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云善何氏家庙

云善何氏家庙位于汝城县城郊乡云善村厚坊街,时代为明。2012年,云善何氏家庙被郴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祠堂外墙基为起点,四向各至30米处。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为起点四向各延伸40米处,云善何氏家庙,云善何氏家庙简介,云善何氏家庙-郴州市汝城县云善何氏家庙旅游指南

云霄云阳方氏家庙“孝思堂”内祭祖寻根缅怀先辈

云善何氏家庙

12月22日冬至,冬至不仅是节气,而且在是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云霄人管冬至叫“冬节”。

在云霄县莆美镇阳霞村云阳方氏家庙“孝思堂”内,举行隆重、庄严的祭祖大典,其程序有晋香、叩首、进酒、献馔,诵《祝文》与团拜礼等;大祭毕各支系再分别至其各支祠、小宗举行祭拜祖宗的仪式。如今参与祭祖的方氏族人越来越多,进祖堂恭拜祖先的人,皆可依序先来后到的顺序行“团拜礼”,方氏济济一堂,其乐融融。

云阳方氏希望通过传统的祭祖活动为载体,将对祖先的缅怀之情与对传统精神的传承有机集合,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云霄县文史学者方群达先生介绍,修葺一新的孝思堂,单檐悬山式、歇山式建筑格局,三进二院的规模。孝思堂堂上的柱、栋、梁、枋、拱、斗、架、檩等雕饰与彩绘工艺,风格古朴、精美典雅。大厅内挂满了“文魁”、“武魁”、“进士”等牌匾,显见云阳方氏除人丁兴旺外,人才辈出。

文/图:方章雄

闽南第一大宗祠——林氏海云家庙

林氏海云家庙又称乌石大厅,为闽南第一大宗祠,为漳浦林姓的主要祠堂之一。漳浦林姓主要有二个来源,一支称路下林,为南宋林昌的后代。另一支称乌石林,其始祖林安于南宋间由长乐迁居漳浦,后代聚居于海云山麓,浯江溪畔形成了以旧镇,深土、赤土、霞美为中心,四十多个村庄,总称乌石的社区。

明代嘉靖到清嘉庆之间,乌石林姓极为兴旺,先后出现了11名进士,25名举人,40多名贡生,科举仕宦共80余人。有“三凤齐鸣”,“五桂联芳”的佳话,其中著名的有嘉靖探花、南礼部尚书林士章,广西按察使林功懋,承天府知府林士宏等。乌石林姓分衍四宗,四座宗祠均称为“海云家庙”,以乌石宗的海云家庙为大。

海云家庙在漳浦旧镇镇后埔边村,座北朝南,三进四厢二天井、三仙双坡悬山屋顶。占地面积达5000平方米,规模极庞大,俗称“乌石大厅”。祠堂堂号为“世德堂”,始建于明正统十三年(1447年),历朝均有修葺,最近一次重修为1973年。海云家庙的建筑规制是高中鼎甲三及第者祖祠的特殊荣宠,在漳浦县是绝无仅有的,在闽南也属少见。对于研究古代祠堂建筑早期制度有重要的意义,被列为福建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乌石林姓历史上分衍到全省各地,也有不少东渡台湾的,台北、台中、台南、高雄、凤山、宜兰、彰化、南投、基隆、云林等地均有乌石林氏的传人。台湾林氏后人还经常组团回乌石寻根竭祖。

【精彩看点】

1、古代祠堂建筑形制欣赏:沿中轴线依次为水池、戏台、大埕、门厅、前堂、天井庑廊、正堂、天井庑廊、后堂

2、古代雕刻工艺欣赏:大门及左右偏门,墙斗作高浮雕麒麟图,明间、次间墙面采用木棂窗;青石浮雕门鼓;堂上悬“探花及弟”、“进士”、“旌表贞义”等匾额。左次间置明万历间南京礼部尚书林士章坐像;斗拱、搭牵、梁、枋、斗、拱之间均处理了镂花木雕,梁枋之间均保存着明清时代的彩画,石、木结构大量使用各种雕刻形式。

【驴行路线】

1、乘坐动车可在漳浦站下车后,搭乘的士大约30分钟左右就可到达,车费约为50元左右;或搭乘6路公交车到终点站(漳浦汽车站),再转乘往佛昙的班车,途经乌石妈祖路口下车后再打摩的。

2、自驾车可从漳浦旧镇高速路口下线,驱车往右行走。车程大约10分钟后,见到路边有一座乌石妈祖石牌坊,再转到到后埔边村即是。

门票:免费

开放时间:8:00---18:00

樊尚仁 ‖ 先辈足踪何处寻巴氏家庙忆旧容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福徵寺

文 / 樊尚仁

福徵寺,汉族称其为包头召,蒙古族称其为布特苏木。她既是巴氏家族的家庙,也是供奉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师祖师尊宗喀巴、佛祖释迦牟尼和圣祖成吉思汗的殿宇。既是包头旧城内惟一的藏传佛教寺院,也是内蒙古和包头市两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内蒙古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包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包头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自治区25个红色旅游经典景点之一、自治区4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重要景点之一。

“巴氏家族”是明清时期包头地区十五户巴姓蒙古族的通称。其由来始自清代。明朝末年,在阿勒坦汗孙媳五兰妣吉治下的包头一带驻牧的蒙古族,在清朝时被编制为土默特右翼第六甲,清乾隆年间,核发蒙民“户口地”时,巴姓蒙民以15个宗系大户,领受了老包头这块地方的“户口地”,自此,这15大户巴姓蒙古族,通称为“巴氏家族”。

三百年前,包头还不是一个城镇,只是巴氏家族的一个牧村。据考证,当时这个地界叫“包头村”。庙的后面是土山,土山的后面则是平梁地。庙前面的一条东西通达的土街(即今天的东门大街),是当年和后来的商贸通衢。北通固阳后草地,南下黄河去达旗,东往石拐走官道,西行百里进后套。距离庙宇几百米,有一条汩汩不息的“博托河”(今天东河区之东河),早期来这里定居的巴氏蒙古族,就依傍这条清河放马牧羊,过着祥和太平的游牧生活。

福徵寺坐落于包头市老城东河区北梁高地,占地东西宽 64米,南北长126米,约八千多平方米。虽为佛教建筑,但仅有天王殿和正殿,其余为住房及临街商店。天王殿为汉式硬山3间,内塑四大天王。殿前有一对嘛呢杆和一对水泥做的熏炉,中间一间为过道,进入院内,就见到正殿。正殿是二层楼建筑,由前门阁、中经堂、后佛堂组成,正殿虽小,建筑上的学问却很大,藏式白墙墙面与地面垂直,不淋白灰,无红色“边码”带装饰,房顶有二,一个是经堂上的歇山式顶,一个是佛堂上的硬山式顶。

福徵寺既是家族念佛朝拜等宗教活动的场所,又是蒙汉群众商量事情及联谊的地方。当时,汉民无论工商户还是农民、市民,凡是使用包头城土地的,都要向巴氏蒙民租用,福徵寺因此成为协商租用事务理想的联络点,以后在召院内又成立了“包头蒙民生计会”,专门办理土地契约和收取“过约”的管理费。出门旅行过往包头的蒙古族客人也喜欢住在召院,福徵寺通过接待客人留宿,也能获得一些赠品或财物。

民国以来,绥远(今内蒙古中西部)境内实行旗县分治,凡属蒙古族事务,全部由旗管理。当时的包头隶属于土默特旗,平绥铁路延伸到包头,长城内大批移民的迁入以及商贾的云集,使包头成为繁荣的水旱码头和皮毛集散地,而当时作为包头象征的福徵寺,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占地面积大,房屋多,土默特旗便把学校、生计会及旗政府的基层机构设在这里。正因为如此,当时包头的军政官员对寺内的活动干涉较少。李裕智、乌兰夫等革命前辈认为福徵寺是开展地下工作的理想场所,于是,一大批革命者来到这里,在福徵寺和巴氏族人的掩护下,秘密开展革命工作。

1925年春,中国共产党决定在包头建立党组织,包头第一个党组织——包头工委在福徵寺诞生,年轻的蒙古族共产党员李裕智出任工委书记。从此,巴氏家庙福徵寺便与草原儿女的革命活动融为一体。

1929年,乌兰夫等一大批热血青年从苏联回国,中共西蒙特委成立,福徵寺又成了中国共产党人赴苏联与共产国际联系的中转站,一批又一批蒙汉进步青年通过福徵寺赴苏联学习。

1931年,中共西北特委书记王若飞来包头指导工作,乌兰夫、李森等人常与王若飞在福徵寺接头。后来,王若飞在泰安客栈不幸被捕,乌兰夫、李森在福徵寺掩护下,才躲过特务们的追捕。

1939年3月,中共绥远省委成立,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日子里,八路军转战萨拉齐、固阳、武川等地,先后与敌人进行了四十多次殊死战斗,福徵寺作为党的秘密联络站,传递情报,开展活动,输送党的干部,功不可没……

新中国成立后,包头召成了包头百姓集会的场所,蒙回汉等各族人民在这里和谐相处,相濡以沫。1952年9月,中央少数民族慰问团团长彭泽民一行来到包头召,赠送了一面由毛泽东主席题写的锦旗“做民族团结的先锋”,时任包头市委书记、市长郑天翔在包头召前主持了欢迎仪式,包头市各族群众数万人热烈欢迎中央慰问团的到来……这面锦旗的复制品至今仍收藏在福徵寺。

福徵寺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见证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见证了一件件感人的故事……

福徵寺的历史是包头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徵寺的革命斗争是包头革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头的革命斗争同样是中国革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福徵寺已被中共包头市委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自治区成立60周年以及纪念乌兰夫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我市老作家柳陆出版了《风雨福徵寺》一书,对福徵寺进行了全面的介绍,讲述的不仅是一个寺庙的风风雨雨,而且还是草原上一个家族的起起落落;不仅是一个古老家族的历程,而且还是草原上燃起的革命之火。应该说,这是福徵寺的光荣,也是包头人民的光荣。

2009年9月19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期间,包头召革命纪念馆开馆,第八届、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乌兰夫之长子)为纪念馆题写馆名,原国家民委副主任文精,内蒙古红十字会名誉会长云曙碧(乌兰夫的大女儿)参加了开馆仪式。

包头召革命纪念馆的落成,为全市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增加了新的内容,为全市人民缅怀革命先烈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场所,为包头市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基地。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4562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