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靖远寺儿沟石窟

又称红罗寺。在靖远县西南寺儿湾村。开凿于黄河北岸红砂沉积崖上。始创于唐代,现仅存1窟。门为砖券拱结构,窟内共有唐及后代石雕和泥塑造像66尊,有释迦、迦叶、阿难、观音、罗汉、天王等,形象生动,神态逼真。窟顶原有彩绘,因烟熏而难以识别。窟前有砖木结构楼阁,清康熙十二年(1673)修建,嘉庆元年(1796)重修。窟前原有配殿、僧屋等建筑,同治年间(1862-1874)毁于兵燹。石窟前楼基北壁一佛龛,为北魏所开凿,龛内造像保存完整。

甘肃石窟寺丨寺儿湾石窟

靖远寺儿沟石窟

寺儿湾石窟位于靖远县城西南20千米北湾镇天字村东寺儿湾、黄河西北岸红砂沉积岩上。这里因有一寺一湾,俗称寺儿湾,又因寺窟背依红罗山,亦称红罗寺。

寺儿湾石窟远景

寺儿湾石窟十八罗汉像(局部)

寺儿湾石窟塑像

石窟始建于唐代,原有六窟,现仅存一窟,凿于东山麓红砂石崖壁上,进深6.1米,宽4.55米,高2.46米。窟门为砖券拱结构,上有清康熙年间修建的木结构小阁楼。主室平顶,三面开龛,有大小佛龛30多个,龛内现存释迦、迦叶、阿难、观音、天王、十八罗汉等塑像66尊,为圆雕、浮雕、高浮雕泥裹彩塑造像,部分为近现代重修。窟北又有一小窟,内存佛像2尊。窟南尚存已毁的数座窟龛痕迹。

寺门左前方有一残碑《古刹寺碑记》,其中有维修和创建将军殿、伽蓝山门及僧房等活动的记述,末两行题“靖远县掌印守备徐应和癸丑之岁孟夏之月”。寺门上方木构阁楼为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增建,门楣匾额上有清嘉庆丙辰年(1796年)重修题记。

1978年,寺儿湾石窟被靖远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 年再次被甘肃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卫那些事儿|宁夏的石窟不是只有须弥山,这一处石窟更是远远被低估

须弥山石窟由于其厚重的历史色彩,常常被人津津乐道。而距离它不远处还有一处石窟,论建筑特点和人文情怀,完全不次于须弥山石窟,却很少有人提及。这是完全不应该的,这处石窟就是位于中卫市中宁县石空镇的石空寺石窟,也称大佛寺石窟。

中宁石空大佛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余丁张金沙村双龙山南麓。双龙山古时称“石空山”,所以石窟以“石空”而命名。石空寺面临黄河,北靠长城,距县城20公里,是重点佛教寺院,也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明杨郁有诗赞曰:“古洞仰观北拥山,洪涛俯瞰水东流,倚遍危栏情未已,淡烟衰代草夕阳中。”便是对这里自然风貌的写照。

石空寺原有大佛洞、卧佛洞、观音洞、灵光洞、龙王洞等石窟,在石窟前的石壁下建有寺院,寺院中还置有各类塑神像。乾隆《中卫县志》对石窟作过详细的描述:“寺在半山,为两院。东院山门内,重楼依山,楼下启洞而入,中若著邃屋。两院梯上阶而上,有真武阁、亦因山窟而室。转西则新建佛殿巍然,内外各六楹。其前因山筑台,凭栏远眺,河流环抱,村堡错落。”

由于这里是格里腾大沙漠的南缘,风沙很大,加上晚清时期,社会动乱,农村调敝,寺院荒废,无人维修,石窟逐被流沙淹埋。到了本世纪40年代末,仅存一个群众称为“九间没梁洞”的石窟,洞前有寺院一座。“九间没梁洞”宽为12.5米,进深7.3米,高约20余米,窟室宽敞宏大,窟室前部门上方左右两侧各有一方形明窟。里壁并列三个佛龛,东西两边各置佛坛,造像虽已残破,但大部分为精致的明代彩塑;壁面有彩绘的佛教故事,工笔细腻;窟顶彩绘西蕃莲图案,线条流畅。

从80年代开始,为了挖掘被掩藏的文化宝藏,有关方面组织财力、物力、和人力,清除淤沙,大部分石窟及寺院遗址已被清理出来。同时正在整修,不久可供游人游览。 石空寺石窟始建于何时,尚未准确定论。明代《嘉靖宁夏新志》称为“元故寺”,这说明石空寺石窟在元时已有了。明清时,“石空夜灯”已是远近闻名的风景区之一。

来到“塞上江南”,不仅可以感受湖泊与大漠交融一体的雄浑,也可以领略这里的古典韵味。石窟的存在往往达数百年之久,积淀着西夏尘封已久的诸多色彩。

也许这里无法带给你现代化的游玩体验,但一定可以让你领略到百年前所有过的风骨。因此,当你来到这里后,石空寺石窟一定要逗留一段时间,因为这里拥有着最粗狂、最野性的历史气息。

李均宏 | 探秘凤翔前关里村摩崖石刻与寺沟石窟文化

凤翔前关里村摩崖石刻及

寺沟石窟文化考察记

文&图 李均宏

2017年8月5日上午,我和高中同学李强应屈红卫之邀驱车到了糜杆桥镇北水沟村,在屈红卫父亲和他的老朋友韩师傅的陪同下,由仵师傅开车,去北山前关里村考察摩崖石刻佛像。凤翔县糜杆桥镇前关里村山环水抱,位于谷底阳坡,村民房屋都背东北,面西南,村西北河边有一片岩石峭壁,直立千仞,上有石刻佛像,村中还有布尔山羊养殖基地。

在前关里村关老师傅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七人披荆斩棘,穿过草丛来到石崖对面的荒田中,石崖下的河沟已经断流,由于河水下切,崖下河谷幽深。石壁东部有一浮雕石龛,刻有三尊佛像,为交臂交足状,旁有二侍者。宝鸡文理学院魏宏利博士观看石刻佛像照片后认为该石刻佛像近于北朝时代石刻风格。西部崖石上有一大一小两石洞,小洞在上,遥望已无佛像,大洞在下,遥望有一石刻透雕佛像,如真人大小。据屈红卫父亲回忆,他在二十多年前,曾上去看过,小洞佛像还在,现在则可能已经被盗。佛洞距离河谷直线距离大约五十多米。由于天气炎热,攀爬不便,只能远距离观察拍照。

前关里村空谷幽兰,世外桃源,是避暑纳凉的清静之地。可惜年轻人大多移居城市,现在只有老年人口二十六人,很多田地已抛荒,无人耕种。石崖怪石嶙峋,远看如同天然石雕,柱石动物,塔柱神怪,无所不有。

下午,我们一行又驱车前往凤翔县寺沟石窟考察,从姚家沟镇原红旗化工厂职工之家东边上山,途经姚家沟水库,一路青山绿水,野花飘香,风清云白,野果解馋,让人心旷神怡,留恋忘返。

凤翔县寺沟石窟本为兰若寺,有明代嘉靖年间石碑《兰若寺记》为证,不知为何今人称为难舍寺。 兰若(若,音r),是“阿兰若”的省称,源自梵语aranya之音译,原意是森林,引申为寂净无苦恼烦乱之处,后也指一般的佛寺,《俱舍论》云:一牛鸣地,可置兰若,取离喧故也。柳宗元《衡山中院大律师塔铭》则称:“官赐额者为寺,私造者为招提、兰若”。

《凤翔县志》记载:“寺沟石窟,位于城东北20公里五曲湾乡寺沟村。有明代石刻造佛像,线刻佛像,舍利塔三座,佛像碑两座,字碑七座。流水潺潺,翠柏浓郁,山景宜人。”又有地方文献记载:“寺沟石窟始建于唐代,现存石刻为明清时代遗物,……寺沟石窟对于了解明清时代凤翔地区佛教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寺沟石窟地处凤翔县北部山区,四面群山环绕,苍松翠柏,环境幽静,因远离公路,人烟稀少,交通极为不便,因石窟规模较小,保存状况较差,缺乏安全保障,该石窟未列入级别保护。”寺沟石窟石刻佛像现在已被彩绘装饰一新,并有玻璃橱窗保护。该地佛教道教庙宇共存共荣,和谐相处,有佛殿和菩萨殿,也有三皇殿和三清殿。道教庙宇坐东朝西殿后崖壁洞中有玉皇大帝雕像及其两个侍者,洞壁门旁有佛塔石雕,塔内有佛像,佛殿坐北朝南,殿后崖壁洞中有石雕佛像及二菩萨,佛像石洞上面还有石洞供奉药王孙思邈。《华商报》记者曾发现明代成化年间题记,推测其建于明代中期。寺沟石窟西侧有一块高约十米的立石,在清水泉旁菜地背山,倚山而立,从寺门口远处看,头部身子脚部已出现,若加以人工,可雕刻成阿弥陀佛接引佛像,比人工建筑庙宇塑像更能吸引游客。寺沟石窟庙宇的古旧门扇木雕花纹工艺精湛,可惜已被拆旧换新。

中午我们还路过了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凤翔水沟遗址,该遗址曾出土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代石器如石斧,石镰和陶鬲等生活用品,现存商周时代城墙,该城东边近邻干水河,西边为封家河,地势高敞,坡缓平坦,背山朝阳,两侧鹅卵石堆积深厚,可能是上古时代雍州文化中心。同行中的长者屈红卫的父亲又给我们讲了他亲眼见过的在二十世纪七十年初期改改卖水的场景,改改生来弱智,不能参加正常农业劳动,只好在路旁给过往卡车司机和打柴人供应白开水,由于不识字,也不会算帐,只好用二分钱样币收费,一分、五分硬币或一角纸币都不收,成为没文化、头脑简单者代表,并被传为饭后谈资笑料。山区村妇改改的外表形象当然不好,头发散乱扎成两个小辫,面貌丑陋,衣服肮脏,那个时代的残疾人还没有得到社会关心和照顾。真是: 改改本是残疾人,苦难岁月有伤痕。卖水只要二分币,马头坡边遗迹寻。我建议在凤翔县凤灵公路旁马头坡适当地点当年改改卖水处设立卖水故事雕塑,记载历史故事,怀念苦难岁月,促进五曲湾村旅游产业发展。

晚上,凤翔文艺爱好者在天香楼聚会,我县琵琶演奏教育工作者王海芳老师即席演奏古今名曲助兴,屈红卫也用竹笛伴奏,其乐融融!

作者简介

李均宏,1972年生,陕西凤翔人,长安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陕西省作协会员。

文稿审核 | 李 强

本期组稿 | 杜亚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4842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