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王导谢安纪念馆

谢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别名谢太傅、谢文靖、谢东山,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谢安曾从王羲之学行书,他的书法非常出色,尤以行书为妙品,著有《兰亭诗二首》《与王胡之诗》等作品。谢安曾挫败桓温篡位之意,也是淝水之战东晋方决策者,封爵建昌县公;但战后因功名太盛而被孝武帝猜忌,前往广陵避祸。385年谢安病逝于建康,享年六十六岁,追赠太傅,谥号文靖,……

乌衣巷社区:乌衣巷社区:唐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是乌衣巷一词的出处。位于夫子庙旅游风景区,地处秦淮河南岸,东接白鹭洲公园,西靠武定桥,南临长乐路,北面和美食街相临,面积近17万平方米。社区现有户数2309户,总人口7597人。社区分为6片:琵琶小区、钞库街、一品嘉园、西石坝街、金轮新村、小石坝街、大石坝街和兴隆巷等。驻区单……

发现鄞州 | 王安石纪念馆打造始末

王导谢安纪念馆

王安石纪念馆

王安石纪念馆位于东钱湖镇忠应庙内,以照片、绘画、实物等展品生动形象地介绍了王安石的生平和治鄞政绩。他在鄞县时的每项改革,很多成为后来在朝任宰相时“熙宁变法”的重要内容。

为了这座纪念馆,诸多地方文史工作者和乡贤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书画家的挥毫泼墨成就了纪念馆的艺术品位。30多年过去了,这段历史通过地方文史专家、博物馆建设推动者陈万丰的讲述,徐徐展开……

沥尽心血皆关情

东钱湖下水忠应庙是一座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庙宇,旨在纪念北宋年间曾任鄞县知县的王安石。过去,那里关过耕牛、办过工厂,年久失修,污垢遍地,进入庙内,实在没有立足之处。

1986年,退休干部、原韩岭乡党委副书记史永和等发起维修。他们成立修庙领导小组,募集维修资金,得到乡亲们的热烈呼应。石工、木工、泥工、油漆工齐心协力,半年时间,忠应庙修葺一新。

正殿、两厢、戏台、头门等均遵旧制规格、形态、色泽和体量修葺,飞檐翘角,形神兼备。当时小小的下水乡,财力、物力有限,到了岁末,修庙领导小组还欠着材料费和手艺人工资。当时的东钱湖广告公司经理虞汉瑜、原宁波市工艺美术厂厂长冯一清、当地“秀才”蔡济清等挺身而出、热情相助。

人称“冯厂长”的冯一清,会画、会写,又懂得各种传统工艺制作程序,他虽然患有腰疾,天天用宽皮带围腰,但仍夜以继日地在忠应庙忙里忙外。他带人到慈城孔庙拓了《慈溪县学记》碑文,还经常出谋划策。

史永和(右一)向来访的美国专家介绍纪念馆相关情况

资金压力太大,史永和急得团团转,几次向笔者诉苦。沉重的经济压力,造成他疾病缠身,有时上吐下泻不止。保护文物,行胜于言。我们了解他的动机和苦衷,十分体谅,几次向当时的鄞县文化局反映,要求报请县政府将忠应庙审批为县级文保单位,并给予经济补助。1986年9月17日,县政府批复,同意将忠应庙列为县级文保单位,并明确“安排明年财政预算时研究”,总算让大家放宽了心。

另一方面,古庙率先修复,一些百姓以为里面供的是“菩萨”,不少老太烧香点烛、膜拜祈祷。面对人声鼎沸的殿堂和弥漫四散的香烛烟火,史永和耐心劝说:“王安石是‘人’不是‘神’,我们等庙全部修好,要搞王安石纪念馆。”

向上级汇报后,当年11月8日,市文管会林士民、虞逸仲、许孟光等同志会同县文管办的同志到忠应庙商量对策,要求正面引导,耐心向群众解释,抓紧筹建王安石纪念馆,挖掘资源,配合东钱湖旅游开发。

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改革家,又是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千百年来好评如潮。要想全面介绍,显然不可能,只能从县域实际出发。为此,确定陈列展览内容以王安石在鄞县三年的政绩为中心,颂扬他的改革魄力、人格魅力、执政能力、文学功力。说干就干,大家决定立即编写提纲,搜寻史料,利用正殿三面墙壁,先设计“王安石在鄞史迹陈列”,展示这位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的政治抱负和在鄞作为改革试点的变化,争取1987年元旦之前向社会开放,以后边开放边充实,逐步完善。

挥毫泼墨献荆公

时间不等人,大家各负其责,分工合作。县文管办负责写提纲,市文管会协助提供资料。冯一清偕子冯平在塑造泥彩王安石像的基础上,赴宁波市区及杭州、上海等地邀请书画家题匾额、写楹联。怀着对王安石的崇拜、瞻仰之情、书法家们纷纷挥毫,送来墨宝。有沙孟海书匾额“王安石纪念馆”,刘江书“文明世则”,韩天衡、周慧珺书“胸间宏图振国祚,笔底波澜兴文风”等,还有凌近仁的“勤政爱民”,谢长愚的“泽沛湖山”,张性初的“知鄞令拜宋相政事敢论三不是,是先贤乃楷模文章世传八大家”。时任省文化厅厅长钱法成书写“鱼听台”戏台题额。这些墨宝经精工细作,黑底金字,闪闪发光。

时任浙江省文化厅厅长钱法成考察王安石纪念馆

庙门入口,由时任宁波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设计组长的陆顺法绘制王安石画像,引来许多百姓前来瞻仰。如此,忠应庙内文化氤氲、书香延绵,聆听思想之先声,回应时代的呼唤,人们敬慕而来、一脸灿烂。

“王安石在鄞史陈列”需要许多原创画,由于经费短缺,不得不依靠“左邻右舍”相助。时任鄞县文化服务公司总经理的李立中想方设法,请中国美院鄞籍画家吴永良创作四尺白描王荆公立像,寥寥数笔,形神兼备。宁波市画家何业琦、盛元龙,县文化馆美术老师曹兴高热情提供国画和版画:清湖界、筑堤坝、保甲安民、青苗佑民、善方救民、整顿盐业、咏鄞文采等,为陈列增光添彩。第二年,又请时任宁波市文保所所长的潘大久和画家王大明绘制壁画,置于大殿的王安石塑像两侧。史永和在西厢房楼下放了一张写字台,用毛笔字书写捐款者姓名和国家对旅游开发方面的新闻动态。字里行间,方正有力。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安石纪念馆初具规模。

千里行旅觅陈迹

30多年过去了,往事如昨,历历在目。充满情怀的史永和等人用心血和热汗,让忠应庙成了王安石纪念馆。

东厢房,我们组织了10多块展板,介绍当时下水乡周围的文物史迹。为了充实陈列,笔者与史永和等调查《王安石经游记》。《经游记》是王安石从淮南判官、扬州签判到以延尉评事出任鄞县知县,作为地方父母官济世安民,登山临水记录的短短的一篇调研文章。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笔者对照《王安石文集》,句读标点,古文释疑,考证钩稽,一遍又一遍,逐步领会。

王安石庙旧照

庆历七年(1047)秋冬,鄞县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为了全面治理鄞县,发展农业生产,27岁的王安石想起自己的《与马运判书》中阐述的理财问题,决定深入基层了解农田水利。12天时间,他轻装简从,从县域东到西,来到14个乡,或步行、或坐轿、或乘船,白天查访,夜宿寺庙。900多年沧桑巨变,这14个乡的地名几经变迁,考证谈何容易。况且地域辽阔,横跨鄞县和镇海(今北仑),有平原、山乡、海边、堰下……实在费解。

盛夏时日,毒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时任下水乡党委书记的忻国龙借给笔者一行一辆吉普车,车轮滚滚,天天沿着沙石路跑,尘土飞扬中早出晚归奔波。我们由远至近,逐一对照、考证、访问、拍照记录。从岁月遗痕里,鉴古证今。

在王安石文中,提及万灵乡老界、鸡山、广利寺、灵岩、石湫、穿山、芦江、瑞岩寺、景德寺、东吴、堰下、保福寺、五峰、小溪、洪水湾、普宁院、林村、桃源、清道。也就是从现在鄞州之邱隘、五乡,北仑之邬隘、大碶、柴桥、穿山,折回鄞州之天童,从东吴至东钱湖,经横溪梅岭,再过钱岙罗池庙南边的五峯山、五峯寺,来到现在海曙的洞桥、鄞江、横街,最后是古林、高桥一带。

行前,笔者从宁波地名办考证的一份资料入手,不断翻阅《鄞县通志》《镇海县志》等方志,每去一处,由当地文物办同志先提供线索,又请教乡村老农、文化站干部,一路五六天,终于基本廓清了20多个似是而非、隐涩难懂的地名与名存实亡的地标建筑,并与王安石组织清湖界、起堤堰、决陂塘、兴修水利相联系,得出了比较符合历史的结论。

例如《鄞县经游记》文中写到:“戌寅升鸡山,观碶工凿石。”10个字,“戌寅”指的是经游的第二天,即十一月初八。升鸡山,就是登五乡鸡山(后写作麂山、几山),这碶工的“碶”,应为五乡碶上的两个碶闸。“凿石”,这石开采于五乡的石山弄和鸡山石宕,为什么这么自信呢?只因为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文物工作者曾在石山弄废弃的一个石宕中采集到有北宋纪年的刻石。如此,实地调查,地方史志与《经游记》比对,得出了比较符合历史的答案,进一步领悟王安石的政治济世志向。这也为以后的《王安石治鄞》陈列提供了可靠的文案资料。

工作中,笔者又与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的王安石研究会联系,得到了王安石故乡的一些考证材料。之后,又得到了时任宁波日报总编何守先编写的描绘王安石的文艺小说。内引外联、上下沟通,使这个陈列日臻完美。

后据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证实,1987年忠应庙辟为王安石纪念馆,应为全市先例。如今,人们纷纷到忠应庙参观。新故相推,日生不滞。2007年,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邀请我再次完善陈列,陈列名称从“王安石在鄞史迹陈列”改为“王安石治鄞”,且内容进一步充实。在考察江西抚州王安石纪念馆后,适当增加了童年王安石的小故事,展陈形式也有所创新,成为湖东南岸的一大亮点。回顾过往,感慨万千,使我更觉舒心和安慰。

来源 | 鄞响客户端

编辑 | 五里

铁人王进喜纪念馆、石油科技馆、大庆市市工人文化宫,开馆这样安排

小伙伴们注意啦

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大庆石油科技馆、市工人文化宫

都已恢复开馆

开放后都是如何安排的呢

一起来看

3月3日起,铁人王进喜纪念馆恢复开馆,开馆时间9:00-16:00(每周一正常闭馆)。

市民可进入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微信公众号,线上预约后再入馆参观,开馆期间暂不提供讲解服务。

大庆石油科技馆也已经开馆,开馆时间8:30-16:30(16:00停止入内),每周一闭馆。

市工人文化宫的各类体育场馆,也已经开放(线下教学及培训暂不开放),可在微信搜索小程序“职工便民服务平台”,提前一天预约。

(来源:大庆晚报)

洛阳孟津平乐镇:金村有个新建的民俗博物馆和红色教育纪念馆 王安朝/文图

洛阳孟津平乐镇:金村有个新建的民俗博物馆和红色教育纪念馆

王安朝/文图

欲知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在古都洛阳的孟津区平乐镇有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叫金村,这两年,金村对外的名声叫的比较响亮。响亮的原因主要有两曾意思。一是汉魏古城的遗址在该村布局,考古声势浩大;二是该村有个叫张军的退休工人在乡村振兴的关键时刻,自费搞起了一个民俗博物馆和红色教育纪念馆。

金村是一个比较大的村庄,32个组,6000多口人,人均耕地一亩半左右,主要靠种地过活。张军的二爷叫张重,张重在孟津县是一个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他从20来岁参加革命开始,经历过枪林弹雨的洗礼,一直到解放后成为平顶山的市委书记,不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张重为祖国为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张军退休后,为了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他借助金村厚重的汉魏古城历史文化,在家中自费创办了一个红色教育纪念馆。

该红色纪念馆面积达到一千多平米。有两个馆舍组成,一个是张重故居,一个是汉魏人家。10月12日下午,笔者专程到金村仔细看了这两个红色的馆舍。全程由张军陪同。

汉魏人家是观看的精华部分,里面陈列着张重的生平事迹材料,及纪念张重的《百年追忆》文集,文章内容均有张重的后人及张重生前的朋友撰写,翔实记载了张重战斗的一生。

张军为搜集这些材料,他走访了和爷爷生前战斗过的老军人及和爷爷在和平年代的同事们,力求时间准确,事件真实,全方位多角度来展示爷爷光辉的一生。

张重故居则是原汁原味的故旧瓦房,据张军讲,有的瓦房是清末的瓦房,扳指一算也有200来年的历史了。张重就是在这里出生,又从这里走上了革命的征途!

写到这,很有必要把张重一生中重要的生活片段讲一讲。

张重,1920年10月生于孟津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6年勉强读完初中。1938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改名原明。当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7月,张重任晋豫边游击支队宜教干事。1940年改编为129师新一旅,任特务连政治指导员。1941年秋,反扫荡战争中,新旅旅部在山西黎城东阳关南行军中,黎明时分突遭日军袭击,他和连长率领全连抢占了有利山头,英勇战斗,掩护旅部转移。由于战斗激烈,左臂负伤,通讯员为他包扎,他大喊:“不要管我!”终于击溃敌人,使旅部安全转移。部队日夜行军,他吊着一只胳膊,坚持行军作战,在保卫旅部任务中,立下战功。

在艰苦的战斗环境中,他的伤臂得不到及时治疗,伤势恶化,部队医院决定为他截肢。就在动手术这一天,日本鬼子进村了,一颗手榴弹突然在院内爆炸,大家都赶紧进入应战和转移,他从消毒饭盒里抓起滚烫的药棉,往左臂伤处一捂,一气跑了30多里,摆脱了敌人。后来伤势由重转轻,最后痊愈。

1943年6月,野战军地方化,新一旅一分为二,他随旅长韦杰同志到太行五分区,又到七分区48团任一营教导员,1947年编入9纵队26旅,在历次激烈的战斗中,打下了不少漂亮的硬仗。

1947年10月至1950年1月任伊川县县长。

1951年11月至1952年10月任伊川县委书记。

解放后的1954年下半年,张重同志调任河南省委工业部办公室主任。1957年,调焦作市任市委副书记,后任市委第一书记。1959年5月31日《焦作日报》的报头由他题写。1961年因经济困难停用。

1975年调任河南炼油厂任筹建处主任。1978年调任壁市代理书记。1979年调平顶山任市委书记、市革委主任。后任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人武部第一政委。

张重在长期革命岁月里,积劳成疾,1982年3月在省里开会,心脏病发作,28日回平顶山后,3月29日又参加市委会议,在很难支持的情况下,站在桌旁,一手执笔,一手紧按胸部,坚持改了文件,并向大家交代了个人三条意见,其中一条是:我们是集体领导,要体现集体领导精神,行文中不要说张重同志如何如何,应该是市委意见如何如何。不料话刚落音,一下子倒在椅子上,面色苍白。脉搏停止跳动,与世长辞。

张重同志的一生,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品德和对人民事业的负责精神。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鞠躬尽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诗人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张重就是这样,他在生前战斗过的地方,人们还把他深深的怀念。一种说法是焦作“城市之父”,另一种说法是洛阳“石油之父”。

焦作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南嘉禾生前曾在2007年3月20日在焦作日报发表了回忆文章《忆张重同志》,他认为张重在焦作之所以能做出些成绩,留下好的声望,除了他自己的作用外,还有他们那一班人和全体千部的团结努力,有全体焦作人民群众的团结奋斗要得益于当时廉洁奉献的社会风气,得益于朴实勤劳的焦作人默默无闻的奉献,称为“焦作之父”名副其实。

1978年,张重筹建的洛阳炼油厂,实现了全国最大,河南年产500万吨炼油的历史记录,被称作“洛阳石化之父”当之无愧。

张重的原明重新改名张重的典故。

据原任中央广播事业局无线总处副处长张继周讲,张重1947年10月来伊川县工作。有天下午,九纵政委黄镇在伊川鸣皋镇召见了十六旅七十八团政治处主任原明,向他宣布:“你留在地方工作。你是洛阳人,对地方情况比较熟悉,由你担任伊川县县长,条件有利。

黄镇接着问:“原明是你的原明吗?”

“不是。我本名张重,往陕北去的途中改的名,”原明答。“把名字改过来,还叫张重。这样就会远近闻名。你们洛中的同学听说你张重,就会来找你,”黄镇同志语重心长地交代。

“服从命令。”原明向黄政委表态以后,即到七十八团办了交接手续。于十月二十三日到豫西三地委向史向生副书记报到,开始了新的工作。

那么,张重为啥要改名为原明哪,说一下来由:

张重1936年秋,毕业于省立洛阳中学。由于家境困难无力上高中,就到陕西西安一家商店里当学徒。“七七”事变以后,激于民族义愤,弃商从戎。在一九三八年初,他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因是不辞而别,路上担心商店派人追寻,就改名叫原明。到了延安,原明进了“抗大”,学习军事、政治。由于大批革命青年到延安,校舍不够了,师生就动手打窑洞。同年七月,从陕北出发到敌后根据地去。他们渡过黄河到山西,经过吕梁山,穿过同蒲铁路的日伪军封锁线。路上风风雨雨辗转了四个月,进入晋东南太行山根据地的“抗大”六分校。又经过一段学习和整顿,于一九三九年初,原明同志被分配到晋豫边唐天际的游击队,在一个连队当文化教员,并协助指导员工作。打仗时,同战士一起冲锋杀敌。

一九三九年冬,国民党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唐天际支队受到蒋阎军的进攻。经过激烈战斗,在主力部队六八八团的支援下,冲出重围,向北撤退。经高平县、陵川县到平顺县的龙溪镇,编成一二九师新一旅。旅长韦杰、政委唐天际、政治部主任何柱成。原明同志文好,字也写的正规。何柱成同志是老红军干部,文化不高,原明同志给何柱成主任当秘书。经常和首长在一起,使他学习到老同志艰苦奋斗的好作风。

1954年下半年,张重调任省委工业部办公室主任。1957年,调焦作市任市委副书记,后任市委第一书记。1975年调任河南炼油厂任筹建处主任。1978年调任壁市代理书记。1979年调平顶山任市委书记、市革委主任。后任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人武部第一政委。

张重同志在长期革命岁月里,积劳成疾,1982年3月在省里开会,心脏病发作,28日回平顶山后,3月29日又参加市委会议,在很难支持的情况下,站在桌旁,一手执笔,一手紧按胸部,坚持改了文件,并向大家交代了个人三条意见,其中一条是:我们是集体领导,要体现集体领导精神,行文中不要说张重同志如何如何,应该是市委意见如何如何。不料话刚落音,一下子倒在椅子上,一个鲜活的生命停止了跳动。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4766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