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生态

原标题:《关于以西部生态旅游为突破点促进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的指导意见》发布

生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更是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路径遵循。我省西部地区拥有国家旅游资源的全部主要类型,生态资源富集。这里既是我省历史上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也是生态修复最为典型的地区;既是经济活跃度和人气相对较低的地区,也是发展生态旅游最具潜力的地区;既是中央环保督查最为关注的地区,也是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最有希望的地区。以西部生态旅游为突破点,对破解“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这一重大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示范作用。结合全省发展实际,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忠诚践行“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在“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打造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战略背景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西部地区为突破点,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促进生态保护;坚持协同创新,以激发内生动力和市场活力为着力点,走出生态旅游为路径、文旅融合为主线、品牌塑造为核心的发展新路;坚持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以旅游“双线”为骨架,优化空间布局,合理配置资源,突出生态旅游多业态、多产业深度融合,提升生态资源利用和修复治理水平,让生态文明思想在吉林落地生根。

二、发展思路

——多维度协同。空间协同,注重点线面的协同,解决好查干湖、向海、莫莫格3大核心片区与周边区域整体性的协同,松原与白城城市间产业差异化的协同,西部旅游环线与东部旅游环线完整性的协同,西部与周边省区及东北亚区域间的机制建立的协同;时间协同,注重冬季冰雪与夏季避暑间的协同,当前与长远的协同,系统性与多样化梯次推进的协同;要素协同,注重政策、规划等顶层设计的协同,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的协同;价值协同,注重河湖草原湿地的生态价值与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的人文价值的协同,生态旅游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

——多路径创新。理念创新,紧紧围绕生态主线,坚持当前发展靠创意,长远发展靠产品;模式创新,坚持发展空间二元化,休闲体验在景区,服务保障在城镇;举措创新,坚持轻资产上业态,重资产落项目;路径创新,坚持走“生态旅游+博物馆+特种业态+自然小镇”等多样性的发展路径;政策创新,结合国家支持和鼓励的“积极探索”“先行先试”等政策创新导向,创新用地、审批等政策体系。

三、基本原则

——点面突破、带动全域。以西部地区为突破点,探索以发展生态旅游,促进生态保护的模式与路径,通过先行先试、示范创建、典型引领,推动全省各区域走创新发展之路。

——保护优先、合理开发。正确处理生态保护、生态建设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坚持保护优先,合理有序开发,防止破坏环境,摒弃盲目开发,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共同提升。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加强政府对生态旅游发展的宏观指导作用,积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进行生态旅游开发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生态旅游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统筹兼顾、均衡发展。生态旅游发展要规划先行,兼顾全局性、系统性与不同区域特色,做到循序渐进,分期开发,均衡发展东部、西部生态旅游。

四、发展目标

西部地区要成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标杆,美丽中国的典范,生态旅游的样板,形成以向海为主体的世界自然遗产、以乾安春捺钵国家遗址公园为主体的世界文化遗产。未来吉林将有集安高句丽、通榆向海、乾安春捺钵等3处世界遗产和“东有长白山、西有查干湖”2个世界级生态旅游金字品牌。白城市成为西部集散中心和“丝路吉林”向西开放的门户。

五、空间布局

按照大循环引领、小循环支撑、微循环布点的思路,西部将形成1条大循环,3条小循环,6条微循环;3大核心片区,1条风景廊道,20个特色景点,30种业态产品支撑的发展新格局。

一是打造1条大循环线路:长春—松原—大安—镇赉—白城—通榆—长春,以3大核心片区为旅游吸引,以重要城市节点为服务支撑的4日、5日游线路。

二是构建3条小循环线路:以松原、白城地市级为内核、以县市及周边景区(点)为节点支撑的2日、3日游线路。白城打造“一圈八点”四季游小环线;松原打造“沿松花江生态旅游线”和“查干湖渔猎文化旅游线”2条小环线。

三是布局6条微循环线路:以县市城区、核心景区与周边景点形成的1日、2日游微循环体系,主要包括松原市区和查干湖,大安市区和嫩江湾,镇赉市区和莫莫格,白城市区和查干浩特,洮南市区文化体验游,通榆市区和向海。

四是形成3大核心片区:以松原查干湖和大安嫩江湾为核心的片区(包括大安蒸汽机车、白酒博物馆等)、以通榆向海为核心的片区(包括大墨宝园、蒙古黄榆、包拉温都等)、以镇赉莫莫格为核心的片区(包括月亮泡、白沙滩、哈尔淖等)。

五是建成1条风景廊道:松原查干湖—大安嫩江湾—大安月亮泡—镇赉哈尔淖—镇赉莫莫格—洮南关东文化记忆街区—通榆向海“国家生态旅游风景廊道”。

六是开发20个特色景点:提升建设松原威尼斯水上乐园、哈达山生态度假区、孝祖陵、大安嫩江湾、蒸汽机车小镇、牛心套堡、姜家甸草原观光、镇赉白沙滩、乾安泥林、洮北查干浩特、通榆黄榆、包拉温都、墨宝园、军事体验园、松原规划展览馆、赛罕塔拉蒙古部落、长岭龙凤山、扶余大金碑、鳇鱼圈、前郭王爷府等20个“特色景点”。

七是落地30种业态产品:自然小镇、汽车旅馆、房车旅居车营地、汽车集结赛、低空飞行、热气球、高空跳伞、水幕影视、水上运动、湿地观鸟、研学基地、军事体验、主题科普、温泉养生、康养服务、遗迹探寻、博物馆、田园风光、休闲山庄、农鱼乐园、垂钓、嬉水王国、草原探险、徒步穿越、农事采摘、冬捕渔猎、欢愉冰雪、花海景观、度假酒店等30种业态产品。

六、主要任务

(一)加强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西部高速公路旅游大环线交通骨架,加快推进双辽至洮南、松原至通榆等高速公路建设,争取2020年底建成通车;全力配合地方政府推进长春至太平川省高网项目前期工作,适时启动建设,为西部生态旅游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继续完善普通干线公路网络,积极推进省道齐大线S210大安—月亮泡—莫莫格升级改造,加强洮南至向海和通榆至向海等干线公路路况保障,提升干线公路服务能力。

(二)完善重要交通节点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珲乌等通往重点景区、目的地的高速公路服务区服务功能,具备条件的服务区增设充电桩、加气站等服务设施,2020年底前,重点完成王府、松原、大安等服务区改造任务,增设购物、观光等旅游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国道珲阿线G302及省道齐大线S210、省道洮向线S518、省道通向线S519沿线指路标志及服务设施,更好服务旅客出行。

(三)重点打造3大核心片区产品。打造以松原查干湖、大安嫩江湾、通榆向海、镇赉莫莫格为核心的3大片区。推动大安嫩江湾、松原查干湖有序晋升国家5A级旅游景区行列。以“生态红线划定”为契机,重构向海、莫莫格片区的住宿、餐饮、购物等旅游配套的基本服务功能。

(四)合力做好风景廊道规划建设工作。持续推进松原查干湖—大安嫩江湾—大安月亮泡—镇赉哈尔淖—莫莫格—洮南关东文化记忆街区—通榆向海“国家生态旅游风景廊道”建设,以市县为节点,完善提升景区景点,增加特种业态,完善服务配套设施。

【1】 【2】

(责编:王帝元、谢龙)

西安浐灞生态区以生态立区 发展“绿色生产力” 生态

回望唐都长安1400年

寻找文化自信

发掘时代价值

华商报今日推出特刊

浐灞,取名源自于陕西境内流过的两条河流——浐河和灞河,即古文献中常被文人骚客所吟咏的“浐水”与“灞水”。两条河流在地理与时间上交汇后便滚滚东去,见证了中原王朝从秦汉的强势到隋唐的鼎盛,也伴随了近代西安的荣辱兴衰。

从历史烟尘里走来,浐河灞水一度苍茫浩渺盖掩锋芒,直至跨入新千年,再度焕发生机。

2004年9月,西安市成立浐灞生态区,规划总面积129平方公里,其中集中治理区89平方公里。“水清碧如黛,柳绿随风舞”,如今的浐灞生态区,树更绿、水更清、天更蓝、景更美,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涌动着蓬勃的生机。

生态立区开启“绿色生产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浐灞生态区多年来一直坚守的发展理念。成立14年以来,浐灞生态区彻底根治“挖沙成灾、垃圾围城、污水横流”三大生态灾害,从生态重灾区迈向了生态示范区。并坚持“让河流休养生息,让生态流入城市”的理念,将秦岭与浐、灞、渭三河有机融合,形成了连接秦岭渭河,贯穿西安市东部的重要生态廊道,实现了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展开了一幅“人、城、水、绿”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截至目前,浐灞生态区已累计投入400亿元,立足解决“河道污染、垃圾围城、非法采砂”三大顽疾,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了这里的面貌。目前,已形成水面17000亩,绿化7000多亩、林地29000亩,成为西北地区少有的生态化园林城市景观。并建成了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桃花潭公园、浐灞滋水公园、雁鸣湖休闲公园等6个大型生态公园,河流湿地覆盖率15%、林地覆盖率18%、鸟类206种、植物210种,大气负氧离子含量高达6700单位。如今的浐灞是全国首批“国家级生态区”、国家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区域、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这里水清、景美、鸟语花香,已经成为西安生态环境最优美的城市新区。夏季平均气温比城区低3℃至4℃。走进浐灞,如同走进一个会呼吸的生态大公园。春季寻花、夏季观荷、秋赏银杏、冬季看鸟,已经成为浐灞生态游的特色项目。

目前,在这座发展强劲的生态新城与文旅之都,以弘扬丝路文化为主题的华夏文旅项目即将开业;创意梦工场等4个创业、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丝路文化艺术中心等“文化+5馆”陆续引进。预计到2021年,3大文化旅游项目全部运营,文化产业总产值达到10亿元,年接待游客5000万以上,旅游业总收入50亿元以上。深厚的文化底蕴将给浐灞发展带来更强劲的内生动力。

文旅发展打造演艺之都新传奇

6月19日,“践行两山理论,建设美丽浐灞”座谈会在西安浐灞生态区举行。西安浐灞生态区党工委书记杨六齐、华夏集团董事长夏春亭等出席了座谈会。杨六齐介绍,浐灞生态区始终坚持“生态立区,产业兴城”的理念,生态价值已逐步显现。华夏集团在威海实施的生态修复工程与浐灞生态区14年来生态建设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取得的成绩更坚定了浐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目前,华夏集团正在浐灞建设华夏文旅西安度假区,相信双方在生态文明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会创造出更大成就,共同为将浐灞打造成文旅演艺新传奇及行业翘楚发力。

华夏集团董事长夏春亭在接受华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华夏集团一直想在西安做《驼铃传奇》秀,讲古丝绸之路上发生的故事。而浐灞一直把生态与文旅工作结合得非常好,两方一拍即合。他说:“未来,我们将携手浐灞,努力打造旅游演艺新高地,把绿水青山做得更好,让周边人受益更多。”

据悉,目前华夏文旅集团正在浐灞生态区建设华夏文旅西安度假区,这个大型的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秉承“用最炫的舞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好社会正能量”的基本理念,将打造一个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集特色文化演艺、观光游览、特色餐饮、文娱体验等综合性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旅游综合体。其中,实景演艺《驼铃传奇》秀首创会“跑”的观众席,将观众送到每幕的最佳观演位置,打破了千年来一面观众一面舞台的传统观演模式,是世界演艺史上的一次颠覆性革命。今年“五一”小长假三天的游客量就突破10万人,试营业期间每天接待游客约5000人次。

今日浐灞为打造大西安文旅新中心发力

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今日浐灞,正在为打造大西安东部文化旅游新中心而发力。

除了华夏文旅西安度假区,正在紧张建设的“中华千古情”项目,将整合西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艺术再现西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打造新时期的文化地标。据悉,该项目位于西安世博园内,预计2019年建成营业,届时将呈现一场跨越中华千年历史精彩绝伦的演艺大秀。同时,项目还将与华夏文旅西安度假区联动,通过“文化+旅游+生态+服务”,打造浐灞文化旅游品牌,演绎新时代大西安的精彩崛起,并推动大西安国际文化交流轴核心区的建设进程。 华商报记者 陈梦扬

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监管​职责实现统一 破解海洋生态环保“五龙治海”难题 生态

渤海湾、辽东湾、黄河口、长江口等重点海域水质堪忧,2017年重点监测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44个海湾中,20个海湾四季均出现劣四类海水水质,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仍然处于污染排放和环境风险的高峰期、生态退化和灾害频发的叠加期。

在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整体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将海洋环境保护职责整合到生态环境部,设立海洋生态环境司,打通了陆地和海洋,明确了生态环境部的职责就是统一政策规划标准制定、统一监测评价、统一监督执法、统一督政问责,明确了生态环境保护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既是“组织者”又是“监督者”的格局。

如此变局,在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看来可以有效解决海洋生态环保中存在的“五龙治海”问题。

602个非法入海排污口98%完成清理

拥有大陆岸线18000多公里,主张管辖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海洋物种达25000多种,拥有海湾、河口、海岛、盐沼、滩涂、海草、红树林、珊瑚礁等众多类型的海洋生态系统。毋庸置疑,我国是个名符其实的海洋大国。

据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连续监测数据显示,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开始到2012年,其间,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海洋环境质量呈现下降趋势,四类和劣四类水质面积从2001年的约4.8万平方公里扩大为2012年的9.3万平方公里,受监控的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大部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第二个阶段是2012年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海洋环境质量整体企稳向好,全海域四类和劣四类水质海水面积从2012年的9.3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017年的5.2万平方公里,受监控的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比例有所下降,河流入海污染物总量出现下降,局部地区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修复恢复。

同时,1982年,海洋环境保护法实施后,我国海洋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法制化、业务化轨道。据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司长柯昶介绍,截至2017年底,我国各级各类海洋保护区达270余处,面积1200多万公顷,占管辖海域面积比重达4.1%,比2012年翻了两番。全国602个非法入海排污口和设置不合理入海排污口已有98%完成清理。

据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透露,2010年以来实施重大治理项目290余个,累计修复岸线260余公里,修复沙滩面积1200余公顷,修复恢复湿地面积4000余公顷,北戴河、胶州湾、厦门湾、辽河口等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同时,每年对近200个入海河流国控断面开展月度水质监测,监测范围全面覆盖我国管辖海域,并拓展至与国家生态安全密切相关的西太平洋公共水域。

此外,从2016年开始的中央环保督察实现对11个沿海省(区、市)全覆盖;连续开展“碧海”专项执法等行动,加快建立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对无证倾废、超标排污等违法行为引入“按日连续处罚”。

近半数海湾海水水质处于劣四类

据柯昶介绍,尽管我国海洋环境质量整体企稳向好,局部区域生态系统得到修复恢复,但仍处于污染排放和环境风险的高峰期,生态退化和灾害频发的叠加期。

其中,重要海湾中渤海湾、辽东湾、黄河口、长江口等重点海域水质堪忧,受监控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未见根本好转,赤潮、绿潮(浒苔)等生态灾害多发频发,结构性的环境风险压力仍然较大。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认为,地方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尚未根本落实,部分地方对海洋生态环保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推进不力,“上热、中温、下冷”问题突出;部分企业生态环保主体责任落实不够,生态环境保护投入不足,未批先建、向海偷排漏排等问题较为突出。

同时,部分沿海地区黑水入海、垃圾围海、垃圾漫滩等尚未得到有效治理,严重影响居民生活质量和公众亲海需求,加之,陆源污染防控难度较大,所有这些都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指出,海洋生态环境执法监管存在宽、松、软问题,部分地方有案不移、有案难移、有案慢移,甚至以罚代管、压低处罚标准,海洋保护区、海砂开采等领域违法违规问题较为突出。

海洋生态环境监管职责实现统一

就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职责整合到生态环境部,在柯昶看来,是打通了陆地和海洋。他说,由于80%的污染物来自陆上,所以海洋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在海里,根子在陆上。

柯昶指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职责整合到生态环境部后,生态环境部将主要发挥“组织者”和“监管者”作用,是落实统一行使生态和城乡各类污染物排放监管与行政执法职责的具体体现。

“生态环境部的职责形成‘一主多辅’格局,即生态环境部统一监督管理,有关职能部门、地方党委政府、行业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在柯昶看来,这种格局将有效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九龙治水”,尤其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五龙治海”的问题。

柯昶说,打通陆地和海洋,实现陆海统筹,要做到“四个衔接”:一是区域的环境保护措施要与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相衔接,以实现污染物入海监管方面的以海定陆;二是沿海产业布局要与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衔接,以实现产业布局方面的以海定产;三是陆域海域综合治理规划、工程要与海洋环境保护目标相衔接;四是统一陆海生态环境监测布局,以实现标准和数据相衔接。

将系统评估围填海整改成效

据柯昶介绍,2016年以来,中央环保督察实现了11个沿海省(区、市)的全覆盖。根据中央环保督察的意见反馈,部分地区确实存在未批先填、边批边填,批小填大、围而不填、填而不用等问题。

“长期以来,粗放的围填海利用活动确实造成了部分沿海地区滨海湿地和自然岸线的减少,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柯昶说,根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沿海省(区、市)制定了整改方案,对反映出的问题进行了整改。同时,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后,将系统总结和评估围填海问题的整改成效。

柯昶指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切实履行好“监管者”责任,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加强围填海管控,将严格实行“三线一单”制度即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制度。

生态环境部明确要求,用好海洋工程、海岸工程环评措施,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禁止审批新增围填海项目;同时,还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执行生态红线管控要求,首先在渤海海域清理非法占用生态保护红线的围填海项目。

柯昶透露,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职责整合到生态环境部后将加大督察问责力度,特别是要压实、压紧地方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确保围填海项目整改到位,确保严控围填海的政策落到实处。

就对入海排污口的环境监管,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王菊英说,入海排污口的管理主要涉及两类,一类是非法的,一类是设置不合理的。她说,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继续督促相关沿海地方完成“两类排污口”的清理整治工作,同时按照要求制定入海排污口环境管理指导性文件,进一步加强监管。据王菊英介绍,将启动陆海污染源清查工作,进一步准确摸清入海污染源,为配合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率先在渤海部署开展。同时,将开展溯源排查,为每一个排污口登记建档,分类整治,实施一口一策,明确各类排污口的责任主体。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透露,将尽快出台《入海排污口管理规定》等规范性文件,强化入海排污口事中事后监管。

柯昶指出,作为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基础性法律——《海洋环境保护法》的修订势在必行,但需要按程序报请批准。他说,生态环境部将继续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好海洋环境保护法执法检查后续工作,按要求做好海洋环境保护法及其配套条例修订。

据生态环境部介绍,在适时启动修订海洋环境保护法的同时,还将推动修订海洋倾废管理条例、防治海洋工程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尽快形成与新职责、新定位、新机构相适应的法治体系。

来源:法制日报 智汇海洋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4263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