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华塔

导游
华塔由主塔和附属小塔构成,全用砖砌。主塔底层四隅各附建一座扇六角形亭状小塔,小塔环抱主塔,高低错落,主次相依,精巧华丽,壮观秀逸。 看点
主塔是一座楼阁式建筑,通高31.5米,共分四层,各层檐下均配置华丽的砖仿木构斗拱。一至三层平面作八角形,底层中部砖制斗拱,北侧辟一券门。二三层均设平座。除各正面辟拱形券门外,还在各侧面雕以斜棂假窗、方形佛龛。第三层平座甚大,而塔身显著缩小,檐上拐角处均雕力士像,以承托塔身的第四层。第四层平面略呈圆形,外观如同一圆锥体。这是塔的主要部分,也是塔的精华所在,其高度约占全塔通高的三分之一。圆锥体内檐塔室供奉两尊石佛,外檐以八面八角垂线为中心,交错彩塑菩萨、力士、禽兽、狮、象以及楼台亭阁等形象,题材广泛、构图新颖、排列有序、做工精巧。其中,尤以动物造型最为逼真,凶猛的狮子、傈悍的大象、欲跃的青蛙,无不生动传神,活灵活现。第四层周身如同一组雕塑艺术群,五光十色、光绝夺目。该层上端以砖刻制斗拱橡子、披子,上覆八角亭式塔檐,再上则冠以八角攒尖形塔刹。 塔身一至三层设置阶梯,酷暑季节,游人登临第三层平座,顿觉凉风习习。清乾隆帝曾先后两次来此拈香礼佛,临塔观景,并乘兴挥毫,题额作诗。 广惠寺因固有华塔又称华塔寺。据光绪元年《正定县志》载,该寺建于康德宗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明代中期曾予以修葺。清代后期,寺院废毁,唯塔尚存。根据塔的结构形式和第一层内壁上正隆六年(l161年)墨迹推断,该塔应为辽金时代遗物。 广惠寺华塔因其上半部装饰巨大的彩色壁塑,造型古朴而雄奇,华丽而生动,不仅是我国华塔中最优美的代表,也是我国砖塔中造型最为奇异、装饰最为华丽的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华塔是我国绝无仅有的稀世珍宝。 介绍
广惠寺华塔,又名多宝塔。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北石家庄

华塔

天彭古塔档案——华夏孤高塔佑彭州

作者:杨博摄影:李勍、罗国杨

塔,这一存在于华夏大地成百上千年的建筑形式,经过时空的洗礼,今天仍挺秀于山巅,依偎在水滨,镇守于江畔,如倚天之剑,直刺云霄,为天地增辉,为山川添色,成一县一邑之坐标。时至今日,矗立在彭州这片山川大地之上的一座座古塔,历经风雨,仍职守己任,护佑着彭州这片水土。

半城山水、半城塔影,是彭州最形象的写照。时过境迁,数座宝塔留存,从陆游诗词中飘拂过的塔铃声,依旧在现时闪现着历史的风韵。

位于城中心的千年古刹龙兴寺,素有“七佛胜地”之称,寺中高达81米的佛舍利塔,是东南亚最高佛塔,登高望远,看金彭花开,听梵音华彩。

彭州城郊曲尺山上,十三级密檐式砖塔三面环山,得群峰护卫。绝妙景致又一次见证了古人建城与筑塔的天人哲学:山岭排闼,塔镇城运,水脉环抱,龙脉绵远

古人信奉的风水龙脉体系中,最核心的文化是宗族社会的血缘纽带,正如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说:“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

因此,对于城市的选址布局,或以祖先的聚居地为中心,延续先辈的血脉;或强调龙脉和大地生气的来源,建塔于风水最佳的龙脉佳穴位,使地域的文脉得以继承,以塔的形式召唤依归。

虽然说塔建筑在中国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是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却非中国原产,而是起源于古代印度。塔这种外来文化形式在中国扎根之后,很快被借用来为华夏民族文化服务。我们的先人有极强的创新能力,他们结合本民族文化,创造出自己所喜爱的塔,并赋予它们华夏民族的文化特征:

风水塔—壮风水,聚势运,秀山河;

文风塔—蓄文脉,祈文运,重教育;

字库塔—惜文字,仰文神,施教化。

中国古代博大内敛的文化氛围,使塔建筑充满了宁静、平和和内敛,中国古老的文化进一步丰富了塔建筑的人文内涵。

彭州的塔多为寺塔,以龙兴寺塔为例,龙兴宝塔始建于东晋义熙二年(公元406年),原为天竺僧人昙摩掘义(智洗禅师)护送舍利子来四川,建木结构塔。

龙兴寺中最为宝贵的舍利子宝塔,位于寺内正前方、天王殿的中心轴线上,是中国仅存的19座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塔之一。

宝塔早在明代就缺去一角。清朝乾隆年间,由于地震影响,“中部纵裂,形成两峰”,塔体从上至下四角分裂,并坠去东北一角。1922年旧历除夕,南半部垮塌,仅剩下西北一角。残塔历50多年斜而不倒,成为“彭州第一奇观”,时任川陕总督的岳钟琪在《题北塔诗》中咏之为“永镇天彭第一塔”。

(到了1944年,能海法师应延到龙兴寺讲经弘法,见龙兴搭残缺,於国於教不祥,倡议重修宝塔,得到支持,并在龙兴寺文殊院设重建彭州龙兴舍利塔筹备委员会。能海上师亲赴印度,到加尔各答菩提场访取金刚佛塔样,并於1948年动工,在古塔东侧建造样塔,1949年样塔主体完成。至20世纪40年代,龙兴寺占地八十多亩,有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正殿四重、配殿多座,四周红墙环护,寺後假山巍峨,古木参天。该寺布局规整合理,风格古朴,走廊连接,精美典雅。龙兴寺常住僧众一百多人,是川西平地上一座规范的十方丛林,也是开期传戒的大寺。)

如今复建的龙兴塔是在1993年开建,1999年竣工的。主塔首先夺目,塔底四方,垂直向上二层后收敛至塔顶;塔边角棱然,给人于刚毅之感;塔体高雄,直插蓝天,欲睹者自然仰望;塔面主色深褐,质朴庄严,如尊者肃穆;塔层镂塑分明,多嵌佛龛,使人感其高雄而不呆板,觉受其质朴而又灵气焕然;主塔四隅各立一座造型相同的辅塔,显主塔高而不孤,群塔众而有序……

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特有的标志性建筑,那是地方的灵魂,地方的坐标。彭州楠木乡的标志性建筑首推屹立于大曲村的曲尺山上的云居院塔。

塔为方形十三级密檐式砖塔,通高20.86米,自下而上逐级内收。基座外沿用条石镶砌,塔内中空,内部结构紧密,塔体白饰,壁面饰浮雕,檐角皆系风铎。这里路遥山深,人迹罕至,所以近千年来基本没什么损害,成为彭州三座“国保”塔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

(从旁边的山坡上望去,塔顶上长满杂树,塔身清瘦修长,亭亭玉立。这座塔的装饰非常精致,塔檐下装有铁钩悬挂铁铃,本来是每级12枚,共156个,但只剩下十多枚,山风过处,声闻数里。)

如果说塔也有残缺美的话,那么正觉寺塔当为传奇。正觉寺塔通高27.54米。砖砌须弥座式基座。塔外檐由菱角牙子砖和叠涩砖构成。正觉寺塔有一角塔檐已经垮塌,残破的塔身还倔强地直插蓝天,带给观者强烈的视觉冲击。

虽然残破,但这座塔的建筑风格、修建技术、力学结构却得到了历史学家、建筑学家的高度评价,被收录进《中国古塔名典》。

镇国寺塔位于彭州市丹景山镇白塔村,建于北宋至和元年至嘉祐五年,因镇国寺原名福昌禅院,故又称为福昌寺塔。

砌塔之条砖和方砖对缝,用黄泥白灰沙浆粘合,其内并以扁铁为筋,增强了塔身的抗震性能,故至今该塔仍较为完好。

(塔身通高28.34米,为密檐式13级方形砖塔。方形塔基每边长10米。全塔瘦高挺拔,外檐叠涩砌砖达13层,现已部分残损。塔内分为5层塔室,有蹬道盘旋可上顶层。在精制的塔砖之上,有“宋记”、“杨记”、“景记”、“义记”等戳印。)

古人筑塔虽说有壮风水,兴文运,崇文字等多种目的和追求,但塔作为一种建筑形式来讲,最基础的属性还是古人的地理认知,也是古人安全心理的本能追求,彭州北距中原,西接康藏,南靠天府,东连江河。

所以,三国时期诸葛亮在这里屯兵牧马,就是战略和经济上的考虑。在蜀国军事经济还不能与曹魏抗衡的时候,必须稳定南中,以图长远,因此在天彭的七佛圣地,佛塔坐镇、寺塔辉映、梵诵载道。

道人辛苦经云水,成塔从来是劫沙。塔,这一佛教的舶来建筑屹立华夏大地超过两千年,有史记载的塔建筑首现彭州也有千余年,彭州塔庇佑彭州城,彭州城拱卫彭州塔。有宝塔过千仞之高标,才有天彭七佛地之博大。

来源于:远流生活馆

睢县圣寿寺塔:一座古塔 见证千年繁华

古老的睢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片热土上,一代代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明。但同时这里也是灾难频发之地,历史上只要黄河决口,睢县必受灾。除了自然灾害,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它还是兵家必争之地。朝代更迭,天灾人祸,不知有多少历史文化遗迹淹没在了历史的尘烟之中。但幸运的是,即便如此,仍然有一颗“遗珠”存留于世,至今仍然熠熠生辉,这就是圣寿寺塔。

据记者了解,圣寿寺塔是睢县唯一一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北宋年间,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且保存完好。它所在的后台乡闫庄村距离县城有20多公里,刚进村子,远远就望见了它灰色的葫芦状的塔尖,历经千年风雨,它会是什么样子呢?

圣寿寺塔

1

◇◇ 神奇的“斜塔”

一番辗转,只见一座砖塔挺立在平台之上,周围就是村民的房子,没有想象中的座座寺庙、袅袅香火,就是一座塔,在寒风中矗立着。在前面不远处,矗立着一座石牌,上面写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圣寿寺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6年12月立。”石牌背面,写着对这座塔的简单介绍和保护范围。

圣寿寺塔外壁镶嵌的佛像砖

圣寿寺塔为平面呈六角型的九层密檐式砖塔,塔高19.25米,整塔均为灰色砖结构。近距离观看,只见它第一层檐下有南开的小拱门,其他各层檐下均用砖层砌成。它六角翘起,一层至六层外壁镶嵌佛像和罗汉像,造型各不相同,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千年的风雨侵蚀,让这些佛像和罗汉像均已有了不同程度的损毁,一部分面部已经看不清了。一层和二层的雕像经过修缮,比其他的颜色更深,造型也更完整。为了保护塔身,当地政府修建了一人多高的玻璃罩,将一层塔身严严密密地围了起来。

虽然不能触摸到塔身,但仅仅看到那些有些缺损的砖块,就仿佛已经拂去了历史的烟尘,触摸到了古代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你们看看,这座塔无论从哪个方向来看都是斜的,其实它一点也不斜。”看到采访组,附近的村民都很好奇,纷纷围了过来,他们这样提醒道。果然,记者看到,整座塔微微朝东南方向倾斜。村民们告诉记者,即便是村里年纪最大的老人,也无法说清楚塔的历史,也不知道为何它会倾斜,但是从小时候,大家就已经习惯了它的存在。圣寿寺塔整体分别由塔刹、塔身、塔心室、地宫组成,但地宫和塔心室早已封存多年,大家能看见的只有塔身了。“听老人说,这个塔顶原来是金色的葫芦,后来毁坏了,就换成了这个灰色的。”有村民告诉记者。

2

◇◇ 美丽的传说

据史料记载,圣寿寺塔所在的圣寿寺原名为襄王庙、宿龙寺,因楚襄王葬于此而得名。寺庙所处位置地势高耸,原占地面积有200余亩,寺内建筑为七进七出,殿宇成排。每座殿宇的大门上方各悬有一块金字大匾,从山门依次往后看,分别为“宿龙寺”“天王殿”“大雄宝殿”“讲经法堂”“丈室”“千佛殿”“罗汉殿”。寺前原有一颗千年古槐,身虽朽空,但其内可容几人共坐,其势遒劲,态势奇绝。当年,这里曾是晨钟暮鼓,法事繁旺,晓报齐鸣,佛号阵阵,木鱼声声,释子参禅进香者摩肩接踵。

晚报记者向当地村民了解关于圣寿寺塔的历史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久旱无雨,灾情严重。百姓饿死无数,皇帝赵佶急得在宫中整日吃斋念佛,祈求祷告,盼望苍天能够尽快降一场大雨,为此,他还大病一场,险些丧命。一日,他忽然梦见有一僧人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瞬间有暴雨倾盆而至。赵佶高喊天上僧人:“你是何方高僧?”那僧人答道:“我乃京城东南宿龙寺的茶头(即在寺内负责烧茶的僧人)风波。”赵佶正要前去追赶风波,却被门外的雷声惊醒。此时的天空,果然下起了暴雨。次日,他便下旨派人沿汴梁道向东南寻找宿龙寺。钦差们一直找到襄邑(今睢县),终于打听到了宿龙寺的地址。但是,在这座寺院的庙宇内,并没有找到叫风波的和尚。此时,寺院的方丈说:“前天,寺内少了一尊金身罗汉,我们正忙着寻找呢!”钦差们闻听此言,顿时觉得此事有些蹊跷,便立即催马奔赴京城,将此事禀报给了皇帝。皇帝立即差人传来相国寺的方丈,问及罗汉之中是否有个叫风波的?老方丈深思了片刻说:“风波乃是一位前朝‘疯僧’,传说他曾在相国寺待过,后来云游四海,下落不明。”

宋徽宗觉得此次降雨为宿龙寺风波罗汉相助,并且又使自己的重病得以痊愈,心中十分感激风波罗汉。于是,便立即传下圣旨,重修宿龙寺。并且耗重金铸了一尊很大的风波罗汉像,敬放在罗汉殿里。赵佶还亲自为该寺书写了许多匾额,将“宿龙寺”更名为“圣寿寺”。

抗日战争爆发后,圣寿寺内曾无数次云集过为拯救中华民族命运而投身革命事业的进步人士。他们为唤起民众,抗日救国,在此策划过如何让中国这条东方巨龙迅速苏醒。其间,他们曾在此设立过抗日游击队临时指挥部。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曾企图把圣寿寺塔放倒,盗窃塔心室、地宫内的文物,当时就挖掉了许多塔砖。活动在这一带的共产党地下组织得知这一情况后,一方面与敌人展开周旋,一方面又让当地村民把拆掉的砖砌了上去,使圣寿寺塔躲过了一场劫难。1948年,睢县人民政府搬迁到睢县城内,很快作出重点保护圣寿寺塔的决定。1985年,由文化部拨款曾对圣寿寺塔进行过大修,此次大修共更换佛砖180块,更换了由塔心柱和瓷钵、宝珠、宝瓶组成的塔刹高达1.5米,这使它至今仍然巍然屹立在睢县大地上,供来来往往的人们前来寻古、寄情。

一座古塔,见证了千年的繁华,也历经了千年的风雨,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默默地记载了历史变迁、风云变幻……

文/京九晚报全媒体记者 戚丹青

河南这个华塔不愧天下第一塔,很牛逼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4148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