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埔河文庙

埔河文庙位于丰顺县,年代为明,属于寺庙。

埔河文庙

2014年1月13日,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埔河文庙为第二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武威文庙,西北最大的文庙,为何建在了河西走廊

武威文庙:声名冠陇右 文章传千秋

“斯文绝继在人才。”文庙正是养文气之地,育人才之所。

武威文庙号称“陇右学宫之冠”,如今则是全国三大文庙之一。

五百年的文庙

出兰州,过黄河,翻越乌鞘岭后,遇到的第一个城市就是武威。武威是汉武帝为扬言汉军的“武功军威”而设立,算起来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同敦煌、酒泉、张掖号称河西四郡,在汉唐时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国际化大都市。这座千年古城,既是丝绸之路的重镇,也曾一度是我国的三大文化中心,据说唐玄宗都曾到武威观花灯,可见当时武威经济文化的兴盛程度。

我们要去的地方是——武威文庙。这座建于明正统年间的寺庙,如今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祭孔场所之一,规模仅次于曲阜孔庙、建水文庙。

武威文庙位于武威市城东南隅,始建于明英宗正统二年至四年(1437年—1439年),距今已有570多年的历史了。后经明成化、清顺治、乾隆、道光及民国年间重修后逐渐成完整的古建筑群。

文庙是孔庙的另一种称呼。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封孔子为文宣王,称孔庙为文宣王庙。明以后,人们把祭祀关羽的庙称之为“武庙”,由此文宣王庙也被称为“文庙”。

“天下文庙,惟论传道以列位次。”可见文庙的作用是教书育人,宣扬礼制。由于文庙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学校职责,许多地方学校就设于文庙之内,故此人们往往把庙和学连在一起称为庙学。在解放前,几乎每一个县都有文庙,如今能够保存下来的文庙没有多少了,而完整的文庙就更少了,一些地方剩下个大成殿,就很不错了,足以让许多地方作为开发旅游的王牌了。

声名冠陇右

武威文庙被人们称之为“陇右学宫之冠”。进入武威城区,我们很快就来到了天马广场,武威文庙就在距广场不太远的地方。

这是个雨后的下午,走进武威文庙,阳光灿烂,树叶初展,文庙内弥漫着些许尘土的气息。古代官私都可以兴办书院,有官办的也有私立的。武威文庙的修建却与众不同,它是凉州卫的军户们所修。据明正统四年(1439)《凉州卫儒学记》载:明正统初年,徐 “睹将校子弟,多明秀好学,而未设学舍以为讲肄之所,遂请于朝,得命以农隙令军士取陶甓而经营之”。

人们酝酿设立文庙的目的自然是教书育人,学子进而参加科举考试,最终中举人考进士,获得一官半职,最后成为“体制内”的人,做高官骑骏马。这似乎就是人们所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吧。可见,人们修建文庙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祭祀,还带着很强的功利性。

进门前行,曾经令无数人向往的文庙就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状元桥、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人们巧妙地将对孔子的尊崇礼仪融入了建筑的布局,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这些参观者。

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部分,以大成殿为中心,南为戟门、棂星门、状元桥及泮池,北为尊经阁,西为凉州府儒学院。棂星门后面,就是戟门,此门又叫大成门,进去就是大成殿,戟门两侧是乡贤、名宦祠。

按照习俗,武威文庙的正门从建成至今没有打开过,因为武威在科举时代没有出过状元。文庙的正门自然就不能开启,如今这里虽然变成了博物馆,但依旧恪守着这个古老的禁忌,大门依旧紧闭,似乎还在期待传说中的状元出现。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先河,他打破了当时只有贵族子弟学习的弊端,抱着有教无类的想法,真正将知识向平民普及。从孔子以后,我国教育体系逐渐走上官私共存的道路。

绝学谁人继

凉州府学就在文庙西面。这是一个长方形院落,明伦堂是府学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筑。

明代官私兴办的书院很多了,有些县有三四所。有各级政府兴办的,也有学者私人创办了书院,而且私立书院的教学质量往往超过了官办书院。有些书院在全国影响非常大,比如东林书院。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副对联人们已经非常熟悉了,它提醒书院的学子们不能一味地读死书,否则就会读书死。然而,真正能够明白其中含义的学生并不多,大部分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据说当时的生员们每天晨间要写大小楷二三百字(估计需要1-2小时),上午读四书、五经一板(估计需要2-3小时)。下午读时文一篇、诗一首(需要2-3小时)。灯下则作抄摘、试贴等工作。综合来看,每天周而复始地写字,死记硬背,和作八股文。因为山长(即书院总管)五日一抽查,教师也要求五日一背书和默写。所以书院的课业与生活是为科举做官,而终年埋在故纸堆里,与现实相隔离。

到清末,儒学教育彻底和现实脱节,培养的学生只能是手无缚鸡之力,只会念之乎者也。宋代关中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宗旨早被大部分学生忘记了。不少学生都企盼着能够考中举人进士,然后一门心思捞官挖钱。

武威文庙内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众多的匾额,多达44块。保存在桂籍殿内,这些匾额涵盖了从康熙到民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其内容有“天下文明”、“书城不夜”、“辉增四垣”、“文明长昼”、“辉腾七曲”、“佳录垂青”、“聚精扬纪”等,其中“天下文明”匾额是武威人牛鉴所书。牛鉴是武威人,考中二甲第四名,曾任两江总督,是清代甘肃文人担任过的最高职务,也是《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人。牛鉴签订南京条约后,又过了60多年,科举制度就被彻底废除了。不久,新文化运动兴起,科举制度和儒学成为人们批判的对象。

走在武威文庙内,看着一块块大匾,张载的话再次想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说起来容易,行起来难,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人呢?

河北正定文庙国学文化主题研学旅行

河北正定文庙建于洪武年间,是现存最早的文庙。文庙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的场所,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为夫子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由于孔子创立的儒学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统治安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历代封建王朝对孔子尊崇倍至,从而把修庙祀孔作为国家大事来办。

河北正定文庙研学活动

河北正定文庙研学内容:

1、朱砂开智

朱砂启智,开启智慧,心明眼亮.请各位嘉宾、领导、班级老师用红色的朱砂在学子们的额头正中点上红痣,又称“开天眼”“痣”通“智”,意为开启智慧,以此寄托美好的愿望,从此眼明心亮,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

2、感谢师恩

3、学子互拜

4、桃李题名

所有学子以班为单位,到画好的桃树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由班主任收存)。

5、六艺体验,六艺始于公元前1046年周王朝时期,所谓“通五经贯六艺”。六艺即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全体学生分组体验六艺。

金榜题名河北正定文庙研学旅行

河北正定文庙研学意义:

正定文庙为了使传统文化的精髓尽快传播出去,深入人心,同时又为了配合当今如火如荼的学生研学活动,实现传统与现代教育的完美结合,在孩子们生命的底色,就植入圣贤的种子,正定文庙将释奠礼重新疏理,为社会各届人士,尤其是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在校学生,量身订制了一套古今结合,古为今用的礼仪,“文有异辞,礼有易变”,任何传统,都是为现代服务,新的释奠礼,弱化了迎神、送神等复杂程序,强化了礼仪的庄重感、神圣感、整体性和参与性,将每一个参与典礼的人员,既作为个体,又使之相互联系,共同烘托出整体庄重的氛围和仪式感。与此同时,又将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如孝敬父母,尊师重道,友爱同学等信息传递给每一位参与的学子,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之间,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达到道德修养的提升,使其温良恭俭让。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释奠礼,延续千年,是我们极其珍贵的文化财富。在典礼过程中,我们缅怀祖德、礼乐教化,不忘根本。我们学会了谦逊和辞让,我们变得更加友善和谨信。毛主席曾经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为了应用。我们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也是为了使其更好地为人民和社会服务。在我们祖国繁荣昌盛的今天,古老而又崭新的释奠礼,搭上了伟大时代的快车,不久的将来,必然会焕发出更加灿烂的辉煌。

河南新乡:游关帝庙文化商业街,品三国忠义文化

关帝庙历史文化街,新乡唯一历史文化主题街区,整个街区采用民国建筑风格,其中包括老城博物馆、关帝庙、艺术画廊、钟鼓楼等建筑,建成以后,将成为集文化、旅游、餐饮、休闲、娱乐、古玩于一体的体验消费街区。

新乡关帝庙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年—1368年)明万历、崇祯,清康熙、乾隆年间相继重修。 民国初期将关羽与岳飞合祀,关帝庙又名“关岳祠”。关帝庙坐北朝南,庙内现存建筑有舞楼、拜殿、正殿3座,计13间,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舞楼面阔3间,10.8米,进深7米。重檐歇山顶,顶覆盖灰色小布瓦和蓝色琉璃瓦。拜殿面阔5间15米,进深6.6米,悬山卷棚顶,上覆灰色筒、板瓦。正殿面阔5间15米,进深7.5米,单檐歇山顶,上覆绿色琉璃瓦。

新乡关帝庙大部分木构件仍保持元代建筑风格,3座主建筑基本上保留了原貌,是新乡市现存最老的一组古代建筑群。

新乡市关帝庙是研究中国豫北元、明寺庙建筑及新乡地方建筑发展的重要实证材料。由于年久失修,新乡关帝庙内外漆皮脱落,木石裸露,神采不再;缺砖少瓦,墙体显出破败之象;梁柱受风雨侵蚀严重。在2012年由新乡市春秋置业有限公司出资对关帝庙进行全面修缮:1、复建项目:钟鼓楼、春秋楼、东、西厢房等。2、修缮项目:东西掖门、山门、大殿、拜殿等。修缮后的关帝庙将重现百年名庙的昔日风采。

修复后的关帝庙不仅供游人参观学习关公的“忠”、“义”、“仁”、“勇”精神,同时也弘扬了民俗文化和传播宗教信仰以及发扬民间雕塑、绘画艺术。为新乡的旅游事业也增添了一份色彩。 另据刘敦桢(1897年—1968年)1936年参观考察新乡关帝庙时记录:关帝庙在县城东门内,正门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造,但门前加构走廊一列,故正面如重檐建筑(如图)。两侧夹垣上,施斗拱及夹山顶;两端更翼以八字墙,使全体布局,参差错落,颇富变化。

庙内建筑物,以大殿年代较古,但此殿仅东西五间,而明间面阔不过三米半,次、梢诸间亦只二米余,故面积异常狭小。据《新乡县志》卷二十四:“正殿五楹……元至正间建。万历、崇祯间次第重修。国朝康熙三年,知县王克俭增修;四十七年邑人王旬公又修之。”

可是殿的梁架,现为天花所遮,无法调查,不能证实它的结构是否属于元代。单就出檐结构来说,其手法实异常庞杂。如额枋使用狭而高的断面;普拍枋比例,未曾加厚;一部分平身科使用真昂,及昂嘴卷杀形式等;与此一带的元代遗构,虽大致类似;但是材栔比例,十分单薄;坐斗式样,除讹角斗以外,或在角上刻海棠曲线,或在斗下承以莲瓣;而昂上的交互斗,采用五角形平面,与蚂蚱头刻作龙首形;厢栱改为透空的花版(如图),都是明或明以后的方法。它的年代,即使创建于元至正元年间,但大部分已经后代修改过多次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4635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