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龙泉青瓷

产品名称:龙泉青瓷

龙泉青瓷

产品产地:丽水

产品特性:清丽、造型优美

产品简介:龙泉青瓷以其清丽的釉色、优美的造型而久负盛名。

产品历史:龙泉窑历史悠久、生产规模大、窑址分布广,是享誉中外的名窑。根据文物普查和考古调查资料表明,龙泉古代窑址为350余处。自宋代起就远销亚、非、欧三大洲和许多国家和地区,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龙泉也因此闻名中外。龙泉青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的结晶,龙泉青瓷为中国的陶瓷史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龙泉青瓷这一古老的祖国文化遗产中的一枝艺苑奇葩,将再度重放光彩,为人类文明、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的提高锦上添花。

龙泉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浙江西南部,与江西、福建两省接壤,以出产青瓷著称。文物普查发现,这里烧制青瓷的古代窑址有五百多处,仅龙泉市境内就有三百六十多处,这个庞大的瓷窑体系史称龙泉窑。

龙泉窑是中国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名窑。

龙泉窑始于西晋,北宋时已初具规模,南宋中晚期进入鼎盛时期,制瓷技艺登峰造极,梅子青、粉青釉达到了青瓷釉色的最高境界,传统龙泉窑中的哥窑与官、汝、定、钧等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龙泉窑的青瓷技艺推动了各地瓷窑的发展,从南宋至明代,福建、广东沿海和江西一带的瓷窑纷纷烧造出类似龙泉青瓷的产品。

龙泉窑青瓷在国外也有重大影响,宋元时期就大量出口,陈桥驿在《龙泉县地名志序》中说:“从中国东南沿海各港口起,循海道一直到印度洋沿岸的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和东非沿海,……无处没有龙泉青瓷的踪迹。”龙泉青瓷在宋元时达到高峰,明代生产规模不减,但质量下降,至清代逐渐衰落,晚清后曾一度停烧,仅有少数窑口从事仿古生产。

龙泉青瓷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五代到北宋早期、北宋后期到南宋、元明。

1、五代到北宋早期

三国两晋时期,当地的老百姓利用本土优越的自然条件,吸取越窑和瓯窑的制瓷技术与经验,开始烧制青瓷。这一时期的青瓷作品制作粗糙,窑业规模也不大。但是,到五代和北宋,吴越国的统治者为了俯首称臣,每年向中原君主供上不计其数的“秘色瓷”,以示修好。如此庞大的生产数量致使越州窑场无力承担,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龙泉窑便以担负这样一个“和平”的贡器使命换来了它本身发展的契机。当时,龙泉窑业初具规模,烧制青瓷技术已有相当水平。加上越窑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入,一批优秀的瓷匠陆续在龙泉安家落户,龙泉窑产品的质量得以迅速提高。

这一时期的龙泉窑器皆为淡青色釉瓷,胎骨多为灰白色,少数灰黑色。胎壁薄而坚硬,质地坚实、细密。龙泉窑的制瓷作坊大多数建造在河流或溪沟两旁的山麓上。窑匠们在山的缓坡上建龙窑,窑旁小块平地造作坊和住宅,窑和作坊连在一起,布局合理,操作方便;山上有树木,附近有瓷石矿,生产瓷器所需的原料、燃料取用方便;附近的溪水与河流,既可为作坊提供工业用水,又可通过船筏等水上运输工具将产品运往销售地。从五代到北宋中期,龙泉一跃成为江南第一名窑。那些被无数人所吟咏赞叹的“秘色瓷”,也正是龙泉青瓷演绎它美仑美奂传奇的开始。

2、北宋后期到南宋

南宋可谓龙泉窑的黄金时期,青瓷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北宋覆灭后,北方人大量南迁,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而北方汝窑、定窑等名窑又被战争所破坏,瓯窑和越窑也相继衰落。到南宋晚期,由于北方制瓷技术的传入,龙泉窑结合南艺北技,创造了我国青瓷史上的顶峰。

这一时期,龙泉窑出现了一种碧玉般的厚釉瓷,这种厚釉瓷分黑胎和白胎两类。南宋统治者为解决财政困难,鼓励对外贸易,于是龙泉青瓷就藉海上贸易兴起之利,从海路大量出口,行销世界各国,成为当时主要的出口商品之一。日本陶瓷学者三上次男把这条运输瓷器的海上航路誉为“陶瓷之路”。对外贸易产生的大量需求带动了新的制瓷作坊大量涌现,产品烧制技术质量不断提高。

南宋末期,龙泉窑进入鼎盛时期,粉青和梅子青的烧制成功,巧夺天工,在我国瓷器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粉青、梅子青是公认的青瓷釉色的巅峰,它不仅意味着龙泉窑制瓷技术水平的提高,其本身也包含了更丰富的审美意蕴。南宋龙泉窑很多器皿的新造型都是传承古代青铜器演变而来的,如尊式瓶、鼎式炉等。人们在审视这些玲珑隽秀的南宋龙泉窑青瓷时不免要发出惊叹,它们身上带着太多官窑器的影子。官窑作为一种垄断,绝对不允许民间仿制,龙泉青瓷与官窑器的相似恰好说明了它受到了官窑器的影响。虽然尚未找到南宋龙泉设立官窑的明确记载,但种种迹象表明,当时的宫廷很可能派遣了技术人员和官僚在龙泉等地监制“贡器”。

南宋时期,龙泉青瓷的制作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其釉色追求一种青碧玉般的情调和效果。后来这种青瓷传入朝鲜,影响到高丽青瓷。日本人称之为砧青瓷,并大量仿造成。在欧注入龙泉青瓷叫做“雪拉同”(Seladon)。这个名字有着一段富浪漫色彩的传说。十七世纪初,法国作家雨费写了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是当时法国最爱欢迎的读物之一。后来这个小说被改为戏剧,搬上舞台,上演后轰动一时。演出时,剧中的牧童雪拉同穿着一件像海水样碧绿,像青天一样美丽的青色外衣,逗人喜爱。而来自遥远东方充满神秘感的中国龙泉青瓷在当时也是轰动一时的艺术品,许多贵族对它的喜爱几乎达到着迷的程度,人们很想给它起个最能表达那种狂热感情的名称。恰好龙泉青瓷的色调和牧童所穿的衣裳相似,因而人们就把“雪拉同”赠给龙泉青瓷,直到现在,欧洲人还是把龙泉青瓷叫成“雪拉同”。

3、元明

或许元代统治者欣赏不了那种精致细腻的艺术,但瓷器仍然是贵族生活不可或缺的点缀。元代的龙泉窑依然为宫廷和贵族烧制瓷器,龙泉窑出现的八思巴文瓷器,便是一个力证。元代的龙泉窑瓷器在风格上更是焕然一新。其实元代的蒙古统治者不是单方面地被汉文化所同化,蒙古铁骑在征服一个王朝的同时也带来了草原的大气与粗犷。加上元代统治者继续奉行对外贸易政策,使龙泉青瓷生产规模在元代继续扩大,窑址和产品的数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产品品种增多,远销国外。

1975-1977年在韩国西南部的新安海底发现一艘元代沉船,打捞出1万多件瓷器,其中龙泉青瓷占了9000多件,可见龙泉青瓷在元代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元后期,随着阶级矛盾和-的加剧,严重影响着青瓷的生产。此时青瓷器的胎骨逐渐转厚,且较粗糙,多数瓷窑在坯体成型以后未经很好修整,釉层减薄,器皿釉色青中泛黄,造型也不及以前优美。而明代龙泉窑青瓷是在元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残片中仍可看出元代器物的影子。

到了公元1403-1435年(明永乐至宣德年间),郑和下西洋,海外贸易促进青瓷生产。此后,青花瓷兴起,加之中国航海事业衰落,海上贸易之路变为西方殖民者侵略之路。明王朝实行海禁,青瓷外销量锐减。龙泉窑窑口纷纷倒闭,改烧民间通用青瓷,造型、烧制都不及以前精致。但是,明代龙泉窑也有精品的存在是不容否认的。对照同时期的景德镇官窑器不禁豁然开朗,两者在造型纹饰上的不谋而合正昭示着这类龙泉窑青瓷器的正统身份。

到了公元1636年~1911年(清朝),龙泉窑窑场所剩无几,产品胎质粗糙,釉色青中泛黄。灿烂的龙泉青瓷之花至此凋零。但是,大明处州龙泉官窑,这个被历史遗忘湮没了很久的奇迹终究在种种机缘巧合之下,被拨开尘土,重见天日。

解读龙泉瓷背后秘密,龙泉青瓷竟也有官窑?你知道窑址在哪里吗?

2004年一个星期六的早上,浙江的一位叫叶英挺的男子来到了杭州规模最大的古玩市场,他和往常一样按照顺序在每个摊位进行淘宝,这位叶英挺叶先生不止是一个龙泉青瓷收藏爱好者,家里还收藏着上千件龙泉瓷器和数不清楚的龙泉青瓷瓷片,不仅如此叶英挺还拥有一座处州青瓷博物馆,叶英挺和古玩市场大部分摊主们基本都打过交道,很多摊主与叶英挺相识已久,叶英挺走到了一个摊位面前,摊主笑盈盈的向叶英挺打起了招呼,叶英挺与摊主寒暄过后惊讶的发现地摊上赫然出现几枚龙泉青瓷的瓷片,其实龙泉青瓷无论是完整器物或者是瓷片标本在浙江地区的古玩市场蛮常见的,叶英挺也曾大量购买过龙泉青瓷瓷片,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在古玩圈摸爬滚打的叶英挺如此惊讶呢?原来这些龙泉青瓷片与之前购买的龙泉瓷片大有不同之处,这批龙泉青瓷片比其他的瓷片釉色更加莹润、颜色更加纯正、胎质更加细腻、器形也更加硕大,叶英挺不禁深感惊讶,思索许久然而百思不得其解,叶英挺从未见过如此精致的瓷片,这些瓷片不知是何年代?是何出身?从这些瓷片身上仿佛存在某些谜团等待着他去一一解开。

叶英挺与摊主相识,所以和摊主以这堆瓷片为话题攀谈了起来,叶英挺询问摊主瓷片的出处之时,摊主表示这样的精美瓷片最近不知怎么的一下子就涌进了市场,至于瓷片的出处,全部都来自于浙江省龙泉市,叶英挺毫不犹豫的买下了这些瓷片,根据摊主的线索将全市场的此类瓷片全部收入囊中,叶英挺带着精美的龙泉青瓷瓷片和无数解不开的谜题回了家,到家之后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然而全然没有记载,直觉告诉叶英挺这将是一个十分惊人的发现,后来叶英挺只要去古玩市场就收购大量的此类瓷片,让叶英挺没有想到的时候,他前前后后收到的这些瓷片加在一起足足重达五吨!叶英挺仔细研究以后发现很多瓷片都能拼接在一起,于是叶英挺决定将这些龙泉青瓷片全部带回处州青瓷博物馆进行拼接修复,在博物馆叶英挺运用熟练的石膏修复法对众多瓷片进行拼接修复,等到拼接以后叶英挺惊喜的发现,这些瓷片多以大盘子、大碗、玉壶春瓶、梅瓶居多,都是比较大型的器物,其中一个龙泉青瓷刻花纹大盘,直径竟然高达七十多厘米,这些七十多厘米的大盘今天看起来没什么,可是在几百年前想烧造如此硕大的器形,十分不容易,于是叶英挺怀疑这一批精美的龙泉青瓷会不会是官窑器物呢?因为如此精致的龙泉青瓷在民间很难消耗人力和财力去完成,如果这次瓷片是官窑器物那又是哪个朝代的呢?

无奈的叶英挺来到了浙江省博物馆,经过仔细的参观发现,浙江省博物馆有几件龙泉瓷瓷质莹润,颜色发翠青,而且器形都不小,这与自己收到的龙泉青瓷片十分相似,这些龙泉器物的年代都标注着元代或者是元末明初,叶英挺以前了解到元末明初的器物确实经常烧造出翠青色,锁定了大致的年代以后叶英挺发现这类龙泉青瓷与正常的龙泉青瓷不同,这类龙泉青瓷的底部留有一圈漏胎处,而底足的垫柄和正常的垫柄不同,这类器物使用一种特制的柱形垫柄垫烧而成,而这类柱形垫柄由于占地较大,烧造成本较高,民窑是不使用的,但是如果这些都是龙泉官窑,那一定会有一个相当庞大的窑址,可是这个窑址在什么地方呢?

当叶英挺修复瓷器碎片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一片龙纹瓷片,而这枚龙纹瓷片竟然是明早期制式的五爪龙,我们要知道明代制度等级森严,五爪龙必须是皇家才能使用,那么这枚五爪龙瓷片更深层次的证实了龙泉官窑的存在性,而且从这些修复后的瓷片上的器形和纹饰可以看出器物大致的烧造范围都在明代早期,叶英挺在明代的古画职贡图中发现,明代祭祀时的瓷器都很硕大,而且由于龙泉瓷器釉色过于纯正,所以多用于祭祀。

就在叶英挺只是猜测没有证据的时候,浙江龙泉大窑村的居民挖出了一堆瓷片,而这些瓷片与叶英挺拥有的瓷片釉质胎质纹理完全吻合,就此我们揭开了大窑村龙泉官窑窑址的神秘面纱,经过各个有关单位专家的反复研究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叶英挺手里的这些瓷片和大窑村出土的瓷片都是明代早期的官窑龙泉青瓷。

剑瓷龙泉——龙泉青瓷▪宝剑传承与创新展在湖南湘潭市博物馆盛大开幕!

湘潭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方新文宣布开幕

2020年12月22日,龙泉的宝剑青瓷跨越千里与湖湘文化来了一场激情碰撞,《剑瓷龙泉——中国龙泉青瓷▪宝剑传承与创新展》在湘潭市博物馆盛大开幕。此次展览由陕西历史博物馆、龙泉市人民政府、湘潭市文旅广体局共同举办,龙泉市人才联合会、龙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湘潭市博物馆承办。

出席本次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有:陕西历史博物馆展陈部主任姜涛、龙泉市人才联合会会长、原龙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永文、龙泉市人力社保局副局长包伟明、湘潭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方新文,以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龙泉市人才联合会特色工艺专委会副会长胡兆雄等数位国家工艺大师,湖南省博物馆、湘潭市收藏家协会、博物馆之友、志愿者、省内新闻媒体代表。湘潭市博物馆副馆长欧欢主持此次开幕式。

湘潭市博物馆副馆长周珊珊介绍展览基本情况

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展部主任姜涛介绍策展理念

龙泉市人才联合会会长、原龙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永文致辞

湘潭市博物馆副馆长欧欢主持

龙泉位于浙江省西南部,距离湖南湘潭800余公里,既是青瓷之都,也是宝剑之邦。龙泉剑以“坚韧锋利、刚柔并寓、寒光逼人、纹饰巧致”而被称作“天下第一剑”。龙泉窑以烧制青瓷闻名,釉薄青淡,颇有越窑、哥窑之风,古往今来颇受喜爱。

此次展览共计展出展品220件,其中龙泉文物30件,湘潭市博物馆馆藏文物67件,现代龙泉工艺精品123件。展览共分4个单元详细介绍了龙泉剑、龙泉瓷的继承与发展,再现了古代的名人雅士的别致生活,在陈列排序上采用了古今对比的独特布展方式,使得游客朋友们能直观的感受到战国古剑与现代名剑、宋代美瓷和现代工艺的传承和创新。龙泉古剑精致锋利,青瓷文物温润典雅,现代大师们循古创新,借用世代相传的制作工艺,辅以现代审美的修饰方法,作品宜古宜今,让人留连忘返。湘潭市博物馆馆藏的湘乡窑作品是我国古瓷“南青北白”的代表之一,相较龙泉青瓷更为含蓄朴实,展厅内楚风吴韵相映生辉。

END

本文来源:湘潭市博物馆 通讯员 杨茗

龙泉青瓷的记忆(中)

五叶鸡钮盖瓶(北宋)

中国的陶瓷艺术发展到宋代,已经达到了举世公认的巅峰,从思想内涵到工艺技巧和艺术形式,无不臻至化境。

五叶狗钮盖瓶(北宋)

随着宋都的南迁,大量中原地区的手工艺人包括制瓷工匠随之在临安附近重新聚集。临安及其周边的制瓷业、玉雕业、织造业等也带来了当时最先进的人才和技术,制瓷技术有了飞速的提升,为后期龙泉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盘口双系长颈盖瓶(五代)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看待,同理,也不能孤立的看龙泉窑,南宋官窑对龙泉窑制瓷工艺和烧造工艺的影响可谓深远。先简单说下南宋官窑。

青瓷观音

宋叶真《坦斋笔衡》载:“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彻,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

盘口长颈双系盖瓶(五代)

就是说宋高宗南渡后,在临安(今杭州)另设新窑,一个"置窑于修内司",遗址即为今天杭州凤凰山脚下老虎洞窑址。后又在"郊坛下别立新窑"。而"郊坛官窑"则位于杭州的乌龟山一带。

覆莲瓣纹五管瓶(五代)

为了做出区分,北宋官窑被称为"旧官",南宋官窑就被称为"新官"。其中,"旧官"厚重、做工精致、釉色莹润,"新官"轻薄且整体质量大为下降。

覆莲瓣纹五管瓶(五代)细部

南宋“旧官”(凤凰山老虎洞“修内司官窑”)和“新官”(乌龟山“郊坛下官窑”)对龙泉窑的制瓷工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和历史性的革新。

八角碗(宋代)

龙泉窑的鉴别方法之一是南宋以前的釉是石灰釉,南宋时由于中原地区的制瓷艺人和技术的输入,龙泉窑的釉是石灰碱釉。

唾盂(宋代)

石灰釉的特征是高温中烧造黏度较小,釉层较薄,釉流动性强,易于流釉,质薄而透明度高,光泽较强,釉中气泡和未熔石英颗粒很少,釉色青黄。

杯(宋代)

而龙泉窑数代工匠经历了上百年的不断努力和不懈探索终于在南宋时期烧造出来的代表龙泉窑特点的釉水是石灰碱釉。石灰碱釉的流动性减弱,允许工匠在胎体上数次罩釉,数次入窑烧造。

觚(宋代)

青瓷所施青釉色泽天青,青中泛蓝,多数光亮透彻,透明性强,只有那种粉青色釉,色泽柔和,没有浮光。釉层厚度常常超过胎壁。为了获得厚釉,通常都上三,四道釉。这种现象在标本的口沿部经长期腐蚀呈现出3-4釉层痕迹推测。

洗(宋代)

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十 沙闻旧梓本: “青瓷器皆云出自李王,号秘色。又曰出饯王。今处之龙泉出者,色粉青,越乃艾色。” 很清楚地指出了秘色瓷的出处、龙泉的特点和龙泉与越窑的釉色差别。龙泉窑釉色的主要特征是粉青色,越窑是艾色。

碟(宋代)

八角杯(宋代)

小碗(宋代)

洗(宋代)

朱伯谦先生在《龙泉青瓷简史》中记载:“龙泉大窑新亭窑址发现的瓷觚残器,在断面中可清楚地看到釉层分四层,说明它是经过四次素烧四次上釉的。”

图片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4887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