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木叶夹

木叶夹就是上下两片树叶包夹住一个小的带馅的糯米团子,据说一般用木菠萝叶或者蕉叶,当地人称之为y。街边的小店就可以买到的。

祖山为木叶山异名考

木叶夹

对于木叶山的考证,目前已成为一个热门的课题。由于历史文献记载的木叶山的方位即西拉沐沦河和老哈河交汇处没有山的痕迹,所以这个争论近百年的话题至令仍然是个谜。人们尽管对木叶山的方位争论不休,但是对于木叶山的涵意却至今无人论及,特别是缺乏从更广阔深入的领域内对木叶山进行综合性的探索。因此本文试从古民俗学和语言比较学入手,对木叶山的来源、音译、地望以及相关的几个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谬误之处敬希方家教正。

一、木叶山应为同名异地的两座山

木叶山是契丹族崇拜的民族发祥之山,其方位据历史文教记载在今西拉沐沦河和老哈河的交汇处,据《辽史地理志》载:“永州......有木叶山,上建契丹始祖庙,奇首可汗在南庙,可敦在北庙,绘塑二圣并八子神像。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车自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每行军及春秋时祭,必用白马青牛,示不忘本云”。然而有些历史文献记载辽太祖和辽太宗也葬于木叶山,据《契丹国志》载:“7月葬太祖于木叶山,置州坟侧,名曰祖州,今有庙,其靴尚存,长四五尺许,谥曰大圣皇帝,庙号太祖”,“(大同元年)明年8月葬(太宗)于木叶山”。由于辽太祖陵在今巴林左旗哈达英格乡石房子村,加之辽史记载的木叶山所在的西拉沐沦河和老哈河交汇处无山可觅,所以有些学者认为木叶山应在祖陵附近。

木叶山究竟在西拉沐沦河和老哈河之间,还是在祖陵附近,木叶山究竟是一座山,还是同名异地的两座山,只要对记载木叶山的历史文献进行深入地分析,结论是不难做出的。首先,记载辽太祖葬于木叶山的《契丹国志》所说的木叶山并不是契丹族崇拜的民族发祥之山。据《契丹国志契丹国初兴本末》载:“(契丹)地有两水,曰北乜里没里,复名陶猥思没里者,是其一也,其源出自中京西马盂山,东北流,华言所谓土河是也,曰袅罗箇没里,复名女古没里者,又其一也,源出饶州西南平地松林,直东流,华言所谓潢河是也。至木叶山,合流为一,古昔相传有男子乘白马浮土河而下,复有一妇人乘小车驾灰色之牛浮潢河而下,遇于木叶之山,顾合流之水,与为夫妇,此其始祖也。证明《契丹国志》所说的契丹族发祥之山其方位在西拉沐沦河和老哈河交汇处。至于同书所说的葬辽太祖处的木叶山应是同名异地的另一座山。又《契丹国志宫室制度》载:“有四楼,在上京者曰西楼,木叶山曰南楼,龙化州曰东楼,唐州曰北楼”。文中提到的木叶山之南楼,据《辽史地理志》载:“永州......太祖于此建南楼”。可知南楼所在的木叶山是指契丹族发祥之山,因在上京以南,故称南楼,而祖陵位于上京西40华里,显然南楼所在的木叶山是契丹族发祥之山,而非祖陵木叶山。契丹族发祥之山在上京以南还可以从《契丹国志》的另一条记载而得到验证,(天庆九年)“夏,金人攻破上京路,祖州则太祖之天膳堂,怀州则太宗德光之崇元殿、庆州则望仙、望圣、神仪三殿,并先破乾、显等州如凝神殿、安元圣母殿、木叶山之世祖殿诸陵,并皇妃子弟影堂焚烧略尽”。金灭辽是自南向北攻入上京的,位于上京以南的乾、显二州和木叶山自然首先遭兵焚,而位于上京以北的辽帝诸陵被毁的时间要晚于上京被攻破的时间。此外,祖州天膳堂是供奉辽太祖天皇帝的享殿,而木叶山的世(始)祖殿,是供奉契丹族始祖的。可见两河流域的木叶山和祖陵木叶山不仅地域不同,而且性质也不尽相同。

祖陵和木叶山是契丹族神圣之地,辽帝每年都在两地举行大型祭活动,如果木叶山(契丹族发样之山)在祖陵附近,那么必然两种祭祀活动将密切相关的进行,或相隔很短的时间进行。事实上,辽帝祭祀木叶山的活动却从来都是单独进行的,从来未见有任何关于祭辽太祖时同时或随后祭祀木叶山的记载。从文献记载来看,辽帝祭祀木叶山的巡幸路线和巡幸祖州的路线相反,如《辽史太宗本纪》载: “(神册十二年,12月甲申,东幸,祀木叶山”。而祖陵在上京西北方。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初步判断《契丹国志》记载的木叶山是两座同名的山,后人不加区分地将两座重名的山误植于一地,从而增加了对木叶山考证的困难。

我们知道,历史文献记载的木叶山即西拉沐沦河和老哈河交汇处并没有山岳可寻,木叶山显然不在当今的两河交汇处。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木叶山根本就不在两河之间。事实上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木叶山就在两河之间的某一座山岳,只不过目前还未得到确认而已。据《辽史地理志》记载:“木叶山,上建契丹始祖庙,奇首可汗在南庙、可敦在北庙,绘塑二圣并八子神像”。根据建在木叶山上的两座始祖庙的排列制度分析,这两座庙的方向应为面向东方南北并列的建筑。这种东向并列的建筑格局首先是和契丹族的尚东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次,南北庙并列的布局正好代表了来自南北方的两个始祖。土河在南,南庙代表的是从土河而来的神人男始祖;潢河在北,北庙代表的从潢河而来的天女女始祖。这种始祖庙格局和西拉沐沦河与老哈河北南东流,然后汇于一处的自然地貌相吻合,也充分验证了历史文献记载的可靠性。而这种自然地貌在祖陵是根本找不到的。

根据文献记载,辽代时期木叶山并不在两河交汇处,而是在两河交汇处以西距离土河较远位于潢河南岸的一座山岳。据《辽史太祖纪赞》载:“奇首可汗生都庵山,徒潢河之滨”。又据《辽史礼志》载:“兴宗有事于菩萨堂及木叶山辽河神”。又《辽史圣宗本纪》载:“(天禄十二年秋)6月申午,祠木叶山及潢河”。证明木叶山距辽河很近,故将祭辽河神的神庙建在木叶山上。西拉沐沦河和老哈河是辽河的两大支流,现在一般习惯将两河交汇处以下称为辽河,在古代都一直视潢河为辽河的正源,故而潢河又称辽河。如《辽史后妃列传》载:“太祖淳钦皇后述律氏, ......尝至辽、土二河之会,有女子乘青牛车,仓卒避路,忽不见,未几,童谣日:“青牛妪,曾避路”。又《辽史圣宗本纪》载:“(开泰八年)5月己亥,迁宁州渤海户于辽、土二河之间》。可见辽河是潢河的另一种称谓无疑。

有的学者将木叶山定在西拉沐沦河北岸的西拉西山,其实木叶山并不在西拉沐沦河北,而在河南滨河处。如果木叶山在河北岸,那么建在山上南北两座的始祖庙的位置将无法解释。另外,在我们调查西拉西山的建筑布局时发现,所有的建筑都是南向,建筑布局均为中轴线配置,没有发现东向的南北两庙建筑形式,这显然和历史文献记载不合。从宋人使辽行程录分析,宋代使臣去木 叶山只渡土河而未过潢河,如《宋绶行程录》载:“(香子山馆)90里至水泊馆,渡土河,亦云撞水,聚沙成墩,少人烟,多林木,其河边平坦处,国主曾在此过冬。凡80里至张司空馆,70里至木叶馆,离中京皆无馆舍,但宿空帐,又至木叶山,30里始有居人,瓦舍及僧舍。又经荆榛荒草,复渡土河”①。长泊在今奈曼旗境内,宋绶是沿着孟克河北循。过土河的地点应在今翁牛特旗白音套海一带②,按两河之间最东端山岳今西拉沐沦河南岸海日苏山脉计算,白音套海距海日苏山脉约140华里,和宋绶渡土河行150余华里至木叶山的距离相差无几。

宋绶至木叶山后又按原驿道返回,从而复渡土河,表明木叶山在潢水之南无疑。

西拉沐沦河和老哈河下游,是科尔沁沙地平原的向西延伸部分,两河之间均为平坦的沙地,加之落差很小,河床几乎没有下切,很容易造成洪水季节的河流改道。我们目前所见到的两河交汇处并不能代表古代两河的交汇处。本叶山是公元4世纪以后契丹族确立的民族发祥之山,160年来两河交汇处的河道变迁情况我们无从查考,但是从契丹族关于民族起源传说中推算,公元4世纪经潢河和土河的交汇处应在今海日苏山脉的东端,经过1800多年的岁月沧桑才下移到大兴一带。尽管在辽代两河交汇处,就已经距木叶山很远,但是木叶山这座标志着契丹民祥发祥的圣山却仍然被契丹人崇拜着,有些学者不考虑两河流域的古代地质、水文情况,到现在的两河汇合处去寻觅木叶山,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在今巴林左旗林东镇西北40华里处,即辽太祖陵附的木叶山,过去一些研究者往往将此山和位于两河流域的木叶山相混淆,根据文献记载分析,祖陵附近确实有一座和木叶山同名的山,据《册府元龟》卷980载:天成元年(辽天显元年)9月,幽州赵德钧奏,先差军将陈继威使契丹部内,今使还得状称:今年7月20日,至渤海夫余府,......其月27日,阿保机身死。8月3日,随阿保机灵柩发离扶余城,......继威见契丹部族商量来年正月,葬阿保机于木叶山下”。陈继威奉使契丹,在渤海余府恰逢契丹部族的首领议辽太祖葬于木叶山下,系亲耳见闻,身临其境,不会有误。木叶山只能在祖陵附近。辽太祖死后,曾将生前亲近随从多人殉葬,史料也称这些人随葬木叶山,据《宏简录》载:“太祖崩,后言、召从行将帅等妻谓曰:我今为寡妇,汝等岂宜有夫,因杀大将百余人,曰:“可往从先帝于地下。左右有过者,亦多杀于墓隧中。因事怒赵思温,使送木叶山,不肯行,责之,对曰:“亲莫若后,何乃不行?乃断一腕的中而释思温不杀”,由此分析亦可知,祖陵附近的木叶山和两河流域的木叶山不是一座山,而是名称相同位于两地的两座山岳。另外据《宋绶行程录》称:“至木叶山,......木叶山本阿保机葬所,又云祭天之地。东向设毡屋,题曰省方殿,无阶,以毡籍地,后有二大帐,次北又设毡屋,题曰庆寿殿。去山尚远,国主帐在毡屋西北,望之不见”③。宋绶的木叶山之行,是作贺千龄节的使臣前往木叶山下拜见在此捺钵的辽圣宗的。在他的行程录中将辽帝的牙帐作了十分详尽的描述,对木叶山上的始祖庙建筑却只字未提,显然他对牙帐的记载是其亲眼所见,而木叶山的记载是他从伴宋使那里听说的。宋绶并没有参拜木叶山始祖庙的使命,他只不过是途经木叶山,加之他对契丹地理和风俗习尚知之甚少,所以他对木叶山的记载也是模模糊糊的。宋绶在途经木叶山时,对于木叶山的崇高地位和作用,伴宋便必然要向他介绍,即木叶山是契丹发祥之地和辽太祖的葬所,由于宋续不了解辽国有两座木叶山,在归国后撰成的行程录中,误将两座木叶山并为一山。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他的行程录中关于木叶山的记载都证实了除两河流域的木叶山以外还有一座木叶山,那就是位于辽太祖陵附近的木叶山。

二、祖山是木叶山的汉译

木叶山作为契丹族的发祥之山,在契丹人的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契丹人为什么将民族发祥之山和埋葬辽太祖的山冠之以木叶称谓,木叶这句契丹语究竟表述的是什么意思?过去一直为史学界所忽略,然而对木叶山的翻译和解释,是木叶山研究中的必要前提,经过几年来的研究对此,我初步认为,木叶山在汉语里应是祖山的意思,两河之间的木叶山和祖陵附近的木叶山是契丹族形成时期命名的民族祖先发祥之山和迭刺部命名的部落祖先发祥之山。

契丹族是东胡族系的一个民族,东胡族系的诸民族历来以命名一座高山作为民族起源象征的历史传统。东胡族系的早期民族在民族刚刚形成的时候,在民族生活的区域内推举一座高山作为民族起源之山而加以崇拜,并将民族的始祖演绎成是从这座高山上出生并繁行的神话,使对山的崇拜演变成一种以祖先崇拜为主的宗教信仰。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的迁徙分化组合,又出现了许多新的民族共同体,以东胡族系为主体组成的新民族,在新民族组成之时,遂在这域内命名一座高山为新民族发祥之山,这个新的民族起源之山的名称,有的根据祖先民族起源之山的名称安在新民族起源之山的名称上,如鲜卑族东迁到辽西地区之后,重新组合成以鲜卑族为主体的几个新的民族共同体,遂在辽西地区命名了几个新的鲜卑山④,作为新民族起源的标志。有的山名是根据山峰的某些特点,如乌丸山是根据山的红色而得名的⑤。有的山名很可能依据崇拜的特点而直接命名,如将两河之间的一座山岳命名为祖山,意即祖先发祥之山。东胡族系的诸族,不仅仅以民族为单位拥立一座高山为民族起源之山,在各个部落、聚落以血缘关系为单位,也在部落、聚落区域内命名一座山作为部落的起源之山。以蒙古族为例,蒙古族除了将大肯特山作为民族起源之山之外,各个部落均在居地范围内命名一座高山为部落起源之山,并冠以罕山的称谓,罕汉语译为最高大的意思,即使是迁徙到草原丘陵地带的各个部落,在居地附近并无高山可寻的情况下,往往堆一座大石堆作为山的替代物作为部落起源的象征。每年都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这种蒙古语称为额博的石堆又和蒙古语斡尔朵音相近,斡尔朵译为祖居之意,这和契丹直接将祖先发祥之山命名为祖山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我们将蒙古族的祭山传统和契丹族的祭山传统比较,就会发现木叶山的名称和契丹族及其各部落的祭山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两河之间的木叶山由于历史文献记载明确姑且不说,我们重点分析一下祖陵附近的木叶山的名称由来。据《辽史地理志》载:“祖州,......有祖山、山有太祖天皇帝庙,御靴尚存。又有龙门、黎谷、液山、液泉、白马、独石、天梯之山”。这些山名中必有一座是木叶山,这些汉译山名,哪一座是契丹语木叶山呢?从木叶山在契丹族的崇高地位考虑,地位一般的山岳是不会冠以木叶山称谓的,只有地位极为显赫的山岳才有资格享受如此殊荣,辽史将祖州众多的山峰中祖山排在了第一位,说明祖山地位高于其他山峰,另外在宋人使辽行程录中也仅记载祖山而不提其它山峰,如《富郑公行程录》载:“至长泰馆,西20里许有佛寺民舍,云即祖州,亦有祖山、山中有阿保机庙”⑥。如果将祖山这座迭剌部确立的部落起源之山和两河之间的木叶山这座民族起源之山从山名和内涵作比较,木叶在汉语里很可能表述的是祖先的意思,祖山就是木叶山的汉译。

祖山是迭剌部命名的部落祖先发祥之山,迭剌部所建的宗庙石室,就是迭刺部按祖先民族“凿石为祖宗之庙⑦”的传统在祖山前方立的祭祀祖山的宗庙。契丹建国后,辽太祖在祖山下建立的斡鲁朵,就是为奉祠设在这里的宗庙,据《武经总要》卷22载:“阿保机既创西楼,又于西南筑一城,以贮汉人,今名祖州”。辽太祖死后,祖州又增加了奉陵邑的内容,成为集奉祠宗庙和看守陵墓的一种行政建置。

按照东胡民族祖先起源的传统观念,各民族的祖先都是从祖先发祥的山上出生的,所以死后各民族的祖先也要归葬到这座山上去,在东胡族各民族处于黎明时期,一般的盛行二次葬,人死后需要灵魂脱离肉体,魂归祖先发祥之山⑧,但是到了晚期,随着汉文化的传入,土葬开始流行,出现了土葬于民族或部落发祥之山的新变化。据《辽史地理志》载:“祖州,上,节度。本辽右八部世沒里地,太祖秋猎于此,始置西楼。后因建城,号祖州。以高祖昭烈皇帝,曾祖庄敬皇帝、祖考简献皇帝、皇考宣简皇帝所生之地,故名”。辽太祖的四代先祖都出生在祖山下,说明迭剌部大人按照祖先起源于祖先发祥之山的传统将部落大人的妻子临产前送到祖山下,生下子女以世袭部落大人的职位,这是东胡族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祖先崇拜演变成对权力崇拜的表现形式。这种分析是基于对祖山及其附近地带的自然环境所得出的结论。祖山附近是山壑纵横的多石山地,自然条件较差,即不适于放牧,也不适于居住,人类除了特定的需要之外、是不会选择在这里居住的。迭剌部部落首领的居住区一直在乌尔吉沐沦河和沙里河交汇处一带,这一带是水草肥美的山间平原,是游牧民族最理想的生活区域。最迟在唐代早期,这里就是契丹族的政治中心,为松漠都督府所在地之一。辽太祖的四代先祖都是契丹部落联盟的头面人物,其居住地应在上京一带,不可能选择祖山一带作为居地,辽太祖四代先祖之所以生于祖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受祖先崇拜观念的制约。

这就和奇首可汗和可敦遇木叶山为配偶,在木叶山生下契丹八个部落始祖以及契丹始祖奇首可汗生于都庵山,辽国五代祖勃突生于勃突山一样,应该是一种将对山的崇拜和祖先崇拜融合为一体所形成的传统观念所导致的。

按照东胡族系的传统观念,各部落大人生要生在祖先发祥之山,死时还要归葬到祖先发祥的山上去。并在死后遗体要停放在宗庙内,据《辽史太祖本纪》载:“(天显元年9月)丁卯,(太祖)梓宫至皇都,权殡于子城西北”。次年八月丁酉,葬太祖于祖陵”。祖州内城西北正好是迭剌部祭山宗庙石室所在地,石室内放置了一个相当大的石床,这个石床便是辽太祖停灵的位置,将辽太祖置于宗庙内停灵一年,实际上就是按照契丹古老葬俗让辽太祖的神灵回到部落发祥之山上去,待一年后再按照中原的葬俗“太祖陵凿山为殿,日明殿。殿南岭有膳堂,以备时祭⑨”的方式安葬。辽代帝陵的埋葬区域特点也按归葬习俗进行,辽太祖、太宗,穆宗都是葬于祖山一带的群山;人皇王、世宗、景宗、天祚帝葬于契丹祖先民族命名的鲜卑山区(医巫闾山);圣宗、兴宗、道宗葬于勃突山附近,“庆州......辽国五代祖勃突,貌异常,有武略,力敌百人,众推为王。生于勃突山,因以名,沒,葬山下”⑩。由此围绕祖先发祥之山形成三大皇陵归葬区。即使是契丹的贵族和平民百姓,也按归葬习俗安葬在各部落的区域内,辽史记载的许多贵族官吏远在几千里外做官,死后也要不远千里归葬祖堂就是这种归葬礼习俗的反映。至于为何契丹人不葬于两河之间的木叶山,这主要是由于两河之间不适于土葬造成的。两河之间均为的沙地,砂质土壤不易固定,地下水位极浅又不易深埋,如果土葬,不但地表难以建立封土堆积,天长日久就是砂走棺露。此外两河之间没有像大兴安岭和医巫间山那样气势磅礴,山青水秀的山脉,辽代皇帝埋葬又将堪舆地理术作为依据,两河之间也没有像堪舆地理术所要求的葬地,辽代皇帝不以两河之间木叶山作为葬所其原因概源于此。

从语言比较学角度对本叶山进行解释,在木叶发音相近的语言中,也能找到和祖先发祥有相近之处的词汇。蒙古语和契丹语同属阿尔泰语系,两种语言在语法和发者方面有许多相近的地方。蒙古语都叶,和木叶发音相近,译为祭记之意,是否可以这样推断,契丹语木叶山之意即汉语祭祀的祖山之意,所以生活在辽国的汉人按汉语将木叶山翻译成祖山,而不用契丹语木叶山,这和汉人称潢水而不称契丹语女古没里是一个道理。

按照木叶的发音去寻找和契丹祖先发祥之山有关的山脉相对照,我们发现称作木叶山的山还不止两处,契丹始祖所生的都庵山,也是契丹语木叶的另一种音译。木叶和都庵发音基本相同。都庵山位于老哈河上游,是契丹族未形成之前奇首可汗所在部落的发祥之山、后来奇首可汗所率部落东北迁徙到两河交汇处,和其它部落融合形成契丹族之后,遂将两河交汇处的一座山命名为新的木叶山(都庵山)并以此作为新民族成立的标志。

在《契丹国志》等较早期记载木叶山的历史文献中,一般地将祖陵附近的祖山按契丹语称为木叶山,将木叶山称为祖山的仅仅见一处即《富郑公行程录》,显然该行程录未经叶隆礼修改原文便收于《契丹国志》中,表明宋代历史文献仍习惯按契丹语称祖山为木叶山。到了元代编修《辽史》时,《辽史》里再也见不到称祖陵有木叶山的任何记载。《辽史》的编纂者可能在收集史料注意到两处同名的木叶山容易给人造成地理上的混乱,同时也避免在注释上的麻烦,所以在编书过程中统一体例,将祖陵附近的木叶山一律按《富郑公行程录》所称的祖山称呼,而将两河之间的木叶山保留。然而后人不知《辽史》编纂者的原意,反而在对木叶山的考征上增添蛇足之笔,使原本就清楚的史事变的愈加混沌不清,现在实有还其历史本来面目之必要,本文所阐述的目地就在于此。

注释:

①③《宋会要》卷162。

②《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中华地图学社出版。

④《太平御览地部》10鲜卑山条引《十六国春秋》:“慕容麾,先代君辽左,号曰东胡,......秦汉之际为匈奴所败,分保鲜卑山,因复以为号也,棘城之东。塞外又有鲜卑山,在辽之西北100里,与此异山而同”。

⑤关于乌桓山的得名,据丁谦:《后汉书乌桓传地理考证》载:“乌桓因山得名,乌桓者,鸟兰之转音也。蒙方语红曰乌兰,故传又称赤山。考游牧记,阿鲁科尔沁旗北乌兰峰,与乌珠穆沁旗接界”。

⑥《契丹国志》24

⑦《魏书礼志一》。

⑧《北史契丹传》载:“父母死而悲哭者从为不壮,但以其尸置于山树之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

⑨⑩《辽史地理志》。

作者:张松柏

编辑: 乌伊罕、任静

陕西西安:2020木王•黎坪五彩金秋红叶节重磅来袭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大诗人刘禹锡的笔下,秋天充满诗情与画意。在坐拥八百里秦川福地的陕西,山水、历史、文化、建筑在此交织成绝美的画作,演绎出更为精彩夺目的秋色盛景,红叶漫天,秋景绚烂,作为两大拥有醉美红叶和山水秋韵的景区,黎坪与木王山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秋季旅行的热门目的地。

继去年两大景区首次联动举办红叶节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后,2020木王•黎坪五彩金秋红叶节又“重磅来袭”。9月23日,以“陕煤奉献 乐享金秋”“黎坪红叶红动川陕 木王山水艳动三秦”为主题的2020木王•黎坪五彩金秋红叶节暨秋游项目发布会在古都西安隆重举行,旅行社、户外俱乐部、媒体记者、新媒体大V等300余人参加了活动。活动现场,精彩的推介、震撼的光影秀、唯美的古典舞使得整个活动现场高潮迭起,而现场发布的1元、9元秒杀以及多项惠民举措更是让利于民。

在造型逼真的红叶造型留影区前,拍照即时打印功能吸引了不少嘉宾参与。 “刚拍照发了个朋友圈,有很多朋友问什么时候发木王山和黎坪景区的秋游团。”一位旅行社代表笑道,“每年入秋,黎坪的红叶,木王山景区的山水板栗都是值得一去的理由。”

伴随着美轮美奂的光影秀《筑梦》,活动正式拉开帷幕。陕西省旅游协会会长辛建伟,陕西煤业化工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守平以及镇安县副县长田继伟 ,南郑区委宣传部部长袁蕊分别致辞,陕西木王森林公园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春收,汉中黎坪景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黄成林分别对木王山、黎坪两大景区的旅游资源进行了推介,并分别发布了两大景区的秋季旅游新项目和优惠政策。

木王山景区地处西安一小时经济圈,境内浓缩秦岭山水精华,一年四季美景不绝;黎坪景区生态景观富集、地质地貌奇特,是陕南独具魅力的大众旅游休闲目的地。此次两大景区特联合携程以及陕西电信推出多重惠游活动,进一步让利于广大消费者,诚邀大家来木王山看密林叠翠流金、到黎坪赏千山层林尽染,我们一定会让大家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杜鹃红,杜鹃黄,漫山吐芬芳。十里烂漫笑群峰,花仙聚木王。天浴俏鹰嘴长,神工胜巧匠,嫦娥沐浴舒广袖,醉卧跑马梁……”一首高昂的《咏木王》细数了木王山景区的各个景点,身着淡绿色轻纱裙的演员们翩然起舞,展示着迷人木王的万种风情。伴随着LED屏上片片飞落的红叶,一曲舒展优雅的《秋舞红叶》更显曼妙,演员们身着粉白相间的轻纱,仿若在黎坪的斑斓秋色中翩然起舞,一颦一笑皆是万种风情。

当天,为了回馈广大游客,两大景区还发布了“2020木王•黎坪金秋携程1元、9元秒杀”活动以及“陕西电信百万会员木王•黎坪金秋惠游季”活动,为了让更多游客感受木王山、黎坪景区之美, 木王山景区、黎坪景区分别将推出系列优惠活动。

木王山景区地处西安一小时经济圈,境内浓缩秦岭山水精华,一年四季美景不绝。金秋之时的这里,3河、9溪、18瀑、36潭尽情舒展着水的魅力,水色之外,72峰、108个主要景点绵延相连,层林尽染,双头马景区、四海坪景区、杜鹃岭景区、鹰嘴峰保护区共同演绎着这片云中王国的旖旎多姿。从山脚到山巅,从千米石瀑、千丈鹰峰到双头马,红叶漫山铺就,层林浸染,如霞似锦,其红叶观赏面积之广令人称奇。在温婉的四海坪里,漫山遍野的红叶更是红了山,红了水,红了天。木王山的秋天,散落在每一块石间,每一棵树上,壮阔震撼,令人流连忘返,是关中游客观赏红叶秋景的绝佳胜地。

为了提升游客的体验度,木王山景区将于今年国庆节正式推出“夜游木王”项目,引入发光秋千、云朵灯、七彩踏板彩色跑等互动项目,同时配套星空温泉和主题民宿,为游客带来独特的感官和游览体验。此外,“十一”期间举行的2020陕西镇安木王登高节暨板栗采摘美食节特别推出西安百名社区团长木王赏秋景、千斤镇安板栗免费送、千人共品木王板栗炖鸡宴、奇幻森林夜游木王及全家自驾主驾免票等十大精彩活动吸引游人。

秋天是黎坪最美的季节,古色古香的元坝古镇、鬼斧神工的剑峡、色彩缤纷的红尘峡、破空而下的枫林瀑布以及令人惊叹的中华龙山无一不令人沉醉。而这其中,黎坪红叶的魅力令人折服,山林间色彩驳杂,漫山遍野的红叶因山势、海拔、树种的不同而各具韵味,从大红、暗红、金红,到绯红、紫红,橙红,中间还夹杂着黄绿,完全没有单调重复之嫌,就如画家打翻的调色板,色彩眩目让人心醉。景区红尘峡特有的峡谷水体景观,更是给人一种千沟万壑、漫山飘红的感觉,宛如人在画中游一般。每年秋天,来自川陕地区以及全国各地的游客、摄影爱好者络绎不绝,前来领略生态黎坪风姿,定格金秋美景。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黎坪景区将创新推出“云端红叶节”活动,以热气球升空俯瞰黎坪红叶和人体红叶彩绘摄影大赛为宣传点,借助直播平台和专业团队,多方位为活动营造热潮。此外,景区内高科技5D互动感应玻璃桥、互动投影、体感游戏机和新引进的红遍抖音的跳楼机,以及目前最先进的虚拟游戏7D幻影暗黑战车等高科技VR项目外等都将带给游客最极致的体验。

本次活动由陕西煤业化工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镇安木王森林公园管委会、汉中黎坪景区管委会主办,汉中市旅游协会、商洛市旅游协会、镇安县文化和旅游局以及汉中南郑区文化和旅游局协办,木王山景区、黎坪景区承办,陕西众一传媒负责策划执行。

上阳苑景区种植红叶石楠迎春腊梅​等苗木10618株

全市立体绿化改造提升工作启动后,湖滨区高度重视,全面掀起了立体绿化建设行动的热潮。目前,该区上阳苑景区立体绿化任务已全面完成。

4月13日,来到上阳苑景区实地探访立体绿化改造工程建设情况。

上阳苑景区是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弘扬历史文化而决策建设的又一项重点工程,也是三门峡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重点工程之一。随着近年的发展,景区已经成为三门峡的一个标志性景观点和广大市民休闲、娱乐、观景、健身的好去处。在现场看到,景区门前路面干净整洁,制作精美的18组水泥种植花箱林立两侧,新栽植的油松个头挺拔;450余米的水泥种植槽兼具结实耐用与美观大方的特点,目前全部建设完毕并完成苗木栽植。

上阳苑景区立体绿化工程是湖滨区承担的城区立体绿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区管理处邀请市林业和园林局园林办和区林业局专业技术人员,到景区结合下达的绿化任务,进行实地指导,同时还聘请三门峡天鹅湖园林设计院专业设计人员进行规划设计。施工期间,每天现场施工人员不少于15人,并配备1名技术人员负责指导。历时23天,景区共种植红毛月季、藤本月季、爬墙虎、红叶石楠、迎春、小叶扶芳藤和等各类苗木10618株,高标准如期完成了立体绿化任务。景区管理处主任宁维峡表示,下一步将牢固树立“三分种、七分养”思想,切实抓好立体绿化的管理和养护,确保成活率,巩固立体绿化工作成果。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4608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