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兼有部分理工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校园内景色迷人,春天,近百朱玉兰花昂首怒放;秋天,500余棵银杏树满目金黄。人大的前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创办于延安的陕北公学,后历经华北联合大学、北方大学、华北大学等时期,最终于1950年定校址于北京,定名“中国人民大学”,成为新中国的第一所综合性国立大学。该学府为中国培养了大量领袖人才和社会精英。现时,以“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

中国人民大学

景点位置

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信息来源: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温州中学走出的牛人!登上人民大会堂,被国家表彰!

来源:温州日报瓯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9月29日上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乘坐礼宾车,在国宾护卫队的护卫下,前往人民大会堂。

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于9月29日上午10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其中,高铭暄获“人民教育家”称号。

高铭暄

“人民教育家”

高铭暄,男,汉族,中共党员,1928年5月生,浙江玉环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他是当代著名法学家和法学教育家,新中国刑法学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作为唯一全程参与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制定的学者、新中国第一位刑法学博导、改革开放后第一部法学学术专著的撰写者和第一部统编刑法学教科书的主编者,为我国刑法学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作出重大贡献。

高铭暄祖籍平阳县水头镇,1928年5月出生于玉环县,斯时玉环隶属于温州。高铭暄在瓯海中学和温州中学度过了中学时期。耄耋之年,温州往事于他犹然历历在目。

2015年,在刑法学方面的巨大成就,使高铭暄成为荣膺“切萨雷贝卡里亚奖”奖的亚洲第一人。照片由高铭暄学生提供

【1】

求学市区:从倒数到第9

玉环县的古渔村鲜迭,又叫鲜叠村,按照当地方言,就是海鲜丰盛、层叠不尽的意思。出生于此的高铭暄,天天看着家门前船来船往,幼小的心灵常常追随消失在天际的船只,对外面的世界生出无限向往。最为向往的,一是父亲当时工作所在的上海,再就是乡人们口中很是繁华的市区温州。

1941年春季,高铭暄从鲜迭小学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以入学考第146名的成绩被瓯海公学(1942年更名为“瓯海中学”,今温州四中前身)正式录取,踏入他向往的城市开始中学生涯。瓯海公学是私立学校,著名的民族企业家谷寅侯出资并自任校长,管理科学,名师满堂,是温州地区当时首屈一指的中学。

瓯海公学当年招生,正式录取名额共150名,备取名额大概几十名。一个来自小村庄的孩子,能考上这样的学校当然很足以自豪;然而,来到瓯海公学的高铭暄,在倒数的名次面前,却又实实在在地感觉到,自己是个乡下人,和城里的孩子是有距离的:不仅成绩上有差距,各个方面都有差距。他记得,那时才第一次看到了电灯、电话。有一天晚自习,教室里的灯忽然灭了。他把灯泡捻下来看了看,好奇地把大拇指探进灯头,想试一试是否有电。“啪”地一声,手指被弹出来,又麻又疼……那些年,他告诫自己,要努力缩短自己作为乡下孩子和城里孩子的距离。初中毕业,他如愿考上了温州最优秀的高中——温州中学。

当时社会风气对学识很敬重。高铭暄印象中,瓯海中学的毕业考试非常严格,考场的讲台桌上摞着一沓沓未拆封的信件,都是有钱有权人家发来说情的。监考老师虎着脸,原封不动地把这些信搬到考场中来,一来表示自己的清高和清白,二来也让学生们安心考学,不要担心不公平,也不要试图走歪路子。

一群学生走进街头杂货店买东西,店员首先接待的,是佩着温州中学校徽的学生,其次接待瓯海中学的,然后才是其他学校的。温州中学的盛名,也由此可见一斑。

温州中学的时任校长朱一青和继任的金嵘轩,都是学界名流。高铭暄至今仍能点出当年的各科老师:语文老师是北平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前身)毕业的温籍史学家董朴垞,学识渊博;英语老师杨悦礼教他通篇背诵莎士比亚名著《威尼斯商人》;苏昧朔先生的第一个入室弟子叶曼济是他的美术老师;地理老师陈铎民,也就是后来杭州学军中学的创办者,讲课抑扬顿挫,引人入胜,在他的教导下,高铭暄养成了上课、开会记笔记的终身习惯……此外,苏步青、夏承焘等等名人,都不时来温州中学开讲座。

高中毕业时,他的毕业证书是第九号,也就是以第9名的成绩毕业。数十年而下,当年老师们殷殷教导的恩情,他时刻铭记于心。当年温州中学高中部,成了今天温八中的所在地。2008年参加世界温州人大会时,他特地跑去旧校址,不巧校门紧闭,他就在外面绕着围墙走了一圈。

【2】

立志学法:战乱激发家国情感

除了课业,高铭暄在高中期间还参加了学校很多活动。

高二那年,温州中学组织了《建设新温中》的征文比赛,高铭暄洋洋洒洒写了篇一万多字的文章参赛,得了第一名;还在《温州日报》上,用笔名刊发过两篇小散文。他自幼受父亲影响喜欢京剧,周末经常和同学相约去戏院听戏。温州中学的不少老师是京剧票友,课业之余,师生常常一起娱乐。有一位教务处的老师,就经常请高铭暄到他的宿舍去,他操琴,高铭暄唱,来一段《捉放曹》。

中学时期一次躲避日本兵的经历,高铭暄永生难忘。

1940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入侵公共租界,占领了高铭暄父亲任职的上海第一特区地方法院。父亲不与日伪合作,避走家中赋闲,随后应邀去乐清工作,与居住在乐清的伯父往来密切。由于回鲜迭路途不便,高铭暄的周末,也就常常在伯父家度过。

有一天,他与堂弟忽然听到外面有异样动静,有两个穿着军服、手持刺刀的日本兵走来。两人一惊,拔腿就跑。伯父家有间孵化禽类的孵坊正在闲置中,堂弟就引着他躲到黑漆漆的孵坊中。日本兵在后面连声喊“小孩”,还开了空枪,后来找不到人,就把房门捣毁,悻悻而去。

高铭暄小时候,鲜迭老家就曾被日军的炮弹打去半爿,租住那房子的人被打死了;瓯海公学读初中一年级时,日军入侵温州城,学校无奈遣散学生,他和十多个非温州城里的孩子在老师带领下,在山区步行了十来天才回家;高中时期,温州中学又被迫迁往雁荡山的灵岩寺上课……那天晚上,他和堂弟聊天到深夜:两个日本兵进村,整村的人逃的逃藏的藏;日本地图只如一只小蚕,中国地图(当时含蒙古共和国部分)像一张大桑叶,偌大的中国,就这样被蚕食,老百姓总受欺负!他和堂弟相互勉励,立志要做个对国家民族有用的人!

这一切,鼓励着高铭暄的求学意志,也激发了他对家国的感情。随着对社会理解的深入,又在法官父亲的影响下,高中期间,高铭暄把自己的终生目标定位为法律,希望将来能为中国法制的健全出力。考大学填志愿时,他一气报了武汉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的法律专业,并全部被录取。1947年8月,考虑到父亲当时在杭州法院工作,以及交通便利等因素,高铭暄选择了有“东方剑桥”之誉的浙江大学。著名的法学家李浩培先生任法学院院长,亲任高铭暄的刑法总则老师。

新中国成立后,浙大法学院被撤,在李浩培的帮助下,高铭暄辗转到北京大学继续学法律。毕业之际,正好有苏联专家来北大招刑法学研究生,他由此与刑法学结下一生渊源。

【3】

饮誉多哈:引领中国刑法走向国际

昔年孜孜求学的青葱少年,到如今著作等身的皓首老者,高铭暄被誉为“刑法学泰斗”、“新中国刑法学奠基人之一”。

他是唯一一位全程参与中国刑法立法起草38稿的学者,中国刑法学专业第一位博导;他著有专著6部,主编、参与著述100余部,论文300余篇。其中,1981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孕育和诞生》、1993年主编的《新中国刑法科学史》,填补了新中国法学发展史研究的空白;在大学讲堂上执教数十年,他培养了近六十位法学博士和难以计数的私淑弟子,所有学习中国法律的人,都绕不开他的著作和思想……

但这些成就,并未留住他深远的目光。

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中国与国际接轨的角度日益深广。1984年,中国司法部首次派代表参加在开罗举行的第十三届国际刑法大会。成立于1924年的国际刑法学会是全球最高端的刑法研究机构,此前与中国学界未曾正式接触。

1987年,高铭暄作为中国代表出席了在意大利举行的国际死刑问题研讨会。同时,受中国法学会的委托,他与国际刑法学协会的有关负责人就中国加入国际刑法学协会事宜进行了初步洽谈。1988年4月,在多方支持下,国际刑法学协会中国分会正式成立,高铭暄任副主席;同年6月,国际刑法学协会理事会正式接纳中国分会为其国家分会会员。

在国际刑法学界的影响下,中国的刑法学学界变得更加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得到更加科学而迅速的发展。近年来,在高铭暄等人的积极倡导下,中国的死刑改革、取消劳教制度、提倡社区矫正等工作得到了有效推进。

观阳游心 泰礴采气——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张锡杰大写意花鸟工作室采风小记

观阳游心 泰礴采气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张锡杰大写意花鸟工作室学员昆嵛山采风小记

文登,历史悠久。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曾于此召集文人墨客登山呤诗作赋,歌功颂德,留下文人登山的传说,文登因此得名。文登境内,昆嵛山南怀,有座山名曰“圣经山”,山顶巨石,有金元时期摩崖刻石,乃道教鼻祖老子的《道德经》,虽历经沧桑,字迹斑驳,却愈彰显其磅礴正气。刻石处正北眺望,昆嵛山南麓,有六度寺村,中国人民大学张锡杰大写意花鸟工作室写生基地及金秋画院即坐落于此。

2019 年初秋,工作室导师、金秋画派创始人、金秋画院院长、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导师张锡杰先生携众弟子一行来昆嵛山采风,首先来至基地画院。画院坐落的小院坐北朝南,背倚青山,傍绕溪水,小院新篁翠滴,曲径通幽。小院周边,一群衣着鲜艳的少男少女仨仨俩俩散坐于树荫之下正在对景写生,恰似绿树丛中盛开的花朵,好一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机勃勃的景象。

离开画院,顺着山谷,溯溪流而上,我们开始向昆嵛深处进发。一路上,溪水潺潺,野草清香,虫鸣蝉噪,蝶舞鸟飞。大家不时的停下片刻,驻足观赏的同时,深深的呼吸着,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中正清新之气。

瓢,大瓢,东方瓢,乃张锡杰先生常用的号。弟子们都习惯称师父。师父博学多识,教课从不惜笔墨真气,口传心授,亲自示范,关键问题会手把手的教,传弟子的东西大多不在技法范畴,更多的东西在道的层面。不仅教课业,也教做人,对自己对弟子要求皆极严格,有时批弟子不留情面,此皆发乎于传道授业解惑之初心也。一路上,为避虫蛇,师父亲自为弟子折下枯枝以为打草惊蛇之用。弟子们也都互相照应。鸿波、曙光师兄前面探路,海平师兄涉水搬石搭桥 ,大家互相提携,互相帮助,其乐融融。

行至一丛名曰商陆的植物旁边,师父找来纸笔,现场为弟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速写课。师父一边示范,一边讲解,从物态、物理、物情等角度为弟子阐述了如何去意化物相以表现生命之态的方法。在此师父引用 了鲁迅先的一段话来勉励弟子“静默观察,烂熟于心,凝神结想,一挥而就”,令众弟子受益匪浅。在一片状如虺龙,遮天蔽日的参天赤松林里,师父引毛泽东主席“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词句,启发弟子理解万物向阳,蓬勃向上的生命之态。

继续前行,树荫遮蔽的曲屈山路豁然开朗,一块巨大而平整的磐石斜卧于前,前几天的一场暴雨荡涤了上面所有的尘埃,露出磐石本来的模样,洁净无比。大家在这里聚足小憇。随行的师母掏出一包金丝小枣,大家分而食之,吃在嘴里,甜在心里。弟子们围师父席地而坐,你一言我一话,交流这次学习班的体会与感想,弟子们也谈及学习班发生的一些有趣之事,有胆大者,不失时机调侃师父几句,山谷中便回响起一阵阵快乐的笑声。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已过正午,大家恋恋不舍地下山。再回首,蓝天之下,一只雄鹰正盘旋于昆嵛之巅的泰礴顶上,颇具鲲鹏展翅之气,一派雄浑正大之象。大写意,需有大胸怀;大胸怀,方得大气象。师父曾不止一次为弟子诠释六度之内含。六度之首乃布施,在弟子看来,师父所为,实为精神布施,而精神布施乃最大的布施。关于精进,师父亦引用佛门偈语来引导的警示弟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师父还说,艺术也是修行,六度之外,艺术是为七度。师父也不止一次的提到艺术家的社会责任,认为真正的艺术家,应该远离世俗的诱惑,带头举起传统文化回归的旗帜,创作引人向上、生机勃发的艺术精品,并以此引导人们认识艺术,探求艺术,享受艺术。这是艺术为人民服务的真谛。金秋画派的创立,无疑是为举起这样的旗帜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与大胆创新。让我们恪守师训,坚定信念,同心前行。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黄华三 高毅伉俪作品联袂亮相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

6月2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半夏日长——高毅、黄华三作品展”及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举行。这是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首次为艺术学院教师举办个人作品展。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副院长纪连彬,李可染画院院长李庚,中央文史馆书画院院长马新林,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校长刘向兵,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书画频道董事局主席王平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张建明,副校长、博物馆馆长贺耀敏 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研究院院长徐庆平等嘉宾应邀出席展览开幕式。

艺术家高毅、黄华三向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捐赠了水墨作品《吴玉章肖像》,贺耀敏、贾铁英向两位艺术家颁发了收藏证书。

黄华三和高毅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毕业之后,远赴德国学习和工作了十年,中国人民大学复建艺术学院的初期,他们二人就调入人大。十八年来,拥有高校教师和艺术家的双重身份,他们既有艺术家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又有教育者对中国文化发展态势和艺术人才培养方向的精准把握。他们在创作与教学中身体力行,笔耕不缀,不仅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更为社会培养了众多青年艺术人才。师徒传承,薪火相继,点亮了中国艺术的明日之光。

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体现出他们着眼现实的思考,他们实践的领域是非常宽的。从高毅的一些佛像题材以及现实生活题材中发现她对艺术的视野已经发生了改变,她将云端与凡间和谐的表达。黄华三的视野是国际的,他的艺术语言以及作品中城市与人的心灵表达都是全新的。在他们的作品中既能看出他们在艺术表达上的不同,又能看出他们对传统文化理解上的共性。

黄华三、高毅的实践将全球化与本土化巧妙结合,他们熟悉西方艺术观念,也一直保持着艺术家独有的敏锐与主体性,充分地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和美学理想,巧妙地融入现代生活之中,开拓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创新之路。他们接受了中国艺术的扎实训练与熏陶,又具有宽广的海外视野、理性认知,最终回到中国传统审美理念中聚焦中国本土题材。将全球化与地域性实现了无缝对接、转化融合。

不论是在当代艺术风潮涌动的德国,还是如今中华大地上一次又一次的水墨革新,高毅和黄华三互为艺术上的诤友,依然坚定地共同走向中国传统精神的灵魂深处。他们不断叩问经典,却并未因此陷入保守,对不同水墨语言和不同主题的探索,对当代人精神环境的关切表明,他们仍然对当下高度敏锐。

盛夏时节,毕业季期间举行本次展览,也是为中国人民大学的莘莘学子们提供了一次学习和观摩的好机会,为学生们在艺术创作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开幕式前,中国人民大学校领导与美术界众多文化学者、艺术家仔细观赏了展出的水墨作品。来自美术界的评论家、美术院校教授们举行了专题研讨会。专家们高度肯定了高毅、黄华三的艺术创作,并为他们二人在艺术创作上,提出了更多的理论基础与艺术探索方向。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4855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