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白族扎染

扎染布是白族特有的工艺产品,在大理城乡随处可见它的踪影。扎染不仅代表着一种传统,而且已成为一种时尚。当旅游者从当地把扎染天南海北地带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时,它从远古时期走来的脚步仿佛与当代步伐连接到了一起,叫人不能不格外惊叹于它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魅力。

白族扎染

扎染如此受欢迎,是由于它特有的有别于其它染织物的个性。它朴素自然,蓝地上的白花清清雅雅,毫不张扬,符合人的情致,贴近人的生活,充满人性色彩,是白族人民勤劳、质朴、纯洁、诚实、善良和乐观、开朗、热情好客等美好品格和情趣化合成的。传说它是苍山的溪水所变,或说是仙女织出带给人间……穿用它不仅美观,还代表着灵巧和智慧,在人们心目中差不多已成为大理最耀眼、最特殊的文化象征和民族传统艺术的标徽。

扎染古称绞缬,是由来已久的一种染布工艺,大理叫它为疙瘩花布、疙瘩花。因主产地在大理,染布者大多是白族,故尔人们又把它叫做大理扎染、白族扎染。扎染工艺出现较早,宋代《大理国画卷》所绘跟随国王礼佛的文臣武将中有两位武士头上戴的布冠套,同传统蓝地小团白花扎染十分相似,可能是大理扎染近千年前用于服饰的直观记录。到了民国时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以一家一户为主的扎染作坊密集著称的周城、喜洲等乡镇,已经成为名传四方的扎染中心。1984年,周城兴建了扎染厂,带动近5000名妇女参加扎花,80%以上销往日、英、美、加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供不应求。游人到了这里,可以看到妇女们个个在扎花,户户在入染,已成为重要的扎染织物产地。

扎染用的布料过去完全采用白族自家手工织的较粗的白棉土布,现在土布已较少,主要用工业机织生白布、包装布等布料,吸水性强,质地柔软。加工主要有扎花、浸染、漂晾三道工序。扎花,原名扎疙瘩,即在布料选好后,按花纹图案要求,在布料上分别使用撮皱、折叠、翻卷、挤揪等方法,使之成为一定形状,然后用针线一针一针地缝合或缠扎,将其扎紧缝严,让布料变成一串串“疙瘩”。接着便是浸染,即将扎好“疙瘩”的布料放入染缸中浸泡,经一定时间后捞出晾干,然后再将布料放入染缸浸染,如此反复数次,最后捞出放入清水将多余的染料漂除,晾干后将线拆除,将“疙瘩”挑开,被线扎缠缝合的部分末受色,呈现出空心状的白布色,便是“花”;其余部分成深兰色,即是“地”,至此,一块漂亮的扎染布就完成了。“花”和“地”之间往往还呈现出一定的过渡性渐变的效果,多冰裂纹,自然天成,生动活泼,克服了画面、图案的呆板,使得花色更显丰富自然。传统染料以板蓝根、蓝靛为主,与化学染料相比,其色泽自然,褪变较慢,不伤布料,经久耐用,穿着比较舒适,不会对人体皮肤产生不良刺激。据说,象板蓝根一类的染料同时还带有一定的消炎清凉作用,对人的健康有益。在回归自然、提倡保健的今天,扎染布被广泛用来制作衣裤、被子、枕巾、桌布等与人体肌肤相亲的用品,格外得到人们的亲睐。

梓里俗物丨白族扎染情怀

大理的颜色,鲜亮而洁净。

除去灿若云霞的花海,绿浪翻滚的稻田,剩下的,似乎就是沉静的蓝与无暇的白,这两种颜色描绘了大理的白云苍狗、水天一色,更将大理的韵味,晕染在一块块余香悠远的扎染布上,缠绵在大理的晨钟暮鼓里。

(扎染工艺品 图/格菊传媒)

不知何时开始,古镇、白族、扎染布串联成了大理一首别有韵味的短诗,苍山云顶,洱海白浪,三塔倒影,蝴蝶泉边,不管是神话传说,还是民族风情,亦或是花鸟鱼虫,在白族人手里,都可以化身妙趣横生的扎染。弥漫着板蓝根气息的小院里,用竿子撑起这些蓝白相间的布匹,是白族人的生活。

闲暇的时候,我喜欢去周城闲逛上半天,朴素的周城,总漂浮着一股灵秀与智巧交织的动感,一种牵动人心的质朴和厚实。这里随处可见一件件蓝白相间的扎染布,被誉为“白族扎染之乡”的大理周城,完全感觉不到时光的流逝究竟给这里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路变宽阔了?可是路面上那些凹凸不平的石板依旧静谧的见证着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房子变高了?可是摆放在这些房子里的染缸仍然每天反射出绚烂的阳光。

说到底,周城只是在这千百年的时光里悄悄的藏起了自己的面容,等到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掀开这尘封已久的面纱之时,看到的,依旧是清新秀丽的它。

阳光温暖的午后,一个穿白族服饰的大姐迎面走来,对着我微微一笑,问我要不要去看看她家手工制作的扎染。在周城,这样的事情并不奇怪。跟着她穿过大街小巷,一道道半遮半掩的门缝里,翠竹挺拔,桃花芬芳,还有夹竹桃妖娆的身姿从视线里一闪而过,回头时,却又只看到斑驳褪色的木门上,一片片剥落的红漆独自倾诉着忧伤,院子里排成一行的染缸上,悬挂着刚刚染好的扎染,湛蓝的颜色里还杂夹着未曾晾干的染料余味,柔和而独特。

踏着木质楼梯走上阁楼,檐角的风铃迎风摇荡,一个让人挪不开视线的扎染海洋迎面而来,大到整块的双人床单,小到精致的一方手帕,千变万化的花纹如同在这些布料上上演着一场震撼心灵的舞剧,让人目眩神迷。

(扎染工艺品 图/格菊传媒)

在周城,几乎随便走进一户染坊,就可以看到丰富的民族扎染制品。扎染是周城白族人民明末清初以来的民间传统工艺,扎染工艺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扎染布由手工针缝线扎,反复冷染浸制而成,显色青里带翠,凝重素雅,精工制作,图案清新,色彩绚丽,用扎染布制作的工艺品既充满浓浓的民族风味,也很具现代韵味。

大姐家的院子里晾晒着一挂挂刚刚染好的扎染,那些浓郁的蓝色,将整片天空都映照的黯然失色,围巾、裙子、手帕、床单、桌布,每个品种又有不同的花色,那些扎染的气息似乎无孔不入,直入心灵。

大理白族的扎染的制作方法别具一格,“‘撷’撮采线结之,而后染色。即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斑斓。”这是古籍对扎染工艺过程的描述,不知为何,觉得格外生动。

大理白族地区的扎染原料为纯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染料为苍山上生长的廖蓝、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蓝靛溶液。工艺过程分设计、上稿、扎缝、浸染、拆线、漂洗、整检等工序。制作时,根据人们喜欢的花样纹式,用线将白布缚着,做成一定襞折的小纹,再浸入染缸里浸染。如此反复,每浸一次色深一层,即“青出于蓝”,浸染到一定承担后,取出晾干,拆去缬结,便出现蓝底白花的图案花纹来。这些图案多以圆点,不规则图形以及其他简单的几何图形组成。

(扎染布鞋 图/格菊传媒)

对于初次邂逅的陌生人,大理的扎染无疑是美妙的艺术,简简单单的一块方布,却因为那些丝毫不见匠气的花纹,变得不同凡响起来,那是一个陌生而曼妙的世界,衣服、香包、桌布、围巾,那些大块的斑斓色彩似乎有着一种神奇的魔力,让你对这个地方,格外亲切。

与其称之为艺术,我想大理人更愿意将扎染归属于生活。尽管这生活不言不语,却将所有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晕染在这片蓝白相间的色彩当中,朴素,却也显得可爱。那些院子里整齐垂挂的扎染布,隔开了世世代代的年轮变幻,却也联系着祖祖辈辈的时光传承。

对于白族人来说,扎染代表着什么,或许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太过于熟悉。扎染,是童年时候背过的小书包,是少年时铺过的新床单,是长大后穿过的小褂子,是离家时行李中最牵绊的色彩,是归乡时让人心里一暖的旧门帘。

白族人的扎染,或许就是家的一个代名词。白墙青瓦的小院里,一方花纹简洁的扎染桌布,就足以让远在他乡的游子魂牵梦绕,那张方桌上摆放过祖父的水烟筒,祖母的点心盘,父亲的茶水杯,母亲的家常饭,所有的记忆都从这里升腾而起,掠过洱海,飘过苍山,游走在云端之上,就像传书鸿雁,一想起,就让人泪流满面。

千百年的时光缓缓流淌而过,时间的长河洗涤着银苍玉洱间的日升月落,世代生长于斯的白族人,将这些时光扎起,染成余香悠远的大理。

(来源:大理旅游微刊)

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云南最大自然村:白族扎染工艺发源地,研学游的绝佳去处!

大理周城村隶属于喜洲镇,游客们都听说洱海有著名的喜洲与双廊两座古镇,知道更多一点的可能就是挖色了。喜洲镇的周城村却颇具历史文化气息,它是白族扎染工艺的发源地,以民族工艺品为基础囊括大理乃至云南省其他兄弟县市的工艺,并建造一处专门的博物馆,成为大理最具有研学游价值的地方。现在一起来看看这座白族工艺品之乡的周城吧!

地处大理市区30公里左右的喜洲镇周城村是白族特色的手工艺扎染的故乡,全村拥有人口超过一万人,国土面积也近5平方公里,是整个云南省最大的自然村。最具非物质文化价值意义的扎染是周城最值得研究的部分,璞真扎染博物馆就是了解这个工艺的好地方。

周城以白族扎染为主要产业与文化要素,没有扎染的周城不再是现在的周城了,所以说这个工艺的历史与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突破常规的博物馆,以作坊与产成品作为主体,让游客在实践中了解这些工艺品的前世今生,所以山野君说周城是研学游好去处。

扎染博物馆的建筑很讲究,保留了最传统的白族建筑风格,并吸收汉族的居家风水学理论,采取科学的布局,将馆内设计的很有意思,让游客们轻松、活泼且快乐的解读扎染以及其它民族工艺的常识与发展现状。

扎染虽然是白族人家的特产但是用途还算比较广泛,除了白族人家的服饰用料之外,各种各样款式的服装都可以采用扎染布料来完成,且有不褪色的特色。在博物馆的中庭位置展示了扎染制作而成的不同服饰,有兴趣的不妨多多了解一番。

大理扎染博物馆是一个非常系统、完善、全面的展示少数民族人民手工艺的展示处,可以说来周城扎染博物馆,你会学习到很多知识,增加你的见识。对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很有帮助,所以山野君很建议大家来周城扎染博物馆来看一看。

在展览厅中不难发现,除了白族扎染之外,还有介绍其它更多的手工艺品,这些都算得上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了。来周城的收获远超预期值,真的很赞。

早在公元4世纪,名震东南亚的大理国就有了发达的手工业,扎染作为手工业杰出的代表,其工艺非常繁杂。在工具展示厅内,可以见识一下白族人家过去如何使用工具制作面料的,很有意思的哦。

看到质地如此好的布料,山野君难以置信这是手工艺产品,特地用手去摸了一下感觉很舒服。少数民族的智慧创造出如此神奇的工艺品,真的很惊讶。周城扎染博物馆的知识性、趣味性都非常明显,值得过去打卡游览。

在机械化规模生产的当今社会,批量生产的产品虽然有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不具备品质与文化价值,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白族扎染,越来越被人重视了。扎染手工业的经济效益确实很低,可是它的文化价值与教育意义意义深远。

在现场生产工艺展示厅,有当地技术娴熟的工人们亲自展示扎染的制作全过程,很有意思。如果是传统文化感兴趣或是亲子游的话,这个扎染工艺制作过程一定要好好地欣赏一番。

身为粗糙的男人,山野君顿然间也喜欢上这些女儿家的工艺品。总想去尝试一下它的过程,天生愚笨的我只好坐在傍边静静地看着。

在扎染博物馆内不仅有现场展示厅,还有现场原料车间作坊。让游客在车间内深切地感受到扎染的工艺过程与原材料的讲究。将白族扎染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可谓是实至名归,并且也很有必要。

扎染车间划分了好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丰富多彩的门道,有兴趣的话不妨多待一会儿。最后,经过山野君这么介绍大理喜洲镇的周城村,是不是很有意思?研学游的价值非常明显?如果是的话,那赶紧前往周城了解一下吧!

大理周城,蝴蝶泉边“白族扎染之乡”,藏着传承1500年的古老技艺

第二次到大理旅行,是冲着中国“白族扎染之乡”周城去的。原因就在于上一次去大理的时候,在喜洲古镇上买了好几件白族扎染的服装,觉得样式好,价格还便宜,却在即将离开的时候,被客栈的白族小妹告知:买正宗的扎染制品,一定要去周城啊!我才知道,错过了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周城,在大理古城、双廊古镇、崇圣寺三塔等等这些知名的旅游景点面前,显得非常低调,一般游客是不会去的。但在大理,它却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云南省最大的自然村、大理最大的白族村,最主要,它是中国的“白族扎染之乡”。

扎染布,是专属于大理的文化宝石,你在云南看到的各种扎染制品和服装,都发源于周城,说起来自清朝至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周城不仅至今保留着原始的扎染技艺,还保留了非常完整的白族特色建筑,于是,我决定到周城去看看。

周城坐落在离下关38公里处的滇藏公路旁,从我所住的海东方别墅区,开车一路向西,再向北,大约40多公里的路程,就来到了周城。在村子入口可以看到周城的青石指示牌,然后向左前方拐进路口,眼前这条窄窄的公路,便是通向村子的路。

眼前的周城,古朴而宁静,巷道两侧一幢幢白墙青瓦楼房很是清新。这里没有想象的游客的嘈杂声,也并没有见到太多的卖扎染制品的店铺,而当我们顺着干净的石板路一直向前,来到一个大市场的时候,方才知道,这里才是周城真正的入口。

还没来得及熟悉眼前的环境,也没有做好要向哪条巷子继续前进的准备,就被一位白族的大姐给叫住了,她很小声的告诉我们,要买扎染制品,就跟她到自家院子里看看,自己家的作坊,不唬人的。

我也听说,真正的老手艺都藏在村民自己家的手工作坊里,既然还没有什么目标,就跟着大姐走吧。跟着大姐走了十几分钟,记不清穿过了多少条巷子,总之七拐八拐的,差点把人绕蒙,才终于到了大姐的家。

大姐的家是一个四合五天井的白族小院,院子里有一个大大的靛蓝的染缸,地上摊着许多刚浸染过等待晾晒的半成品。院子不算大,只见蓝色的扎染布在风中飘舞,阳光透过来,像极了影视剧中的场景。

为了打消我们的顾虑,大姐赶忙拿起一块白色的,被密密麻麻的线头捆绑的像一顶帽子一样的布料给我们看:你看看,这个,手工的,很复杂的。刚开始我以为这个东西是一种扎染制品,比如帽子、头饰之类的。后来才知道,这叫疙瘩花,是眼前这些漂亮的扎染桌布的雏形。

大概是看我们有些不解,两位大姐干脆带我们到了二楼的房间,这里光线有些幽暗,墙角堆放的都是扎染制品,只见她很利索地拿起一块1米多长的桌布,哗的一声抖开,一幅漂亮的桌布图案就展现在我们眼前。

大姐说,这块桌布上的图案叫“风花雪月”,是这里最具代表性的图案,非常漂亮,不仅如此,她还拿出了“金鱼”“花瓶”等几块很有特色的桌布来供我们选择。

眼前飘逸着略微有些浮雕质感的花瓣、蝴蝶、花瓶等等的图案,沉潜着300多年的质朴美感。我虽然不懂扎染,也并没有研究透彻这扎染的制作流程,却喜欢上了眼前这块桌布的古朴之美,随即问大姐,多少钱?

终究还是谈到价格,大姐开口就要140元,好在我来周城之前,客栈的白族小妹已经告诉我,到周城买东西,要舍得砍价哦,否则就会被宰。我“狠狠心”,跟大姐说,三块桌布200元卖不卖?旁边的大姐当下一直摇头,说成本都不够哦,你知道做一块桌布有多难?

话题又回到那块白色的疙瘩花上,大姐说,做一块桌布要16道工序:手工绘图、描图到塑料布、制版、印刷、手工扎花、褪色、去浆、漂白、染色……其中最考验功底的一个环节就是手工扎花,用线或者绳子以以各种方式绑扎布料或衣片,放入染液中,绑扎处因染料无法渗入而形成自然特殊图案,最后图案印制完成,还要经过漂洗、晒干、再到拆线,再漂洗。

扎花和拆线都是一个特别费时费力的活儿,所以大姐说,你给200元连成本都不够。于是我心一软,又加了40块。此时内心有点发虚,毕竟这是我来周城的第一家,还没怎么转,天知道我有没有给高呢?最后大姐虽然嘴上说卖亏了,还是卖给了我,然后把我带出了她家的院子。

从另一条小路出来,我才发现了并排的许多家卖扎染制品的院子,问了下价格,相同款式的桌布,要价才70元,很显然,我刚才给高了。不过也在心理能接受的价格,毕竟,艺术品是无价的,自己喜欢最重要。但这件事也给大家提了个醒,以后再来周城买东西,一定要货比三家再做决定哦。

在周城走一走,真的是从10岁的小女孩儿到年逾花甲的老奶奶人人都会扎布。在这里你真是随处可以看到丰富的民族扎染制品,它集文化、艺术为一体,凝重素雅,图案清新,色彩绚丽,与一幢幢白族建筑相映成趣,煞是好看。然而,出乎我的意料的是,这里家家户户染出来的桌布图案都是特别相似,甚至可以说有些千篇一律,难道仅仅是为了讨好游客?

周城被誉为是“白族民俗的活化石”。除了扎染,这里的建筑也特色值得一看。白族民居特别重视照壁、门窗花枋、山墙、门楼的装饰。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典型的以“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封闭式庭院形式构建的白族民居。有独成一院,有一进数院,堪称一件件艺术品。

扎染,在中国约有1500年的历史。现存最早的实物是东晋年代的绞缬印花绢。北宋时期因扎染制作复杂,耗费大量人工,朝廷曾一度明令禁止,从而导致扎染工艺衰落,以致消失。但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仍保留这一古老的技艺。白族扎染多是青色或者蓝色加白底的图案,整体给人素雅清新的感觉,也蕴含了清白之意,体现出了白族人淡泊、宽容的心态及对至善人生理想的追求。

我们知道,真正的扎染制品是需要土蓝靛染的,但实际上越来越多的作坊抛弃了这种传统的扎染方式,改用化学物品,原因是土蓝靛染的很容易掉色,游客不喜欢。周城的扎染还是不是正宗,我不得而知,但庆幸的是,这门手艺还在,这个传承了老手艺的村子也还在。

扎染技艺传承千年,它的兴衰荣辱,也印证着时代的变迁。像这样的古老工艺,大部分的传承人可以说已经放弃了,但也有一部分人在负重前行,我想,这是周城人的财富,也是中国的财富。作为游客,去大理的时候,捎几块漂亮的桌布,买几件漂亮的扎染衣服回去,既是带了当地的特色产品,也是对这项古老技艺的支持。毕竟,我们不知道,多年以后,还有多少人愿意在这里坚守。

关注:路灯摄影,一起看世界。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4216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