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李记猪蹄

李记猪蹄

李记猪蹄是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的特产。李记猪蹄色泽鲜艳、熟烂离骨、香气诱人、口味上乘,具有滋补保健、美容养颜之功效,是当地及周边地区招待宾朋、探亲、访友的最佳食品,令消费者百吃不厌,赞不绝口。

李记猪蹄主要分布于清丰县周边地区,系高堡王庄村李建立家祖传,至今有一百年的历史,特点是肉烂、脱骨、味香,美容养颜。

“李建省”牌五香猪蹄其创始人是本公司李建省经理的父辈李老先生,他从事饮食行业五、六十年,从多年的经验中研制了一道配方,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锐意进取,融百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风味。本公司在挖掘整理地方小吃的秘制配方的基础上,为迎合现代人的饮食习惯和饮食口味,经多道工序,加入几十种名贵佐料及多年循环的老汤,精卤而成。色泽鲜艳、熟烂离骨、香气诱人、口味上乘,具有滋补保健、美容养颜之功效,是当地及周边地区招待宾朋、探亲、访友的最佳食品,令消费者百吃不厌,赞不绝口。

濮阳市建省食品有限公司所经营的“李建省”牌小吃系列,是一家以“五香猪蹄”为主的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公司设立了“清丰李记五香猪蹄总店”和“濮阳五香猪蹄分店”,生意兴隆火爆,受益可观。

《重修泖桥澄鉴寺记》碑文拓印小记 | 李达林

今年“五一”小长假,退休多年的我宅在家里做着“断舍离”杂务,突然眼睛一亮,寻找多年未果的《重修泖桥澄鉴寺记》碑文拓片重现在我面前,真是有点不可思议。慢慢地,轻轻展开尘封几十载的拓印,刹那间一个个俊秀而富有活力的著名书法家的文字,仿佛在雀跃着、舞蹈着、咏唱着,一直连绵到天外……一时间,那种踏破铁鞋无觅处,那种老朋友久别重逢的喜悦,无以言表。我赶紧打开手机拍下来,把一幅幅图片分享给“泖桥和尚庵寻隐者”群里的朋友们。大家那种一睹为快的神情,我是可以想象的。

此时,思绪早已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我在泖桥中学教书。有一天,上好课走出教室,有几个学生围着我说,“老师老师,和尚庵房子拆掉了,工人们在拆墙壁时发现了一块大石头,上面还有好多字呢。”

“啊!”我惊讶了一声,没再说什么。放学后,我无法静下心来,耳旁不时有个声音好像在说,“快去看看吧,那是你念了一年‘经’的地方呀……”是啊,砌在墙里的大石头,上面写了些什么呢?我不由自主地来到了和尚庵。和尚庵大名澄鉴寺,1972年我读高一时就在这大雄宝殿作的教室里上学,印象中这里还是蛮有气势,几根大柱子一人合抱有余。但眼前已是一片废墟,大雄宝殿被夷为平地,附属房舍全只剩残垣……

我在乱石堆里努力寻找着,猛然发现一块长方形石板,仰面朝天。仔细一看,上面刻着:“重修泖桥澄鉴寺记,澄鉴寺与朱泾、枫泾东西相望,……泖桥横栏之于巽上……”大致意思看明白了,这是一篇碑记,碑上署着陈继儒撰、董其昌书、钱龙锡篆。这三位古人中,我只对董其昌有些了解,知道他是明代的一位大书画家。看着这不失灵气的碑文,我思忖着要尽快把这碑文拓印下来,否则说不定几天后就是一堆碎石了。

记得那是1982年5月的一个星期天,天气晴朗,我早上乘公交车去金山县城的新华书店,购买了十几张宣纸和一大瓶墨汁,就急匆匆返程。在洋泾桥站下车后,步行半个多小时,到达和尚庵遗址乱石堆上,找到那块石碑,顾不上擦汗就开始了拓印碑文。

当时,我对拓印手法不太了解,好在曾去西安旅游过,在碑林游览时看到过拓印的简易手法,就用事先准备的纱布包了一个扁平状的棉花团,蘸上墨汁拍打起来。拓印也是个技术活。第一张纸因上墨太多,文字基本看不清楚,第二张还是不行,直到第三张时才算有了点门路。就这样捣鼓了两个多小时,终于赶在太阳下山前完整拓完了全部碑文。我直起腰,长长地吁了口气,终于可以放下心来了。

后来,我离开泖桥中学去金山县城工作了,虽没有再去过和尚庵遗址,但这块碑的命运一直在我的心中牵绊。后来听说在陈蔡人吴培林君的努力下,几经周折,才使此碑免遭厄运,最后被收藏到金山县博物馆里。真是功德无量!

作者:李达林

编辑:钱雨彤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李家窑走访记

李家窑走访记

文/李春甲

《扶风百姓网》于2020年10月19日至24日,连续刊登了我们的《深山砍柴求生记》《夜半深山救生记》和《求生与救生后记》(第二篇文章的作者为插队知青张军),引起了众多网民的关注,许多读者在文后留言,由此更加激发了我对50多年前的事发地----扶风县原法门公社农林大队李家窑生产队,也曾是我的母校陕师大二附中部分老三届知青下乡插队之地的关注和向往。总想着为我们亲属中曾被救助过的六位亲人,其中包括四位已经与世长眠的老人,见见并致谢当年的救命恩人,同时以此回报母校的老三届知青。

终于有机会了。今年5月17日,天气晴朗,阳光灿烂,我和老伴约好了她们娘家的几位亲友一行共五人,怀着一颗感恩之心,从老家出发,依照手机导航,驱车北上,沿着虽然蜿蜒曲折,但又畅通无阻的水泥大路来到了位于乔山北坡、距佛教圣地法门寺十多公里地的李家窑村。

一到村口,一条条宽阔的马路和林荫街道、一幢幢崭新的砖混结构民房、一辆辆停放在门前的小汽车即映入了我的眼帘,与我们的知青所回忆的半个世纪之前的小山村相比,显然已经天翻地覆、今非昔比了。

停好了车,首先看到了正在忙活的两位老农民兄弟,细问后知,一位名叫李忠礼,75岁;另一位名叫李江省,71岁。说明来意,我便问起他们对当年插队知青的印象,两位老人竟能够一一道出半个世纪之前在这儿下乡的五位西安知青的名字:张军、张一鸣、吴旭、魏有奋、张征。他们与这几位知青小伙是同龄人,当年相处很熟,关系挺好,还常指导他们如何干农活。这两位老人虽然没有亲自参与50多年前的施救,但对这件事却记得很清楚。令人遗憾的是,曾直接参与救生的生产队长李邦平、副队长李周信和他的儿子,还有两位饲养员李正德、李丙乾都早已过世,另有一位在世的亲历老人却外出了,无法联系上。对于已经过世的几位恩人,我们不约而同,双手合十,黙黙悼念,以表敬意。

在两位老人李忠礼、李江省的带领下,我们又采访了曾经的饲养员李丙乾的孙子李新锁(53岁),他是一位国企职工,多年前听爷爷说过当年的救生之事。李新锁说,几个月前,他在网上看到了《深山砍柴求生记》一文后,一口气读了好几遍,还在文后留了言,又把此文转发给了多位乡亲,村里许多人都知道了。没想到今天见到了作者和被救援者的亲属,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

经几位村民的带领,我们参观了李家窑村民曾经住过的废弃窑洞,还有原饲养室所在地,倾听了李家窑几十年来的变迁概况。随后给他们赠送了《陕西师大二附中老三届知青文集》,还有随身带来的一些薄礼。

接着,我们来到了农林村村委会。十分意外的是,我刚进入村委会办公室,突然有一位干部喊出了一声:“李老师好!”我立即意识到,巧遇学生了。原来是80年代我在武功师范学校教过的一位学生,如今被上级下派到农林村任驻村第一书记,要不是他自我介绍,我肯定认不出了,但一说名字印象颇深:董志强。我们与两位驻村干部及村委会主任李明乐热切攀谈,向他们汇报了来意,赠送了《文集》等礼物,并合影留念,建立联系。村委会干部对我们这些不速之客给予了热情的接待。

两个多小时后,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李家窑,继续北上。迎着蓝天白云、丽日和风,尽情欣赏,一直开车到扶风县与麟游县交界的最高峰瓦罐岭脚下,重温了50多年前上山砍柴的必经之路。我们看到,当年连架子车也十分难行的羊肠小道,如今已变成了任凭汽车奔驰的水泥路面;昔日被砍得光秃禿的荒山,如今已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风景如画。一条数百米长的铁栏扶梯从山峰脚下直通山巅,瓦罐岭变成了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攀着扶梯,我们兴致勃勃的登上海拔1600米的瓦罐岭,举目四望,难有的一种引人入胜,心旷神怡之感。

返回的途中,我们思绪万千,浮想联翩,50多年前的艰辛求生之路,特别是深山遇险后有幸获救的场景又历历在目,终生难忘……

作者简介

李春甲,男,1946年生,扶风县城关殷家村人。陕西省特级教师,副教授。1963年初中毕业于扶风中学,1966年高中毕业于陕西师大二附中。1968年参加教育工作,1982年大学毕业于宝鸡文理学院数学系。相继在武功师范学校、宝鸡师范学校、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工作。曾获国家曾宪梓教育基金奖、宝鸡市五一金鸡奖章,被评为宝鸡市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宝鸡市学科(数学)带头人。

投稿|admin@ffbxw.com

网址|www.ffbxw.com

微信ID:ffbxwcom

第465期李广欣/伊川明代官宦王良臣李兴董相传记

作者简介:李广欣,笔名春华秋实,伊川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在伊川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曾在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新闻、文学作品170余篇,著有伊川县历史文化书稿《伊阙钩沉》。

伊川明代官宦王良臣李兴董相传记

伊川县平等乡在1927年平等县、自由县设置前为莘店镇,明代时期,出现了三个赫赫有名的本土官宦家族:四合头村王良臣、莘店村的李兴、董相。他们都是进士出身,才华横溢,而且忠直清廉,《明史》有他们的传记。这三个家族都涌现出多位科举出身的官宦人物,而且多有姻亲,堪称望族。

山东按察使王良臣

王良臣(1468一?),《明史》记载“王良臣,陈州人。”陈州即今河南淮阳县。而其妻阜城郡主的墓志铭上却显示其为嵩邑儒生。《 明史》(卷188)记载有王良臣的事迹:“王良臣, 陈州人。弘治六年进士。官南京御史。瑾诛,起山东副使,终按察使。” 王良臣生于宪宗成化四年(1468年),孝宗弘治六年(1493年)三月进士及第。同年经孝宗皇帝批准成为郡马,配明太祖四世孙伊定王之长女阜城郡主,籍宗人府,授二品服色,亚中大夫。累官至南京监察御史,后江西清军御史。武宗正德元年(1506),御史陆昆率众弹劾刘瑾等宦官,忤逆旨意被逮捕下狱。王良臣上疏论救,一并入诏狱。杖三十,斥为民。後列奸党五十三人。刘瑾被诛杀后,复起用为山东按察司副使,官至按察使致仕。世宗初,起用,未行而卒。卒年不详,明史记载“卒于嘉靖初”。王良臣的二哥王良弼之长女配莘店镇董相,董相为副使。

平等乡 四合头村 西有王良臣及阜城郡主墓 。王良臣为明代皇亲,家族墓地占地三、四十亩。位于村洛栾高速公路西,西干渠之北,紫荆山之阳,今天当地村民称之为接驾岭。王良臣的坟墓,在家族坟墓偏东位置。墓冢前建筑有高大的飨堂。墓前中间有明万历元年(1573年)岁次癸亥桃月谷旦树立的碑刻《大明郡马亚中大夫王良臣墓》。碑额“功德永垂”,两幅楹联“致君泽民功业无際,止身象艮柔德符坤”,“中奉大夫英 邁蓋世,分曹玉署待诏金門” 。

东墙上镶嵌着《大明太祖四世孙伊定王女阜城郡主志铭》,该碑记载阜城郡主生平懿德,广览群书,擅女红,待人谦和,相夫教子。郡主生于成化九年(1473年)十二月十九日,薨于嘉靖二年(1523年)五月初七,与王良臣合葬于嵩县四合头村(今伊川),为伊川的一处历史文物遗产。被列为洛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王良臣家族墓地有明朝古墓七座,迄今仍有明代墓碑四通。除了王良臣及其妻阜城郡主坟墓外,还有王良臣的父亲散大夫王霖之墓,叔父处士王智之墓;王良臣的大哥散官王良辅之墓,二哥医官王良弼之墓,四弟翰林王良献之墓等。

监察御史李兴

李兴,字伯起,号绥菴,明嵩县莘店镇(今属伊川)人。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进士,第3甲26名。历任冠县、邹平县令。长于判案,被擢升为监察御史。后任直隶阅马,巡察淮州、扬州。李兴个矮但行事凌厉,时称“胡椒李”。所到之处,权贵敛迹。而且他耿直敢谏,被朝中官吏称为“真御史”。有御史因为弹劾宦官获罪,李兴与同台御史向皇帝进谏力争,使其免予处罚。出巡陕西关中郡县时,当地官员闻风觳觫,奸盗之徒亦不敢为恶。参将叫郭镛罪本当死,却久不上报,李审问后当即上报诛杀。后居家20年,喜好古乐,为文伉爽如其人。著有《西巡奏议》《嵩南野录记》,去世后入乡贤祠。

李兴为官清廉且有政绩,连农民起义首领都肃然起敬。据其侄孙李引之撰写的《明敕封孺人李母侯氏墓志铭》记载“.......流贼赵燧寇洛阳,壕外宦坊贼多毁之。伯祖绥菴公御史坊及外祖世科坊亦在壕外,贼见之肃然挿其箭扵上,令曰毁此者斩。故其坊得全......”碑文中提到正德四年(1509年)至正德七年(1512年)的刘六、刘七及刘虎、赵燧农民起义。

李兴家族出现了多位进士、举人、官宦。号称“一门四进士”。李兴长子李党敕封文林郎,章邱县知县。次子李尚,明正德初进士,历任庄浪县、蓝田县、寿县知县。今天伊川永庆寺、能仁寺、净土寺等处的明代碑刻均为他撰文书丹;李兴之孙李臣之,字思良,万历二年(1574年)中进士,第3甲211名,任章丘县令,为政明仁,志行端洁。章丘城是土城,常常被土匪袭扰。每到夏秋季节河水暴涨,冲毁民田和房屋,李臣之将土城修筑成石城。当地群众为了表彰他的功德,为其建立乡贤祠。后升任武昌府同知(副知府)。年老返家后,出资购置田地两顷、学田百亩,赈济贫困乡邻和失学孩子。人们感念他的恩德,为其建立乡贤祠;李兴曾孙李蛟祯,崇祯年间进士,官居湖广岳州府知府,著有《層城集》,崇祯甲申(1644年)京师后陷落,李蛟祯亦效仿崇祯帝自缢殉国。另外李兴之弟李寿(号恒菴)赈边济乏,钦此七品散官敕封奉大夫;李兴的侄孙李当,字任甫,嘉靖七年(1528)中举人,任真定府推官(知府的辅佐官),有其伯祖之遗风,平反积压冤案数十桩,深受百姓拥护。后擢升汾州知州。李当到任后严格执法,捕灭了土寇李贵阳啸聚的数百人,对怙恃横行一方的张继善绳之以法,稳定了社会治安,后被诬陷免职回家。

李兴家族坟墓在今平等乡政府西,墓冢早已不复存在,平等村建新学校时挖掘出数通墓志铭,资料记载李氏莹地子山午向。占地二十五亩八分。伊水东萦,皋山南横,文脉龙沙,虎邱麟塚,碑碣林立,翠柏参天,钟灵敏秀,内树明代诰封碑刻四座。这在伊川县古代家族是极其罕见的。

另外村正大街东有李氏祠堂,始建于明代,计有正殿三间,拜殿三间,大门楼一间,门房两间,大门外月台三间,太湖石迎门竖立莲花盆分座两厢。旧时庙貌巍焕,栋楹辉煌,苍柏呈秀,盆石生光。

今天祠堂建筑有仿古建筑大门楼,拜殿及正殿等。院落还保存有明代太湖石假山。明代龟首座一对,双层莲花盆座一对,莲花瓣及花云图案雕刻的精美雅致。排鼓石一对。拜殿明柱均用石墩支撑。石墩刻有精美的福寿字样及人物花草图案。拜殿内有明清碑刻各一通。有《明奉政大夫湖北武昌府同知思良李公墓道》碑,树碑时间不详。有清光绪十七年仲春月下浣树立的《合族卖坟树置祭田序》碑。另有 明山西汾州知州李当及配氏孺人侯氏墓志铭四通:《明敕封孺人李母侯氏墓志铭》;《大明奉直大夫山西汾州知州李公合葵墓志铭》,碑文记载嘉靖四十三年癸亥(1563年)十二月初五日,李兴之侄李当卒。其子李引之以次年甲子闰二月十一日启孺人侯氏圹合葵于九皋之原。赐进士第中奉大夫山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布政司洛阳嵩野朱用撰文,赐进士出身通议大夫总督宣大山西军务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洛阳前溪张松书,赐进士出身中宪大夫山东按察司整饬临清兵备副使洛阳后峰刘行祚撰;《明奉直大夫山西汾州知州李公配氏孺人李母侯氏合葵墓志铭》;《明敕封孺人李母侯氏墓志铭》。

正殿正中间为“追远堂”,堂顶上方有木雕风屏,花鸟走兽,栩栩如生。堂内有木匾“追远堂"三个金色大字,两侧有小字光绪十八年岁次壬辰,律中姑洗中浣吉日立。正殿西墙上镶嵌有清道光十五年树立的碑刻《创修族谱重修家集合族捐钱单》,龙飞大清道光拾五年岁次乙未季春之月谷旦。正殿还有两通清代碑刻:《李氏祠堂祭田与看墳地亩碑记》,族长梅暨合族重立,嘉庆十一年二月十九日;另有一通《十三世孙监生贡生玉华九华暨侄庠生振翰坟前入地碑》,大清道光十二年岁次壬辰孟春之月谷旦立。

山东按察司副使董相

董相,莘店保(今属伊川县)人,字应朝。《明史》(卷188)有传:“董相,嵩县人,正德六年进士。官御史。巡视居庸诸关。江彬遣小校米英执人于平谷,恃势横甚。相收而杖之,将以闻。彬遽谮于帝,械系诏狱,谪判徐州。嘉靖初,召复故官。终山东副使。”

董相少奇伟,有大志。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第3甲111名,任金坛县令。因政绩突出被擢升为御史。当时江彬为皇上宠臣,锦衣卫首领朱英是江彬的死党,依仗权势在下面罗织罪名,威慑善良人家,不少人倾家荡产。董相巡察居庸关,得到诉状后说:“我为天子御史,奉三尺宝剑按察不法,岂容这些人残害百姓!”随即将朱英等逮捕入狱,并上书弹劾江彬。后遭江彬诬告入锦衣卫监狱,出狱后被贬到徐州任职。江彬被诛,朝廷下诏恢复董相原职。正德七年(1512年)擢任江西佥事(正三品)。正德八年(1513年)擢升为山东副使,后董相以侍奉父母的名义请求退隐回家。嘉靖初,召复故官。终山东按察司副使。

董相的两个儿子均为进士,父子三进士世所罕见。长子董遂,字良卿,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第3甲60名。在任襄垣县令时,有强盗杀人,跟其踪迹,数日将其捕获。当得知其母亲病重,便弃官归家探望。其同僚劝说:“按规定应向上请假后才能离开呀,你不急于回去不行吗?”董遂说:“听说母亲命在旦夕,还来得及请假吗?这个官职若敝履一样,不值得可惜!”其母见他回来病也好了。有人以孝荐,擢升为给事中,后任顺德主簿、山西副使;次子董选,字仁卿。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第3甲279名。先在朝中任“行人”,后任蕲水县知县、汾州知州、广平府同知,晋升延安知府。在任延安知府时,土豪刘聚、邢大山等6人,横行霸道,为所欲为,老百姓敢怒不敢言。董选按法予以治罪,人称政令严肃。

今平等村洛栾公路西有董相家族的坟墓,古时董氏家族墓地一顷百亩,圈有围墙,碑刻林立,墓地原来有27通明清董氏官宦及有功名的儒生碑刻,仅嵩县县志记载有姓名的有二十四位。可惜迄今仅有 董相神道碑及墓冢保存下来。碑身高大,正面镌刻着“大明中顺大夫山东按察司副使董公神道”。树立年代没有显示,应为嘉靖年间树立。

平等村 建有董氏宗祠,初创建于明代,面南坐北,建筑壮观。只是旧建筑一无所存。今天的建筑为重建。有仿古建筑大门楼一间,拜殿、正殿各三间。院内有一些古时柱子石墩。有四块墓志铭,有一块进士石匾,上书“大明进士知府少伊董公玄室”,万历三十年四月十七日吉日。

伊川平等乡的明代王良臣、李兴、董相三望族、其墓冢、祠堂保留一些明清碑刻等遗物,有一定的历史文物价值,应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留住乡愁!

请作协会员和广大文学爱好者积极关注协会微信平台,如有好的作品积极联系投稿。并附作者近期生活照和精短个人简历。谢谢!

开辟栏目

小说园地 散文撷英

新诗品读 古韵新芳

文讯动态 通知公告

文艺理论 河洛人文

主 编: 芷 兰

副主编:张武昌 郭国通 武巧霞

李向前 赵树辉

编 辑:李德伟 张 报 柴巧燕

董素玲 张洪涛

制 作:范红格

投稿邮箱:yichuanwenlian@qq.com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4447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