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定林寺塔

定林寺塔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方山西北麓。

又叫方山斜塔,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方山西北麓的定林寺塔,被人称为方山斜塔。该塔始建于南宋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塔高约14.50米,为七级八面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底层和二层内部为方形,三层以上则为圆筒形。在第五层设木架以承刹杆。底层仅南面开门,中央有石雕须弥座,东、西、北三面有佛龛。其他各层均四面开门。塔身用砖砌成仿木结构的柱枋、斗拱。因年久失修,腰檐、塔顶及塔刹已毁,塔身向北倾斜7.59度,经过纠偏后保留斜度为5.3度,超过闻名于世的意大利比萨斜塔,至今仍堪称“世界第一斜塔”。

定林寺塔

在南朝刘宋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有一名外国高僧(克什米尔人)在钟山建上定林寺,之后上定林寺毁于战火。到了南宋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另外一名高僧来到今天的江宁区方山之西北麓修建了下定林寺。

方山斜塔建在流沙与乱石之上,近千年不倒堪称奇迹。梁朝时禅宗始祖达摩来中国坐禅,第一道场就设于下定林寺。佛教界有“南定林,北少林”之美誉。到了明、清时期,下定林寺香火很旺,随着庙舍不断增建,规模越来越宏大。

平定天宁寺双塔丨平定建造舍利塔(西塔)的原由

在北宋初期的平定,刚刚被大宋从北汉的版图内夺回。鉴于平定境内多有险关隘道,以及在山西中东部的战略地位,被宋王朝设置成“军”的行政单位,与“州”和“府”同处于一个行政级别。平定军统领平定、乐平(今昔阳)两县。最高行政长官称为“知军事”,任命权直属当时的皇帝宋太宗赵光义。

根据地宫中《大宋平定军葬舍利佛骨塔铭并序》石碑的记载:平定县西丹回村地名焦山,或曰是山有舍利,……不期,格于天聪倏下明诏,知军事东头供奉官临海谭公,名曰延德,稵奉纶言,登山寻访……。大意是:平定县西丹回村,地名被称为焦山,有人说:这山上有舍利,皇帝忽然颁下诏书由平定知军事谭延德去焦山寻找舍利……。这一段文字是平定境内有舍利的最早文字记载。在这里,我们有两个疑问:第一,这个舍利山的舍利来源于何处?为什么皇上知道此山有舍利?第二,西丹回村在什么地方?是现在的哪个村子?经过平定文物局多方考证,西丹回村就是现在平定东面的西回村。村中至今还立有石碑为证。而村内的居民都知道本村有一个叫舍利山的地方。由此看来,地宫中出土的石碑上所载的“焦山”很可能就是西回的舍利山。但舍利又是来源于什么地方呢?谭延德派教练使董洵带领军士从西回的舍利山居然“寻”回来伍万颗,可见山上不止伍万颗。在这儿,我们不得不提到大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北宋王朝建立刚刚六年,战争的硝烟仍在迷漫,太祖赵匡胤就派遣高僧行勤等157人前往印度求法取经,如此庞大的求法队伍在印度有什么收获?他们最直接的目地是什么?他们是否从印度带回了数量可观的佛舍利?由于资料的缺失,我们不敢妄加断言。现只能推测太祖、太宗兄弟二人崇信佛教,当有借助佛法之力取得军事上胜利的考虑,这是太宗兄弟亲近佛教的主要原因。平定又是大宋攻占北汉的首下之区,所以很有可能将神圣的舍利暗藏于西回村,借以安定、巩固平定这一战略要冲,为下一步军事计划作安排。公元995年,太宗明确指定平定地方官寻求舍利,并且“倏下明诏”命平定地方官“任便收葬”,规模盛大。石碑中载有“瞻实相,励勤行之志,广大教化,可得名乎?”再次提到“勤行”和尚,可以肯定当时的社会背景与宋代初期十分相像,印度、行勤、舍利、西回这几个词语有怎样的联系?是一个关键。当然收葬舍利佛骨建造佛塔,是太宗亲政22年之后的事,此时离公元966年已过去29年,这时北汉早已在16年前灭亡,大宋的敌人已是北方的契丹辽国。也许太宗正是为下一步全力从辽国手中收复燕云十六州作充分的准备,从而再一次借助宗教的力量大展宏图。尽管太宗两年后在征讨契丹的战场上受伤继而病故,没有完成统一大业,但这种政治态势还是非常必要的。

地宫中出土的石碑,全文六百余字,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历史信息。

综上所述,在公元995年,平定城里建造舍利塔(西塔)已经成为平定军知军事谭延德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政治工程。因此派教练使董淘带人完成这项任务。将找到伍万颗珍珠状的舍利,送至官府。出土的石碑铭文中没有提到在什么地方“挖”,是在僧人的葬墓之地,还是其它什么机关暗道里?碑上没有说明。撰写碑文的人是平定军的“通判”吴表征,他是平定军中仅次于谭延德的重要官员,他本人是应当知道舍利的出处的,但因太宗皇上对此事态度较为神秘,亲自过问,因此吴表征本人也不敢在碑文中详述原由。

平定军的官府取回秘藏的舍利公开建塔安葬之事,振动了黄河以北河朔地区的官民百姓,大家纷纷来到平定访求、赎买舍利,人们摩肩接踵,布满道路,人数多得难已计数。公元995年(至道元年)正月二十三日,平定城中的官吏、僧徒、士民百姓,在谭延德的指挥下,备办了盛大的宗教仪式,将舍利佛骨迎接到天宁寺的前身寿宁寺,焚香燃灯加以供养。当日午时,在寿宁寺(这是天宁寺前身寺院的名称)正南面的天空中出现了五彩祥云,一连三日,奇观不断,引得城内相观者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二月十五,是释加牟尼涅槃之日,在寿宁寺西南十步余的地点选定为建造舍利塔的位置,从此,工程正式启动,并将此事撰写成碑文刊刻于石碑上记录这次重大事件,希望这件大事即使遇到“谷变陵迁”这样巨大的变化也不至于失传于后世之人。

作者罗巍(左1)正在现场记录地宫的结构和尺寸。

天宁寺双塔中的西塔,正是当年谭延德主持修建的舍利塔,塔高21米,共计4层(实际是明4暗5),除3层外,各层均有券洞。塔内空心,用木板隔成5层,形成外观4层,内部5层的特有格局。外表用砖砌斗拱、砖砌假门窗等仿实的手法,精心砌筑了当时被看成庞然大物的舍利塔,这在平定的建筑史上和文化史上都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历史事件。

来源:《阳泉古建筑纵横》

康琨琳罗巍 著 手绘插图:罗岩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关中古塔——宝林寺塔(敬德塔,紫阁塔)

最近春暖花开,给大家推荐一个春游踏青的好去处-----紫阁峪,内有一座传说中曾经安放过玄奘顶骨舍利的宝塔,骑车子就可以去了。

先向西到达郭杜镇后,顺着210国道一直向南,穿过了滦镇到达丰峪口后向西,沿着老环山路慢慢骑,经过祥峪、高冠峪进入户县后,接下来的就是紫阁峪(路边有指示牌)。

在紫阁峪口东侧有一座大圆寺,寺内建筑貌似新建不久,不过东侧的几座僧人的舍利塔和殿前的几座石碑还是有年代的。沿着山路前行不久要过一道关卡,每人5元方可经过,说是卫生费。山路一直沿着小溪,随时可以下去玩玩水,就是季节不对,山里还是见不到太多的绿色,加上来这里的人不是很大,走在山间有些阴冷。

绕过几个弯,就可以看到不远处山头上的古塔了,人也在这里聚集起来了,热闹多了。感觉这个塔和山组成的画面有些像延安的宝塔山,就是方向相反,还有就是前面少了一座桥。溪边是宝林寺的遗址,有几座石头垒砌的台基,时间貌似也不是很久的样子,发现有一口大铁钟,仔细一瞧还是2010年铸造的。

从这里顺着小土路就登山了,宝塔所在的山不高,转来转去的10分钟也就上去了。宝塔东北南三面是崖,仅可从西面的土路前往,塔的西侧是一个平台,乃观光佳处,向北可以看到来时的路,向南远处有一座高峰特别壮观,不会就是著名的圭峰山吧?!

塔有七层,顶部残毁,第一层较为高,仅西侧开有一个假券门,根本无法进入,其他基层大小逐渐缩小,每次都有精美的砖雕,内容都是方木结构的建筑,如斗拱、栏杆和檐,年代应为宋代。在周围青山的环绕下,宝塔显得特别宏伟,山也显得妩媚了。

离开这里如果大家还意犹未尽,可以向北去草堂寺转转,最好在山口再吃一碗秦镇凉皮——

西安最古老寺院叫敦煌寺,还有座塔叫敦煌寺塔,肯定你还没去游过呢

秋日晴好,适合出游。现在,给您推荐一下西安现存的最古老的寺院一一敦煌寺。往西安市西北10公里处的这个区域,打听一个叫青西村的地方,就找见敦煌寺了。

敦煌寺初创于西晋,当时有个名叫竺法护的西域僧人,曾在这里建寺翻译经书。当然,因为年代久远,加之佛法几度兴亡,寺内主要建筑曾被占用,唯有佛塔一座,为“敦煌砖塔”,高七级,砖表土心,不能登临。创建寺院的竺法护,人称“敦煌菩萨”,塔就是竺法护译经的见证。

梁代慧皎撰写的《高僧传》中记载,竺法护“立寺于长安青门外,精勤行道,于是,德化遐布,声盖四远,僧徒数千,咸所宗事”。竺法护,原籍月氏,本名支法护。出生于敦煌,8岁时出家,拜外国沙门竺高座为师,遂改为师姓,名竺法护。据说,他每日诵经万言,过目不忘。后随师游历西域各国,遍通各国语言。当时,中国内地大乘经典十分缺少,竺法护携带大量经典,来到长安。他在长安青门外立佛寺也称敦煌寺。竺法护在此翻译出《法华经》、《光赞般若经》、《渐备一切智经》、《弥勒成佛经》等重要经典。此前,中国的佛经翻译都是零星的、小规模的。可以说,竺法护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大规模翻译佛经的人,敦煌寺则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翻译佛经的场所。梁代僧佑说:“经法所以广流中华者,护之力也。”

根据据敦煌寺内碑文《圣严寺并入广仁寺管理记》记载,隋代曾重修该寺。金代皇统五年(1145)政公法师重建。金代大定二年(1162),赐寺额“圣严禅寺”,故又以“圣严”名之。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寺中住持和尚了庵法师和他的弟子性福法师相继增修。明成化十一年(1475),性慧法师、觉成法师再次扩建。当地信士张宗器将寺院附近三十亩良田捐献给敦煌寺,作为寺僧常供之产。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和弘治十六年(1503)又有两次重修。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敕建广仁寺于原唐长安城西北隅,作为达赖和班禅进京途中的住锡之地。

敦煌寺内一切轨制均尊藏传佛教,迎请喇嘛住持,传习藏地密法。此时,敦煌寺住持为修习藏地密法的尚经巴喇嘛,他认为同广仁寺法味相同,便以敦煌寺所有地产尽归广仁寺管理,从此敦煌寺便成为广仁寺的下院。清同治(1862-1874)初年的战乱中,寺宇曾遭严重破坏。“文革”前,寺宇占地9亩多,整个寺院坐东向西,当时尚有山门3间,伽兰殿1间,大殿3间,内供释迦牟尼佛。

西安市,在汉朝叫长安城,也叫汉城。具体位置就在现在西安西北敦煌寺那里。坐飞机到西安,机场进城都会路过,但是因为遗址保护还没有开发,所以比不上曲江大雁塔有名。其实,汉朝长安城的未央宫,就在那一片土地上。二千年过去,尘归尘,土归土。当地农民在庄稼地里干活,偶尔捡到的汉瓦当秦砖块,却还存留着昔日辉煌印迹。或许,您的敦煌寺之行,也会在这片土地上得到意外的收获。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4803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