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第三极

蹦极是近些年来兴起的非常刺激的户外休闲活动,目前已经成为众多拥有大胆量年轻人的爱好,玩的就是心跳,那中国都有哪些地方的蹦极地点体验感较好呢,本文就为大家盘点并介绍中国十大著名蹦极点。

1.广州白云山蹦极

第三极

广州白云山蹦极采用的是美国系统、设备及蹦极装备,在高度42米的跳台上一跃而下,以时速50至60公里每小时的时速自由落下,在即将到达地面时会固定近5秒钟,是惊险刺激且漫长的5秒钟。

2.宜昌三峡蹦极

如果说湖北有哪些较为出名,体验感较好的蹦极地点,那非宜昌三峡蹦极莫属,在这处高61米的三峡蹦极台上可欣赏到令人陶醉的三峡美景,在跳台下方就是一条湍急的河流,而目前也是全国峡谷中高的蹦极跳台。

3.重庆统景蹦极

统景蹦极的蹦极塔高30米,悬崖高度达36秒,而跳台距离水面高度近60米,如果是第一次来体验这个“西南第一跳”只能选择绑腰弹跳,如果是具备一定的弹跳经验则可选择绑脚、绑背甚至是双人跳。

4.大连星海蹦极

大连星海蹦极是位于大连星海公园的海上蹦极项目,所选用的设备据说是引进自新西兰,跳台高55米,曾是世界上高的海上蹦极,在蹦极支架上还设有一座高39米的液压观光电梯,坐在这里可以欣赏到蹦极跳的精彩过程。

5.河北野三坡蹦极

如果要问河北省内有哪些体验感较好的蹦极地点,那很多人都会选择野三坡柏立下蹦极,这处高达62米的悬崖式蹦极每年都吸引着不少胆大的年轻人前往蹦极,在刚开放时是国内高的悬崖式蹦极。

6.澳门塔蹦极

澳门塔蹦极,是位于澳门特别行政区占地面积大13363平方米的大型旅游设施澳门塔之上,这处蹦极台高233米,跳下后快速经过200米的距离,在离地30米处迅速回弹,只适合身体好胆子大的年轻人的跳楼运动。

7.张家界玻璃桥蹦极

张家界玻璃桥蹦极是世界上高的蹦极之一,蹦极台的高度达到了惊人的260米,据说跳下去的时候如果山中有云雾,站在玻璃桥上可谓是连人都看不到,在国内的名气也随之水涨船高,真正敢去体验的���没有太多人。

8.青龙峡蹦极

青龙峡蹦极是位于风景秀丽的北京怀柔区青龙峡风景区内,建成于1998年,蹦极台高68米,是国内较早设立的蹦极台,速降全长320米,落差28米,侧面为高25米的攀岩,是非常具有刺激性与挑战性的项目。

9.未央湖蹦极

未央湖蹦极是位于占地近千亩的集旅游、度假、休闲和娱乐于一体的西安未央湖游乐园中,这处蹦极台高处为60米,悬挑长约25米,而蹦极塔到湖面的距离则有着78米。

10.宁夏黄河蹦极

宁夏黄河蹦极是黄河蹦极项目之一,共分为蹦极和火箭人两种玩法,在蹦极时分为绑腰、绑背和绑腿跳三种形式供玩家选择,选用的装备安全系数达百分之二百,利用的也是进口的专业弹跳设备。

西藏大学:打造“第三极”生态文明高地 第三极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领航100 西藏篇

编者按:今年是西藏大学建校70周年。70年来,西藏大学在党和国家的特殊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下,在一代代藏大人的拼搏进取下,取得了辉煌的办学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大学先后入选“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打造出了“第三极”生态文明高地,迸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天蓝、地绿、水清……西藏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典型的地区,是地球生物十分宝贵的基因库。

地处“第三极”青藏高原腹地的西藏大学,在生态学研究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区位优势。学校整合多学科力量,瞄准学科前沿,形成了以生态学为核心、环境科学与工程为基础、高原医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支撑的独具特色的生态学学科,顺利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这也是西藏唯一入选“双一流”重大战略决策的学科。

在党和国家的特殊关怀下,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大学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2013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入选“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7年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成为部区合建高校。今年是西藏大学建校70周年。70年来,学校从小到大、由专门学校到综合性大学的变化,印刻着党中央对西藏的关心关怀,展现着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发展进步。

继承“种子精神”

多项指标实现“零的突破”

国庆前几天,记者终于约到拉琼教授的时间,见到了这位西藏大学生态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掌舵人。皮肤黝黑,和想象中差不多;瘦弱儒雅,与想象中完全不同。总以为,能够踏遍雪山、河谷、荒滩,采集到上千种植物4000万颗种子的人,一定是个威武粗犷的康巴汉子。反倒是团队中的周永洪老师,黝黑的面庞、敦实的身材,比较符合我们的想象。周老师第二天就要带着十几名学生去阿里收集种子,拉琼教授细心地询问他车辆、保险等细节,一再叮嘱路上注意安全。自从2017年他敬爱的钟扬老师因遭遇车祸意外离世,他就对师生去野外工作的交通安全格外上心。

谈到西藏大学生态学的学科建设,就一定会谈到学科发展的奠基人——复旦大学援藏教师钟扬。“青藏高原有超过2000种特有植物,一直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钟扬在很多个场合这样说。

在此后的10多年里,钟扬成为西藏大学生态学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顶梁柱。他与西藏大学教师联合申报的项目获得了自治区有史以来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他在复旦大学为西藏培养出了第一位植物学博士青年教师;他帮助西藏大学生态学博士点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实现了西藏高等教育理科博士点“零的突破”;在他手中,生态学学科入选了国家一流学科的建设行列。然而,就在教育部公布“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名单后的第四天,钟扬的生命因为一场交通意外戛然而止。

钟扬去世后,他的博士生拉琼继承了他的“种子精神”,义无反顾地接过了一流学科建设的接力棒。“这是西藏大学历史上发展最好和最快的时期。”拉琼告诉记者。在2亿多元建设经费的支持下,西藏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实验室面积增加了1万多平方米,野外研究观测台站增加了270多亩,添置了50余台套大型仪器设施设备,“一站一库三中心”基本建成。

造血加输血

人才撑起学科发展

要说学科建设中最让拉琼伤脑筋的,莫过于高水平科研人才的缺乏。钟扬生前为西藏大学生态学学科培养了3名博士,拉琼就是其中之一。“老师有个未完成的心愿,就是要为西藏大学生态学学科培养10名博士。”拉琼告诉记者。

钟扬的这个心愿终于在拉琼手中达成。从2018年起,西藏大学开设生态学本科专业,由此形成了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硕士招生规模从5年前的每年57名增加到245名,博士培养从每年1名增加到21名。同时,学校利用教育部团队式对口支援西藏大学的优势资源,打造了与支援高校、合作院所联合培养本科生、研究生的新模式。

“自己培养的博士更能在这扎下根来。再过几年,我们培养的博士陆续毕业,一个学科方向只要有10个左右的博士,就能撑起来了。”拉琼终于可以缓上一口气。

内地高校的援藏教师一直是西藏大学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支撑力量。在中组部、教育部组团式智力援藏的长期支持下,西藏大学生态学学科形成了一支以本地人才为基础、以援藏人才为支撑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这支队伍既能把握青藏高原重大科技需求,又能接轨学科前沿,为实现“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强大支持。

11月12日,我国山地冰芯和冰川变化研究领域的泰斗姚檀栋院士受聘成为西藏大学的“双聘院士”。“这是西藏大学‘双聘院士’零的突破,将为西藏大学加快生态学一流学科建设,为自治区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注入新的强劲动力。”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西藏大学党委书记尼玛次仁在聘任仪式上说。

启动一流学科建设以来,西藏大学完善了人才引进机制——既可以调入引进,也可以柔性引进,还可以双聘、兼聘。“必须采用非常规的措施,才能打破学科发展的瓶颈。”拉琼对记者说,周永洪就是两年前在佛罗里达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后,被引进到西藏大学的。

在拉琼的率领下,一个覆盖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以及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团队日益成熟,获得了“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教育部创新团队的滚动支持。

平台加项目

学科建设更上一层楼

一流学科的建设离不开一流的科研平台和高水平的科研项目。

“高标准现代生态学科学研究平台的建设,在青藏高原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西藏大学学科建设办主任张广亮说,经过三年的建设,珠峰国际高原科学野外观测及医疗救护站、“第三极”空天地一体化野外科学观测综合平台等实现了整合,青藏高原生态学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一站多点初具规模,为青藏高原典型生态系统的安全提供预警服务与生态修复保障。

“三中心”的建成同样意义非凡。综合分析测试中心的建设,改变了高水平的实验检测必须拿到内地进行的困境。在线安全监测中心的建设,改变了高原基础设施安全运行与环境监测数据极度匮乏、获取极其困难的局面。大数据信息分析及仿真实验中心的建设,为高原生态安全监测、基因组、舆情监测等的大数据分析和仿真实验提供了强大支撑。

“申报国家项目对于我们来说曾经就是‘神话’,老师们科研实力不足,热情也不高。是钟老师带领我们把‘神话’变成了现实。”拉琼说。近5年,学校获批国家级纵向项目59项,到校经费达10409万元;省部级项目123项,横向项目55项。发表SCI论文186篇,中文期刊论文200余篇,专著14部。

2019年,拉琼课题组以青藏高原特有植物须弥芥为研究对象,首次对青藏高原野生植物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标志着西藏大学生态学一流学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

学校宇宙线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发现了迄今为止最高能量的宇宙伽玛射线辐射,比此前国际上观测到的最高能量高出5倍以上,这是超高能伽玛射线天文学重要的里程碑,成果在物理学权威刊物《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

谈到下一步学科建设的重点,拉琼说,在第二轮建设中增加了青藏高原特色种质资源保护和挖掘方向。“种源安全是国家战略,这项工作必须争分夺秒,等不得。”拉琼说。

服务地方

化成果为发展力量

“成果转化比发论文更重要。”拉琼说,西藏的这些特色生物资源,不仅要保护好,还要发掘和利用好。

不久前,德国老牌医学护肤品牌优色林带着自己的产品来到学校寻求合作。他们判断,在西藏高强紫外线的照射下,这里的植物一定含有大量防紫外线成分,因此希望可以和西藏大学共同开展研究,提取有效成分阻止皮肤黑色素的产生。拉琼欣然同意合作,如果能把西藏特色生物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增加老百姓的收入,他觉得比拿到几个项目、在国际上发表几篇论文更有意义。

张广亮表示,学校在生物制药领域有多个项目与企业合作,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校和西藏灵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起,推广白肉灵芝加工技术,开发出多种白肉灵芝产品;与西藏天赐源实业有限公司合作,筛选青稞根际促生菌,开发出生物菌肥。学校建设的藏药生物资源库、高原微生物资源库,挖掘其中抗辐射、抗缺氧、抗寒抗旱的功能基因,不仅优化了农牧业品种,还可以指导高海拔地区生活人群以及航天员的辐射防护,推动了西藏绿色农业的发展和民族医药的发展。

拉琼倾注了很多心血的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资源库,除了收集高原特色动植物、高原微生物种质资源外,还承担着青藏高原人类遗传资源样本库的建设。这一项目,将为青藏高原独特人类资源的保护和研究提供战略支持,对解析高原人群基因组遗传特性和低氧适应的遗传调控,研究并开展各类高原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教育报》2021年12月12日第4版

作者:本报记者 翟帆

峨边:文旅融合 打造乐山旅游“第三极” 第三极

四川经济网官方帐号峨边新城(王永春 摄)

峨边,地处川西南小凉山区,彝区、山区、深度贫困地区“三重叠加”。2014年精准识别贫困发生率高达23.16%,是全省88个扶贫重点县和45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脱贫有多难,峨边有多拼”。近年来,峨边坚定扛起脱贫奔康绿色崛起政治责任,已于2020年2月18日经省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

绿色崛起,大美峨边就像索玛花一样,美丽动人、热情奔放——

交通为先——1100公里的“毛细血管”连接起全县及各乡村组的美丽发展,“两高两铁”将开启峨边通向世界的窗口,让峨边的发展进入“高速”时代。

绿色打底——峨边森林覆盖率已达78.56%,全省第一。依托4A景区黑竹沟北纬30的神秘风光,正在加快建设探秘科考体验、地磁温泉养生、观光休闲度假“三位一体”国际旅游目的地。

文化为魂——2019年4月“甘嫫阿妞”舞台剧已公演,彝汉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正在加快碰撞,融合发展。

山河为骨——“三河三带”串起沿线的美景、美食和风土人情,润养着彝汉人民的衣食住行,挺起峨边乡村旅游、城乡发展的脊梁。

峨边县委书记谭焰表示,“近年来,峨边围绕‘致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峨边’发展目标,紧扣‘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发展定位,大力推进以黑竹沟景区为核心引擎、县城为承接枢纽、特色小镇为活力点缀、魅力彝寨为明珠镶嵌的‘1+1+2+N’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助力全县旅游高质量发展。”

文旅融合、全域旅游……

峨边,正在打造乐山旅游“第三极”。

黑竹沟晨光(王永春 摄)

打通交通“大动脉” 开启“全域旅游”新篇章

“酒好也怕巷子深。”

峨边,因山高谷深,交通偏远,所以峨边“黑竹沟”“甘嫫阿妞”……也只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交通,对于深处小凉山的峨边,可以说是通向世界的“窗口”,是迈出贫穷、奔向小康的生命“大动脉”。

8月25日,记者来到正在建设中的峨汉高速1-5标段——大为特大桥,只见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进行梁板架设、护栏及桥面施工,吊车、装载机、架桥机等机器设备也在开足马力不停运转,建设现场一片繁忙。工人们以每天架设16片梁板的速度,高效推进着项目建设。

“该标段剩余的最大工程量是梁板预制,目前参与项目建设的工人达到1000余人,设备400多台(套)。”该项目经理��副总工程师吴雪冰告诉记者,峨边境内设峨边互通、黑竹沟互通2个收费进出口。该项目于2017年7月正式开工建设,计划峨眉山市至峨边县(峨边互通)48公里,将于今年年底通车。

9月16日8时18分,经过4年零5个月的艰苦奋战,由中国中铁五局承建的成昆铁路复线重大控制工程——大坪山隧道实现贯通,为全线贯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成昆铁路峨米段贯通的第二条超10公里的长大隧道。

据项目经理李映群介绍,大坪山隧道全长11.34公里,位于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目前全线仅剩峨眉至米易段未通,预计2023年全线贯通。

近年来,峨边坚持把交通作为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推动交通和旅游、产业、文化、扶贫融合发展。

“十三五”,峨边六大交通重点项目强势推进。S309峨美段(一期)建成通车,峨轸段、峨汉高速即将全面贯通,黑竹沟旅游车站全面建成,射箭坪、麻子坝旅游综合服务区建成投用,成昆复线加快建设……累计完成投资超过77亿元,新(改)建县、乡、村、组道路1100公里。峨边,交通区位即将发生颠覆性变革。

“十四五”,峨边六大重点项目抓紧规划、同步实施。铁路、高速、国道、省道交通综合枢纽完成工可,峨马屏高速前期顺利推进,通用机场选址招商,北到峨眉、东到沙湾的两条跨河快速通道拟进入十四五交通规划……峨边,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打造成都平原经济区、攀西经济区重要交汇区,融入国家大战略的进程突飞猛进。

随着峨汉高速、成昆铁路复线的相继开通,峨边文旅将开启“全域旅游”历史新篇,峨边的发展将驶入一个全新的“高速”时代!

聚力一个“核心” 提升黑竹沟核效应

“峨岭向东称黑竹,一沟云海掩仙庐。林幽水碧入彝寨,银鹊鸣秋蜀杈舒。”——文中描绘的就是峨边的黑竹沟。

“中国百慕大”、“世界迷都”、“中国森林氧吧”……峨边,因黑竹沟而闻名世界。

“黑竹沟是峨边一颗最璀璨的明珠,我们要擦亮这颗‘金字招牌’,让黑竹沟成为峨边旅游的‘核动力’,引领峨边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峨边县委副书记、县长栗那针尔表示。

聚力一个“核心”,峨边着力提升、打造黑竹沟景区的核效应。

坚持高端定位——

高标准编制《黑竹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并获省政府批复。以“神秘地境、地磁温泉、彝族文化”为特质,努力建设探秘科考体验、地磁温泉养生、观光休闲度假“三位一体”国际旅游目的地、“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天府旅游名县”,全域融入成渝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打造乐山��游“第三极”。

坚持高位发展——

2020年1月3日,峨边与四川旅投成功签约黑竹沟景区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合作框架协议,总金额达50亿元。2020年8月11日,峨边与四川旅投合资注册成立四川新黑竹沟国际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标志着黑竹沟的打造与开发正式启动。

坚持高点起步——

目前,景区正突出“世界迷踪中国睡谷冰雪胜地”战略定位,生成6大类21个项目,总投资50亿元。已启动迷都酒店改造方案编制和蜂巢岩丛林穿越项目设计,选址设计世界最长雪橇滑道、汽车营地、日月峰观光索道项目,彝家风情小镇正在进行规划招标、水晶珠帘温泉项目启动建设招标、开展峨边锦江宾馆建设招标。充分发挥景区的核心效应,开发“沟内游、沟外住”的旅游新模式……峨边,正在做实唱响“中国百慕大世界黑竹沟”,揭开黑竹沟“神秘”的面纱,让世界为她“着迷”。

官料河是流经峨边黑竹沟至县城的母亲河,峨边将着力依托黑竹沟景区的地理优势,深入挖掘黑竹沟周边及官料河沿线自然、人文、历史、民俗特色,力争2021年完成黑竹沟外围旅游产业布局。重点整体打造黑竹沟镇和周边原始风情古井村、云上天池依乌村、民族工艺西河村、彝药基地马杵千村、门户彝寨底底古村彝家新寨“五朵金花”,“串珠”沿官料河流域的杨村乡、大堡镇、金岩乡、黑竹沟镇、哈曲乡、勒乌乡,培植“大黑竹沟”概念,打造峨边南部官料河百里生态旅游和彝文化长廊,使之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国家级特色民族旅游度假区。

新林镇茗新村彝家新寨

打造一批“打卡地” 助力文旅融合全域化

7月4日,周末的傍晚,“记忆峨边”一条街,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记忆峨边影像文化(非遗文化)长廊沉浸式演出在此举行。

一边走、一边看、一边欣赏,《祈福——毕摩诵经》、彝族美神《甘嫫阿妞》情景剧、《彝族婚俗——娶新娘》、《月琴叮咚——美食飘香》、《芳华——燃情岁月》、《朗朗书声——学前学普》、《展望未来——发现之旅》、“小凉山彝族刺绣技艺”……移步换景,精彩绝伦。

“记忆峨边”一条街,已成为峨边重要的文化展示点和旅游景点,成为了市民和游客的“打卡地”。

“记忆峨边”一条街——仅仅是峨边打造文旅新品牌,助力文旅融合全域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串珠”发展,亮山亮水亮文化——

走近峨边五渡镇胡坝村,街道两旁新建的移民小洋房错落有致,果园、栈道、鱼池、观景台,村民的美好生活令人点赞……

峨边,依托山水人文,充分挖掘知青岁月、茶马古道、民俗文化、自然景观等资源,沿大渡河打造了龚嘴游客服务中心、先锋村旅游景观、羊竹坝景观等一系列特色的文旅融合新景点;同时,老丫观景台、小河子观景台、等分湿地、象鼻子观景台、“茶马古道神秘溶洞”、大渡河水上旅游机场等项目规划也正在推进之中……峨边,大渡河东部旅游大通道正加快形成。

“记忆峨边”一条街夜景(王永春 摄)

景城一体,打造山水生态漫游城——

在峨边县城北麓的背峰山公园,修建5123多级的登山步行石梯,新建标志性景观廊桥1座,根据彝族史诗《勒俄特依》中14大典故沿线布置峰火景观亭14座和一座甘嫫阿妞亭,山间设立乐西公路抗战陈列馆……夜间以灯光串联,犹如彝族的火把组成的巨龙卧于山脊,让人在感受秀美自然风光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精彩纷呈的彝族艺术文化。背峰山公园,从无到有,从“荒山”变“公园”,必将成为峨边城市旅游的一张新名片。

乾池公园、桃博园、大渡河水电文化博览馆里、火车小镇……县城周围,一处处文旅融合的“新景点”“打卡地”正方兴未艾,次第开放。

“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 峨边正演绎“旅游城市”为“城市旅游”的华丽转身。

同时,以茶马古道文化为主的五渡镇田村,建立起了茶马古道馆;以长寿文化为主的星星村,准备打造长寿文化馆;以彝族民俗文化浓郁的黑竹沟镇底底古村,建起了民俗馆……一个个村落结合自身的历史和文化建立起了“微博物馆”,也已成为峨边文旅融合的新名片。

峨边,创新打造一批文旅融合的“新景点”“打卡地”,必将推动峨边文旅融合的全域化发展,助力旅游高质量发展。

新建的峨美路

唱好一台“主戏” 丰富群众文化多样性

“滇有阿诗玛,川有甘嫫阿妞”。

走进峨边大堡镇九家村,在“甘嫫阿妞”纪念馆里,通过“甘嫫阿妞”形象专题宣传和墙上众多的图文解说,彝族美神“甘嫫阿妞”的勤劳、善良、勇敢与不屈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峨边甘嫫阿妞,是彝族美神和彝族文化的象征,也是峨边对外闪亮的一张人文名片。

为此,峨边精心唱好“甘嫫阿妞”这一主戏,全力打造“甘嫫阿妞”彝族文化品牌。

近年来,峨边先后开展“甘嫫阿妞”艺术节,公开征集“甘嫫阿妞”塑像设计,拍摄“甘嫫阿妞”纪录片、《追寻甘嫫阿妞》微电影,创作的“甘嫫阿妞”大型民族史诗音乐舞台剧已于2019年2月28日在乐山大佛剧院成功首演,创建“甘嫫阿妞”文化馆……“甘嫫阿妞”彝族文化品牌得到进一步提升,“甘嫫阿妞”彝族美神的故事闻名远播。

同时,大力实施文脉传承,创新打造文化品牌,坚持多元融合,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持续提升《甘嫫阿妞》、《文艺大篷车》、《彝族刺绣》、《毛坪山歌》的影响力,厚植峨边民族文化品牌。创新打造“感动峨边”、“发现峨边”、“幸福峨边”,推动峨边文化品牌的提升。深化开展全国知名作家、摄影家、书画家“文化扶贫”三大采风活动,推进“发现峨边”、“记忆峨边”之旅,提升峨边知名度和美誉度。统筹资源叠加配置,推动交旅、城旅、农旅、文旅、商旅深度融合发展。

文化是灵魂,群众是主体。发展群众文化,不仅可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是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表现。

近年来,峨边县大力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广播村村通、户户响,文化室和文化院坝全覆盖。依托县文化馆、图书馆及书画、作家、摄影、舞蹈等协会,大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

开展“大篷车”文艺巡演乡村行,每年进入贫困村巡演近50场;书画家协会,创作的书法作品《峨岭古今联》入选“四川省第八届少数民族艺术节”展出;作家协会,创作出了首部乡镇系列故事丛书《新场故事》,并出版了《峨边故事》《铜河儿女传》《峨边札记》等文化扶贫系列丛书;摄影家协会,用镜头记录峨边的自然美景及人文风情,发行《文化“大篷车”》《峨边味道》和《峨边老照片》等画册;音乐家舞蹈家协会,创作的歌曲《回到佳支依达》和舞蹈《彝人彝歌》荣获川滇少数民族艺术比赛一等奖,舞蹈《尼嫫扎色》在四川省第八届少数民族艺术节舞台精品艺术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如今,以黑竹沟景区为核心引擎、县城为承接枢纽、特色小镇为活力点缀、魅力彝寨为明珠镶嵌的“1+1+2+N”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北部白沙河休闲养生地、东部大渡河旅游走廊、南部官料河彝乡神往地也在加快建设……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

致力绿色崛起,建设美丽峨边。

随着交通“两高两铁”的对外开通,峨边,正开启“全域旅游”的新篇章,主动融入成渝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努力打造乐山旅游“第三极”。(蒋培路 梁鹏)

(图片由中共峨边彝族自治县委宣传部提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4921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