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东源文阁塔

文阁塔位于东源县黄村镇下七村水口蓝溪河边。走进村口,远远可看到,此塔属“风水塔”。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阁塔始建于同治四年(1865),塔八角五层,用石灰、沙、石混合砌墙,塔高约二十二米。塔身每层高度是自下而上递减,面廓逐层收敛,塔身略成抛物线形,塔身除每层伸出三层线砖、二层牙砖外,均为石灰批荡,正门高二点二米,门上,东源文阁塔,东源文阁塔简介,东源文阁塔-河源市东源县东源文阁塔旅游指南

云南文山东山公园,文笔塔!

东源文阁塔

#城市之星训练营#东山公园位于云南文山县城东部东文山,与西面的西华公园遥遥相望。它的周围还有罗汉山森林公园、头塘坝公园以及山脚下的盘龙公园等景点。是文山近年来开发建设的以文笔塔为中心的旅游景区。文笔塔登山道全长457 米,大理石阶宽18米,有999级台阶,共分三段,呈“之”字形。中间修建有草坪,种有花草。 文笔塔这一名称的来历:据说东山主峰与两侧连山的交汇处组成了“文”字的一撇一捺,山顶当作一横,塔就是横上一点,远远望去,酷似一个巨大的“文”字。文笔塔最初建于康熙年间,叫拱翼学宫,曾有“雁塔秋风”之说,是文山旧时的一道独特景观,为文山旧八景之一。

为什么要建塔,建塔的初衷是什么,有人说是为了镇妖降魔,平息水患;因为据史志记载,清朝以来,文山水患频发,建塔是为了平水灾,保平安。旧塔高七层,计五丈八尺,为19.33米,镶嵌有楹联“双桂争奇,铁画银钩探月窟;一江横影,层峦叠嶂蹑天根”,非常形象地概括了文山的地理地貌。此塔历经风雨剥蚀,塔身渐次垮塌。抗战中期(1944年),日寇进逼滇东南,国民党第九集团军在东山修筑防御工事,残塔全部拆除。文山建州后,州县历任党政领导多有复塔重建之意。1983年文山县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扩为“东山公园”。

1997年重建新塔工程全面启动,历时一年,于1998年3月底修建而成。新塔别有创新,最有特色的是从山底到山顶共修建了999级台阶,道教认为,九为阳数,两个九为重阳,三个九即是三阳,暗含传统的“三阳开泰”吉祥之意,而“泰”是《易经》六十四卦中的“泰卦”,卜为好运。登上这999级台阶,象征着祝福人们吉祥安康的生活,昭示着文山人民蓬勃发展的事业。这也给新建的文笔塔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现在文笔塔已经成为文山城区最重要的一个集自然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旅游景点,成为城区居民爬山游玩和晨练的一个好去处。

并从山脚到山顶一路修建有照明灯光,每到夜晚,灯光闪烁,彩灯齐放。从远处望去,东山山顶上的文笔塔恍惚成为空中阁楼,海市蜃楼,疑是人间仙境,如梦如幻,美丽无比。 登上第二个台阶,文笔塔越来越近,雕梁画栋的塔身也越加秀丽清晰,在这里凭栏远眺,远山巍峨起伏,天��蔚蓝如洗,白云悠悠,而山下的文山城景似乎变得更小了。当然也显得更开阔和壮观了。

台阶正中墙壁上的大型浮雕《奔向未来》,上面雕刻有文山少数民族劳作、生活和歌舞娱乐的场景,是一幅反映民族风情和文化的壁画,浮雕制作工艺精细,规模宏大,造型美观。是对文山各族人民悠久历史的展现和阐述,也是对文山人民开拓进取,建设家乡,憧憬美好未来的理想写照。再往上走,有一座碑坊,上面有文山县委领导作的序:“重建文山笔塔记”,是对重建文笔塔的一个介绍,还有文笔塔恢复重建拨款捐资单位及个人名单。 登上了文笔塔峰顶,此时此刻是不是有一种胜利和喜悦的感觉。站在峰顶,站在文笔塔脚下,心旷神怡,心胸开阔,可谓“攀登文笔塔,一览文山小”,从这里眺望和俯视,整个文山城区及周边的自然环境尽收眼底,参差毗邻的建筑物,绕城而过的盘龙河、更显得真实和醒目,更感到文笔塔横空出世、雄奇无比。

新建的文笔塔高49米,塔为八角形,七层八翘,层层重阁,古朴典雅,塔身整体为红色,显得雄伟壮观、庄严挺拔,金碧辉煌。塔身内外题诗藏画,雕梁画栋,流金溢彩,妙趣横生。而塔 的翘角处,挂满了一串串的铃铛,每当有风吹过,便会发出叮叮当当清脆悦耳的声音。沿着塔身看一圈,南面有金慈昆的“文势壮山河极目远天葱与莽,笔锋挥古今翘楚方史汉及清。”北面有杨兴跃的“获两山灵光天造文笔濯玉砚,得一河紫气地设西华洗翠薇。”西南面有戴光禄的“文笔通古今史辉人杰,山河映日月物华地灵”。

几幅对联,道出了文山的精、气、灵,写出了文笔塔的气势。 进入塔内,每层塔内的墙壁上、顶上,主要是诗词、书法和绘画作品,雕刻有花草、树木、鸟兽、人文等各种图像,雕龙刻凤,令人眼花缭乱,蓬荜生辉。从第二层起至第七层,我们可以到塔外的走廊上观赏整个文山城方圆数十里的雄伟风景。我们脚下这座美丽的城市就是州府所在地——文山县城,它是一座在滇东南地区兴起的地州小城市,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参差毗比、风格各异的房屋,规划有序的街道,轰鸣行驶的车辆和行走的行人,正在开发建设的开发区;城区周围群山连绵起伏,对面翠绿如屏的西山护卫着文山城,里面镶嵌着被人们称誉为“文山大观”的西华山公园;由北向南的盘龙河蜿蜒盘旋,穿城而过,湿润着这片土地;城效外成片成畦的丘陵田地,四季庄稼和植物茂盛,养育文山人民。而更远处田园里的座座村庄,则是乡村农民安居乐业的家园。

翥云文化——嘉定佛塔的文化溯源

中国的佛塔形式多样,大小不一,形态千变万化,做工粗细兼有。

木结构楼阁

佛塔

覆钵式塔

佛塔

这种像一个倒扣的钵盂的佛塔,来源于古代尼泊尔地区。

很明显是受古印度窣堵波的影响,最先兴盛于西藏地区,后由于藏传佛教的东传,逐渐在汉民族生活的地区得以兴旺起来。

覆钵式塔有几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塔座、覆钵、相轮、华盖、塔刹。

依据时代、做工、重要程度、含义、审美偏好等的不同,也会增加其它结构,但都是在以上五个部分都具有的情况下。

佛塔

楼阁式和亭阁式塔

这种像楼阁一样的塔当然是佛教中国化的完美例证,中国的信徒和僧人用传统的木结构建筑技艺重新阐释了古印度佛塔的含义,发展出了只属于中国的佛教建筑形式。

嘉定境内宗教的主要样式为佛教、道教、基督教。据史料记载,最早传入嘉定境内的为佛教,早在东吴赤乌二年(239),安亭已建菩提寺。

▲菩提寺碑

佛教是历史最悠久,对嘉定的影响最为广泛的宗教。佛教弘传须要有载体,寺院便是佛教传播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佛教徒们的精神家园。据史料记载,自两汉时期传入中国后,至三国两晋时期,嘉定地区此时已有了佛教传播的历史记录,并出现了最早的寺庙菩提寺。

▲安亭菩提寺大殿老照片

永安塔

永安塔,坐落在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安亭老街,是安亭老街的标志性建筑。位于菩提寺、严泗桥东堍,泗泾河、安亭泾交汇处。

在三国吴赤乌二年,安亭就有了菩提寺,传说为了吴主孙权母亲所建,寺东隔安亭泾原建有古塔,名为永安塔。

此塔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一侧有称为千年古刹的菩提寺静静守候,脚下有南北安亭泾、严泗泾河道缓缓流淌,这里的塔、寺、桥、河构成了安亭老街的标志性建筑。

法华塔

坐落于嘉定古城中心登龙桥(州桥)南堍的法华塔,又名金沙塔,四面七级,楼阁式砖木结构,始建于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元至大元年(1308)重修。至明嘉靖(1522—1566)初,“登龙桥南法华塔,一级犹存万廛匝。香火消为肆市尘,喧嚣何处安缁衲。”(明张恒《法华塔歌》)处于闹市中的七级浮屠,在经历三百多个寒暑之后,不知遭遇何种灾祸,仅剩一层,断垣残壁,清冷萧瑟,几成废墟。目睹古城标志如此颓败景象,万历三十六年(1608),时任知县陈一元亲自主持予以重建。从此,法华塔“铃铎响诸天,浮屠出尘表。挥手宕青云,侧足蹑飞鸟。”(清张锡爵《金沙塔眺望》)的昔日雄姿,重又矗立于练水之滨,横沥西岸,再度成为嘉定古城的地标。而镶嵌于门额上方,由“嘉定四先生”之一的娄坚题写的“法华塔”三个苍劲有力的砖刻大字,更使高峻庄严的法华塔平添了几分文化内涵。

▲明娄坚题额

▲《练川名人画像》娄坚像

娄坚(1554—1631),明代文学家、书法家。原名孟坚,字子柔,号歇庵。嘉定马陆人。工书法,笔力遒劲。诗亦清新自然。有《学古绪言》《吴歈小草》传世。

▲娄坚 行楷书法

法华塔通高41米,塔刹由铁铸仰覆莲、相轮和宝瓶构成。每层挑出斗拱腰檐和平座,四周设围廊。层间两面设上下进出口门洞,南北、东西对应,层层交错,门内上方设藻井,塔内置木梯。塔身每层四面及塔心室分别设有龛室。

▲冬雪后的法华塔

塔本来是佛教特有的建筑,法华塔也不例外。但法华塔塔身及塔室内所设佛龛,却均不置佛像,而且长期有塔无庙。这种建制却极为少见,大概是与嘉定重教崇文有关。嘉定一向以“教化”饮誉江南,而法华塔正好在县衙前方,又南临文庙,位处城市中心。嘉定的母亲河——横沥与练祁,从塔的两旁纵横相交,晚霞辉映,景色迷人,“金沙夕照”遂成为疁城(嘉定别称)一处绝佳胜景,令无数文人挥毫泼墨,流连赞叹。

南翔寺砖塔

南翔寺砖塔,位于南翔镇中心走马塘(旧称封浜)报济桥(又名香花桥)北堍解放街、人民街交汇处,东西对峙,故而也称南翔双塔。通高11米,底层直径将近1.9米,八面七层攒尖顶,楼阁式仿木结构,灰砖砌筑。每层设腰檐,檐下施五铺作单抄单昂斗拱,四面壸门,四面直棂窗相间而置。二层以上设平座、栏板。塔顶由相轮、刹杆和宝珠构成铁铸塔刹。双塔整体下沉,塔基距地表近1米,为南翔寺故址仅存的建筑,专家考为建于五代至北宋初年,清人亦有“浮屠五代旧声灵”诗句,据此,此塔距今已有千年历史,为上海古塔中的老寿星,且国内罕见,已故著名古建筑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先生曾誉之为“国之瑰宝”。

▲南翔寺砖塔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一场大火使得南翔寺“地面廓清”,成为废墟,唯存砖塔两座“巍然双峙”。清嘉庆《南翔镇志云翔寺》载:“山门内有砖塔二,东西相望,大可三抱,高三丈许,八角七级,旁各有井一。曩时山门前后、左右及报济桥面,皆民居直逼天王殿前。乾隆丙戌(三十一年)正月,桥上民房失火,延及天王大殿,从此地面廓清,砖塔巍然双峙,千年物也。”成为上海地区古塔中的老寿星。只是“两塔前人记载、题咏俱未之及,不知建于何代。”砖塔劫后余生,尽管外貌已经残损,但落日余晖之下,仍可媲美杭州西湖“雷峰夕照”,成为南翔寺故址仅存的风景,士人称之为“双塔晴霞”, 谓:“云翔寺山门内,有两砖塔,亭亭双峙,晴霞映之,如雷峰夕照。”时有孙锡恩《双塔晴霞》诗记之,诗云:“寺前双塔未全灰,兀时山门霁色开;五代声灵凝片石,千年风雨识苍苔。回看合璧功深矣,仰望干霄气壮哉;每到晴明霞气候,光芒仍是接天来。”光绪间,又有文人陈松目睹残破不堪的双塔,即咏歌一首:“浮屠五代旧声灵,江上霞烘赤壁形;几度沧桑存合璧,千年风雨断淋铃。”感慨系之。

此后200多年间,寺僧再也无力复兴,寺基则逐渐为民居、商户所占。掩埋废墟中的唐代实物——唐尊胜陀罗尼经幢两座和宋代实物普同塔一座,均于1950年代末清理修复并移建古猗园,受到很好保护。原址仅存的双塔则成了民房的依靠,而塔也因之赖以相互支撑,只是面目全非,塔刹无存,塔顶塌毁,塔体沉陷,塔身歪斜,砖缝草木滋长,面砖风化酥松,腰檐、斗拱、平座、栏杆损毁殆尽,千年古塔岌岌可危。新中国成立后,嘉定县人民委员会和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先后于1960年1月和1962年9月将其公布为嘉定县文物保护单位和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从而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

文章来源:综合整编

内容编辑:cici

文昌宫、文昌阁、文昌塔主文运、受膜拜的文昌帝君,原来诞生于四川这个县

在一些名胜古迹旅游,不时会发现有文昌宫、文昌阁、文昌塔等与文化相关的设施,以及文昌帝君的塑像、画像,或者文昌帝君或文昌塔等铜工艺品。古代读书人、从政为文者,对文昌帝君是膜拜有加的,即便在当今,文昌文化仍然受到教育、文史等工作者,以及广大学生家长的关注与重视。

文昌帝君铜像

那么,这个文昌帝君是怎么回事呢?这还得从文昌文化的发源地四川省越西县讲起。9月19日至20日第三届文昌文化旅游节的举办,再次吸引人们对越西县的关注。越西县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下辖县,全县面积2256.56平方公里,人口约33万,辖37个乡镇。其中的中所镇便是文昌帝君及文昌文化的发源地。

文昌帝君铜像

“北孔南张”。文昌帝君名曰张亚子,“主文运,司科举”,是古代科举士子心目中神。张亚子出生于越西县中所镇,这里是文昌故里,已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那么,张亚子又是什么人?张亚子于西晋太康八年(公元287年)二月初三,出生于今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中所镇金马山,后举家迁居七曲山,一生行善治病,死后被百姓奉为梓潼神,供在七曲山大庙。

文昌帝君画像

张亚子本与天上文昌星无关,但他是如何成为文昌帝君的呢?据司马迁《史记天官书》记载,斗魁戴筐六星曰文昌宫: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重、六曰司禄。意思是说北斗星的上方有六颗星组成一个星座,象筐形,它就叫文昌宫。六星的最后一颗星是司禄星,职责是“司禄赏功进士”,也就是主宰人间赏罚功名、提拔士人为官的工作。后来,由于读书人广泛的崇拜,司禄星的职责淹没了五颗星,文昌宫其他的职能淡化,成了一个主宰读书人追求禄位命运的专职星座。自唐朝开科取士以来,热衷功名的文人学子认为文昌星高悬头顶、神秘莫测,期盼文昌星能够从天庭走向大地,以便随时供奉,求得保佑。

脱胎彩塑文昌帝君(两侧为天聋地哑两童子)

唐朝安史之乱时,张亚子名声大噪。唐玄宗逃到蜀地,途经七曲山,举行隆重祭祀,追封张亚子为左丞相。唐广明二年,唐僖宗避黄巢起义到蜀地,经过七曲山,也亲自祭祀,追封张亚子为济顺王,并将自己的佩剑解下来赠给神。后来道教选定张亚子为文昌帝君,说他奉玉帝旨意,管人间府事掌人间禄籍,司天下文运。

玉雕文昌塔

据资料记载,文昌帝君真正与文昌星神重合还在元朝。延佑二年(1315),元仁宗下诏开科取士,这是元朝开国后首次考试。第二年(1316),元仁宗就加封张亚子为文昌帝君,从此文昌帝君成为读书人的偶像和保护神,文昌宫便成了学子们终年祭祀的神圣殿堂。

古建文昌殿

正是在道教和文人儒士的大力推崇下,唐宋元明九个帝王的不断加封,张亚子才与主管文运的星宿文昌星重合,梓潼帝君变成了文昌帝君,张亚子由地方小神一跃成为天下共祀的文昌星,专司功名、文运、利禄。文昌帝君身边有二位童子,一个叫天聋,一个叫地哑,以示不泄漏考试秘密。文昌帝君的由来就是这样的,各位有机会就到四川越西一游吧。

国庆中秋哪里去?请到风景独好来

上饶市风景独好旅行社

咨询热线:8210730 18070537858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4645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