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石拱寺石窟

石拱寺

石拱寺石窟

雕琢精美的石拱寺石窟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珍贵的文化沉积闻名于西北。它位于平凉市南部83公里的华亭县上关乡半川村,石窟坐落在坐北向南的半山崖上,隔汧水支流上关河与中国道教名山龙门洞遥遥相望。窟群雕凿在距地表5—10米的黄砂岩石崖上,现存14个窟龛,其中:2号、6号两个大窟空间约10米、存留部分造像残迹和石窟南壁门窗两侧的数十尊供养人和金刚、力士造像。1号大窟造像惜于早年山崖崩塌被毁,其余11个均为0.5米—2.5米的中、小型窟龛还尚完整,从雕凿艺术方面看犹以11号窟雕像最为精美,它位于整个窟雕的中心部位,顶部有四组八樽飞天,形象飘逸飞动,似仙女从天而降,南壁供养人造像栩栩如生。特别是7、8两窟雕有释迦、多宝二佛对坐说法雕像与佛传故事,造型更为优美动人,其艺术造诣可与南北朝时期雕凿的我国最大的雕凿艺术宝库山西云冈石窟相媲美。

2013年5月,石拱寺石窟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甘肃石窟寺丨石拱寺石窟

石拱寺石窟位于华亭县上关乡半川村北侧山梁的崖面上,距山脚的村庄约100米。石窟开凿于向南的崖壁上,距地表高5~10米,东西长120米。从西向东排列,共有15个窟龛,基本都位于同一个平面上,上下错落不大。其中第6窟为大型穹隆顶洞窟,第8、9、11、12、13、14窟为三壁三龛式窟,第4、5、7、10为在第6窟外壁开凿的较小的龛。从崖面上遗留的桩眼观察,原洞窟之间有栈道相连,现已不存。崖面东段第 11~第14窟之间有大面积的塌毁,使这几个洞窟前部大部分破坏。

石拱寺石窟外景

石拱寺石窟周边风貌

石窟寺始建于北魏时期,现存洞窟以北魏为主,西魏、北周、隋代续凿。是由陕西陇县到甘肃华亭之间陇山道上一处重要的石窟寺。据民国三十三年《华亭县志》记载,明代嘉靖年“敕旨火化”和清代同治年间民族纠纷中人为破坏,焚烧第2、6窟。

第2窟东侧菩萨服饰(下垂璎珞及部分飘带)

第2窟 平面近方形,圆拱顶大窟。窟高 8.50、11.20、进深9.70米。圆拱形门,门高7.00、3.50、进深1.50米。窟内正左右三壁沿壁面凿低坛基,坛基高0.10米,前壁上方凿有一明窗,明窗高2.00、1.40米。窟形基本完整,壁面表层风化剥蚀严重,几乎无一处完好。窟内左壁外侧后代凿一个长方形甬道与第6窟相通。四壁石雕三佛八菩萨及弟子等。正、左、右三壁各雕一坐佛二胁侍菩萨,其中两侧壁主佛为倚坐。前壁左右侧各一身立菩萨,佛与菩萨、菩萨与菩萨之间各浮雕一身弟子。窟内壁面上部空间浮刻一些小佛或菩萨像。正壁佛高6.40米,因残毁严重,从痕迹仅可见左臂向前平伸,右臂抬起,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衣裾垂于座前分为两瓣。左侧菩萨残高5.70 米,残毁严重,仅残存几处衣裙痕迹,立于半圆形莲台上。右侧菩萨残高5.80米。左壁佛残高6.00米,残毁严重,从痕迹仅判断倚坐于须弥座上。左侧菩萨残高5.70米,仅残存部分衣裙,立于半圆形莲台上。右侧菩萨残高5.60米,仅存下部衣裙及两侧下垂飘带,两腿间有下垂璎珞及部分飘带,立于半圆形莲台上。右壁佛残高5.50米,现存残痕与左壁相同。左侧菩萨残高5.20米,残存与左壁左侧菩萨似同。右侧菩萨残高 5.00米,残存与右壁菩萨同。弟子高2.00米左右。

第6窟平面方形穹窿顶窟,方形窟门,其上开一明窗,窟内沿四壁凿有倒“凹”形低坛基。窟高7.90、宽8.20、进深7.40 米。坛基高0.23米,宽0.70~1.49米。明窗高1.65、宽1.57、进深1.40米。该窟被人为毁坏,造像及窟内壁面已被凿毁。窟内左右壁前侧分别开有一甬道通往毗邻的第2窟和第8窟。正、左、右三壁分别雕一佛二菩萨,前壁门两侧各雕一力士,前壁下方浮雕有数排供养人,上方浮雕有供养天及伎乐天。主要造像已被凿毁,仅少许供养人等保存略好。

第8窟平面方形,拱形顶窟,窟门方形。窟高2.00、宽2.60、深2.55米。后代在窟顶凿一直径0.73米的圆洞,上通第9窟。右壁后凿一长方形洞直通第6窟。正壁雕一佛二菩萨,左壁已毁,不详。右壁雕二佛并坐。前壁上方正中浅龛内造一坐佛二胁侍菩萨,龛外左右侧各三身立弟子及各三身弟子头像。左侧一身坐佛及二身小孩(其中一身踩在另一身身上)。右侧上部浅龛内三身坐佛,一个圆形莲花化生。下部龛内一身交脚菩萨及左侧一身胁侍。

第9窟 平面方形圆拱形顶窟,窟高1.85、宽2.37、深1.87米。窟内正、左、右三壁各开一圆拱形半壁龛,其中正壁龛高1.17、宽1.37、进深0.31米,左壁龛高1.35、宽1.57、进深0.30米,右壁龛高1.09、宽1.59、进深1.28米。方形圆拱顶窟门。正壁龛内释迦多宝二佛并坐,龛外左右各浮雕一菩萨一弟子,左壁龛内一佛二弟子,右壁龛内一佛二菩萨,龛外两侧各浮雕一弟子。

第11窟平面方形平顶窟,三壁三龛,四壁向上变小,与顶部呈弧形相交,窟高2.40、宽2.25、深2.40米。三壁三龛三佛,每佛胁侍二菩萨,三壁龛外各立一佛,龛楣外雕弟子或飞天,前壁门上及两侧龛内雕释迦及维摩、文殊对坐。下部二列供养人,顶刻圆莲、忍冬及飞天、莲花化生。甬道两侧雕力士。

第12窟北龛主佛头

第12窟三壁三龛窟,平面方形。窟内正、左、右各开一圆拱形浅龛,顶略带弧度。窟高1.85、宽1.65、进深(残)1.30米。正壁龛高1.50、宽1.12、进深0.37 米。左壁龛高1.10、残宽1.34、进深0.35米。窟大部分塌毁,右壁龛已塌毁无存。窟内已烟熏严重。正、左、右三壁龛内原均为一佛二菩萨,顶部雕圆莲及飞天图案。除左壁全部和右壁前部塌毁无存外,其余保存完好。

第13窟原窟形已不详,可能为三壁三龛窟,现仅存正壁及左壁一小部分。窟残高 1.95、宽2.02、进深(残)0.50 米。正壁开一圆拱形龛,龛高 1.25、宽 1.60、深 0.35 米。现正壁龛内一坐佛,左右侧各一胁侍菩萨。龛外左右侧各一身立佛;左壁一身立佛及一身残像,其上方一身飞天。

第14窟平面方形三壁三龛窟,窟高 2.10、宽 2.54、进深(残)1.25米。正壁正中开一浅龛,龛高 1.26、宽 1.50、进深 0.37 米。该窟大部分塌毁,仅存正壁及左右壁后部。窟内正、左、右三壁正中龛内雕一佛二菩萨,龛外左右侧各雕立佛一身,佛上部各两排两身弟子像。

1981年石拱寺石窟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拱寺:石窟的宿命

在华亭极其单薄的几处文物古迹中,石拱寺是历史印迹最浓烈、文化符号最集中的典藏,也是破坏极其严重、几乎被人遗忘的角落。

石拱寺所在何处呢?石拱寺坐落在陇上华亭县南部山区上关乡一个叫做半川村的地方,距县城23公里,背北面南而居,隐于树木花草。其所在的这片山区是块风水宝地,历史十分悠久,文脉相当深厚。请看,丝绸之路当年经过这里,距陇上窑遗址35公里,隔汧水支流上关河与道教名山龙门洞相望。龙门洞是什么地方?龙门洞是道教全真教创始人、元代护国大师长春真人丘处机曾经修炼七年的地方。汧水呢?汧水是渭河支流,上关河经过龙门洞峡谷,流入汧水再流入渭河。

借着窗口透进的微弱光线,迎着散发霉味的潮湿空气,爬上栈道,踏进石窟,脚步轻轻,说话轻轻,生怕惊扰古寺坚持千余年的静修。抚摸烟迹斑驳的冰凉石窟,一种沁人心脾的历史沉痛感深入肌理,让人不由生发对千年一瞬、沧海桑田的感慨。在这里,历史的印记深深嵌入崖壁,镌刻在了苍茫大地,沧桑的山崖,斑驳的洞窟,无言讲述着曾经的荣光和撕心裂肺的挣扎。建起之后,修修补补;没过多久,焚烧毁坏。建了毁,毁了建,这是大西北粗犷凌厉朔风的手笔,是历史更迭兴衰遗落的音符。

佛教自西汉末传入中国,及至北魏末,尊佛信佛建佛达到鼎盛,从帝王将相到耕而为食、织而为衣的庶民百姓,都把雕凿石窟、石造像作为公德事业发扬光大,通过雕凿石窟、石佛、石造像以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家门和顺。据534年统计,其时全国境内佛寺多达1300多座,僧尼达200多万人,石拱寺就是这个时期雕凿完成的,距今至少有1400多年历史。而华亭一词最早出现于北魏普泰二年,也就是532年筑城置华亭镇,华亭从此有了建制,华亭隶属于东秦州,这个年头的前二年北魏灭亡。七十三年后的隋炀帝大业元年,也就是605年置华亭县,隶属安定郡。这就是当地流传的“先有石拱寺,后有华亭县”的历史铁证。

石拱寺石窟群位于距地表5—10米的松散易碎的黄砂岩石崖上,属葡萄式联体窟,这种体例在全国石窟艺术中实属罕见。在最大的石窟里开凿一佛二菩萨造型,莲花罩顶,在这个石窟侧面凿进一窟,接着又凿进一窟,窟顶搭一木梯上去又见一小窟,有小窗与外面相连,在外面观看,只有窗户没有门户,非常隐秘,是僧侣静修绝佳之地。因此缘由,当地群众把石拱寺叫“石柜山寺”。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葡萄串一样的洞窟陈列于一堵石崖,摆布并不规整,大小又不统一,容易混淆,不便区分。为了便于研究和记载,后人们将石窟群总体编了三十个号,分了十七个类别。顺着这些编号细细打量,大大小小的雕像分为圆雕和浮雕两类,佛像、菩萨、金刚、比丘、护法、力士均高在一米开外,飞天浮雕稍小,供养人浮雕还要小。石窟现存14个窟龛249余身造像。窟龛拱形、尖拱形、覆斗形、马蹄形不一,雕凿笔法硬直,线条洒脱流畅,造像体躯雄伟,清秀优美。其中:1号大窟造像于早年山崖崩塌毁坏。2号、6号窟存留三佛造像残迹,有浮雕供养人56身,均着袍服,是北魏改胡服后供养人的形象,这是确定石窟开凿时间的重要佐证。7号窟前壁凿一明窗,北壁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两壁雕释迦多宝佛,前壁明窗上部雕一佛二菩萨及供养比丘,右侧雕一佛像,左侧雕一佛二菩萨。8号窟雕有释迦、多宝二佛对坐说法雕像。9号窟北壁雕释迦多宝佛及二菩萨二弟子,东西两壁各雕一佛二菩萨二弟子,西壁龛下部浮雕听法弟子3身,前壁明窗两侧各浮雕一菩萨。11号窟雕像保存较为完整,它位于整个窟雕的中心部位,顶部有四组八尊飞天,飘逸生动,栩栩如生。

曾经香火鼎盛的陇上名寺,历次数次劫难之后,阵阵梵音听之不得,袅袅香烟消散殆尽。但据明朝赵时春编撰的《平凉府志》所载,昔日辉煌仍可见一斑。“赵圣僧,唐仪州石柜山寺禅师也。有《证道歌》留题洞壁曰:‘大丈夫,秉慧剑,般若锋兮金刚焰。非但空摧外道心,早曾落却天魔胆。震法雷,击法鼓,布慈云兮洒甘露。龙象蹴踏阔无边,三乘五性皆有悟。雪山肥腻更无杂,纯出醍醐我常住。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合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辙。一地具定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业。弹指圆成八万门,刹那灭却三祗劫。一切数句非数句,与吾灵觉何交涉。’”

何为《证道歌》?《证道歌》是大师悟道后心得精华的文字记录,不但见解高深,而且节奏铿锵,教内教外争为传诵,启发着希望早点觉悟的人们。石拱寺所载虽为《证道歌》之节选,个别字词亦有出入,但据分析有可能是初创,全本《证道歌》出自此处。不论是初创还是后摘,足以说明石拱寺文脉之深、悟禅者见识之广了。

值得庆幸的是,近些年,石拱寺被确定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建立文物管护所,列支专门经费加强管护,2013年又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政府的目光和投入,是石拱寺千余年清修和劫后余生守望的结果,这也许就是石拱寺石窟的宿命。

来源:华亭网 (节选自石巨福 《石窟的宿命》)

北魏名窟石拱寺

雕琢精美的石拱寺石窟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珍贵的文化沉积闻名于西北。它位于平凉市南部83公里的华亭市上关乡半川村,石窟凿在坐北向南的半山崖上,隔汧水支流上关河与中国道教名山龙门洞遥遥相望。窟群雕凿在距地表5米~10米的黄砂岩石崖上,现存14个窟龛。其中2号、6两个大窟空间约10米,存留部分造像残迹和石窟南壁门窗两侧的数十尊供养人及金刚、力士遣像。1号大窟造像惜于早年山崖崩塌时被毁,其余11个均为0.5米~2.5米的中、小型窟龛尚完整,从雕凿艺术角度看,尤以11号窟雕像最为精美。它位于整个窟雕的中心部位,顶部有四组八尊飞天,形象飘逸飞动,似仙女从天而降,南壁供养人造像栩栩如生。特别是7、8两窟雕有释迦、多宝二佛对坐说法雕像与佛传故事,造型尤为动人,其艺术造诣可与南北朝时期雕凿的我国最大的雕凿艺术宝库山西云冈石窟相媲美。

据有关史料记载,佛教文化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逐渐发达,到隋唐时产生了天台、华严、禅宗、净土、密宗等具有中国文化色彩的众多佛教宗派。佛教文化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学艺术、民间风俗及社会意识形态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那些年代,佛教在我国的宗教文化领域占据了绝对优势,从帝王将相到庶民百姓,都把雕凿石窟寺、石造像作为公德事业而倾力为之,朝廷把佛教作为中国的国教来尊崇。民众也雕凿石窟、石佛、石造像、制造像砖等用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家门和顺、子孙兴旺发达。石拱寺石窟正是在佛教兴盛的北魏晚期雕凿的.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石拱寺石窟虽历经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但现存的圆雕和浮雕造像,也很精美,写实中有夸张,静态中有灵动,细节极为传神。它是我国西北地区北魏晚期最具有代表性的窟群之一,对研究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具有很高的价值。

正因为拥有特殊的文化含义,石拱寺石窟具有一定的旅游开发价值。它距宝鸡市北部、陇县西北的融宗教与森林公园为一体的名山龙门洞2公里,距风景秀丽的景福山不足5公里。陇上公路从石窟门前穿过,关山支脉清凉山横亘东南,东邻安口古瓷窑遗址35公里,南接宝鸡北部重镇陇县30公里,西邻海龙洞20公里,北距县城33公里,且境内群山环抱,气候温和,山、水、林、田、路、村密布,人文与 自然景观辐辏,交通便利,是人们休闲、旅游、观光、度假的好去处。

来源:华亭文旅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4842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