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李商隐墓

李商隐墓传有三处,一是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豫龙镇苜蓿湾村南。二是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区东1.5公里沁河南岸的覃怀办事处庙后村南。三是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许良镇江陵堡村西北地。

李商隐墓

中文名:李商隐墓

外文名:Tomb of Li Shangyin

别名:义山

成就:唐著名诗人

作品收录:《李义山诗集》

逝世年龄:47岁

此情可待成追忆丨探秘晚唐诗人李商隐墓

《锦瑟》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在探寻晚唐诗人——李商隐墓前,我们先欣赏一下,李商隐家喻户晓的成名作《锦瑟》。

晚唐诗人李商隐墓共有三处,一处位于博爱县许良镇江陵堡村西北处,墓前有立碑,上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商隐墓;二处位于沁阳市区东1.5公里的覃怀办事处庙后村南,墓园东西宽76米,南北进深242米,总面积1.84万平方木米;三处位于荥阳市位于苜蓿湾村南200米左右的农田里。改墓没有墓碑,显得有些荒芜,给人衰草斜阳的悲凉感,现为荥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尽管李商隐墓有三处,人们认可最多的还是位于沁阳的李商隐墓。据文献《河内通志陵墓》记载:“李商隐墓,在府城东。文集内云祖茔在怀州东郊,今不可考。”清康熙32年《河内县志》古迹图中明确标示“李义山墓”在野王城(即怀庆府城)东、沁河南、朱沟支渠以北位置。墓北依庙后村,南隔沁(阳)尚(香)公路与寨村相望,墓东原为李家大坟,西为东关村。1987年1月7日沁阳县人民政府公布李商隐墓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李商隐墓原地位于李家大坟西北,原有墓冢,因历代耕耘,墓冢被夷为平地。相传李家大坟长三里,墓东南原有一通一丈余高的大石碑,因风化严重,仅能看出“文华”二字,可惜1958年修干河桥时,欲将其用做修桥石料,被拉翻跌毁,残块散落,墓东偏南原有建筑“落灵棚”,为在外之人旧葬停柩祭奠之用,1937年被日军烧毁。1998、2001年两次对李商隐墓地进行了整修。

修正后的李商隐墓冢,四周砌有围墙,平面呈方形,边长约9米,周围为青石砌筑的平台。整修后的墓冢区四周砌围墙,墓冢平面呈方形,边长九米,周围以青石砌筑平台,台上有盝顶形封丘,冢前有丠一通,碑首雕刻有盘龙,碑身正面用篆书书写的“唐故李商隐之墓”,碑阴上部刻有李商隐生平简介,下部刻清康熙32《河内县志》古迹图。墓冢四周铺设有方砖,并植有松柏加以绿化。

李商隐为晚唐著名诗人,比较擅长骈文写作,其诗作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李商隐和杜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其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中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李商隐诗作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他的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世人传诵。但其诗过于隐晦迷离,以至于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李商隐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荥阳有个李商隐公园,但是李商隐的生平你知道多少

今天周末,郑上君带着家人去李商隐公园消暑,在畅享游玩儿之乐的同时,公园里的场景却让我想起了很多关于诗人李商隐的生平。

由于脑海中存留的记忆太少,回到家后立马打开电脑脑补一番,并整理成文,供粉丝们珍藏。

李商隐公园简介

中文名称:李商隐公园

纪念人物:李商隐

门票价格:免费

地理位置:荥阳市豫龙镇中原西路与商隐路交口北

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

所属地区:郑州荥阳市

  李商隐公园位于郑州市荥阳东部310国道和中原西路之间,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以李商隐墓地为依托,以中国传统园林特色为基调,以李商隐诗歌文化为背景,十步一景,景中含诗,体现了荥阳的人文历史特色。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生于公元812年,死于公元858年,终年46岁。他的原籍在怀州河内(现沁阳县),祖辈迁居荥阳,李商隐在荥阳出生,死后就葬在荥阳檀山原,是个地道的荥阳人。

  园内的青鸟苑广场得名于李商隐的诗句:“晓镜但愁去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广场上的雕塑名为青鸟传音,将思念之情带给朝思暮想的人。

  大门正厅迎接游人的便是诗人李商隐的塑像,旁刻他最为著名的代表作《锦瑟》。继续往前,一支硕大的毛笔搁置在笔架上,旁边刻着《夜雨寄北》的诗句。另外还建有灵犀广场、蜡烛广场、晚晴苑、霜月亭、相思亭、双飞亭、秋池湖等。在这里,游人可以一边赏景,一边赏诗,细细品味这位晚唐著名诗人留下来的传世之作。

  李商隐生平

  早年生活

  唐元和十一年(816年),李商隐三岁左右,随李嗣赴浙。不到十岁,李嗣去世。李商隐只得随母还乡,过着艰苦清贫的生活。在家中李商隐是长子,因此也就同时背负上了撑持门户的责任。李商隐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李商隐“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回乡后曾从一位精通五经和小学的堂叔受经习文,至十六岁,便因擅长古文而得名。此外,写得一手秀丽的工楷与一手好文章。

  唐大和三年(829年),移家洛阳,结识白居易、令狐楚等前辈。令狐楚欣赏李商隐的文才,对其十分器重,让李商隐与其子令狐绹等交游,亲自授以今体(骈俪)章奏之学,并“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后又聘其入幕为巡官,曾先后随往郓州、太原等地。在这几年中,李商隐一面积极应试,一面努力学文,在科举上虽一再失败,但在写作上则完成了由散向骈的转变,此后他很少再写散文。

  大和七年(833年),令狐楚调任京职,李商隐离太原返乡,此后,李商隐曾在王屋山学道二、三年,这对其思想与创作产生一定影响。

  开成二年(837年),经过长期刻苦学习并由于令狐绹的延誉,李商隐得中进士。

  应举之路

  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考取了进士资格。在此之前,他已经失败过多次。李商隐初次应举的年份难以考证,有人相信甚至在10年之前——即文宗太和二年(828年)——李商隐就开始了他漫长而艰苦的应举之路。与大多数缺乏权势背景的考生一样,李商隐并不指望一举成功。他流传下来的诗文中没有提及当时的情形,这多少说明他对于初试的失败不是非常在意。然而,随着失败次数的增多,他渐渐开始不满。在《送从翁从东川弘农尚书幕》诗中,他将没有录取他的考官(太和七年)比喻成阻挠他成功的小人:“鸾皇期一举,燕雀不相饶。”

  应举的失败不会让李商隐反省自己学识不足。早在太和四年,曾经与他一起游学的令狐绹就考中进士。这显然不是因为令狐绹的学识才华比李商隐优秀,而是由于他父亲令狐楚的影响力。权贵们互相提携,大量录取上流社会关系网中的考生,在唐代科举中是很普遍的现象。许多缺乏靠山的考生都会在考试之前就去刻意结交关系,或者想出种种办法引起考官及名流的注意。据李商隐自述,他在这方面是比较低调的(《与陶进士书》),但如果说他不曾对令狐楚寄予希望,可能性也不大。从李商隐在开成元年写给令狐绹的一封信中“尔来足下仕益达,仆固不动”之类的话,可以看出他的情绪已经相当烦躁了。而他于开成二年的中举,也正是令狐父子对当值考官施加影响的结果。

  仕宦生涯

  开成三年(838年)春,应博学宏辞试不取,在参与料理令狐楚的丧事后不久,李商隐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去泾州(治今甘肃泾川县北)作了王的幕僚。王茂元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并将女儿嫁给了他。从李商隐后来的经历中可以看出,这桩婚姻将其拖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中。李商隐的尴尬处境在于:王茂元与李德裕交好,被视为“李党”的成员;而令狐楚父子属于“牛党”。因此,李商隐的行为就被很轻易地被解读为对刚刚去世的老师和恩主的背叛,并且很快就为此付出了代价。在唐代,取得进士资格一般并不会立即授予官职,还需要再通过由吏部举办的考试。

  开成三年(838年)春天,李商隐参加授官考试,结果在复审中被除名。这件事对李商隐最直接的影响是使得他获得朝廷正式官职的时间推迟了一年。

  开成四年(839年),李商隐再次参加授官考试,顺利通过,得到了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不久,被调任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尉。虽然县尉与校书郎的品级差不多,但远离权力的中心,显然会使以后发展受到影响。李商隐在弘农任职期间很不顺利,因为替死囚减刑(“活狱”)而受到上司陕虢观察使孙简的责难,因而李商隐感到非常屈辱,难以忍受,最终以请长假的方式辞职(《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凑巧的是,在此前后孙简正好被调走,接任的姚合设法缓和了紧张的局面,在他的劝慰下,李商隐勉强留了下来。但他此刻显然已经没有心情继续工作,不久(开成五年,840年)就再次辞职并得到获准。

  闲居时期

  辞去了弘农县尉,武宗会昌二年(842年),李商隐以书判拔萃复入秘书省为正字,旋丁母忧居家。李商隐必须离职回家守孝三年。这意味着年届而立的李商隐不得不放弃跻身权力阶层的最好的机会。这次变故对李商隐政治生涯的打击是致命的。李商隐闲居在家的三年(会昌二年末至会昌四年末),是李德裕执政最辉煌的时期。错过了这个时期,随着不久之后武宗的去世,李德裕政治集团骤然失势,李商隐已经难以找到政治上的知音。

  会昌三年(843年),李商隐的岳父王茂元在代表政府讨伐刘稹叛乱时病故武宗朝。王茂元生前没有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助李商隐的升迁,但他的去世无疑使李商隐的处境更加困难。

  会昌四年(844年)暮春,自关中移家永乐。五年冬(845年),服阕入京,仍为秘省正字。这一次,他的职位(“正字”)品阶比之前的(“校书郎”)还低。即便如此,李商隐毕竟又有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在唐代,大家普遍认为在京城里的任职会比外派的官员有更多的机会升迁,而李商隐所在的秘书省,又比较容易受到高层的关注。对李商隐而言,另一个好消息是,宰相李德裕获得了武宗充分的信任,这位精干的政治家几乎被授予全权处理朝政。李商隐积极支持李德裕的政治主张,他踌躇满志,有理由期待受到重用的机会。

  李商隐在闲居的几年里处理了一些家庭的事务,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将一些亲属的墓葬迁回了故乡的家族墓园。这种维护家族荣誉的努力多少使他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现存的部分诗文中可以看出,李商隐尽量调整自己的心态,淡化对政治生涯的兴趣和期待。他有时从事农耕,声称自己“渴然有农夫望岁之志”,模仿陶渊明的风格写作田园诗歌。不过,纷乱的时局始终吸引着李商隐的注意力。他有非常鲜明的政治倾向,几乎无法隐藏。

  幕府游历

  会昌五年(845年)十月,李商隐结束了守孝,重新回到秘书省。此时,武宗与宰相李德裕富有效率的合作关系已经到了晚期。次年三月,武宗去世,传言他是由于长期服用道士进献的长生药而中毒身亡。经过一系列的宫廷斗争,宣宗李忱即位,并反对武宗的大部分政策,尤其厌恶李德裕。因此,几乎整个会昌六年(846年),都持续新一轮政治清洗,曾经权倾一时的宰相李德裕及其支持者迅速被排挤出权力中心。在宣宗本人的支持下,以白敏中为首的牛党新势力逐渐占据了政府中的重要位置。

  会昌六年(846年),李商隐在秘书省任正字。三十五岁的李商隐终于有了儿子(李衮师),他的堂弟李羲叟也在这一年中了进士,这两个好消息大概只能让他兴奋一时。由于支持李德裕的政治纲领以及之前就被令狐绹等人视为背叛,他不大可能分享牛党的胜利。此时李商隐的职位几乎低得不值得在权力斗争中被排挤,但仍然李商隐仍为仕途不得志而郁郁寡欢。

  大中元年(847年),桂管观察使郑亚邀请李商隐往赴桂林任职时,五月,李商隐同郑亚来到距京城大约5000里以外的南方。郑亚的这次南迁,是牛党清洗计划的一部分。李商隐愿意主动跟从一位被贬斥的官员,表明他同情李德裕一党。另一方面,也显示对自己的升迁不再抱有信心了。在桂林不到一年,郑亚就再次被贬官为循州刺史,李商隐也随之失去了工作。

  大中二年秋(848年),李商隐回到长安。据说,他在潦倒之际,写信给故友令狐绹(他已经进入权力的核心)请求帮助,但遭到拒绝,结果只能通过自己考试得到一个盩厔县尉的小职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0年之前,他正好也是一个相当的职位(弘农县尉)。李商隐担任盩厔尉时间不长,又被调回京城。此时,与大中元年他在秘书省的情形非常相似:低微的官职,渺茫的前途,落寞之余,期盼着出现变化。

  大中三年九月(849年),李商隐得到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正的邀请,前往徐州任职。卢弘正是一位有能力的官员,对李商隐也非常欣赏。如果他的仕途顺利,李商隐可能还有最后一次机会。然而不巧的是,李商隐追随卢弘正仅仅一年多后,后者就于大中五年春天病故。这样,李商隐不得不再一次另谋生路。

  夕阳晚景

  大中五年(851年),李商隐的妻子王氏在春夏间病逝。从李商隐的诗文上看,他和王氏的感情非常好。这位出身于富贵家庭的女性,多年来一直尽心照料家庭,支持丈夫。由于李商隐多年在外游历,夫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聚少离多,李商隐对于妻子是有一份歉疚的心意;而李商隐仕途上的坎坷,无疑增强了这份歉疚的感情。

  大中五年(851年)年秋天,被任命为西川节度使的柳仲郢向李商隐发出了邀请,希望他能随自己去西南边境的四川任职。李商隐接受了参军的职位,在简单地安排了家里的事情之后,李商隐于十一月入川赴职。在四川的梓州幕府生活的四年间,大部分时间李商隐都郁郁寡欢。他曾一度对佛教发生了很大的兴趣,与当地的僧人交往,并捐钱刊印佛经,甚至想过出家为僧。梓幕生活是李商隐宦游生涯中最平淡稳定的时期,李商隐已经再也无心无力去追求仕途的成功。

  大中九年(855年),柳仲郢被调回京城任职。出于照顾,他给李商隐安排了一个盐铁推官的职位,虽然品阶低,待遇却比较丰厚。李商隐在这个职位上工作了两到三年,罢职后回到故乡闲居。

  李商隐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抑郁寡欢,唐宣宗大中末年(约858年),李商隐在郑州病故。

  文学成就

  李商隐的诗歌流传下来的约600首,其中以直接方式触及时政题材的占了相当比重。李商隐的咏史诗有很高的成就。它们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的无病呻吟,也不同于前人那些托古以述怀的诗篇,而是着眼于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陈政事、讥评时世加以补充发挥,使咏史成为政治诗的一种特殊形式。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具一格的创造。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意境要眇,情思宛转,辞藻精丽,声调和美且能疏密相间,读来令人回肠荡气。幼年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使李商隐的世界观基本上属于儒家体系,其人生态度是积极入世、渴望有所作为的。同时,他颇能独立思考,很早便对“学道必求古,为文必有师法”的说教不以为然,甚至萌生出“孔氏于道德仁义外有何物”这样大胆的想法。在诗歌创作上,他起初醉心于李贺奇崛幽峭的风格和南朝轻倩流丽的诗体,曾仿照它们写了许多歌唱爱情的诗篇,如《燕台》、《河阳》、《河内》等。待屡次下第和被人谮毁的遭际向他显示了人生道路的崎岖不平,他的诗便开始表现出愤懑不平之气和对社会的某些批判。大和末,甘露之变以血淋淋的现实打开他的眼界,使他在思想上和创作上都大进一步。这时他写的《有感二首》、《重有感》等诗,批判腐朽政治已相当深刻有力。

  诗歌类型

  咏史诗

  作为一个关心政治的知识分子,李商隐写了大量这方面的诗歌,留存下来的约有一百首左右。其中《韩碑》、《行次西郊作一百韵》、《随师东》、《有感二首》等,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作品。李商隐早期的政治诗指陈时局,语气严厉悲愤,又含有自我期许的意味,很能反应他当时的心态。在关于政治和社会内容的诗歌中,借用历史题材反映对当代社会的意见,是李商隐此类诗歌的一个特色。《富平少侯》、《北齐二首》、《茂陵》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李商隐的诗歌创作,开始时醉心于李贺那种奇崛幽峭的风格和南朝清倩流丽的诗体,他有意加以仿效而写了许多歌唱爱情的诗篇。但大和九年(835年)的“甘露之变”,使他目睹了朝官大量被杀、宦官擅权的血淋淋的黑暗政局,思想和创作都发生了转变,写下了不少批判黑暗现实的政治诗。如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愤怒声讨了宦官的罪行,称颂了敢于反对宦官专权的将领,热切盼望铲除宦官、恢复皇帝的权力的《重有感》。又如有意效法杜甫《北征》的长篇政治诗《行次西郊一百韵》。

  李商隐的政治诗又多半以借古讽今的咏史诗出现。如《咏史》批判了统治者的荒淫、愚昧和无能。《隋宫二首》其一,意在提醒晚唐统治者要接受前车之鉴。又如《马嵬二首》其二,对唐玄宗为皇帝而弄得众叛亲离,连自己的宠妃也保不住的可悲结局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嘲弄。含蓄深沉,意在言外。《贾生》深寓作者对晚唐统治者佞佛信道以求长生,而不恤国事的讽刺和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又如《瑶池》借周穆王讽刺唐代皇帝们求仙,《随师东》借古事影射朝廷东伐李同捷。

  李商隐咏史诗的成功之处,在于注意构思的凝练、取材的精当,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融合在一起,或用假想之辞创作出带有虚构色彩的场景,突破史实局限,更深刻地揭示讽刺对象的本质;或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或微物,深入开掘,使之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典型性。与此同时,将自己的感情和议论自然地寓含在鲜明的形象之中,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深长的情韵,达到寓意的深刻性与形象的鲜明性、情昧的隽永和谐统一,增强了咏史诗的艺术表现力。

  咏物诗

  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心中的抱负无法得到实现,于是就通过诗歌来排遣心中的郁闷和不安。《安定城楼》、《春日寄怀》、《乐游原》、《杜工部蜀中离席》是流传得较广的几首。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内容的作品中许多七言律诗被认为是杜甫诗风的重要继承者。

  无题诗

  李商隐的爱情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独具特色。其中一部分表现他与妻子王氏的伉俪情深,代表作为《夜雨寄北》,此诗通过对巴山夜雨秋景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客居异乡之寂寞和对妻子的深切思念之情。结婚不到12年,李商隐的妻子就死了。他的悼亡追忆之作,如《正月崇让宅》、《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无家而作有家之想,血泪写成,令人不忍卒读。

  包括大多数无题诗在内的吟咏内心感情的作品是李商隐诗歌中最富有特色的部分,也获得了后世最多的关注。《锦瑟》、《燕台诗》、《碧城三首》、《重过圣女祠》等,保持了与无题诗类似的风格。而《柳枝五首》、《夜雨寄北》、《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等,则反映出李商隐感情诗另一种风格的意境。

  李商隐以无题为名的爱情诗,最为人所传诵,但他的无题诗具有“朦胧”的特点,旨意隐秘。这些以无题为名的爱情诗,包括以《无题》为题的十五首,和以句首二字为题的“准无题”诗近三十首。这些诗有的有所寄托,但大部分属于纯粹的情诗。李商隐的“准无题”诗也写得相当出色。如《锦瑟》此诗貌似咏物,实则咏怀。它隐去了平生所历具体之事,以锦瑟起兴,充分运用了比兴、象征、典故等多种手法,将自己满腔的忧伤、郁愤之情,形象而又婉曲地表达出来。

  李商隐以无题诗著名。根据《李商隐诗歌集解》里所收诗歌的统计,基本可以确认诗人写作时即以《无题》命名的共有15首,另有5首在通行的诗集中经常被标为“无题”的(五律“幽人不倦赏”、七绝“长眉画了”、“寿阳公主”、“待得郎来”、“户外重阴”),经冯浩、纪昀等人考订,认为多半是由于版本问题而产生的原题丢失情况,并非真正的无题诗。

  有些研究者(如杨柳)认为李商隐诗集中部分有题目的诗也应该属于无题诗一类,理由是这些诗的题目往往是从诗的首句中取前几字为题(如《昨日》、《日射》等),或者诗题与内容本身毫无联系(如《为有》、《一片》等)。但如果以这样的标准来看,李商隐诗集中可以归入无题诗的就有近百首之多。所以此说并没有得到多数人的支持。

  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总结了前人关于无题诗的笺注工作,从中可以看出诸家观点之大不同:“自来解无题诸诗者,或谓其皆属寓言,或谓其尽赋本事。各持偏见,互持莫决。余细读全集,乃至实有寄托者多,直做艳情者少,夹在不分,令人迷乱耳。”

  应酬唱和诗

  在李商隐用于交际的诗作中,写给令狐绹的几首(《酬别令狐补阙》、《寄令狐郎中》、《酬令狐郎中见寄》、《寄令狐学士》、《梦令狐学士》、《令狐舍人说昨夜西掖玩月因戏赠》)特别引人注意,为解释他与令狐绹的关系提供了直接的证据。李诗广纳前人所长,承杜甫七律的沉郁顿挫,融齐梁诗的华丽浓艳,学李贺诗的鬼异幻想,形成了他深情、缠绵、绮丽、精巧的风格。李诗还善于用典,借助恰当的历史类比,使隐秘难言的意思得以表达。李商隐《东还》诗脍炙人口,赏读该诗,可看出李商隐所表露归去寻师学仙只是一句托辞,所谓学道不过借此疏解自己内心不平与感叹自己命运的不幸,更有面对朝政种种荒淫无道的愤慨以及对正一步步走向衰败的唐皇朝的哀叹。

  骈体文

  李商隐的写作,除诗歌以外的成就被论及得较少。事实上,他是晚唐时期最重要骈体文作家之一。这种文体注重文辞的对偶,并使用大量典故,广泛使用在唐代官方文件中。李商隐在令狐楚的培养下,成了一位骈体文的专家,为许多官员代笔起草过奏折、书信等文书。《旧唐书•文苑传》说李商隐“尤善为诔奠之辞”。由于当时章奏中使用的骈体文,要求词藻华丽,又要表述准确,因此对于用典的要求很高。而擅长写作骈体文的李商隐,养成了用典的习惯,因此被认为这是他的诗歌中喜欢用典的原因。

  李商隐曾将其骈体文作品编订为《樊南甲集》、《樊南乙集》各20卷共832篇,今已不存。根据《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的记载,李商隐的文集,除了自编两集,还有另外一些。但前述这些文集,都没有流传下来。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对李商隐的骈体文评价很高,认为只要《樊南文集》存留,唐代的骈体文就算全部遗失也不可惜。

  诗歌特点

  李商隐的诗歌能在晚唐独树一帜,在于他心灵善感,一往情深,用很多作品来表现晚唐士人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他对爱情的执著,开创了诗歌的新风格、新境界。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与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此外李商隐将含蓄、朦胧的表现手法运用到了极致,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李商隐诗歌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言律绝。他是继杜甫之后,唐代七律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李商隐继承了杜甫七律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如《重过圣女祠》借爱情遇合,于写景中融合比兴象征,寄寓困顿失意的身世之感;《春雨》将李贺古体诗的奇艳移入律诗,语言绮丽而对仗工整,音律圆美婉转,意象极美。但他的诗中因爱用僻典,诗的整体意旨往往隐晦。其次,李商隐将人生慨叹的抒写向更深细隐晦方面发展,善于用艳丽精工的艺术形式表达惆怅落寞的情绪,诗中充满了迷茫与悲凉的体验,作品深婉精丽、韵味深厚,“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富有象征暗示色彩,有一种朦胧美。如《锦瑟》,关于其诗意,历来众说纷纭:有悼亡说、寄托说、恋情说、听瑟曲说、编集自序说、自伤身世说等多种解释,表达幽微深远,具有朦胧美。再次,他的诗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其心灵的象征,是一种纯属主观的生命体验的表现。李商隐的七绝如《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夜雨寄北》、《夕阳楼》等,较多抒写身世之感,感情细腻,意境婉约,诗中贯穿着身世和时世的悲感,具有沉痛凄切的抑郁情调和忧伤美,在艺术上更是细美忧约、沉博绝丽,在精工富丽的辞藻中,朦胧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思,成为伤感唯美文学的典型。

  李商隐的诗歌有广泛的师承。他悲怆哀怨的情思和香草美人的寄托手法源于屈原,他诗歌意旨的遥深、归趣难求的风格与阮籍有相通之处。杜甫诗歌忧国忧民的精神、沉郁顿挫的风格,齐梁诗歌的精工艳丽以及李贺诗歌的幽约奇丽的象征手法和风格都影响了李商隐。李商隐的一些长篇古体,雄放奇崛又近于韩愈;他还有少数诗歌清新流丽、纯用白描,脱胎于六朝民歌。李商隐善熔百家于一炉,故能自成一家。

  人物评价

  总体评价

  晚唐诗歌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有着大不如前的趋势,而李商隐却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个高峰,是晚唐著名的诗人,杜牧与他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李商隐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名人评价

  唐代诗人白居易极为欣赏李商隐的文章,曾说:“我死后,得为尔儿足矣。”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列传第一百四十》:“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金元文学家元好问: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元代辛文房:商隐工诗,为文瑰迈奇古,辞难事隐。及従楚学,俪偶长短,而繁缛过之。每属缀,多检阅书册,左右鳞次,号‘獭祭鱼’。而旨能感人,人谓其横绝前后。...后评者谓其诗‘如百宝流苏,千丝铁网,绮密瑰妍,要非适用之具’。斯言信哉。...商隐文自成一格,后学者重之,谓‘西昆体’也。

  清吴乔:于李、杜后,能别开生路,自成一家者,唯李义山一人。

  清纪晓岚《四库总目提要》:《无题》之中,有确有寄托者,‘近知名阿侯’之类是也。有实属狎邪者,‘昨夜星辰昨夜风’之类是也。有失去本题者,‘万里风波一叶舟’之类是也。有与《无题》相连,误合为一者,‘幽人不倦赏’之类是也。其摘首二字为题,如《碧城》《锦瑟》诸篇,亦同此例。一概以美人香草解之,殊乖本旨。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魏晋以降,多工赋体,义山犹存比兴。

  当代古典诗词作家苏缨、毛晓雯著《多情却被无情恼:李商隐诗传》:“多情却被无情恼”,东坡这一句词若孤立来看,正可用作李商隐一生的总括。多情者本已易于自伤,况欲于无情的世界里寻觅情的归所,而终于无处堪用其情,便只觉得世界辜负了自己。这话对李商隐而言,没有半分矫情,毕竟他所有的委屈都是应该的,因为这世界当真辜负了他。

  后世影响

  在清代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中,收入李商隐的诗作32首,数量仅次于杜甫(38首),居第二位,而王维入选29首、李白入选27首。这个唐诗选本在中国家喻户晓,由此也可以看出李商隐在普通民众中的巨大影响。

  李商隐的诗的社会意义虽然不及李白、杜甫、白居易,但是李商隐是对后世最有影响力的诗人,因为爱好李商隐诗的人比爱好李、杜、白诗的人更多。李商隐的诗歌,尤其是他的爱情诗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晚唐的韩偓等人,宋初的西昆诗人,直到清代的黄景仁、龚自珍,在诗风上均受其影响。此外,唐宋的婉约派词人,明清的许多爱情剧作家,也都不断地向他学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李商隐那些表现伤感情调的诗歌,于凄艳哀婉之中融人身世时世之感,追求一种细美幽约的美,诗而词化的特征比较显著,如题材的细小化,情思的深微化,意境的婉丽纤柔等。这在诗与词之间搭起了一座过渡性的桥梁。

  据叶燮说:“宋人七绝,大概学杜甫者什六七,学李商隐者什三四。”(《原诗》)北宋初期的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宗法李商隐,经常互相唱和,追求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并刊行了一部《西昆酬唱集》,被称为西昆体。在当时颇有影响,但是未学到李商隐诗歌精髓,成就非常有限,影响力也随着欧阳修等人走上文坛而消失。此外,王安石对李商隐也评价很高,认为他的一些诗作“虽老杜无以过也”(《蔡宽夫诗话》)。王安石本人的诗歌风格也明显受到李商隐的影响。

  明朝的诗人从前、后七子到陈子龙、钱谦益、吴伟业,都受到李商隐的影响。明清二朝喜欢写艳情诗的人更是专学李商隐的无题诗,例如明末诗人王彦泓的《疑云集》和《疑雨集》》(注:《疑云集》是否为王彦泓作品集,学术界存在较大争议)。民国时期鸳鸯蝴蝶派小说中的香艳诗也是受到他的影响。

  明朝末年的道源和尚,为李诗作注,清朝初年,朱鹤龄在道源注本的基础上,删去了一小部分,又增补了很多,完成《李义山诗注》三卷。这是目前可以看到的最早的李商隐诗歌的完整注本。此后又经过陆昆曾(《李义山诗解》)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屈复(《玉溪生诗意》)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冯浩(《玉溪生诗详注》)等多人的注解考证,已经能够对李商隐诗中的典故大致了解,但是对于许多诗的涵义仍然没有定论。关于李商隐对后世的影响,可以参看吴调公《李商隐对北宋诗坛的影响》、《李商隐在清代的余波绮丽》、王玉祥《李商隐对苏曼殊诗的影响》、王兆阳《论李商隐的诗对词的独特风格形成的影响》、刘学锴《李商隐诗与唐宋婉约词》等论文。

  内容及图片来源:互联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厚重河南李商隐:晚唐诗魂

公元848年的秋天,瑟瑟秋风吹打着落叶,已经进入权力中心、即将封侯拜相的令狐绹[to]府前走来了一位身穿破旧长衫的中年人。

站在门前,他对门人说:“麻烦你通报一声,我是令狐郎中的旧日好友,想见他一面。”

令狐家是当时的高门权贵,其父令狐楚是著名的骈文家和诗人,早年间在朝中为相,而令狐绹是牛党后期的领袖人物。

此时的令狐绹,政治生涯已如日中天,登上相位指日可待,前来拜访的人门庭若市。

往日来的人,多衣着光鲜,而眼前这个人却一身寒酸,门人并不愿理睬。可禁不住这人的连番请求,只得向府中请示。

不一会儿,门人出来了,对他说:“家主事务太多,今日不便见客,你请回吧。”

“果然,”求见的人转身离开,哀叹了一身:“子直(令狐绹的字)啊,这到底是为什么?”

回去之后,已是穷困潦倒的他只能再去考试得一个县尉小职。可笑的是,十年之前,他就做过类似的小吏。

十年之后,壮志未酬,他仍困居于此。再看看当年的令狐兄弟,如今已平步青云,想见一面都难上加难。

这个郁郁不得志的人,就是李商隐。

李商隐这个人,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印象中,他曾写下许多千古流传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他被称为“诗魂”,与杜牧合称“小李杜”,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在诗歌文学上取得了诸多成就。

但鲜为人知的是,无论李商隐在诗歌创作上有多大的才华,都无法掩盖其落寞凄惨的人生。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约813年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

他曾自称是皇室宗亲,可实际上,这种血缘关系已相当遥远了,且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实际效益。

李商隐从小就很聪明,相传他“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同时他也很幸运,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结识了良师益友。

对李商隐影响最大的一位老师,是他的同族叔父。他的这位叔父上过太学,在经学、小学、古文、书法方面均有造诣,并且十分器重李商隐。

在叔父的教育下,李商隐的文学素养进步飞快。

16岁那年,他写出了两篇优秀的文章:《才论》和《圣论》,得到了一些士大夫的赞赏。这其中,就有后来担任宰相的令狐楚。

令狐楚是中唐时期重要的政治人物,与许多重大的政治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既是政治家,也是诗人,在骈体文的写作上更有极高的造诣。

令狐楚对李商隐很欣赏,时常对他进行点拨教导。他的儿子令狐绹就是在这个时候与李商隐认识的,两人常在一起交流切磋。

李商隐对令狐楚的教导非常感激,同时也收获了极大的信心。此时的他踌躇满志,向往踏入仕途一展拳脚。

可李商隐的应试之路并不顺利,他多次参加科考,终于在837年考中进士。而这一次的成功,其实离不开令狐家的帮助。

时至晚唐,科举考试也悄然变了味。有权势背景的考生科考之路大都较为顺利,而一向低调不愿攀附关系的李商隐就只能吃这个亏。

令狐绹在七年前就考中了进士,不是因为他比李商隐多优秀,而是因为其父令狐楚在朝中的影响力。

起初,李商隐对考试失败并不在意,但随着次数逐渐递增,他的心情也开始烦躁起来。令狐父子得知后,默默地帮了他一把。

但不久之后,噩耗传来,令狐楚在任上去世,李商隐去帮忙料理丧事。

处理完毕后,李商隐受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去做他的幕僚。王茂元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将女儿(王晏媄)嫁给了他。

两人感情非常好,在后来李商隐写的许多无题诗中都能感受到他与妻子王氏的伉俪情深。

其中的代表作就是《夜雨寄北》,通过对巴山夜雨秋景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客居异乡之寂寞和对妻子的深切思念之情。

但与此同时,这桩婚姻也将李商隐拖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中。

牛李党争,是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宗派斗争,也称“朋党之争”。牛党大多是科举出身,门第卑微,靠寒窗苦读考取进士获得官职。

而李党大多出身于世家大族,门第显赫。两个派系之间因理念不同争斗不断,最终导致腐朽衰落的唐朝走向灭亡。

李商隐的良师益友令狐父子,是“牛党”。而他的岳父王茂元,与李党领袖李德裕交好,因而“李党”成员。

于是,李商隐就被夹在了中间。在外人看来,李商隐的老师令狐楚刚刚离世,他就投靠了“李党”阵营,这无疑是一种背叛。于是很快,李商隐就遭到了政治打压。

在唐代,取得进士资格后一般并不会立即授予官职,还需要再通过由吏部举办的考试。

838年的春天,李商隐参加授官考试,在复审中被除名。第二年通过后,被调任外地,远离权力中心,仕途发展不顺。

842年,李商隐凭借自己的努力进入秘书省工作。然而世事无常,母亲的突然离世让他不得不回家服丧,这一回就是三年。

三年的时间里,李商隐无所作为,也失去了跻身权力阶层的大好机会。期间,岳父王茂元也因病离世,这让他再次受到打击。

李商隐服丧结束后,回到了秘书省任职,官阶虽低,但发展潜力更大。并且,李党得到武宗信任,而李商隐非常支持李德裕的政治主张,他希望自己得到重用。

可惜的是天不遂人愿,武宗在次年离世,李党遭到政治清洗,李德裕等人被排挤出权力中心。李党失势,意味着李商隐最后的机会也消散了。

没有人脉关系,仅凭才能抱负,根本不可能在当时的朝中有立足之地。况且,李商隐早已被当权的牛党视为“背叛者”,不被打压已是好事了。

此后,李商隐四处流转,终没有一个合适的容身之地。走投无路之际,他想到了自己的朋友令狐绹。

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可站在令狐绹的角度想,自己父亲刚死,他最欣赏的学生就投靠了敌营。

就凭这一点,即使以前关系再好,也不可能再接纳李商隐了。

身处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李商隐不是不知道自己的尴尬境地。

他尽量让自己处于中立地位,对牛李两党的政治主见都有赞同也都有批判,但这样做只会让他两边都不受待见。

因此,李商隐的一生很不得志,始终郁郁寡欢。

困苦之际,李商隐只能将自己的苦闷感伤写进诗中、著成文章,聊以慰藉。

他写了很多诗,流传下来的约600首,有讥评时世的咏史诗“可惜前朝玄菟郡,积骸成莽阵云深”、继承杜甫诗风的咏物诗“青袍似草年年定,白发如丝日日新”、情思宛转的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以及缠绵绮丽的应酬唱和诗“几时绵竹颂,拟荐子虚名”......

除此之外,李商隐的骈体文写得也相当好。虽然李商隐除诗歌以外的成就很少被提及,但事实上,他是晚唐时期最重要骈体文作家之一。

骈体文要求词藻华丽、表述准确,又对用典的要求很高。李商隐在令狐楚的培养下,是写作骈体文的专家,也因此养成了在诗歌中用典的习惯。

858年,李商隐在郑州病故。河南省荥阳市现有李商隐墓园,焦作博爱县也有一处李商隐墓,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李商隐的诗歌成就难以言尽,在家喻户晓的清代版《唐诗三百首》中,收入李商隐的诗一共32首,仅次于杜甫的38首,比李白、王维都要多,足以见得李商隐对后世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爱情诗温婉细腻,是唐宋婉约派词人以及明清时期的爱情剧作家学习的模本。

虽是写诗,但又兼具词的特点,在诗与词之间搭起了一座过渡性的桥梁。

时至末期,唐诗在前人光芒的照耀下已呈衰微之势,而李商隐却凭借一己之力重新将唐诗推向了又一个高峰。赏晚唐诗作,李商隐一人足矣。

免责声明: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4402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