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

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位于陇南地区礼县县城东13公里西汉水南、北两岸。墓地分大堡子山、赵坪圆顶山等几个墓区,墓区总面积18平方公里。1994、1998年两次共发掘墓葬14座,调查勘探面积21万平方米。墓区的中心是大堡子山墓区,它以M2、M3为主,周围有规律地间距5-7米东西向排列中小型墓,面积约6万多平方米。

M2、M3均为中字形大墓,墓向东向,基本呈南北平行排列。南侧有从葬的车马坑2座,亦东向。M2、M3墓室均呈斗状,东、西两个墓道,内设二层台,仰身直肢葬,头向东。M2全长88米,东、北、南二层台上共殉葬七人,葬具为木椁、漆棺,墓底有腰坑,内置殉犬、玉琮各一。西墓道填土中殉奴12人及殉犬1只,出土石磬5件,其余随葬品均被盗掘。M3全长115米,墓室结构及殉人情况与M2略同。中小型墓均为竖穴土坑墓,其规模、随葬品等较两座大墓简单。该墓区遭严重盗掘,随葬品多被劫掠一空。

圆顶山3座墓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向均向东,二层台上均有殉人。出土随葬品较为丰富,其中青铜器以礼器为主,主要器物组合为鼎、簋、壶、盉、尊等,青铜兵器有戈、剑、镞等。陶器有喇叭口罐、鬲、壶、仿铜陶鼎,玉器主要有玦、环、圭等。其M2使用了七鼎六簋,并出土有铜柄铁剑和鎏金铜柄铁剑。

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

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中大量殉人和青铜礼器的出现,表明该墓地规格相当高。墓群虽遭严重的盗挖洗劫,但已发现的墓葬及流传于外的青铜重器对研究先秦时期秦人社会活动和地域、经济和文化等仍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是探索秦国早期秦公陵园的重要线索。

围观!航拍陇南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保护工程最近进展…

来源:礼县广播电视台

原标题: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的保护与展示一期工程过半,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礼 县

古称西垂 西犬丘 兰仓

走进礼县

你会发现

这是一方古老而神奇的沃土

据已发掘的文化遗址证明

早在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明

孕育了礼县独具特色的

先秦 三国 仰韶文化

☝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图

大堡子山秦公陵园

已确定为秦国第一陵园

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保护工程是我县重点文物保护与展示工程。近日,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的保护与展示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中,让我们跟随记者一起去了解一下该工程项目的进展情况。

△航拍视频: 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保护工程

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文物保护项目拟建地点位于礼县县城东13公里处永坪乡赵坪村和永兴乡文家村的交界处,在施工现场,工人们有的在夯实地基,有的在焊接节点,钢筋密密麻麻层层交错,高吊机不停的将施工材料运输到所需位置,工程施工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工程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前正是施工的有利时机,抢抓机遇,加快进度,确保工程质量。

项目负责人

△视频: 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保护工程在有序进行

☝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图

☟ 祭祀坑覆棚展示剖析图

☝ 车马坑覆棚展示剖析图

☝ 二十一号建筑基址覆棚展示剖析图

☟ 三号墓葬下层式展示剖析图

☝ 二号墓葬下层式展示剖析图

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文物保护项目的实施,遵循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以全面保护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文物,以合理复原秦早期陵园自然风貌为总体设想,以为考古科学研究、旅游、学习提供场所,更好地对于遗址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对考古研究及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爱上一座城

BEAUTIFUL NIGHT

☝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图

记者/贠咏曈

监制:姚永亮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主编微信:Ls1721846737

平山惊现太行山最大日军堡垒群遗址

编者按:为纪念“七七”抗战爆发八十周年,河北敬业集团和河北省中山国文化研究会共同策划了大型摄影活动“寻找侵华日军平山堡垒群”,并将历时一个月、六上王母观山所拍摄的1000多张珍贵照片遴选部分编成画册。追寻历史,是一种责任,回顾历史,是为了不被忘记。本期推送内容平山惊现侵华日军堡垒群,敬请关注!

迪山北北顶堡垒群航拍图。这是河北省现存最大规模的侵华日军堡垒群,占地1.2万平方米。

王母观山堡垒群

一、北顶魔鬼盘踞的地方

北顶是王母观山向西南行约十华里的一处重要的山脉,此处三面环山、地形险要。东接王母观、西望宅北、北临九龙、南向平原。日寇在这里修建了仅次于湾子北山的碉堡群,也是包围、围困、威胁、进攻我宅北根据地的据点。在两年的时间内,敌人在这里制造了很多惨案 ,屠杀我无辜百姓和抗日人员 ,仅修建碉堡射杀死、累死、冻死的民夫就达 600人。北顶是一个人间魔窟。北顶附近村庄的群众,在当地党组织的带领下,与敌人进行了顽强不懈的斗争。

迪山北北顶,盘踞在山坡坐北朝南的日军战地营房,在此可以瞭望20公里以外南甸地区的丘陵和平原。

亲历者说

霍普,又名霍来锁,90岁,平山县陈家院人,抗战期间曾为晋察冀军区四分区游击队队员,后加入5团,任3营9连5班班长。老人口述:数十次去迪山北北顶堡垒和黄巾寨堡垒周边埋地雷和往日军的水源地泼大粪,与日本鬼子展开不间断的斗争。

亲历者说

杨尚忠,男,89岁,平山县迪山北村人,曾在迪山北北顶堡垒服过劳役。老人在堡垒遗址现场讲述了日军的残暴,老人口述:“堡垒周边的山坡上经常看到被折磨而死的民夫尸体,日本鬼子经常在后山背的平台上杀人,尸体直接扔下悬崖,附近村的很多村干部都被抓到北顶碉堡上杀死。我一个叔叔参加八路军,回家探亲连同本家其他三人被抓到碉堡上用刺刀刺死,摔到悬崖下尸骸无存。

亲历者说

抗战老兵李银君口述:日本鬼子在离我家滚龙沟村七八里地的王母观山上修了炮楼,对瓦口川唯一一条路进行了严密封锁。因我村住着晋察冀日报社,就成了鬼子“扫荡”和进攻的目标。鬼子先后十多次对我们这里进行“扫荡”,进村后烧、杀、抢掠,赶走牲口五十多头,烧坏房子 100多间,我家的房子曾两次被烧。抓走了李双春、李黑小等十多人,最后都死在了外地。枪杀了民兵李魁元、李常香等二十多人。每次日本鬼子来“扫荡”,人们都到山上避难,躲进山洞里,白天不敢露面,晚上回家拿点东西,我小时候曾在寺南沟狐子庙北坡住过山洞。

亲历者说

指角沟村 82岁的康兵庆老人清楚地记得,他 8岁那年秋天,住在北顶碉堡的日本鬼子天不亮偷袭他们村。把他和奶奶、大奶奶都捉住了,鬼子逼问八路军的粮食在哪儿,他说不知道。鬼子就用烧红的木炭烙他的大腿,他不说,鬼子又抱起他往火堆里扔,还是打入碉堡内部的八路救了他。后来奶奶告诉他,那人是在他家住过的报社人员叫高岗。至今康兵庆腿上还留着被鬼子残害的足有一尺长的伤疤。

二、北山不能让敌人安生

藤龙山西顶至马鞍岭3000米长的山脊上现存5座日军堡垒和 1处日军中队司令部旧址,始建成于1943年。当时日军推行“蚕食”政策,在太行山东部滹沱河北岸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修建了一道治安封锁线。这道封锁线,南起黄巾寨,北经王母山,东过藤龙山,秋山到鲁柏山。全线30座堡垒,其中藤龙山8座,驻扎日军司令部,管辖全线堡垒群。日军中队部旧址坐落在马鞍岭东南小山凹,有3座堡垒在西、北、东3个山头互成犄角形成防卫。旧址共有中队部、机要室、医务室、军械库、被服库、粮库、士兵宿舍、翻译官宿舍、情报班宿舍办公室、民夫宿舍、浴室、伙房等建筑109间。另有地牢、杀人坑、水塘、操场等各1处,现存水泥、石头建筑3排28间。1939年9月,自敌人建成碉堡后,我当地的抗日军民就和他们进行了顽强地斗争,袭击碉堡、割电线、破坏交通,使敌人不得安宁,我周边村的损失也很大,很多游击组员和群众牺牲。

抹不去的罪证。王母观山北山坐落在山崖的日军4号堡垒。

王母观山北山山顶3号碉堡遗址

亲历者说

张庆录,男,87岁,平山县湾子村人。曾在北山堡垒服苦役多年,受尽屈辱,目睹了同胞被害的惨状,从此心中埋下了挥之不去的梦魇。

亲历者说

营盘村89岁的老人余栓祥清楚地记得,他15岁那年被村里派工到藤龙山顶给鬼子修碉堡,鬼子逼迫他们到九岭村的观音堂拆老百姓的房子用来修碉堡。他人小背不动大的木头,有一个叫“三不老”的汉奸非常凶狠,这个“三不老”就用棍子打他,鬼子用枪托打他的屁股,打得他几天下不了炕。

亲历者说

东王坡村民高起华口述:“王母观北山堡垒上的日本鬼子经常下山到东、西王坡村抓村民服劳役,许多村民被抓走后,就再也没有回来,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三、黄巾寨六百冤魂

王母观山上共建有堡垒三座,据不完全统计,第一组五座,惨死民夫五百五十余人;第二组五座,惨死民夫六百余人;第三组十座,惨死民夫六百余人;日军为修建这三组堡垒,共残杀我同胞一千八百余人。当时老百姓都说,日军的堡垒群,是用我同胞的尸骨堆起来的。

修黄巾寨碉堡时,被抓来的民夫,在日寇刺刀逼迫下,上山建堡垒、修公路。山高坡陡路难行,从山下往山上背石运料,往返一趟,20余里。每人负重不下百余斤,活儿重吃不饱,每天每人四两玉米面粥,有时也不能保证,这些民夫都是秋天穿单衣或夹衣被抓来的。入冬后,衣服磨烂,不能遮体,寒风凛冽钻心刺骨。在零下十五六度的隆冬,身无棉衣,肚里无食,一个个冻得浑身青紫。为了御寒,民夫们就将装水泥的草袋子或纸袋裹在身上当衣穿,可怜破草袋也缺的很,十人中也不过三四人可以穿上,不几天又被磨烂。谁干活稍有怠慢,日军就用枪托、棍棒毒打,轻者皮开肉绽,重者气绝身亡。每天遭杀戮、冻饿而死的不下四五十人,仅黄巾寨一处就死亡 600人。

黄巾寨日军堡垒遗址

民夫们经受不了冻饿劳累和蹂躏之苦,有些身强力壮的中青年,冒着生命危险,想方设法也要逃出魔掌。日寇为防止民夫逃跑,加强警戒,各处布满岗哨。凡逃跑被抓回来的都被刀劈身亡;迫不及者就开枪打死。冷泉、湾子、樊土沟一带的村里村外、山上、山下尸横遍野;许多地方死尸成堆,任凭狼吃雀啄,惨状百出,不堪入目。

黄巾寨日军堡垒遗址

亲历者说

闫庄村村民刘振海讲述:1944年5月15日,驻黄巾寨的日本鬼子又一次偷袭了我们村的连峪和马圈,把全村的老百姓集中起来追问八路军的下落,乡亲们面对敌人的刺刀和机关枪守口如瓶。敌人恼羞成怒,一次就用刺刀挑了 18个 15岁以上的男人。面对日本鬼子残暴,我们从未怕过。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和他们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天一黑,小鬼子就不敢下炮楼了。

亲历者说

至今指角沟83岁的老人康文祥清楚地记得,他9岁那年,从碉堡上下来的鬼子,曾三番五次地偷袭他家。他父亲叫康金泰,是村支书。有一天天不亮,鬼子把他父亲捉住,五花大绑地后仰着绑在木板上,用火炭活生生地从胸脯上慢慢烙死。那一次被鬼子打死的还有村里 5个人。

迪山北北顶堡垒群北侧的“抛人台”,当年失去劳动能力、生病的民夫及八路军战俘,经常被日军杀害,从这里扔下百丈深的山崖。

枪刺寒,群山咽,烂衣衫,狼哭狗嚎,一千雄鬼奇冤,命系王母观;

负重石,北风寒,棍棒打,夜夜哀号,三大魔窟地獄,此仇不报非好汉。

——为修建黄冷湾三大碉堡群遇难同胞作 张志平

为侵略者立证 为后来者印鉴

——《寻找侵华日军平山堡垒群》序(摘录)

……2015年,志平先生担任总策划的纪录片《平山记忆》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挖出了沉淀半个多世纪鲜为人知、可歌可泣的军民抗战事迹及英雄人物。自己观看多遍,非常感动。为了凝聚企业精神,我派人到河北方圆电子出版社订购了1000盘光盘,发至班组,组织观看,并在《敬业报》上出版专刊,刊登观后感。我还组织了200人的高管团队到迪山北北顶日军的碉堡群遗址集体观看,增强现场感。午饭大铁锅炖菜,大海碗饮水,回忆平山的光荣历史,讨论敬业的发展,团结凝聚干部员工的意志和力量,为企业发展作出新贡献。

2010年敬业集团的钢铁产能达到1000万吨以后,向多元化发展,购买了南甸地区庄子河以北、迪山北北顶以南的十万亩荒山,以备开发。拥有偌大山场,我心情澎拜,逐一登上每个山顶。不料每登一山顶都有塌了屋顶的石墙建筑,当地老人告之这是日军碉堡。在南北十公里长的山脉中竟有四处日军碉堡群,这些堡垒群是日军侵略中国,进攻晋察冀边区的据点。山下五公里便是晋察冀军区聂荣臻的司令部,真险!看了这些碉堡,感慨万千,在中国的土地上日寇竟如此猖獗,真是令人愤慨!幸好历史留下了这个活证据,我下决心修复这些碉堡,记录日军罪行,警示国人。于是投资5000万元开通了一条二十公里长的盘山公路,直通日军迪山北北顶碉堡群。在当地老人的指点下,按着历史的原貌,把多年倒塌的石墙砌了起来,并逐建筑挂牌,写明当时的用途。北顶碉堡群在海拔1000米的山顶上,东西建筑随山势延绵3公里,当时盘踞着200多名日伪军,先后抓来5000多名劳工修建碉堡,1800人被折磨致死或残杀。

修复工程结束时,我邀请熟知平山革命历史的志平先生前来指导,他看后也很感慨,如此好的爱国主义教材,还不赶紧宣传国人?当即决定用摄影摄像的形式把日寇的罪行拍摄下来编辑成册,永留世间。于是,他组织李君放等十几名摄影工作者踏平荆棘,艰难拍摄,还动用了无人机来助阵,经过五六个月的紧张工作,终于完成拍摄并编辑成书,并拍摄了一部10分钟的短纪录片。

李赶坡

二〇一七年元月二十日

铭记历史 面向未来

2016年,由河北敬业集团和河北省中山国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寻找侵华日军平山堡垒群”大型摄影活动,邀请了10余位知名摄影家历时一个月,六上王母观拍摄了1000多张珍贵的素材图片。随着《平山记忆》摄制组和摄影家们的脚步,平山县王母观山地区的迪山北北顶、王母观北山、黄巾寨的三处堡垒群进入更多人的视野,向人们“诉说”着侵华日军在平山犯下的滔天罪行。在活动中,每个人都有很多难忘的经历。寻找每一个线索,核对每一个数字,拍摄每一个镜头,采访每一个当事人,都使我们心灵受到震撼!这不仅是在记录历史,也是摄影者心灵净化和升华的过程。

摄影者说

李君放,自由摄影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河北省艺术摄影家学会副主席,《平山老兵》作者,2013年度河北省摄影十杰,2016年度河北省首届文艺贡献奖获得者。

辛七天,纪录片、广告导演,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员。从事影视工作16年,微电影《惊蛰》获得“善美石家庄”微电影大赛金奖,公益广告作品多次获得河北新闻一等奖。

李君放:黄巾寨堡垒在我出生的村庄陈家院村东南方向的最高峰,村里人俗称南堡垒,北顶堡垒在我村的东北方向最高山峰,俗称北堡垒,我小时候就是听着“过鬼子”的故事长大的,陈家院惨案杀害老百姓 47人,我爷爷躲在猪窝里逃了一条命。

辛七天:我们在王母观山顶峰进行拍摄,看到的是保存完整,规模之大的日军堡垒群,让我为之震撼,一种莫名的压抑感涌上心头,那场战争的硝烟虽已消失,但依稀能感受到平山人民英勇抗敌的无畏精神。

摄影者说

郭勇,无人机航拍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文艺志愿者协会会员。

杨振勇,自由摄影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石家庄市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

郭勇:从空中看侵华日军的堡垒,像趴在中华大地肌肤上的一条条疤痕,丑陋而且突兀。这些疤痕遗留在这里,那是历史在大地上刻下的痕迹,不会因时光流逝而变淡。这些堡垒,纵然没人去书写,也不会因为时光的远去而消失。这段历史是实实在在的,能够触摸到,因而感同身受。

杨振勇: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在平山县有保存如此完整的日本鬼子侵华的罪证,当这些兵营及堡垒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有满腔的愤怒,也有耻辱感,我很愿意拿起我手中相机,去记录下日本侵略我们的这些罪证,去让更多的人记住这些耻辱,让我们的后代记住落后就会挨打。

摄影者说

肖建国,平山县孟堡村人。现为河北省艺术摄影家学会理事、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冶金报》特约通讯员、《河北新闻网》特约通讯员、河北敬业集团摄影记者。

李峰,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北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鹿泉区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河北摄影十杰。

肖建国:2016年8月,我有幸参与了以“平山日军堡垒群”为专题的摄影及采访工作,……每拍摄一座碉堡,我的眼神总流露出仇恨,每听到当事人一句哭诉,我便会心痛。我愿将我拍摄的影像留给后人,让他们永远铭记历史,不忘国耻,激发爱国热情。

李峰:在拍摄过程中进入我镜头中的一幅幅影像,是日本帝国主义侵我中华,占我国土的铁证。这些堡垒完整的保存使我们可以重温历史,提醒我们勿忘国耻、更能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并激励我们前行。

2016年9月18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1周年和“九一八”事变85周年,由河北省中山国文化研究会牵头主办,日本宫崎县日中友好恳谈会、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晋察冀边区研究会、西柏坡纪念馆、河北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联合举办的《反思历史,面向未来》——摄影展在河北师范大学开幕,其中展示了日军平山碉堡的调研情况,引起了极大关注和反响,全国和河北各大媒体都给予了报道。

《河北日报》2016年9月19日专版

继大型文献纪录片《平山记忆》和纪录片《寻找侵华日军平山堡垒群》之后,由河北省中山国文化研究会和河北敬业集团共同策划出版了画册《寻找侵华日军平山堡垒群》。

“回忆战争是为了反对战争,回望历史是为了继续前进”是这本书编写的初衷。

这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有关各方的积极协助和多位热心人士的大力支持,张志平负责统稿;省社科院黄军毅参与了编辑;张军锋、李君放负责画册的统筹;平山县党史研究室的郄新龙撰写了专题报告;中山国管理处主任王振海撰写了《太行祖山王母观》的介绍文章;刘军增先生提出了修改意见;《晋察冀日报》研究专家张风录采访了部分当事人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藤龙山旅游公司的王青书经理提供了部分照片;发改委印刷厂的韩爱平厂长和设计师薛娟精心设计,各方面都给予了大力协助。希望本画册出版以后,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它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鼓劲出力!

摄影者说

陈林,建筑工程师,退休前任河北某企业总工程师。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纽约摄影学院特聘讲师,尼康石家庄俱乐部讲师,佳能石家庄俱乐部讲师。

曹辉,女,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北省艺术摄影家学会会员,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石家庄市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

陈林:在拍摄的过程中我真的被那些碉堡群震撼了,在海拔千米的山顶修建如此规模的碉堡群在当年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是何等的艰难,当年的百姓是用怎样的艰辛和屈辱完成的这些工程啊。这些堡垒群在警示我们历史不能忘记!只有铭记历史、才能珍爱来之不易的和平!

曹辉:行走在这些残存的碉堡工事中,忽然感觉到脊背发冷,虽然天蓝草碧,柔风拂面,但风过树移,松涛阵阵,远处深谷间似有不死的魂魄穿行驻足,那是先辈们关注并且牵挂着今天在这片土地上的生长不息的子孙后代们。

摄影者说

郭晓军,自由摄影师。

张文硕,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曾担任河北长城网、新浪河北摄影记者,现为独立摄影师。

郭晓军:夏末,随影友赴平山迪山北北顶、王母观北山、黄巾寨三处日军堡垒遗址进行了拍摄。三处堡垒相互呼应成了一个完整的堡垒群。每一处堡垒都有碉堡、战壕、营房、仓库、军械库、办公室、伙房、杀人坑等设施遗址组成。由于遗址位处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平日鲜有人迹,所以得以保留。遗址保留完整,实属少见。

张文硕:中华文明五千年史册,每页都谱写着爱国主义的辉煌。此次拍摄日寇堡垒遗址,那一条条战壕和一座座碉堡,无一不是日军侵华的罪证。

附录一:

抗战时期日军堡垒在平山县的分布概况

(摘录)

日军在平山县碉堡分布图

调查:县党研室 张志平 郄新龙 绘图:薛娟

一、日伪军在城东区的驻扎情况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寇长驱直入。同年12月18日,侵华日军从获鹿和井陉两路出发侵占了平山城。

日军进城后,司令部设在孔庙……在城墙上的各城门房、城角及新东门魁星阁、后城堡、西南角门,修筑了十二个防御碉堡或堡垒。1938年,日军又在城内城隍庙处建大堡垒一个……在城外水碾村、义羊村修筑了堡垒……此后,又在平山城至黄壁庄间修通一条一丈多宽,一丈多深的大封锁沟,切断了建屏县与我根据地的联系。

……1941年秋,敌人在此(蒲吾)修筑了东、西两大堡垒。……同时,还在义羊村西岗坡,修建了堡垒……平山城、蒲吾、黄壁庄三个据点,控制了平石公路和整个城东区。公路、铁路、封锁沟,把城东区划成了许多小块,使之成了堡垒林立,公路、铁路、沟壕纵横的日寇占领区。

日军在平山的司令部

二、日军占领温塘镇和回舍镇

驻平山城之敌,为使平山城附近一带变为其外围巩固区,联合驻井陉日军,于 1938年 10月 6日(农历八月十三)占领了城西四十华里的温塘镇。……日军为加强戒备,巩固其据点,在温塘河西岸、村西北山坡上,村东及村东南角等处设立了炮楼。……

温塘据点,距平山县城四十华里,敌人补给线长,经常遭我四分区主力部队和地方民兵游击队的围困打击……被迫于 1940年 2月 13日(农历正月初六)全部撤往回舍和井陉贾庄煤矿。温塘镇又回到了人民手中。

八路军五团炮轰炸孟耳庄日军堡垒(1944年河北平山)资料提供:胡江峰

东回舍镇是平山城通往温塘镇的必经之路,也是平山通往井陉的咽喉之地。……日军为了保证对温塘之敌物资、弹药的供应,于1939年10月24日(农历九月十二日),占领了东回舍镇,在东回舍镇设了据点。……

为巩固、扩大占领区,严格控制回舍镇,由日军中队长长久宝亲自指挥,从东回舍镇和附近村庄派工、抓伕,在东回舍镇东北角修筑堡垒,堡垒修成后,长久宝调走。高田接任中队长后,东回舍堡垒除留下一个日军小队和部分伪警备队、伪警察外,其余敌人由高田带领到白塔坡修筑堡垒一座。白坡塔堡垒修成后,又迁至孟耳庄,修筑了孟耳庄堡垒和孟耳庄村北山头上的双石洞堡垒。从1940年开始到1942年底,日军先后在东回舍镇,西回舍、孟耳庄、南水、北水、田兴、大吾、近掌、王母、王平、南贾壁、西冶等二十八处修筑堡垒二十八座。……除以上堡垒外,各处还建有许多小岗楼。总之,堡垒林立,岗楼叠起,遍布全区。……

拆掉回舍鬼子炮楼(1944年河北平山) 资料提供:胡江峰

三、日寇“蚕食”南甸区

南甸区是平山县东大门,遭受日寇洗劫最厉害,修建碉堡最多的地区。早在1937年 10月 7日(农历九月初四),日本侵略军就从灵寿县侵入到南甸区的青炭、王坡等地进行烧杀抢掠。

1942年 2月,日本侵略军“蚕食”了两河区,并在秘家岸、胡家町、西李坡、庄沟、西林山顶、对角垴(西林山脚下)、北七汲、西岳村,胡村南山、单杨村,康家村、蒲北等地修建了北七汲据点和 18个碉堡。……日寇步步进逼,于 1943年3月11日(农历二月初六)又一举侵占了南甸镇。这样,在一月之内就“蚕食”了南甸区的四分之三,计四十七个行政村,面积约 140余平方公里。

遍布在满山坡的日军战地营房

日军占领南甸镇后,四处抓伕,在镇上修起了三个大碉堡和很多平房,供敌人大队部居住,常驻日军 34人。此外,又在耿白雁、马圈、王陈庄、河岸头(觉石院村南),觉石院、北策城、堂堂铺(西王坡村北)、娘娘山(东王坡村东),谷青炭、二青炭、贾青炭(村东界牌岭),雀城岭(孔家庄村东安里村西),西相公庄等地修建堡垒 16个。……8月中旬,日军为弥补其兵力不足,又调来伪治安军一个中队驻扎在北白雁,并在村里修建了两个大碉堡,强占民房百余间。……

迪山北北顶东堡垒入口

1943年秋季大“扫荡”,敌人“蚕食”南甸区后,便开始抓民夫,拆民房建据点修堡垒。敌人为扩大对南甸区的“蚕食”与占领,在“蚕食”北顶、黄巾寨的同时,又“蚕食”了郭苏区东部的十几个村庄,将其前沿阵地推进到奉良河以东尚家湾一带。又在楼子涧、王家窑、中石殿、马湾修建了一个据点和四个堡垒。……至此,南甸区 190平方公里的土地,已全部被日军所“蚕食”。共计修建据点五个,堡垒三十四个。加之两河区、郭苏区东部修建的据点和堡垒,敌人在滹沱河北岸,奉良河以东地区共修建据点七个,堡垒五十一个。……

附录二:

太行祖山王母观(摘录)

王母观山的景观景点丰富多彩,独具特色。一是奇石,有展翅飞翔的鹰嘴石,伏卧不动的金鸡石,岿然矗立的金刚石,层级分明的千页经书;有探身而出、悬空半挂的清凉崖,有光滑圆润、水波清澈的王母娘娘洗脸盆……二是洞深,主要有深不见底的朝阳洞,有夏天向外冒凉风、冬天向外冒暖风的风洞。三是泉清,知名的有马泉、甘泉、玄女泉、王母井等,这些泉井旱不竭、涝不盈,古往今来供应着山上众多的僧道和群众用水。特别是马泉,现在还浇灌着山下的数百亩良田。四是雨奇,当地群众有句“王母观带帽,非下雨没闹儿”的谚语,意思是只要看见王母观山顶出现了浓云,周围村庄一定会下雨。这是因为独特的山势地形所形成的独特的地形雨、小气候。据当地老者讲述,在王母观山半腰的狮子坪,每隔六七天就要下场雨,人们称之为为王母娘娘的“浇花雨”。

……抗日战争时期,王母观山地区是我党领导的坚强的根据地,这里的群众积极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和日军进行了殊死的斗争。1943年,日寇在王母观山修建了3个大堡垒群,对我根据地进行骚扰和进攻,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王母观山大惨案”。王母观山是平山的母亲山,也是见证红色历史的英雄山!

(作者:王振海,中山国管理处主任)

撰稿:张志平、郄新龙、肖建国

摄影:李君放团队、辛七天团队

资料提供:平山党史研究室

视频提供:长城全媒体集团

联合编辑:河北省中山国文化研究会、爱平山网、中山国微信公众号

甘肃考古回放:​大堡子山遗址

一、遗址概况

大堡子山遗址位于甘肃省礼县县城以东 13 千米处的西汉水北岸,因其西端高处有一座清代堡子而得名,是秦国早期国君陵园(图一)。

以大堡子山遗址为中心,周围分布有多个遗址:位于西汉水南岸有山坪早期秦文化城址、圆顶山春秋秦人贵族墓地;西汉水支流永坪河西岸有盐土崖遗址等,沿西汉水南北两岸分布。20 世纪 90 年代初,盗墓狂潮席卷全国,礼县也没能幸免。大堡子山两座秦公大墓惨遭盗掘,大小墓葬被洗劫一空,盗掘出来的文物被贩卖到世界各地,造成了国家文化财产的严重流失(图二)。

1994 年3 〜 11 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大堡子山陵区进行了全面勘探和发掘,勘探面积 21万平方米,发掘“中”字形大墓 2 座、车马坑 1 座,以及中小型墓葬 9 座。2006 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西北大学文博学院五家单位组成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对大堡子山遗址进行调查、钻探和发掘。共发现各类遗迹 699 处,有夯土城址、建筑基址、墓葬、车马坑、陶窑、水井、灰坑等遗迹。调查和钻探发现大堡子山城址修建在山坡上,依山势而建,平面呈不规则形,面积约150万平方米。城内遗迹主要为秦公大墓、大型房屋基址、灰坑、踩踏面及陪葬墓(大墓周边中小型墓)。城外亦有与之对应的中小型墓葬。

二、主要发现

1994 年 3 〜 11 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大堡子山陵区进行了全面勘探和发掘,勘探面积 21 万平方米,发掘“中”字形大墓 2 座、车马坑 1 座,以及中小型墓葬 9 座。发掘的墓葬均为东西向的西首葬,两座大墓南北并列,相距大约 20 米,大墓南侧发现东西向车马坑 2 座,已经发掘的 K1 位于东南部。2006 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西北大学文博学院五家单位组成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对大堡子山遗址进行调查、钻探和发掘。2006 年对大堡子山遗址进行了全面钻探,钻探面积达 150 万平方米,发现夯土建筑基址 26 处、中小墓葬400 余座以及较丰富的文化层堆积等。在调查、钻探的基础上,2006 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发掘,发掘面积 3000 多平方米。其中,发掘大型建筑基址 1 处(21 号建筑基址)、中小型墓葬 7 座、祭祀遗迹 1 处(包括乐器坑 1 个、人祭坑 4 个)。2015 〜 2016 年,秦文化与西戎文化联合考古队对大堡子山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墓葬 4 座(M30 〜 M33)和车马坑 1 座(K32),墓葬和车马坑的形制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未被盗的 M31、M32两座墓葬随葬器物较为丰富,有铜器、陶器、玉石器等。

大堡子山城址坐落在东北—西南走向的山体上,围绕整座大堡子山依地势而建,形状很不规则。城墙的建造方法为夯土版筑,由于山体大面积滑坡,许多地段已经无存,其中以北城墙一段保存最为完整。北城墙复原长度约 250 米;西城墙复原长度 1300 米;南城墙和东城墙只发现了数段,均位于山体边缘、紧邻断崖的地方,估计原长度分别为870和2600米。城址总面积约55万平方米。关于该城的建造年代,从城墙夯土内包含陶片看,城墙的始建年代大致为春秋早期。在西汉水对岸的山坪也发现一座城址,与大堡子城址隔河相望。夯土城墙断续残存 300 米以上,并发现早期秦文化堆积,判断这里也是一座早期秦文化遗址(图三)。21 号建筑基址,位于大堡子山城内南端较高处,西面背靠黄土断崖,东面俯视西汉水河川。建筑基址南北长 103、东西宽16.4、进深11.4米,方向为北偏西16(图四)。

西墙保存相对较好,东墙和北墙仅保留夯土基槽部分,南段保留部分墙体。墙体残存高度约 0.4 〜 1.5、宽约 0.6 〜 1.6 米,夯土基槽宽 3.2 〜 3.3、深0.5 〜 1.12 米,夯筑工具为 5 个一束的木棍。在东、西两道夯土墙之间正中位置发现南北一字排列的 17 个柱础,另有一个不在原位置,被移动至西北方向 5 米以外,总计有 18 个(图五)。

柱础石间相隔约 5 米,呈不规则形状;柱础石为青灰色页岩,大小基本相近,少数被破坏(按照柱础间距,最南边尚缺失一个)。柱础石材与大堡子山暴露出的岩石层相同。建筑基址西墙外侧为斜坡状生土断崖,距夯土基槽约 4 米,与墙基同一走向,在整个西墙外侧生土断崖下,自北至南都存在一道石砌矮墙。堆积与西墙基槽之间是保存状况比较差的活动面,应当为房子使用时期的室外活动面。活动面高于石柱础表面,证明石柱础应当为暗础,房屋的室内地面和东侧室外活动面被破坏殆尽。该建筑基址没有发现门道、台阶等。21 号建筑基址始建年代大约为春秋早期偏晚或春秋中期偏早阶段,战国时期被废弃。建筑中有大型柱子,周围夯土墙可能主要用来承重,应为梁架结构的两面坡式建筑。该建筑未发现隔墙遗迹,似为大型府库类建筑。祭祀遗迹,包括乐器坑和人祭坑两部分,位于被盗秦公大墓(M2)西南约 20 多米处(图六)。

大型乐器坑长 8.8、宽 2.1、深1.6米。坑内南排木质钟架(仅存朽痕)旁依次排列3件青铜镈钟、3 件铜虎(附于镈钟)、8 件甬钟,镈钟和甬钟各附带有 1 件青铜挂钩(图七至一○)。

北排磬架(仅存朽痕)下为 2 组 10 件石磬,均保存完好(图一一)。3 件青铜镈钟一大两小,最大的一件通高 65 厘米,舞部及镈体部以蟠龙纹为主要装饰;四出扉棱为透空的纠结龙纹,造型华美;鼓部素面,有铭文 28字,内容为“秦子作宝龢钟,以其三镈,乃音鉠鉠雍雍,秦子畯袊在位,眉寿万年无疆”,甚为重要。该镈钟与上海博物馆收藏的秦公镈钟以及宝鸡太公庙出土的秦武公镈钟相似,年代为春秋早期。与乐器坑同时还发现人祭坑 4 个,每坑埋人骨架 1 〜 2 具,肢体屈曲,其性质当为杀人祭祀(图一二)。

乐器坑的性质与人祭坑相同,也应属于祭祀性质。大堡子山乐器坑距离被盗秦公大墓很近,当与大墓有关。大堡子以乐器坑为代表的祭祀遗迹是在该遗址遭大规模群体性盗掘后幸存下来的,因而更显得难能可贵。

2007 年对祭祀遗迹做了小规模的补充发掘,在其西北部发现了一条人工壕沟,为西北—东南走向。口大底小,口部东西宽 2.6 〜 2.85 米,底部东西宽约 0.65 〜 1.2 米,深1.3 〜 1.4 米。沟的底部有踩踏面,踩踏面厚 8 〜 12 厘米,上为淤土层。踩踏面上分布有小石块。沟内包含物有石块、红烧土、陶片、铁器残片及瓦片。经进一步钻探发现壕沟长 120 余米,在西北方向发现沟的拐角,向东残长约 12 米,其余部分被破坏,不明;东侧为断崖,推测应无壕沟(图一三)。该人工壕沟与秦公大墓、祭祀遗迹密切相关,可能属于阻排水一类的用途。

遗址内共有两座秦公大墓,位于城内中心偏南位置,两墓方向一致,M3 位于 M2 北侧,均为“中”字形,带东、西两条斜坡墓道。M2 为东西向“中”字形大墓,全长 88米,有东西两条斜坡状墓道。东墓道长 37.9、宽 6、最深 11 米,墓室呈斗状,长 6.8 〜12.1、宽 5 〜 11.7、深 15.1 米,西墓道长 38.2、宽 4.5 〜 5.5 米。斜坡埋葬有 12 个殉人,均为屈肢葬,头向有的东,有的朝西,多为青少年。内设二层台,东、南、北三面二层台上殉葬 7 人,均为直肢葬,都有葬具,多随葬有小件玉器,葬具为木椁和漆棺,均已腐朽,棺周围残留有金箔片,椁内残存罐、鬲等陶器碎片以及铜泡、戈、刀等铜器残片。墓主人骨已朽,根据痕迹判断为仰身直肢葬,头向西,墓室底部中央有腰坑,内有殉狗 1 只、玉琮 1 件。该墓已被盗掘一空,仅在盗洞中发现 5 件石磬。

M3 为“中”字形大墓,东西向,全长 115 米,墓道结构和M2 相同,其中东墓道长 48.85、宽 8.3、最深 13.5 米,墓室呈斗状,长 6.75 〜 24.65、宽3.96 〜 9.8、深 16.5 米,北侧二层台上现存殉人 1 名,东、南侧的二层台已被盗扰,墓室内漆棺、木椁及墓主已朽。墓主仰身直肢,头向西,腰坑内有殉狗 1 只、玉琮 1 件。西墓道呈台阶状,长41.5、宽 8.2 米,填土中埋殉人 7 人。该墓已被盗掘,墓室部位曾发生过坍塌,所以墓中只发现有较小的青铜器碎片 。

陪葬墓主要集中在两座秦公大墓的北侧、西北和东北侧。均为东西向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长 2 〜 5 米不等。有的墓葬在墓壁开有壁龛,放置殉人,有的有单独的墓祭和附葬车马坑,年代从两周之际到春秋晚期(图一四)。

中小型墓葬主要分布在城外东北处,已经钻探出 400 余座,城内也有零星分布。这些墓大多已经被盗,2006 年发掘了 10 座,其中 4 座未被盗扰。最大的一座墓(M25)位于东北城墙外的墓地,墓长 4.8、宽 2.7、深 10.1 米。出土青铜器 9 件、石圭 130 余件、陶器 6 件等,年代为春秋中期偏晚(图一五)。

秦公大墓南侧为 2 座大型车马坑,均为东西向瓦刀形。已发掘的一座编号 K1,长36.5 米,坑道位于车马坑东部,自东向西倾斜;坑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已遭严重盗扰,从西南部残存的 2 平方米迹象推测,可能原有殉车 4 排,每排并列 3 乘,共计 12 乘。各车均为辕东舆西,系驾两服两骖 4 匹马。据说该坑曾盗掘出大量金饰片。2016 年在秦公墓 M3 东北侧发现一座车马坑,为其西部 M32 附葬坑,编号 K32。该坑为东西向长方形竖穴土坑,坑内放置两辆车,均为双轮独辀,系驾左右服 2 匹马(图一六)。

三、主要认识

(1)通过调查、钻探和发掘,基本摸清了大堡子山遗址的布局和结构。大堡子山城址坐落在东北—西南走向的山体上,围绕整座大堡子山依地势而建,形状很不规则。城址总面积约 55 万平方米。城墙的始建年代大致为春秋早期。城内有秦公大墓、祭祀遗址、陪葬墓、道路、灰坑、建筑基址等都说明这是一处秦人重要的中心聚落,推测可能是秦宪公居城——西新邑。

(2)大堡子山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遭盗掘,1994 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但并未进行全面的钻探和测绘,遗址的整体结构和布局不清。2006 年的全面钻探、测绘和重点发掘,不仅使我们掌握了大堡子山遗址和城址布局、结构的基本全貌,也进一步丰富了大堡子山遗址的文化内涵,为进一步工作奠定了基础。

(3)出土秦子器青铜镈钟,再结合流散国外的秦公器、秦子器可知,目前大堡子山遗址秦公大墓出土了秦公器、秦子器两类青铜重器,目前散逸在海外的秦子器除“秦子姬簋盖”外,基本都出自该遗址。

(4)关于该城的建造年代,从城墙夯土内包含的少量西周晚期陶盆口沿和粗绳纹鬲足看,城墙的始建年代不会早于西周晚期,似属于春秋早期才建造的。

四、学术价值

大堡子山遗址城址的确认以及城内大型建筑、秦公大墓、祭祀遗址、生活遗迹、道路等确定该遗址年代为春秋早期,推测为秦宪公居城——西新邑,这是目前秦人早期都邑西新邑最直接的证据,为秦人早期都邑研究奠定了基础。

大堡子山遗址发掘的大型府库类建筑以及出土有青铜编钟的祭祀坑,对认识大堡子山城址的性质,确认被盗秦公大墓的墓主,研究早期秦人祭祀及礼乐制度、铜器铸造工艺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材料。

大堡子山遗址的考古新发现,使早期秦文化和秦考古研究中的重大学术问题有了突破性进展。该遗址的考古工作不仅对解决早期秦都邑、陵墓问题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在探讨对中国历史影响甚大的秦文明史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该遗址的保护和展示,将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创建和谐文化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同时也将有力的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来源丨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侯红伟)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4844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