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翦伯赞故居

翦伯赞故居始建于清咸丰年间,文革时期被破坏,2010年经中央批准按原址原貌修复。2011年被确立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4月14日正式对外开放。

翦伯赞故居主体为具湘西北民居风格的木制瓦房,建筑面积822平方米,整个故居占地18亩,故居分为南北两个院落,整体呈“卐”字型。坐北朝南,建有小院墙,南院正门上有“翦伯赞故居”牌匾,由司马义达瓦买提题写。大小房间18间,其中南院9间为翦伯赞故居复原,北院9间为翦伯赞生平陈列。

翦伯赞故居

2020年中国上海春游:召稼楼,史量才故居,福连桥,马相伯故居

马相伯故居

提起马相伯,每个复旦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他就是这所百年名校的创始人。江南风格私家住宅中陈列着他的生平经历和卓越贡献。看似平凡的一生,却承载着数不清的丰功伟绩。

史量才故居

史量才故居位于泗泾镇江达北路11号,2000年12月4日,被公布为松江区文物保护单位。此宅于民国13年(1924年)在清代平房基础上翻建,占地954平方米。此堂以夫人庞明德之名命名。现有老式门厅、仪门以及翻建的二层砖木结构三面楼。楼宅豪华高畅,楼上三面围廊,熟铁卷花栏杆,车木雕花檐柱,檐下镂花挂落,楼枋满雕花纹。楼上吊木板花项,楼下南侧施翻轩。

福连桥

泗泾镇原本有三桥一塔,在民间有“三弓一箭安一方”的说法,但武安桥、普度桥都已不复存在,如今只剩下与方塔遥遥相望的福连桥,它也是松江仅存的3座大型古石桥之一。走上古桥,能看到桥身石缝中长出的青藤,桥的圆拱构成的曲线,不禁让人感叹建造者设计的巧妙,桥头两端之下都筑有码头,不时有船只经过。

召稼楼

这里不仅有荷花墙、骑马墙、青砖黛瓦等充满明清文化韵味的建筑,也不仅有着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所共有的风貌特征,更打动人的是这里承载着厚重的海派文化和上海之根。

兴义修缮王伯群故居

为迎接2016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在兴义召开,全面推介和宣传兴义丰富的旅游资源,兴义市文体广电旅游局经过充分准备,在今年6月30日正式启动兴义王伯群故居修缮工程。

王伯群,原名王文选,又名荫泰,1855年生于兴义城郊景家屯,是贵州军阀鼻祖刘显世之外甥。在兴义笔山书院毕业后,公费留学日本,先入宏文学院,后入中央大学,主修政治经济。适逢孙中山先生在日本倡导革命,遂与章太炎等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参加革命活动,并与梁启超结实。1915年,伯群先生参加策划护国运动,后任国民政府首任交通部长等职。1924年,先生在上海创办大厦大学,1927年至1933年,担任国民政府委员、交通部长。1944年,王伯群因患胃溃疡病逝于重庆陆军医院。王伯群一生著有《交通事业改革方案》《电政设施三年计划》《航政建设纲要》《伯群文集》等著作。

伯群先生胞弟王文华,字电轮,号果严,1889年生于兴义景家屯。幼年入塾读书,毕业于兴义笔山书院。20世纪初,曾任黔军总司令的王文华,早年就参加了革命党,跟随国父孙中山、蔡锷将军等发起“护国运动”,征战于黔、川、湘三省之间,并迫使袁世凯倒台。孙中山曾称王文华为“西南后起之秀”,而保皇派却视他为眼中钉。1921年,电轮被政敌刺杀于上海“一品香”酒店,年仅33岁。后来,国民政府追授其为陆军上将。

王氏兄弟的丰功伟绩,奠定了兴义近代人文历史的坚实基础,也是文体广电旅游部门申报立项修缮其故居的重大原因。

据负责施工的贵州保利文物古建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工程建设规模为3300平方米。从2016年6月30日正式进场施工,预计8月底竣工投入使用,并向社会展出王氏兄弟及家族的相关文物。目前,该项工程稳步推进,截止8月8日,已经完成了总工程量的60%左右。

在景家屯王氏故居修缮工程施工现场,工人们有的在立柱子,有的在打石头,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按照文物“修旧如旧”的原则,施工方尽量还原王氏故居当年的模样,力争在2016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召开之时,能正式对外开放,让更多的人了解王伯群、王电轮兄弟的事迹,了解兴义近现代丰富的人文历史。

建设方项目现场负责人罗松介绍,修缮王伯群故居,不仅仅是对历史文物的保护,也是对本土历史文化的传承。修缮后,将在故居里举行王氏文物展陈,让兴义人更加深入地了解兴义本土的厚重历史,增加文化自信。同时,也让更多的外来游客知晓兴义那段精彩的人文历史,促进兴义与全国各地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推动兴义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作者:高 雪 韦 垒

转载说明:本网所刊登的中国黔西南网及《黔西南日报》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黔西南日报社中国黔西南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欢迎广大网友向我们提供新闻稿件,投稿邮箱:zgqxnw@163.com。

走进重庆刘伯承故居

互访红色基地,同忆革命记忆

1892年12月4日,刘伯承诞生在重庆市开县赵家镇周都村张家坝刘家院子。刘伯承5岁时,随父辈分家,搬迁到离老屋100多米的后坡沈家湾居住,直到1911年离家从戎投身辛亥革命。

位于重庆市开州区赵家街道的刘伯承故居,在翠竹的环抱中显得清幽而庄严,当年,刘伯承在这一栋青瓦土墙、半边茅屋的三合院度过了5-19岁十多年的时光。那时,他常常要步行到二十多里外的地方挑煤赚钱,和母亲一起分担家庭压力;还要想办法挤出时间学习思考,丰富个人学识。少年时光的磨炼,为刘伯承日后的革命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9年,沈家湾刘伯承元帅故居按原貌修复,占地面积8.65亩,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藏有文物35件,其中11件文物及当年使用的书籍、物品复制件,分布在他居住过的卧室、父母居室、灶房及堂屋。通过故居保存完好的供饮水的石水缸、加工谷物的石碾盘(1985年出土)、灌田养鱼的堰塘、青少年时所读书籍《三国志》《水浒传》的原状陈列,刘伯承青少年时期在此读书、纳凉、担煤歇息的场景跃然眼前,真实地再现了刘伯承1892—1911年期间的生活场景:黎明即起,荷锄下地,勤劳、贫寒却又热爱读书。

“量思宏,犯思忍,劳思先,功思让……”走进刘伯承故居,一张刘伯承父亲立下的家训映入眼帘。刘伯承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泥土文人”,正是受父亲的影响,刘伯承一生酷爱读书,即使后来行军打仗,他也坚持读书。别人的箱子装衣服,他的箱子则装书。只要部队一驻扎下来,他就开始读书。刘伯承少时勤耕苦读,愤懑清廷的腐败,立志“拯民于水火”。他的一生,经历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全部过程,判断敌情准确,计划战斗周密,善于出奇制胜,终成新中国开国元勋和一代名帅。

悠悠岁月过去,刘伯承始终没有忘记哺育他的故里。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遵照他生前的遗嘱和妻子汪荣华同志写给中央军委的信的意愿:要求把刘帅的骨灰“撒在太行山、大别山、淮海战场、南京和大西南,让他的忠魂,与养育他的大地和人民,与他指挥千军万马战斗的地方,与长眠在那里的无数烈士,永远在一起”,其部分骨灰埋葬于故居两株黄桷树下。这位从贫苦农民家庭走出来的一代名帅,最后,又回到养育他的故土。

1986年11月26日,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刘伯承同志故居”匾名,悬挂在故居的正堂屋大门上方。

如今,这两棵黄桷树枝繁叶茂、浓荫如盖,如同两位战士,见证着刘伯承的少年时光,守护着这位开国元帅的故里与灵魂。

记者:刘语珊

编辑:郑 雪

责编:李 劲

编委:黄杨敏

链接

了解更多内容

重大调整,事关放假!

又一个建在家门口的公园来啦~

骄傲!新都,位列成都市第一!

期待!新都又一世外桃源将呈现~

首赛完美!国家级比赛亮相新都地标~

他凌晨1点捡到15万元……

下月起,你的工资或将多一笔钱,连发3个月!

通车啦~

5G新机遇 共建生态圈 | 新都区投资推介会在深圳举行

别再观望了!赶紧打!安心打!

来听听,隐藏在这座楼里的故事~

通啦!政务中心门口可以通行啦~

官宣丨新都这片区域即将改造!

公 开 招 聘

牛!新都的车厘子熟了,西南地区最早~

新都这5处入选成都最美地标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4769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