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中央红军长征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旧址

1934年11月上旬,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来到了湘赣边界的汝城县进行休整,其中的一支部队进入了沙洲村。进了村子之后,有些红军在给老百姓做事,有的帮忙劈柴火,有的帮忙挑水。那段时间,不少红军战士都是在村民的屋檐下或者场院里和衣而睡。看到红军这么艰苦,徐解秀就让3名女红军住到了家里。晚上,3名女红军就和徐解秀盖一条行军被,,中央红军长征“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旧址,中央红军长征“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旧址简介,中央红军长征“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旧址-郴州市汝城县中央红军长征“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旧址旅游指南

中央红军长征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旧址

㉗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长征渡口

27

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

建筑名称:东门渡口

年代:清代晚期

地址:于都县贡江镇古田村红光组

2006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于都河,是人们对贡江在于都境内的称呼,它在于都县境内有两条支流,汇合于县城上游附近,流经于都县城。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东门渡口位于江西省于都县县城东门,为清代晚期古码头,由青砖和红马麻条石砌筑。1934年10月18日傍晚,毛泽东、周恩来、博古等中央领导人及其由中央机关组成的第一、第二野战纵队从这里渡过于都河迈出长征第一步。于都河也成为中央红军实施战略转移、向湘西进发的第一条河。

1934年7月,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开始考虑以跳出国民党军的包围圈为目的的战略转移。利用国民党南路军总司令陈济棠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中共中央派代表与粤军秘密谈判达成借道协议,准备在10月下旬或11月上旬从中央苏区西南方向突破国民党粤军的封锁线。突围转移的最终地点选在了于都。

根据中共中央的决策和中革军委的部署,1934年10月7日至17日,参加突围转移的中央红军主力8.6万人集结于都完毕。以一、三军团为左右前锋,八、九军团两翼掩护,军委一二纵队在中间,五军团殿后,部队历时9天,分别从于都县城东门等8个渡口过河。居中的中革军委及中央直属机关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同志被编入军委第一、二野战纵队从东门渡口,红三军团从南门渡口,红三军团及红八军团部分从西门渡口,红一军团从山峰坝渡口,红五军团三十四师从鲤鱼渡口,红五军团十三师从石尾渡口,红三军团和红八军团各一部从孟口渡口,红九军团从渔翁埠渡口,踏上战略转移的征途。

于都河宽600多米,水深1—3米,最大流速每秒1.2米,河底为沙石,大部队要迅速过河就得架设浮桥。为了隐蔽战略意图,避免飞机轰炸,中央决定架设临时浮桥,在约30公里的河段架起了5座浮桥,布设众多摆渡和涉河点。30万于都人民共同保守着一个天大的秘密,晚上渡河,早上拆桥,不留痕迹,确保中央红军安全顺利地跨过长征第一渡。

《送别》(油画)

其间,各军团除抓紧进行政治动员、安置伤病员外,还补充了大量的兵员和物资,总计给各军团补充新战士9700余人。同时,在中共赣南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和赣南军区领导下,苏区人民倾其所有,全力支援红军突围转移。为了保证红军顺利渡河,于都人民大力支援红军,调集了800多条大小船只,有的用作架设浮桥,有的用作摆渡。为了搭建浮桥,沿岸群众和县城居民几乎将家中所有的门板、木料等一切可用器材都捐献了出来。有位年逾古稀的曾大爷,在将家中全部材料献完后,又亲自把自己的一副寿材搬到了架桥工地。真正做到了红军需要什么,于都人民就无私奉献什么。时任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曾感慨地说:“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作为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于都为保障红军顺利突围、长征最终胜利和革命延续发展,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1996年,于都县人民政府在东门渡口兴建了长征出发纪念碑园以及纪念馆;2009年,纪念碑园进行了扩建,新建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园,占地面积60亩,由小广场与主题雕塑、集结广场、纪念广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等组成,贯穿其中的步行道象一条飞舞的红飘带将各部分连接在一起。2006年,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暨长征前夕毛泽东同志旧居

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暨长征前夕毛泽东同志旧居位于江西省于都县贡江镇向阳居委会北门西段1号,建于清末民初。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原为何姓居民住宅,坐南朝北,土木结构建筑,二层楼房共30间,悬山顶,平面布局为“两堂两横”形式,正厅三开间,两侧设通廊与横屋相通,前后均砌围墙院落,前院西面辟牌楼式门楼,面积636平方米。

1934年7月,为适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需要,中央革命根据地在于都县城成立了以于都为中心的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政府就设在此处。1934年9月上旬,毛泽东从瑞金云石山来到于都,住在这幢房子的东厢房。他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主持召开了贫苦工农座谈会、检查与指导了赣南省苏维埃政府的工作。2006年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赣南省委旧址

旧址位于江西省于都县城环城东路18号,原为天主教堂,砖木结构,面积340.56平方米。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1934年7月,为掩护和支持红军战略转移,在于都县城成立了赣南省,中共赣南省委机关就驻扎在这里,省委下设组织部、宣传部、白区工作部、妇女部。中共赣南省委成立后,在中共中央和苏维埃政府领导下,积极领导和动员全省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积极配合红军作战,迅速开展扩红运动。发布过许多通令和指示,还不定期出版了机关刊物《赣南省委通讯》。

在中央红军集结于都期间,赣南省委有计划有组织地征调了大批挑伕,帮助红军运输物资器材,开展大规模的筹粮、筹款工作,有力地支援和掩护了中央红军在于都的顺利集结和出发长征。2006年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赣南省三级干部大会旧址

旧址位于于都县贡江镇交通巷12号,原为谢氏在县城的宗祠,建于清末民初,砖木结构,客家民居风格,面积935.48平方米。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1934年10月15日,为掩护和支援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突围,中共赣南省委和省苏政府在这里召开省、县、区三级干部大会,讨论做好掩护主力红军转移,坚壁清野,开展游击战争等工作。毛泽东同志出席了这次大会,并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这次会议对稳定赣南民心,做好长征善后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2006年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在此处成立了于都长征精神研究院。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

旧址位于县城北郊窑塘村,旧址原为朱姓民居,土木结构,面积713.44平方米。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1934年10月10日,中革军委从瑞金迁驻于都,10月13日至17日驻扎在这里集结休整,并在此召开了军委扩大会,研究与部署了红军突围转移各项具体工作,规定军委直属纵队及各军团代号,发布命令将各补充团正式拨给各军团,制定下发了红军主力南渡贡江计划,对红五军团撤离兴国后的地方坚壁清野工作与群众性的游击战争作出了具体指示。2006年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央红军第一军团部旧址

旧址位于于都县城东北的段屋乡铜锣湾,旧址由鸣榜公祠和刘氏宗祠组成,土木结构,面积663.72平方米。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1934年10月12日,中央红军第一军团从兴国、石城来到于都集结休整,军团部驻扎在段屋铜锣湾鸣榜公祠和刘氏宗祠。休整期间,军团部还在刘氏宗祠召开了排长以上干部会议,进行思想动员,部署战略转移的具体事项,进行了武器弹药、粮款的补充。10月16日,红一军团部及其部队离开段屋铜锣湾,于10月17日从梓山山峰坝渡口渡过于都河开始长征。2006年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央红军第五军团部旧址

旧址位于于都县城西面的罗坳镇步前村。旧址原为陈姓民居,土木结构,面积611.5平方米。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1934年10月19日晨,野战军后卫红五军团从兴国南部来到罗坳集结休整,军团部驻扎在步前村黄泥丘陈姓民房内,并在这里召开了营长以上干部会议,中央代表陈云到会做了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报告,具体布置了转移的各项具体工作。10月20日晚,红五军团分别从县城和孟口地区渡过于都河开始长征。2006年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江西省博物馆

编辑:胡代江

新风乡村|汝城县沙洲瑶族村:“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打造村民身边的“红色管家”!

郴州市汝城县沙洲瑶族村是“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近年来,红色旅游在那里风生水起,但是随之而来也出现了景区管理难的问题,如何解难题?村委会成立了“红色管家”,汇聚村里的能人、乡贤,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

“现在游客非常多,单位、还有路边上摆了那么多东西。说实话我也不怎么好去说,我们又是晚辈,又是小辈,我们不好怎么讲,就这样,就我们几个去讲,他们一定会听。”

这是几个月前,汝城沙洲瑶族村支书朱向群与村民朱礼才的一段对话。

“半条被子”的故事让沙洲村这座瑶族小村红遍全国,游客络绎不绝。旅游一红火,麻烦事也随之而来。村文化广场周围摊位摆不下了,于是村民们转到村里主干道两旁摆摊设点,拥堵了交通,也给管理带来了难题。一些村民不听劝,即使今天回去了明天又再来。这个时候,村里德高望重的“红色管家”出面了。村民朱礼才:“之前不知道摆哪里,只要别人能办得到,你摆过去就行了。”

今年72岁的朱礼才是村里的退休老教师,村里大半村民都是他的学生,他自发组织了八九名和自己年龄相仿的村民一起,成了“红色管家”组织。后来,村委会也成立了“红色管家”会,结合村里能人乡贤的力量,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

“红色管家”整治的重点就是针对影响交通的摊位,不是不能摆摊儿,而是要摆在规定的位置,通过乡贤们的引导规劝,村民们自觉了起来,摆摊乱象得到了根本性遏制。现在村文化广场两边有个专门的摊位区,摆摊时间也有了明确规定。村民罗串平:“原来我们是摆到前面的,我们也不知道不可以摆,后面老师说了,这里可以摆,我们就摆在这里了。”

井然有序的同时,大家的收入也得到了提升。2020年沙洲村有规划的农特产摊点达80多个,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000元。汝城县沙洲瑶族村支书朱向群:“他们在解决一些我们村里面难得解决的事情,对我们村里面也对景区的建设这一块的确是出了很大的力,去负责协调,还去跟他们做工作沟通,让群众心里面舒坦一点。”

为了保持沙洲村的原貌,村上提出要保护传统民居,不准进行拆迁。一些村民不乐意了,村民朱永春家里的房子年代久远,一直想要拆掉重建,为此多次闹到了村里。朱永春:“80年建的,就是81年搬进来的,现在的话已经有30多年了,现在房子空在这里拆也不准拆,你看现在那里就没地方住,现在实际的家庭住宿问题就是迫在眉睫了。”

这回“红色管家”又出面了。“红色管家”朱积田上门跟他拉起了家常,做起了思想工作:“农民住房问题还是要解决,如果不拆还会有另外安排的地方,不要慌的,县里面、乡里面仔细勘察了这个问题,计划住在哪里,这个房子建在哪里。”

安家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又保护了传统民居,两全其美,朱永春打消了拆房的念头,愉快地接受了建议。“我也相信他们了,每天抬着不见低头见的,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话就皆大欢喜。”

保护民居的背后是沙洲村旅游产业的壮大。2020年沙洲村民族农家乐 已经增加到了32家,游客接待量超过了7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了600万元。

郴州市汝城县沙洲瑶族村第一书记黄飞:“通过自治还有法治,包括德治,“三位一体”的治理,现在我们村里的村民,对我们这套模式还是比较支持,比较配合。”

感谢这些可敬可爱的“红色管家”,正是有了他们的参与,我们的乡村治理更有成效,村庄更美丽,百姓生活更幸福!

来源:湖南电台《空中讲堂——潇湘文明实践“村村响”》

记者:易湘钰

编审:蒋岚、郑妙、郝爽

三下乡|莆院新工科学子赴红军长征出发地感受长征精神——福音医院旧址篇

1月14日上午,莆田学院“探访红色旅程”寒假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员们在长汀县红色文化管理处的帮助下,前往福音医院旧址参观探访,寻找红色历史。

实践队员们经历了一天的实践活动,体验到一种用医救国的情怀,明白当下学生的任务是好好学习,只用用只是武装自己才能在将来更好的报效国家,也不枉革命先烈作出的牺牲与贡献。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4562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