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广东环亚美容化妆品博物馆

广东环亚美容化妆品博物馆坐落于广州科学城内,由港资企业广州环亚化妆品科技有限公司经过两年多的时间精心筹备,是国内首家关于中国美容化妆历史的博物馆,始建于2007年12月18日,2012年9月27日,博物馆新馆在环亚科技工业园二期基地落成开馆。该馆填补了化妆品行业博物馆的空白。博物馆以中国美容化妆史陈列为主线,共有六大部分,分别为中国美容化妆史概说、历代化妆、历代发式、历代化妆品及妆具、新中国的美容化妆、化妆品示范体验区,展示内容以实物、图片、绘画、图表、书籍、模型、文字描述为主,展出了中国各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化妆用品、用具以及大量的富有民族色彩的近代化妆品。

广东环亚美容化妆品博物馆余娟副馆长一行莅临我馆参观交流

广东环亚美容化妆品博物馆

蓝字

2月22日下午,广东环亚美容化妆品博物馆余娟副馆长一行3人来到好普艺术博物馆参观交流,颜馆长亲切接待并带领讲解。

颜馆长带领参观远古彩陶、汉风、唐华、宋韵等各展厅,介绍展品以及背后的历史。余娟副馆长表示好普艺术博物馆的展览很有特色,每个展厅主题鲜明,而且展品大多都精美完整,充满艺术性,赏心悦目。颜馆长表示民办博物馆一定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展品贵精不贵多。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精品,博物馆展览要选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展品,挖掘历史文化信息,展现艺术审美价值。

博物馆参观结束后,余娟副馆长一行还来到好普集团的科研板块,了解了企业成长历程、科研生产实力、获得的荣誉等等。

随后,颜馆长与余副馆长一行进行了交流座谈。颜馆长首先对环亚美容化妆品博物馆被评为三级博物馆表示祝贺,好普艺术博物馆希望能多多学习借鉴,在下次博物馆评级中取得良好进展。两家博物馆同为黄埔区的民办博物馆,在很多方面存在相似之处,希望在接下来的日子携手共进,在藏品展览、学术研究、宣教活动、文创开发等领域多多交流,取长补短,共创美好。

余娟副馆长对颜馆长的祝贺表示感谢,并表示两家博物馆作为邻居,自当守望相助。接下来希望在诸多方面交流合作,共同促进文化繁荣。

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看精美石湾陶塑展品

1月22日下午,“窑望——何湛泉龙窑柴烧作品展”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开幕。展览展出由石湾陶塑技艺名匠何湛泉先生创作的作品80余件套,除展厅作品展示外,还特设户外园林场景展示区,观众在观展之余还可欣赏岭南园林特色景致。据悉,展览将至3月28日结束,期间还将举办三场社会教育活动,普及和推广石湾传统陶塑技艺。

据介绍,何湛泉是广东中山市小榄镇人,1963年出生,广东传统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古建筑陶塑瓦脊修复专家,也是著名的古旧石湾陶器收藏家,对石湾传统陶艺有着深厚的情结。本次展览是他首次在石湾举办的个人作品展,分为学习、传承、坚守和创新四部分内容,务求通过展览梳理和建立起一位值得研究的陶瓷工作者的个人艺术成长档案,从而构建起石湾陶塑技艺不平凡的当代发展之路。

据了解,何湛泉是土生土长的中山人,为何会与石湾陶塑结下不解之缘?这还是要从他父亲的盆景上的石湾微塑,在欣赏到盆景上石湾微塑的美之后,何湛泉师从佛山劳植师傅学艺,对石湾陶塑的痴迷一发不可收拾,不仅收藏近千件古旧石湾陶器珍品,还在中山自建龙窑,沿袭传统泥釉配方创作石湾园林艺术陶器。他生活在中山,却为石湾陶塑奔忙半生,骨子里流淌着石湾匠人坚毅的精神。

在40多年的陶艺生涯中,他始终坚守最传统的石湾陶塑与烧制工艺。他擅长岭南古建筑陶塑瓦脊的修复和制作,先后主持了珠三角、港澳等地区40多项古建及文物保护单位的陶塑瓦脊修复和新造工程。他采用“承旧创新”的方式,不仅将龙窑及柴烧技艺恢复研究,还从民间不断搜集石湾陶器旧物,将其解读并融为自己的创作营养,渗透到当代的仿古工艺中,让传统工艺焕发新的光彩。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刘鹏飞 通讯员:刘智婵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刘鹏飞 通讯员:刘智婵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罗林

广州这个博物馆,以“13”命名,展示大量东方精美“出口工艺品”

有趣的灵魂都一样:爱生活、爱旅行、爱摄影、爱美食,与“珊珊三丫头”一起出发吧!

这天,珊珊三丫头来到广州文化公园内看一年一度举行的市内“规模最大”的“菊花”展览(有兴趣的朋友可翻阅前面的文章《广州“规模最大”的菊花盛会,展示近450种菊花,地铁直达免门票》,参观的过程中,天空下起了雨,于是就临时决定到公园内的“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参观。

在广州十三行博物馆的门前,珊珊三丫头看到一个写满了文字的大牌子,原来广州十三行博物馆是在2016年开馆,现在的博物馆是建在清代十三行商馆区遗址上(即广州文化公园),是一个专题性的历史博物馆,常设的展厅共有“清代广州十三行历史展”和“王恒、冯杰伉俪捐赠文物专题陈列展”,在馆内,有广州彩器、广绣、象牙器、外销扇、五常家具、银器、珐琅器、玻璃画、水彩画、油画、漆器等约1700件(套)珍贵文物,这些古老东方的珍贵物品,涵盖了清代广州主要“出口工艺品”,这些产品曾在欧美地区备受青睐,曾在西方掀起一股强劲的“中国风”。看完介绍,珊珊三丫头加快了脚步,凭身份证到取票处领取免费门票后,就进入馆内参观,因为想了解“十三行”时期历史,所以我这次参观主要是以“清代广州十三行历史展”展馆为主。

走进馆内,整个展馆的面积有6090平方米,展馆以“文物 + 文献史料”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了十三行的历史。展示分为“开海设关”、“十三行风貌”、“十三行行商”、“十三行贸易”、“中西汇流”和“走向近代”等六大部分,从建立到辉煌到终结,反映清朝时期中国对欧美贸易近百年的历史景况。 二千多年前,海上丝绸之路从广州扬帆起航。在1757年至1842年,清代十三行是清政府特许的对欧美的海上贸易特区,成就了广州历史上一段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文化繁荣的时代,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

珊珊三丫头走在其间,感觉时光仿佛倒流。清朝初年,顺治康熙忙着平乱禁海,曾经盛了千年的中国第一大港广州被荒废了一段时间,到了康熙24年,才解除海禁,开海贸易,设置粤海关。次年,朝迁设“洋货行和金丝行”,与广货行、福潮行、琼货行等皆成为了朝廷设立的专门对外贸易的商业机构,统称“十三行”。原来十三行曾是清代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初始时分别是怡和行、广利行、同文行、东兴行、天宝行、兴泰行、中和行、顺泰行、仁和行、同顺行、义行行、东昌行、安昌行,然后由于各种原因,十三行的数量有增有减,最盛时多达数十家,少时仅五六家。

在清朝年间,提起十三行,没有人不知道它的辉煌。十三行是在粤海关设立的第二年,即康熙二十五年五月建立。到了乾隆22年,诺大的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清朝廷关闭了江、浙、闽三大海关,允许广州一口通商,在这种特殊条件下,往来广州的外国商船增多,广州的对外贸易也日益兴旺。当时清政府规定广州对外通商,外国商人不得与中国商人发生直接的买卖关系,需要找指定的行商作为贸易的经纪和代理,每一行商对应一外国洋行。这一时期,广州贸易高速发展,十三行总是彩旗飞扬,熙熙攘攘,一包包绫罗绸缎、茶叶、陶瓷通过“十三行”进行交易,前来的有英、法、丹麦、瑞典、荷兰、巴西、俄罗斯、葡萄牙和东南亚数十个国家,从而十三行因而获得大量的财富。

在十三行鼎盛时期,十三行的商人在当时的国家财政上做出许多贡献。十三行的行商富甲一方,当中最为富有的是潘、卢、伍、叶四大行商家族,其中又以潘氏和伍氏家族为最,他们的家产总和比当时的国库收入还要多,可以说是“富可敌国”,十三行商人伍秉鉴还是当时的世界首富,美国《华尔街时报》称他是“世界最大的商业资产,天下第一大富翁”。就这样,广州一口通商和十三行贸易垄断的情况一直延续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即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整个十三行除了一栋屋舍外,全部化为了灰烬,十三行总共存在了156年之久。

整个展览,反映十三行时期了中国对外贸易、广州商人群体、东学西传和西学东渐……等等历史事件,展示了广州商人敢为人先、包容务实、锐意进取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岭南人海纳百川的开放理念。广州自古就是一个“商都”,商贸往来是这座城市的灵魂,十三行无疑是广州无法磨灭的记忆。今天在十三行旧址之上的建起广州十三行博物馆,让那些在世界各地的十三行的后人有了文化寻根的目的地,让许多外国的专家学者能够通过这里的展品深刻地了解十三行、了解广东、了解中国。这里,可以说是一个激励着广州人在未来的日子不断前进的地方。

那么,你有来过广州文化公园内的十三行博物馆旅行吗?你了解过广州十三行的历史吗?你对展馆内的哪些展览更感兴趣?看到展馆内的古老东方出口的产品,你有什么感受?对比历史,你对广州有什么展望?在欢迎大家留言分享哦!本文是版权作品,未经珊珊三丫头书面授权,严禁搬运、转载、洗稿。如需转载,请与作者珊珊三丫头联系,谢谢。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4917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