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罗氏沼虾

亦称白脚虾、马来西亚大虾、金钱虾、万氏对虾等,素有淡水虾王之称。原产地集中在厄瓜多尔沿岸,是目前世界上养殖量最高的三大虾种之一。其壳薄体肥,肉质鲜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除富有一般淡水虾类的风味之外,成熟的罗氏沼虾头胸甲内充满了生殖腺,具有近似于蟹黄的特殊鲜美之味。每百克虾肉虾肉含蛋白质20.6克,脂肪0.7克,并含有多种维生素及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系高蛋白营养水产品。鲜食可烹调红焖大虾、煎白虾、溜虾段、琵琶大虾、炒虾仁等。加工可制成虾干、虾米等海味品。

罗氏沼虾

形态特征

体肥大,青褐色。每节腹部有附肢1对,尾部附肢变化为尾扇。头胸部粗大,腹部起向后逐渐变细。头胸部包括头部6节,胸部8节,由一个外壳包围。腹部7节,每节各有一壳包围。附肢每节1对,变化较大,由前向后分别为两对触角,3对颚,3对颚足,5对步足,5对游泳足,1对尾扇。成虾个体一般雄性大于雌性,最大个体雄性体长可达40厘米,重600克;雌性体长可达25厘米,重200克。雄性第二步足特别大,呈蔚蓝色。

产地产季

原产于印度太平洋地区,生活在各种类型的淡水或咸淡水水域,60年代以来,先后移养于亚洲、欧洲、美洲等一些国家和地区。1976年自日本引进我国,目前主要在南方l0多个省(市、区)推广养殖,以广东发展最快。

生物学特性

罗氏沼虾是一种生长速度快,食谱广,营养丰富的经济虾类,体型大,最大可40厘米,重600克,原产东南亚一带。池塘养殖虾体多呈灰黄色,不耐低温,生长适宜水温为20~34℃,对水体溶氧量要求较高。 罗氏沼虾为杂食性甲壳动物,偏爱动物性食物,人工饲养的饲料要求粗蛋白含量在37~38%左右,其中动物蛋白质含量约占20%,植物蛋白质占17~18%。刚孵出的罗氏沼虾体长1.7~2.0毫米,经两个月可长至3厘米左右的小虾。放养3厘米左右的虾种,经5个月饲养,平均体重可达30克左右。

茶陵谭氏、马家河罗氏、百井袁氏……株洲有这些名门望族

名门望族是指历史悠久而声望很高人才辈出的家族,株洲也有一些家族能称得上为名门望族,如茶陵的谭氏、株洲马家河罗氏、攸县梅城龙氏、茶陵东山陈氏、株洲百井袁氏、株洲姚家坝游氏等等。

▲现在的茶陵县严塘镇。图源“株洲发布”

茶陵谭氏“三进十八宏”

茶陵谭氏始祖谭可奕,父亲由河南迁徒到江西泰和县,可奕生守禄,可奕携守禄迁入茶陵十五都邓塘,后居十三都尧水(今严塘镇)。守禄生武兴,武兴生三子。长子谭进峰,官居左领将军,次子谭进鸿,授信勇校尉、司马朝奉大夫,三子谭进颇,官拜武功大夫、金吾左殿镇国将军。谭武兴的三个儿子简称“三进”,”三进”共计生十八个儿子,都是宏字辈,称“十八宏郎”。这便是湖南赫赫有名的谭氏“三进十八宏世系”。

▲谭可奕像。图源“株洲发布”

十八宏的后代迁移湖南多地,以后又向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以及东南亚地区迁移。如今东南亚谭姓基本上是茶陵谭可奕的后代。谭氏“三进十八宏”中,除了“三进”均为将军外,宋朝有工部尚书谭处尧、礼部尚书谭世勣、湖北提督谭用武,明朝有南京户部郎中谭隆、四川巡抚谭希思等。

株洲古桑洲罗氏

公元1388年,罗政斋举家从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来到湘潭境内的马家河,看中了这个紧靠湘江边叫鹧鸪坪的地方,于是安下家。罗政斋便是马家河罗氏始祖,后族人为其立祠,号明德堂,又称湘潭马家河鼓磉洲(古桑洲)罗氏。马家河罗氏中出过著名湘中首富罗瑶,家有农田近万亩。修建湘潭县城时,一半的经费由他捐赠,故有“罗半城”之称。

▲罗瑶古墓。图源“株洲发布”

出过两个进士:罗典和罗修源,罗典先在武陵主持朗江书院,后任岳麓书院山长27年,培养了大批湖湘精英。罗修源是《四库全书》的分撰官,还是嘉庆皇帝的老师,可惜早逝。还有天津知府罗正均、民国大律师罗端生、国民党中将罗正潭、行政院参议罗正纬(曾执教湖南省立一中,为毛泽东之师)。马家河罗氏还出了早期中共党员罗学瓒烈士,工农运动组织者罗哲烈士,还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罗亦农。

株洲百井袁氏

宋末年间居住在善化县(今长沙)南门外碧湘街的袁辛是株洲百井袁氏的始祖。辛公生万伯,万伯生寿孙。1354年袁寿孙携三个儿子:冷、均、政从长沙搬迁至湘潭县一都百井冲(今株洲)安家,寿孙公为株洲百井袁氏始迁祖。

▲袁名曜塑像(资料图)

百井袁氏后人中的名人有:袁名曜(1764—1835),嘉庆辛酉年进士,嘉庆十七年(1812)任岳麓书院山长,主教5年,与门生张中阶合撰岳麓书院大门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袁德宣,中国铁路专家。留学日本期间参加同盟会,回国后主持了多条铁路的修建。袁毓煌,中国教育家。为走教育救国之路,在长沙创办复初中学,回家乡先后创办6所袁氏仁风小学。1940年将从株洲镇中正街搬来百井的建宁小学办成建宁中学,建宁中学后又搬至株洲大胜岭,解放后,袁将建宁中学无偿交给人民政府,这就是今天的株洲一中。

袁品高,早期工人运动者,电影《燎原》中易猛子的原型。参加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担任洋炉炼焦处工人代表,刘少奇介绍入党,任萍矿总工会副主席,解放后,曾任江西省政协委员、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主任、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馆长。袁有章,株洲早期中共党员,参加安源大罢工,当选工人代表,后回乡组织农民运动,任农民协会委员长。袁法鹏,株洲早期中共党员,打入国民党内部,策划组织了国民党67军驻醴陵募兵团起义和浙赣铁路萍株警务段部分警察起义,在解放前夕为保护铁路及运输发挥重要作用。袁学之,参加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后,参加红军,红军长征后留在江西打游击,从延安学习后回湖南,任省委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任省总工会副主席、省政协副主席。

攸县梅城龙氏

攸县龙氏世代书香,始祖庚公,二十六世清公自茶陵迁至攸县学门前,为攸县始迁祖。

▲攸县龙家大屋现状。图源“攸州网”

龙湛霖(1837—1905),清同治元年(1862)进士,先后任乡试同考官、乡试正考官、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左中允,江西学政、内阁学士、刑部右侍郎等。龙汝霖,道光丙午(1846)举人,先后任山西曲沃县知县、高平县知县、江西铅山县知县,在各地为官,顺乎民意、合乎民意、尽职尽责、政绩颇丰。龙浦霖,官至广西知府。

龙璋(1854—1918)字砚仙,左宗棠外孙女婿,谭嗣同亲家,历任江苏如皋、沭阳、上元、泰兴、江宁等知县及候补道,由资助辛亥革命到参加革命,曾被袁世凯通缉,辛亥革命后,任湖南民政长、代省长。1916年孙中山亲书“博爱”,赠予龙璋。

龙绂瑞,龙湛霖之子,创办明德学堂(明德中学前身)、经正学堂、湖南民立第一女学堂。支持革命,黄兴被追捕时,曾躲避长沙西园龙家。

龙毓莹(1900—1983),子伯坚,龙绂瑞之子,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毕业,1931年赴美国进修,回国后任湖南省卫生处处长。解放后任中央卫生研究院中医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黄帝内经》研究,出版专题著作数部。

茶陵东山陈氏

始祖子珍公,后周世宗朝谏议大夫指挥使。后居茶陵茶乡马头圳上。其子汉文迁居东山。祖上曾出过唐朝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光禄大夫、上将军、礼部侍郎等。

▲《元刊梦溪笔谈》(资料图)

东山陈氏为书香门第,陈天福的长子陈桂孙和次子陈辰孙皆中漕举,为登仕郎,三子陈兰孙授户部左曹郎官。陈桂孙的长子陈中子为进士,授抚州崇仁县主簿,次子陈正子,中漕举,为登仕郎。三子陈仁子最有名,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中漕举第一名,授登士郎。南宋灭亡后,他屡拒元朝征召,隐居东山,罄其家产,创办东山书院。以后,讲课授徒,著书立说,刻印图书。东山书院为元代著名私家刻书者之一,其刻书业为湖南第一家。特别是东山书院所刻印的《元刊梦溪笔谈》,自宫廷流落民间后,先由清代著名藏书家汪士钟珍藏,后为香港某收藏家所得。后来该藏家因家道中落,要拍卖该书,1965年国家以重金买回,由北京图书馆收藏。陈桂孙的三个曾孙都是饱学之士。

株洲姚家坝游氏

“程门立雪”故事的主人翁中有个叫游酢的,明洪武初年朱元璋命大将徐达收复湖南,江西一些士族跟随。游酢后代游崇荣奉旨携四子一侄由江西丰城来到醴陵北乡梢岗铺卦石村乌石冲。游家的主要任务是掌管湘东驿道。长子游镒管理白关铺—朱田铺—株洲河西—湘潭县驿道;次子游锡管理云田铺—跳马铺—长沙的驿道;三子游鉴管理醴陵到浏阳的驿道;四子游铿管理湘阴至岳阳的驿道;侄子游万昂管理湘阴至平江的驿道。游家管理的驿道,形成了后来的“湘省四邑游氏”。

詹天佑主持修建株萍铁路时,设计图上的铁路要穿过湘东驿道,被管理驿道的游氏制止,故后来的铁路在姚家坝这里拐了一个弯。明清两代,游氏产生的监生、禀生、附生、邑痒生、太学生、国学生、将军多达百余人,其中封“朝议大夫”(正四品)四人、“儒林郎”(正六品)六人。

END

觉得内容不错的话

请给小编点个“好看”! ~爱你哦

来源:株洲晚报

编辑:周雪

审核:刘丽平 张欲晓 李苗

下载“掌上株洲”

↓ ↓

千年古镇——博罗湖镇围 胡氏家族“罗浮名宗”

走在宽约4米、长约1公里的古道上,两旁的古建筑如影随行。顿时,仿佛穿越时空来到古代。位于惠州市博罗县湖镇镇湖镇村的湖镇围是一个集宋、元、明、清、民国时期建筑文化于一体的古建筑群,现存古建筑300多处。那条保存较为完整的古街,似乎把岁月定格在古代,让人们透过它感受古城的魅力,感受湖镇围先祖——— 胡氏族人这一“罗浮名宗”的兴盛。

湖镇围占地面积约294.4亩,建筑群布局严谨,气势恢宏,是岭南地区现存规模较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能够较好地反映宋元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风貌及地方和民俗风情。

现存古建筑300多处

古祠堂、古民居、古赢房(书院)、古庙宇……走进湖镇围,各种类型的古建筑随处可见。说到湖镇围的历史,当地有“宋村明城——— 湖镇围”这样一种说法。据史料记载,北宋时,湖镇围的先祖——— 文俊公从孟径迁入湖镇围,在此落居,至今有1047年历史。随着经济的发展,明初洪武四年(即公元1371年)湖镇围发展成为湖镇城。

湖镇围是一座客家围屋建筑模式的古村落。屋场自西向东横亘千米,村中各式院落数以百计。村内主要有三条主通道贯通古村,至今能使用的剩下一条。这条通道原本由花岗岩石条铺成,现改成水泥路面,但通道两旁的古建筑仍在。如今,湖镇围现存古建筑300多处,主要为古祠堂、古民居、古赢房(书院)、古庙宇四大类。只是现在的庙宇都已物是人非,只剩下残垣断墙;但有三座祠堂则还保留较完整。它们在房屋修饰的方面多用精工雕刻的木头,是湖镇围的一大特色。

作为古城,城墙自然少不了,但现在古城墙只剩下一小段砖块遗址。自小成长在湖镇围的当地居民胡辉南说,“要是城墙还在,现在的湖镇围该多有气势啊!”以前,湖镇围四周均有城墙环护,城墙外亦有护城河,设有东门、北门、西门三座城门,但如今只剩下三块门楼石匾。

“罗浮名宗”牌匾仍挂在祠堂

明代惠州府授封湖镇围胡氏为“罗浮名宗”之族,如今“罗浮名宗”的匾额仍挂在湖镇围东祠愈宽公祠中。祠堂正殿两侧挂有楹联一副,上联是“泽满罗阳金丹济世真人裔”,下联是“灵钟吉水湖镇环城学士家”,这可谓是对胡氏家族史最精当的概括。

说起湖镇围,昔日的商贸与繁华就不可不提。据《博罗县志》记载:“博罗县城店户150家,湖镇圩店户50家。”“明清时期,博罗县建有四个社仓,分别“在莫村、罗洞、石湾、善政(即湖镇围,编者注)。”由此可见,昔日的湖镇圩店户数是博罗县城的三分之一,社仓占全县四分之一。这些都见证了湖镇城的繁华。

更为当地群众所乐道的是胡氏家族的“威水史”。胡辉南自豪地说:“我们胡氏家族被誉为‘罗浮名宗’”。据当地史料记载,历代胡氏弟子秉承宗族祖训,勤奋好学,刻苦用功。自北宋至清朝,胡氏家族朝朝有官,世代昌盛,堪称“罗浮名宗”,功名誉满东江流域。而今,“罗浮名宗”的牌匾仍挂在当地祠堂中。

占地294.4亩的湖镇围,因建筑群布局严谨,气势恢宏,是岭南地区现存规模较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专家介绍,这座散发着古朴典雅气息的古村落,能较好地反映宋元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风貌及地方和民俗风情,展现了中国乡村的辉煌。湖镇围是一座客家围屋式的古村落,也是博罗县城外惟一建有古城墙、护城河的古村落。

那么,湖镇围为何建有城墙?

据说,湖镇围的祖先早在宋代就定居博罗县城,湖镇围的先祖迁入湖镇围,之后其后代一直在此繁衍生息,至今已有1047年历史。随着经济发展,湖镇围人才辈出,文化繁荣,政治地位逐步提高,所以,明朝在此设城,建池筑郭。明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湖镇围发展成为湖镇城。

踏入湖镇围,第一个感觉就是这里很干净。走入古村内,有点像走入迷宫的感觉。一条主道,连接着众多横巷,横巷中又有四通八达的小巷。一不小心,就会迷失在巷道中。村民说,村里主村巷布局为耙齿形,近百条大小各异的小巷纵横交错,分布在各个院落之间。环村南一条长长的古老街道,犹如一柄巨型“耙梁”贯通西东。

据了解,自宋朝以来,湖镇围胡氏先人先后建起胡氏祠堂、愈宽公祠、东岭公祠、德基公祠、东庙、观音庙等15座祠(庙)。其中,东、西二祠及德基公祠等3座祠堂至今还保留较完整。东西两祠均为胡氏族人敬尊孝祖之所,西祠即胡氏祠堂,东祠为愈宽公祠,曾为东纵司令部,早些年由省委宣传部和珠影联合拍摄的电视连续剧《东江纵队》,许多战争场面和古村、古建筑就在围村内取景和拍摄。

湖镇围每年一度:年初六上灯仪式

湖镇围上灯:添丁母亲挑一担

湖镇围上灯

湖镇围上灯:大箩装的什么东西?

湖镇围上灯:漫天炮仗飞

湖镇围上灯:锣鼓阵阵满地红

湖镇围上灯:双狮贺丁财兴旺

湖镇围上灯:醒狮拜年人添寿

湖镇围上灯:欢天喜地丁笼起

湖镇围上灯:颇有地方特色

新晋添丁的胡家媳妇

湖镇围年例:请亲戚朋友做客

湖镇围年例:请亲戚朋友做客

弄一桌好菜,不容易,开怀吃吧

湖镇围胡氏宗祠

湖镇围胡氏宗祠

为年例张罗

湖镇特色:客家扣肉

毕节之最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沙“敖氏和罗氏墓群石刻 ”

石场敖家坟北墓群全貌

位于金沙县石场苗族彝族乡鹿楼村的敖氏墓石刻和位于清池镇园坪村的罗氏墓石刻,统称金沙“敖氏和罗氏墓群石刻”,是2013年5月3日国务院核定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沙敖家坟石刻以其建筑规模的宏大,书画作品内容的丰富,格调的高雅和雕刻技艺的精湛,被省内外专家学者誉为“黔西北露天石雕艺术博物馆”;而题材内容丰富,书法流畅,雕工精湛,充分体现了黔西北石雕艺术风格的罗氏墓石刻,则被誉为“保留在石头上的史书”。

敖家坟石刻

坐落在金沙县石场苗族彝族乡境内的敖家坟墓群,是敖氏祖孙三代七人的墓地。1982年,敖家坟墓群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传:敖国治是一个“俭怜一粟,勤惜分阴”的人,经过他数十年的苦心经营,逐渐发家致富。敖国治去世后,其子敖正科继承了家业,他“遵其家规、奉其父训”,遂成为一方巨绅。清光绪20年(公元1894年),敖正科年方25岁的独子步锟,不幸染病身亡。因过度悲伤,仅过了两年,敖正科又撒手西去,家中仅存敖家两代遗孀惨淡经营。敖氏两代遗孀遂变卖家中大部分田产,在清光绪24年(公元1898年)建成了北墓群。墓群建成后不到10年时间,两位遗孀又都相继离世。敖氏族中之人怜悯敖正科一家人的不幸际遇,根据两位遗孀遗言,变卖敖氏家中剩余财产,于清光绪31年(公元1905年)建成了南墓群。

敖家坟石刻

敖家坟墓群坐落在石场苗族彝族乡鹿楼村牛颈坡的半山腰里,由南、北两组墓群组成,均坐东朝西,依山势而建。坡地里,两组占地约1000平方米的银灰色石雕群,犹如两枝永不凋谢的奇葩,点缀在青山绿水之中,显得更加光彩夺目。南、北两组墓群相距40余米,一律沿东西向轴线布局,皆四层台依山势而立,自西而东逐一向上递增,构成两座相似的封闭式四进整体。两墓群外沿,均以“门楼、牌坊、栏栅、侧照壁、后照壁”与分段“墙垣”连接合围。门楼、牌坊、栏栅、照壁上的圆雕龙凤、浮雕翼角、镂雕纹饰等错落有致,敦厚凝重,典雅古朴。墓群建筑上,云集着清代秀才杨佐清所撰书作和匠师唐再廷精雕细琢的石刻。它们以不同规格的形式版面,镶嵌在墓室的各个部位,形成了“有面必刻,无空不镌”的格局。纵览这一幅幅栩栩如生、精妙绝伦的书法和图画,让人大饱眼福,感慨万千。

敖家坟石刻

在书法雕刻方面,楷篆行草兼有,多用阴刻和双钩勒技法。其上共有楹联、题词、律诗、散文、墓志等作品数十件,3000余字。这一面面不同体例、不同刻技的作品,或规整端庄,或流放融通,无不神注气足,浑圆润泽,尽显书法艺术的精妙。在版式上,题材广泛,刻工精细。其构图选材十分丰富,或取材历史故事,或借神话传说,或用民间说教,或描摹传统神物,或以自然景物为对象,在须弥座、抱鼓、柱基、横梁、驼峰、镶板、坊头、翼角、瓦当等构件上,以线刻、镂刻、凸面减地刻、浮雕、圆雕等技法,运刀于坚硬的料石,雕刻出各种形状的图案及雕塑1000多幅。众多生动的刻面内容,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人类历史和自然的谙熟和高深的创作意境。全墓群共刻有人物千余,马匹近百,植物30多种,花纹图案50多类。这些以人物、动物、风景,以其相间构作的画面,在线条的使用上,既刚健豪放,又流畅自如;在人物刻画上,既准确概括,又生动细腻;在内容表达上,既抓住情节,又突出主题。刀随画展,使得一幅幅作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充满着真中蕴幻、幻中见意的韵味,场面壮观,形象生动,呼之欲出,表现出高超的艺术魅力。

敖家坟石刻

敖家坟石刻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线条流畅,刻工精细,人物形象逼真,鸟兽生动活泼,花草争奇斗艳,书法艺术高超,不愧为“黔西北露天石雕艺术博物馆”。

清池罗氏古墓群石刻

罗氏墓石刻位于金沙县清池镇园坪村一个小地名叫大坡的地方,与敖家坟隔河相望,建于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占地面积160平方米,为三碑四柱五帽牌坊。罗氏墓石刻在工艺上保持了中国传统石刻的线刻、浅浮雕、深浮雕、透雕、镂空雕、圆雕等工艺,图案以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为主,体现“吉祥如意”、“忠孝礼义”和“福禄寿喜”等内容。罗氏墓石刻有石刻图案400余幅,题材内容丰富,书法流畅,雕工精湛,充分体现了黔西北石雕艺术风格,被誉为“保留在石头上的史书”。(叶光良)

编辑:吴春妹

监制:王应军

大家都在看

NEWS

毕节之最 | 国内迄今发现的最大杜鹃花树——百里杜鹃花王

毕节之最 | 全国树龄最长的古玉兰树 ——灵峰寺明代古玉兰树

毕节之最 | 全省唯一的城区天然大瀑布——响水滩瀑布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4951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