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陇西威远楼

陇西威远楼始建于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座落于县城中心,以雄伟的气势,悠久的历史,精巧的造型而闻名于世。整个基座均由古砖砌成,三层木楼四面均为飞檐,似箭凌空,如燕展翅;歇山式层顶,若虎伏岗,雄伟壮观。

威远楼,旧名雄镇楼,又称钟鼓楼。位于陇西县城内十字街中心。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新筑古渭塞于城东一里,东北坊建一谯楼,取名“威远楼”,盖为威震远方之意。元世祖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扩建城垣时,将威远楼移建城中。元顺帝正至元年(公元1341年),设置铜壶滴漏、更鼓于其上。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重建,取名“雄镇楼”。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移置北宋所铸铜钟于楼上,无事报时,有事报警,所以又名“钟鼓楼”。

陇西威远楼

现在的威远楼为砖基三层木楼。座基高11米、长27米、宽17米。楼高15米,通高26米。每层楼有24柱,三层楼都是四面飞檐,檐下共设斗拱102朵。屋顶为歇山顶,结构精巧,造型雄伟,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智慧与创造才能之结晶。

陇西威远楼门票:门票5元

景点位置:

甘肃省陇西县中心

【陇西旅游景点介绍】NO2:陇西威远楼

但凡到过陇西的人都知道,县城中心矗立着一座宏伟壮丽的古建筑,名曰:威远,它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在它的背后还有一段传奇故事。

陇西人民的威远楼

陇西位于甘肃省中南部,渭河上游,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远在史前时期,华夏先民就在这块富饶而广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留下了丰富的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设置了陇西郡,为全国36郡之一。汉朝著名探险家张骞出使西域时,陇西建制为“巩昌府”,此后陇西便有“巩昌”之称。到了清朝,还在此设置过省府,统辖整个甘肃。陇西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和必经之路,在中国历史上曾几度呈现出桑麻遍地、商旅如云的繁盛景象。而威远楼正是在当时为适应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的背景下建立的。

古襄武邑

威远楼

据记载:威远楼始建于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取威震远方之意。孟卜诗有“韩公安抚来秦风,威远楼筑在渭滨,任眺自看西土月,旌旗已靖朔方尘”之句。元惠宗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制铜壶滴漏及更鼓置于其上,夜间击鼓报更,老百姓延续俗称为“鼓楼”或“钟鼓楼”。明太祖洪武年间,将楼改建为五楹,更名为“雄镇楼”,楼上高悬巨匾两幅:“巩昌雄镇”“声闻四达”。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扩建为今存的木架结构、四面半拱飞檐的三层楼。

威远楼的基座由大型古砖砌成,高约11米,长约27米,宽约17米,中间还开有行人车马路洞,路面全由大型长方石铺砌而成。上建楼房三层,二十四楹,柱以其间,高约16.7米,似箭凌空。四面飞檐展翅,犹菩腾飞。那悬挂于三楼东西两面的“巩昌雄镇”“声闻四达”的巨匾,更显威远楼的庄严、典雅。行人举目仰望,高耸极目难窥全貌,故民间流传有“陇西有个钟鼓楼,半截子戳在天里头”的民谣。

威远楼有许多故事。据记载,1920年,甘肃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威远楼周围民房大多被摇毁,城墙多处塌陷,而威远楼除基座略有一条裂缝,均无任何损伤。令人吃惊的是,这条裂缝竟在日月风雨的安抚下,自然愈合了。在民间广为盛传的还有一件事,那就是1941年闰六月十三这天,从太原起飞的18架日本轰炸机欲轰炸兰州,但飞至兰州附近遇雷雨折回,将炸弹全部投到陇西,共投下50多枚炸弹及燃烧弹,当巨大的爆炸声和迷漫的硝烟消散之后,与威远楼近在咫尺的陇西中学(现陇西一中)和邻近的商铺民房被炸得瓦砾一片,威远楼却安然无恙。从这些神奇传说中,不难看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那些不知名的神工巧匠们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如今的威远楼,早已是镶嵌在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人们赞美威远楼的过去,但更赞美它的今天和未来。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威远楼的维护和建设,多次拨出专款加固基座,修复门窗台阶,仿古彩绘楼阁门窗壁檐,使古老的威远楼青春依然。如今,威远楼早已为世人定期开放,参观者络绎不绝。楼内门顶各处都装饰了历史名人传记、飞禽走兽及花卉山水等图案;屋梁栋柱均以仿古神工妙笔彩绘,精雕细记,绚丽多彩;在楼台南端修一古阁,将数百年置于此地的铜钟悬挂其下,该钟重一万二千余斤。但凡观者,莫不惊叹远古祖先何以将如此重的古钟移置于如此高的楼台之上!

小编说

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

未完待续

扫码我就亲你一口

▍资料来源:陇西旅游、掌上陇西

▍编辑整理:古莱坞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亮宝楼文博 | 东京很远,西京很近,颜真卿名碑拓本亮相西安

近日,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前排起了长队

严寒之下,众人翘首以待

原来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

从台北故宫博物院不远万里来到了这里

《祭侄文稿》是目前唯一被公认的颜书墨迹珍本

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图片转自书法报)

除了《祭侄文稿》以外

同时还展出了颜真卿拓片与墨迹26件

几乎把颜真卿所有的作品都集中了起来

之所以说几乎,是因为展览中还所遗漏

例如《殷夫人碑》和《宋璟碑》

不要遗憾

在西安可以看到东京没有的“颜真卿”

2月8日“丰碑”颜真卿名碑拓本特展亮相西安

从颜真卿33岁所书的《王琳墓志》

到颜真卿72岁所书的《颜氏家庙碑》

全面展示了颜真卿一生各个时期的书法作品

从中也见证了颜真卿在不同时期的笔墨变迁

我们来一览盛况

颜真卿(709~784年)是唐代名臣,书法家。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出生在京兆万年,安史之乱时,身为平原太守的颜真卿在北方率先起兵对抗叛军。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兴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其楷书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世称“颜体”。

《王琳墓志》 33岁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书,全称《唐故赵郡君太原王氏墓志铭并序》,全文三十二行,行三十二字。开元廿九年王琳卒于润州,其夫徐峤年长颜真卿22岁,属群从兄弟。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颜真卿登进士第。书此墓志时还是一名33岁的九品小官。年长位高的徐峤托并无名气的远亲颜真卿书志文,可说是慧眼识珠。《王琳墓志》是目前看到的颜真卿最早作品。

《郭虚已墓志》 41岁

唐天宝八年(749年)书。盖篆题“唐故工部尚书赠太子太师郭公墓志铭”,志文楷书。1997年河南省偃师市首阳山镇一砖厂内出土。志主郭虚己官至工部尚书。曾在唐与吐蕃战争中,披坚执锐,屡立战功。唐天宝八年(749年)卒,年五十九岁。志文书法端庄工整,笔力刚劲,是研究颜体早期书法的珍贵资料。

《多宝塔碑》 44岁

唐天宝十一年(752年)四月由岑勋撰文,徐浩题额,颜真卿书丹而成。此碑共三十四行,满行六十六字,碑文记载西京龙兴寺和尚楚金修建多宝佛塔的事蹟。整体秀美刚劲,用笔丰厚遒美,腴润沉稳,此碑1103年移存西安碑林。

《东方朔画赞》46岁

天宝十三年十二月立于山东陵县。晋夏侯湛撰文。时颜真卿任平原太守,正值壮年,神明焕发,意气干云。故此碑书法清劲雄壮,峭拔开张,为颜真卿早年的代表作之一。明人赞扬:"书法峭拔奋张,固是鲁公得意笔也。”

《谒金天王庙题名》50岁

唐至德三年(758年)十月刻。此为颜真卿自蒲州刺史贬为饶州刺史时游华岳庙之题名。开元十二年(724年)冬,唐玄宗李隆基封华山神为“金天王”,西岳庙改称为“金天王神祠”。颜真卿题名刻于北周《西岳华山神庙碑》碑侧。楷书,四行,行二十二字。庄敬奇伟,昂然有不可犯之色。

《鲜于氏离堆记》54岁

唐宝庆元年(西元762年)五月,颜真卿途经新政县,应成都兵曹鲜于昱之请,为其父鲜于仲通撰写《鲜於氏离堆记》。描写离堆的位置、山势和离堆石堂的形制及周围景色,介绍鲜于仲通其人及颜氏与鲜於氏的通家之谊。原摩崖在四川仪陇县新政镇。清嘉庆间发现,仅存残石五块,共47个整字和7个残字。为颜氏中年重要书迹之一,用笔雄逸,且是摩崖大字,丰硕伟岸,气势磅礴,为颜书大字的杰出代表。

《争座位帖》56岁

这是颜真卿写给右仆射郭英乂的一封书信手稿,内容是争论文武百官在朝廷宴会中的座次问题,“乡里上齿,宗庙上爵,朝廷上位,皆有等”。然而郭英义为了献媚宦官鱼朝恩,在菩提寺行及兴道之会,两次把鱼朝恩排于尚书之前,抬高宦官的座次。颜真卿在信中对他做了严正的告诫,甚至斥责他的行为“何异清昼攫金(白昼打劫)之士”,故称《争座位帖》。时颜真卿任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刑部尚书、上柱国、鲁郡开国公。此稿系颜真卿因不满权奸的骄横跋扈而奋笔直书的作品,故通篇刚烈之气跃然纸上,姿态飞动,似乎也显示了他刚强耿直而朴实敦厚的性格。

56岁 《郭氏家庙碑》

写完《与郭仆射书》后7日(唐二年十一月廿一日),颜真卿又为郭子仪家庙碑撰文并书丹。作为郭子仪亲家的代宗李豫亲自隶书题额。碑高318厘米。碑原立长安常乐坊郭子仪私邸(今西安交通大学南部)。北宋元祐中被移往城中省政府办公大院。1950年从西安鼓楼北清代西安府布政司署旧址移入西安碑林。此碑书法遒古雄劲,含蕴浑厚。与两年前他书丹的《鲜於氏离堆记》是颜楷成熟期的代表作。此清拓本系日本回流。

《臧怀恪碑》60~63岁

全称《唐故右武卫将军赠工部尚书上柱国上蔡县开国侯臧公神道碑》,全文28行,行58至64字不等。碑主臧怀恪玄宗朝以忠勇闻名于时,曾在对突厥、吐蕃战争中屡建奇功。此碑无立石年月,应是颜真卿大历三年至大历六年(768~771年)在抚州刺史任,应镇守长安北大门的鄜坊节度使臧希让邀请,为其父所书,时鲁公60~63岁。书法宽博劲峭。

《大唐中兴颂》63岁

上元二年(761年),历时数年的"安史之乱"基本结束,元结在江西九江任上乘兴写下了这篇《大唐中兴颂》。十年后,元结隐居湖南浯溪。请颜真卿书写此文并刻浯溪摩崖上。撰文仿秦始皇金石刻辞的体例,三句一韵,共十五韵。《大唐中兴颂》是颜真卿书法进入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布局紧密,真力弥满,充实茂朴,气势恢弘。

《八关斋会报德记》64岁

大历七年(772年)五月书。应宋州刺史徐向之请,颜真卿撰文并书丹,记颂旧友功德。临文感愤,纵笔浩荡。后刻成八棱石幢,高2.7米,共8面,每面宽约51厘米,全文983字。字大如拳, 笔法老辣却不失生涩之气 。唐会昌毁佛,石幢被錾凿数处。唐大中五年(851年),宋州刺史崔倬找到残幢,将五面缺字补齐,重新立起。1966年,商丘内衣厂职工和五七中学(县二高)学生组成的“造反派”将其彻底砸断推到,幢大坏。

《宋璟碑》64岁

大历七年(772年)九月,颜真卿历郑州归东都,书旧文《宋璟碑》。昭义军节度使薛嵩命邢州刺史封演上石,立碑于沙河宋璟墓前。内容为宋璟(663~737年)“历仕三朝,刚直不阿”的荣耀事蹟。宋璟在唐开元十七年(西元729年)拜尚书右丞相后,与姚崇精诚合作,是开元盛世的主要操盘手。此清拓裱本为迄今所见清末民初碑派书法健将李叔同(李成蹊)唯一题署的碑帖,弥足珍贵。

《元结碑》64岁

大历七年十月廿六日(772年12月24日)为好友元结撰写并书丹的悼文。全称《唐故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经略使元君表墓碑铭并序》。字迹浑厚雄健,遒劲秀拔,气势磅礴,充溢着宁折不弯的浩然正气。

《殷君夫人颜氏碑》69岁

大历十二年(777年)立。高190厘米。四面环刻,额横题“唐钱塘丞殷君夫人颜君之碑”12字,分刻两面。碑原在河南洛阳玉虚观。是颜真卿在湖州刺史任上为其姑母殷履直夫人颜真定追立。元明间,碑没入土中,清康熙年间出土,毁于抗战时期。

《颜勤礼碑》71岁

唐大历十四年(779年)立,此为颜真卿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撰书刻立之神道碑。螭首方座,碑身及碑首高268厘米,碑身宽92厘米,三面刻字,共44行。碑正反两面行38字,侧行37字。未刻额。此碑雄沉刚健,元气浑然。极好地保存了颜书原貌,弥足珍贵。

《颜氏家庙碑》72岁

建中元年(780年)立。螭首龟跌。碑高338厘米。正反两面各24行,行47字。两侧各6行,行52字。此碑为颜真卿为父颜惟贞所立。颜真卿是他的第七个儿子。颜真卿撰并书,李阳冰篆额。碑阳首行题下题记有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碑石移入并重立于当时文庙的情况,据载此前碑已仆倒于郊野。它是移入西安碑林最早的碑石之一。此碑是颜真卿现存最晚作品。是时颜真卿年高笔老,风力遒厚,书艺已臻人书俱老、炉火纯青之境。

颜真卿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座丰碑

是一代新书体创立的先觉者

其书尚骨、尚肥、尚法

崇端庄、阔大、豪放

重气势、魄力、雄风

不仅是自己的精神表达

也是盛唐之音的投射

绕梁余音,千年不绝

“拴马桩”系列文创

以关中拴马桩为原型进行的再创作

搭配大雁塔、小雁塔、城墙、钟楼等

西安特色地标建筑

共同构成整体图案

陶瓷材质,软木底座

色彩鲜艳浓烈

代表了关中地区热情如火

自信乐达的文化色彩。

拴住好运、拴住财运、

拴住一切幸运!

亮宝长安,精彩不断,

敬请期待更多有意思的文创产品!

咨询电话:

029--89866313

威远县镇西镇合作小学校开展缅怀先烈“主题党日”活动

4月3日,中共威远县镇西镇合作小学校党支部,组织开展了清明祭扫傅品三烈士墓等缅怀先烈“主题党日”活动。全体党员参加活动,共青团员、少先队员观摩活动。

活动过程庄严肃穆,在学校党支部负责人的带领下,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少先队员怀着沉痛崇敬的心情,向烈士默哀致敬、敬献自制小白花、聆听烈士事迹、诵读革命诗歌、清理烈士墓前的杂草、为烈士扫墓等。少先队员在烈士墓前呼号、宣誓: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做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

据了解,傅品三烈士系威远县镇西镇人,早年参加农民运动,为营救农协会员时被捕,反动政府对其使用酷刑背“红背兜”,仍宁死不屈。1930被反动政府杀害,壮烈牺牲,年仅30岁。

该校组织清明祭扫烈士墓活动已坚持十余年。今年的“主题党日”活动,让大家在缅怀先烈的同时,再一次接受了深刻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 周虹伶 李勇)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4843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