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正龙民居群

正龙村位于新化县水车镇西部,紫鹊界核心景区海拔800米的山坳内。正龙村民居,则镶嵌于田园阡陌之间,200余户居民的干栏式木房相互交错,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其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一座充满奇异的自然风貌、灿烂的人文景观及厚重的历史文化古村,正龙民居群,正龙民居群简介,正龙民居群-娄底市新化正龙民居群旅游指南

天水胡氏古民居——全国罕见的明代民居古建筑宅院群

正龙民居群

天水胡氏古民居(俗称南北宅子),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民主西路,西边毗邻文庙,是天水市现存的明代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我国西北地区唯一现存的明代品官府第。

民居由南宅子和北宅子两处隔街相望的古建筑群组成。南宅子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北宅子建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距今分别已有395年和388年的历史。两处古宅的建筑布局、结构形制、屋顶脊饰、砖木雕刻等等都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南宅子和北宅子的创建人是胡来缙和胡忻,父子二人都是明代的名臣,邑人誉为“父子乡贤”。胡氏民居由于是胡来缙、胡忻父子的私宅,所以其形制基本按中国传统民宅的四合院形式构建。

四合院是从正房围绕中间庭院而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且四面房屋相连,走廊相通,即使雨天亦可免雨淋之苦。中国四合院以北京清代和民国初年四合院为代表,而胡氏民居虽为四合院,却以其西北地区特有的构建方式不同于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无论正房或厢房均为马鞍架结构,而胡氏民居除正房与倒座为马鞍架结构外,厢房则采用俗称一坡水的天水民居构建方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前后两进四合院的正屋自明万历朝建成之后,未进行过大的翻修,至今依然保持着400年前的原貌,这在全国范围内也是极为罕见的。

梁思诚先生说,“中国古民居欲求三四百年以上之住宅,殆无存者。”但因为西北地区的干燥气候,使得天水这些砖木结构的古民居得到了很好的保存,所以愈发显得珍贵。著名文物、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称它“是甘肃省唯一的也是全国罕见的具有典型明代建筑风格的古民居建筑宅院群”。

甘肃省文物局(1998)14号文件对天水古民居的评价是:“天水古民居是保存至今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天水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1年6月25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与麦积山石窟、大地湾遗址、伏羲庙、兴国寺、大像山、水帘洞石窟等其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同构成了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文化载体。

胡氏民居其科学、历史、艺术价值在甘肃省是唯一的,全国也罕见,为研究天水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提供了珍贵、丰富的历史资料,既是天水民俗博物馆,又是天水古民居建筑文化的博物馆,也是甘肃省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民俗文化旅游场所。

古建家园--古建中国以线上+线下模式,建筑+互联网+文化,传承与发扬建筑文化,把传统优良文化植入到建筑材料中,让建筑从源头上有文化,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科学技术古今结合、中西融合,应用于现代建筑行业,倡导将优良的传统文化走入大众的衣食住行。古建、建筑行业相关原创内容,欢迎大家踊跃投稿(私信)。

更楼甘溪方氏民居,这才是建德古民居的正确打开方式啊~

建德的古代建筑,

承袭了徽派建筑的基本风格,

富丽华瞻、结构精美,

一块块石砖,一根根梁木,

似乎都诉说着国家、民族、家庭的动人故事……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更楼甘溪方氏民居,

趁着老祖宗的留下的古建筑还在,

去看看,去体验,去保护……

甘溪方氏民居位于更楼街道甘溪村村中心,建于清朝道光二十四年(1846),建筑坐西北朝东南,占地362.3平方米。由主体建筑(三进院落)和附屋建筑(三合院)组成的院落群,建筑为传统砖木混合结构,硬山双坡屋面、马头墙、石库门。

主体建筑为三进院落,由前厅,第二、三进主楼和四个厢房组成,大门为砖雕门楼,仿牌楼式六柱五间五楼,建筑面阔四柱三间,前厅进深四柱三间七檩,五架抬梁,前后带单步梁,第二进主楼进深五柱四间,第三进主楼为二层结构,进深四柱五间。附屋位于主体建筑西南侧,由主楼和两厢房组成,三合院,二层结构,面阔四柱三间,主楼进深五柱四间。

门楼砖雕雕刻繁琐的蔓草纹、回纹、“万”字纹、花卉纹、人物故事纹等,牛腿为双面雕,雕刻亭台楼阁、风景人物、柱础带覆盆,六边形,上雕瑞兽。

该民居规模较大,装修较好,以砖雕、木雕、石雕见长,工艺精湛、题材丰富,包含了丰富的乡土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为建德乡土建筑之少见,具有较高的文物和艺术研究价值。

资料来源:《古代建筑》

中华民居•龙潭专刊 ‖揭开龙潭封印

中国时代巨变折射在闽东屏南古村是一场涅槃。一个集体正在揭开龙潭封印,探索“龙潭模式”,打造以文创激活古村的“中国样本”;共建“龙潭机制”,重构信仰图腾,进行重塑古村文明的“中国探索”。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屏南建县。县治双溪位于翠屏山之南,故清雍正皇帝赐名“屏南”。屏南建县后,属福州府。

石红青兮百叠,山浓淡兮万重。”上天厚爱屏南,散布数百座叠嶂山峦在“闽东凉宫”,铺陈出奇峻多变的风景。然而,群峰耸峙也是自然加诸屏南一道难以破除的千年封印—因山高路险,屏南数百座古村栖于鹫峰山脉中段,千年无人识,好物难予君。世世代代屏南人无法逾越数百座千米高峰,也无法摆脱“ 又贫又难”的困境。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摆脱贫困首先要摆脱思想上的贫困,外不困于山,内不困于心。“周其旧邦,其命维新。”思想观念革新是发展动力,其次是政策和机制革新,对此有着清晰认知的屏南县委、县政府和屏南人,在纵横交错的山谷盆地上,在蜿蜒交汇的溪流间,以一往无前的开拓精神突破重重阻隔,为生存和梦想而战。

龙潭村全景图

外在自然条件的限制激发了屏南人内向自求的精神,即在有限的条件中,把人的能动性发挥到极致,凸显精神的巨大力量。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石牛头村民为代表的屏南人凭借“滴水穿石”的开拓精神,开山辟路,逢水架桥,一度成为闽东的乡村样板。然而,进入新世纪后,仅凭借艰苦奋斗的精神拯救日渐凋零的“空心古村”已经不现实。要想揭开以龙潭村为代表的高山古村的千年封印,唯有通过改革,唤醒群众自信,创新业态,撬动经济,探索政策、机制和观念的更新,创造新的价值,让古村重新绽放魅力。由是,选择改革前行的方向,成为屏南县领导班子面临的新挑战。

揭开龙潭封印,探索“龙潭模式”

屏南县集体出击

在屏南山水之间,数百座古村形貌灵魂俱全,穿越了千百年历史的沧桑,书写着与天地之间的默契,记录着未被历史遗忘的文化密码。

龙潭村保存了古老的文化传统和建筑风貌。

屏南县共有153个行政村,其中百年以上的古村就有150多个,如沧海遗珠般散布于300余座高海拔山峰和167条溪流之间,大部分保存完好,但日趋空心化。如果说,古村保护与活化工作在其他地区是工作之一,那么,在屏南县就是工作重点。

“2013年,屏南县正式成立了以时任县政协主席周芬芳为组长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领导小组,开始对县域内古村落进行保护。经过努力,屏南县目前有22个古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还有130多个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古村,这些都是前人留下的一笔宝贵文化遗产,也是屏南县的工作重点。我们对古村保护工作很重视,每年都从财政资金中拨专款专用。几年下来,单纯的保护工作所起到的作用并不大。于是,我们开始转换思路,从物化保护调整为活化利用。”屏南县委书记吴允明回忆起屏南县从古村保护到活化的探索历程,略带几分感慨。

屏南县境内群峰耸峙,有大小山峰300余座,千米以上山峰有265座。境内最高峰海拔1627米。

所谓善缘,不过是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机相遇,共同开启一段试炼之旅。在屏南县政府遍寻古村活化带头人的时候,有一个人也在四处寻访可以落地文创项目的古村—他就是后来的屏南县传统村落文创产业总策划、艺术家林正碌。事情回溯到2015年春夏之交,林正碌敲开了屏南县时任宣传部副部长张峥嵘办公室的门,直率表达了想要在屏南县找一个古村落作为实施“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公益教学场地的想法。当时,张峥嵘并未意识到,屏南县古村发展历史正在掀开新的一页。

屏南县双溪镇前洋村,2019年6月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是始建于宋代的古村。

而彼时,林正碌已经真切感受到这位官员身上的热情是真实的,眼里的光是诚挚的,与他后来接触的其他屏南县官员一样,实在谋事、踏实平易、一心为民。张峥嵘擅长摄影,尤其喜欢用镜头捕捉屏南县古村的精彩画面。一些古村的景致已经永远消失,但在他的摄影作品里留下了一份永恒的见证。热爱古村的张峥嵘当时就意识到,林正碌有可能为屏南古村保护与发展带来新机遇。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向屏南县时任政协主席周芬芳汇报了此事。

作为屏南县古村落文化保护工作牵头人,周芬芳一直深爱着古村。凭着多年从事文化保护工作的经验,她觉得值得一试。“这些年,一些乡镇为了短暂的经济利益,纷纷拆除古建筑,破坏古村资源。屏南诸多古村落分散于山地各处,政府的关注精力有限,如果不能发动群众共同保护,不能采取‘活态保护’的方式,古村就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建设的速度赶不上消亡的速度,很多古村就会彻底消失。林正碌想要在古村中教村民学画,不但可以丰富村民的生活,也是实施‘活态保护’的极佳案例。”周芬芳说。

屏南县屏城乡厦地村,为“屏南四大书乡”之一,山高水秀,古木参天,有“人间仙境”之称。

秉持开创胸襟,突破重重阻隔

屏南人为生存和梦想而战

屏南县领导班子勇于探索的精神在周芬芳、张峥嵘等每一位干部身上都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坚持奋斗,还是坚持革新,都凸显了智慧的屏南人秉持的精神法宝。这种不屈不挠、奋发向上、勇于开拓的精神与时代相结合,就形成了推动时代发展的动力。

对引进林正碌,屏南县领导班子是很谨慎的。可以说,经历了一番争议。在屏南县副县长张仁寿的印象里,林正碌“从天而降”后,屏南县古村活化工作正式启动了。“林老师用教村民学油画的方式,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正视自己的创造力,进而热爱生命和周围的环境以及传统文化,并吸引了一大批城市人来古村认租古宅并长期定居。这种古村活化的方式或许不可思议,但非常成功。从第一批的20名学员到如今已有数万名学员,可以说双溪安泰艺术城是龙潭文创片区扬帆的起点。”

龙潭村目前正在策划发展创意农业,提升传统农业产品的含金量。

屏南县副县长郑维祿回忆说:“当时,我们真的很想盘活古村资源,所以,但凡有一点希望都要试一试。当然,不是盲目试错。对于是否引进林正碌,我们一直在进行内部讨论。最终,勇敢前进的观点压倒了谨慎观望的想法,寻求突破的声音压倒了保守的声音。”

屏南县副县长郑维祿

其实,当时屏南县大多数干部都无法理解林正碌口中“ 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公益艺术教学活动对保护和活化古村的意义。在其他地区,林正碌的自荐都被客气地婉拒了,但在屏南,他的计划得到了接纳。这与屏南县委、县政府强烈想要改变现状的冲动和领导者勇担责任的魄力是分不开的。

“作为深藏在福建东北部群山之中的贫困县,屏南县太需要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机遇了。领导班子集体都怀有想要改变的急迫心情,哪怕只有一点光,都要抓住;哪怕是林正碌这样一位看起来‘满口荒唐言’、未经证实能创造价值的艺术教育者,他们也不想错过。可以说,屏南县走上文创之路的过程体现了地方政府领导班子的改革精神和开创胸襟。”福建省住建厅副厅长蒋金明如是评价。

龙潭村四面环山,一条小溪从村中流过,溪水清澈见底,七座石桥横跨溪面。村尾最古老的石拱桥大约建于明代,清代在桥面又建了桥厝。村庄民居沿着小溪建成,呈南北对称格局。

“我们还是应该探索一下,应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周芬芳当时找到吴允明商量时如此说。吴允明当即拍板:“没问题,我相信你。”于是,屏南县政协出资3万元,简单修复了甘棠乡漈下古村的一栋老房子,将之作为林正碌开展公益项目的落脚地。

林正碌在甘棠乡漈下村进行了两个月艺术公益教学后,吸引了《福建日报》和福建电视台《瑰宝》栏目记者前来采访。报道一经公布后,漈下古村艺术教育活动引起了社会关注,并迎来了很多考察者。其中,一些考察者希望林正碌将艺术公益教育项目转移到当地。这些地方政府展示出来的巨大热情,让林正碌有些动摇了。当时,他在屏南县并没有获得官方认证的身份。

新村民在龙潭村建设中融入很多心血,往往将之作为“第二故乡”。

周芬芳记得很清楚,她听到林正碌打算去其他地方的消息的时间是2015年8月10日下午1点15分。当时漈下村艺术公益教学刚刚有了点儿眉目。“不能就这么中断了。”她心想。她当机立断,迅速给吴允明拨通了电话,建议县政府立即授予林正碌官方身份、给予待遇,而不仅仅只让他担任民间公益志愿者。

吴允明很重视这件事,当即找到林正碌,表示要聘请他为屏南县古村落文创项目总策划。几天后,屏南县委召开常委会议研究全县古村落保护工作,紧接着又召开了座谈会,与会者100多人,全县多位古村保护专家都在会上发了言。周芬芳回忆,在大会上,吴允明没有向林正碌发聘书,怕有人提意见,影响林正碌的情绪。散会后,他才向林正碌发放了聘书。如此妥帖周密地安排,无非是想为林正碌顺利开展下一步工作铺路。

村庄古老的肌理和传统风貌得到了小心呵护和完整保存。

“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有了屏南县政府这些重视举措后,林正碌才坚定了继续在屏南开展艺术公益学活动的决心。

双方开始了试炼。这一试,点石成金。几个月之后,林正碌的艺术公益教学活动成果卓著,影响力巨大,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强烈反响。两年后,这个项目已经让屏南这个当时的省级贫困县在全国拥有了独特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后来,总结成功经验,周芬芳说,县委书记、县长等领导的开明思想起着决定性作用,支持她引进林正碌,帮助她把关,关键时刻给她支持。如果走错一步,结果可能大相径庭。不但错失机会,也将是巨大的遗憾。屏南县古村发展历史或将重新书写。然而,一切都刚好,并没有早一步或晚一步。

龙潭村碧绿的溪水中,三个大石块相依而卧,景色优美,正是“颖水三墩驻,西溪七拱桥”。

重构古村文明,再塑“龙潭精神”

“闽东探索”在路上

沈从文说:“一切的偶然都是宿命中的必然 。”龙潭千年封印被揭开,幸驭时代之潮,运筹帷幄之力也不可或缺。试水阶段,错过任何一个节点,结果都会有所不同。但屏南县政府领导班子,在每个重要关头都做出了正确选择。当我们说改革是试水、摸着石头过河时,当我们提倡包容试错精神时,他们用不争的事实告诉世人:用对方法,探索可以迅速通关升级。

屏南县政府在引进了林正碌之后,又先后引进了瑞典籍华人、著名艺术批评家程美信,复旦大学副教授张勇,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陈子劲,先后在龙潭村、四坪村、厦地村、前洋村、前汾溪村等地开展不同模式的保护和活化工作,各有精彩而彼此呼应。一时之间,在福建省乃至全国范围内,“龙潭现象”成为媒体和业界的热议话题。揭开封印的龙潭正以世人始未料及的速度和全新姿态奔跑。

特色农产品成为最受游客欢迎的土特产。

“‘龙潭模式’和‘龙潭机制’可以复制,但‘龙潭精神’不易复制,因为这才是推动龙潭村涅槃的根本动力。”吴允明笃定地说。“龙潭精神”是什么?犹如在多棱镜中看到万千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并将之作为指导自己前行的准则。

在吴允明眼中,“龙潭精神”是持之以恒地守望与坚持,实干与认真。尽管承担一县之重,屏南县文创工作在县域整体工作中也并不算最紧要。但只要是关于屏南县文创指挥部的请示,吴允明从来都重点考虑、优先解决、尽量绿灯放行。诸多创新和改革的责任,他都揽过来,让大家放手、放心前行。只要有空,他都会到屏南县文创指挥部办公室坐上一阵儿,听工作人员说工作进展。屏南县古村承载着吴允明沉甸甸的兴县梦想。

文艺为古村增添了别样的魅力和无限的活力。

在屏南县新任县长柳岳眼中,“龙潭精神”是一任接着一任干地勤奋耕耘,是缜密清晰地擘画。虽然履新不久,他对屏南古村未来的工作已有清晰规划。微社区管理、新居住区打造、生态古村、创意农业,在他的描述中,“新龙潭”“新屏南”已清晰在目。

在周芬芳眼中,“龙潭精神”是与古村同进同荣,休戚与共,永不放弃。每年到古村数十次,成为所有村民“暖心姐姐”的周芬芳,曾在病床上拔掉针头,不顾个人病痛到古村解决问题;曾数次“冒充”家属,衣不解带地照顾病危的新村民,直至其康复;曾鼓励多位残障人士拿起画笔,成功改写人生……润物无声的关切一直在线,大爱无言的呵护不分老幼。

老宅子和谐的气场让村庄充满安宁感。

在张仁寿眼中,“龙潭精神”是不惧艰难,勇往直前,积极探索。在他的印象里,包括龙潭村在内的屏南县古村保护与活化工作一直在解决问题、创新方法中前行。“因为地缘和项目的特殊性,我们无法照搬其他地方的经验,只能随时解决出现的新问题,适度掌握改革机制的尺度,最大程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群众的积极性。4年来,我们独创了古宅租赁、修复制度、文创产业资金筹集办法,为新村民颁发居住证,复办龙潭村小学,等等。这些制度和方法可以说前所未有,但我们都勇于实践了。” 张仁寿说。

在郑维祿眼中,“龙潭精神”是同心同德,砥砺奋进。这位在村民搬迁过程中帮村民抱过16只猪娃到新家的官员,在村民心中是和蔼可亲的副县长。他对屏南县古村活化和修复工作一腔热忱,但有所需,无不拼尽全力。

在熙岭乡党委书记郑常文和乡长张宜世眼中,“龙潭精神”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拼搏进取姿态。这两位基层公仆,数年如一日行走在古村中,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展示了人民公仆的坚执和勤奋。

屏南县熙岭乡党委书记郑常文

中国时代巨变正折射在闽东屏南古村的涅槃重生中。一个集体,正在揭开龙潭封印,探索“龙潭模式”,以文创激活古村。他们打造“龙潭机制”,孕育出的“龙潭精神”在升腾。中国乡村文明中失落已久的成长开拓精神在龙潭重新萌芽。在内外共生的机制之下,屏南古村信仰图腾正在逐渐清晰和成形。

欢迎扫一扫小程序码,阅读电子期刊!

欢迎加入“中华民居交流群”

该二维码(6月29日前)有效,重新进入将更新

征集素材、投稿、行业交流专用群,欢迎关注民居、古建、古村镇、传统文化、建筑装饰的朋友入群,摄影爱好者和兼职文字工作者也欢迎加入!

欢迎扫一扫,关注中华民居杂志官博

文 | 姜志燕

图 | 李忠民 韦宇教 戴忠鸿 李锐 程水华 郑剑锋

本文选载自《中华民居》杂志 NO.177 期。欢迎转发,转发请在文章开头显眼处注明中华民居公众号名称。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4572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