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右江鹅

右江鹅

品种描述

右江鹅

产地与分布:属小型肉用鹅种。主产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地区的右江两岸。目前,该区田东县建有右江种鹅场。

外貌特征:背、胸宽广,成年公母鹅头部肉瘤较小而平,无咽袋,腹部下垂,羽色有白色与灰色。白鹅喙橘红色,喙豆肉色,虹彩浅蓝色,全身羽毛洁白,皮肤肉色,胫、蹼橘红色,趾肉色。灰鹅喙黑色,虹彩黄褐色。体型与白鹅相同,仅毛色不同。头部皮肤和肉瘤交界处有一小圈白毛,头部和颈部的背面羽毛呈棕色,颈两侧与下方直至胸部和腹部都生白羽,背羽灰色镶琥珀边。主翼羽前两根为白色,后8根为深灰色镶白边。尾羽浅灰色镶白边。胫、蹼橙黄色。胫羽灰色。

品种性能:

①生长速度与产肉性能 平均体重:90日龄2500克;120日龄3300克;180日龄公鹅4000克,母鹅3600克;240日龄公鹅4500克,母鹅4000克。成年公鹅平均半净膛屠宰率84.48%,母鹅81.13%;成年公鹅平均全净膛屠宰率74.71%,母鹅72.76%。

②产蛋性能与繁殖性能 母鹅平均开产日龄315天。年产蛋3窝,每窝产蛋8-15枚,高者可达20枚。平均年产蛋40枚,平均蛋重160克。蛋壳多为白色,少数青色。公母鹅配种比例1:(5-6)。平均种蛋受精率90%,平均受精蛋孵化率95%。母鹅有就巢性,每产完1窝就巢1次。公母种鹅利用年限一般在3年以上。

湛江徐闻美食之白切鹅

本地资讯创作者,生活领域爱好者

今天,想继续跟大家分享美食。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徐闻的美食:白切鹅

在湛江徐闻,有一道很出名的美食,就是白切鹅,相信很多徐闻的朋友都吃过。

湛江徐闻最出名的白切鹅在东平一路。

东平一路街道两边的店铺全部是经营白切鹅。这里可以说得上是“白切鹅”一条街。鹅饭店最多的时候有30多家。

每天晚上,这条街灯火通名,热闹非凡。路过这里的人远远就能闻到鹅饭的香味。

每间饭店的橱窗里,都挂着一排排冒着油光,飘着香气的白切鹅,让人一看就忍不住停下脚步,想要去尝尝味道。

徐闻人爱吃白切鹅,平常经常是三五知己或一家几口来到鹅饭店吃饭白切鹅,经济又实惠。

你吃过徐闻的白切鹅吗?

列宁岩:右江革命的摇篮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今天我们走进位于东兰县武篆镇巴学村的列宁岩。1925年11月,韦拔群在这里创办广西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自此,革命的星星之火燎原右江流域,也成就了列宁岩右江革命摇篮的历史地位。继承拔群精神,今天的东兰面貌焕然一新,产业蓬勃发展。

走进列宁岩,8千多平方米洞内,宽敞明亮,可纳千人;两组12排竹制桌椅按当年讲习所的原貌整齐摆放,正前方是昔日的讲台和教员的宿舍,教员宿舍门口“快乐事业 莫如革命”的标语依然清晰。1925年,韦拔群在这里点燃了革命火种——创办了广西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向来自东兰、凤山、百色、凌云、奉议(田阳)、恩隆(田东)等县276名学员传播马列主义,培养农民运动骨干。

随后,韦拔群又在武篆育才小学开办第二届、第三届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三期讲习所先后培养了600多名农民运动骨干,他们返回原籍,在当地发动农民运动,掀起滚滚革命春潮。右江农民运动始于东兰,继而发展到右江、红水河沿岸10多个县,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人口100多万,为百色起义和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东兰县党员教育中心四级调研员 黄福军:韦拔群同志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著名的三大农民运动领袖之一。他组织建立起来的东凤农军,在百色起义之后成为红七军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红军长征途中,立下赫赫战功。

1995年,列宁岩被定为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东兰县城西北更闹山麓的韦拔群纪念馆,7200平方米的展馆,上千件文物史料详尽展示着以韦拔群为代表的东兰革命先烈们探索真理、参与百色起义、组织创建右江苏区的光辉历程。

东兰烈士陵园主任 韩黎:铭记历史,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让历史活起来,让文物会说话,传递东兰红色好故事。

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韦拔群在革命过程中铸就的“拔群精神”哺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干部群众,续写列宁岩“谋大众幸福”的故事。

在脱贫攻坚战战场,河池市4338名工作队员下沉驻村,4.58万名干部与17.6万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一起谋划脱贫之策,开辟致富之路。

如今在东兰,总里程2600多公里的硬化路直通村屯,20万人告别了翻山越岭的日子;投资4.24亿元建设的人饮工程,解决了34159名贫困人口饮水难问题;当地住房保障率99.83%;自然屯通电率100%;行政村通宽带网率100%;成功打造了墨米、乌鸡、油茶、板栗、淡水养殖等5个自治区级星级示范区,全县149个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4万元以上。

东兰县委书记 黄贤昌:我们将在加快乡村振兴发展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把东兰建设成为共圆复兴梦想的精神家园,安居乐业的蓝天碧园,在乡村振兴征程上实现红色东兰绿色崛起。

记者 广西台 邓玥 杨康 李阳阳

东兰融媒体中心 韦盛选 韦建业

我爱蒲江•每周一宝——金鹅山石刻

位于八角井村金仙寺遗址

金鹅山石刻,位于蒲江县大塘镇八角井村金仙寺。

明清时期,今天的八角井村与蒲江的大多传统村落不同,这是一个非常热闹的去处。据清代《蒲江县志》记载,这个村落有山,有水,有桥,有寺庙,有驿道,有巡检司。

山名“金鹅山”,位于“县西三十八里,其上有大石似鹅形”,相传普贤菩萨见此山雄壮,恐其与峨眉山并峙争高,故飞石以压之。山下有金仙桥,始建于清初,毁于洪水,道光元年(1821)重建,修桥碑为庑殿顶,顶部宽1.25米,柱身正方形长0.65米,通高3米,知县昔光祖等人题记。桥跨临溪河,其左为金仙堰,其右为石鹅坝。山上有金仙寺,一作金鹅寺,该寺“县西四十一里”,位于鸳鸯厂之侧,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

金仙桥碑柱

金鹅山下的潺潺临溪河

明代,朝廷于金鹅山下之罗街子设立“双路巡检司”。该巡检司是蒲江历史上唯一的巡检司。主要职能为盘查过往行人,稽查无路引外出之人,缉拿奸细、截获脱逃,打击走私,保护的商旅往来。清代,朝廷于金鹅山下设立驿站“新市铺”。该驿站是“西大路”(四川4条驿道干线之一)的中转站。当时,西大路从四川省城成都出发,经新津、邛崃入蒲江县,过新市铺、大塘铺、金鸡铺、甘溪铺,至名山、雅安,传递上下公文。

如此奇山秀水,如此虎踞龙盘,如此熙来攘往,奠定金鹅山石刻雄厚多姿的五百载人文历史底蕴。

清代《蒲江县志》关于“金仙寺”的记载

金鹅山石刻与金仙寺历史兴衰形影相随。

明代,朱氏帝王之家信崇佛教。张居正云:“皇朝凡皇太子、诸王生,率剃度幼童为僧,名‘替度’。”《武宗实录》记载,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五年(1510)六月庚子“命铸大庆法王西天觉道圆明自在大定慧佛金印,兼给诰命。大庆法王,盖上所自命也。及铸印成,定为天字一号云。”

明武宗正德皇帝

《周礼天官太宰》云:“上行之,下效之。” 明代正德年间的金仙寺修建,或许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的吧。嘉靖二十四年(1545),寺中香火鼎盛。今天,人们发现有八尊造像就是在那年信男善女们敬奉给寺庙的。

其一,已残,高1.04米,肩宽0.35米,胸厚0.2米,韦陀尊者造像结善跏趺坐于须弥座上,交脚,左手抚膝,右手按石座,题记:“镌庄韦陀尊者,李成德妻叶氏上,同母赵氏七孙男李稳余氏、钦,院主宗顺,长老洪定,引进化主洪明,嘉靖二十四年吉旦。”

其一,已残,高0.96米,肩宽0.35米,胸厚0.22米,宝头造像结善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右手抚膝,举左手,题记:“镌庄宾头卢尊者一位,僧人洪合,□徒普泰,院主宗顺,长老洪定,引进化主洪明,嘉靖二十四年吉旦。”

其一,已残,高1.03米,肩宽0.3米,胸厚0.16米,补袄尊者造像右腿卷曲于须弥座上,左腿蹲,双手于胸前补袄,题记:“镌庄补袄尊者,信人王玉桃妻张氏、宁氏,男王显游妻张氏满连,院主宗顺,长老洪定、明,引进化主,嘉靖二十四年吉旦。”

其一,已残,高1.02米,肩宽0.35米,胸厚0.22米,人等尊者造像结善跏趺坐于须弥座上,交脚,左手抚膝,右手按石座,题记:“奉佛镌庄人等尊者一位,李其正妻杜氏,男宗荣、春寿。”

其一,已残,高1米,肩宽0.35米,胸厚0.2米,降龙禅师造像结善跏趺坐,右脚搁座上,左手抚膝,举右手,题记:“镌庄降龙禅师一位,李兴德妻陈氏,信女石娃,院主宗,长老洪定,引进化主洪明。”

其一,已残,高0.94米,肩宽0.32米,胸厚0.16米,乔城如尊者造像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双手结禅定印,题记:“喜施信士李成立妻蔡氏,二男女李玠孝见,镌庄乔城如尊者。”

其一,已残,高1.04米,肩宽0.35米,胸厚0.22米,尊者造像结善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左手抚膝,举右手,题记:“僧人宗顺镌庄尊者一位,保佑山门清净者,徒惠广祥、清澄,孙正怀。”

其一,已残,高1.04米,肩宽0.35米,胸厚0.22米,佛造像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手结禅定印,题记:“喜施镌庄佛一位施财信人眉州金瀛镫仁德卿,施财黄朝恩,同施妻余氏立。”

罗汉像一

罗汉像二

罗汉像三

罗汉像四

罗汉像五

明代金仙寺规模宏大,依次为山门、大殿,相次并立观音殿、太阳殿、三霄殿,寺中有大戏长台、灯杆坪,再次为诸仙殿、金龙殿,最后为三皇殿。

今金仙寺存明代圆雕石像39尊,石狮2尊。

山门石天王造像一尊,最为雄武。该像高2.25米,肩宽1米,胸厚0.5米,穿铠甲,戴兜鍪(头盔),目连,结跏趺坐,结禅定印。

石天王造像一

石天王造像二

太阳造像一尊,残高1.04米,肩宽0.4米,胸厚0.25米,三绺长须,袍服,双手捧巾,巾上托日,腰下垂带饰图案。造像坐平台,台高0.52米,宽0.24米,长0.86米。

太阴造像一尊,高1.22米,肩宽0.4米,胸厚0.25米,双手执圆月,项前巾带饰图案。造像倚坐于石平台,台高0.45米,宽0.25米,长0.75米。

山顶天王造像一尊,残高1.03米,肩宽0.45米,胸厚0.35米,左臂被甲,右披袍,手抚膝,左腿被甲,腰围玉带。其石柱犹似兽头,坐平台,台长0.85米,宽0.25米。高0.46米。

三霄圣母像三尊,小尖脚,有坐台。其一高1.1米、肩宽0.4米、胸厚0.22米;其一高1.06米、肩宽0.4米、胸厚0.35米,右手抚膝,左手持一童子;其一高1.02米、肩宽0.4米、胸厚0.25米,双手腹前捧物。三霄为云霄、琼霄、碧霄的合称,为感应随世仙姑正神,又称感应随世三仙姑,是道教三位仙女。她们执掌混元金斗,神、仙、人、圣、诸侯、天子等,降生都要从金斗转动。从前信士求儿女,都要拜三霄娘娘,人称三霄圣母为送子娘娘或送子婆婆。

寺中一尊像,高0.72米、肩宽0.4米,胸厚0.22米,多胡须,左手抚书册,右手抚膝。该像头失,故身份不明。想来,不会与三皇殿中的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有关系,大概是诸仙殿中的某位仁兄的标准照吧。

金仙寺融合佛家、道教信仰于一庙,亦为中华文化张合力强大的又一见证。

据杨子元《蒲江县乡土志山水》《蒲江乡土地理读本山水》之“石鹅山”记载,康乾年间“蒲民康阜,撒金钱营萧寺”,重修金山寺,“供如来拈花法像”,造像“金表珉里”,“山间庙貌十余重”极为壮观。乾隆年间,蒲江廪生仲景元,题《金仙寺》诗:

闲寻古迹眺城西,俯仰金仙绝妙题。

怪石重重濳虎豹,危峰叠叠隐虹霓。

祥云初起天河近,好雨欲来山月低。

见说此间多胜景,大悲斜对距临溪。

仲景元《金仙寺》诗

清道光十八年(1838),金山寺和尚常汾去世,立有一碑。横额题“一苇可渡”,左右竖联“拈花而微笑”“面壁以观心”。碑正中刻“圆寂脱化师爷上常下汾”,立碑时间“道光十八年戊戌岁菊月二十二日竖立”,立碑人“祀徒孙觉益,末海质、宽,龙福”。据此碑,金山寺和尚常汾谱系已经“四世同堂”,其荣繁纷华可窥一斑。

金山寺常汾和尚墓碑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动荡不定,外有列强侵扰,内有反满运动激烈。小小的金山寺已十室九空,不可避免地堕落于历史之尘嚣之中。杨子元伤感地记载道:“二百余年来,游履绝矣,柱礎倾颓,荆榛满山,尽成樵牧场。”他论曰:“今王谢堂衰,乌衣巷冷,声声三藐三菩提,终不能疗贫,儿女情浓,神仙念淡,不必有昌黎佛骨之谏,而伽蓝寂寞,已无人过问矣!”他认为,世道衰落,即使念千卷波罗密亦是枉然,终不能改变家国贫穷的命运。

明清时期的金仙寺是一座名山古刹,其石刻造像尽显明代圆雕技艺之精萃,其人文历史演绎五百年时代之风云。

1999年,蒲江县人民政府公布金鹅山石刻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金鹅石刻文物保护碑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4719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