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莲花书院遗址

莲花书院遗址位于增城区宁西街南香山东南山麓,年代为明,类别为古遗址。

莲花书院遗址为第九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莲花书院遗址“验明正身”

莲花书院遗址

高空俯瞰位于广州增城区永宁街南香山的莲花书院遗址全景。南方日报记者 李细华 摄

从莲花书院遗址发掘出的文物:“乙巳春泉翁书”残碑。

穗文考 摄

莲花书院遗址现场的柱础,将在原地保留供观众参观。

南方日报记者 李细华 摄

在广州增城区永宁街南香山,静静躺着一片鲜为人知的明代书院遗址。据文献记载,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湛若水曾在此选址并创建了“莲洞书馆”,又称“莲花书院”。

2016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配合增城区推动莲花书院重建工程进行的考古调查勘探时,发现了这片遗址,随即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如今,遗址“莲花书院”的身份已得到确认。该遗址还被省有关部门评为“2018年南粤古驿道文物重大发现”。

增城是湛若水的家乡。莲花书院是湛若水晚年创办的重要书院,是其创办的40余所书院中目前唯一经过考古发掘且保存完整的重要遗址,也是其家乡乃至整个岭南地区保存最好的明代书院遗址。专家表示,莲花书院的发现,为中国古代书院特别是明代书院的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考古资料。

目前,考古专家正在对遗址进行保护修缮。近日,记者在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引导下来到遗址现场,一睹明代书院真容。

●南方日报记者 杨逸 见习记者 徐子茗 通讯员 穗文考

历史▶▷

书院由湛若水创办

增城区永宁街的南香山是增城西部新塘地区的最高峰。莲花书院遗址就在海拔约200米的山腰处。

莲花书院依山而建,坐西北向东南,分布于两条小溪交汇的五级平台上,呈中轴对称结构。五级平台从东南向西北逐级升高,各平台间通过中轴线上的台阶连接。书院的建筑布局清晰:中轴线上依次为大门、讲堂、后堂;大门之后,讲堂之前,有馆舍列于两侧。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易西兵告诉记者,调查勘探前,考古人员开展了大量文献搜集分析工作,掌握了莲花书院的大体位置。

“我们对调查发现莲花书院遗址并不意外,但书院遗址的规模和保存完整程度,则有些出乎意料。”易西兵回忆道,“我们在发掘过程中也感受到当年修建书院的不容易,同时又佩服甘泉先生选址的独到眼光,书院的环境令人心旷神怡,这里确实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地点。”

那么,如何确认遗址就是明代大儒湛若水创办的莲花书院?在目前已清理的出土遗物中,考古人员发现一件红砂岩材质的残碑,表面刻有“乙巳春泉翁书(書)”的字样。“甘泉”是湛若水的号,而碑书上的“泉翁”就是指他。“乙巳”为干支纪年。结合湛若水的生平,可以确定这里的“乙巳”,就是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表明遗址与湛若水的密切关系。

“卜其上为正堂三间,左右为偏堂各三间,左右为翼廊,其前为讲堂五间,翼廊如之,又其前为门楼三间,又将诸生馆于东崦西崦者数十间……”书院的布局结构也印证了湛若水《娥眉山莲花洞开创书馆记》的记载。据说,湛若水为修建这座书院耗���了大量精力,从选址到建成花了差不多三年时间,可见工程艰巨。

未来▶▷

柱础和雕刻将原地保留供民众参观

2018年3月至6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发掘,清理出房址4座、石墙43段、台阶4处、坑2个、排水孔2个及路面1处、红砂岩柱础21个、麻石柱础9个,绝大部分为明代莲花书院建筑基址遗存。

目前,除了少部分位于四层平台的柱础外,其它文物已运送至文物库房妥善保存。据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调查勘探部馆员、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张百祥介绍,这些柱础的结构及雕刻都十分精美,将在原地保留供观众参观。

在距离遗址西北部25米处,考古人员还发现“海阔天空”摩崖石刻,其顶部刻有“中主石”。记者在现场看到,石刻的雕刻痕迹稍显模糊,但字样仍清晰可辨。石刻位于莲花书院建筑的中轴线上,推测应与莲花书院的建筑布局有关。考古人员还发现,东南书院的门楼台阶往下,有一条向东南延伸的石砌路面,长约38米,据推测这里曾是从山下通往书院的道路。

专家表示,莲花书院与湛子洞、“海阔天空”石刻、下山小路构成整体,这对研究明代书院的建筑规划及空间布局具有重要意义。该书院还是明代正德、嘉靖年间书院兴盛的重要见证。“湛若水在70多岁高龄仍亲自选址修建这座书院,也体现了他一生致力教育事业的精神风范。”易西兵说。

目前,文物考古单位正积极协助增城区政府及永宁街道办,对莲花书院遗址开展保护利用工作。

“下一步需要对遗址进行保护,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石墙进行加固保护。”易西兵希望,莲花书院遗址未来可结合南香山森林公园的提升改造,开放供民众参观。

五百年莲花书院遗址“验明正身”,新发现证实了文献记载

近日,

成为2018年广州五大重要考古发现之一,

并入选“2018年南粤古驿道文物重大发现”的

莲花书院遗址考古勘探发掘

再次成为了关注焦点。

莲花书院遗址

是有什么新发现了吗?

马上跟着文化菌来了解下!

遗址发现“乙巳春泉翁书(書)”残碑

据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调查勘探部工作人员张百祥介绍,莲花书院遗址地处增城区南香山东南山麓。

南香山南距东江8.7公里,西距广州古城中心区约36公里,海拔434.1米,是增城西部地区的最高峰,也是“广东三樵”之一的南樵,又名南樵山。

2018年3月至6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莲花书院重建工程建设进行考古勘探发掘,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总体揭露面积约1800平方米。

据统计,从分布在人工堆填的五级平台上的遗址中,考古清理房址4座、石墙43段、台阶4处、坑2个、排水孔2个及路面1处、红砂岩柱础21个、麻石柱础9个。这些发现物大部分为明代莲花书院建筑基址遗存。

同时出土了包括牡丹纹瓦当、滴水、青花瓷碗、刻字残碑等文物标本80件(套)。

在出土的遗物中,有一件刻有“乙巳春泉翁书(書)”的残碑,红砂岩材质。有研究人员解读,碑刻中“泉翁”指的就是湛若水,“乙巳”为干支纪年。

“乙巳春泉翁书(書)”残碑

通过查阅湛若水的生平,可确定该“乙巳”年即为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正好与文献记载吻合,从而确认本次发掘的遗址就是湛若水创办的莲花书院。

那湛若水何许人也?

知多点

湛若水(1466-1560),号甘泉,广东增城人,明代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历任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

书院建筑基址结构与著文记载吻合

莲花书院遗址身居山林深处,发掘现场可见,莲花书院依山势而建,南北宽30.5米,东西长59.0米,总面积约1700平方米,呈中轴对称结构,坐西北向东南,方向120度,建筑基址分布于两条小溪交汇岬角内人工堆填的五级平台上,五级平台从东南向西北逐级升高,各平台间通过中轴线上的台阶连接。

莲花书院遗址现场的柱础,将在原地保留供观众参观。

其中,第一级平台为书院门楼,分三间;第二、三平台可能为书院的诸生馆,发现房址有三座共分八间;第四平台为书院的讲堂,分五间,两侧为翼廊;第五平台为书院的正堂及左右偏堂,都为三开间结构,两侧为从第四平台延伸而上的翼廊。

考古人员称,上述书院的结构与湛若水的《娥眉山莲花洞开创书馆记》中所述“从予复往观之,定阙宅,卜其上为正堂三间,左右为偏堂各三间,左右为翼廊,其前为讲堂五间,翼廊如之,又其前为门楼三间,又将诸生馆于东崦西崦者数十间”的记载吻合。

值得一提的是,距书院遗址西北部25米处有一个“海阔天空”摩崖石刻,其顶部刻有“中主石”,正好位于莲花书院建筑的中轴线上。

考古人员推测,该遗存结构应与莲花书院建筑布局有关。而在遗址东南部书院门楼台阶往下,发现一条向东南延伸的石砌路面或许这是山下通往书院的道路。

出土的牡丹纹瓦当

是岭南地区保存最好明代书院遗址

莲花书院遗址的发掘学术意义十分重要,体现在:

第一,发掘揭露出来的明代莲花书院遗址的形制布局与相关文献记载相互印证,其时代明确,是明代正德、嘉靖年间书院兴盛的重要见证。

第二,莲花书院建筑基址大都保存完好,对研究明代书院的建筑规划及空间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莲花书院是湛若水创办的40余所书院中目前唯一经过考古发掘且保存完整的重要遗址。

第四,莲花书院为中国古代书院特别是明代书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莲花书院,因何荒废?

考古人员介绍,对于莲花书院的荒废,史书上鲜有提及,但可以从遗留的县志记载中找到些许线索。

根据清康熙版《增城县志》记载可知,书院于明嘉靖十九年 (1540) 建成,至清康熙年间已经荒废。

其间书院遭受过两次致命性打击,可能与其荒废有直接关系:一是明万历七年 (1579),首辅张居正奏请朝廷“诏毁天下书院”“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徒党”,书院或许毁于这一政策;二是明末清初时兵荒马乱,生灵涂炭,书院可能毁于那场动乱。

青釉小杯

但前者根据《明纪》载:“万历七年春正月戊辰,诏毁天下书院。自应府以下,凡六十四处,尽改以为公廨。”

可见朝廷的政策是毁书院,但其实书院的建筑还是能够保留的,只是改用途而已,且万历十年 (1582) 张居正死后,各地书院又纷纷复办,所以张居正改革这一措施并未使莲花书院被毁。

结合对莲花书院遗址的勘探试掘,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明嘉靖-万历年间的瓦当和瓷片,遗址内莲花书院的地层内没发现任何的清代遗物,所以书院的倒塌时间应为明末,这符合县志等文献的记载,所以莲花书院的被毁时间应该是明末清初。

莲花书院遗址

来源:广州日报、南方日报。

声明:相关文字和图片版权归属来源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

南京清凉山崇正书院遗址

南京清凉山崇正书院遗址 崇正书院在清凉寺东侧山坡上,明嘉靖年间修建。

建立者是嘉靖年间担任南京督学御史的耿定向,整个建筑依山势而宜,绿树掩映,古雅清静。

院内假山、水池、凉亭、徊廊相连,以及随宜点缀的花草、竹丝,具有典型的江南园林风格。

书院共三进,前两进两侧有游廊相连,第三进称“清凉胜境”,筑于高处。

正殿是一座高6 米、宽16米、深20米的重檐翘角古建筑,殿前有水池与石刻的流水龙头。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4577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