将。

孟述美将军

书香门第,军人世家出身

是日,笔者在乐东十所村孟儒定拔贡故居见到了孟儒定的曾孙媳妇、现已病故、时已91岁耄耋高龄的罗英莲老人和她的女儿孟秀菊。老人耳不聋、眼不花,记忆力很好。谈及孟述美,老人似乎来了兴趣,拿出照片用手指着说:“这是我大哥孟述美!”翻开《十所孟氏支谱》,得知罗英莲老人的丈夫叫允文,与述美同辈同分。允文父亲孟继言,和述美父亲继澹是同胞亲兄弟。因为述美居长,罗英莲老人因此叫他“大哥”。经笔者询问,才知罗英莲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崖县名士、抱旺人罗业新,罗英莲的丈夫和女婿去世较早,而唯一的女儿孟秀菊,身体残疾,孤苦母女艰难度日。

孟述美于民国五年(1916)元月二十一日生,崖县四区(崖县四、五区1958年底并入乐东县)十所村人。曾祖父孟儒定,清咸丰辛酉(1861)拔贡生,调补福建直棣州同(未上任)、诰授奉政大夫。祖父孟瑞梧,附贡生。父继澹,早年毕业于广东警察学校。母吉氏,勤俭持家,教育子女,乡里称颂。

述美兄弟四人,述美居长。三个弟弟分别是:述善、述彬和述禄(早逝)。二弟孟述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十四期毕业生。三弟孟述彬,系解放前国立中山大学学生,解放后在广东农林设计院工作。孟述美年少时在家乡读书。1932年,孟述美从崖县中学毕业后,16岁负笈羊城,先考入广东军官政治学校,后转赴南京,入步兵学校受训。自此戎马半生,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至1950年初,孟述美奉命撤退台湾。

初娶吉氏,继娶湖南人邹氏,子女三人,均已大学毕业参加工作:长子强华,淡江大学企管系毕业,受聘厄瓜多尔兼事国民交外。次子建华,毕业于淡江大学水利工程系,荷兰戴富德大学水利工程硕士,现服务于荣工处。幼女文华,毕业于台中中山医学院护理科,现服务于荣民医院。

吉氏是孟述美离家前的元配,崖县四区人。因孟述美一去无归,余恨绵绵,吉氏在孟家一生默默守望。不久,吉氏便含悲忍泪离世。2015年清明节,孟述美的两个儿子从台湾回到故乡十所村省亲,祭祖时两个孩子按父亲遗嘱特意到吉氏坟前跪拜。故土难离、爱人难舍,那份眷恋、那份思念,无不让人感慨良多。

次配邹紫云,湖南人,相夫教子,贤良著称。1978年,孟述美退役。1980年,其经体检后发现右肾不适,时而发烧,几经荣民总医院检查确知生有“肉芽肿瘤”,为现世医学界疑难病例,予以二次切割手术,六度入院住诊。虽经悉心治疗,终究无力回天,1986年9月13日,孟述美先生因肺炎、胃出血等并发症,急救无效在台逝世,享年七十有一。1980年起,孟述美先生卧病多年,得夫人邹紫云悉心照顾,医药饮食,调护周至,日夜不懈。

孟述美和夫人邹紫云

兄弟同读黄埔

黄埔系列,乐东有着不少厉害角色。乐东之境,原属崖州,弹丸小邑,自古穷乡僻壤。又因其地处南陲、交通梗阻,古来视之为畏途而有“再涉鲸波”之语。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的人们不因僻陋而自惭,他们不仅“崇文”而且“尚武”,著名民俗学者张跃虎先生曾说:“人们多晓得乐东人好文,却少知他们也尚武。”

可谓投八竿子都打不着。黄埔1至19期,乐东籍黄埔生计55人。围墙之内,有父子、兄弟同读,他们是:吉章简、吉承侠父子(冲坡村),吉章简、吉章信兄弟(冲坡村),郑邦鉴、郑邦玺兄弟(老郑村),颜绳武、颜俊兄弟(乐罗村)以及孟述美、孟述善兄弟(十所村)。

孟述美自16岁离家,一生读过多所军校,1963年还曾出任军校校长。1932年,孟述美负笈省城,先读广东军官政治学校,后赴南京入步兵学校受训。之后,孟述美相继接受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高教班、园山军官团高级班、国防大学联战系、政治学校研究班、实践学社联战班、高级兵学研究班、及国防研究院等军事院校深造和教育。出生于崖州之西的孟述美,其身材魁梧、高大英俊,绝非等闲之辈。他一生接受过八所正规的军事学校培训和学习,军事知识基础良好,对战术研究颇有造诣,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残酷的洗礼,是战场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其后半生寄居台湾,成为国民党高级将领,足见他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能。

受到哥哥孟述美的影响,两个弟弟孟述善和孟述彬,一个选武一个从文:二弟孟述善,早年入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贵州分校;三弟孟述彬,国立中山大学毕业生。和哥哥孟述美一样,孟述善也是一个职业军人,参加抗日戡乱诸战役,曾任排、连、营长和专管区副司令。1986年11月,孟述善在台逝世,后葬于台北县立五指山国军公墓。有二男三女,均长大成人。

传奇的军旅生涯

孟述美,他打过鬼子,也参加过内战,是无数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的“将军”。1947年,孟述美出任十八军十八师五十四团团长,参加南麻、确山、四平等战役,因“作战勇猛顽强、迭建奇功”,五十四团因此获得国民军部“威武团”之荣誉。1948年冬,孟述美参加双堆集战役,率团转战各要地,与我军鏖战二十一昼夜。时战况惨烈,孟述美团长臂、足皆负伤,但仍负伤不退,裹伤指挥作战。后因弹尽粮绝,旋奉命突围,于转战途中颈部再为弹穿,幸得当地李家集居民李国法老先生营救,并连夜护送蚌埠国民党后方医院治疗,得于重生。

孟述美将军(右三)随同蒋经国视察部队(图片翻拍)

1949年,胡琏将军于江西重新整建第十二兵团。第十二兵团是国军王牌兵团之一,该兵团下辖四个军,即第十八军、第十军、第十四军和第八十五军。其时,孟述美伤愈出院归队,擢升第十二兵团第十八师少将副师长,督训部队,即练即战。是年夏,由赣移驻潮汕,奉调任第四十三师师长;同年秋,移师金门,即参加名震中外之古宁头之战(金门战役),协力十八、一一八、十四各师在金门作战,战后调任十八师师长。1952年冬,接防马祖;1954年先后任第十军及第一军副军长,时“八二三炮战”(金门炮战),曾冒猛烈炮火侦察并建立运补滩码头,亲自登上大、二担岛犒慰守军,胆识过人。

1962年,孟述美调任陆军第一士官学校校长,对基层干部之培育,不遗余力。1965年,晋升任第八军中将军长;1966年调任第二军军长;1967年调任陆军步兵训练指挥官;1969年调第一军团副司令,九月,调金门防卫副司令官;1974年升任第二军团司令;1975年调任宪兵司令。至1978年届龄退役后,台湾当局倚重其才,办理外职停役,改任行政院国军退役官兵辅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辅赞政务,奉献良多。

1985年2月1日,孟述美正式在台退休。先后获颁宝鼎、云麾、胜利、忠勤等勋章,及虎贲、干城、宝星、景风、金瓯、弼亮、陆光、光华、华夏等奖章,可谓功绩丕著、千古垂光。

孟述美将军(中)与美军顾问团人员摄于前线(图片翻拍)

五进孟氏故居、百年拔贡祠堂

位于十所村孟氏坊之北的孟述美将军故居,由其曾祖父孟儒定建于清末。拔贡家院原共10幢,系砖瓦木式三合式院落。每幢前面是前一幢的后壁,幢幢相连,幢幢相同。每幢正屋三间,正屋有厅堂,厅堂两侧有卧房,卧房两侧各有两间小房:其一为谷仓房,其一为厨房。前面有天井。正屋前左右各有三间横屋,两侧有小门楼,院落中有一露天旷地。每幢院落约630平方米。

《光绪崖州志》记载,孟儒定,十所人,清咸丰辛酉年(1861)拔贡生。儒定公治家甚严,督子严读,而处人又甚宽,怜孤恤寡,尤以教化乡民、泽被乡里为己任,如营祖祠、修文庙、设学田,诸凡义举,数不胜举。时儒定公以学、行名噪一时。儒定公生有五男六女,五子分别是:瑞琼、瑞莆、瑞熙、瑞锦和瑞梧,瑞梧即是孟述美的爷爷。当时每男住两幢三合院落,据罗英莲老人说,孟述美系儒定公之曾孙,也是十所孟氏第十五世孙,孟述美中学毕业后才离开十所。当时因为家庭大,尚未分家用餐时需鸣钟告示,三代人围拢进食。五十年代,孟拔贡故居被没收分给村里农民,七十年代故居毁了两幢,后又陆续被毁损三幢,现保存较为完好的有五幢。据打听,古宅现已归孟拔贡后人居住。

《拔选》匾额(受匾人孟儒定,为孟述美曾祖父、清咸丰辛酉年(1861)拔贡生)

儒定公因以勤俭起家,致力垦荒,渐臻富有,营筑规模庞大的拔贡家院十幢。据省规划专家陈运山先生说,乐东十所拔贡家院,省里罕见,其乃琼南民居之崖州合院代表建筑之一,省里曾有专家专门进行实地考察。

十所孟氏北坊,除了拔贡五进家院,还有一座百年拔贡祠堂,保存完好。宣统三年(1911),儒定公的五个孩子为纪念父亲的世富文渊,融资建造了孟拔贡祠堂,位于村中北坊。这座祠堂为四合院建筑风格。其结构为砖瓦木式,呈中轴均衡建筑体,分大门、前大院、正堂、后院、厢房等,目前,它是乐东县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祠堂之一。

百年拔贡祠堂

祠堂内景布局

故居内景布局

92岁的罗英莲老人(照片分别于2016、2017年拍摄)

三弟孟述彬,国立中山大学毕业生

罗英莲老人居家的供桌

作者简介:夜泊,网名“夜泊2009”,乐东尖峰镇白沙村人,现居海口。夜里行船,白天觅路。近年为文化遗存之保留常入乡野。省作协会员,系天涯社区海南一家乐东版版主,现任海南乐东白沙河谷本土文化遗产学会会长。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4964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