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文祐王公祠

文祐王公祠,位于惠州市龙门县永汉镇官田村委会王屋村,是官田村王屋古建筑群的组成部分,属龙门县文保单位、惠州市文保单位,2015年成为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西游取景地文化:兰亭公园右军祠,绍兴长庆街,绍兴禹王殿

文祐王公祠

朱紫国皇宫内景取地绍兴兰亭公园右军祠

兰亭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西南14公里处的兰渚山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寄居处,这一带“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是山阴路上的风景佳丽之处。相传春秋时越王勾践曾在此植兰,汉时设驿亭,故名兰亭。王右军祠位于“流觞亭”左边,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同治八年(1896)重修,总面积756m2,飞檐回廊,古朴深沉。祠大门上端悬挂“王右军祠”木质匾额,系沙孟海先生手迹。

朱紫国城镇集市取景地绍兴长庆街

不知道长庆街是不是老底子的说法,小编在绍兴地图上搜了下没有搜到这条街,但比对下绍兴东湖边上的老街,感觉倒是差不离。

唐宫大殿取景地绍兴禹王殿

位于浙江省绍兴东南会稽山北麓,距城约3公里。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典风格建筑群,由禹陵、禹祠、禹庙三部分组成。传说大禹死后就葬在绍兴。现存的大禹陵碑亭是1979年重建的,亭内巨碑上刻有“大禹陵”三字。

包公镇祠堂文化之包氏宗祠

包氏宗祠位于县域东北方向包公镇境内,东、南、北三面均为峰峦所环抱,前有横山、龙山,右有大包山,均为大别山余脉。山清水秀,风景宜人。

包氏宗祠周边交通十分便捷,国道312线辅道离包氏宗祠不足百米,合宁高速公路文集服务区6万平方米停车场距包氏宗祠仅有300米之距。

建筑风格及内外景观

春秋吴楚之战,楚国面临存亡,楚大夫申包胥忠心爱国,他哭求秦国出兵,帮助楚国击退来犯之敌,成为复兴楚国的功臣。他的一部分后人取其"包"字为姓。宋代包拯即为其后人。

包氏宗祠二进三开间,始建于明末清初,光绪三十三年重修一次。前厅大门向东北方向洞开,黑漆大门,红底黑字,对联"忠贤将相,道德名家"八个大字光耀眼帘。大门上方牌匾书有"包氏宗祠",字迹清亮,熠然生辉。通径后厅大殿有平门两扇,天井院用青石条铺就,全祠红梁黑柱,飞檐斗角,雕梁画栋。二进正厅中间安放包拯坐像,王朝、马汉侍立两旁。包公身着官袍,双手平放于膝,双目平视,甚是威严可敬。塑像两侧祭奠包氏板谱,代代有序。顶上平板铺盖,雕龙画风,飞禽走兽活灵活现。每逢大年初一、正月十五,家族后裔敬祖拜尊,香火缭绕,人流不绝。

民国期间,祠堂变为空屋。新中国成立后用作校舍,唯听书声琅琅。"文革"期间,塑像被推倒,正厅三块耀眼的金字匾额变为老师黑板,祖宗牌位、板谱变成学生课桌,甚为痛惜。

历风方显钢骨硬,经霜更知秋水明。拂去千年浮尘,扬名中外的一代名臣包拯终于为海外知名学者尊拜。

1994年,菲律宾庄垂郎老先生和中国台湾一些知名人士前来拜 祭,并捐款15.63万元,使断墙残壁的包氏宗祠有重新修复的机会。包氏家族翻换梁柱,补修断瓦,整粉墙壁,使沉睡欲坠的包氏宗祠又巍然屹立于青翠欲滴的绿树丛中。包氏宗祠后被列入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加备受关注、呵护,多次粉修,更显得这座祖祠新的生命力。

尊祖敬祖、继承家风的包氏后裔,以饱满的精神,仿古复造。将"文革"间遭破坏的石鼓,重新打造并安放于大门两侧,其古风之气不逊于当年。并铭刻碑文立于国道北侧,碑文西侧有砖雕牌匾,书有包拯简历供前来参观的游客观拜。每到春夏之际,祠前小桥流水,绿柳拂岸,群山环抱,绿水影映,游客络绎不绝,流连忘返,颇具观游景点价值,更显现了包氏宗祠厚重的历史内涵。

家训严规

包拯廉洁奉公,刚正不阿。为使优秀的道德风范传承后代,包拯立有家训严规,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t毁之后,不得葬于大莹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琪刊石,竖 工堂屋东壁,以诏后世。"

祠堂的又一功能是正俗教化,宣扬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而这些是常是结合祭祀活动一道进行的。古时对于宗族中的贤德人士,主持宗族事务的族长要给予表彰;而对于违犯族规者,宗族有权进行惩治,而惩治的方法也非常严厉。

惩治的地点之所以选在祠堂中,是想让受惩者意识到,由于自己行为的不检点,致使祖宗蒙受羞辱,从而达到肉体和心灵双重惩罚的果。惩治的时间,大多由族中掌管事务的人们商定。惩治男族众时,女人可以回避,而年满12岁的儿童则必须到场接受直观教育。对于个别不服宗族惩治的族众,族长可以决定将其送官严惩。

包拯遗像

尊祖敬祖,传承家风,永为后裔,敬尊元犯。每逢大年初一、正月十五、清明节,包拯的真容遗像由族人挂在后厅梁上,供人拜渴。容像高约4米,宽2米,身着大红官袍,头戴官帽,脚穿白底古靴鞋。遗像字迹清幽,下款盖有皇上玉玺,右上角有题额,左下角有落款。包拯神态严肃,令人肃然起敬,观拜者直立久仰,迟迟不愿离去。日寇侵华期间,铁蹄曾至包村,日寇见包拯凛然不可冒犯,忙下跪拜谒纳款。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视包公遗像为国宝,毛泽东主席亲自电令,收藏包公遗像至北京故宫博物院。

包公故里遗存

包拯的出生地包公镇大包村故宅早毁,原宅坐西向东,宅门偏东南,现存一井一塘。大包村正东有大杨山,东南有小岘山,虎山与凤凰坡皆处村庄的正南方。小岘山口有条天然河流,向北经过虎山之东,分为两支,其中一支向北流人村东的荷花塘,惠及全村。小包村附近分布着花园井、荷花塘、包公庙、衣胞地、凤凰桥、凤凰山、包公祠等遗迹。

大包村南有一地叫九里十三包。传言包氏家境贫寒,一日,母亲在小李蛮村南柴山打柴,背柴下山时,母亲肚疼难忍,便途中蹲下休息。奇怪的是,蹲一下以后,那里便长出一个土包。因休息时间不等,距离远近不等,土包大小也不等,今仍可见形迹。故后人云:九里十三包,脚踩凤凰桥。

小包村南约200多米的包冲水田中,有一块簸箕大小的土堆,当地传说土堆过去是血红的,在阳光照耀下会闪光,包公出生后,家人把包公衣胞埋在那里,因此该地称为"衣胞地"。

凤凰山又名柴山,少年包拯常在山上嬉戏,山上怪石鳞响,有石似龙、似龟、似鳌,又有三石并立,酷似"蓬莱三仙"。

小包村东面有座虎山,传说包公当年出生时皮肤黝黑,曾被父母丢在此山上。

花园井位于包宅院内,深13米,井筒上部5米为近人重修,以下8米仍为宋井风格,井水清冽甘美,千年依然,适宜煮粥泡茶,且久旱不干。包公即喝此水长大。当地人传说,纯良百姓饮用此井水会有甜味,而坏人饮用后却会口干舌苦。

荷花塘又名清明塘,位于包宅院内,面积一亩多,呈长方形。每到夏天,塘埂上垂柳依依,塘中莲叶接天,荷花艳红。

小包村的人为纪念包公,在村前田埂上用4块大青石盖一座包公庙,石板历经数百年而不倒。庙内有包拯全身像,庙旁边是一口五亩大小的清水塘,塘水常年清澈,象征着包公清正廉洁。

小包村北去2公里处有包氏宗祠,原祠建于宋代,早毁,现存之祠为清光绪年间重修。祠门向北,不同于一般祠门向南开。传说奸臣诬告包拯图谋不轨,拯为表白忠心,特将祠门北开,以示"子子孙孙永不面南"。祠堂二进屋正中原有包拯塑像,"文革"中被毁。唯《包氏宗谱》、《包孝肃奏议》10卷及包拯画像l幅,由包氏后代历尽艰辛保存下来。

包拯遗骨

包拯逝于河南开封任上,次年护丧归葬于合肥东郊大兴集。"文革"期间,包氏后裔掘墓将其遗骨偷运至老家大包村,葬于村东龙山大塘窝地。1984年,在时任合肥市市长张大为的热心关切下,一代名臣包拯归葬于合肥包河东,建包公墓,后称包公祠。

家族名人

包拯(999-1062), 5岁启蒙,13岁读完"四书五经"。

宋仁宗天圣五年( 1027年),包拯考中进士,时年28岁,朝廷任命他为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由于父母年事已高,不愿随他到江西赴任,遵照"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包拯放弃官职,在家侍奉父母。

父母相继去世之后,包拯在墓旁的草棚里守孝3年。丧服期满后仍不忍离去,又在家住两年,才离开家乡。

景祐三年( 1036年),包拯被任命为天长(今安徽天长)知县。康定元年( 1040年),包拯升任端州(今广东省肇庆市)知州。庆历三年(1043年),包拯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对北宋的内政外交政策提出许多批评和改进办法。

庆历六年( 1046年)夏,包拯调任三司户部判官,协助三司使掌管全国户口、两税。后又担任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负责一路(相当于省)的财政、监察等行政事务。在河北,他奏请把用作养马的田地还给地方和农民;在运城,他改革盐税法令,以利于商贩经营盐业。皇祐二年( 1050年),包拯升任天章阁待制,担任谏官。

包拯调任庐州知州时,不徇私情,执法不避亲朋。他的舅舅犯了案,但以为外甥当官, 自己犯点事不会有麻烦。结果包公照例开庭审讯,按律责打70大板。从此,亲友格外小心,谁也不敢仗势胡来。"外甥打舅舅——不认老娘亲",此事传遍四方,.老百姓拍手叫好。虽然有的亲友骂包公六亲不认、不近人情,包公却泰然自若。

嘉祐二年(1057年),包拯出任北宋都城开封的知府,秉公理政,铁面无私。城里有一条惠民河,河的两岸既有平民的住宅,也有达官贵人的住宅,下大雨时,河水泛滥,淹没街道,使许多平民无家可归。包拯经过调查,了解到河塞不通是由于大官僚和贵族们在河上筑堤垒 坝所致,他们将坝内的水面据为己有,种花养鱼,并且同自己的住宅连在一起,成为水上花园。包拯不畏权势,下令将所有堤坝与花园拆除,疏通惠民河。

包拯以廉洁公正、不攀附权贵著称,故民间称其包青天或包公。他在任开封知府期间,得到"四大名捕"(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和有"御猫"之誉的展昭相助,办案既明察又暗访,执法既严谨又不失人情,令正义得以伸张,也导人向善。

开封府公堂门前右边有一鼓,逢有重大冤情之时,不论大小人物,只要击鼓鸣冤,包青天必定升堂开审,喊冤者可直接向包大人陈述冤情。

嘉祐五年(1060年),包拯升任三司使和枢密副使。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包拯在开封任上病逝,享年64岁。仁宗皇帝感念其一生公正清廉的品行,追认他为礼部尚书,赐谥"孝肃"。

包氏后裔遍及全国各省市及海外,为国出力报效者众多。现有资料记载: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嘉兴南湖召开,代表中就有包公后裔包惠僧。包公后裔、世界船王包玉刚享誉世界,曾经是邓小平的座上客。

摘自《走进肥东祠堂》

赏秀岩傅公祠赞中华璀璨文化 --台湾学者张力到佛山三中初中部探访秀岩傅公祠

12月6日,应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邀请,海峡两岸中国近代史学术交流的重要推动者、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张力到我市访问。张力在市台办等人员的陪同下首先来到佛山三中初中部,探访秀岩傅公祠。

谢先刚校长与张力握手表示热烈欢迎

秀岩傅公祠位于莺岗社区居委会卫国路86号佛山市第三初中部中学内。建于1916年,建筑座北向南,三间三进,前后座为岭南传统祠堂建筑,中座为中西合璧建筑。秀岩傅公祠为保存较为完整的近现代代表性建筑。2006年10月被佛山政府核定秀岩傅公祠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佛山三中校长谢先刚代表学校对张力的来访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张先生志立研究研究佛山籍外交家傅秉常,弘扬中国文化所取得的学术成绩,表示钦佩。谢校长向张力介绍了傅公祠的历史与发展现状及其与佛山三中的渊源。历史上这个校址是由傅氏先辈创办的“节芳义学”,为众节芳义学之首,对佛山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校的校训“雅如白兰,卓如红棉”正是继承了这一对教育执着追求,同时发扬新时代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力求为社会,为国家培育多的栋梁之才。张力表示非常认同和赞赏学校的办学理念,祝愿学校能够越办越好,人才辈出。

谢先刚校长向张力介绍了秀岩傅公祠的历史与发展现状及其与佛山三中的渊源

与张力及陪同部门人员合影

张力一行来到校园内参观了秀岩傅公祠,在秀岩傅公祠前,他不由地被建筑的古朴而又大气的保护完好的特色建筑所吸引,他掏出相机拍了一张又一张,他说希望把这美好的建筑拍下带回去,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这些古建筑。面对门前的石柱,他停了下来,忍不住细细地抚摸,望着建筑的一个个美妙的细节,他一边频频点头,一边赞不绝口,他对佛山保护秀岩傅公祠等遗迹给予了高度评价。对傅公祠的保存完好以及佛山市政府对这座建筑的维护和修缮表示了赞赏。张力说,最可贵的是学校有意识地将傅公祠文化内涵延伸到当代校园文化,令古老的傅公祠焕发新机。

拍下秀岩傅公祠留做研究资料

触摸具有历史厚重感的门柱

在秀岩傅公祠内参观

谢先刚校长介绍我校开展传统武术鹰爪拳的情况

被精美柱基吸引赞叹不已

秀岩傅公祠前合影留念

张力还参观了我校的校园环境,他对校园浓浓的文化氛围布置,非常感兴趣。他说,学校有如此的文化底蕴,是块福地,学校有如此之雅的品位和追求境界位是育人最好的环境。

对我校开展的读书活动颇感兴趣

参观我校开放式阅览场所

仔细观看我校的优秀学生表彰宣传栏

拍摄我校校园文化布置

之后,张力一行还参观了祖庙和三水白泥镇岗头村的海天书屋等古迹。结束了一天丰富而有意义的访问。张力再一次表达了对台办工作人员及三中初中部的接待表示感谢。希望彼此有更多的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

参观祖庙

探访三水白坭村海天书屋古迹

供稿:侯炼

编辑:侯炼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4627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